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自然 > >

家長的風俗作文六年級下冊600(精選15篇)

家長的風俗作文六年級下冊600(精選15篇)

  • 關注:2.37W次

篇一:家長的風俗作文六年級下冊600

家長的風俗作文六年級下冊600(精選15篇)

春節到了,意味着春天將要來臨。春回大地,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春意盎然。新一輪播種和收穫的季節又要開始。

在過春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旁貼好新年寄語,也就是春聯;門前還要貼福字,福字可以倒貼,也就是意味着福氣“到”了;再把窗花貼到屋裏的窗戶上……所有的這些活動,都是要爲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寓意吉祥。

春節是一個親人的節日、家庭的節日,就是中國人最看重家庭和親情。於是這一天,大家會聚在一起吃年夜飯。

因爲餃子有喜慶團圓,吉祥如意的意思。所以我們家在吃年夜飯之前開始包餃子。我洗了手以後擼起了袖子,坐在茶几旁的小凳子上。我先拿起餃子皮,然後在“大肉球”中用勺子挖了一大勺肉餡,放在餃子皮中,接着,蘸點水塗在餃子皮周圍一圈,最後,小心翼翼地對摺好,再捏緊,不讓肉餡“爆”出來。一個就這樣包好了。可是,家人包好幾個餃子的功夫我才包完一個!那是因爲我還不熟練吧。

終於要吃年夜飯了,大家圍成一桌,有說有笑得吃着。年夜飯也叫團圓飯,叔叔阿姨們都到我們家來吃團圓飯,一起團團圓圓過個年。一年一頓的團圓飯更能充分地表現出我們這個“大家庭”的互敬互愛。

吃年夜飯時,還能聽見鞭炮的聲音,真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啊!放鞭炮的習俗,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另一種方式。

吃完美味可口的年夜飯後,就是娛樂時間。許是因爲吃年夜飯時的鞭炮聲,讓我也想玩煙花了。我拿出去年過年時剩餘的煙花和姐姐一起去外面放了。各色各樣的煙花在我們的手中綻放。我最喜歡一種像極了狗尾巴草的煙花。我點燃了一根,然後再用這根去點燃其他煙花。於是,我左右手各拿一根,在空中畫着圈圈。白色的濃煙在空裏一圈圈的晃着,最後隨着空氣飄走。玩好這個,再拿起一根30響的炮彈,點燃。最後,把炮彈對準天空射出去。看着煙花一朵朵在天空中綻放,五彩斑斕的顏色照亮了整個天空。過年的祝福彷彿伴着炮彈傳及家家戶戶。

最值得我們高興的不僅僅是在過年的時候能吃餃子、吃年夜飯或玩鞭炮,最最重要的是能夠收到大人們給的壓歲錢!收壓歲錢也可以說是收紅包,因爲紅色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大人們發紅包,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我們。紅包裏的錢多少並不重要,主要是讓我們開心,所以主要意義是在錢外面的紅紙上,因爲它象徵好運。拿到壓歲錢時的興高采烈,比瘋玩好幾天還要開心——因爲這是一種幸福、傳承的味道,時間老人會把這種味道記載在今年的歡聲笑語裏,記載在歲月裏,傳承在祝福裏!

收完紅包後,我們便開始看春節聯歡晚會……並且開始“守歲”。守歲是一種傳統,帶着美好的寓意。於是,我抵住睏意,等待新年的鐘聲……

“5,4,3,2,1,過年啦!”新年的鐘聲緩緩敲響,煙花綻放在天空中,空氣裏瀰漫着濃濃的年味,縈繞在鼻尖……

過年是什麼味道的?——或許就是一家團聚的幸福吧!

