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最後的燈塔讀後感1000字(精選8篇)作文

最後的燈塔讀後感1000字(精選8篇)作文

篇一:最後的燈塔讀後感1000字

最後的燈塔讀後感1000字(精選8篇)作文

丁悅可

成長就是與自己和解的過程,成長的很大一部分是接受,接受分道揚鑣,接受世事無常,接受孤獨挫敗,接受突如其來的無力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成長的過程又漫長又艱辛。《最後的燈塔》這本書講述的就是十四個少年與自己迷茫青春和解的故事。

《最後的燈塔》講述了十四個少年,在一個美好的夏天,因爲海上的一座絕美的神祕燈塔,開啓了一段探討迷茫青春的冒險之旅。書中的十四個少年,代表了十四種性格、十四種迷茫以及對未來的十四種嚮往,這羣少年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有一直自責弟弟被拐跑是因爲自己的琳,有在父母老師眼裏一無是處的都德,有因爲奶奶去世而不知道怎麼與同齡人相處的弗蘭,有討厭大自然的黛恩,有自律而孤獨的學霸瑪莉卡,有喜歡探索宇宙的科技迷瓦爾特,有熱愛體操的仔瑪伍,有癡迷愛情的娜塔莎,還有沉迷廚藝的馬克西姆,在這趟揭祕海上燈塔的冒險之旅中,這羣少年一次次敞開心扉,一次次接納迷茫,一次次與自己與他們和解,這一趟冒險之旅也成爲了這羣少年的成長之旅。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迷茫”逐漸成爲了我們的標籤,高一的時候,陌生的校園和陌生的同學,很迷茫,高二的時候,繁重的功課和衆多的活動,很迷茫,高三的時候,面臨升學的壓力,很迷茫,高中三年的校園生活,對於某些同學而言,只剩“迷茫”二字。國中升高中的那個暑假,是我最迷茫的時期,身邊的同學有的考上了滿意的優高,有的同學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只有我是因爲家裏人的決定才選擇了國際商務專業,我不知道這個專業到底要學什麼,也不瞭解這個專業將來可以幹些什麼,我害怕走出舒適圈,不敢和新同學打交道,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適應新學校,這些煩惱讓我憂愁讓我焦慮讓我迷茫,那個暑假我過得不開心,每天無所事事就好像行走在迷宮裏,找不到出路,找不到方向,內心的慌張和迷茫無從傾訴。

我一直沒能搞清楚弄明白青春的迷茫究竟是什麼,卻在這本《最後的燈塔》裏找到了答案,那十四個少年,各有各的迷茫,琳的自責,都德的自我保護,弗蘭的社交恐懼,黛恩的厭食症,瑪莉卡的羞怯,瓦爾特的不被理解,瑪伍的自卑,娜塔莎的懵懂愛情和馬克西姆的初戀,這十四個少年身上的各自的迷茫,不正是我身上迷茫的寫照嗎?可是這樣一羣迷茫的少年,因爲一座神祕的燈塔,開啓了一段有友誼也有爭論的人生之旅,最終都能放下迷茫,笑對青春。對呀,看了誰的青春不迷茫?迷茫就對了,青春裏的孤獨是讓我們認識自己,青春裏的不被理解是讓我們認清朋友,青春裏的黑暗是讓我們發現光芒,青春裏的無助時讓我們知道誰是我們的貴人,青春裏的所有迷茫都是讓我們成長成熟。

迷茫是每一個人青春的必然,它同樣是成長中必須要經歷的一道關卡,只有走過那些起起落落,我們才能真正長大,真正成人。面對迷茫的青春,有的人無動於衷,得過且過,找不到方向與目標,有的人卻能打破枷鎖與迷離,勇敢地往前闖。不要讓自己迷失在空想的未來中,只要一步步走下去,你就會發現,迷茫的青春也很美好,因爲你會發現,裏面藏着的是你自己奮鬥的身影。不管青春多迷茫,請不要放棄,當我們走過迷茫,找到屬於自己的燈塔,照亮青春未來的航路。

