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話題 > >

蟲洞書簡讀後感(精選4篇)作文

蟲洞書簡讀後感(精選4篇)作文

  • 關注:2.26W次

篇一:蟲洞書簡讀後感

蟲洞書簡讀後感(精選4篇)作文

“蟲洞”,即連接兩個不同時空的狹窄隧道,科學家們認爲透過蟲洞可做瞬時空間轉移或做時間旅行。假如,現在的你能穿越蟲洞遇見過去的自己,你想對自己說什麼?

我手中這本書,用M和W來稱呼收信人和寄信人,又取名爲《蟲洞書簡》,就有類似的寓意。如果穿越蟲洞遇見過去的自己,書裏所有的叮嚀其實都是作者隱祕的渴望:如果我還像你這麼年輕,我就將會如何如何。這本書的作者是臺灣心理學科普專家王溢嘉,共分爲8集74封信,文章短小精練,卻隱藏着深刻道理。作者以古人的思想爲標題,以名人的命運爲論據,向年輕人描述着“怎樣過好這一生”,是一本和年輕人談心、談人生、談自我追尋的書。書中,作者提出了許多令人深思的問題,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關於“人生”,作者問,如果一切都已在預料之中,那人生還有什麼樂趣呢?而青春期的我們,過着父母安排好的生活,時常會有同樣的迷茫。文中列舉了“船長”和“戰士”的人生故事。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出生在音樂世家,像一名“船長”。由於從小家學淵源,耳濡目染,自然有一張明確的“生命航圖”,就是成爲音樂家。不出所料,他成爲了西方音樂史的偉大作曲家。這是預料之中的成功人生。有人卻像“戰士”,金庸先生在八九歲時就成爲了武俠小說迷,但他當時的夢想是外交官。之後他因時局混亂加入了報社,機緣巧合下寫出《書劍恩仇錄》,從而一炮而紅走上武俠小說家的人生之路,出乎預料的成爲了一代武俠小說泰斗。通過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人生沒有標準模版,有人安於現狀,有人喜愛探險。在人生的長途上,我們因爲系列性的選擇而產生系列性的自我。重要的不是你今天做了什麼選擇,而是你今後爲你的選擇做了什麼。只要珍惜當下,我們每個人都能收穫獨一無二的人生。

關於“逆境”,作者說,如果你劃地自限、自怨自艾,認爲自己就是這種人,那你就真的只能成爲這樣的人。當我們遭遇挫折躊躇不前時,應該看看海倫·凱勒的故事。她因一場大病變成一個既盲又聾啞的重度殘障者,自暴自棄而變得無可救藥的她竟然成爲了全世界第一位盲人大學生,寫書演講,爲殘障者發聲奔走,最終成爲了不起的人物。究竟是什麼創造了奇蹟?是沙利文老師的耐心啓迪和教導喚醒了海倫的潛能。從否定自己到變得自信活力,世界在她心中變得美好起來,從而成就了生機蓬勃的海倫。和她相比,造物主對我們每個人不知要優厚多少倍。我們最可怕的敵人不在於懷才不遇,而是在於固步自封。我們總在後悔自己的選擇中徘徊,卻很少在後悔之後重新出發。我們總是記住這個世界之大,但我們很多時候,從未欣賞自己小小的世界。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人生有無限的可能,實際上我們也要在無限的可能性當中,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可能性。

關於“學習”,我們正處於學生時代,但所學很多東西看似對大多數人的將來並沒有什麼用,譬如幾何學。所以經常有人說,與其花時間學這些艱深晦澀的知識,不如改學比較實用的知識。但作者提醒我們,書到用時方恨少,學知識的精髓不在於內容本身,而在於訓練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寫《昆蟲記》的法布爾就曾潛心研究幾何學,從而學到了循序漸進的論理能力。他甚至後悔當年沒有好好學習文學,而無法使他的科學著作更富於美學。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當然需要學以致用,但這並不是說要先確定一門知識或一本書對自己有用,然後纔去學它讀它。

