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有關韌性的作文(推薦10篇)

有關韌性的作文(推薦10篇)

篇一:有關韌性的作文

有關韌性的作文(推薦10篇)

泱泱中華,綿延數千年,它曾陷入低谷,也曾踏足山巔;它遭受過苦難與打擊,也歷經輝煌與騰飛。歷史大潮瀝盡黃沙,而中華文明仍是那顆冠於世界之巔最奪目的寶珠,“韌性”是它綿延不絕、閃耀至今的根本。

中華文明的韌性在漢字中即有所體現。

漢字善變,它由最初的甲骨文,歷經金、篆、隸、楷的演變,最終化繁爲簡成爲今天的簡體字,整個過程中體現的是漢字應世而變,順應時代的適應力;漢字亦不變,在外來文化的不斷衝擊下,它融象形,形聲,指示,會意等多種元素而成,神韻俱在的特點從未消逝,因此,它優於其他文字的表意能力和藝術美感從未改變。漢字的“變”與“不變”中體現的是它的適應性和抗阻性,也恰恰突出了是中華文明的“柔”和“剛”的特質,剛柔並濟,即是韌性。

當漢字巧妙的組合成句,漢語的靈活變通便展露無遺。初唐張若虛有《春江花月夜》以孤篇蓋全唐,暫且放下它精妙至極的內容,僅就《春江花月夜》這一題目,漢語的靈巧便體現得淋漓盡致,五個獨立的名詞組合,無論如何斷句,都能構造出絕美的意象,漢語的靈活是其他文明中誕生出的文字所不敢企及的。

如若空有靈動的語言文字,創造語言文字的人卻是死板僵化的,我們就不可能領悟其中的美。因此,與漢語相似,駕馭語言文字的中國人的思想也是靈動的。同樣的,文字能體現中華文明的韌性,中國人的品性更能體現之。

中華文明的韌性使中華文化豐富燦爛。而在危亡時刻,亦是韌性撐起我們的民族命脈。

反觀近代,我們割地賠銀,飽受屈辱。侵華日軍在東北打響第一槍後,中華文明慘遭鐵蹄踐踏,春、江、花、月離她而去,迎來的是夜,長達14年的寒冷長夜。中華文明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創,中國人一退再退,神州大地被國人的鮮血染紅,當世界認爲脆弱的中華文明行將坍塌時,神州大地在含淚承受慘痛打擊的同時,正在積蓄一股力量,一股文明的韌性在極大的壓迫下愈挫愈勇,鍛造出強勁的彈性,國人血脈賁張,蓄勢待發。

終於,積蓄已久的力量爆發,不僅入侵者爲之震懾,狼狽而逃,就連整個世界都爲之一振!這股力量延續至今,促使中國以難以置信的速度蓬勃發展,並重回世界之巔,成爲新一代超級大國。

反觀近代曾迅速崛起的國家,曾被譽爲海上馬車伕的荷蘭,依靠搶奪與統治拔地而起,“日不落”的大英帝國,依靠戰爭與殖民主義壯大實力,美國則是在一戰二戰中發“戰爭財”一躍成爲世界霸主……而這些曾依靠其他民族國家的血淚使自己富強的國家,或是沒落,或是日趨衰弱都已成不爭的事實。而中國,我們如今的強大是靠人民用血水、汗水和雙手拼來的。中國,賴以自強的正是中華文明積澱千年而鑄成的韌性,它讓中國變得剛強,敢於拼搏,敢於在困境下自力更生。

如今,許多勢力對中國虎視眈眈,他們或是忌憚或是畏懼,造成與中國不可避免的摩擦。韌性,亦是處理國際關係的利器。在中美貿易戰中“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便是韌性的體現,韌性也將使中國在國際的道路越走越寬,越走越穩。

真正的強者,不在於永遠強大,而在於時刻都有逆風翻盤的底氣和力量,中國的底氣與力量便源自中華文明的韌性。

篇二:有關韌性的作文

我們生活的這顆蔚藍色星球,已經40億歲。相比廣袤宇宙中其他星辰,它很年輕,充滿生機。有人做過估算,如果把地球到今天的時間比作24小時,人類僅僅出生在23點的最後幾分鐘。

