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自然 > >

家鄉的風俗作文400(通用15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400(通用15篇)

  • 關注:5.44K次

篇一:家鄉的風俗作文400

家鄉的風俗作文400(通用15篇)

浴牛節

谷睿

我並不是漢族人,我是傈僳族的。在我們那兒,有很多民風民俗,多到你數不過來的那種。這次我想介紹的民俗並不是關於人,而是牛。我想想,該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

“從前,牛生活在天上,而且過得十分舒適。有一天,它看見了傈僳族人靠吃苦澀的野果爲生,心中十分不忍。於是在一年春天,它揹着天神將藏在葫蘆裏的五穀種子撒向人間。天神因此動怒,把牛驅逐出天上,來到人間。於是,傈僳族把牛養入家中,但是牛看見人間生活依舊貧苦,於是又主動出來拉動犁耙,幫種莊稼。天神見人間逐漸美好,又放出蟲災、冰霜進行搗亂、迫害。在耕作之餘,爲了保證農作物的成長,牛又上天與天神理論,爲傈僳族立下了汗馬功勞。”

所以,後來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五,傈僳族人要過一個“浴牛節”。在這天,不僅要給牛洗澡,並且要煮一鍋放鹽的稀飯,用來喂牛。家中最大的婦女在這天要向牛祈禱,希望它在天神面前多多求情,免災無害,莊稼豐收。

人與動物是相通的,我們也一直保持着這份來之不易的平衡,希望這份平衡,能流進那些繁華不肯謝幕的年華里。

篇二:家鄉的風俗作文400

余文淇

我的家鄉在新州,一年中最熱鬧的節日那非春節不可啦!

春節是新年的開頭,寓意新的一年到了,要說春節的來歷啊!哪來頭可不小呢!春節是從歷年流傳下來的,直到現在大約有5000年的歷史呢!

我們這裏的春節差不多從臘月二十四過完小年就開始了,當然那都是節前的彩排。最熱鬧最隆重的是年三十那天,那天才是真正的過年,那天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己,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除夕晚上必定要吃我們新州的元寶餃子。餃子寓意着招財進寶。我家餃子餡是多種多樣的,有白菜餡、豬肉餡、韭菜雞蛋餡、香菇餡等等。餐桌上,弟妹嚷嚷着:“再給我一盤,再給我一盤,我還沒有吃飽!”

到了晚上外面噼裏啪啦的響,家家都在放鞭炮,我們家也不例外。爺爺和爸爸從屋裏拿出長長的紅紅的大鞭炮,邊拖邊擺放着。點火!爺爺和爸爸趕緊跑回屋裏來,火沿着火線慢慢的延伸到鞭炮。猛然間外面噼裏啪啦噼裏啪啦的響個不停。接下來就是放煙花了,一點火,煙花飛上天空,在一瞬間炸開了,有的像無數顆流星,有的像五光十色的花朵,還有的像金色的太陽,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晝一樣。“轟”的一聲,一束煙花飛上了天空,緊接着,更多的煙花飛了出來,隨着噼噼啪啪放鞭炮似的響聲,煙花綻開了,不一會兒,紅的、黃的、綠的、藍的、紫的……各種顏色的煙花縱橫交錯,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你瞧,圓形的、流星形的、瀑布型的、花型的……五花八門的煙花在天空爭先恐後地展示着自己的“舞姿”,它們有的像上翻,好像嬌媚的牽牛花;有的向下垂,好像絢麗的菊花……我還饒有興趣的爲每一組煙花取了名字,如萬紫千紅、繁花似錦、滿天繁星、百花齊放,再加上黑天空的襯托,顯得煙花像是天上的仙女,好一幅壯麗的景象!

