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話題 > >

通天之路李白傳讀後感1000字(精選4篇)作文

通天之路李白傳讀後感1000字(精選4篇)作文

  • 關注:1.78W次

篇一:通天之路李白傳讀後感1000字

通天之路李白傳讀後感1000字(精選4篇)作文

楊如雲

李白這個名字在所有中國人心中毫不陌生,就是剛剛牙牙學語的稚童也能背上幾句《靜夜思》。李白在大家心中是詩仙,更是一種根植在血脈中的文化基因,他的詩狂放熾烈,想象豐富,雄奇豪放,瑰瑋絢爛,不似凡人所爲,其爲人也狂放不羈,瀟灑恣肆,難以想象這竟是個古人。因此他也被神化,如“謫仙人”“公非人世之人,豈非太白星精耶”,那他究竟是人還是神呢。

起初,在我心中,李白是飄飄乎遺世獨立的仙而不是人。他自詡飛龍將軍李廣后羿,當今皇帝的親戚,有着商人背景的豐厚家底;他一生壯遊天下,從束髮到花甲,從離蜀到天涯;他的朋友遍及九州,所到之處皆是飲不盡的酒,寫不盡的詩;他的才氣驚天絕倫,脫口而出盡是詩,提筆而下皆成章;他曾供奉翰林,官從五品,使皇帝調羹,貴妃磨墨,力士脫靴,他就像耀眼的太陽,光芒萬丈,照亮整個盛唐。他又是個矛盾的人,似乎一切都隨心所欲,似乎一切都可以激起他的興趣,他興趣廣泛,愛好繁多,既喜詩文,又愛長劍;既學儒家又住佛廟,卻又偏偏愛道教;喜歡他的人很多,厭棄他的也不少;他以政治家諸葛亮爲偶像,卻又崇拜陶淵明的田園生活;他以建功立業彪炳史冊爲目標,卻又以功成身退歸居潛隱爲理想。他就是一個矛盾的共同體,我不明白他,也不懂得他,一個人得有多大的心才能裝下這麼多東西,可他卻偏生像個沒事人一樣,輕輕拿起,輕輕丟下,似乎對什麼都不放在心上,對什麼也不留戀。我只看見了他的放浪不羈,瀟灑肆意,如他雲遊,見美景則止步,遇朋友就把盞,不拘時間,不顧後果,當真是“且盡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卻不見那那仙人的名號下,狂放恣肆的舉止下,泡的是一骨孤獨痛苦的靈魂。

這本書可謂是將李白拉下了神臺,我這才知曉原來李白也曾四處干謁無所成;也曾給小大官員獻詩奉承,諂媚逢迎;也曾拘於底層,高唱“神龍困於螻蟻”;也曾客居他鄉,患病近死;也曾入贅妻家,“酒隱安陸,蹉跎十年”;也曾經辛苦追逐四十年,政臺一見僅二載;也曾受奸人所害,被迫散金放還;也曾經過戰火離亂,食不果腹;也曾錯站永王被捕入獄,流放夜郎……由此看來,李白也並非高高在上,遙不可及,他也一樣有七情六慾,憂愁歡喜,他有着凡人一樣的悲喜,衆人一般的拘束,他並非無羈,實則苦痛。他以己之身,無法衝破階級等級的束縛,打破商人階級不得爲官,改變科舉制度的成例;他以己之身,無法忠義雙全,一生豪遊不顧家,落的自私任性的詬言;他以己之身,無法力挽狂瀾,與權臣佞臣相抗衡;他以己之身,無法達到真正超脫,宗教與政事兩頭空……他的無奈惆悵,隱在那一首首詩中,浸在一杯杯酒中。

盧梭曾言:“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豪放如李白,也只能拖着枷鎖前行,反觀我們自己,這枷鎖又有誰能免除?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人人都有難辦的事,是妄自菲薄還是戴着鐐銬起舞值得我們深思。

既有鐐銬且不可免除,何不換一種形式對待它。你說他是枷鎖,它便緊緊禁錮你,沉重又壓抑;你若當它是手鐲,只爲你增添光彩,它又能奈你何!鐐銬是枷鎖更是我們的牽掛,是我們活在世上的痕跡和意義,它看似強硬冷酷,卻是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是我們所最想要的溫情。故視鐐銬爲手鐲,戴着它起舞吧。

鐐銬雖不可免除,我們卻可以適當減輕它的重量,畢竟輕一點舞起來更漂亮不是嘛。常言世上無難事,庸人自擾之。何不拿出心裏的事看看,仔細分分類,評估評估,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可以放棄不要的,人總是越丟越輕鬆的。適當一根筋,缺點心眼,少想一些事,才能做成最想要的。“幾十年來,李白在兩個世界撕扯着,一個是代表世俗政治最高層次的朝廷,一個是代表精神領域的道教”,正因爲他兩者都愛,兩者都無法放棄,所以註定兩者都得不到,“富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學會取捨,學會放下,不庸人自擾,不杞人憂天,才能舞得長久。

