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康震講詩仙李白讀後感(精選6篇)作文

康震講詩仙李白讀後感(精選6篇)作文

篇一:康震講詩仙李白讀後感

康震講詩仙李白讀後感(精選6篇)作文

一襲白衣鎏金鞍,當年你倚劍出長安,酒入豪腸,七分詩意三分恣意,響徹盛唐幾十年。

——題記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在中國詩歌史上,李白有着不可替代的不朽地位,即使是風雨如晦,他仍是那個豪情滿懷、快意從容的李白。他的瀟灑飄逸,他的卓爾不羣,從未被遺忘。李白,是一位爲家國考慮,卻不識時務的政治家,是一位心懷報國之志的軍人。關河日月、雲水春秋,都已等在那裏。等着他到來,爲之添上韻腳,吟出平仄。

一代詩仙,橫空出世

據中唐文人範傳正文獻:李白出生於中亞碎葉,在其出生之時他的母親夢到了太白金星故取字太白。李白是當朝皇帝唐玄宗的族叔,李白的父親是任城尉。由於缺少必要的證明材料以證其與李唐宗室貴族的關係所以沒有被列入宗正寺。賀知章在見識過李白的才華後,更是稱他爲“謫仙人”,讓李白爲之自豪。李白五歲開始學習,在學習生涯中展現出令人驚異的天賦,受到鄉鄰褒獎。李白喜愛道教,與道士有着不淺的交往;李白還喜歡武術,尤其是劍術,曾夢想當一名劍客。“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仗劍去國,辭親遠遊

李白十八歲後準備前往京師學習、遊玩,結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才華橫溢,賦也寫得極優美,卻未引起玄宗的注意。於是李白通過公主,得到了一個機會。唐玄宗非常賞識李白,封他翰林侍奉。他的職位讓某些小人嫉妒,背地裏給唐玄宗和楊貴妃說李白的壞話,日子久了,唐玄宗和楊貴妃自然就疏遠了李白。心情鬱悶的李白只好離開長安城,縱情山水。他花兩年的時間遊遍了長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區,散盡三十多萬錢。762年受西方突厥文化的影響入贅許家,結親於安州,有伯禽和平陽一兒一女。李白四十歲時許氏去世,後迎娶宗氏,二人皆信仰道教。

報國蒙冤,重病逝世

安史之亂很快爆發了。李白先是與長安難民一同逃走,之後隱居廬山。此時,爲挽救大唐王朝的尊嚴,永王準備集合軍隊進攻安史叛軍,他派使者請李白出山,李白欣然答應,想以必勝的信念和樂觀的精神希望拯救國家。卻因缺少政治天賦和頭腦站錯了隊,永王李璘發動叛亂。於是李白被捕,後來被宋若思救出。

他人評價李白有仙風道骨之氣,胸懷大志,聲譽極高。其爲人極度自信,如李白所寫的自薦信文筆一絕,在結尾又對自己大加讚賞頗顯狂妄。結交了杜甫和高適二位好友,三人相談甚歡。他在安陵正式成爲一名道士,試圖尋找除政治以外新的支點。李白一生醉心於飲酒,自幼亦崇俠義之士,追求人格平等、思想多元化,一輩子活在理想裏。

成熟,固然意味着圓融練達,但也意味着與天真和純粹的漸行漸遠。我們該慶幸,經過紛擾紅塵,李白始終保持着狂放與天真。所以,他的詩才能那般飄逸跳脫。也正因爲如此,曲意逢迎的官場,註定不適合他。“於他,就好像世界也在平仄對仗中,滿是詩賦韻味。”在李白這短短六十載人生中,他覽盡了多少個星星點點的清風朗月,獨賞了多少個洋洋灑灑的櫻花爛漫,沐浴了多少個細細碎碎的春光明媚,歷經了多少個飄飄散散的落雪紛飛。斯須之間,落花流水,便是這人生。“異族在日壇膜拜古人的月亮,開元盛世令人神往。”風,吹不散長恨;花,染不透鄉愁;雪,映不出山河;月,圓不了古夢。十年的揚州夢,二十四橋的明月,都在詩行裏搖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對於政治的無限理想與崇尚因他的性格沒有被一次次的打擊而磨滅,但正是他對政治這樣的認識和感知,讓他在一生的仕途上無有功名。