吃餃子、放鞭炮是我印象最深的節日風俗。

篇三:家鄉的風俗作文400

杜卓遠

我的家在東北的一個小鎮上,那裏雖沒有都市的繁華,卻有着自己獨特的韻味,尤其是家鄉的大秧歌,更是小鎮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大秧歌也可成東北大秧歌。“它是東北人,熱情豪放,樸素情感的體驗。”提起大秧歌,在我的家鄉那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家鄉的男女老少,個個都能跳上一段!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小鎮大大小小的廣場上便響起了咚咚的鑼鼓聲和優美的嗩吶聲。

這聲音像一種號令不一會兒,人們便陸陸續續的來到了廣場上。有的是十幾個人一夥兒的,有的是幾十個人一隊的,甚至還有100人以上的大場面。他們有的手中拿着局子和手絹,有的寫着妻子和兒女。小商販們乾脆在周邊擺起了攤兒。一時間,廣場上變得熱鬧非凡。

大秧歌扭起來了。雖然隊伍中多是中老年人,可他們腳步輕盈姿態優美,動作極爲協調,尤其是手中的局子和手絹,舞得出神入化,舞出了別樣的風采,盡情的揮酒着他們內心的喜悅和幸福。此情此景,引逗的一些青年和孩子心裏有些發癢,也爭着加入秧歌隊伍當中,那一條條彩色的“長龍”也越來越長了。

家鄉的大秧歌,不僅是人們每日的精神大餐,也是節日慶典必不可少的節目。每到節日,秧歌手們便身着彩裝,那些孩子們喜歡的“大頭娃娃”“孫悟空”“豬八戒”等,紛紛登場,爲節目增添了無限的喜慶氣氛。

啊!家鄉大秧歌,你已經成了人們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陳年的美酒,醇香甘甜,沉醉了家鄉人的心。

篇四:家鄉的風俗作文400

劉思寧

千里不同鄉,百里不同俗!每個人的家鄉都有不一樣風俗,我的家鄉在內蒙古最西部的阿拉善,由於同時受蒙古族和碩特文化、河套平原文化、河西走廊文化的影響,我的家鄉有着與其他地區不同的風俗。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這一天,大人們早早就會去集市買各種食材煮臘八粥。聽爺爺奶奶說,在過去煮臘八粥就是大米里面加一些沒加工的小麥、玉米一起煮,可現在的不一樣了,人們會在煮臘八粥時放入紅豆、蓮子、葡萄乾、花生、核桃仁等各種食材,熬上幾個小時,等出鍋了,那香味撲鼻,讓人口水止不住的流,我個人喜歡在這裏面加上一點糖,真是太香了。

在春節來臨前的七天左右,也就是農曆臘月二十三,會迎來小年,在這一天,大人們會做各種美食,然後將這些食物擺在竈臺上,還會點上一堆旺火以此祭竈祭火,預意來年五穀豐登、竈火旺盛。小年也被稱爲“掃塵日”,大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清理家中衛生,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達了人們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我也會在這天開始像個小大人一樣幫着爸爸媽媽一起打掃衛生,到超市購買年貨,在忙亂和幸福中等待春節的到來。

除夕,春節的前一天,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天,大人們從上午就開始忙活準備各種美食。早上起牀,我就會和爸爸一起貼上精心挑選的對聯和帶有生肖圖案的各種福字、窗花,掛上漂亮的紅燈籠。晚上,所有人都聚集在爺爺家裏,一邊吃着各種美食,一邊互相敬酒並祝福新的一年老年人身體將康、心情愉悅,年輕人工作順利、心想事成,小朋友學習進步、健康快樂。吃完年夜飯,大家會圍坐在一起聊天、玩遊戲、看春晚,新年鐘聲敲響的時候,爸爸會帶着我和哥哥到小區外指定的地點燃放煙花,隨着滿天五彩絢麗的煙花和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我們共同迎來了農曆新年。

正月七年級早上,爺爺奶奶會早早給我們煮好餃子,有的餃子裏奶奶會包幾個葡萄乾或者硬幣,誰先吃到就預示誰在新的一年裏能心想事成,事隨心願。爲了先吃到包着祝福的餃子,我總會吃到肚皮要撐破的樣子纔會停下來。吃完餃子就是我最期盼的時刻了,我和哥哥會換上新衣服正式給長輩們拜年送祝福,然後拿到期盼了一晚上的大紅包。隨後我會跟着爸爸媽媽去給其他的長輩拜年,當然最高興的就是可以拿到好多的紅包,心裏美滋滋的,心想要是每天都能過年就好了。

也許有一天我會長大離開這裏出外求學工作,可家鄉好多的風俗都會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腦海中,將伴隨我的一生。

篇五:家鄉的風俗作文400

洪晉恩

“村村都向磨坊跑,米麥車推或肩挑。磨屑歸來忙整夜,麥蒸饅頭米蒸糕。”劉瑞庭在詩中描繪的景象,把我的心帶到了家鄉南通的春節。農曆新年前,村裏的大人們都已放下手中的農活,爲春節忙碌起來,火熱忙碌的氣氛趕走了瑟瑟的寒風。