既已選擇起舞,就要堅持舞到底,因爲鐐銬在不停的舞動下,或會磨損,或終有一日可將其磨斷,卸下重量。李白經歷數十年的挫折與失望,卻並沒有改變自己的舞姿,任是那個毫不猶豫回答“功成,名遂,身退”的少年,他或許最終未脫下鐐銬,但那鐐銬磨損是定然的,若未身死,再來十年說不定真可以“通天”。

豈曰無羈,與子同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枷鎖,或輕或重,或粗或細,但相信一直舞下去,定有卸下重量的那一日。現在,不要悲傷,不要害怕,不要覺得孤單,瞧瞧自己的手鐲,對自己說:它真漂亮。

篇二:通天之路李白傳讀後感1000字

傅亦澤

在中華文學經典殿堂中,唐詩、宋詞排C位應該沒有異議;在唐詩中,李白杜甫一仙一聖同沐人間滄桑,令人感慨。暑假期間,帶着對詩仙李白的諸多好奇,特別是從其溫良委婉的《靜夜思》到失意卻自持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從其神來之筆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到深沉通靈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以及同時代後生杜甫的名詩《飲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帶出的遐想,慕名細讀美籍華人作家哈金的《通天之路:李白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20年版),並順勢參照閱讀了現代著名文學史家李長之的《李白傳》(浙江文藝出版社2019年版),對李白跌宕起伏的人間羈旅有了多維度的理解。

李白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詩仙”,杜甫對其詩歌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其後的許多文人都對李白有很高的評價,如韓愈有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李白的詩作確實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中國文學史上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峯;而他的一生則步履不停,浪跡在廟堂與江湖之間,至今依然是無數文人墨客嚮往的生活方式,即便是其挫折與失意也曾幫助後人尋回精神故鄉和人間明月。

從“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的豪情,到“富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長歌行》)的認命,人生空間巨大正是李白的寫照。回望李白的一生,長安一直是他的心魂所繫,三進三出,要麼是無疾而終,要麼留下莫大遺憾,要麼是魂牽夢縈。“長安宮闕九天上,此地曾經爲近臣”(《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秦》),他既想追求功名利祿,富貴一生;又想修道成仙,延年益壽。這兩個貌似“難兩全”的追求曾讓他分裂和孤獨。正是在這種狀態下,他借酒消愁,“仙人殊恍惚,未若醉其中”(《擬古·其三》);他又借詩抒懷,“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卻留下無數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對於人間羈旅,李白一生可謂“蹉跎兩失”,而最大的收穫則是此間記錄其心境的大量詩作。因此,小說家哈金先生說:“沒有他不朽的詩篇,李白什麼都不是。”

第一次進京謀職失敗後,李白隨好友前去邊關,想要將滿腔報國之情投入血雨腥風的戰場中。在見到元演的父親元將軍時,他重歸冷靜,親身體會到了在朝廷邊疆政策一直搖擺不定、無人考慮長久治安的現狀下,軍隊分配的不公平和邊境將士日復一日駐紮的絕望。“代馬不思越,越禽不戀燕。情性有所習,土風固其然。昔別雁門關,今戍龍庭前。驚沙亂海日,飛雪迷胡天。蟣蝨生虎蟣,心魂逐旌旃。苦戰功不賞,忠誠難可宣。誰憐李飛將,白首沒三邊”(《古風·其六》)此詩正是李白設身處地理解邊疆將士們的處境和辛勞後有感而發。

雖然此趟邊關之行未達成李白入仕的願望,但是增進了這位偉大詩人與百姓之間的距離,使他更瞭解他們的生活、快樂、痛苦和煎熬。“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子夜吳歌·秋歌》),“明朝驛使發,一夜絮徵袍。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子夜吳歌·冬歌》),這些有尊嚴的民歌借遠征將士的妻子或戀人之口表達了對他們的擔憂和思念,完全擺脫了他早期詩歌中描寫歌女和藝妓的輕浮頹廢之情,使其詩歌藝術達到新的高度和成熟度,傳達了早期詩歌中塑造女性人物所缺乏的歷史感。

此後,李白更深刻的意識到官場的腐敗和社會的不公,創作了一系列詩歌《行路難》,用比喻的手法抒發無法憑學問和正直在社會階層上晉升的憤懣。“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在一個聚會上,他寫道:“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也許是世間苦難具有共通性,李白的詩句寫出了無數年輕求仕學子的苦悶,被人廣爲傳頌,他也名聲大噪。在此期間,他的“仙氣”也在詩歌中發揮到了極致,“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羣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三首《清平調》將楊玉環的美貌描寫到了極致,如夢似幻。

