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自然 > >

民風民俗作文(通用20篇)

民風民俗作文(通用20篇)

  • 關注:3.29W次

篇一:民風民俗作文

民風民俗作文(通用20篇)

民俗

陳宇穎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每個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風俗習慣也都有其不同的特色民俗,特色美食。

漢族,五十六朵花中最豔麗的一朵。大年七年級,大人們不會打罵孩子,不掃地,不向外潑水,總是怕將新一年的福氣與財運掃走或是潑走了。

每逢春節,我都會回家過年。大年三十大家都會殺雞殺魚,煮紅雞蛋,買好冥幣,往果籃裏放上新鮮的蘋果橘子,再放上一些五顏六色的糖果。地上走的水裏遊的都給燙熟了放進擔子裏。一家之主拿着兩卷鞭炮前往祀堂。小孩屁顛屁顛地跟着等着祭拜完就能吃各式各樣的糖果。

祀堂早在年前就翻修好了許多微弱的蠟燭火光照亮了範淺黃色時,臺上擺滿了擠壓水果,樸素的農家姑娘穿着新衣。爲石臺擺着的觀音菩薩與關公磚茶倒酒,身後的小孩也照着學拜一拜,再插上香,祭祀結束,門前便會放起鞭炮。噼裏啪啦,爆竹火光照進堂內,小孩捂緊耳朵閉上了眼,像是在對堂內的神明許願。

漢族農家人對古代神明的寄託一代代流傳,至今他們也用自己的雙手實現了對他人的寄託。

篇二:民風民俗作文

湖南民俗微話

李姝亦

每逢春節,家鄉的鄉親們不僅要走傳統儀式,還要聚集在一起打餈粑。一圈圈的人把兩個石槽餈粑筒和一個方桌圍得水泄不通,只見兩位最具力量的人手握長木柱,伴隨着鄉親們的喝彩聲,又喊着“一二”的節奏,一下一下用力揉拌着筒中即將成型的糯米餈粑。這其中就有我的爺爺和他的搭檔滿爺爺,只見兩人一上一下,有力的交替配合着。街坊鄰居聽說了,聞訊趕來,大家也不排斥,“都是一個村的,來吧,快來吧!”一邊喊着,招呼着。有的人主動幫忙,有的人駐足觀望,有的人喜笑顏開,熱情如火的熱鬧場面一下打開。不一會兒,爺爺把打粘的糯米捏成一個一個圓溜溜的餈粑,把這熱乎乎的、散發米香的餈粑裹一層白糖,放一圈芝麻……在一旁的我看的垂涎三尺,爺爺看到我,就順手把沾上芝麻糖熱餈粑遞給我,他臉上那藏不住的笑容似乎也感染了我,我再看向周圍的鄉親們,大夥吃着糯米餈粑,說笑間享受着勞動的成果,一片其樂融融的景象。

我咬了一口熱乎的餈粑,或許是因爲鄉親們的淳樸熱情,因爲那裏面承載着日復一日的勞動成果,手上的白團子變得更香更好吃了。

篇三:民風民俗作文

過年的樂趣

王夢琪

“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我國幅員遼闊,民族衆多,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在我的河南老家有這樣一個習俗——喝胡辣湯!

說起胡辣湯,無論是初學喊爸爸的小孩子,出門工作的大孩子,還是臉上已經爬滿皺紋的老孩子,誰的嘴裏不是立刻有一種麻麻的辣辣的感覺呢!

媽媽將牛肉切片,小蔥切段,再將幹辣椒切成碎,準備工作就算完成了。她再把牛肉、小蔥、香菜、澱粉糊、黃豆、鹽、辣椒,糊糊塗塗煮成一鍋。啊,才煮了兩分鐘香味就已經飄香十里了。單聽着它在鍋裏嘆氣的聲音,我的口水就已經直流三千尺了。

趁着胡辣湯還在鍋裏嘆氣,我們開始在院子裏寫春聯。爺爺寫的特別經典,上聯是“辭舊歲心想事成”,下聯是“迎新春人壽年康”,橫批則是“萬象更新”。大家都拍手叫好,可我不覺得,爺爺每年都這麼寫,我都開始有點厭倦了。如果是我,我會寫一個十分有趣的春聯,比如:上聯是“外賣放這裏”,下聯是“快遞放那裏”,橫批就來個“請別按門鈴”。能想出這個春聯,我覺得自己特別有才,簡直就是天才中的天才,自我感覺好極了。我把它說給大家聽,大家都捧腹大笑。

