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自然 > >

寫民風民俗的作文800(通用15篇)

寫民風民俗的作文800(通用15篇)

  • 關注:1.07W次

篇一:寫民風民俗的作文800

寫民風民俗的作文800(通用15篇)

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

陳姿宇

按照蒙古族的老規矩,那達慕在八月中旬就開始了。“那達慕”是蒙語的譯音,意思是娛樂、遊戲。在這熱鬧的五天中,人們會進行許多活動來慶祝今年的豐收。

人們早出晚歸,穿上最華麗的衣服,帶上最美味的食物,成羣結隊地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那達慕大會。人們在場地周圍那翠色慾流的草題上搭起了一座座彩色的蒙古包,坐在裏面一邊興奮地談論着,一邊等待大會開始。

那達慕大會中的活動豐富極了,有摔跤、賽馬、射箭、歌舞等。

首先進行摔跤比賽,採用淘汰制。比賽一開始,就有兩名身穿精美運動服的健壯的運動員唱三遍《摔跤手歌》,再跳着鷹舞走上場地。對人們行完三禮後,兩人就立刻抱做一塊,使出渾身的力氣,想把對方撂倒。他們的動作有力,將促、拉、扯、推、壓等十三個動作發揮得淋漓盡致,博得了人們熱烈的掌聲。隨著兩名運動員格鬥得越來越激烈,觀衆們的情緒也漲到了高潮。他們拼命地給運動員們加油打氣,連嗓子都喊啞了也一點也不在乎。終於,一名運動負將另一名撂倒在地,觀衆間立刻爆發出了一陣驚天動地的掌聲,勝利者則會向人們揮手致意。

接着便是賽馬。賽馬的人數不限,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大家騎上了自己最好的馬,來到了跑道上。一大羣駿馬撒開四蹄,在跑道上飛馳起來,身後伴隨着滾滾的塵土,場面十分壯觀。一個個身着華衣的騎手騎在馬上,一手揚着馬鞭,一手抓着繮繩,身後襟飄帶舞,顯得格外威武。

賽馬後過是射箭,主要分爲近射、遠射和騎射三種類型。近射和遠射是就站在指定的或近或遠的地方射靶子,優者爲勝。騎射是最精彩的,騎在馬上的射手們在馬背上來了個華麗的轉身,舉弓搭箭,只聽“嘣”的一聲!弦響,一支箭便脫弦而出,飛快地向靶心飛去……

那達慕大會的最後一個環節就是歌舞環節。無論是男女老少都會唱慶祝豐收的歌,跳慶祝豐收的舞。這時候,無論是誰,都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

一眨眼,那達慕短暫的五天便結束了。人們又忙碌了起來,一起等待下一個那達慕,等待下一個豐收的日子。

篇二:寫民風民俗的作文800

民俗

廖珂君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自從疫情暴發以來,數不清有多少個日夜在思念那片故土。好在今年總算回去。

進入村口,大塊紅色襲來,是紅彤彤的燈籠,是蘊涵着人們對未來期望的對聯,是處處張燈結綵的喜慶。沉重的敲擊聲傳入耳畔,聲音沉悶卻不失力量,一聲又一聲,像在敲打着我的心,震撼着我的心。我循聲尋找,原來是旁邊一戶人家捶打餈粑的聲音。那動作,熟練穩重,有條不紊。糊狀的米塊在兩人的配合下逐漸成形,變得有粘性,有勁道。不只是我,好多村民也湊了過來。兩位打累了,旁邊的看客也會幫下手,主人笑着稱謝,並承諾蒸好餈粑後一定不會少他們的一份。

其實,像過年打餈粑的民俗還有許多。像年夜飯需有小輩裝給晚輩,中秋節一起吃炒米…還有許多,但那更可貴的是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時光,鄉里鄉親互幫互助。

篇三:寫民風民俗的作文800

武漢的早上

塗星宇

清晨,一絲紅光打破了黑暗,太陽從東邊升起來。人們開始了新的一天,大街小巷裏都擠滿了“過早”的人們。

你一定會問:“什麼是過早?”哈,在我們武漢,“過早”就是吃早餐的意思。有些人會吃粥,有些人會吃包子,還有些人會吃餃子,但是,吃得最多的是熱乾麪。粥啊,包子啊,餃子啊,這些食物在熱乾麪面前,完全算不上什麼。