這個時間足夠短暫,和宇宙180億年齡相比,不值一提。但人類這樣一個物種,已經飛出了地球,憑着經驗、想象、創新,嘗試開拓更多未知的領域。他們極有韌性,用毅力攻堅未來,一個人的一種主張,一種思想,便可能成爲整個人類的圭臬。

帕米爾高原以東,太平洋西北岸,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幅員遼闊。多種多樣的地理面貌和物種形態,構成了豐富的生態資源。中國人自古就相信,人和天地萬物的關係密不可分。在一些道家經典看來,外在的宇宙,是一個大宇宙,而人體則是一個小宇宙,無數人物都在追尋“齊物”、“天人合一”的境界。

儒家創始人孔子這樣說道:“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把生物的韌勁類喻到人們的精神世界,中國不是獨一家。但察微知著、憂患意識、觸類旁通的達觀思想,中國人格外清楚。因此,中華文明和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以及阿拉伯地區文明相比,又是一個早熟的文明。

中國人精於往來,對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有充分的把握。人和人之間,是點對點的關係;而組織成一張龐大的關係網,則是社會的面。中國獨有對尊嚴的特稱——面子,也正是以社會身份爲出發點,面向外人而言。

農耕文明孕育了薪火相傳的無上原則,早在3000年前,周朝就徹底奠定了“父死子繼”的傳承系統。圍繞“家”的準則,組織社會構成體。家——國——天下,都在獨特的倫理系統中,一脈相承。這個成語中的“脈”,更是特指血脈。中國人因爲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同屬血脈相連,所以能夠倡導“四海之內皆兄弟”。每個人都有相同的血緣,無論是“天下一家”還是“天下爲公”,在邏輯上都能夠推演成立。

“家”的結構給中華民族向心力,中庸思想給文明以中和的驅動,在歷史上無數個危機關頭,中國總是能夠憑藉家庭倫理和中庸這兩條軌道,穩定地向前行駛。中國理想,是方式以中庸爲指導的理想。

因爲“家”與“中庸”這兩條古老的生命線從未斷裂,所以,中國文明也是沒有斷裂的文明。而“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的提出,也是對“家”概念的延伸和網羅。憑着這種韌性,文明纔可能一起協同工作,流浪地球;珍重”共同體“的概念,人類的未來、地球生態的未來,才能得到史無前例的突破。

篇三:有關韌性的作文

隨着歲月的流逝,社會的變遷,要想留住一個國家從古至今的文明,那就要看這個國家文明的韌性了。“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磐鳳凰。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惟我無雙;和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我泱泱大國正是因爲有了韌性,歷經五千年風雨的中華文化才得以流傳至今。

文明的韌性是對思想文化的執着。遙想春秋戰國時期,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場社會大變革風暴。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開啓了思想學術之爭,爲中華文明的繁榮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迨至西漢,儒客大家董仲舒“繼往聖”而“開來學”,融合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等思想於儒學,“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集權統治和國家的大一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及至兩宋,程朱理學應運而生,實現了中國哲學的一次偉大突破……在歷史的嵐帳前細加鉤沉比勘,不難發現,五千年的文明若想源遠流長,勢必需要任重道遠的“士者”弘毅,將刻在骨子裏的韌性發揮到極致。

文明的韌性是對艱苦磨難的抗爭。張載有言:“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作爲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印度,因向來尊崇“逆來順從”而覆滅。相反,古代的中國則是對於外敵有所防禦,再加上古人自身的反抗精神,文明由此得以延續下來。“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自古英雄多磨難,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爲作也。文明的延續,怎能少得了先賢在對抗磨難時的那股子韌性呢?