每家每戶都要自行灌製香腸,選上好的夾心,切成一粒一粒,灌入腸衣,一串串紅白相間的香腸掛在屋檐下,宛如火紅的爆竹;潔白如玉的年糕上印上紅豔豔的“囍”、“祥”、“祿”……,白的如雪,紅的似火;正月十五的夜晚放哨火,人們手持柴草製成的火把,沿着田間小路奔跑雀躍,高喊着家鄉方言的吉祥話,跑的人、看的人、所有的人的情緒都如這火焰被點燃。從年前到正月十五,空氣裏無時無刻不洋溢着喜慶的氣息。

我深愛這故鄉的春節和春節中的風俗。家鄉特有的風俗中,我又情有獨鍾於糰子和圓子的製作。每逢此刻,我像個小大人一樣,不僅能參與其中,而且有機會揮灑自己的創意。

臘月二十五的一大早,媽媽就在樓下的院子裏喊:“做糰子嘍!”無論天氣如何寒冷,聽到叫喊的我都會一骨碌鑽出熱被窩,穿上衣服,跑下樓,像個跟屁蟲一樣粘在她的左右。媽媽淘洗自家田地裏種出的糯米,我便在一旁墊起腳尖,兩手扒在水池邊,目不轉睛地看着。洗淨後,潔白晶瑩的糯米要在清水中浸泡一小時,每粒米都拼命地吮吸着水分,把肚子脹得圓滾滾的。接下來,要濾去水,讓糯米晾乾。

第二天,要上石臼把糯米搗成米粉。如今城裏的孩子,想是很難見到這般景象了。一人站在橫臥在一個支點之上的長長木樁的一端,手扶支撐架,身子猛地往下一坐,壓下自己的一頭,另一端的木樁頭就蹺蹺板似地高高擡起。接着,他把身體重量通過雙手託付在支撐架上,卸去重量的腳下翹起,另一頭的木樁重重砸在放了糯米的石臼裏。就這樣,一聲聲鏗鏘有力,像鼓點激盪在我的心間。每逢此刻我都躍躍欲試,可因爲“危險”一次次被拒絕。不服氣的我暗想:“總有一天我會上去的。”

得到的米粉要經過1-2天的晾乾,接下來就到了我夢寐以求的時刻了——做糰子、圓子。像做麪食一樣,首先把水與糯米粉均勻地混合在一起,揉成粉團。然後全家人聚在一起,有老有少,有說有笑,共同完成。這是一年裏難得的光景,全家人放下一年的忙碌奔波,圍坐在桌前,盡情享受其樂融融的天倫之樂。粉團在每個人的手中成了工藝品,或者捏成圓錐體,頂上點上一抹紅暈,宛如蟠桃園裏的壽桃,這便是“糰子”;或搓成球體,圓滾滾滾的,猶如一個湯圓,沒錯!這就是“圓子”。我之所以對製作它們情有獨鍾,是因爲每逢此刻,是我可以天馬行空地大展身手,我愛爲它們鑲嵌點“飾物”:或配上兩個大“耳朵”,或增加一根長“尾巴”,也或者用牙籤雕出一雙眼睛。大人們見了捧腹大笑,老人們瞧了臉上綻開了花朵。

做好的糰子、圓子,留到大年七年級的清晨食用,象徵着團團圓圓。儘管不放糖、沒有餡兒,卻別有一絲甘甜的滋味,軟糯爽口。我當然要挑出自己的“作品”:有尾巴的米老鼠、大耳朵的豬八戒……大快朵頤起來。不一會兒,我就癱坐在躺椅上,在暖暖的陽光中,輕揉圓滾滾的肚子,打着飽嗝,任滿滿的幸福感洋溢在周身。

