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五代史伶官傳序讀後感(精選8篇)作文

五代史伶官傳序讀後感(精選8篇)作文

篇一:五代史伶官傳序讀後感

五代史伶官傳序讀後感(精選8篇)作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許詩曼

後唐君主李存勖替父報仇,用了十五年的時間才創造了後唐這個國家。歐陽修曾評價他:“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但他後來卻放縱自己,寵愛伶人,使自己僅僅用了三年時間就身死國滅。

如果一個人因爲自己的成就而忘乎所以,只看到自己好的方面,完全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而且還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和建議,那麼這個人就離失敗不遠了。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唐太宗李世民在位初期,選官任賢,大度納諫,開創了貞觀之治。可到了貞觀中期,他便開始奢侈享樂。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說過:“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爲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唐太宗欣然採納,他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文武並用,垂拱而治,國家又恢復了盛況。

唐玄宗登基後,前期他在政治上任用賢能,改革官職,整頓吏治,勵精圖治,在經濟和軍事等多個方面採取了新的措施進行改革,使得唐中期的朝政趨於穩定,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在後期,他卻沉湎酒色,荒淫無度,怠慢朝政,寵愛楊貴妃,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因此由盛轉衰。這不正是“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嗎?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於勤儉,亡於奢靡。因此,我們要以史爲鑑,在任何時候,不管我們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該放縱自己,要做到居安思危。

篇二:五代史伶官傳序讀後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楊程堯

《伶官傳序》總結了後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後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瞭國家盛衰取決於人事的道理。因此而勸諫北宋王朝力戒驕奢、防微杜漸,要勵精圖治。

李存勖起初恪守父命,身先士卒,勵精圖治,爲報父仇,重拾江山,一時間不可一世,“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可謂壯哉。”可是“仇讎已滅,天下已定”後短短三年,卻落得士卒離散、身死國滅的下場。古人有玩物喪志的警示之語,說的就是過多的沉溺於某個事物,容易喪失鬥志、進取心,李存勖正是如此,寵信伶人,貪圖享樂是亡國的禍根。

歷史總是有驚人的相似:隋煬帝驕奢淫逸,修宮廷,疏運河,導致農民起義,家破人亡,身死部將之手。唐玄宗晚年寵愛楊玉環,釀成“安史之亂”,弄得狼狽逃蜀,死愛妃,失君位……

但是,也有“業精於勤”的人。47歲時,諸葛亮向後主劉禪呈上《出師表》,表明自己爲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心跡。爲了完成統一大業,諸葛亮六出祁山,竭盡全力指揮作戰,終因積勞成疾,卒於五丈原軍中,實踐了他的諾言。雖然,諸葛亮沒能實現統一中原的願望,但是,他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才智和鞠躬盡瘁、忠於職守的品格,永遠師儀後世。

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有一些這樣的例子:有些民營企業家白手起家,以汗水澆鑄輝煌,以誠信樹立品牌,一旦功成名就,便放縱享樂,張開大嘴,吃果子狸,吃活蠍,吃河豚,吃黃金宴……吃倒了名牌,吃去了信譽,吃掉了未來

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也有許多誘惑。比如網絡遊戲,就是同學們的“伶人”,它會讓同學們對課堂失去原有的興趣,開始時以爲能有什麼影響呢?誰知一發而不可收拾,整天沉溺於此,不僅成績直線下降,它還一天一天腐蝕同學們原本的意志等,十分有害。

貪圖享樂,亡國敗身,歷史教訓,值得銘記;以史爲鑑,警醒自己,珍惜青春,居安思危,要避免悲劇重演,爲實現自己的美好理想打下良好的基礎。

篇三:五代史伶官傳序讀後感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榮丁嫺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會遇到挫折與坎坷,也會發生一帆風順的好事。我們在從低處爬向高處很困難,但是從高處滑落卻很簡單,如果想站在高峯不掉落,那更是難上加難。

莊宗繼承父親遺志,爲了報仇雪恨,發奮圖強治國,最後終於消滅了仇敵。平定了天下之後,莊宗就沒有了奮鬥目標,無所事事,每天只跟伶人在一起,一個武夫兵變,四方響應,莊宗豈不身死國滅?