文明的韌性是對文化遺產的重視。我國的文化遺產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現如今,在各地風景區都會看到不少店面在賣紙雕、泥人、油紙傘、糖人等傳統手工藝品。當然,也不乏一些專業學校培養“獨具匠心”的人才,以此來繼承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傳統。對於一些地區自然遺產的保護,各級政府也提高了重視,有計劃地提供資助,甚至邀請專家學者進行定期的修復。這些沉甸甸的關注出於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也出於心底的矢志不渝的堅守。

回望歷史,無數前人鉚足了勁兒,憑着一股韌性,在中華文明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跡。作爲新時代的青年,我們也當負重前行,揮動韌性這面旗幟,在復興中華民族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篇四:有關韌性的作文

華夏文明從古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爲何長存?因爲有韌性。

從古至今,中華大地上留下許多先人們留下的浪漫神話,古代傳說:劈地,追日,奔月……這些雖只是曾經的幻想,但是,我們以歷史付出的代價,永不停歇地追尋着我們心中的夢。從2014年3月1日開始,中國開始了“嫦娥工程”,開始了我們對月球的探索之旅;經過不斷努力後,中國的太陽能產業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中國的“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工程已經完成……有些,已經實現,有些,我們仍在努力。這是我們的夢想,我們的追求,我們文明的源頭。

神話中的玉帝,傳說中的炎帝,黃帝,歷史中的始皇,高祖,玄宗等等,不論虛幻與真實,帝王將相的故事成就了我們文明的氣質;自古的楚辭,漢賦,唐詩,宋詞,九流十家的聖賢哲學,魏晉的隱逸文化等等,文學,思想上的昇華鑄就了我們文明的品味。華夏文明隨着歷史潮流,不斷髮展,進化,這不是文明史的“曇花一現”,而是文明史上的“不老青山”。文明有着韌性,所以亙古長存。

“亦餘之心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愛國詩人屈原,把自己的情感傾訴給大地、給蒼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用詩表達自己對於國家的忠心;“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的艾青,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着自己熱愛的土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毛澤東,燃起民族心中的熱血,帶領民族走向光明……這片土地給予我們以時間,我們回報這片土地以情感。

我們的情感,使文明有了厚度;我們的熱血,使文明變得剛毅。這裏的每一寸土,每一棵綠樹,都有着我們的影子;我們所到之處,都留下了文明。我們讓這片江山千年不倒,讓其變得剛毅,變得有韌性。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是這片土地上人民的真實寫照;北方的信天游,南方的小調,這是我們熱愛生活的體現。我們安靜的生活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有時也會和外界友好交往,互鑑文化與技術,但從未妄想着侵犯他人的領土。可是,當年的鴉片戰爭,英國用毒品摧殘我們的民族,只妄想從我們的骨子裏榨出金錢;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他們燒燬了我們文化的結晶,把珍品當做玩具肆意把玩;日本侵華,把中國人的血肉之軀不看在眼裏,剝奪我們靈魂的尊嚴,踐踏我們的土地……這些,是民族的恥辱。我們怎麼能讓偉大的華夏文明落入這幫野獸手裏,我們要讓世界看看,華夏文明的韌性!於是,起義,長征,抗日,一直到現在的改革開放,人民的奮起讓文明繼續傳承下來,從此華夏文明的羽翼已經豐滿,又任性而堅不可摧!

我們會繼續懷揣着民族的夢想,秉持着民族的信念,燃着民族的熱血,將我們文明的韌性展現在世界的角角落落。

篇五:有關韌性的作文

人類的思維意識是由大腦所映射出來的,它富含着人們在世界的思想進程中所汲取的營養。它是人類鮮紅溫熱血液中流淌出的精神產物,也是人們生命活動中孕育出的智慧積澱。歷史刻畫着人類的進步,描摹着他們的鐵骨與軟弱,正是他們對待生命不同的韌性,造就了世界的靈性與精彩。而當人類開始抉擇以精確、功利的計算機化思維構建社會時,社會已呈現出了相對退化的趨勢。

計算機化的思維是如何產生的?原始人類通過戰爭、狩獵來爭奪土地、食物。隨着思想的進化與社會的發展,人類開始採用集權統治來鞏固地位,歷代朝臣運用進諫的方式來執行自主權力。他們或昏庸、或聖明、或殘暴、或仁慈,或見風使舵狗仗人勢,或憂國憂民敢於進言。而到了法治社會,人類開始學會民主、學會理智,社會趨於和平,科技不斷進步,造成了信息加速時代的形成,開啓了人工智能時代。

在這樣的時代,人類開始與人工智能較起真來,他們渴望效率,追求完美。所以,計算機化思維成爲了社會的必然產物,生命的韌性被牽拉到了最緊實的程度,以達到人生進度的平衡與絕對。

