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讀曾國藩傳有感1000字(精選5篇)作文

讀曾國藩傳有感1000字(精選5篇)作文

篇一:讀曾國藩傳有感1000字

讀曾國藩傳有感1000字(精選5篇)作文

在這歷史長河,諸子百家,名人事蹟猶如點點星河,橫亙歷史須臾,他們背後的故事或是激勵,或是指引,或是警醒,大都能帶來我們心底的觸動,讓我們明白泱泱華夏,五千年歲月流轉,這深刻的文化印記讓我們倍感從容,驕傲自豪。在這諸多歷史人物中,曾國藩是良師,他的治家思想至今讓人尊爲寶典,讓我們明白這位浸潤在如今愛思想的忠君者有多少無奈,多少堅韌,帶着他愛國思想跋涉在這歷史的征程。

初讀《曾國藩傳》對他印象停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成功學的耕耘者,家風家規的締造者等等。很多隻言片語只能涵蓋某一個歷史時期的曾國藩,卻不能全面的詮釋這個人的生平。所以,感覺自己對於曾國藩這個人沒有一個確切的定位。在反覆閱讀後才知道原來歷史的年輪之下每個人都是矛盾的,他是治世能臣,也知道清政府的腐敗昏聵,但是卻不得不爲忠君愛國做劊子手,他出身世家大足族,追求的並不是功名利祿,從一個普通的進士一路成爲現在的副部級官員,這一路可謂是披荊斬棘。他的愛國情懷不允許自己同流合污,不能在所謂的官場中少說話、多磕頭中謀取更好的出路,他所學習的是儒家思想,所遵循的是諫言忠臣的本色。正是因爲這耿直也帶來了許多仕途上的煩惱,爲他的人生之帶來諸多障礙。這些障礙卻並未讓他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他將儒家思想的精髓發揮到了極致,在治家與治軍中融合了諸多創新思路,所以他能夠去鎮壓農民起義,能夠用威懾力試圖扭轉時局。這足以看出曾國藩擁有極強的能力,能夠在當時的背景下去鎮壓起義。可以說他並非平庸之人,也完全不是總結了諸多前人經驗的阿諛奉承之輩。從《曾國藩傳》中就能看出他的思想內容涉獵非常廣泛,並且能夠從中汲取的自己的觀點,作爲判斷和評價。這些內容都被他巧妙的運用到了治理軍隊和治理家庭之中,所以曾國藩才能將“成功學”留給子孫後代,將引以爲傲的知識寶典留下來。其實,想要讀懂一個歷史人物,想要去從他的生平中的瞭解人物的特點是非常困難的。因爲往往不同人眼中總有不同的判斷。就比如對曾國藩多數人覺得他是成功者楷模,也有人覺得他是在封建禮教下的的愚昧者。但是,無論從哪一種角度,無論從哪一種判斷都能明確曾國藩的確擁有真才實學,的確能夠在昏難的晚晴政府帶來一絲光亮,這對於一個在歷史長河中的人物來講已經發揮作用,已經能夠成爲我們學習的典範。

從個人角度來看,我書中覺得歷史中的人物各有千秋,各有不同。他們的人生跌宕起伏,他們的故事值得我們深思。曾國藩一生都是那麼精彩,其實他面對當時的局面也有太多心酸與無奈。時勢造英雄,英雄推動時勢。我相信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強者,都是人生命運的締造者和主宰者。我希望成爲這樣的人,哪怕經歷坎坷,哪怕歷經磨難,也能有最絢麗的人生。讀《曾國藩傳》,感受曾國藩的治國、治家、治學方法,明確他的思想體系其實是通過理論學習和經驗積累才能形成,我所明確的就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能夠真正在學習新思想中明確何爲忠君愛國,何爲砥礪奮進,如此才能爲個人未來增添動力。

篇二:讀曾國藩傳有感1000字

曾國藩,晚清半聖,達到了“立德,立功,立言”這三不朽境界,豔壓同時代的左宗棠和李鴻章等一系列任務,在他的身上,有傳奇的事蹟,更有不朽的精神。

少年恃險若平地,獨倚長劍凌清秋。少年時代的曾國藩出生於對功名有強烈渴望的老曾家,曾玉屏在發家後對考取功名有近乎執着的瘋狂,自己做不到,就把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兒子不行,那就孫子。曾國藩從小就和父親“共生死,同患難”,連續參加了六次秀才試,但皆榜上無名,在第七次考試中,父親終於成爲一名老秀才,曾國藩卻在官府特意貼出的批評告示書中找到了自己的名字。這對於自尊心很強的曾國藩來說,自然是一次極大的打擊,但也同樣激起了它不屈的意志。他仔細分析了自己在考試中的答題方式,並與優秀答卷相比較,最終得出了自己的問題所在。