篇二:家長的風俗作文六年級下冊600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各個地方都有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我想要介紹的是我家鄉的風俗。

陽光從稀疏的樹葉照進房間,在房間裏留下了斑斑點點的陽光,這就是端午節的開始。

端午節的早上,媽媽開始包糉子,我看着媽媽先把漫泡了8個小時的葦葉,拿了出來。還把糯米淘洗了一遍,最後去把紅棗洗了一遍就把葦葉裹起來,依次放入糯米、紅棗然後用繩子一系就好了。

我黏着媽媽問:“媽媽、媽媽糉子什麼時候熟啊!”媽媽回答道:“那就要多等一會兒。”我又給媽媽說:“媽媽,弟弟同爸爸都吃不了太多甜的,要不爸爸和哥哥一人吃三個,剩下的我們兩個平均分。”媽媽說:“好的,就按你說的分。”我期待已久的糉子終於熟了,我嚐了一口,甜甜的糯糯的,在我們北方糉子都是甜的。

吃完後,我我便問媽媽端午節爲什麼有吃糉子的緣由,媽媽笑着回答:“其實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的消息後,抱着石頭跳進了汩羅江,楚國百姓紛紛去紀念他。擔心江中的魚蝦吃屈原的屍體,就把糉子投入了,此就有了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我聽得津津有味。

通過端午節吃糉子這一習俗讓我明白了糉子的製作方法,還讓我知道了這是紀念詩人屈原的。正所謂“節分端午爲誰言,萬古傳頌爲屈原。”

篇三:家長的風俗作文六年級下冊600

守門

李搏雄

今年春節,我姐結婚了。

在我的家鄉,結婚時女方的人要守在門後,防止男方的人進來,順便要討點新郎的紅包,這就叫守門。而男方的人會簇擁在新郎身邊,幫助新郎推門,順便也要點紅包,這就叫做攻門。

當然,這個習俗也是有它的來歷的。

傳說,有一戶人家老來得女,更是將她視若珍寶。女兒也不負重望,找到了男友,沒過多久就要結婚了。但老人因爲老來得女,對她離家十分捨不得。家裏的親戚就爲他想了個招,幾個親戚就站在門的後面,老人爲了女兒不那麼容易就被娶走,就親自爲新郎官出了幾道題。新郎官必須答對全部題,老人才能放心將女兒送走。

早晨,我六點鐘就起牀了,爲了防止新郎官的入侵,我早早守在了門口。做好萬全的準備後,只等新郎官到來了。

到了中午,只見新郎帶着伴郎來了,我叫一聲:“新郎來了!”說罷就跑回門後,鎖好了窗戶,與大家一起用力抵住門。可無奈怎麼也守不住,一個壯叔叔走了過來,輕鬆將門一推,門立馬就關得死死的了。新郎沒有辦法,只好從門縫裏丟進來紅包,想讓我們放手。正當我們撿得熱火朝天的時候,男方逮住時機偷襲,撞開了大門,第一道防線就破了。

幸好還有第二道防線!大家爲新郎出了許多的題目,但奈何新郎有“鈔”能力,所有問題都被新郎用紅包一一解決了,就連主持人看了也是無可奈何呀!

經過兩時半小時的激烈戰鬥,新郎伴郎的“鈔”消耗殆盡——這場苦戰終於收尾了,比賽由男方組險勝。但女方組們手頭的紅包是真的香。

婚禮結束過後,我賺得盆滿鉢滿,手頭的紅包,不說兩百也有一百了。

篇四:家長的風俗作文六年級下冊600

端午節

在我的家鄉,過端午節有包糉子和賽龍舟的習俗。

據說端午節包糉子原來是餵給水下的魚兒吃的。古時候,屈原含冤跳江,江上的人們擔心魚兒吃掉屈原的屍體,就發明了糉子,每過一段時間人們就會做糉子投到江裏去。

在我們這,端午節前後大家都早早地去摘糉葉,不要枯黃的,也不要破損的。如若摘了這質量不好的糉葉,不僅味兒不地道,也容易漏米。我們把糉葉包成一漏斗狀,倒進洗好的糯米。再用筷子插鬆,然後用手捂緊。最後用繩子捆緊。如果不想吃如此單調的糉子,大可在糯米中添些紅豆之類的東西。奶奶總是把糉子放成一掛掛,放進鍋裏蒸。蒸好後,大家總會把自家的糉子分享給親近的鄰居、朋友。他人也會將自己家的糉子拿出幾掛,以同樣的方式回贈。小孩子則目不轉睛地盯看盤子中的糉子,此時的糉葉已經蒸得發黃了。把糉葉撕掉,糉子的糯香就漸漸升上天空。沾上白糖,咬上一口,只覺白糖的甜與糯米的軟盡在口腔中徘徊了。