關於“考試”,作爲一名學生,我們無法避免考試,而避免痛苦的最好方法,也許就是在平時就對一門功課下足功夫,有充分的準備,把考試當作追求知識的途徑,則不僅上課充滿樂趣連考試也會充滿樂趣。當我們體驗到收穫知識的滿足感時,我們就能更主動地去追求更多的知識,讓追求知識的過程充滿迷人的神祕感。作者想要告訴我們,讀書或追求知識的原動力在於滿足好奇心和認識的喜悅,讓知識越有魅力,我們也就會更有力量。

文中也提到了“讀書”。現在我們總是習慣以有用沒用來區分閱讀的必要性,甚至有人說讀書多但範圍不廣也是無用的。作者卻說不能“偏讀”,讀書是爲了獲得足夠而均衡的精神營養,閱讀的隱喻越廣泛越懂得知識的博大精深。文中提到就連博學多才的梁實秋仍謙稱“讀書不多”,但事實證明梁實秋讀書頗雜,有《水滸傳》《胡適文存》《盧梭與浪漫主義》《雋語與箴言》等等,他不僅讀了並說明每本書對他的學習做人產生了什麼影響。他認爲面對浩瀚如汪洋的書海,即使讀再多書也不過是滄海一粟。書一向是精神食糧,讀書就跟吃飯一樣,不可能吃盡天下的食物,而且營養要均勻,如果偏食,那身體必有缺陷。一個真正的博學者也應是一個“雜讀家”,讀書的領域越廣知識體系越健全,胡適說“由博而反約,故有大成功”。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博學才能擁有眼界開闊、見識恢宏的靈魂。

書中,這樣的人生箴言還有許多,《蟲洞書簡》是本十分有深度的書,如果細讀,自有益處。作者把他對人生的經歷,他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都囊括在這本書裏,引導我們更深入的看見自己。這本書就像一面鏡子,鏡子中的自己只是你的外貌,外貌需要裝扮,但這本書在告訴你,你應該如何打扮自己的靈魂。這本書看起來是文字在我們的思維裏跳躍,但是文中的每一句話都在撥動我們的靈魂,引導我們這些年輕人找到人生目標,彈奏出新的生命樂章!

篇二:蟲洞書簡讀後感

“我於時光洞口的此端寫信,寄返昔日——

收信人是M,過去的我,年輕的你,厭世代的你,

發信人是W,王溢嘉的Wang,現在的我,走過人生冷悽風的我”。今年夏天,我讀到了這樣一本書,這就是《蟲洞書簡》。

《蟲洞書簡》,是臺灣作家王溢嘉的佳作。書名中的“蟲洞”百度詞條解釋是指連結兩個遙遠時空的多維空間隧道。在這些信件裏,他穿越自己心靈的蟲洞,在飄浮的時空中,四處去挑選、剪裁某些英雄人物生命中所流露出來的、讓人感到溫熱的特質,並由此發出回聲陣陣的叩問。他字字懇摯,期盼一封封魚雁能超越時間、空間次元,解除塵世浮生靈魂的錮鎖,於無垠無涯的宇宙中,迸發綺麗的光芒,凝聚成耀眼龐大的星系。

書中說道:“人不止會變老,也會變好,或者變壞。生命如流水,不只會流動,水在遇冷時,還會從液體變成固體,遇熱時,則從液體變成氣體。除非你的生命是一攤死水,或在原地踏步,否則,沒有人能從今日的你預知明日的你。”是啊,生命是有無數的可能和不可能所組成,但誰也不知道它們的界線在哪裏。從不可能中看到可能性,而且化不可能爲可能,既不是騙局,也不是妄想,我們應該敢於去相信。“書中提到因爲發現遺傳因子DNA的雙螺旋體結構而榮獲諾貝爾醫學獎的克里克,在獲得這項石破天驚的大發現時,不過是劍橋大學分子生物研究所的博士班學生,他後來在接受訪問的時候說:“當你踏進科學殿堂時,你就會被人洗腦,他他們告訴你要多麼小心,科學發現是如何困難,等等。”克里克將此稱爲“研究生症候羣”:一個研究生幾乎不敢相信自己能有什麼科學發現。但克里克卻敢於相信,結果他化不可能爲可能。