晚年的李白,經歷流放後,身體每況愈下。似是知道自己大限將至,他託付李陽冰替他出版手稿。公元762年,也就是李白去世當年的春天,他的病情有所好轉,他拄着柺杖前去尋訪周邊的老友。“紀叟黃泉裏,還應釀老春。夜臺無曉日,沽酒與何人。”(《哭宣城善釀紀叟》)“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宿五松山下荀媼家》)李白看着昔日老友紛紛離世,盛唐的光景也早已不再,不禁淚眼婆娑。

回到定居當塗的兒子身邊,李白結束了人生中的最後一次旅行。直到彌留之際,李白還一直將自己比作神鳥大鵬。在最後的日子裏,他反覆吟誦自己的最後一首詩:“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爲出涕。”(《臨路歌》)李白一生嚮往高處以及天界,多次嘗試飛向廟堂之高,卻以失敗告終。此次借詩抒懷飛昇上天,不知是否能如這位謫仙畢生所願?最終,這位偉大的天才詩人平淡地離開了人世間,他被草草埋葬,甚至沒有一塊像樣的墓地。

李白死後一年多,朝廷的詔書抵達當塗縣,任命李白爲左拾遺,宣他即刻進京上任。然而,朝堂之上卻無人知曉,李白早已離世。令人欣慰的是,他委託朋友編纂的詩集《李翰林文集》和《草堂集》陸續面世,受到唐朝詩歌新秀們的推崇。才華橫溢卻顛沛流離的詩仙李白,其“廟堂夢”雖藉助詩作,在死後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滿足,卻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令人唏噓嘆惋、感慨造化弄人。

篇三:通天之路李白傳讀後感1000字

尹傑

君不見他少年歌一曲《大鵬賦》,鬥轉天動,山搖海傾,唱盡鴻鵠之志而願上青天一攬明月;君不見他求仕時歌一句“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而灑然離去的樂觀;君不見他得志時仰天大笑出門去,能使貴妃捧硯,力士脫靴;君不見他“臨路”前絕筆“遊扶桑兮掛左袂”,或是看盡一生炎涼,道盡一世滄桑。“放浪的天才,凡人的悲喜”是他一生的寫照,一個在夢中摘星攬月的謫仙,卻在現實中過得一塌糊塗。他的放浪決定了他身爲凡人的一世悲喜,最後倒是落個“富貴與成仙,蹉跎成兩失”的無奈。

他身爲商人之子,無緣科舉,卻在年少時就展現出了極高的文學天賦,“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他十年時通讀百家之言,深受道家影響,這對他後來的爲人處事與性格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他沉浸在道家典籍——尤其是《莊子》——奇異幻想中,且常以鯤鵬自比,幻想自己在天上遨遊,俯瞰人間,是莊周首次激發了李白的想象力。他還從陳子昆、屈原等著名詩人中受到鼓勵與啓發,“達兼濟天下,窮獨善其時”的世界觀也逐步形成。他也拜空靈,趙蕤爲師,學習劍術與治國方略。可以說,他少年時的經歷在他的人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此時的李白正躊躇滿志,希望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殊不知,等待他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干謁失敗,無論是蘇長史、李邕,亦或是李京之、韓荊州,對於年輕氣盛的李白都是同一番評價——才華過人,但又自視甚高,衝動任性甚至咄咄逼人,所以都將李白置之不理,不聞不問。正是因爲李白的才華過於耀眼,所以每當機會出現時,一種光芒總是忍不住噴薄而出,讓一些人覺得刺眼與不適。他浪漫的藝術屬性在世俗的現實中顯得格格不入——他或許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方嘆道:“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

但所幸他生在大唐盛世,一個包容一切的盛世。

唐玄宗一聲令下,宣召入殿。在接見李白時,他甚至親自爲李白盛湯。“卿是布衣,名爲朕之,非素蓄道義,何以及此?”從此話便可看出玄宗對其的稱讚非同一般了。隨即,他讓李白“供奉翰林,隨時待詔”。但,與李白的想象不同,玄宗從未將其看成一名經邦濟世的政客,而只是欣賞他的詩作罷了——這注定李白永遠無法成爲一位名垂青史的政治家,而後“名垂千古”的使貴妃捧硯,力士脫靴更是讓朝中留言四起,皆言李白的狂妄與自大。玄宗也逐漸心生厭惡,最後賜金放還,待再次宣詔入朝時,李白早已無聲無息地隕落了。