武漢的熱乾麪看上去很精緻、漂亮,金黃的麪條上點綴着蔥花、辣蘿蔔丁,真是看一眼就足夠讓人垂涎三尺的。吃熱乾麪的時候,我喜歡把面和配菜一起卷在筷子上,一口咬下去,裏面的蘿蔔丁脆脆的,面很有嚼勁。熱乾麪很香,但是有些幹。我還常點一碗蛋酒,先來一口甜甜的蛋酒,再來一口香噴噴的面,簡直妙不可言。

作爲熱乾麪的“忠實粉絲”,我怎能不知道它的來歷呢!相傳,20世紀30年代,武漢當地有個叫李包的食販在關帝廟一帶靠賣湯麪爲生。有一天,天氣十分炎熱,不少面卻沒賣出去。他只好把這些面晾乾,等第二天再賣。可是,他不小心碰倒了油壺,油剛好潑到了面上。第二天,李包只好拿着這些潑到油的面去賣,沒想到大家卻十分喜歡這種面。於是,武漢便有了熱乾麪這個美食。

一眨眼,武漢人都過完早了,學生要去上學,大人們也該去工作了,大家開始了愉快的一天。

篇四:寫民風民俗的作文800

山歌

陳軒晨

山的那邊,有座村莊盤踞在山坳裏,陽光斜射入山中,村中的屋脊都發了光,鍍了金邊。這在雞鳴之後,嘹亮的歌聲便傳唱了起來。

天剛矇矇亮,爺爺便呼喚我起牀,說是要帶我上山。眼睛仍舊惺忪,不知如何便被拉起,匆匆洗漱便出了門,反應過來時,人已經在山路上了。

走到一片松樹林前,爺爺便對我說,這裏在很久之前,是一個小戲臺,下面便有前來戲耍的戲班子,一個村綁一個月,他們便在一個土砌的戲臺上演。演的自然便是鄉下土戲。那時我還小,便去那裏看。小孩子嘛,三兩下便學會了一些,我給你小唱一段。一語罷了,爺爺清清嗓子唱:“湍急河水向東去,樓上人哼着小夜曲兒——卻不曾見樓下坐窮人——”最後一字拖得特別長。一收氣,爺爺轉過頭來對我說:“我年輕的時候還唱過戲,那可是風流了一段時間。”語畢,笑紋在爺爺臉上盪漾開來。

穿過這一片松樹林,來到一片較爲開闊的草地。爺爺看着這一片草地說:“之前家裏有羊的時候,我也經常到這裏放牧,讓羊吃飽。後來,羊被拉去成爲公有財產,從此便沒了下落。我仍舊記得那時的牧歌。”爺爺氣沉丹田,開口便唱道:“山邊的雲彩草編的綠,風吹過山溝帶水路,人說天邊過雲彩,我說時機真正好。”爺爺說:“該回去了吧,日照竿頭了。”我和爺爺便回家了。

我突然想到,這歌聲可別只有我一個人聽到。

篇五:寫民風民俗的作文800

花燈節間賞花燈,花卉,蟲鳥,百獸應有盡有,而在我的家鄉湖南,亦是有着春節鬧龍燈的習俗。

寬大而結實的龍頭上有着巨大的龍眼,金黃的鱗片蔓延至全身,十幾個彪形壯漢頭扎彩布,身着綢緞綵衣,腳下嗖嗖生風,好不威風。兒時的我見此,揮舞着瘦弱的雙手總想去耍幾下過過癮。舅舅卻笑着打趣滿臉期待的我說,龍燈又長又重,舉竿來回奔走,你這瘦小姑娘家怎能撐得住!

我便索性不理他,專心致志看龍燈。中華民族將“龍”作爲民族神聖的標記和符號,並一口咬定自己是龍的傳人,而農民對龍更是有一種隱晦的特殊感情,便以舞龍燈來誠心祈禱掌管雨水的龍神,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季豐收。

龍燈中有黃龍、赤龍、青龍,用稻草扎的是草龍、竹子扎的是篾龍、布縫的是布龍,還有用長木板凳接起來的板凳龍。龍的身長不等,平年12節,閏年13節,每節節距約爲五尺。

大人在一旁拉家常,我坐在高高的紅塑料凳上,甩着自由垂下的雙腿,磕着瓜子吃着柑橘,興致勃勃的緊盯大龍燈,看到精彩的地方還要跳下椅子跟着鼓點比劃一番,口裏呼呼地出着氣,大冬天的跟着舞龍大漢一起擦着汗。

