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通用6篇)作文

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通用6篇)作文

篇一: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通用6篇)作文

曾國藩,中國歷史上的半個“聖人”,晚清時期的第一中興大臣,評價相當高遠。也有人說,他是一個“賣國者”,在天津教案中出賣了中國的利益。各種說法紛紛云云。在閱讀了張弘傑老師所著的《曾國藩傳》後,我對此有了深刻的理解。

曾國藩是湖南人,建立的湘軍集團以平定太平天國,推動了洋務運動馳名於世,體現出曾國藩卓越的能力,令人深信,以他的才能,若不是處在晚清,他可以施展更大的抱負。但曾國藩其人,卻是一位“笨拙”的小鎮青年。祖上毫無廕庇,身處腐朽昏庸的晚清政壇,以一己之力,爲清王朝延續了五十年壽命。

這位“笨拙”的人,科舉七次才成爲秀才,比起晚清同時代的大人物,左宗棠、李鴻章都是天資聰穎之輩,隨後的梁啓超更是才華橫溢。但唯有曾國藩的高度令人仰望。他曾在日記中記載,他成事的唯一方法就是“拙”,不去走捷徑。源自於曾國藩年輕讀書時的領悟,幫助他成就不世之功。可見即使世上天才很多,但成大事者數幾。縱然先天不足,也有最樸素的方法彌補,甚至趕超。這是一種大智若愚、大工不巧的方法。

曾國藩是儒家文化的最後一位精神偶像,清王朝最後的領航者,一生都恪守行自己的道德準則,日記中記錄下的十二清律,家書中對家人的細心教誨,無不體現出他崇高的道德水準。從三十歲立志做聖人開始,至死不渝。無論是在京城得罪咸豐,還是在湖南逆官員之流而上建立湘軍,都是他立德、立功、立言的行動。他心中崇高的理念鑄就了極高的道德標準。

儒家教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從未忘卻自己的初心,宦海沉浮一生,始終以“誠”“勤”等字作爲自己的座右銘,嚴以律己。在家書中也留下了“一家之中,勤則興,懶則散;一國之中,廉則親,貪則敗”等語。在對於中華民族有着深遠的影響。連毛澤東都將他作爲道標。

人無完人,曾國藩也有暗處,剛成京官時,他功成名就,成了翰林,自視甚高。朋友們常說他傲慢,還有皇帝的猜疑,統兵湘軍之際,曾因糧餉一事與左宗棠。沈葆楨等人糾結。處理天津教案時,因爲統治者和國民的知識水平不高,以及對洋人的認知不足,而被迫成爲“賣國賊”。在江西被解除兵權,回家,蟄伏兩年,脫胎換骨。他將一生的困難和阻礙全部跨過,走出了一條自己的康莊大道。以獨特的精神魅力統領湘軍,立下赫赫戰功。

曾國藩的一生,以精衛自許,盡心竭力,延長清王朝的壽命;嘔心瀝血,更新清王朝的精神;殫精竭慮,脫換清王朝的胎骨。蹉跎一生,死前回首,突然發現自己好像一事無成。可在行動中,所散出的輝光,照亮了沉寂的一角,他是晚清中最熠熠生輝的明星。歷史早已走過,時間未曾停滯。曾國藩的“勤、誠、悔、拙”數字都是我們學習的瑰寶。願我們以後也可以達到他那崇高的精神境界,完成內聖外王之宏願。

篇二: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翻開歷史的書頁,無數能人志士在晚清大放異彩,“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如是。古往今來“讀書使人明智”這句古語常爲人們津津樂道,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這“明智”,誰也不知道,但當我讀完曾國藩傳後,對“明智”有了切身體會。

曾國藩,沒有顯赫的家世,智商平平,連考了七次科舉,才考中秀才,科舉考試的艱難塑造了她愈挫愈奮的性格。智商平平如何,“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家世一般又如何,帶領湘軍收復安慶,大勝金陵。他用一生證明了無人能及的才華與卓識,起點極低卻到達了無可企及的高度,完成了脫胎換骨,超然入聖的變化,令我歎爲觀止。