“大鵬飛兮振八商,中天摧兮力不濟。”李白的絕筆《臨路歌》一反之前的豪壯,倒是有幾分悲涼。如他的外號“謫仙人”一般,他就如同一個浪漫到不知道現實如何過的孩子。但正是這份浪漫與不羈,才真正成就了一代詩仙。

篇四:通天之路李白傳讀後感1000字

顧易

原來,仙,也會流淚……

——題記

他會做詩,他放蕩不羈,他還不權貴,這是人們對這位仙的普遍印象。他18歲開始仗劍走天下,的確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束縛住他,但是他卻是一位堅守初心的人。從開始做事到最後消失,都沒忘記他出行時的目的—求仕。

當商人的父親李客爲了改變家族的地位,教李白作詩後便讓他旅行、求仕。李白從四川到成都,再從成都到揚州,最後還游到了江南。途中他在拜訪高官中遇到重重困難,無不是因爲他的身份低賤。但他也交到了許多朋友,在揚州,由於家族出現變故,他的經費缺失使他差一點餓死在客店裏。最後,杜少府幫她解了圍。在這期間,他有了第一次婚姻,詩仙還會結婚?是的,他的運氣還不錯,娶了望族—許氏。儘管是入贅,但他卻不在意,殊不知身爲謫仙的他,從這開始就落入了凡塵的羈絆。一系列起起伏伏,打擊了李白,卻並沒有讓他絕望,反而更激勵了他。在於晨勳和元丹丘的酒宴中吟出了《將進酒》,似乎揭示了他愈挫愈勇的心境。但當他意識到,那些高官只是因爲他的才氣邀請他,他悲痛欲絕,身爲謫仙的他第一次流下了眼淚。緊接着又是妻子離去,他本來就不安寧的心,又被塗上了一層陰影。否極泰來,由於他的詩的名氣旺,皇帝終於召他入京。

這就是仙呀!連天子都要尊重的仙呀!在李白與皇帝的相見中,皇帝親自爲李白倒茶,甚至高力士也要爲李白脫靴。

可最終,因爲李白在朝廷中說不上話,且遭到諸官員的排擠,玄宗最終不捨地將其賜金放還。無比失落的李白更加意識到了自己的失敗,他的樂觀在這時候竟蕩然無存,這是他第二次流下眼淚。

最後,晚年的他遇到了安史之亂。一直將萬千世界當作一幅畫見的他,見識到了民不聊生的蒼涼景象。由於他的政治眼光極差,投奔錯了人,導致他鋃鐺入獄,他始終不明白爲什麼自己的愛國之心,卻換來了這樣的回報。這是他第三次流下了淚,出獄後不久,他就寫下《臨路歌》,消失了。

縱觀李白一生,我們會感到非常奇怪——身爲道教徒的李白爲什麼對求仕始終念念不忘?他的詩中沒有對功名的苦苦追求,但他在生活中的確抱有功成身退的理想。這不僅僅是由於社會風氣,更是因爲他內心中一直隱藏着一顆熾熱的愛國之心。可我們也不難發現,李白的確是一位俠客,廣交好友卻難以顧家。第二次婚姻中的宗氏想要留下他,勸說不成功後便與她的師傅李騰空一起煉丹去了。李白雖然遺憾,但心性卻繼續讓他前行。他在離開四川后,似乎就再也沒有家了。其實,換種角度來說,李白的家園實際上永遠在途中,詩人生命本質就存在於無盡的漫遊之中。彷彿李白在這個世界上,本身就註定只是一個過客。

但是人生不就是這樣嗎?人從出生起,就走在屬於自己的歸鄉路上,只是這彼岸的家鄉,竟是如此的遙遠……李白的三次流淚,也就印證了人世中的三樣痛苦:難以找到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自我價值難以發掘、自我價值有限。李白不是一個純粹的道教徒,卻能通過入教的挑戰,我們更能挖掘出他的另一個隱藏性格特點—堅韌。在他的這條“通天大道”上,憑藉着他一顆愛國之心和樂觀向上的性格,煉就出了他的堅韌憐憫之心,後者更是突破了仙的範疇,甚至還能與聖肩並肩。這也是爲什麼我一直在前文敘述中避免“逝去”這個詞,它的精神和才氣永存,且由於屍體並未得到發掘,我們甚至可以浪漫點說,他已經真正昇天,摘掉了自己內心中的明月。李白的例子也真正從某種意義上感化了我。讓我決心也滿懷一顆愛國堅韌之心,走自己的“通天之路”,尋找自己的價值……

最後我也希望大家能夠讀讀這本《李白傳》,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條路,在這廣闊的大千世界中馳騁,相信大家也一定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huati/lu/ee43m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