人類的思維變得精準起來。在不斷探索真理的同時,大腦已禁止他們去從容地迴歸自然、拾取本心。藏族的朝拜神聖而又令人尊敬,苗疆的巫蠱詭譎而又奇異莫測,女媧補天的傳說讓人們感激神的恩賜,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使我們嚮往力量、熱愛世界。它們也許是虛幻的,卻象徵着中華的璀璨文明,它們應成爲人類心中的一塊聖土,而不該以“迷信”的名號被無情打壓下去。“盲目的相信科學即是迷信”,人類應在追求真理的同時視神話、風俗爲文化的結晶,正如《兒童如詩》所倡導的,人類應具有詩性、神性,詩歌是人類內心最爲純粹美好的情感表達,神話是人類對自然的尊敬與感性魅力的體現。

計算機程序總選擇最便捷的方式運行,而人類又將高效率背後的高質量作爲領導技術發展的核心,正如它們的思維開始決策所謂的“正確”。一堂心理課上,老師以一個小型拍賣會爲契機,讓我們選擇競價“長壽”、“錢財”、“名牌大學錄取通知書”等事物,並以此來判斷我們的價值觀。我們拋開了法律的約束來考慮“求財?”、“求名?”亦或“求利?”。而在社會上,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我們還要考慮道德上的束縛,這便使人有了“善”、“惡”之分。愚蠢的人爲自己的天真付出了代價而選擇蛻變,惡毒的人爲自己的罪孽承擔後果而選擇救贖。他們不斷摸索着、感知着,互相感化成長着,而當人類的價值觀趨於統一後,社會便可能會形成絕對的和平,人類開始懈怠,開始了庸庸碌碌。

其實,在這場拍賣會的最後,老師還競拍了一件物品——捨棄錢財來讓家人健康、富有,同時使他們獲得名、權與利。在這樣的情感加持下,同學們自覺地選擇了血濃於水的親情和愛。以此看來,我們要對自己的價值觀抱有自信,以經驗與交際來不斷糾正,而不是單純地通過理論去校正“變化”、“差異”的存在。

計算機是無機質的,若人類選擇了計算機化思維,人類便可能會變得冷漠,變得患得患失。而我們有時所需的,是一種超功利性的善良與樸實。

自古以來,人類生命的韌性與活潑的思想包容了世間萬物,只有接納了這些因素,纔會有破繭成蝶的驕傲、有名落孫山的沮喪,有鳳凰涅槃的輝煌,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哀惋,纔會用心靈和感情,去追求自然的原始和自身的坦率與從容。

莫讓計算機化思維束縛我們生命的翅膀。

篇六:有關韌性的作文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金龍御筋,風吹雨打亦不失風骨,而並非堅挺脊樑,寧爲玉碎。

可憐時人常將脊骨作龍筋。

去年網上吵得沸沸揚揚的星巴克咖啡事件,人們大多以衝擊傳統文化、不尊重爲由將各方批得體無完膚。如若古老的紫禁城擁有咖啡店是種褻瀆,那後在原址又置中國製造的咖啡店意義何在?如若舉起尊重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旗,將星巴克從故宮驅逐便是中華文化的又一次成功的捍衛又一次勝利?君不見1900年的故宮就已將朱門向咖啡敞開,慈禧太后多次以全西餐宴請外國使節夫人,宴後共飲“苦水”。抱殘守缺的清王朝尚且能接受新事物,怎麼新時代市民卻在王城內一沾外國文化便如火燎眉頭?

再說同年長城露營事件,同樣最終因反對而被迫取消;卻看次年法國盧浮宮,人們愉悅地祝福在盧浮宮內共進晚餐並露宿宮中的幸運情侶。同樣是對待古老淵博的靈魂,中國人的態度如此小心謹慎,將中國文化捧上神壇,同易碎品般細心呵護。

中國以瓷器聞名世界,但中華文化從不是易碎的瓷器。金龍御筋,堅韌有餘,中華文化從不缺乏包容性。

縱觀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無數次分分合合合合分分,都是不同文化的衝擊、交流最終趨於融合。秦一統六國,中華文化初次融合;漢武帝大一統,漢文化同外族文化不斷交融;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滿清人入關帶入滿清遊牧文化。從未是一種色彩從一而終,以漢文化爲主,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鑑與融合構成了當今的中華文化。