至今,每當看見湯圓,我都會想到家鄉的糰子、圓子,忍不住咂咂嘴。家鄉的春節,家鄉春節的風俗,讓我感到甜美。

篇六:家鄉的風俗作文400

李靜怡

我的家鄉在資陽,雖然比不上城市的繁華,但家鄉的舞龍卻比城市的歡樂多了。

小時候,爸爸媽媽每年過春節都要看舞龍,卻總是不讓我去。但是有一年的春節,我特別想去看舞龍,便偷偷跟着他們去了。一路上我心驚膽戰,生怕被他們發現了。到達目的地後,我立即找了個藏身之所,靜靜地等待演出。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終於到了晚上,我激動得快要跳起來了,趁爸爸媽媽不注意,趕緊鑽進了人羣。表演開始了,觀衆們摩肩接踵,圍成了一道人牆。過了一會兒,舞龍達到最高潮,各縣城的龍燈一齊表演,街道上人山人海,只爲看這精彩的一瞬間。

龍燈表演時需要用“火流星”開場,也就是把煙花點燃後向龍身噴射,彩龍在耀眼的火花中狂舞,彩旗飛揚、鑼鼓喧天,場面簡直蔚爲壯觀!眼前的一幕着實驚呆了我。不料這時爸爸媽媽在人羣中發現了我,直接“提”着我回家了,還被他們訓了一頓。但一想到今天舞龍的場面,即使捱罵也值了!

篇七:家鄉的風俗作文400

除夕,是啓東人民十分重視的一天,不僅僅是因爲這是一年的最後一天,更是遠方遊子回家團聚的日子。

在這天的白天家家戶戶都貼春聯。春聯貼的時候不能貼反,貼倒或是貼錯位。而且春聯必需一次性貼好,不能貼錯後扒下來重新貼。

“福”字上面有了畫就不能倒着貼;沒有畫,只有一個“福”字就得倒着貼,以表示福“到”(倒)。

貼完了春聯和“福”,就是我和老家的夥伴們最喜歡的一個活動了——放鞭炮。鞭炮有許許多多的種類,如摔炮、手雷、劃炮以及其他種類的鞭炮。我們最喜歡玩的就是劃炮和摔炮。劃炮、摔炮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玩。在牆上往牆上砸;在地上就有了更多的玩法——扔、踩、放在土裏當“地雷”、用樹枝和石頭做“定時炸彈”。最後我們還可以把他們的肚子給解剖了,拿出裏邊的火藥自制鞭炮。

對於我來說更重要的是要壓歲錢。要知道我今年的興趣班費可就指望這些紅包了。我們家是讓我自己報課外班的,而且報的是我自己感興趣的。對於親戚我是能要到多少就要多少。我的爺爺是半個有錢人,我就不客氣了,每次都要1萬。

傍晚大家都很早就做晚飯了,這就是年夜飯。大家團聚在一張桌子上,豐盛的菜餚,滿杯的酒,吃着餃子或餛飩,暢談一年來的收穫。大家的臉上都洋溢着歡快的笑容。年夜飯不僅僅是團圓的時候,更是一年收穫的總結。

春節讓我們真快樂,回想一年就這麼過去了,來年一定要開心。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開心的度過一年。

篇八:家鄉的風俗作文400

朱天舒

在安徽,春節差不多是從臘月二十四開始的,這是一年裏最熱鬧的時候,人們忙碌了一整年,大部分會在這個時間趕回家過年。村子裏熱鬧了起來。

臘月24這天要做豆腐、炸圓子。早上起牀,家家戶戶都飄着豆香味兒。用柴火將鍋燒熱,將泡了一夜的黃豆磨成糊,放入鍋中再加上水。熬到微微粘稠,就可以出鍋了。在正方形的木架上鋪一層紗布,將熬好的糊放上去,把木架固定在老屋的房樑上,接着,開始過濾。將過濾的豆漿再次下鍋燒開,放入石膏點滷,冷卻後倒在豆槳布袋中,用重物壓兩小時,這樣豆腐便做好了。燒開的豆漿也可以直接喝。

接着,就是炸圓子。將煮好的一大鍋糯米飯倒到盆裏,再加入適量的肉沫、生薑沫、蔥花、鹽、醬油等調味品,然後用木棒攪拌,直到完全沒有飯粒了,可以搓成丸子爲止。把糯米飯搓成一個個像乒乓球一樣大小的圓子,再撒上一層面粉,就可以放入熱油中炸了。在鍋中不停地上下翻動,等到圓子呈現紅褐色,撈出即可。第一鍋圓子一定要要裝在盤中,擺放在竈臺上供給竈王爺。聽長輩們說,寓意是來年風調雨順有吃有喝。