篇二:最後的燈塔讀後感1000字

黃羽涵

《最後的燈塔燈塔》是由法國的作家——克里斯多夫·夏布特書寫的。

故事很簡單。一望無際的大海上,矗立着一座燈塔,除了海風與路過的海鳥,似乎沒有什麼再與它爲伴。一位船長定期會向燈塔送去食物,新來的船員不解,便詢問起緣由。老船長說,原本守護燈塔的夫婦已然去世,現在裏面只住着他們生來畸形的孩子,說是孩子,這麼多年過去了,這孩子也已經人到中年。他也沒有名字,他們都只叫他“孤獨”。因爲生理缺陷的緣由,孤獨從來都是躲着人羣的,他也從來沒有離開過燈塔。他對世界的看法,只來自於一本字典和自己的想象,所以在他的世界裏,雙簧管是充滿孔洞的小提琴,蘑菇是長在人類頭頂的。

船員曾經因爲身處過監獄,所以他覺得孤獨現在所處的情境,與被囚禁其實也是沒有差別的。一次他給燈塔上送食物時,他留下了字條,問你喜歡什麼。後來無意間,孤獨得到了一張遊人留下的報紙,他看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聞,他開始對生活有了新的渴望。所以,他後來給船員回覆說——世界的景象。

就這樣,孤獨不再需要憑着想象來了解這個世界。他從船員帶給他的世界的風景圖片裏,更加真實地瞭解到了這個世界。他渴望走出這個燈塔,卻也對未知的世界抱有懷疑,對自己的生理缺陷帶有自卑。這並不是一個容易下定的決定。而後來,他終於鼓起勇氣,在一次船長和船員給燈塔送補給時,毅然決然地和他們離開了這座燈塔。

就像書的腰封上寫得那樣:若未知的世界讓人心生恐懼,我們是自我封閉,還是勇敢地走出去?每個人都有一座屬於自己的燈塔,我們在其中囚禁着自己的孤獨與脆弱,也渴望走進全新的生活。我們也曾想要將自己不夠圓滿,或有所缺陷的存在隱藏,活在屬於自己的“字典”裏。離開還是留下,也不過是一個選擇,沒有對錯。但離開則是更大的世界,這是必然。但我想,能夠讓“孤獨”最終選擇離開燈塔的,不僅僅是他的勇氣,還有老船長和船員一直以來對他的照顧和幫助。任何的改變都需要動力,而無疑,有人情味兒的日子,更能夠給人希望。它也意味着,無私和寬容。

整本漫畫裏其實文字不多,僅有的文字大多也只是交待孤獨的身世。其餘部分都是由一個一個的畫面來表達,卻更入人心。要看完它並不需要太多時間,但要看懂它或者看出各中細節,便需要反覆琢磨。人生一遭,也如大夢一場,願不留遺憾。

篇三:最後的燈塔讀後感1000字

熱烈的青春

柳心蔚

查爾斯·史考伯曾經說過,一個人幾乎可以在任何他懷有無限熱忱的事情上成功。《最後的燈塔》這本書,讓少年們在冒險中成長。

從整體上看,這本書的故事非常簡單,不過是在爲期三週的假期裏,一羣問題少年在一座孤島上參加各種集體活動的故事,比如郊遊、游泳、叢林冒險等。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心漸漸連在一起,親近他人。

細敲下來,整本書都在就青少年的教育問題做研究。它向我們拋出了一個現實的問題:“問題少年”到底有沒有問題。

它給的答案是:沒有問題。這羣少年,說他們有“問題”,其實並沒什麼大的“問題”,他們本質上都是好孩子,只是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變得和老師家長願望中的樣子不太一樣,行爲舉止不被社會接受罷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特點。不同的家庭背景、心態,造就了不一樣的、個性鮮活的少年們。

儘管每個人都被診斷患有心理疾病,比如多動症、社交障礙和叛逆心理,但其實問題不僅在他們身上,也在周圍人的身上。父母老師總希望孩子按自己的願望成長,希望他們長大後陽光自信,賺很多錢,朋友很多,事業有成的同時還能照顧家庭,贍養老人。但這是父輩們想要的東西,不能強加在孩子身上。因爲少年人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愛好。沒有誰是屬於誰的附庸。