龍的前端有一人持竿頂一巨球引導,巨球四處亂跳,龍頭卻要去撲球,引得龍身遊走飛動。龍頭起起落落,在舞龍者有力的口號聲中,在他們碎步跑着的腳上,一會兒龍頭高聳得像要衝出雲霄,一會兒卻緊貼地面蜿蜒前行,龍身上下起伏盤旋,使人陶醉其中,挪不開眼。

我想參加舞龍的另一個原因就在這了,舞龍的隊伍有時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叫“龍換酒”。

兩千多年的龍燈史,演繹着世世代代龍的傳人積累的豐富耍龍燈技巧,可現在卻很少能見着了,上次見還是在三年前,手工做的龍燈就更不用說,商店裏都有得買,而且更精緻美觀,又有誰願意自己做呢?

現在不知有多少傳統被人們遺忘,逐漸灰飛煙滅,而我們能做的,卻也只是無奈地看着它們消散,做做垂死掙扎罷了。

篇六:寫民風民俗的作文800

在我們大中華五十六個民族地區,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與豐碑,民風民俗中的建築羣一直讓我驚歎不已,比如土樓就是其中之一。

土樓的特點是防火防盜,擁有“一座住百戶”的驚歎統計,他的直徑約80米,高20米,在一層一層土樓的包圍之下,真像是中國式的城堡。

土樓的由來是因爲有一個人,在山中看見了圓形平地,於是,用一磚一瓦建造了這了不起的建築。這個建築一造出來就震驚全國。還曾有個笑話:曾經美國來了一羣特工,看了這個圍屋,覺得像導彈發射臺,於是便潛入進去,想在屋內探個究竟。後來結果就可想而知了,不僅沒有發現導彈,還被領導罵了一頓,因爲他們的歷史知識不淵博。

南方的土樓很接地氣,樓中有嘍,家家相連,戶戶相接,親如一家。其建築結構奇特,圓樓外左右有對稱的半月形館相輔,外觀建築恰似一頂封建官吏的烏紗帽,主體是以我國神奇的八卦樓所佈局,中華五千年爲之驕傲。上次我去福建,就親自看了圍屋“土樓”。我看見的就是一個高大的圓圈,走進大門,首先,人還要繞一圈才能進入住處,住處裏到處沉浸着歷史悠久的氣味,黃土坡磚一直經久不衰。

民俗文化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強烈地顯示着我們這個民族獨有的生活特徵,歷史建築永垂不朽,也爲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民俗建築——土樓,讓我們踏上民俗之旅,走進中國傳統文化尋找祖國文化的根源!

篇七:寫民風民俗的作文800

湛江的舞獅

鄧樂兒

我的家鄉在湛江,家鄉過年的風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舞獅”了。

舞獅是一種中國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太平樂”,南方的舞獅也稱醒獅。湛江的舞獅通常會在正月七年級開始。

我從爸爸口中得知:每年的舞獅都要採青,“採青”原有“反清復明”的意思。“青”一般用三根芹菜或蔥,芹菜寓意勤奮,蔥寓意聰明。人們都會把芹菜或者蔥,還有利是一起掛到門前,等着“獅子”過來採。

爸爸把所有東西掛好,我們一家人就在家門口等舞獅隊來表演。

“咚,咚,咚,咚咚咚……”老遠我就聽到了舞獅隊伍的打鼓聲。啊,他們終於要來了,我期待已久的舞獅隊要來了!我時不時到門外張望,盼着舞獅隊快到家門口。

爸爸在門口擺上兩串跟龍一樣長的鞭炮,舞獅隊到家門口時爸爸點燃了一串鞭炮。在噼裏啪啦的鞭炮聲中,一紅一黃兩隻“獅子”走進了我家。

他們開始了表演,在一旁還有人奏樂,“咚,咚,咚,咚咚咚……”的鼓聲讓家裏瞬間熱鬧了起來。兩隻“獅子”盤了一個圈,再迅速湊緊,還把一隻腳擡起來,身子一直在做各種搖擺的動作。接着,“獅子”尾巴把前面舞弄獅頭的人高高舉起來,讓他可以拿走門上掛着的“青”和利是。最後,舞獅的人左右擺動着獅子頭和身子離開我家,旁邊奏樂的兩個人還對我們做了拜年的動作表示慶賀和感謝。爸爸點燃另一串炮竹歡送舞獅隊。