中國還有許多節日和習俗,有着悠久的歷史,值得我們去了解。

篇九:家鄉的風俗作文400

在阜寧,年也是與別處一樣,從臘八過,但前頭,好像沒什麼年味兒……

真正的年味是在除夕爆發的。

年貨早已在除夕前備好,這天是過年最後衝刺,節奏由小快板變成了急板。拿着掃帚、撣子從地掃蕩至屋頂,連門縫也不放過,因團圓飯是中午吃的,所以大廚們也要忙不過來了,肉圓在油鍋裏急促翻滾,遍體金黃,餡味在空氣中瀰漫;另一邊砂鍋翻炒着瓜子花生,噴香噴香,爲嘮嗑用……

飯後,大概下午三四點,開始貼對聯,橫批有精美鏤花,貼門框上,隨風飄蕩,如招財神的紅旗,孩子們當晚發到新衣,拿着鞭炮跑來跑去;大人們圍在一起嘮嗑,不時傳來笑聲……

大年七年級,大概凌晨兩三點,大家陸陸續續放起“開門鞭”,希望財神能到自家來,整個村子瀰漫着過年的喜慶。大約五點,已有炊煙升起,不少人開始做“早茶”了。年七年級時,早飯會叫成“早茶”,以示喜慶,“早茶”的內容有“元寶”(湯圓)、雲片糕和油炸果。小孩起身後,吃大糕、果子前不能說話,吃了後也得小聲說話,“早茶”後,便去“跑年”。大人們嘮嗑時,長輩給孩子們塞“幹元寶”(瓜子花生)、糖、雲片糕和紅包。最後,全身口袋塞得滿滿。

後面年初五,又算過了個年,傳說初五財神會來,大家紛響鞭炮,吃“元寶”,歡迎財神爺。

過了不久,到初七、初八,不少人回去工作了,到元宵,年,就算過完了。

篇十:家鄉的風俗作文400

我的家鄉是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這裏朝鮮族的風俗尤爲凸顯。

朝鮮族的傳統服裝與其生活方式相吻合。朝鮮族居住以火炕爲主。平時男人盤腿而坐,而婦女坐一般是雙膝着地的跪式,所以衣着多是寬鬆。朝鮮族一般喜歡穿白色,顯示出喜愛清靜,樸素的特性。故有“白衣民族”之稱。朝鮮族服裝我雖然沒有穿過,但是看過他們穿着朝鮮族服裝行走在大街上有一種公主範,男人

們則是一位紳士。

在服飾中最具特色並至今仍爲人們所喜歡的要數女裝。朝鮮族女裝分上下裝。上裝短衫多用色彩明快花紋漂亮的綢緞或紗縫製。衣襟很短只及胸部。袖口略瘦,不用鈕釦,以前衣襟的兩個彩色帶系成蝴蝶形。夏裝爲寬鬆式的彩色高腰長裙,他裹在兩三層內衣使之更加合身。

與這種服飾相協調,他們習慣上多穿白色或天藍色的船型勾鼻膠鞋。這與服飾形成一體,顯示出曲線美,顯得端莊大方,古樸典雅。這種打扮如今只在各種喜慶節日盛會中所見。

家鄉朝鮮族的服飾已成爲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寧晗宇

篇十一:家鄉的風俗作文400

陳培根

仲夏之初,正逢端午佳節,在我的家鄉江城武漢,正在展開一場“江上角逐”所謂“江上角逐”,是武漢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風俗——賽龍舟。

驅車前往江灘,平時清閒的江灘都是人潮涌動,磚地廣場上很難尋出落腳地兒,江畔楊柳下,也都是人聲鼎沸,就連標語牌旁,也站滿了人,江邊的人們,都是賽龍舟的觀衆,他們都翹首以盼,等待着鼓聲響起。

在萬衆期盼下,震耳欲聾的鼓聲響起了。這鼓聲,驚天地,泣鬼神;這鼓聲,震的飛禽走獸俱散,激起了龍舟上荊楚兒女的鬥志;這鼓聲,傳出了幾千年的迴音。

汨羅江畔,一位壯志未酬,滿腔悲憤的詩人屈原爲國捐軀,縱身一躍,跳出了壯志豪情,跳出了千古悲歌,跳出了百世流芳,楚人們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烈士,造出龍舟在汨羅江上打撈他的。