一味的抱殘守缺只會消亡在歷史裏,每一箇中國人都受夠了因落後、封閉而捱打的百年屈辱。當下許多人一聽什麼傳統古蹟沾染上西方文化可能帶來衝擊便猛烈衝擊,除了盲目與無知,最主要的是缺乏文化自信,一有風吹草動便如驚弓之鳥草木皆兵。發揚中華優秀文化,爲文化自信鑄實底氣之牆,樹立國人高度文化自信,乃是重中之重。中華文明五千餘年,似水般綿長不息從未斷絕,誕生在這樣一個文明古國的靈魂,對中華文明的韌性,值得懷揣足夠的信心與底蘊。

草木皆兵始不行,中國人,勿把龍筋當脊骨!

篇七:有關韌性的作文

(秦大爲)

原創秦大爲虹境界2019-10-01

中華文明,作爲四大古文明之一,是唯一一個綿延至今,從未斷流的。它影響着世界的東方,因爲無形中的一股力量——中華文明內在的韌性。

所謂韌性,曲而不折,堅實有力。從孔子之乎者也之言,到魯迅真實辛辣之語,中華文化對國人的思想有着不可忽視的影響,危難時刻,激發出救國家於水火的堅實之韌;博弈之間,更堅定了耀祖國之榮威的不折之韌。早在孟子那個時代就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眼界與胸懷,修韌性之德,養浩然之氣;盛世濟蒼生,亂世思報主,“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憂國憂民之心,曠達無畏之思,更沉澱出一種堅實之韌,讓中國人的精神境界與愛國情懷屹立於世界之巔。着眼當代,已然沒有戰火硝煙,但不乏女排姑娘們在賽場上的頑強拼搏、無所畏懼,不乏健將孫楊的穩定成績與絕對實力,更不乏中國幾代乒乓球隊征戰沙場,在世界舞臺衛冕之榮。而這背後是他們爲了磨練技術不捨晝夜,遷革砥礪之韌。也許正是因爲中華文明之韌根植於他們每一個人的內心,引領着他們堅定不屈,勇往直前。

除此之外,柔韌有餘,更是韌性的體現。中華文明的韌性還體現在其持久的傳承,而作爲主要載體的文學藝術,無處不在,柔韌多彩。從《詩經》到“楚辭”,開文學作品之先河,“四書”“五經”,述早期文化思想之總覽,唐詩宋詞元曲,中國文學史上之明珠,雖內容形式不盡相同,其精髓皆源於柔韌的中華文明。如此繁星璀璨,讓我們得以見識諸葛孔明的運籌帷幄,結識“及時雨”宋江的仗義疏財,領略鬥戰勝佛孫悟空的機靈無畏,體悟閨園公子賈寶玉的博愛癡情。茫茫作品雲集,不免讓我們偶生疑竇困惑,甚至因百思不得其中真義而陡然頓怠,有雜然無趣之懼,“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揣摩良久,終悟真諦亦感悟文學作品內在之柔韌,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覆吟詠,悉心研讀,我們逐漸參悟以史爲鑑的通透與深刻,亦兼修內德,讓文字背後的柔韌之氣延續更迭,讓文明之韌薪火相傳。

縱觀世紀千年,堅韌不動搖的強大文明才能維持國泰民安。唐朝歷時289年,被稱爲最強盛的朝代,這得益於明達的治理之策。唐朝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文武兼修,國君勵精圖治,文明力量之韌蘊於其中,因而不會被輕易取代,昌盛數載。唐亡之後,九州分裂,五代十國,動盪多舛,狼藉不堪,也根源於內在文明文化的不強盛,疏離破碎,發展遲緩。上世紀初,中國面臨最嚴峻挑戰,外敵入侵,民族危亡之際,兩黨精誠合作,築韌性之城,求文明之佑;內戰時期,白色恐怖,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以艱苦卓絕矢志不渝之韌,攻破國民黨的防線,成立新中國。堅韌不動搖的文明之韌,在每一個關乎生死存亡的危難時刻,都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今,中美貿易衝突,香港憤青鬧事,臺灣政局不穩,這或許是我們現在面臨的難題,但中國不動搖,不畏懼,海納百川的文明頂得住狂風驟雨的侵襲。我們不想打不願打,但必要時,定當奉陪到底。這便是我們中國人骨子裏的韌性,這也是中國文明的韌性,柔與剛並進!