我喜歡家鄉的春節,尤其是春節的舞獅。

篇八:寫民風民俗的作文800

白族三月街

趙翊涵

我的家鄉在山清水秀的大理,在農曆三月十五,白族人民都會舉行一年一度的三月街。

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的傳統佳節,也是雲南西部最古老的貿易集市,每年在大理的中和峯麓、中溪河畔的空地上舉行。每到三月街期間,遠至千里,近至臨縣的商人羣衆,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貿易。市場上商品應有盡有,從藥材到食品、傢俱、牲畜,無所不有。

它是滇西商品交易的最大聚集地,每當這時,相隔千里之遙的商人都會慕名而來,各族人民都把最好的工藝品,土特產,拿到三月街上出售,把最優秀的文藝節目搬到三月街上演出,選最好的騎手參加賽馬,而且還會有賽龍舟等節目,三月街也是白族最隆重的節日。徐霞客在他的記述中稱讚道“俱結棚爲市,環錯紛紜,千騎交集,男女雜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無不至。”三月街熱不熱鬧,從徐霞客的記錄中就可見一斑了。

去年過年,我回到老家逛了一次三月街。在集市上,我們一家看到了許多昂貴的中草藥和各地區的民族土特產。三月街上可熱鬧了,人很多,可以說是摩肩接踵。太陽毒辣辣,把世間萬物都蒸騰着,人們揮汗如雨,但逛街的興致仍然未減。街上氤氳着濃濃的香氣,有的人賣話梅,有的人正在賣燒乳扇,乳扇是當地的土特產,據說只有用大理牛奶才能製成。遠處的蒼山上白雪皚皚,吆喝聲、歡笑聲、說話聲、歌聲融成一片,人們臉上都盪漾着笑容,都買到了自己稱心如意的商品。

三月街那麼隆重,但大家知道它的來歷嗎?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個暴君專吃人眼睛奪人性命,後來有一個勇士一心想要除掉這個暴君,在三月的一天,便把他引到蒼山中和峯麓下,將他鎮入蓮花峯。人們爲了紀念這位勇士,便把三月十五至二十日設爲三月街。

三月街,在白族人民的歌聲中繼續着……

篇九:寫民風民俗的作文800

北京廟會

於菲洋

要說小時候最期盼的事,那當數過年期間去逛廟會了。

那時每當紅燈籠掛滿街道,我總要纏着媽媽去廟會上逛逛,每次去的路上媽媽總會再三叮囑我牽好她的手,不要亂跑,可我一見到那冒着白氣的鋪子前人頭攢動,就如同脫了繮的馬一般,將媽媽說的話悉數拋諸腦後,一溜煙擠到人羣中,揣着一顆好奇心探頭探腦地向裏張望。鋪子裏的食物也總是平時見不到的“稀奇玩意兒”,有用竹籤串起來的切糕,好長好長一串的燒烤,也有各種各樣說不上名字的小點心,還有些手藝人順着人流賣些手工製品,我記得我還買過些小猴子、兔爺兒、布老虎之類的,不過現在都不知道放哪去了。

那時候我人不大,買的吃的卻是最多,但多半還是依靠媽媽解決掉的。還記得年幼的我第一次見到臭豆腐就是在廟會上,當時見這個鋪子前人尤其多,便吵着要去買一碗,本以爲是什麼山珍海味,結果媽媽拿出來一碗又臭又黑的東西,我眉頭一折,捏着鼻子直搖頭,一張小臉上寫滿了嫌棄,媽媽看着我這副模樣,有些忍俊不禁,自顧自拿起一塊來,吃的津津有味,這讓我看着犯了饞,挪過去也要吃一塊,從那之後我便知道了人不可貌相,食物不能憑藉它的味道來衡量的道理。

前幾年因爲疫情的原因,廟會不開了,我也有幾年沒再見到過像廟會那樣熙熙攘攘的人羣,但廟會的熱鬧卻成了我對北京民俗的獨特記憶。

篇十:寫民風民俗的作文800

趕場

黃昊坤

趕場及家鄉話的趕集,一般以小鎮五天一次,大鎮19天一次爲主。

不同於趕集,趕場更具有地方特色,同時讓人讀起來更爲親切,每當到了趕場的時候。來自四面八方的村子裏的人們會在雞鳴時起牀,來到最近的鎮上。天未亮,村子便燈火通明,充滿了快活的氣息。