“人因夢想而偉大,”美國總統威爾遜說,“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夢想家;在冬夜的火堆前,在陰天的雨霧中,夢想着未來。”現代舞的先驅鄧肯,是個不幸的窮家女,但卻夢想成爲一個偉大的舞蹈家。爲了實現夢想,她不畏艱難,十八歲時和母親從舊金山遠赴芝加哥,向無數劇團的經理毛遂自薦,但卻遭到無情的冷落和拒絕,雖然盤纏用盡,連外祖母遺留的首飾也典當了,連續一個禮拜只能靠廉價的西紅柿充飢,但她還是不死心。二十一歲時,爲了到歐洲尋求更好的演出機會,她和家人與數百隻被關在籠子裏的牛搭乘運牛船前往英國。初抵倫敦時,經常因付不起旅館費而睡在公園的冷板凳上,每天只吃一便士的小餅。但她對此均甘之如飴,因爲飢餓和她的夢想比起來,根本不算什麼。就是這樣的“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最後才使她的美夢成真。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過夢想。只是有的人能不改初衷、百折不回、勇往直前地去實現它;有的人卻輕易妥協,一再修正,而讓美夢失真;有的人夢想越變越大;有的人夢想卻越變越小,而終至消逝於無形。

反觀其身,作爲學生的我們,本在該勤奮學習的年紀,是選擇安逸懶惰,還是選擇奮發圖強,是選擇去實現自己的夢想,還是選擇躺平止步,生命的魔咒不止來自他人,也來自自己。造物主對我們每一個人,比起海倫·凱勒不知要優厚多少倍。如果你劃地自限,自怨自艾,認爲自己就是這種人,那你就真的只能成爲這樣的人。覺醒吧,少年夢,爲了自己的夢想,讓我們努力前行,一起去遇見那個更好的自己!

篇三:蟲洞書簡讀後感

W先生:

展信歡顏。

穿越時間蟲洞,有緣,更有幸與您的作品相遇。您那溫潤、質樸、娓娓道來的敘述,如春風吹過山崗,拂去了我眼前朦朧的迷霧;亦如夏火熊熊燃燒,在灼灼年華里點燃了我心中的夢想與希望。濃縮了千言萬語的74封信,匯聚了千叮萬囑的“天地雷水火山澤”集,讓我感受到了一位長輩對晚輩熱烈、濃郁、真摯的愛與寄託。提筆寫信,想讓您知道,您對青年說的話,我們在聽;想讓您放心,您對青年寄予的囑託,我們會做。

“丈夫志四海”,夢想指引着人生的方向,牽動着命運的因果。我們總說,青春若是脫離夢想的引導,便會如無舵之舟,漂泊不定。過去,我也曾如一隻迷途的船在夢想的汪洋裏失去方向、亂了陣腳。小升中的時候,身邊的摯友早早地明確了自己的夢想、規劃了未來的方向。有的說:“我從幼兒園就開始學習跳舞,以後我想當一個舞蹈家。”;有的說:“我想和爸爸媽媽一樣當一位救死扶傷的醫生,以後我考浙大醫學院。”;還有的說:“我身高高、彈跳力好,我要加入田徑隊,以後參加亞運會、奧運會,爲國爭光。”可是,我卻一點都不知道。人爲什麼一定要有夢想?我的夢想在什麼地方?一個人的夢想要多遠大才算遠大?我有沒有能力和本領實現所謂夢想?……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在深夜鑽進我的神經、探進我的大腦,讓我深深地懷疑自己。

而如今,我不在迷茫。謝謝您讓我知道,人應當有夢想,“夢想會讓我們的生活立刻渲染上一層瑰麗的色彩,能使人生充滿燦爛的希望”。謝謝您讓我知道,明確夢想需要先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根性或材質,稟賦或興趣”;謝謝您,還讓我知道,“生命是由無數的可能和不可能所組成,誰也不知道它們的界限在哪裏”,只要有夢想,一切皆有可能。我想,今後我定不再迷茫。我會在不斷的學習、實踐、自我叩問中找到夢想的種子,然後把它澆灌成花。