這時,胡辣湯煮好了。看這材料豐富、色澤鮮亮的胡辣湯,我覺得我至少能喝三大碗。

晚飯桌邊,我靠在媽媽身邊,肚子已經成了一面小鼓了。大家在餐桌前說說笑笑,好是熱鬧。

我喜歡這麻麻辣辣的胡辣湯,喜歡這熱熱鬧鬧的家,心裏暖暖的。

篇四:民風民俗作文

廣東的春節

黃靖雯

廣東的春節獨有一番特色,到處喜氣洋洋、張燈結綵。

廣東人在春節前通常都會去逛花市——要是不去,你這次的春節可就白過了。花市裏人山人海,人們匯合成一股巨大、溫馨的熱流。花市裏金橘、菊花、水仙、蝴蝶蘭這些花最多。

在花市裏能經常見到金橘、菊花,是金橘的“橘”字、“菊花”的“菊”在粵語中跟“吉”同音,金橘的寓意就是大吉大利。大家都想討個好彩頭,到了花市都會搬金橘、菊花回家。

潔白無瑕的水仙花擁有獨特的氣味,當你向它走進,便能聞到水仙花散發出淡淡的幽香。

還有美麗的蝴蝶蘭,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展開了,像蝴蝶似的。微風吹過,花瓣像蝴蝶似的在風中翩翩起舞。

民以食爲天,對於老廣來說,過年做煎堆意味着“煎堆碌碌,金銀滿屋。”煎堆的做法很有趣,首先準備麪粉、糖水,用糖水和麪,和好之後把麪糰揉成小球形狀,用大拇指在中間壓一個小洞做成一個空心的小圓球,再往裏面吹氣,最後放進油裏炸。一個美味的煎堆就完成了,誰會不喜歡這甜甜的脆脆的味道呢?

“逗利是”是廣東小孩子最愛的風俗,“逗利是”就是晚輩向長輩討要紅包,一般派出的紅包是10元或20元。有些小孩爲了多討點紅包,開始了嘴甜模式,春節期間逢人開口就是“恭喜發財,大吉大利”。

不得不說,廣東的春節可真有趣。

篇五:民風民俗作文

漳州薌劇

郭賢恩

我的家鄉在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提起家鄉,我最喜歡的莫過於漳州的薌劇。

薌劇又稱歌仔戲,是福建省五大劇種之一,是用閩南語演唱的地方戲曲劇種,主要流行於福建省九龍江下游漳州平原的薌江流域。薌劇曲調優美,長於抒情,音樂極具特色,民歌色彩濃郁,說唱特點明顯,尤其是“哭調”的豐富動用,有着極強的感染力,極富閩南鄉土特色。

有一年,我們全家一起回老家過年。到了初七,正當我以爲年要過完了時,爸爸突然對我說:“每年的正月初九開始,村裏都會連續演三晚的漳州薌劇。薌劇曲調優美,值得一看。”我低落的心情頓時就被調起來了。

初九那天晚上,我們匆匆忙忙地嚥下幾口飯,便疾步破門而出。全村老老少少不約而同地來到臨時搭好的戲臺前,靜靜等着薌劇的開演。

當戲臺的幕布緩緩拉起時,一個個演員隨着鑼鼓聲齊刷刷地衝了出來,優揚的歌聲響遍全場。演員的水袖在空中此起彼伏地飛舞着,像那風吹過林中的沙沙聲,又似湖面一圈一圈的水波紋,真是太壯觀了。我側耳細聽,我的天,一句話也聽不懂!我用幽怨的眼神看向爸爸,他哈哈大笑:“這是閩南語,你從小在廣州長大,沒學過家鄉話,肯定聽不懂了,但是你可以看戲臺兩邊的字幕啊!”看完薌劇回家後,我還想着剛纔演員的表演,忍不住手舞足蹈起來。

這就是我聽不懂的薌劇,雖然只能看字幕才能看懂,但是我還是非常喜歡看。我想:回到廣州後,我要好好跟爺爺奶奶學家鄉話,爭取下次回來時能夠聽得懂薌劇。

篇六:民風民俗作文

趕場

黃昊坤

趕場及家鄉話的趕集,一般以小鎮五天一次,大鎮19天一次爲主。

不同於趕集,趕場更具有地方特色,同時讓人讀起來更爲親切,每當到了趕場的時候。來自四面八方的村子裏的人們會在雞鳴時起牀,來到最近的鎮上。天未亮,村子便燈火通明,充滿了快活的氣息。