人們一般在當天不在家中吃早飯,而是來到鎮上找一家餐館就餐。人們不分彼此坐在餐館的各個角落,有同桌的人也會聊上幾句家常話。不同於城市,這一天人們之間的距離似乎消失了,每個人都是對方的親人。

飯後街上車水馬龍。人們在集市上購買各式各樣的生活必需品,遇到熟悉的人還能砍價,嘮嘮嗑。小販們吆喝着,一聲接一聲地,似乎在爭着搶着比誰的聲音響亮,誰賣的東西多呢。集市上的貨物種類繁多從小到一卷紙巾一瓶醬油,大到三輪車,電動車。應有盡有,你看了準會眼花繚亂,不知買什麼好。

這樣熱鬧的活動一直持續到下午,人們才紛紛四散而去。

舊時貧富差距大,趕場讓大山溝裏的人們能接觸到外面的新事物,豐富了他們的生活和心理。而現如今,趕場已不完全是爲了窮人的生活,更多時候作爲老一輩人回憶過去,同時鼓勵年輕人奮發向上,努力奮鬥,爲祖國做貢獻的引路燈了。

篇十一:寫民風民俗的作文800

中國的民風民俗諸多,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俗風情。同時也蘊含着非凡的意義。種種習俗代表的是種種寓意。

在中國,紅色代表喜氣,在結婚時,新郎新娘穿一身大紅色,代表着喜氣盈門。孩子滿月時,給自家孩子穿一身紅色,代表的是福氣。

帶孩子出門玩耍,看到別人家門口掛着紅布,這代表着這家人有小孩子出生了,以後不可隨意進出家門,同時也是爲了體諒孕婦和孩子,孕婦生完孩子體弱,不可以多見風,怕受涼。拜訪家門也不可以徑直就到孩子的臥室中看望孩子,必須先要到客廳祛寒,祛除從外面帶到家裏的寒氣,這樣纔可以去看望孩子。

古人從古流傳至今的民風民俗有很多,比如:過年時貼對聯旁掛一縷白布,代表了這家人已有人過世了,在這一年裏,你不可以隨意叨擾人家,說話時要注意用詞,切勿戳到人家痛處。第二年門口貼的是綠對聯,說明是家人過世的第二年。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之舉,不要開過激的玩笑。這些細小的做法都是出自於對他人的禮貌。

最後,那就是有關過年的習俗了。早上要放鞭炮和吃餃子,男人們早早地到自家門口迎新門,女人們早早地湊在一起包着餃子。包餃子,最重要的一步還是往裏面包硬幣,誰能吃到幸運的硬幣,來年就能發家致富,財源滾滾!

中國的民風民俗是有很多,不同的習俗有不同的含義,民俗多多,寓意多多!我喜愛這些風俗,是這些風俗讓我們的國家變得與衆不同,格外出彩。

篇十二:寫民風民俗的作文800

念念不忘的高蹺

王周毅

在春秋山腳下,杭清河南岸,是我美麗富饒的家鄉。在那裏,有我難以忘懷的皖南風情,尤其是那一年一度的高蹺大會。

高蹺大會一般在正月初六舉行。屆時,家家戶戶張燈結綵,熱鬧非凡。

到了初六這天,人們早早地起牀,不約而同地聚集到村前的空地上。有的還帶上小椅子,靜坐一邊,等待大會的開始。隨着村主任一聲令下,大會開始了。一個個高蹺選手在場上鑽出來了。他們裝扮得花花綠綠,頭戴高帽,穿着斗篷狀的衣服,腳下踩着二尺來高的高蹺。一出場,便迎來人們雷動的掌聲。

大會的主要內容是高蹺競走和雜技表演。我最喜歡的是雜技,一個個演員踩着高蹺,如履平地。騰空、翻飛、旋轉;豎蜻蜓,疊羅漢,甩大刀。一個個動作讓人驚心動魄。觀衆們不住地鼓起掌。

演員們下了臺,便迎來一堆小孩子,他們圍上去,嘰嘰喳喳地索要糖果。演員們大口袋裏抓出一大把糖,高高拋向空中,迎來孩子們爭相搶奪。還有頑皮的孩子直接扒他們的口袋,從中掏出大把大把的糖。演員們也不生氣,樂呵呵地驅趕着孩子,呈現出一派和諧的畫面。