他是唯一的李白,無需誰爲其加冕。詩酒在手,傲然在心,已經足夠。他就在那裏,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所有的低吟淺唱,將那段時光勾勒的如詩如畫。他如流星,在人世間劃過,留給後人一個放蕩不羈,桀驁不馴的背影。“許多名字,許多詩行,許多畫面,組成了一場從未醒轉的夢。夢裏,扁舟渡滄海;夢外,冷月照長安。”

篇二:康震講詩仙李白讀後感

李白是一個熱愛交友且豪爽闊達的人,他的朋友有很多,當然與他一直交往的,到頭來還真沒有幾個,其中有一位朋友真的是讓李白“又愛又恨”,他就是唐朝時候邊塞詩歌的領軍人物——高適。

李白一開始與高適結識是因爲李白政治失意,於是李白來到了汴州,與在這裏料理家務事的杜甫相遇,剛巧高適也經過這裏,於是他們三人開始了一次愉快的漫遊之旅。在繁華喧鬧的都市中,三人舉杯痛飲。當時正值萬家燈火,舟車如梭,三位文壇鉅子坐在一起,他們會聊些什麼呢?談酒談友談仕途?還是聊天聊地聊自由?不管他們在聊些什麼,總之,盛唐的時代的一切都會出現在他們的話題之中。這對於這三位好朋友來說,是一段難忘的歲月,一段親密無間、豪情奔放的歲月,不論是“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還是“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爲誰雄”,都爲我們展現了那段歲月的美好與獨一無二,以及在他們三人心中不可取代的位置。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也到了三人分道揚鑣的時候了,三人各帶着滿心的豪情壯志,走向三條截然不同的路,李白投入永王的幕僚下,而高適卻有着比李白好很多的政治眼光,他借哥舒翰打了敗仗,投入肅宗和玄宗的幕僚下,從此他的仕途一路飛黃騰達,甩開李白杜甫不知幾條街,而且他還被封了侯,前途一片明亮。而李白呢,剛在永王這裏待了沒有幾天,永王的軍隊讓人沒勇一兵一卒全部收復,李白也被抓進大牢,他寫了很多信向高適求救,但高適從來沒有理會過李白,這讓李白十分的生氣,從此兩人之間徹底決裂。

但從我們現在來說的話,高適不救李白反而是正確的選擇,他剛剛身居高位,正是最關鍵的時候,而李白又是一位謀反人員,如果此時高適他幫助了李白,他不僅會丟掉他的官位,還會讓李白受到更深的打擊。而且高適的身上還揹着復興家族的使命,他爲了自己的前途,家族,名譽,這三種物質的打擊下,只能放棄了與李白的友誼,所以這兩人不能說誰對誰錯,只能說是道不同不相爲謀吧!

李白是一個豪爽曠達,可以爲朋友兩肋插刀的人,而高適卻不是,他是一個冷靜,沉穩,以大局爲重的一個人,所以性格如此不登對的兩人,也有一段難忘的友誼,也是挺難能可貴的。

篇三:康震講詩仙李白讀後感

李白是我國唐朝的偉大詩人,他的詩寫的飄逸瀟灑。但是他爲官爲政卻屢試不順。

首次來到長安,李白胸懷大志,他的政治報復就是當宰相,做皇帝的老師。這是十分困難的事情。以李白的性情,自是不願意從基層的小官做起。她的方式就是給高官寫自薦信。最終他通過玉真公主的推薦,由道而入仕。他被授予翰林之職。從書中我們瞭解到,李白的官職是翰林待詔。翰林待詔以技藝服務於宮廷,起到文章應和、陪同娛樂,以及提供特殊技藝等等的作用。722年左右,玄宗皇帝開始逐步將翰林待詔中的文學之士分離出來。738年,翰林待詔徹底成爲了一種“伎術官”,總體地位低下。所以,李白雖然進入了宮廷,但是他現在所幹的事與他的夢想沒有任何關聯,皇帝遞給他的不是謀劃江山,起草詔書的天子之筆,而是一支粉飾太平,潤色王業的詞臣之筆。李白的夢想很美好,但是事與願違,他現在只不過是一個陪皇帝“遊戲詩文”的人罷了。最終,他的翰林生涯以失敗告終。