跟隨曾國藩的步伐,我進入了那人聲鼎沸的京城,看他歷經七次科舉之痛,從一個官場的愣頭青做到了兩江總督,從被剃頭的長沙之辱到帶領湘軍大獲全勝。在一次次的困境中,我看到了曾國藩身上那股不服輸的韌勁與淡然處之的態度,讓在快節奏生活下的我慢慢平靜了下來,是什麼能讓他坦然面對生活?是他的“勤”“拙”和“恆”。首先說“勤”,曾國藩身居要職,從30多歲開始身體狀況日趨下降,但他堅持幾十年如一日的寫日記反省自身,學習處理各項軍政事務,他將勤奮踐行到了極致。再說“拙”,“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尚拙看起來愚笨,實則鋒利,這是一個注重基礎與積累的過程。有一天黃昏,他坐在書桌前背誦《岳陽樓記》,有一個小偷潛到他家裏,爬到房樑上,準備等他睡着了再下來偷東西。結果沒想到,小偷在房樑上都睡了兩覺了,曾國藩還沒有背出來,小偷實在忍無可忍,跳下房樑當着曾國藩的面背了一遍岳陽樓記,揚長而去。雖然他以笨拙自居,但也因此事事做的都比別人更加踏實。最後說“恆”,從曾國藩把笨功夫下到家這件事就足以看出“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這三點哲理讓他的心慢慢沉寂,厚積薄發,所向披靡。

與此同時,他那面對逆境直衝雲霄的韌勁讓我心情激盪。對於有志者來說,挫辱是最大的動力,打擊是最好的幫助。正如曾剃頭受兵痞欺辱甚至差點被殺害時,他沒有選擇反抗,而是把挫辱生生吞下,成爲滋養自己意志和決心的養料。這也鑄就了他在浙江的“大悔大悟”,把湘軍帶到頂峯的輝煌。“只有經過地獄般的磨鍊,才能練出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奏出世間絕響。”生命的常態,永遠不只有那淺淺的漣漪,還有涌動的暗流,潛在的礁石,曾國藩在官途多厄的情況下仍能砥礪前行,以自律贏得自強,於逆境中獨自品嚐困苦,將其轉化爲內在動力,從而綻放生命力。

走出曾國藩的世界,我看到了那慢慢征途中落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看到了一個人靠意志力所能企及的高度,自律和堅毅能讓小樹靜靜的發芽成長,也能讓人慢慢成長。

篇三: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在我讀了張宏傑的《曾國藩傳》後,受益匪淺。這本書裏面詳細介紹了曾國藩的生平經歷和主要事蹟,重點記述其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捻軍起義和處理天津教案、發起洋務運動的過程;深刻透徹地分析了曾國藩政治和學術思想的形成、發展、演變及對後世的影響;深入歸納了曾國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國藩及其幕府爲核心的政治集團的形成、發展、分化和主要特徵與作用;同時又歷史地科學地評價了曾國藩的歷史功過和作用。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曾國藩出生平常,天賦普通,最終成爲“聖人”,我覺得他成功的原因有四:

其一、善於反思自省

曾國藩單是一個秀才就考了將近十年,以致成爲湘人的笑柄。尤其是道光十二年,不僅落榜還被主考官“懸牌批責”,成了“文理欠通”反面典型,全省“出名”。然而他並沒有氣餒,能迅速從挫敗感中走出,反省自身,並立即行動,對比找到改變方式方法,因此高中翰林院。曾國藩被咸豐皇帝解除兵權後,在蟄居老家兩年,不斷反思自我,最終大徹大悟,重新出山後,爲人處世脫胎換骨。