大會進行時,場外的小攤販也不閒着。賣茶葉的,賣零食的,賣糖畫的,不用吆喝,便吸引來一大片人。人們看着表演,吃着零食,互相交談着家常,以往難得聚得這麼齊,唯有這高蹺大會,將家家戶戶牽掛在一起,人們纔有足夠的時間互相聯繫。

表演到了尾聲,小孩子們上場了。學着大人的樣子踩高蹺,往往一屁股摔倒在地上,迎來一大片鬨笑。孩子們也不覺得尷尬,笑着爬起來,笑着,笑着。

在孩子們的笑聲中,高蹺大會纔算正式收尾。有些人還意猶未盡,喃喃說着什麼。而我,又在期待着明年的高蹺大會,嚮往着使我念念不忘的高蹺。

篇十三:寫民風民俗的作文800

在中原地區,有着更唯美的中秋團圓方式,名曰:祭月。

《禮記》載:“天子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裏的“夕月”指得正是夜晚祭祀月亮。後來,仿照古代帝王的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興起了中秋祭月之風。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月的身影在名家詩篇處處可見。

兒時到了中秋節,照例和往年一樣準備,大傢伙都盼着祭月。我們這兒的祭月是月上樹梢後開始的,晚飯後,一家人把平時擱置小圓桌搬到屋外。最好是那種大片麥田前的空地,月光不着餘力地撒在鄉間的泥士小道上,使勁一嗅,麥子的味兒裏透着月的清冷。整片的霜

似的月影鋪滿了戶戶人家的空地,鄉人勞碌的剪影悉如收盡眼底。圓桌上擺上四盆月餅,兩盆水果,瓜子和點心一小盆盆堆在桌上,不久,倒是滿滿一小桌了。

幾個小孩捧着一個大而舊的鐵鍋,慢慢悠悠地放在麥地上。裏面盛滿了木屑,香升正正地擺放在鐵鍋的中間,香升上還插着三根天香,所謂天香是那種很粗很長的香,這最重要的,點燃後上天便會知曉。當然少不了清香點燃了插滿鐵,這叫滿天星,叫象徵大團圓。香燭兩邊各放一支,這香燭點燃後纔是祭月開始。

我和幾個孩子聚在一起,全副武裝,向各家的麥地涌去。“快點,跟上,我們討吃的去嘍!”遠處一縷炊煙升騰而起,這就祭月遊行的起點。這遊行,可是重頭戲呢!哪家門前的孩童越多,證明這戶人的祭品越豐盛,場面越隆重。主人笑盈盈迎進孩子們,我們也毫不客氣,一哄而上,三下五去二,像餓狼一般將美食吞嚥下肚。盤裏很快就只剩下油漬,在月光下亮晶晶的,似乎拂了月色的塵輝。我的手指頭也亮亮的,把它放到嘴邊,輕輕吮吸,肚子裏的饞蟲又被逗起來了,趕忙加快去下一家的腳步。

夜完全深了,各家的父母呼喚孩子回家,他們卻不盡聽話,聚起來躲到偏僻的麥田中,枕着麥穗,沐浴着月光,共眠一宿……

我站在麥田上,看月光照射麥田,想着“舉杯邀明月”恐怕是鄉人難以享受的境界,如此佳節,他們也只想着祭祀月神,望下一年的好收成。麥殘的時候,他們又要下種了。鄉人家那匱乏的糧食,也只有在今天才會如此豐盛,脹滿孩子們平日干癟的肚皮。田中的麥子疊成一片,與月光一起,在田地糾纏不清。我們用一些空虛清靈的詩歌歌頌蓮葉的美,永遠不及鄉人用他們的歲月和血汗在蓮葉上寫詩吧!

一宿起來,月收起了它在地上虔誠的身影,火熱的光明普照麥田之上。

篇十四:寫民風民俗的作文800

念念不忘的年糕

章淑睿

“吃年糕,年年高”,這是大人們常說的一句話,也是我兒時最快樂的一段記憶。

還記得從前每逢新春佳節,家裏面就會熱鬧得不得了。七大姑、八大姨都來到外公家中做客,一起準備着晚上的佳餚。

爸爸在院中砍柴,媽媽在廚房大戰,與阿姨們切磋着廚藝。叔叔們在門口貼着春聯,比我小几輩的孩子們則在院中玩着鞭炮。而我對這些都不感興趣。最讓我興奮的事就是打年糕。

在外公的村中有一口很大的石缸子,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會帶着米和水來這打年糕。在我還小的時候,我經常會跑去觀看。看着大人們把米倒入缸中,再加入一些水,用手把米粉揉成一團。我好奇極了,以至於自己也會偷偷抓一把稻米依樣照葫蘆地做。常把自己全身上下弄得都是米粉,活像一隻小花貓。等米粉差不多成團後,大人們就揮起手中的杵子打年糕。你一下,我一下,一個人打累了就換一個人打,一村子的人其樂融融,年也就在這一下下的捶打中融入年糕中去了。