人們一般在當天不在家中吃早飯,而是來到鎮上找一家餐館就餐。人們不分彼此坐在餐館的各個角落,有同桌的人也會聊上幾句家常話。不同於城市,這一天人們之間的距離似乎消失了,每個人都是對方的親人。

飯後街上車水馬龍。人們在集市上購買各式各樣的生活必需品,遇到熟悉的人還能砍價,嘮嘮嗑。小販們吆喝着,一聲接一聲地,似乎在爭着搶着比誰的聲音響亮,誰賣的東西多呢。集市上的貨物種類繁多從小到一卷紙巾一瓶醬油,大到三輪車,電動車。應有盡有,你看了準會眼花繚亂,不知買什麼好。

這樣熱鬧的活動一直持續到下午,人們才紛紛四散而去。

舊時貧富差距大,趕場讓大山溝裏的人們能接觸到外面的新事物,豐富了他們的生活和心理。而現如今,趕場已不完全是爲了窮人的生活,更多時候作爲老一輩人回憶過去,同時鼓勵年輕人奮發向上,努力奮鬥,爲祖國做貢獻的引路燈了。

篇七:民風民俗作文

念念不忘的辣椒

牟博

辣椒不僅給人帶來味蕾上的跳躍,更是給人帶來心底的愉悅。

小時候,每每吃飯時,總會看見大人端出一盤辣椒。色極鮮紅,好像一把燃燒着的火。只見大人一筷一筷往自己的飯碗裏夾,不一會兒,便全部消滅。此時,他們的臉上也露出了無比的愜意和滿足。作爲一個農村人,每天都能吃上一碗辣椒,或許就是最大的滿足了吧!

記得第一次吃辣椒,心中充滿無比的好奇,並隨着大人的鼓動,心中蠢蠢欲動。用筷子輕沾一抹紅,放進嘴裏,頓時嘴裏彷彿有一把火在舌尖上跳躍。趕緊把舌頭吐出來,並不住地呼氣。一大口一大口的白米飯送入嘴裏,嘴裏的火也漸漸停息,只有無窮的香味瀰漫開來。

後來,我慢慢學會了吃辣,卻也開始離開了家鄉,赴他鄉求學。但是心中依然記得家鄉最熱鬧的場景——打辣椒。只見奶奶與幾個婦女在院壩前清洗採摘好的朝天椒,紅紅火火像燈籠一樣。充滿光澤,籽粒飽滿,辣味十足。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下鍋的那一刻,一盆的朝天椒傾入鍋中,極大的鍋勺在裏面不停地翻炒。每每經過,眼裏總會流下感動的淚水。

現在想吃辣椒的我,總會自己動手。將辣椒放在案板上切碎,切着切着,眼裏常含着淚水,還沒切完,手早已麻麻的,腰也痠痛不已,便學着奶奶的樣子捶背,原來美味總是來之不易的。

每年回家,奶奶總會做美味的辣椒。雖然白髮蒼蒼,十分微弱,看見長大的孫兒與家人,也就笑逐顏開了。

人與人的陪伴可能是短暫的,但那辣椒卻永世長存。

我喜愛的辣椒啊!我所懷念的那一抹鮮紅的鄉愁!

篇八:民風民俗作文

彝族火把節

李富安

馬上就要過火把節了,我們一家人從曲靖趕往楚雄的彝族自治區,歡慶專門屬於我們彝族人的節日。

經歷千山萬水,我們很快抵達彝族自治區。火把節要在明天晚上舉行,所以我們要休息一天。第二天早上本以爲可以好好睡一覺,沒想到還要爬到山頂去祭祖,我好奇的問媽媽:爲什麼要爬山祭祖?媽媽回答:“我們老家只要有人回到村中,必須要去山上看看已過世的先人,代表自己對他們的尊敬和悲痛之意。”聽了媽媽的話,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夜幕降臨了,這表示我期待已久的火把節馬上就要開始了。全村的人都聚集在廣場上,廣場中都有一堆兩米多高的柴堆,還散發着一股汽油味。火把節正式開始了,村長站在臺上用彝話跟大家講話,我聽不懂就問媽媽,媽媽高興地說:“那是祝福我們以後的生活會過得更幸福,財源滾滾的意思”。

講完話,村長拿起一把“火把”扔在柴堆裏,柴堆突然就像噴火龍噴了火一樣馬上燃燒了起來。人們都歡呼雀躍,沉浸在歌舞中;有的人在對着火堆祈求;還有的人你抱我,我抱你,表達着自己的興奮。火柴堆發出的光向空中射去,好像是把人們許的願望向神仙彙報。過了一會兒,幾個穿着彝族服裝的阿姨手拉着手圍着火堆邊唱邊跳,在這裏我們稱這種舞爲“打跳”,我也興奮地拉着媽媽一起去“打跳”。空中黑漆漆的,經過火的映襯,天突然顯得亮敞無比,那羣圍着火堆唱唱跳跳,開開心心的人是多麼可愛和快樂啊!