這就是文明的韌性,富民強國,隱身於世,綿延賡續。

篇八:有關韌性的作文

水至柔,若擊之則堅;氣無形,若散之則充盈。一件事物的永恆,一種文明的永恆,絕不是因爲其力量上的強硬,而是憑藉它精神上的柔軟。

這是精神的骨氣,是物質最根本的倔強,是一種文化深處的韌性。它不能被證明,而只能被刻了漢字的竹簡,染了鬆墨的宣紙所見證。許多的古代文明都有過終結,有遺失而古印度的文化甚至要依賴《大唐西域記》來回溯源。唯有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同樣在鐵蹄下生活,希臘的雄辯家只得求饒;而中國,或入世,或隱居:士大夫們以看似平和,卻激進的方式應對着蒙、滿的入侵。示以一副“殘山剩水無態度。”的面貌,直至將敵人同化,或者驅逐。

有人不認爲這是一種歷史,他認爲這不過是一次又一次的複製。是的,中國的歷史存在複製,否則如何有“驚人的巧合”,正是在這種複製間,複製出獨屬於一種文化的韌性。既便不會消亡,也不能廢除,它似空氣,像風,會一直縈繞這一片土地。它的韌性,來源於自身,亦來自於產生者的維護。無論是淝水之戰後得勝後一句“小兒輩,大破賊。”或是文天祥爲國一句“臣心工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是南明孤老帶發明志;是民國時一句“外爭國權,內懲國賊。”一種文化的韌性跨過時間,跨過空間的維度,像一片中天的竹林,支持着無垠的藍空,久久地,屹立不倒。

而也是其堅韌性造成過人人皆沉睡的事,也有過自以爲天朝上國的自以爲是;亦有在滿目瘡痍仍心繫稱帝的鬧劇。這是韌性的缺陷。因爲不怕有多苦,而不在乎四周的日益蕭條的變化。

文化的韌性令人沉睡,也令人清醒。南湖上的一艘行船;秋收時,霹靂一聲暴動的豪氣。在一個新時代,承載了千年歷史文化滄桑的人們,在這片土地以自己文化的韌性,書寫着屬於自己文化的新篇章。

當司馬遷把記錄歷史的刀筆遞與後人,當龜甲上燒製出昭示命遠的紋路,當唐太宗欣賞着史無前例的長安,當國民勇士去頭髮從夢中甦醒,當紅色照耀大地,當歷史的車輪前行,文化的韌性,似水、似氣、無形、堅韌而充盈。

我們見不到文化具象的韌性,但當書卷一展,戲腔一嘆,說書人的驚堂木從高處拍下時,我們知道一言兩語,便勾勒了千年春秋。

篇九:有關韌性的作文

從20世紀初直至今日,中華文明又迎來了一次史無前例的挑戰,西方的價值觀利用資本與戰爭衝擊着這片古老的土地,這是一場空前的災難。在我看來,這些所謂的危機內容是新的,但形式是舊的。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已經接受了數次這樣毀滅性的打擊,但每次都能以一種嶄新的形態重生於這個世界之上,這便是文明的韌性。

世上哪裏有萬年不倒的大樹,哪裏有生下來便身健如牛的嬰兒,文明之“韌性”的要義在於破而不滅,鳳凰涅槃,如人體的肌肉組織一樣,每一次的錘鍊,都意味着一次撕裂,也同時意味將來的新生與強大。從孔孟的頗有理想主義味道的經典儒家到漢朝以皇權爲核心,吸納“陰陽”,“縱橫”兩家的新儒家,再到融入中國本土文化以普渡蒼生爲任的大乘佛教,哪一次不是經過破壞而得到的產物呢?其他諸多學說也是如此。正因爲有了“毀滅”,才使得我們不再固步自封,這樣的“毀滅”催人奮進,它讓我們重新完善已有的知識,使其恢復往日的活力,這便是顛撲不破的的“韌性”之光。