傳說,屈原跳江以後,江上的老百姓不相信如此爲國爲民的人竟會跳江而死。於是,江上的老百姓乘着木舟在江上連夜尋找已經了無音訊的屈原。纔有瞭如今的賽龍舟。

在我們這,還有賽龍舟等活動。曾經龍舟上是沒有龍頭和龍身上精緻的花紋的。但經過多年的改良和精之二八,使如今的龍舟看起來宏偉壯觀、美侖美奐。江上一條條的龍舟上坐着幾十號小夥子,他們整齊有序地排列着隊伍。小夥子們一個個眼神堅定,像是要大戰一場一般,整個隊伍流露出氣勢磅礴之感,彷彿只要他們大吼一聲,天都能震碎。場外人聲鼎沸,觀衆們吶喊助學金威……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端午節!

篇五:家長的風俗作文六年級下冊600

說到嶺南的傳統習俗,那麼舞獅可以算是一個“重頭戲”。但南方舞獅到底有什麼特點?南獅和北獅有什麼區別?南獅有什麼傳統和典故?那我們還要從舞獅的起源說起這一現象。

早在漢代,獅子就從西域傳至中原了,之後軍中就有人舞獅,最遲到唐代民間也有了舞獅。

在明末清初時,舞獅分化成南北兩個流派。長江以南的南獅,自然和北獅不同。南獅不分雌雄,體表無長毛,頭頂有一獨角。南獅頭輕,嘴可開合,體分五色。表演南師是個“體力活”,充滿競技性,多爲踩柱或爬高。

在明末清初改朝換代時,大陸僅有兩廣地帶堅持抗清。而在滿清一統江山後,天地會依舊存在於民間組織中。滿清嚴防天地會,禁止廣東民衆習武。但是武林人士演練舞獅,也達到了習武的效果。所以直到今天,武館和南獅那是密不可分的。南獅規矩套路衆多,也是因爲這個。

每個風俗都是這樣:有特點,有原因,有典故,還要有環境。而我的家鄉廣東正是這樣的地方。有時候武館會舉行這樣的表演:兩三隻獅子踩上鐵柱,去奪一個旗子。之後又有兩隻獅子去做一些雜技。人們連聲叫好,小孩跑來跑去,或是看得目瞪口呆。謝幕時,獅子張開嘴吐出一卷紅綢,上面用金字寫着“吉祥如意”“招財進寶”等話語。我認爲外地人不來廣東一看,是認識不到的。

廣東的舞獅是大有來歷的。它們已經成了市民眼裏廣東的一種代名詞。

篇六:家長的風俗作文六年級下冊600

媽媽的味道

每到正月十五時,我們都會賞花燈、猜燈謎、看煙花……但最讓我念念不忘的,還是媽媽做的那一碗香噴噴的湯圓。湯圓又名沉浮子,它可是我的最愛。

廚房裏,媽媽正在準備包湯圓。我趴在媽媽旁邊“欣賞”着。只見媽媽把芝麻放進了磨盤裏,我這就搞不懂了:“媽媽,爲什麼不放進粉碎機裏呢?”媽媽笑了笑,說:“傻孩子,用手工碾磨出來的芝麻粉更香阿。”這又是爲什麼呢?可媽媽也答不上來。媽媽將磨好的芝麻粉和少許的芝麻和豬油攪拌均勻,搓成了一個個圓滾滾的小球,放進了冰箱。

媽媽將糯米粉用滾燙的開水和成一個大面團,麪糰不住地冒着熱氣。媽媽顧不上燙,將麪糰摘成一個個小劑子,每個小劑子只有大拇指般大小,很是可愛。媽媽將小劑子揉圓,然後又將它壓扁,迅速舀一小勺芝麻餡,小心翼翼地把芝麻餡用麪糰起來……說也奇怪,那麼小的麪糰,要包那麼一勺的芝麻餡,忽然不會破。我好奇萬分。媽媽彷彿看出了我的心思:用開水和粉,粉揉透,絕不會破皮的。

最後一步就是等湯圓們在鍋中泡好“溫泉”啦。我站着一旁,看着湯圓在鍋中時沉時浮,我想這應該就是它有一個別名叫作“沉浮子”的原因吧。湯圓在鍋中轉來轉去,活像一羣又白又胖的小孩子在溫泉中嬉戲玩耍。