少年們都在自己的世界裏熠熠發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自己的難言之隱。但是少年們並沒有因此被“問題”束縛,是在與生活抗爭也是在和世俗和解,努力證明自己。所有人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一個人是美還是醜,觀察和判斷他的人不同,答案也不盡相同。我們沒有資格站在一個上帝的視角,去無情地批判和指責這些角色。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和不一樣的性格,也就有了不一樣的處理方式。

“燈塔”只是個引子,是這座孤島上的標誌性建築,是用來航船指路、做路標的。但是這羣少年的好奇心,也從燈塔打開了。從燈塔到礦井,這一場充斥這青春氣息的冒險也在循序漸進地開展着。如今,手機、電腦、平板等電子設備成爲了我們日常生活裏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前每天放學後,我們和小夥伴隨便找塊空地就能玩到天黑,吃一根冰棍就能開心一整天。但現在我們和大多數朋友的交流只能維持在社交軟件上,手機上下載了幾百個遊戲也提不起興趣玩,就算盯着手機裏各種APP發呆,也不願放下設備去親近大自然。小說裏的十四位少年,同樣也沉迷電子設備,但他們在這爲其三週的假期裏,逃離了智能手機和社交的虛擬世界,重新把視線放在現實生活中,最後在和小夥伴的交流、玩耍後,發現了真正的自己。

“不諳世事的純潔之人,不識錯,不以爲錯,故不犯錯”。作者保拉·扎諾內爾敏銳地抓住了年輕人叛逆、迷茫、倔強和鮮活的心理,展現其所思所行所想,闡述了分享,摒棄不同與互相理解的珍貴,並最終懂得生活會因希望而閃閃發光這一理念。

篇四:最後的燈塔讀後感1000字

丁子潔

這本書的作者:保拉扎諾內爾。是意大利最重要的兒童文學作家之一。《最後的燈塔》榮獲意大利文學頂級榮譽斯特雷加文學獎

這是一部美麗的青春成長小說。一座海上的絕美燈塔,一個爲期三週的假期。十四個少年正迎來一個美好的夏天,一個交織着友誼、愛情和小摩擦的夏天。

14個孩子就來自14個家庭,他們通過寫日記的方式說出了家庭情況、內心獨白了對這次夏令營的感受,也有描述對誰誰的喜歡和厭惡,講清楚了是如何來參加了這個夏令營的?有家庭富裕的,也有貧困的,有學習優秀的,也有學習差的,有健康活躍的,也有內向抑鬱害怕社交的。總之,是一個機緣巧合,這幫孩子們被父母報名安排參加了這場獨特的夏令營。走出校園,沒有考試,沒有了分數排名,他們都是優秀的,都是心理健康的少年。

塞繆爾總是想和所有人吵架,弗蘭害羞到無法與人交談,還有阿曼德,從戰火中逃生的男孩……

琳,一個十三歲的女孩,相比和同學交朋友,她更喜歡獨處。然而,燈塔腳下的山洞裏,一個意外的發現改變了一切。一個雕刻在山洞牆壁上的奇怪圖案,驅使琳開始追溯一段神祕而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這樣,在八月炙熱的白天和羣星璀璨的夜晚,琳將通過夥伴們的全力協助,釐清盤根錯節的往事,查出真相,並參與一場將她改變一生的冒險。

每個少年背後都有與衆不同的故事,不爲人知的傷痛和精心守護的祕密。最後,每個人都將自己的故事獻給了燈塔,與自己和解。

作者保拉·扎諾內爾敏銳地抓住了年輕人叛逆、迷茫、倔強和鮮活的心理,展現其所思所行所想,闡述了分享,摒棄不同與互相理解的珍貴,並最終懂得生活會因希望而閃閃發光。

篇五:最後的燈塔讀後感1000字

吳文廣

“不諳世事的純潔之人,不識錯,不以爲錯,故不犯錯”。

——《最後的燈塔》

青春的成長少不了乘風破浪的志向和奮勇拼搏的精神,而意大利作家保拉扎諾內爾所著的《最後的燈塔》給讀者闡述了一個有關青春的美好的故事:一座海上的絕美的燈塔,一個爲期三週的假期。十四個少年正迎來了美好的夏天,一個交織着友誼、愛情和小摩擦的夏天。