經歷第一次失敗以後,李白想到道教中尋找安慰。他成爲正式的道士,一邊遊山玩水,一邊尋找機會。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逃出長安後,李白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此時的他樂觀積極,寫詩將永王和自己比做歷史名人,表現對於戰爭有着必勝的決心,也看出他其實非常渴望建功立業。

然而,李白第二次的政治機遇,似乎也不那麼順風順水。複雜的政治局勢像一個漩渦,將他緊緊地捲了進來。永王李璘爭權失敗被殺。李白入獄,出獄後,他加入宋若思幕府,再一次表現出自己在政治上不屈不撓的精神。

唐朝收復長安洛陽後,開始政治清算。李白被流放夜郎。不久便受到大赦的消息。李白欣喜若狂,認爲這是自己第三次政治機會。可他的生活卻沒有着落,最終病死。

除社會本身危機暗藏,腐敗叢生等客觀因素外,李白自身也有許多主觀因素促成個人生道路的坎坷。首先是他過分自信,目中無人。他對自己才華的過度自信導致了他對自己才能的高度自負和高傲,也就生成了詩人在實現從政願望過程中產生異於尋常的自信。其次是他好高騖遠,言過其實。第三,他狂放不羈,蔑視禮法王侯。

李白一生沒有當過能掌實權的官。縱然他在政治上缺乏天賦,但他追求的過程匯聚成一首首詩,被後人吟唱。縱然他狂放不羈,一身傲氣,但也就是這樣的李白,爲我們展示了個人魅力,被千古傳唱。

篇四:康震講詩仙李白讀後感

年少月光,酒入豪腸,三分醉意,執劍行天涯,文章譜長安。放蕩不羈,笑看紅塵、一壺濁酒,一首詩畫,化解所有愁緒,這就是李白。

——題記

受到結識的好友和當代快意恩仇,熱烈奔放的盛唐時代影響,李白身上的第一種氣質顯現了出來——遊俠氣。他的詩中飽含着盛唐時期少年輕狂的義氣,也豔羨於俠客隨性的氣概,行走江湖之間的颯爽。“袖有匕首劍,懷中茂陵書。雙眸光照人,詞賦凌《子虛》。”李白一生最大的追求便是仗劍行俠,他自幼便喜好劍術,崇尚那些武藝高強、縱橫天下的俠客義士。“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李白非常向往古代的俠士,仰慕他們的風采,他注重踐諾、注重義氣、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也注重社會正義感。他一直渴望着成爲一名英勇瀟灑正義之士。“相逢意氣爲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李白的詩中帶着些不入官場,不沾染世俗的清秀、豪邁與神祕。“託交從劇孟,買醉入新豐。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以酒入腸,嘯成劍氣,於混亂之中披荊斬棘,於黑暗之中映蒼蒼明月破空而出,李白以豪放浪漫的遊俠氣質,震驚了整個盛唐。

仙氣也是大家評論李白最常用的詞。提起李白,人們總會想到的就是他“詩仙”的名號。賀知章對他“謫仙人”的評價,許許多多文人墨客對他的讚許,便是這樣高尚榮譽的由來。李白也確實挺像一個仙人的,他的詩,他的酒,他灑脫的氣質,裏裏外外,由手指尖到髮絲。再加上他天性喜愛山水,又在仕途不順時接觸了道家“道法自然,無爲而治”平心靜氣修養身心的思想,他身上的仙氣便愈發從詩歌中顯現了出來。就比如說這首: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這首詩是對楊玉環的稱讚,雖是阿諛奉承之詞,但卻寫得超凡脫俗,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仙。李白的詩中總有一股乾淨的一塵不染、未入世俗的氣息,這在他對景物和人物的刻畫上,思緒磅礴的詩詞裏都得以體現。用國之牡丹、巫山女神與楊貴妃做比較,彷彿膚如凝脂面如白玉的美人,嬌媚柔美的一幅畫卷展現在眼前,也不得不感嘆唐玄宗捨棄家國對楊貴妃的鐘愛了。