夜色深了,火漸漸小了,火把節結束。人們都開心地回家了,這真是一個快樂的節日。希望它能傳承下去,讓後人都記住這個快樂吉利的日子。

篇九:民風民俗作文

念念不忘的年糕

章淑睿

“吃年糕,年年高”,這是大人們常說的一句話,也是我兒時最快樂的一段記憶。

還記得從前每逢新春佳節,家裏面就會熱鬧得不得了。七大姑、八大姨都來到外公家中做客,一起準備着晚上的佳餚。

爸爸在院中砍柴,媽媽在廚房大戰,與阿姨們切磋着廚藝。叔叔們在門口貼着春聯,比我小几輩的孩子們則在院中玩着鞭炮。而我對這些都不感興趣。最讓我興奮的事就是打年糕。

在外公的村中有一口很大的石缸子,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會帶着米和水來這打年糕。在我還小的時候,我經常會跑去觀看。看着大人們把米倒入缸中,再加入一些水,用手把米粉揉成一團。我好奇極了,以至於自己也會偷偷抓一把稻米依樣照葫蘆地做。常把自己全身上下弄得都是米粉,活像一隻小花貓。等米粉差不多成團後,大人們就揮起手中的杵子打年糕。你一下,我一下,一個人打累了就換一個人打,一村子的人其樂融融,年也就在這一下下的捶打中融入年糕中去了。

等我再長大一些,外公就給我做了一把小杵子,帶着我一起加入打年糕的行列。我用力揮動着杵子打年糕,把自己的祝福和期望也一起打入年糕之中。每當打完年糕之後,心情就會十分地暢快。雖然累得筋疲力盡,但只要吃上一口年糕,不愉快的心情也便拋到腦後去了。

我就在這一聲聲、一下下的捶打聲中慢慢長大。相反,外公卻在這捶打聲中漸漸變老。於是,哥哥、叔叔們便接起這個杵子,打着年糕,讓打年糕的聲音一直迴盪下去,讓年一直過下去。

如今,我上了國中,學業也忙了起來。心中的煩惱也多了起來。不能常與外公一同生活。但是,只要春節一到,我們便會準時在缸前相聚,揮起杵子打年糕,打掉生活中的一切不幸,打來來年的好兆頭!

篇十:民風民俗作文

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

陳姿宇

按照蒙古族的老規矩,那達慕在八月中旬就開始了。“那達慕”是蒙語的譯音,意思是娛樂、遊戲。在這熱鬧的五天中,人們會進行許多活動來慶祝今年的豐收。

人們早出晚歸,穿上最華麗的衣服,帶上最美味的食物,成羣結隊地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那達慕大會。人們在場地周圍那翠色慾流的草題上搭起了一座座彩色的蒙古包,坐在裏面一邊興奮地談論着,一邊等待大會開始。

那達慕大會中的活動豐富極了,有摔跤、賽馬、射箭、歌舞等。

首先進行摔跤比賽,採用淘汰制。比賽一開始,就有兩名身穿精美運動服的健壯的運動員唱三遍《摔跤手歌》,再跳着鷹舞走上場地。對人們行完三禮後,兩人就立刻抱做一塊,使出渾身的力氣,想把對方撂倒。他們的動作有力,將促、拉、扯、推、壓等十三個動作發揮得淋漓盡致,博得了人們熱烈的掌聲。隨著兩名運動員格鬥得越來越激烈,觀衆們的情緒也漲到了高潮。他們拼命地給運動員們加油打氣,連嗓子都喊啞了也一點也不在乎。終於,一名運動負將另一名撂倒在地,觀衆間立刻爆發出了一陣驚天動地的掌聲,勝利者則會向人們揮手致意。

接着便是賽馬。賽馬的人數不限,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大家騎上了自己最好的馬,來到了跑道上。一大羣駿馬撒開四蹄,在跑道上飛馳起來,身後伴隨着滾滾的塵土,場面十分壯觀。一個個身着華衣的騎手騎在馬上,一手揚着馬鞭,一手抓着繮繩,身後襟飄帶舞,顯得格外威武。