老曾家的基因屬實不算好,三代人除了曾國藩甚至連秀才都沒出幾個,曾國藩其實自己更是如此,他曾言“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笨拙”似乎已經成爲了它的代名詞,而他卻欣然受之,以誠心見僞善,以恆心見短樂,以摯心待人,以實心做事。他能夠在那一次打擊後一路高歌猛進,最終考上進士,無疑都不在彰顯“笨拙”帶給他的優異的學習態度和堅定的意志力。

當加西亞。馬爾克斯決定成爲這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的時候,《百年孤獨》就已完成了一半。志向,可以說是一個人身上最寶貴的物品之一了。

在30歲之前,曾國藩無時不刻在向外散發傲氣,外部鋒芒畢露,內心浮躁不安,靜不下來,喜歡說官場套話,但這所有的一切在曾國藩30歲時發生了改變。他只給自己兩個選擇,成爲聖人,或成爲廢物。曾國藩的後半生的每一日都深深印刻在這條成聖之路上,他定了一個志向,而這個志向,伴隨了他的一生。

眼中有光,腳下有泥。正如李大釗所說“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曾國藩在定下遠大理想的同時也開始了伴隨自己一生“修煉”,寫日記。對於很多人來說,日記,不過爲記事之用,但曾國藩卻視之爲每天提升自己的過程,是一個站在上帝視角,以客觀冷靜的語言,反思自己一天中的不足,並給出相對應的改進方法的過程。在每天的反思中,他自己逐漸意識到了自己內在和外在的缺陷,並通過不斷的錘鍊與打磨,將這些瑕疵從身體中去除,最終完成了從粗鐵到精鋼的轉化過程。

眼中的光芒與腳下的泥土,兩者相輔相成,再加上曾國藩本身之笨拙,才成就了他半聖的名號。

如果說青年和壯年的經歷與感悟賦予曾國藩成功的必要條件,那麼他在皇帝和叛軍壓制下建立湘軍,並從兩次自殺的深淵中重新爬起,蟄伏老家兩年,大悔大悟,最後“洗淨鉛華,圓融如意”,則是其完成從笨人到聖人蛻變的契機。從曾國藩的這段經歷中,我們不難看出苦難與挫折在一個人的一生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回顧曾國藩的一生,他每天都生活在“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戰戰兢兢”之中,直至他死前的幾個月,他都還在反思自己“精神不集中”的問題,正是如此痛苦,艱難,挫折橫生的一生,再配合他自身的“笨拙”之精神,才使他完成了從“笨人”向“聖人”的轉化。

以笨拙之精神,彌高之毅力,痛苦之經歷,見證我們超凡入聖的蛻變!

篇三:讀曾國藩傳有感1000字

曾國藩的一生起點極低,但抵達的高度很高。

他出生平凡,資質平平,身體素質也不好,一生與多種疾病相伴,除此之外他*格中也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差;浮躁,坐不住,愛閒逛串門;爲人傲慢,修養不好,經常和人發生衝突;還有虛僞,順着人情說好話;還有一個大多男人都有的嗜好,愛看美女;總之長於湖南鄉下的曾國藩,身上的缺點比優點多得多。

曾國藩意識到自身最大的缺陷就是笨,笨到什麼程度呢?曾國藩和父親第六次並肩去考秀才(這是他父親第十七次踏入考場)而曾國藩也考了將近十年,這對父子的趕考經歷在湖南湘鄉都已經“出名”了,成爲了鄉人的笑柄。然而這一次,他父親考中了,曾國藩還是落榜了,不僅如此,他還被主考官“懸牌批責”考卷被當成反面典型: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筆尚可,道理沒講通,“懸牌批責”相當於在全省示衆,這下曾國藩不僅在湖南湘鄉出了名,還在全省出了名,這次對曾國藩的刺激也是極大的,他痛定思痛,下定決心要找出屢戰屢敗的原因。