等我再長大一些,外公就給我做了一把小杵子,帶着我一起加入打年糕的行列。我用力揮動着杵子打年糕,把自己的祝福和期望也一起打入年糕之中。每當打完年糕之後,心情就會十分地暢快。雖然累得筋疲力盡,但只要吃上一口年糕,不愉快的心情也便拋到腦後去了。

我就在這一聲聲、一下下的捶打聲中慢慢長大。相反,外公卻在這捶打聲中漸漸變老。於是,哥哥、叔叔們便接起這個杵子,打着年糕,讓打年糕的聲音一直迴盪下去,讓年一直過下去。

如今,我上了國中,學業也忙了起來。心中的煩惱也多了起來。不能常與外公一同生活。但是,只要春節一到,我們便會準時在缸前相聚,揮起杵子打年糕,打掉生活中的一切不幸,打來來年的好兆頭!

篇十五:寫民風民俗的作文800

華夏民族上下五千年不斷髮展,在發展中保留了最寶貴的國家之精粹,同時也誕生了一些地方的風土人情,民風民俗也同是國粹,它表現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在我的家鄉,每年的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期間,家家戶戶的大人小孩都非常忙碌,院裏院外每天進進出出好幾趟。這幾天,天剛破曉,一大羣人就忙活起來了,兩個壯漢擡着一口大鼓,後面還跟着一羣大人和孩子,還有一些人的身上繫着彩色的布條,像扭秧歌,但總是力不從心弄得一個個像滑稽的小丑,但人們不那樣說,人們說那是返老還童,非常可愛有趣。他們會挨家挨戶去慶賀,到了每戶人家,那家人早已準備上菸酒和瓜果,富裕一些的還會給錢。

最令我激動的是晚上的“跑龍”和棒槌火。晚上總是降臨得很慢很慢,人們迫不及待全都涌上了街頭,小孩子急躁得抓耳撓腮,當村中心鐘錶上的時針指向“6”的時候,人們沸騰了。一瞬間,鑼鼓喧天,人聲鼎沸,小孩子在人山人海中擁擠,好不容易擠出來了,卻又被觀看“跑龍”的另一撥人淹沒,如果人們說話,那就要吼着說:“元宵節快樂!”人們又把煙火點燃,天空綻放出斑斕的色彩,落到“龍”的周圍,一羣小孩子高高興興,蹦蹦跳跳地拿着絢爛的煙火跟在“龍”尾巴的後面。

到了九、十點鐘,人們還沉浸在“跑龍”的喜悅中時,一羣人悄悄點燃用黃土泥與磚壘成的棒槌火。它高約一米五左右,直徑約一米,爐子周圍用木棒槌穿出層層圓孔,外形像圓柱體,升起的縷縷炊煙有帶有大地氣息的泥土味。“跑龍”的休息了,人們沒有放棄對棒槌火的熱愛,熙熙攘攘的人們迫不及待地掏出已在口袋裏放冷的饅頭,迅速地飛奔向棒槌火,摩肩接踵的人們讓中間的棒槌火火勢更旺,更火熱喜慶,喧鬧的人們分批簇擁在一起,烤着香噴噴的饅頭。當人們咀嚼金黃酥脆的饅頭時,感覺格外香甜誘人,熱騰騰的饅頭向上冒着熱氣,裊裊炊煙都是幸福的氣味。聽年過花甲的老人說,吃了這金黃酥脆的饅頭可消除災禍,寓意着一年諸事順利,健康平安。

一項項不爲人知的民俗,傳遞的是美好期盼;一張張快樂幸福的面孔,是因爲多彩的風俗。不管哪一種民風民俗,都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對故者的懷念。小時候覺得有趣,長大了,才懂得這是不朽的“國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ziran/feng/ojn3e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