“風檐展書讀”,讀書是每個人成長的基石,是一切能力中最強的力量。博學多識的作家梁實秋雖總謙稱“讀書不多”,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既通古今,也通天下,您用他的故事詮釋了廣讀書、泛讀書的重要;諾貝爾獎得主麥克林渾然忘我地沉浸於地質學,甚至在考試中也忘了自己的姓名,您用他的故事告訴了我們“沉浸式”學習的意義;愛迪生年幼時家境貧寒、四處流浪,但雨果的《悲慘世界》淨化了他敏感與悲愴的心,成爲了他最可靠的精神支撐,您用他的故事展現了讀書強大而閃耀的能量。

縱觀時下,我們的社會裏也有很多青年英傑通過讀書,展現着青春的魅力:“蛟龍”潛海、“嫦娥”飛年、“祝融”探火,青年航天團隊們守住公式與數據的孤獨,繪就了航天科技的新神話;從城市到鄉村,青年支教團隊傾盡自身所學,將讀書的能量輻射在田地山野。我想在唯金錢論、唯利益論的盛行、在浮華浮躁之氣氤氳而起的時代裏,我更要謹記您的教導,更要以這些優秀的青年人爲楷模,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地學習,不帶任何的目的與功利,只懷真誠的敬畏與渴望,因爲我知道“知識會給我們的生命帶來很多的奇遇”。

“所貴唯實踐”,行動是把知識和學問轉化爲現實存在、轉化爲美好生活的唯一途徑。從古人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到習近平總書記的“我們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動之,不做坐而論道的清談客”,“付諸行動”是一個老生常談,但常談常新的話題。您在書中也“英雄所見略同”般的提起了行動的重要性,再一次讓我認識到了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實踐和行動。

我會像您期待的那樣,做一個無畏困難的行動者,逢山開路,逢水架橋,“從刺出發,走出荊棘,邁向玫瑰之路”;我會像您期待的那樣,“去培養勇於向未來挑戰的行動能力”,爲時代的發展注入自己年輕的活力和思想,“去化一切不可能爲可能”;我會像您期待的那樣,做一個堅持不懈的行動者,我知道“羅馬的雄偉和美麗,是由它在每個歷史階段的遺蹟積累而成的”,我的人生與前程也是由每一個階段的精彩點滴彙集而成。

作品的封底上您留下的一句話,至今讓我記憶猶新。您說,“收信是我,年輕的你,厭世代的你”。但我想說,如今的我們,如今的青年,已然將小小的自己與大大的國家緊密捆綁。我們生逢盛世,亦會熱愛盛世、再創盛世。我相信,在即將到來的亞運會上,青年健將們定會不遺餘力地去爭取、去拼搏、去爲家國贏得榮譽。這些爲國拼搏的矯健身姿,投射的是新中國蒸蒸日上的青春模樣,體現的是我們這一代人接好好時代棒的士氣與決心。如果說,您的74封信是過去的青年說,那如今,我的這一封回信,我想取名爲《青年做!》。

敬請鈞安!

年輕的、愛世代的M

篇四:蟲洞書簡讀後感

致蟲洞另一端的自己:

在書中,我不想給讀者灌輸什麼,而是想引領年輕朋友踏進他自己的門檻,走出屬於自己的路,實現自己的夢想。——王溢嘉

燈下,當我合上《蟲洞書簡》時,作者的千言萬語的囑咐與寄託在腦海中掠過,這不僅是寫給年輕時的他,寫給我,也是寫給千萬個正值風華正茂的青少年們。寫出的是作者半生經歷的人生感悟,是久經沉澱的真情寄語。作者在書中寫道:“我於時光洞口的此端寫信,寄返昔日——收信人是M,過去的我,年輕的你,厭世代的你。發信人是W,現在的我,走過人生冷雨戚風的燈下“

人生不可能“重來”。但在看到類似“過去自己”的人時,除了感傷於自己生命的流逝外,似乎還有一些“感言”,諸如過來人的生命體驗、叮嚀和祝福的話語等等。表面上,這些話是要說給對方聽的,但“事實上”,卻也是在跟“過去的自己”交談。在語言或文字後面,隱藏的其實是一個祕密的渴望:“如果我還像你這樣年輕,我就將會如何如何。”