《最後的燈塔》中的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女主琳。她的父親是位魔術師,爲了吸引追求刺激的觀衆,他準備表演火焰的魔法。就在這次父親精心準備的、最盛大的魔法表演中,琳的弟弟吉爾被人拐跑了。她一直很自責,覺得都是自己沒有照看好弟弟,光顧着看錶演的錯。從此,她對冷漠的社會死了心,不相信任何人,說:“不要放鬆警惕,不要相信他人,不能善良,不能慷慨,不能相信魔法。”在他人眼裏,她成了永遠活在自己世界裏、不聽話的女孩。都德,在父母老師眼裏,是個一無是處的問題少年。他和人打架,抽菸,喝酒還紋身,但只是爲了反抗父母對他的控制。“我太瞭解我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裏了,也許稀裏糊塗地活在自己世界的人其實是她,她嘴上說自己善解人意、思想開明,但實際上卻冷酷無情,滿是偏見”。都德的父母想讓他做個傳統意義上的大好青年,陽光自信,待人熱誠,找個好工作然後照顧家庭。但這不是都德想要的生活,他打架,不過是向學校那些嘲笑他的人還擊;他紋身,只是因爲個人愛好。但父母卻只看到他們想看的一面,不去了解都德這樣做的原因,只一味責罵他,最後兩代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作者塑造都德這個人物,想要說的話,也通過角色之口表達了出來:“所有人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一個人是美還是醜,觀察和判斷他的人不同,答案也不盡相同。我並不容易被分類,不要把我放在一個小盒子裏,然後說:這就是都德。”弗蘭,社交恐懼症,和奶奶的關係最親。奶奶教給她微笑面對世界,要樂觀積極地生活,卻忘了告訴她,奶奶不在的那一天,應該怎樣做。“……我和她在一起時,她的笑容很特別,和對別人的笑不一樣。她總是對我說,我們兩個永遠心連心。”“既然我們倆心連心,那麼奶奶的心臟停止跳動了,我的心臟是不是也會停止跳動?”弗蘭一直走不出失去奶奶的悲傷情緒中,也忘了怎樣和同齡人交往。

我認爲作者十分機智,《最後的燈塔》中作者將假期選在燥熱的夏季,正如同我們放蕩不羈的青春,使讀者身臨其境產生共鳴。《最後的燈塔》描述的是十四位少年自我改變的故事:塞璆爾總是想和所有人吵架,弗蘭則害羞到無法與人交談,還有阿曼德,他是一位從戰火中逃生的男孩。所有的故事都有主角,這個故事的女主--琳,她是一名十三的少女,相比於同學相處,她更喜歡獨處。然而,燈塔腳下的山洞裏,一個意外的發現改變了一切。一個雕刻在山洞牆壁上的奇怪圖案驅使琳開始追溯一段神祕而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這樣,在八月炙熱的白天和羣星璀璨的夜晚,琳在小夥伴們的全力助力下理清盤根錯節,並參與了一場改變她一生的冒險。每個少年背後都有與衆不同的故事、不爲人知的傷痛和精心呵護的祕密。最後,每個人都將自己的故事獻給了燈塔。

在這個炎熱的夏季,我也閱讀了《最後的燈塔》,讀完後能感受到自己青春期的煩惱與迷茫,使人心頭一震產生共鳴,令人心曠神怡身臨其境。作者保拉扎諾內爾敏銳地抓住了年輕人的叛逆、迷茫、倔強和鮮活的心理特點,向讀者充分的展現其所思所行所想,闡述了分享,摒棄了不同與相互理解的珍貴,並最終懂得生活會因希望閃閃發光。