文明之“韌性”的歷練是與歷史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二者互相節制,也互相促進。正如古希臘哲學家埃比克泰德所說“我們登上的並非我們所選擇的舞臺,演繹的並非我們所選擇的劇本。”隨着時間推移,外部各種嶄新的形式以一種較爲固定的自然順序陸續誕生,這種形式與舊的理論一定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而一個正常具有“韌性”及活力的機體會把舊的理論如一塊痤瘡一樣剔除掉,再在原來的土壤上長出新的肌膚。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如滅頂之災一樣降臨在儒家文化的頭上,多數人只看到了書籍焚燬之後的焦炭,而董仲舒卻看到了法家在專制體制下的無窮的威力,所以他將法家,陰陽家這些新的思想融入儒家本身,填補了儒家過於理想主義的不足,在漢武帝劉徹的支持下作爲官方學說在全國普及,奠定了儒家在中國以後2000年曆史中無可撼動的地位。日後中國的法律條例中也因儒家文化思想的限制,加入了許多道德性的條款,試圖讓法律與道德的作用相統一。

回到現在,由於封建專制制度的毀滅,中華文化與封建制度的相對穩定也隨其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文化的“韌性”將再一次發揮他的作用。

作爲一名中華兒女,我們要奉行的應該是“韌性”的固有機制,概括成兩個字:“舍”“得”。有“舍”方能有“得”。我們不應該懼怕西方文化的入侵,全盤否定西方得理論,將自己的文化看作天選之子,對其他理論都持有鄙夷的態度,這樣反而會使得我們的國家難以發展,無法融入國際的主流工業體系,使得我們的物質條件衰弱,最終導致文化的消亡。我們應該果斷捨棄我們的文明中與封建意識形態所相適應的“文化”,使其脫離“階級”與“歷史”的局囿,抽象地理性地繼承我們的文化財富,並且致力於將西方理論本土化,讓東西方文明相互適應,相互支撐,才能夠打造我們全新的中華文明。

篇十:有關韌性的作文

(姜邁)

原創姜邁虹境界2019-10-01

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有無數多的文明先後崛起。其中絕大多數文明都消失了,或者由於天災,也許是外來種族入侵,還有可能因封閉而衰朽於自己的文明之中。然而,作爲“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卻憑藉文明之韌性走過了五千年的歲月。

中國文明之韌,在於百鍊成鋼的堅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國人是剛毅的,其文明亦同樣堅不可摧。追溯歷史,飽經磨難的中華民族,曾屢次被異族入侵。從先秦時期的西戎、北狄之患,到南北朝時的五胡亂華,而明清之際又被世界列強殖民壓迫。遭受了這般欺凌,中國無數愛國志士憤然而起,爲保衛家園和敵人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岳飛在孤軍深入,沒有援軍、沒有糧草的情形下,仍能仰天長嘯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文天祥被捕入獄,大義凜然地詠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後慷慨赴死……亙古通今,中國文明在侵略者的鐵蹄下始終堅韌不折,反倒因此創造出更多的文明。文明的巨大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激勵人們敢於抗爭,爲守護自己的文明而戰鬥,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

中國文明之韌,在於海納百川的包容。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從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到今日中國小生都在學習的《論語》等儒學蒙學讀物,其間三教並立、禪宗興起,無數的外來思想流入中國。然而至今我們仍未失去本土文化,也未排斥他方精神。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七下西洋、鑑真六渡扶桑,交流了思想,送去並帶來了新的文明。對於外族——無論身份地位,凡願學習中華文明者,我們都會傾囊傳授;而睹別國文明之長處,我們也願意借鑑以不斷充盈自身文化。這無不充分體現着我中華文明求同存異和兼收幷蓄的韌性。

人民創造文明,文明指領人民,文明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韌性的文明絕不是一味的屏蔽或者一味地忍讓,而是既不墨守成規也不數典忘祖,在吸收他方文明的同時發揚己方文明。如此柔剛並濟的韌性文明,才得以從歷史的源頭處繼承過來,進而又向將來流傳下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4vop6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