莊宗用了十五年的時間爲父報仇,平定天下,卻僅用了三年時間就身死國滅。這些卻是人爲的緣故。《尚書》中說:“滿招損,謙得益。”自滿會導致損失,謙虛會使人受益。莊宗李存勖的憂患和勤勞使國家興盛,安逸享樂使國家滅亡。

於是“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成了歐陽修的警示之言。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越王被吳王打敗,他忍辱負重給吳王做了幾年奴隸,才獲得回國的權利,且要年年向吳王進貢,這幾年中越王和他的大臣討好吳王,使吳王不再警惕,吳王用了越王進貢的熟種子,顆粒無收,導致國家大亂,越王趁機向吳王進攻,大獲全勝。越王正是憑藉着頑強的毅力,帶着奮鬥目標,能屈能伸,才大獲全勝。

頑強的鬥志使莊宗、越王成功,喪失鬥志也會使他們失敗,這是必然的。所以我們即使有一件事成功了,也不能驕傲而喪失鬥志,最終還會失敗,從高峯掉落。只有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運用頑強的毅力,不斷努力,纔會事事有成!

篇四:五代史伶官傳序讀後感

滿招損謙得益

馮璽璋

《書》曰:“滿招損,謙得益。”這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有些時候,我們會因自己取得的小成就而驕傲自滿、沾沾自喜,甚至去張揚。當一個人過於自滿時,他會缺乏上進的心裏,導致被其他謙虛的人反超;同樣,如果一個人做事謙虛謹慎、一絲不苟,那麼他必定會取得理想的成績。

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在《伶官傳序》中寫到:“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又寫道:“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比如,唐莊宗李存勖爲了繼承晉王的遺志,報仇雪恨,他發奮圖強治國,用了十五年的時間消滅仇敵、平定天下,而之後他讓伶人做官,使朝廷上下離心,伶人們擅權亂政,終成叛逆,最後導致了唐莊宗的“身死國滅”。十五年曆盡心血才治理好的國家,僅僅三年就到了滅亡的地步,這也體現了“得之難而失之易”。

此外,還有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例子:越王被吳王打敗,獻出美女西施才得以保全性命,他聽取了臣下文種、范蠡的意見,答應卑辭像吳國求和,忍辱負重,替吳王做了幾年的奴隸,他盼望着有一天能夠東山再起,他一直使自己身處憂患之中,小心地侍候着吳王,百依百順,忍飢挨凍,毫無怨言,整整三年終於讓吳王放鬆警惕,他和臣下們也得到了回國的權利。回到越國後,勾踐遷都會稽,重修政制,以最快的速度使國家又一次興盛起來,他尊賢禮士,敬老恤貧,以百姓爲念,並減緩刑罰,博取了軍民的愛戴之心。

而吳王正相反,他在得到西施之後,沒有了之前的鬥志,開始貪圖安逸享樂,整天沉迷於西施的美色,對百姓不仁不義,到最後將國事置之度外,只因勾踐虛假的誠意而深受感動,喪失了辨別是非的能力,甚至果斷放勾踐回國,這纔給了勾踐報仇雪恨的機會,可他偏偏沒想到亡國之痛、石室之辱是一位君王無論如何都忍受不了的,更何況是勾踐呢?最後越王勾踐討伐吳國,獲得了勝利。在歷史長河中越王和吳王的形象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功過是非自有公論。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如果我們能夠見微知著,吸取先人們的教訓,那麼我們的前途一定會一片光明。

篇五:五代史伶官傳序讀後感

大意失荊州

李陽明

古人云:“滿招損,謙得益”,這個道理雖然許多人知道,但卻經常被忽視。五代的後唐莊宗李存勖,用十五年的時間平定了天下,但僅過三年就被看似微不足道的伶人亂箭射死。這正是由於他極度的自滿導致的疏忽大意,因爲“大意失荊州”使自己國破家亡。

三國時期,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在鎮守荊州時,因爲極度自滿而不聽左右的勸告,被手下背叛,失守了荊州,在麥城被呂蒙生擒,丟了性命。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進攻前蘇聯,德國當時並不把前蘇聯放在眼裏,揚言二個月就可以完全佔領蘇聯,但在一年後,德國的部隊不但沒有徵服蘇聯,還完全喪失了戰鬥的主動權,被蘇聯擊敗。