其二:嚴於律己

曾國藩入翰林後,給自己立下十二條軍規,歸納後就是寫日記、早起、靜坐、讀書不二、謹言、保身、記筆記、做文章、練字。以聖人標準要求自己,檢查一舉一動,記錄自己的各種糗事,不足,有了錯就深刻剖析。曾國藩還將自己寫的日記給親友們看,讓他們監督自己、寫上批語。

其三:尚拙有恆

曾國藩曾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能打通科舉這條路,曾國藩靠的是笨功夫;帶兵打仗講究的是“結硬寨、打呆仗”,只憑堅韌踏實,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再像一條蟒蛇一樣慢慢纏住獵物,直到把對方一點一點的勒死。這應該就是所謂的大智若愚。

其四:目光長遠

曾國藩另一個可敬之處是,在國難當頭之時,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向西方學習的洋務運動,提出“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口號。率先拋棄了落後觀念,購買國外儀器設備,僱傭外國專家進行科技研究和技術創新,建立安慶軍械所和江南造船局,並促成了中國第一批留美生的成行。

曾國藩的存在,對當時清朝政治、軍事、文化和經濟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作用於當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他的爲人、交友、做學、處事、治家之道被後世之人奉爲圭臬,加以學習模仿,給無數人帶來了人生的啓迪,這本書讀完可以把它當作是一個成功學的著作了。

反觀自己這些年各方面學習成績不夠理想,一方面是因爲不自律且沒有恆心;另一方面是常隨波逐流,逼自己還不夠狠。如果我們用自省及時改正自己的缺點,也許我們會使內心寧靜,然後“致遠”、淡泊而又“明志”,從一顆謙卑的心出發,歷煉出與衆不同的自己,成就屬於自己的精彩生活。

成功,從自省開始!

篇四: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曾國藩出生平常,智商平常,考了七次才中秀才,卻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科舉之路。我覺得他成功的原因有四:

其一:善於反思

第六次科舉考試落榜,被學臺“懸牌批責”,深深的刺激了曾國潘。回家之後,就開始坐在書房裏反思自己多年讀書考試的經歷,對自己進行了全面的剖析後,在道光十三年,再次踏_上科舉之路。這一-次,他終於成功了。

曾國潘被咸豐皇帝解除兵權後,在蟄居老家兩年,不斷反思自我,最終大徹大悟。重新出山後,爲人處世脫胎換骨,不僅清除了政治敵人,而且以“結硬寨、打呆仗”戰勝了軍事宿敵太平天國。

其二:嚴於律己

曾國藩三十一歲起,每天記日記,從起牀到睡覺,以聖人標準要求自己,檢查——舉一動,記錄自己的各種糗事,不足,有了錯就深刻剖析,在其家書中,隨處能看到這樣的字眼,“未能改得一過”,“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忽忽已過日……他不只記錄下來自己看,還邀請親友們點評他,把自己的缺點和改正缺點的過程,完全暴露在衆人眼前,讓大夥兒一起監督他。寫日記並不是一-件難事,但是堅持到去世每天寫日記卻是非常難,而曾就做到了。

其三:目光長遠

受兩次鴉片戰爭的衝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爲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藉助外國爲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面對與洋人的差距,率先拋棄了落後觀念,創辦安慶內軍械所,倡導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在去世前,還與李鴻章聯名。上奏,建議朝廷選派優秀子弟赴美留學。

其四:獨特的人格魅力

誠,爲人表裏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於世。

敬,敬畏,內心不存邪念,持身端莊嚴肅有威儀。

靜,心、氣、神、體都要處於安寧放鬆的

他每天記日記,對每天言行進行檢查、反。思,貫穿到他的後半生,不斷給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儉、要謙對、要仁恕、要誠信,知命、惜福等,力圖將自己打造成當時的聖賢。他認爲:“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日眠食有恆,二日懲忿,三日節慾,四曰每夜臨睡前洗腳,五日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養生之道,”視”、“息”、“眠”、“食”四字最爲要緊,養病須知調衛之道。