又是一陣驚天鼓聲,龍舟真的出現在了我們的眼前。江面上一排排龍舟聲勢浩蕩。全舟是由木雕而成,龍頭張大着嘴巴,大有氣吞山河之勢,龍身鱗片都霸氣外露,龍身也朝天,有一番招搖之意。

龍舟上,是荊楚兒女拼搏的身影。左翼奮力搖桿,右側使勁划槳一起一落,激起的水花伴着流下的汗水映出太陽的影子,順流進了漢江,從此漢江也多了幾分豪情。

到了最後一百米是鼓聲最響,喊聲最高,劃的最奮進的時候,每一支隊伍都想拔得頭魁,每一聲高呼都好像在告訴屈原,“你爲之奮鬥了一生的國家,孕育出了勇於拼搏敢爲人先的子孫!”

在這廣袤的荊楚大地之上,流淌着拼搏的熱血,不止是賽龍舟。如今我們面對殺人於無形的病毒,我們依舊,用幾千年傳承下來的。炎黃精神奮鬥在一線,從未言敗。

篇十二:家鄉的風俗作文400

今年,我在安徽合肥過年,我發現在安徽,過年的風俗與一些地區大不相同。

在安徽,無論家人身在何處,也要在除夕前趕回家。在吃年夜飯時,皖北人吃餃子,而皖中人和皖南人則要在吃飯前放鞭炮和祭祖。祭祖儀式很講究,要先上菜,菜要10碟,還必須要有雞、有魚。

吃飯前長輩要給孩子壓歲錢,飯後還要守歲。年七年級起牀後,開門要放鞭炮,有的地方稱門神。家人團拜,相互祝賀,還要吃長壽麪,然後出門去拜年,而且這一天不能去掃地,茶水也要倒在專門的盆中,不潑出去,意思是不把財氣和好運氣掃(潑)出門外。這一天一般不會勞動,從而就有“趕忙三十夜、清閒七年級潮。”的說法。

在大年三十晚上十二點後,“守歲”的人們都會關上門,而且關上大門以後就不能再打開了,即使外面有人敲門也不能開,直到七年級早上,燒上香,點燃了蠟燭,再開門放鞭炮。在關門的這段時間裏,有些人將平時用黃土捏成的“元寶”放到大門的門檻上。七年級早上,當主人開門時,“元寶”就會滾進屋,主人就會把“元寶”放在香案上,但是“元寶”也不是白送的,元宵節過後,送“元寶”的人就會向那家人討要“吉利錢”。

在安徽宿松有一段古老的民謠,孩子們很小就會唱。“天哪天,莫起風,二十四里接祖宗;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做粑吃;二十八,殺鴨又殺雞;二十九,樣樣有;三十夜,講好話,七年級八年級不捱罵。”

篇十三:家鄉的風俗作文400

論糉子

曾治默

糉子,是中國的傳統美食。男女老少,皆愛。它是由艾葉包裹糉餡兒製成,味極佳。可又有多少人知道糉子的起源呢?

屈原,爲楚王宗室,擔任楚王之左徒,博聞強識,志向遠大。不料,卻受了上官大夫的誣陷,被流放了。後來楚國的都城郢都爲秦軍所破,屈原悲痛不已,披頭散髮,抱着石頭,投入汨羅江悲壯地死去。漁民們對屈原十分愛戴,怕一代忠臣之屍首爲魚蝦所食,乃投米團餵魚蝦,名爲糉子。

糉子本是用來餵魚蝦的,後來就成了供人食用的了,流傳至今。糉子的製作材料只有艾葉和糯米。艾葉有些講究,需又長又寬,不可枯黃,不可破損。而糯米也可佐以花生、臘肉等。糉子的製作方法異常簡單,只需將糉葉裹起,倒入餡兒,封口,用線包起,放入鍋中,俟糉子熟。

糉子熟了!淡青色的糉子,放在鼻前一吸,一股淡淡的清香漫入鼻中,略加糯米臘肉之味。拆開一看,艾葉上面早已沾滿了黏糊糊的糯米,再把糉餡兒取出,放入碗中,就可以吃了。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糉子出了很多新品,如鮑魚的、蛋黃的,皆是美味。端午節的糉味兒就更濃了。