賽馬後過是射箭,主要分爲近射、遠射和騎射三種類型。近射和遠射是就站在指定的或近或遠的地方射靶子,優者爲勝。騎射是最精彩的,騎在馬上的射手們在馬背上來了個華麗的轉身,舉弓搭箭,只聽“嘣”的一聲!弦響,一支箭便脫弦而出,飛快地向靶心飛去……

那達慕大會的最後一個環節就是歌舞環節。無論是男女老少都會唱慶祝豐收的歌,跳慶祝豐收的舞。這時候,無論是誰,都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

一眨眼,那達慕短暫的五天便結束了。人們又忙碌了起來,一起等待下一個那達慕,等待下一個豐收的日子。

篇十一:民風民俗作文

端午節包糉子

韓澤厚

我就是一名北京人,我媽媽是河北保定人。但離得近,文化也近。過節的美食大同小異。比如:在端午節,我們都會包江米小棗或是豆沙餡的糉子。

我第一次和家人們一起包糉子是在好幾年前了。記得是在姥姥家,在山間的一個小區,可算是山環水繞。環境優美。正是端午節,於是姥姥和媽媽一起教我包糉子。上午,我們去了山腳下,剪了一些嫩綠的馬蓮草,然後,我們去河流邊,摘了一些寬大的蘆葦葉。姥姥說:“這原生態的馬蓮草可比繩子好多了!”回到家,我們先淘米,江米在水的沖洗下,白得發亮。然後,我們坐在板凳上,姥姥邊示範邊說:“把糉葉兩片一起,彎折起來,成一個窩,填進一些江米,談得上一個大棗。用兩個角一蓋,最後用馬蓮草繫上,一個糉子就完成了!”初時,我做不好,經常是糉葉蓋不全,江米一點點漏出來。後來,在姥姥和媽媽的幫助下,我也做出了一個好看的糉子。

蒸氣瀰漫在廚房中,糉子出鍋了!慢慢拆開繫着的馬蓮草,剝開糉葉,裏面的江米露出來,蘸上白糖,咬上一口,在口中融化,甜味留在口中,留在心中!

糉子除了紀念屈原,還象徵着生活如意!是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願望!我們要傳承傳統民俗文化,傳遞美好情感!

篇十二:民風民俗作文

廣州的春節

鄭瑤

廣州的春節真是熱熱鬧鬧的,貼春聯、行花街、拜年……

春節前,長輩會早早封好利是,預備給拜年的小朋友們,每封利是大多是十元、二十元,除非是特別親的纔會給一兩百,不會太多,畢竟廣州人講究的是心意,所謂“禮輕情意重”嘛!

“年二十八,洗邋遢”。家家戶戶必須在年二十八這天大掃除,還要買幾盆年橘或菊花放在門口前。

廣州的迎春花市,體現了“花城”的特色。“行花街”絕對是廣州人在春節前必不可少的項目。

花市裏會有各種各樣的花,沒有你找不到的,只有你叫不出名的。花市一般分爲兩條街,一條主要賣花,一條賣春聯之類的。小孩子們大多都拿着一個小風車跑來跑去的,風車轉運,帶來好運氣;大孩子則在精心挑選着花,“橘”“菊”在粵語中跟“吉”同音,金橘、菊花是首選;老孩子們則慢悠悠地走,一邊幫忙照顧着小孩子。花市熱鬧極了!我每年都盼着跟家人一起去逛花市。

除夕這天,恐怕是最忙的時候了。早上,家家戶戶都會貼上春聯、年畫,每個人都穿着新衣服。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吃團圓飯,有說有笑,可開心了。

正月七年級,大家都會去寺廟裏拜神,求神保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接下來的日子,大家會互相拜年,不管是關係親密的還是關係一般的,小孩子說上一句“新年好”,就能收穫一封利是了。

不得不說,廣州的春節可真熱鬧。

篇十三:民風民俗作文

中國的民風民俗諸多,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俗風情。同時也蘊含着非凡的意義。種種習俗代表的是種種寓意。

在中國,紅色代表喜氣,在結婚時,新郎新娘穿一身大紅色,代表着喜氣盈門。孩子滿月時,給自家孩子穿一身紅色,代表的是福氣。

帶孩子出門玩耍,看到別人家門口掛着紅布,這代表着這家人有小孩子出生了,以後不可隨意進出家門,同時也是爲了體諒孕婦和孩子,孕婦生完孩子體弱,不可以多見風,怕受涼。拜訪家門也不可以徑直就到孩子的臥室中看望孩子,必須先要到客廳祛寒,祛除從外面帶到家裏的寒氣,這樣纔可以去看望孩子。