曾的逸聞趣事:賊入房樑背書

曾國藩小的時候天從並不高,其實可以說比較笨,他學習起來非常吃力。-天晚上,他在家裏讀書,有-篇文章他重複讀了很多遍,可就是背不下來。他就一-遍一追地讀,——遍一遍地背。夜已經很深了,他仍然沒有背下來。這可急壞了一個人。原來,他家來了一個賊人,就潛伏在他書房的屋榆下,想等他讀完書睡覺之後再進屋偷點什麼。可是賊人在屋外等啊等就是不見曾國藩睡覺。賊人實在等不下去了,就十分生氣地跳進屋子,對曾國藩

說:“就你這麼笨還讀什麼書?我聽幾遍就會背了!”於是賊人將那篇文章從頭到尾地背誦了一遍,然後揚長而去。

我害怕衝突,害怕社交,把自己藏在一-個厚厚的殼,以爲這樣就安全,其實不然,所以我希望自己以後能像學習曾國藩嚴格管理自己,正面自己的慾望,用努力個汗水換來自己想要的生活。

篇五: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聽聞曾國藩這個名字,腦海中浮現的大多是以“賣國賊”來批判其本身,但未然。最近拜讀了張宏傑先生的著作,從心中對此古人有所改觀,也明瞭曾國藩老先生所說“不可輕率評譏古人”也確有其理。通過書中字裏行間寫出這篇感想。

在曾國藩同期有衆多官員家世顯赫,天賦也是一鳴驚人,與他們相比,曾國藩也不過是無名小卒,但又爲何能在衆多達官貴人中脫穎而出,被譽爲大清“中興第一名臣”呢?他的漫漫人生路引人深思。即使他七考中秀才,也是以紮實取勝。即使他躊躇滿志進京發現不及他人見多識廣,也是以靠廣交朋友自我提升,研讀經典陶冶品性。即使他多次對抗太平天國屢戰屢敗,兩次輕生陷入絕境,也是以蟄居自反,最後大悔大悟。他的一生處處絆腳但是走過的每一步都成爲了人生精進的基石,他以一種笨拙的精神,持續奮鬥,從笨人到聖人。

讀後我對於他本人性格特點的變化做了疏通,在反觀他所做的每件事就會豁然通透。曾國藩很注重處理人際關係,先是修正自己的性格,從乍到北京時的洋洋自得,和別人因爲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口角,但每天他都會寫日記來反省自己,從而自己的性格也越來越平和。他願意爲自己的社交付出,廣交好友。再後來帶領湘軍性格也更加妥協,更加協和,他與沈葆楨上下級之間的包容。面對李鴻章對於自己利益問題寸步不讓但也在晚年將自己接班人的位置傳給他。他是不拘小節,爲人從容。

雖然他交友廣泛,但他從不越界,與朋友之間保持着一個良好的尺度,他不會與一個人情同手足患難與共,不然自己易受牽連。他一生做事謹慎懂得規避風險,例如當他與肅順、穆彰阿的交往也是很有分寸,屬於是正常的工作範圍所以他纔不會一同倒臺。

從社交角度來判斷他從容且從不輕信他人。再從做事角度看,曾國藩沒有什麼心眼,不懂得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總是表裏如一。對於本不是他的職務:練湘軍時毫不懈怠。他回拒了皇帝辦一支民軍的旨意,招募了兩萬人花了幾年練成一支湘軍。如此可見曾國藩做事的特點就是從最基礎的地方做起。

曾國藩做的這麼多事情中最令我感慨的是他對後輩們的培養,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鴻章了。在那個年代以權貴稱官而培養年輕人爲自己效力是非常必要的,他與同時期更多人只想着自己的地位和能力相比下更加謀慮深遠。

曾國藩是一個很有大局,很堅韌的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他的事業並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面對多次挫折也都咬牙堅持。對於自己的智商平常,體弱多病但也靠自己的努力奪得權威鞏固地位。