篇十四:家鄉的風俗作文400

王一銘

每次過年時,我都格外快樂。

因爲,只要過年,大人們就一定會去買東西,我也就可以順手取些小玩意。有人要問了,爲什麼不在平時買,而非要在過年時買呢?這裏頭呀,可大有講究。

平日裏,大人們都省吃儉用,雖說還不到一塊一元硬幣都捨不得的地步,但是,至少不會隨便給我們小孩子買玩的。可是呀,到了過年就不一樣了,大人們出手都特別闊,我們可以多拿些吃的糖呀,卡片呀。總之,小件的東西可以隨便拿。在超市裏買上了年貨,離祭祖也就不遠了。記得上一次燒祭祖菜的時候,足有十幾個盤子,最中間用最大的碗放了一條紅燒魚。今年,也是這樣。

和日常的吃飯不同,這祭祖的時候,可莊嚴的多。大人們在桌子正對門口的方向上擺了燭臺,和一小杯土用來插香。每個人都一定要拜三次,許幾個心願,像什麼出入平安之類的,在這裏我就不多說了。把用燭火點燃的香插進土裏,再等上一會兒,說什麼請神呀,先人的靈魂呀吃飯。其實,在這段時間裏,桌上的菜不會有任何改變,也不會有筷子自動在虛空中漫步的靈異事件。外婆說,這是因爲他們在另一個世界裏,相當於投影出了飯菜,所以對現實不會有任何影響。在這段時間裏,所有人不得看手機、電視,不可隨便講話,不然可是對它們的大不敬。吃完飯,就到了放鞭炮的時候了。

每次祭祖,外婆都會拿一大包用黃紙做的“錢”,有的畫着鮮紅的蓮花,有的折成元寶。把他們放進一個紅色的爐子裏燒掉,媽媽說這些錢可以讓陰間的人花。先人們的靈魂可真幸福啊!每年都有人們給他們送錢。邊感嘆着,我去看那烈火,像無底洞一樣蠶食着紙,那些被吃掉的地方,穿過無形的牆,到過陰間。看着那金黃明亮的火,我就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彷彿這世間只有這朵放着金光的花可以讓事物來回穿梭於陰陽兩界,而這花又有一種奇特的包容性,讓人忍不住要撲上去。這恐怕纔是飛蛾撲火的真正原因吧。送完了黃紙錢,我閒來無事,開始看動畫片,過了一會兒竟想起了一件比看電視還要好玩的事,那就是——放鞭炮。

每次早幾天的時候,爸爸都會去買一千多塊錢的鞭炮。有些時候會少一點,但量也十分大。吃完飯到現在也沒過多久,急不可耐的黑夜便侵吞了黃昏的餘輝,那唯一的一抹暗紅在山尖沉寂,形成無盡的暗。隨着第一道光和第一聲炮響,黑夜的空間開始被切割,一把把“刀”直衝雲霄,隨之破碎,最後消失。有時還帶點着夜的鮮血。好似炮爲刀俎,夜爲魚肉。那砧板上的肉,唯一的優勢就是打不碎,再怎麼切就是會很快癒合,好似對着空氣一樣。

十點早過了,放炮的人卻越來越多。漸漸的,夜披上了新衣服,帶上了新帽子。但是,這些都沒有那用幾村的燈火做成的鞋好看,紅紅的,亮亮的。

家鄉的節真讓人快樂呀。

篇十五:家鄉的風俗作文400

在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傳統的風俗習慣。

說來春節了,而今年的春節和以前的不同,因爲今年的春節禁止放煙花爆竹的,確實沒有以前好玩了。

在我們這每年的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有賽龍舟、吃糉子、掛艾葉菖蒲的風俗,據說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在中秋節,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差茱萸放等等。重陽節也是尊老、敬老的老年人的節日。下面就讓我介紹一下我們最重要的節日——春節。

春節是我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每當春節一到,家家喜氣洋洋,掛上紅紅的燈籠,粘上紅紅的春聯,個個滿面春風的,到處洋溢着一派喜慶的氣氛!就先說除夕夜吧。一家人都團聚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邊看春節聯歡會邊聊天。吃完飯我們小孩便可以拿着煙花在外面盡情的玩耍,而大人也會聚在一起打牌:看電視、聊聊天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會綻放出一朵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啊!直到很晚,我們在上牀睡覺。有的大人還守年歲呢!

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你們家鄉的風俗是怎樣的呢?相信你們一定有自己也有獨特的風俗習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ziran/feng/jgx24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