雖然,曾國藩有着雄心壯志,但上天賜予了他一個不相匹配的大腦。解決自己的雄心與頭腦的差距,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他又是怎麼做的呢?他把自己歷年的考卷和那些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反覆對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裏。看來看去,他總結出來自己的主要問題寫東西過於拘謹,過於重視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貫通和整體的氣勢,找到了問題的癥結,那麼只要從這方面去下功夫就可以了。道光30年,曾國藩再次踏上了科舉之路,這一次,曾國藩並沒有像以前那樣急於下筆,而是先*思考半小時,在胸中構思好了整體脈絡,然後才一股一股地展開,最後在文筆上細細打磨。果然,這一次曾國藩摸對了考場作文的門路,中了秀才,一雪前恥。掌握了考試的訣竅,寫應試文章越來越得心應手,緊接着他又中了舉人,最後曾國藩一路考進了翰林院。

考學之路的不順利也是曾國藩人生中的一筆寶貴財富,從小經歷了足夠多的挫折教育,強化了他“愈挫愈勇”的*格特點,曾國藩的仕途之路也並不順利,一沒背景,二沒靠山,只能靠自己苦心經營,但正是因爲有之前的這些經歷,他面對將來的困難也並沒有那麼脆弱,一次一次從磨難中站起來,最終到達自己人生的巔峯。另外一點,曾國藩知識自己天資並不高,作爲一個笨人,他發現下本功夫有下本功夫的好處。第一,笨拙的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從小接受挫折教育,失敗比贏的次數要多得多,因此,“逆商”比較高,抗打擊能力特別強。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徑,遇到問題只知道硬鑽過去,因此做事不漏死角。那些有小聰明的人不願意下笨功夫,遇到困難繞着走,基礎打得鬆鬆垮垮,結果就是走不遠。

可見,在人成長的道路上,一定的挫折教育是必須的,不然長大了也是顆玻璃心,遇到點事兒就不堪一擊。另外,做事要有腳踏實地的態度,凡是不要想着耍小聰明,走捷徑,如果用這樣的態度去做事,也不會得到別人的認可,更不可能把事情做的圓滿。

篇四:讀曾國藩傳有感1000字

近日,讀《曾國藩傳》對曾國藩抱有別樣的崇敬。《曾國藩傳》描寫了曾國藩從一個睚眥必報的孩童一步步成長爲一位大儒名臣,反映了他從事道德修養的心路歷程。

讀這本書可以讓人感覺到原來成功是如此簡單;原來成功人士也具有很多普通人的諸多缺點,只是他們懂得如何去克服改正;原來成爲一名成功人士是有跡可循的。

曾文正說:“開國之際,若漢唐之初,異才、畸土、豐功、偉烈,飆舉雲興,蓋全系夫夫運,而人事不得與其間。至中葉以後,君子欲有所建樹,以濟世而康屯,則天事居其半,人事居其半。以人事與天爭衡,莫大乎忠勤二字。亂世多尚巧僞,惟忠者可以革其習;末欲多趨偷惰,惟勤者可以遏其流。忠不必有過人之才智,盡吾心而已矣;勤不必有過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

他的意思是說,朝代建國之初,奇才異士不勝枚舉,這靠的都是天運而不是人的努力,正所謂亂世出豪傑;在朝代的中期,君子要想建功立業,天運佔一半,人的努力佔一半;而在朝代的末期則主要靠忠和勤了。這段話的描述雖有偏頗之處,但是他肯定了一個人在自身成功道路上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

曾國藩從小並沒有表現出多少超於常人之處,相反他個性內向、尤好報復、天生一對三角眼似閉非閉,人稱”閉眼蛇”。

而且資質平平並無天賦之才,兩次考取功名不中,最後是在不懈的勤奮鑽研下考得功名。之後他在於太平軍對抗中,由於自己剛愎自用、不擅指揮等原因遭到多次失敗,並三次跳河自殺未遂。但是,與一般人不同的是,曾國藩並沒有長期沉溺於此,而是十分注重自己道德品行的提高,不斷自我反省、惕厲自己、吸取教訓並最終成爲一名爲後世推崇的大家。

在曾國藩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中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喜歡把提高修養的做法具體化並羅列成條,以便於實踐。

他把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心得推己及人用來教導自己兄弟子女和族人,在這種家教的約束下,曾家和睦旺盛,人才輩出。他的兒子曾紀澤就是清末着名的外交家,曾據理力爭的爲我國收回了烏宗島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帶,維護了我國的主權。

曾國藩家訓中,分門別類的涉及了養心、求學、居家、交往接待等方面。相信即使對於今人,若能按照家訓中的道理行事也必能成就—番大事。

從他不平凡的一生中,我悟到了兩點。一是下笨功夫。”大道至簡”,“天道忌巧,去僞守拙”、“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結硬寨,打呆仗”是曾公大智慧的最好體現。要終生保持”笨小孩”的空杯心態,下笨功夫,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凡,不走捷徑,不學投機取巧,不計較眼前得失,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用恆心和毅力紮實走好每一步。保持韌性,日拱一卒,死磕到底,終能星火燎原、水滴石穿。