文中“她們是一羣受虐狂,堅信只要守規矩,不氣餒,生活就會回饋她們,她們就會過好日子。可其實,她們什麼都不懂。”“我感受過痛苦真真切切地感受過,我明白,無論對於小孩還是大人,生活中總是充滿了不如意。”這告誡讀者我們在漫漫人生長途中總會遇到讓人不如意的事,但我們不能因爲這個小小的困難放下了前進的步伐和指引人生方向的目標與希望。

《最後的燈塔》闡述了孩子們的心聲,內容雖簡,可形式複雜——友誼、愛情、缺乏安全感所造成的孤僻。可幾位少年卻用複雜的方式展現在我們眼前。

篇六:最後的燈塔讀後感1000字

青春因希望而閃閃發光

費雷若璇

深色的海岬,一座被遺棄的白色燈塔聳立在盡頭。孤獨的海鷗揮扇着翅膀,掠過海面。十四個少年的人生由此改變。他們將在這裏度過一個交織着友誼,冒險與成長的夏天。

少年們的青春,肆意而張揚,或懵懂,或成熟,或猖狂,或不諳世事,或大膽,或害羞。每一個少年都被貼上“問題少年”的標籤,叛逆、迷茫、倔強,叛逆,迷茫,倔強的他們接受着周圍人異樣的光,被人定爲是怪物,異類。在自述中,少年用平靜的口吻講述着千瘡百孔的過去:逃課,打架,喝酒,賭博,遊戲成癮,厭食症,社交恐懼症……或是被迫,或是自願來到孤島燈塔上的夏令營。爲期三週的夏令營中,他們展現了少年純真的一面。他對燈塔好奇,喜歡同一個女孩而產生摩擦,黑夜偷偷溜出來仰望星空,冒險探索一段封印在山沿牆壁的神祕圖案多年的愛情故事,出海尋找野海豚和鯨魚……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青春的模樣,青春就是樣,自由自在、歡樂、活力、充滿希望力量,充滿對生活的熱愛。

夏天的末尾,特殊的夏令營到了尾聲,少年們完成了自我蛻變。女孩琳在帶領夥伴們追溯神祕而浪漫的往事中,逐漸敞開心扉,不再抱怨,悲觀,懂得了樂觀看待生活的道理。也懂得了摒棄不同,互相理解的珍貴。曾經年少輕狂,恣意揮霍青春的少年,逐漸變得成熟堅韌。灰色的青春會因爲相信自己,信任他人,熱愛生活而變得五彩斑斕,絢麗多彩。

在幽暗的黑夜洞穴中,明亮的燈塔彷彿一顆巨大的鑽石,璀璨耀眼。在茫茫黑暗中,照亮黯然無光的大海,指引前行的方向,指引少年們人生的方向————正值青春年少,保留少年的希望。

時空轉換,當我的青春刻下拼搏的情懷,十幾歲的少年在跌宕起伏的前路上摸索。道路上的朗朗書聲,爲夢而行的一次次奔跑,即使再多挫折和煩惱,也是青春最美的模樣。八百米的酣暢,無數次試圖放棄與跌撞,那拼盡全力衝向終點,爲的是勝利的信念與希望。

東京奧運會上,中國游泳隊嶄露頭角,彰顯青春力量。此次參賽的19位女隊員平均年齡只有20。3歲,年齡最小的只有16歲。青春代青希望,青春即突破無限可能。男女4*100米接力決賽取得銀牌,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決賽取得金牌。女子200米蝶泳決賽取得金牌……東京賽場上的較量已經證明,中國泳軍正颳起青春風暴,青春之力不可小覷。

“酒旗風暖少年狂”,但真正的“少年”無關年齡,而是一種生活態度。今年二月份,一組清華理工科學霸合唱的《少年》刷屏。這個合唱團平均年齡74。5歲,卻給人一種朝氣蓬勃的少年姿態。年齡可以隨歲月老去,但心態永遠年輕。我們青春少年更需要這樣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去追逐生命裏的光臨身邊的每道光,讓世界因我們的存在而閃亮。