由此可見,自滿是很多人走向成功最大的障礙。它可以將即將登上勝利頂峯的人推入懸崖,使即將嬴得金獎盃的人抱憾終生。人們在即將要成功的時侯,總是會認爲馬上要贏了,從而掉以輕心,與成功失之交臂。這就像是一盤棋,在一方將要勝利時被眼前形勢衝暈頭腦,走了漏招,反而被對手將殺。

生活中有些事往往只需多一些認真,少一些疏忽,歷史即可改寫。比如關羽多一分謙虛可能會守住荊州,袁邵多一分謹慎也可能贏取官渡之戰。我們應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從而避免“大意失荊州”的悲劇發生。

篇六:五代史伶官傳序讀後感

滿招損謙得益

李姜昱吉

“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莊宗不忘復仇,15年殺三王,終報復仇,後因寵幸伶人,三年身死國滅。莊宗因不忘初心,牢記爲父報仇的使命,謙虛處事終成大事。而成就後失去了人生奮鬥目標,驕傲自滿,追求享樂,寵幸伶人,最終,因“滿”而招“損”——身亡國破。歐陽修在《伶官傳序》中給世人敲響了警鐘。人生要永遠保持謙虛的態度,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能因一時的成功驕傲自滿,而使自己招致損毀。人生要有奮鬥目標,要不斷的刷新目標,不同的階段設立不同的目標,要長保勤奮憂勞之勢,才能不斷的達成目標,才能方得始終。

縱觀歷史朝代的更替,家族的興亡,無一不暗藏着“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邏輯。夏桀、商紂王、周幽王皆因自以爲江山永固而紙醉金迷,驕奢淫逸,寵幸美人,玩“物”喪志,最終導致國破身亡。莊宗一如是;而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卻恰恰相反,文王擡車800步,周朝天下800年,他們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吐哺握髮,終成大業;上帝之鞭——成吉思汗,橫掃歐洲,而不入豪華宮殿享受,就是因爲他深暗這個道理。嗚呼!莊宗若如是,必當以另一段故事行走在歐陽修筆端,垂於青史。歷史的大數據證明,各個朝代的盛世都是君主們保持謙和、憂勞、不自恃高傲,勤勉治國所開創的。君王們若都能不忘建國初心,持之以恆,那人類將免去多少朝代更替的戰亂和殺戮。當前,我國新一代領導人正是以史爲鑑,在黨的十九大中提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號召,全黨要始終不忘建黨之初的“爲人民謀幸福的初心,”牢牢記住建黨之初“爲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使命,”這定會規避中國前進路上“滿招損”也必將永保中華民族繁榮昌盛,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滿招損,謙得益。”在歷史朝代更替中,如是;在生活、工作、學習中,亦如是。

人生始終要有奮鬥目標,要在不同的時期設定不同的目標人,只要有了目標,就有了前進的方向和動力,獲得階段性成功後,就準備去實現下一個階段的目標,這樣可以從某種程度上抑制小成功後的驕傲自滿,促進謙虛勤勉,憂患勞苦的處事習慣養成,這樣方可功成始終。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大學生,考上大學以後就沒有了奮鬥目標,整天渾渾噩噩碌碌無爲,刷手機、沉迷遊戲、網購、交友、打扮……荒廢了學業,還自恃清高,目中無人,畢業後就業無門,高不成低不就,最後淪爲啃老一族;相反,有一些人考上大學之後,不斷的設立奮鬥目標,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終鑄就人生輝煌。劉強東考上人民大學後,把人大當成新的起點,給自己設立了新的奮鬥目標,發宏願“願做出海蛟龍,”“不做南河刀鰍”他哈下腰,悶頭繼續不斷努力,大學期間自學編程,邊讀書邊工作:抄寫信件、賣書、開飯店……畢業後在中關村賣光盤、刻錄機、做網上電商……不斷超越,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開創了京東。成長的過程,就是奮鬥目標不斷刷新的過程,不同的階段設立不同的目標,這樣才能確保奮鬥始終,憂勞始終。活到老,幹到老,奮鬥到老!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成長路上,自會避免因一時小成功而“滿招損”,也自會時刻奮鬥路上奉“謙”行事,人生自會得益。