“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孩子氣在李白詩歌中是一種返樸歸真的自由,返樸歸真,生命本能。李白像孩子一樣思想單純,好幻想,喜怒哀樂不埋藏在心底。遇到開心的,就喝杯酒慶祝一下,遇到鬱悶的,那就寫首詩直抒胸臆。他說話像孩子一樣喜歡用形象的比喻、誇張的語句。“剗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李白的孩子氣極富個性,只有李白才能面對敬亭山而產生我看山,山看我的兩相無厭;只有李白才能面對明鏡而頓生歲月滄桑、時不我待的身世感慨;只有李白才能面對洞庭而勃發平鋪湘水的豪邁氣概,也只有李白才能面對自然而追求本真颯爽、擺脫世俗的人生享受。“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幾句都是兒童式的夢幻和想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幾句都是兒童式的比喻和誇張。李白醉酒之後的一些行徑,例如新舊《唐書》皆有記載的讓高力士給他脫靴,也是孩子氣的一種流露。李白的詩歌也如生活、生命一樣充滿孩子氣,純真、自然。我們要感謝這種孩子氣,爲李白的傳奇的一生中增添了一些不一樣的色彩。

李白身上也有着文人墨客的書生氣。李白的身世來歷衆說紛紜,但是他從小鐘情於華夏文化是沒有疑問的。李白所熱愛的是漢文化的大流正統,他本人曾自稱“五歲送大甲,十歲觀百家”,他的族叔李陽冰說李白“不讀非聖賢之書”。聖賢書讀多了,自然要羨慕聖賢的爲人和業績,他的人生夢想之一就是效仿孔子“我志在刑述,墨輝映千春。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李白渴望積極入士,希望有所作爲。但李白讀的聖賢書包括諸子百家不限儒家一門。所以他的思想也跟一般儒生有所不同,他也有着明顯的縱橫家思想傾向。

篇五:康震講詩仙李白讀後感

酒能讓李白沉入那種如夢如幻的境界,酒和李白極其豪放的性格是相輔相成的。李白的飲酒詩,不論是述志抒懷,揭露現實,寄託人生快慰與寂寞,還是展示豪放,寄語濃濃友情,字裏行間,處處貫穿浪漫主義的思想。他的詩以驚人的才華,和其“大濟天下蒼生”的情懷,及懷才不遇的悲憤相互交融,真所謂“驚風雨而泣鬼神矣”。他不論是獨自飲酒還是和朋友們共飲,都給人以極其夢幻的飄飄欲仙之感。

酒象徵着他年少的恣意和輕狂。仗劍去國,一身豪氣直衝雲天。俠客行中“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爲輕。”是他年少時的豪情萬丈“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是他對摯友含情脈脈,不忍離別,強行飲酒的情深難捨,寫得飽滿酣暢,悠揚跌宕,唱嘆而不哀傷。詩人感懷萬端,既滿懷豪情逸興,又時時掩抑不住鬱悶與不平,音調激越高昂,如歌如訴。

進入長安,他夢想着一步登天。“擊築飲美酒,劍歌易水湄”借荊軻之事以述其志,巧妙表達了他對國家的一腔熱血。但那一腔熱血,卻在腐敗的政治面前,狠狠地化爲無數碎片。所以有了月下獨酌中的自我解嘲,偶然清醒帶來的無盡孤獨。懷才不遇和無人理解的孤寂寞,使他雖然在失意中依然曠達樂觀、狂蕩不羈,但他的孤傲,才使得心境更加淒涼,流露出苦中作樂的無奈。

他絕不對命運服輸,即使他已被賜金放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詩人借酒澆愁,將心中的懷才不遇,苦悶借酒抒發出來,反映了他憂憤深廣的人生感慨,交織着失望與自信、悲憤與抗爭的情懷。

這就是酒仙李白,即使人生在世不稱意,也能從中獲得諷刺朝政的靈感:“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裏醉西施”借吳宮荒淫諷唐玄宗後期荒淫廢政,沉湎聲色;“日暮醉酒歸,白馬驕且馳”詠史諷世,揭露與鞭撻了腐朽黑暗的現實。