二是心誠。”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僞”、“有善念,方得始終”、“其身正,不令而行”,心誠要有必勝的理想信念,更要有真誠待人的坦蕩從容。曾公之一生,光明磊落,心胸豁達,內聖外王,把一個仁”字發揮到了極致。不耍小聰明,不陽奉陰違,不兩面三刀,學會感恩,有包容萬物之心,保持一份善念,恪守君子之道,精誠所至,方能金石爲開。

篇五:讀曾國藩傳有感1000字

《禮記·大學》曾雲“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綿延兩千多年,此一直被奉爲儒學者的信條。儒生泛泛,但能做到之人卻是寥若星辰,可就在大廈將傾的清朝,卻有一拙人用一生踐行了這聖人之道。

他,就是曾國藩,在書中被譽爲的“大清王朝最後的領航者,也是儒家文化最後一個偶像”。

不似左宗棠十六歲應長沙府試,便取中第二名;亦不似李鴻章二十歲時就以《入都》詩十首爲世傳頌,曾國藩才智平平,6次秀才不中,甚至還曾被學臺懸牌批責“文理不通”。“笨”成了鄉人對他的代名詞,冷嘲熱諷交織着落第的恥辱羞愧,卻擊不倒曾國藩的倔強與堅韌。終於,在總結經驗和數月苦讀後,他考中了進士,艱難而成功地邁出了走向未來的第一步。

雖拙但不甘拙,這就是曾國藩。

一帆風順的升遷之路,青雲直上似乎已近在咫尺,可爲挽救大清帝國,敲醒糊塗的咸豐帝,素以謹慎聞名的曾國藩卻做了一個驚世駭俗的決定——上奏一道《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鋒芒畢露指出咸豐帝的三大缺點。結果,自然可想而知,得罪了剛愎自用的咸豐帝,也使自己在京官中的人際關係網出現巨大破洞。很難想象,一位41歲的長者,卻有着這番愣頭青似的勇氣和不解人情世故的拙勁,雖非生於清明盛世,卻仍在一片污泥中爲之努力。即使後來在47歲時反思自我,復出後以“大柔非柔”行事,用柔弱圓滑僞裝,他仍不改爲國的赤誠之心,以中興爲己任。

拙而不藏,赤心對天,這就是曾國藩。

湘軍,應該是曾國藩的一生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哪怕如此,這支最終平定太平天國起義的軍隊也曾遭受過數次慘痛的兵敗,1854年,湘軍第一次奉命迎戰太平軍,遭遇靖港慘敗,曾國藩第一次投水自殺未遂。1855年湖口兵敗,他又第二次自殺。但好在,曾國藩在三十而立時便立志學做聖人,“拙”或許是成功的阻力,但又何嘗不是進取的動力?接受挫辱,並將其轉換爲滋養自己意志和決心的營養,終於,在1864年,湘軍攻克了南京,平定了太平天國。

拙人不拙,孜孜以求,這就是曾國藩。

沒有顯赫的家族,亦不曾有絕佳的天賦,但卻就是這樣一位拙人,被譽爲“大清中興第一名臣”。他彷徨過,絕望過,被嘲諷過,被冷眼過,身份在變,地位在變,性格在變,但唯一不變的,是他持續的堅持與不懈的奮鬥。

芸芸衆生,日見世間人來人往,我們奔波,拼搏,或爲成績,或爲理想,或只是爲了柴米油鹽的簡單生活,但爲什麼有的人能成功,而有的人卻失敗?是拙?或許從前,我也會在失意時以此說服自己“我就這樣了,再努力也取得不了什麼進步”,但看完曾文正的一生,我再無法以此爲藉口。62載人生,曾國藩從未否定過自己的笨拙,他只是欣然接受,並一步步靠着血淚交織的拼搏從笨人蛻變爲讓歷史銘記的聖人。

從大格局來看,曾國藩的薪火之力或許並未挽回日薄西山的清王朝,沒能實現爲萬民造福的儒學者理想。但回首他此生,已用盡畢生之力捍衛自己的信仰、忠於自己的國家,於個人,拙人不拙,他在不斷進步、破繭的同時實現人生價值;於後世,他無望的努力和拼搏的一生在人類精神的漫漫征途上如星辰一般熠熠生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glk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