書中大多都是都對曾國藩一生所爲進行描摹,且讚美也是佔大比。不能靠“賣國”來否定他,歷史見證了他靠自己攀登的百折不撓的精神。如作者所說,曾國藩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後一個偶像。

篇六: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曾文正者,豈唯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物也已。豈唯我國,亦全世界不睹之大人也。”這是梁啓超評價曾國藩的一句話。拜讀完《曾國藩傳》,我逐漸瞭解了曾國藩61年的人生的艱辛、苦楚,與奮鬥中鑄就的篇章。縱使他有負面的性格缺陷,其對國家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仍值得稱道。

從湖南的邊緣山村走出,考7次科舉終於斬獲進士,官至二品。而後在國難當頭之際棄筆從戎,自建湘軍,爲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做出卓越貢獻,爲清朝鞠躬盡瘁,終在兩江總督之任上病死。短短几行字,概括了他苦難的一生,但無法概括他的精神。

大凡提到曾國藩,很多人想到的是“拙”。從十六年寒窗苦讀落榜六次還被考官評價爲“文理不通”,與後來圍攻安慶時採取“修牆”的笨拙作戰方式,還是傳聞中比樑上小偷背書更慢的故事,都可見曾國藩的“拙”。然而,笨拙並沒有阻攔他的步伐,反而成爲了他獨特的優勢和契機。因爲他時刻督促自己堅持,用矢志不渝的態度和毅力攻克難關,他造就了一手創辦的湘軍的堅定的信念與戰意,擁有大心臟、大氣度。才能在困難面前從容鎮定。

曾國藩之所以成功,還因爲他的“律”,即嚴於律己,時刻反思自己的行爲。他每日讀經卷,記日記,總結工作。這個習慣伴隨了他一輩子。他在日記中發現自己的不足而改正,這種方法放在現在依舊難有人長期堅持。在被咸豐皇帝解除兵權中的幾年,他不斷反思,意識到自己鋒芒過露,總是懷有強烈的道德優越感,辦事過於耿直,容易引起反感。於是他改正自我,再出山時,待人接物,判若兩人。正是這種自省的習慣,曾國藩身上的弊病能日益減少,最終向他夢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聖人轉變。

另外然我感到欽佩的是曾國藩“忍”的能力。初建湘軍時軍人抱怨不斷,甚至把事鬧到了巡撫衙門。但即使他成了湖南官場的笑話,許多人落井下石,可他留下“好漢打脫牙和血吞”的話,選出一千多人帶去衡陽,一心練兵,形成了湘軍的雛形。試想如果當時他直接對薄公堂,也就不會有後來名垂青史的曾國藩了,只有他經歷了靖港慘敗,九江慘敗,忍辱負重,纔有後來一場場的大勝。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是逆天改命的過程,也是不斷鬥爭的過程。他與新任的咸豐皇帝鬥爭,不斷違背君命作戰;與自身的笨拙鬥爭,真正詮釋了“勤能補拙”的道理;與曾經看中但恩將仇報的沈葆楨爲軍糧之事鬥爭;和自己身體的孱弱鬥爭。昔日譏諷過他的人,最終看到了他在不斷鬥爭中崛起,成爲晚晴四大名臣之首。

當然,曾國藩也並非完人。在攻打太平天國運動時對士兵過於殘忍的殺害,處理天津教會事件時對英法列強的偏袒,被很多人視爲賣國的行徑。但無可否認的是,他在反抗中國的沒落和對洋務運動等強國運動的貢獻無人能及,所以功大於過。同時他又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對聖人之道上有極高的追求,對母親、兄弟關愛,時刻心繫家族和國家,直到完成事業,爲中華民族鞠躬盡瘁。

合上書本,彷彿見證了傳奇的落幕。這位晚清功臣,用行動詮釋了天資不是成功的關鍵,直達頂峯的信心、忍辱負重的信念、嚴於律己的信條纔是。這樣的精神,激勵着各族人民奮勇向前。

此之爲曾國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jgrgp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