李白對天發問,“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他對地豪言,“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酒中有真意,酒中有人生,酒中有乾坤。或許李白不知道自己爲何那麼愛酒,可能只是爲享受酒入豪腸帶來的豪邁,可能是爲用迷醉的虛幻來滿足自己的理想,可能是爲在半醉半醒中,那夾雜着憂鬱和豁達的情感才能表達。儒家的用世濟時與道家的神遊求仙,縱橫家的汲汲於功名與俠士的不矜其功,高遠的理想與殘酷的現實,矛盾左右着詩人的命運,只能借酒消除。一壺酒斟開李白的人生,抖落出長安回望繡成堆的盛唐,酒成就了李白,李白成就了半個盛唐。

篇六:康震講詩仙李白讀後感

俠客一生、行走江湖,看遍千山萬水、走過萬家燈火;尋醇香美酒、留豪逸筆墨,寄情大江大河、潑墨盛世畫卷,李白一生鮮衣怒馬不曾停下,雖足跡遍佈山河南北、詩文藏於天下人心,卻始終離不開自己信仰的原點。

表層的“宗教信仰”,是李白信奉道教、崇拜遊仙。

李白“詩仙”“酒仙”“謫仙”等名號一直爲人所熟知,其中少不了一“仙”字,從古至今惟李白一人有此殊榮。李白對於仙人和道法的興趣從始至終未有衰減,他的詩作中有一類帶有鮮明個人風格的“遊仙詩”,且常充滿道教意味,這一類詩在他的作品中佔據了相當一部分的比重。杜甫稱李白“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可見他被人仙化在盛唐時期就已開始。

三個仙號中對李白影響最大的,當屬“謫仙”。謫仙,顧名思義就是天上因罪被貶下人間的仙人。這個稱號,既契合了李白傲岸不羈的性格,也符合他慕道求仙的追求,故而對於"謫仙人"的名號,李白深以爲然。道教信仰給了他一種自我解脫的能力,孕育了他的詩歌奇異飄逸的風格。在之後的作品中,李白便常常自詡爲"謫仙"。且在詩中,李白不是把自己放在與凡人同等的境界上,而是遊覽聖境猶如重回故地,與各路神仙見面如同老友相逢,原本虛無縹緲的幻境、仙風道骨的神仙在太白筆下如同站在面前、充滿親切。

李白也喜歡劍術,他崇尚那些武藝高強,縱橫天下的俠客義士。“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種俠客的行俠仗義,重然諾,講信義的精神同樣爲李白所推崇。

李白還渴望做一名縱橫家。李白想效仿前人,來往諸侯之間,縱論天下利害,說服帝王,讓自己置身顯達、功成名就。有股縱橫天下,捨我其誰的氣概。

然而作爲一名傳統時代的讀書生,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必不可少。他幻想着“平交諸侯,一匡天下”,他把盛唐詩人入世進取的精神帶進了一個理想化的境界。青年時期的李白,心懷“濟蒼生”“安社稷”的遠大目標,因而四處尋找機遇,卻四處碰壁。李白一生仕途坎坷,但他愈挫愈勇,建功立業的志向始終不渝。他對儒家創始人孔子是十分尊敬的,但有時又對孔子表現出大不敬:“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這正是他思想多元化的體現。

李白借白鹿、挾青龍,與赤松仙人同遊奇峯;李白寄書信、傳相思,予美麗仙姑卷幃望月;李白乘白鶴、越滄海,迎一衆神仙好友歸來;李白披雲裳、歸天庭,圍衆神各仙享受豔羨。“天上白玉京,十二樓五城。仙人撫我頂,結髮受長生。”道家和道教信仰給了他一種自我解脫的能力。這就孕育了他的詩歌奇異的特點和飄逸的風格,也表現了他認爲人生如夢,須及時行樂的詩風以及融入自然,渴望自由的特點,

李白充滿着強烈的自我仙化意識,他不會在神仙面前俯首帖耳、自降身段;相反,他和神仙的交遊體現着平等、親切,關係完全自然、和諧而融洽了。李白身上所體現出的思想與信仰多種多樣:信道還是熱衷於俠義之情,以鬼谷子的縱橫風範爲方向與目標,再是專注於國計民生、功名利祿的儒家思想。這些雜亂的特點在李白的身上卻顯現出了和諧之感,就好像李白他本身就應該擁有且可以把這些特質完美地融合自他自己身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z55d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