古人從古流傳至今的民風民俗有很多,比如:過年時貼對聯旁掛一縷白布,代表了這家人已有人過世了,在這一年裏,你不可以隨意叨擾人家,說話時要注意用詞,切勿戳到人家痛處。第二年門口貼的是綠對聯,說明是家人過世的第二年。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之舉,不要開過激的玩笑。這些細小的做法都是出自於對他人的禮貌。

最後,那就是有關過年的習俗了。早上要放鞭炮和吃餃子,男人們早早地到自家門口迎新門,女人們早早地湊在一起包着餃子。包餃子,最重要的一步還是往裏面包硬幣,誰能吃到幸運的硬幣,來年就能發家致富,財源滾滾!

中國的民風民俗是有很多,不同的習俗有不同的含義,民俗多多,寓意多多!我喜愛這些風俗,是這些風俗讓我們的國家變得與衆不同,格外出彩。

篇十四:民風民俗作文

記年的民俗

宋正良

說起民俗,定是逃不過那北京的年。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歡快的歌謠穿透大街小巷,送到每個北京人耳中,年味兒也便愈發濃郁了。老農民放下鋤頭,腳伕摞下膽子,夥計們停下手中的活兒。家家戶戶,采采買買,辦好了年貨,又要掃房、炸豆腐、發麪、蒸饅頭……一刻不停歇,直到除夕。

除夕是要守歲的。說起守歲,便是讓我想起家中的小香爐。每年除夕,到了子時,就是晚上11點,定是要點幾根香的。這根數,也是有說法的,必須是單數,還有“平安一根香,許願三根香,解災九根香”一說。點香,要左手持香,右手點香,左手上香,點着之後,放到爐子裏,莫扇莫吹。香燃盡後,灰也不能倒出,長年積累下來,爐子便滿。這香爐,青色的,好似青磚摞起的牆,牆外紛紛擾擾,牆內是祥和的家家煙火氣。

愁逐前年少,歡迎今歲多。

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嬋娟,燈光輝煌!提及北京的年,怎能不說廟會!地壇、龍潭湖、白雲觀……處處是廟會;鼓樂、戲曲、踩高蹺……人人迎新年。記得白雲觀廟會的進口擺着幾桌老北京的油茶、豆汁兒,應該是不太好喝的,但被吵吵鬧鬧的人羣裹挾着,倒也喝出了幾分滋味。還有個大銅錢讓我記得很清楚,擺在一個大池塘裏,四周圍着層層人海,硬幣如暴雨般砸來,落在水裏,砸在錢上,響聲如鑼般清脆。每個人都想扔進錢孔中,討個好彩頭。

這是白天,夜裏來逛,又是一番滋味兒。可謂“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和雨”,從前是明亮的燈籠,現在是耀眼的霓虹燈,掛在棚子上,掛在樹上,掛在杆子上,照得夜空通明。走在其中,彷彿望見飛舞的東方巨龍,好像看到億萬裏外璀璨的浩瀚銀河,令人迷戀其中,眨眼都不捨得。彷彿這一閉一張之間,這夢中的景象就要破碎了……

過了十五,這獨屬於北京的民俗就要暫時退場了。不用擔心,不要不捨,下一年,它還在這裏。

篇十五:民風民俗作文

在中國有許多傳統的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但我最喜歡的是春節。在那天可以吃餃子、放鞭炮,真的好開心啊!

以前我總感覺過春節也沒什麼特別的,春節是和家人團聚的節日,我已經很久沒跟家人離過春節了,因爲每一次過春節我都在想一家過的,這一次,我終於能吃上一次團圓飯了。

在這段時間裏,家家戶戶都要打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各種食品,準備辭舊迎新。春節前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說說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過了除夕就是大年七年級。從七年級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大家都要說一些祝願幸福,健康的吉祥話。

記得有一次我去外婆家拜年,外婆準備了三個紅包,我看見其中有兩個紅包鼓得很高,而剩下的那一個卻很薄,弟弟一下拿了一個很鼓紅包,妹妹也拿了一個很鼓的紅包我卻拿了一個最薄的,弟弟的是有五張五元,妹妹的有五張一元,而我的是一張100元,弟弟看見我的比他多,他就雙手插腰生氣起來了,我們看見了,哈哈大笑起來,整個屋子充滿了我們的笑聲。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這天晚上要吃元宵,我和弟弟妹妹打着各色燈籠四處遊玩,煙花又在此刻重新裝點起美麗的夜空。一個個孔明燈就像天空中明亮的星星,帶着人們的美好願望消失在漆黑的夜空中。