街道川流不息,霓虹燈交錯閃跳,俯看世間百態,看人潮洶涌,燈下,有人行色匆匆,有人閒庭信步,有人志在遠方,也有人十年落拓不忘初衷。燈下,我提筆寫作,字字翩然浮現。

最先被描繪出的,是青春裏敢撞南牆的逐夢情懷。作者王溢嘉,在中學時代就常寫文章投稿。在臺大“大新社”,擔任文書組長,後擔任社長,不過他一直心懷一個夢想,他要成爲一名偉大的作家。夢想爲他的人生染上了一層瑰麗的色彩,使他的人生充滿了燦爛的希望。

但夢想不一定是輝煌燦爛的,逐夢的大道上有茫然悽慘與跌宕,我頓了頓筆,又提筆寫下。大學裏他學習的是醫學,他本想做一名精神科的醫師,通過與病人的交流與溝通中表達自己的看法。但事與願違,因爲分數的原因,他只能成爲一名耳鼻喉科的醫生,他認爲這並非他的興趣所在,因此毅然放棄從醫之路,走上文學與出版事業,走上他兒時曾經心懷的夢想。

藉着在新聞社的歷練,他的寫作主題更加寬廣,技巧也更加成熟,立志以巡迴演講的方式爲社會大衆服務,就這樣他在逐夢的路上不斷前進着。

日曆它會提醒你,每一個你所努力過的日子,可以帶給你的是觸手可及的期待。每頁日曆後面的“明天”都是嶄新的,是你可以去追逐自己夢想的日子。

這時筆下的文章已作到第2頁,又是嶄新的一頁。不知不覺中,心中所!懷的夢想成爲筆下所實現的理想,夢想和理想其實是不一樣的,夢想代表的也許是望而不可及的青春碎片,而理想更多的是爲之奮鬥一生的目標。

一個人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就必須一步一步地走,不驕不躁地去做事,正如三毛所說:“夢想,可以天花亂墜。理想,是我們一步一個腳印踩出來的坎坷道路。”

作者王溢嘉,在他的後餘生中不斷的創作。將他的對生命的思考與人生的感悟寫成一部部的書。他的夢想也成爲了他將爲之奮鬥一生的理想。

燈下,這段文字可能告一段落,但我沒有收起筆,飛揚的文字躍然紙上,而它需要的是我們這青少年去不斷續寫新的篇章。

成爲一名醫生,是我的夢想。那是個如此神聖的職業。你聆聽着新生兒的第一聲啼哭,帶他走進豐富多彩的生命歷程;你消滅那一個個令人痛不欲生的病症,將快樂與安康撒播人間。我以爲,你是一名天使,飄飄的白衣是你的標誌;精湛的術是你的驕傲;閃亮的心靈是你的亮點;純淨的心靈,如此美好。

我爲我的夢想而努力。我曾無數次望着那一位白衣天使,銘記他們和藹的笑容,和關切的態度;我曾無數次夢想着我的未來——那時我已成爲了一名醫生。我付出我的時間,付出我的精力,努力使我的生活因此而煥發光彩。

看到家人精神飽滿,身體康健時,我開始明白醫生的真諦,是奉獻。因奉獻而收穫源自內心的喜悅與充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名在人生旅途上苦苦探索的冒險家,如今,我終於找到屬於我的寶藏,它煥發着光芒,飽含着希望,那是我的夢想。我希望能通過我今後的努力。即使經歷挫折。將心中的夢想,化成爲之奮鬥一生的理想。

“一生或許只是幾頁,在修改和謄抄的文章,從青絲到白髮,還有人在燈下。”

燈下,我將文章夾近《蟲洞書簡》,它是穿越心靈的蟲洞,漂浮在時空中,希望多年後,爲了夢想追逐理想的我再次看到這封信時,我還在燈下,但能無悔青春,無悔於自己的理想。

窗外一是燈光閃爍,而燈下的人們,也在爲他們的理想而奮鬥着。

一直努力在燈下的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huati/shu/z516q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