“歷覽古今興衰事,成由謙遜敗由奢。”只要我們始終不忘奮鬥初心,牢記奮鬥使命,就會始終保持謙虛謹慎,憂勞自律,並使之成爲一種人生態度和習慣,成功後就自然不會因驕傲自滿而招來損失。我們要在人生不同時期設立不同目標,這樣可以抑制逸豫之心,使自己始終保持在憂勞勤奮的實現奮鬥目標的路上,就會時刻謹記“滿招損,謙得益。”功成始終。

篇七:五代史伶官傳序讀後感

細節決定成敗

商議

莊宗李存勖驍勇善戰,足智多謀,滅樑系燕,還矢先王。歐陽修稱讚曰:“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可是同樣是莊宗,爲什麼在“仇讎已滅、天下已定”的大好形勢下,被幾個伶人所困呢?原因就是——“夫禍患常積於忽微”,沒有被敵人打敗,卻敗給了自己對細節的忽視和危機意識的缺乏。

小細節能釀成大禍患。上戰場前,鐵匠發現國王的戰馬馬掌釘上缺一個釘子,戰鬥在即,國王根本顧不上這顆馬掌釘,就匆匆的上了戰場。突然一隻馬掌鐵脫落了,戰馬跌倒在地,沒等他再次抓住繮繩,受驚的馬跳起來就跑了。一見國王倒下,士兵們就自顧自地逃命去了,整支軍隊瞬間土崩瓦解了。敵軍趁機反擊並俘虜了國王。這場戰役,查理三世丟了整個英國。

唐玄宗李隆基曾經是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這個曾以“吾貌雖瘦,天下必肥”爲口頭禪的明君,在開創開元盛世後,逐漸滋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追求享樂和怠於納諫,史曰:“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於政事。”愣是自甘墮落,寵信奸臣,把開元盛世親手粉碎,讓唐朝由盛轉衰,瀕臨亡國。被奸臣伎倆所矇蔽,不正是忽視細節的結果嗎?

其實學習中也一樣,不能只顧仰望太空,更需要腳踏實地。重視並努力完善細節是打好基礎的必需,不忽視細微才能學得更紮實、少犯錯誤,將來步入工作崗位才能減少過失,把工作幹好。

莊宗啊莊宗,如果能注意並完善細節,以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態度面對日常政務,你就能防微杜漸,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篇八:五代史伶官傳序讀後感

戒奢戒驕居安思危

楊開迪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就好比李存勖十五年時間爲父報仇,可短短三年就因爲寵信伶人而身死國滅,令人感到惋惜,可在惋惜之餘又令人明白了一個極爲深刻的道理:禍患總是從微小的事一點一點變成災難,而到那時,想要亡羊補牢早已經來不及了。“禍患常積於忽微”,做事應戒奢戒驕、居安思危纔能有所成就;安於現狀、不知進取是非常危險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要把一切可能引發禍患的苗頭扼殺在搖籃裏,才能勝券在握。治理國家就應該如履薄冰,心中戰戰兢兢,能夠接納諫言並自我反省,及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亡羊補牢,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商紂王初即位時開疆擴土,努力奮發,可卻在後來寵信奸佞,寵愛妲己,建造酒池肉林,搜刮珠寶堆放在鹿臺,荒淫無道,不接納比干諫言反而剖其心,剛愎自用,不能及時發現並反省自己的錯誤,殘暴不仁,百姓怨聲載道,以至於武王伐紂時商朝士兵臨陣倒戈,紂王最後自焚於鹿臺。正因爲他沒有及時認識到並反省自己的錯誤,才身死國滅。所以說,治國要戒奢戒驕、居安思危、自我反省才能扼殺錯誤。

相比之下,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位聖明的皇帝。他有寬廣的胸襟,還有一位賢臣——魏徵。魏徵能夠直言進諫,唐太宗也能夠接納諫言並自我反省。他能居安思危,以德治天下,將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時刻銘記於心。唐太宗明白“物極必反”也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才改革創新,努力讓國家變得繁榮富強。正因爲他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居安思危,纔開創了貞觀之治,成爲一代明君,名垂青史。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治理國家應該戒奢、戒驕、戒躁,居安思危,才能使國家欣欣向榮,百姓安居樂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86kz1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