家鄉的春節在正月十五的香甜元宵中結束了,可我還沉浸在熱鬧、祥和的春節中。

篇十六:民風民俗作文

舞獅

鄧盛林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一般有兩個人合作表演。舞獅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象徵着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在過春節期間,在廣場中圍滿了觀衆,隨着鑼鼓的聲音,舞獅的節目開始了。舞獅的人十分賣力,舞得十分逼真,時而站起,時而趴下,頭不停地搖動。眼睛一眨一眨,嘴巴也一搖一搖的,舞獅的隊形穿插着,並列着交錯着,時而騰空一躍,時而搖頭擺尾,時而翻騰旋轉,好一個煥發着朝氣、充滿力量的舞獅。

獅子如火花般的瞳仁尋視着,大口張大着,它忽然倒下,在地上打滾,又猛地跳起,躍上空中,將伸展鋪踢,瞬時一個綵球劃過,瞬間把綵球吞入口中。周圍的人都歡呼起來,連年邁的老人都站起來鼓掌。

舞!舞!舞!每個姿勢都充滿了力量,洋溢着活力。舞!舞!舞!每個動作都有序,迅速,陶冶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歎爲觀止。舞!舞!舞!每個人的胸膛裏的心,如一股燃燒的洪流。

舞獅表演就在高潮結束了,留給我們無窮的回味與歡樂

篇十七:民風民俗作文

泱泱華夏,盛開着五十六朵名族之花。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

說起民風民俗,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的民族——蒙古族。

對於一個蒙族人來說,最重要的除了春節,無非就是“那達慕”大會了。

每年的那達慕,我們一家人都會盛裝出行,去呼倫貝爾或九曲河參加盛會。

大家爲了慶祝節日,都準備了豐盛的大餐:馬奶酒、烤羊肉、燒牛肉、喝奶茶……人們都吃的津津有味,男人們唱蒙古歌、喝馬奶酒。女人們則忙裏忙外或者在蒙古包裏閒聊、跳舞,個個婀娜多姿。孩子們乾的事可多了,喝奶茶,大口大口的吃羊肉、騎馬、摔跤。草原上一片熱鬧非凡的景象。

大家都盡情享受了美味的食物,精神彷彿也提高了很多。

蒙古節日,不能少了摔跤、騎馬、射箭。強壯的人都準備着,都想成爲那達慕大會的勇者。“咚,咚”他們用腳在地上站實,深深吸了一口氣。陽光照在他們黝黑的皮膚上,彷彿猛獸將要衝出山洞似的。終於,一個男人撲了上去,倆人便扭在一起,不知道的還以爲在跳舞呢。

男人摔跤,女人總不能在一旁站着吧!所以,她們唱歌、跳舞,爲場上的勇士們吶喊、助興。女孩們也織着頭上的花環。男孩們,也有模有樣地摔跤,氣氛是如此的熱鬧。

在晚上,我戀戀不捨的離開這個熱鬧的地方,但是我的心彷彿還在那裏。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着名族文化的獨特魅

篇十八:民風民俗作文

採茶戲

洪琦

藍天白雲,清風拂面,這樣的意境讓人的心也變得神馳起來。遙望茶山雲霧繞,茶香醉心人神往,若隱若現採茶女,茶山人歌入夢來。

採茶戲是流行於我國南方幹贛、粵、鄂、皖、閩、湘等省的本土劇種。關有近30種,是我家鄉的特色,以江西爲軸心,粵東北、鄂東南、閩西,皖南,湘東連成一片的採茶文化區。

採茶戲的音樂豐富多彩,可塑性強,鄉土氣息濃郁,風格特色十分鮮明。根據其調式,線路和功能作用的不同,分爲茶腔、燈腔、路腔和親調四大茶,簡稱三腔一調。

兒時看過幾回採茶戲,但也少得很,在奶奶家鄉里的戲臺前的精彩,卻從未忘記。山上雲霧繚繞,山徑蜿蜒曲折,零零星星散佈在天帶上,風還在輕輕吹着,這夜晚的天空看着它,心靈也被淨化了,人都鬆弛下來。

迫不及待地望見了戲臺的一角,心中一點點疲勞又消失了。隱約看到戲臺上的人物,二旦一醜這倆旦,一開始上山採菜,手持菜籃邊唱邊跳。唱了一會兒,邊上來了一個丑角,咿咿呀呀說上不停,手裏比劃着十分着急。