像琳和夥伴位一樣,在花一樣的年紀,肆意地去追尋少年本色和夢想,青春因希望而閃閃發光。

篇七:最後的燈塔讀後感1000字

徐冰冰

對抗孤獨描述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幾個點。他在海里捕到一條魚,烹飪好,正準備自己開始吃飯時。餘光看到他唯一的朋友小金魚,正與那條魚躺在餐盤裏的魚四目相對。他用詞典遮住了小金魚的視線,說了聲,對不起。

當他在翻閱詞典,藉以想象外面的人生時,翻到一個詞——怪物。默默走到廚房裏的鏡子前,看着那裏的自己。無需想象了吧。

他發現了那封信,你喜歡什麼?他看着遠方。他第一次看到女人。別人的腳。讀了那個女人留下的一本娛樂雜誌。末了,接着玩詞典。這一次是旅行,可是:

“石質的不能移動的舶,花崗岩造的不會顛簸的船,無法載人去往任何地方,永不靠岸,登上燈塔,便註定無法回到港灣”

看得出來,他知道小船會來,他很高興。

他回了信,把皺巴巴紙條壓在一塊石頭下面:

—“你喜歡什麼?”

—“世界的景象”

這次的詞,是阿拉丁。他翻遍了燈塔裏所有的燈,或許是找不到那盞燈了。沒有能滿足他一切願望的精靈。

水手爲他帶來了世界。有人,有動物,有城市,有田野,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的。他把世界貼滿了牆。讓魚兒也看看那鄉間小路,是什麼樣子的

篇八:最後的燈塔讀後感1000字

曾博林

這是一部保拉·扎諾內爾所寫的成長小說。描述的是一座海上的絕美燈塔,一個爲期三週的假期。十四個少年正迎來一個美好的夏天,一個交織着友誼與愛情的夏天。

在十四個少年裏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格。塞繆爾總是想和所有人吵架,弗蘭害羞到無法與人交談,還有阿曼德,從戰火中逃生的男孩……琳,一個十三歲的女孩,相比和同學交朋友,她更喜歡獨處。然而,燈塔腳下的山洞裏,一個意外的發現改變了一切。一個雕刻在山洞牆壁上的奇怪圖案,驅使琳開始追溯一段神祕而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這樣,在八月炙熱的白天和羣星璀璨的夜晚,琳將通過夥伴們的全力協助,釐清盤根錯節的往事,查出真相,並參與一場將她改變一生的冒險。

每個少年背後都有與衆不同的故事,不爲人知的傷痛和精心守護的祕密。最後,每個人都將自己的故事獻給了燈塔,與自己和解。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座屬於自己的燈塔,我們在其中囚禁着自己的孤獨與脆弱,也渴望走進全新的生活。我們也曾想要將自己不夠圓滿,或有所缺陷的存在隱藏,活在屬於自己的字典裏。離開還是留下,也不過是一個選擇,沒有對錯。但離開則是更大的世界,這是必然。但我想,能夠讓孤獨最終選擇離開燈塔的,不僅僅是他的勇氣,還有老船長和船員一直以來對他的照顧和幫助。任何的改變都需要動力,而無疑,有人情味兒的日子,更能夠給人希望。它也意味着,無私和寬容。

這本著作裏的故事很少文字也不是很多,都在圍繞着燈塔與孤獨而寫。僅有的文字大多也只是交待孤獨的身世。其餘部分都是由一個一個的畫面來表達,卻更入人心。要看完它並不需要太多時間,但要看懂它或者看出各中細節,便需要反覆琢磨。人生一遭,也如大夢一場,願不留遺憾。

我讀的書不多,也沒有什麼讀書的興趣和天分,可我唯獨只對保拉·扎諾內爾寫的《最後的燈塔》沒齒難忘,刻骨銘心。是這本書讓我知道了每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中都會做出判斷和選擇,而你的抉擇將面對無知的未來。儘管遇到困難也不要逃避,要勇敢面對現實,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就是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在在自己的成長道路上披荊斬棘,乘風破浪,加油!

標籤: 讀後感 燈塔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lvev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