當年的戲記得不清了,但當時那放肆的快樂卻是清清楚楚。

也許我念得不是那時的戲,而是那漫天的繁星,每一顆星星都映射着那時的人,被洗滌的,泛黃的事

戲仍在耳畔,久久不息。

篇十九:民風民俗作文

念念不忘的那座橋

黃佳懿

迅哥兒的社戲,賀敬之的信天游,劉成章的腰鼓,吳伯蕭的燈籠,還有,我的那座橋。

——題記

“百樑橋,百根樑,樑樑映水水映樑……”一座宏偉的樑橋,如一條黑色巨龍,屹立在水面上。從宋代起,從未停止,講述着那個時代的故事……

橋·味

夕陽正好,微風不燥。小時,每每放學,總會吃到奶奶熱騰騰的海苔年糕。與奶奶一同坐公交回家。打開窗,“奶奶,那裏着火了!”我來不及安頓手中的年糕,塞在嘴裏含糊地叫。“那是火燒雲哇!你看,火燒雲爬上橋了,看到橋了,就到家了……”我的注意力早就轉移到海苔年糕上了,金黃的外衣,外酥裏嫩,又香又脆……

念念不忘,是那座橋下的寧波味道……

橋·戲

早早吃過晚飯,我和爺爺奶奶一起,搬把小板凳,佔好座位。今天晚上有戲班子來唱戲!天色暗下來,人漸漸多起來了……人山人海!突然,燈光敞亮,戲子小碎步出臺,水袖輕輕拂動,粉墨登場!好一個寧波灘簧!那時,我還小,不知咿咿呀呀唱的是什麼,只知道一堆老人在橋旁唱戲,還聽到有人細語:“這姑娘真好!之前聽她媽媽唱,現在她把戲傳了下去啊。”於是,傳承中,橋,戲,從未停息!

念念不忘,是那座橋旁的聽見寧波……

橋·情

百樑橋中有幾尊佛像,每每經過,奶奶都叫我拜一拜。小時看佛像猙獰可怖,總吵着不過橋。奶奶總拉着我拜。“哪有不拜的道理,一代代下來,這可保佑我們平安啊……”於是啊於是,我們那個村子就一直有這個習慣,思來想去,大概這就是那羣最樸實的人民對最質樸的生活的最好的期待吧!

念念不忘,是那座橋上的民俗風情……

最近,我再一次走過我念念不忘的那座橋。“看到橋,就到家了”的聲音縈繞耳畔,我輕輕撫摸着橋上的裂痕,那可是歲月的皺紋?古橋啊,你能否給我講講,那寧波味道,那寧波傳承,那寧波人的期待,還有寧波的民俗風情?

我念念不忘的橋哇,那村人,那個地方的故事你可還記得?……

篇二十:民風民俗作文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每個民族的特點都不一樣,有豪氣樂觀的維吾爾族,還有好客注重禮儀的蒙古人,但是要說注重節日和規矩還要數回族了。

回族的四個特點一飲食,二節日,三服飾,四建築。

回族的飲食非常有特點和漢族不一樣,不能吃豬肉驢肉,只要飯菜中有豬肉驢肉都不吃,不管是再新鮮再美味。這就是恪守規矩的回族人。我們漢族人有大鍋菜,而回族的人和我們大鍋菜可以相提並論的就是粉湯。粉湯非常好喝,白菜、酥肉、辣椒一應俱全。

回族的兩個重要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

開齋節,可謂是最有特點的一個節日。開齋節一般都有二十九天到三十天,到了那一天先要去清真寺裏跪拜,然後家裏面有什麼好吃的可以捐獻給清真寺。凡是捐獻的人名字都會印在一個黑板上面。家裏還會在那幾天裏招待客人,親戚朋友越來越多越來越熱鬧。

古爾邦節基本和開齋節差不多都要去清真寺裏跪拜但是不需要募捐而且日期也比開齋節短得多。

回族人的服飾也是別有一番風味,他們有傳統小巧精緻的禮拜帽,帽子上的圖案各式各樣,有菱形花邊的,有像窯洞似的拱形。戴上了禮拜帽彷彿來到了印度,別有一番風味。回族還有禮拜時候才穿的長袍,穿上長袍戴上帽子相機了從印度穿梭到古代的人。

回族人的建築也是獨具特色,清真寺藍色的寺頂上還有彎彎的月牙,在晚上月光下照耀的時候就像天上有兩個月亮。

這就是回族人的民族文化,這就是注重節日和規矩的回族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ziran/feng/lve5p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