不一會兒,它們就浮上水來對“觀衆鞠躬謝幕”。媽媽連忙招呼我拿碗,盛出來吃。我連忙盛起一碗湯圓,一股樸實的芝麻香味撲鼻而來。我顧不上燙,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嗯,皮薄薄的,QQ彈彈,入口即化。裏邊的芝麻餡破皮而出,溢滿了口腔,甜甜的,好吃極了!甜而不膩的芝麻香在舌尖上打轉,不一會兒便蔓延到了舌根,這真是一種美妙的享受!我一邊張着嘴巴呼氣,一邊直誇美味。媽媽微笑着看着我眼神中滿是溫暖:孩子,慢點別燙着別噎着……說着幫我盛了一碗放在一邊涼……

媽媽親手做的湯圓,有特別的味道,我想那種味道就叫家的味道。

篇七:家長的風俗作文六年級下冊600

感受民俗魅力,守護民俗芳華

張耕碩

今天,我聆聽父親小時候祭竈的故事,體會獨屬於他們小時候的那份快樂。

父親說:“以前臘月二十三的時候,我們都會祭竈。不像現在,只打掃廚房,供奉點心糖果就行。”“那你們祭竈的時候最喜歡幹什麼呢?”我話音剛落,父親立刻雙眼一亮,面帶微笑的回憶起來:“還記得每次吃完年糕,祭拜完竈王爺,就迎來了我們最喜歡的抹竈糖環節。我們把一小碗麥芽糖放在蠟燭上,等烤軟了再挖一手糖液,往竈王爺嘴上抹。那一手淡黃色、黏糊糊的糖液抹在竈王爺的嘴上,好像上了一層反着光的脣膏,順着嘴角流下來的糖液,看着跟流口水似的,每次看到這個場面,我們總是被逗的哈哈大笑。還有送竈的時候,把舊竈王爺像扔進竈膛裏,看着在竈膛火焰裏跳動的橙紅色與幽青色,常常趴在地上看入了迷,誰叫都起不來呢……”看着平日裏嚴肅的老爸,在談小時候的民俗時竟也眉飛色舞,喜笑顏開,我也好似感受到民俗那份令人神往的魅力。

我想,民俗如此讓父親神往的原因,或許就是漂泊之人對於家鄉和曾經美好童年的深刻羈絆吧。只不過時過境遷,在物質日漸富饒的我們的眼中,民俗在時光洪流中漸漸被埋沒。但怎能讓民俗這般珍貴的文化財產泯滅於歷史的長河中?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同爲中華兒女,就讓我們擔起傳承民風民俗的責任,爲民風民俗的薪火相傳貢獻力量,守護那份令人神往的民俗芳華。

篇八:家長的風俗作文六年級下冊600

我的家鄉,最熱鬧的節日就要數元宵節了,俗話說“正月十五鬧元宵,團團圓圓吃湯圓。”湯圓當然是好的,除了璀璨奪目,五彩斑斕的花燈和焰火,美食絕對是湯圓沒錯了。

正月十五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這時,媽媽提着一大袋糯米粉來到了廚房,加水,用手不停的揉着,三下五除二就揉好了光滑的小麪糰。只見她熟練地揪起一團面,搓圓,拍成餅狀,在上面放一小團芝麻餡兒,將芝麻餡兒裹起,搓圓。一個白白胖胖的湯圓就誕生了!不一會兒,一鍋湯圓就揉好了,晶瑩剔透,真惹人喜愛。湯圓煮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夾起一個放在嘴裏,那香甜美味。軟軟糯糯的餡化成汁水,輕輕柔柔的流入口中,嘴裏甜絲絲的,夾雜着濃郁的甜香。

吃過晚飯,便出門玩耍,看天上的煙花,賞地面的繁燈。這個時候,不論走到哪裏,你都能看到天空上流光溢彩的煙花,它們大朵大朵在天空綻放,燦爛無比。人們紛紛仰頭觀賞,映得人們的眸子亮晶晶的。在看花燈,人們點起它,百萬盞燈頓時把街道映得五彩斑斕,在燃起能帶給我們好運的火焰。哇!多美啊!街道星星點點,各形各色的燈。看,那裏有一隻色彩豔麗的大公雞,身上的花紋可精緻了,頭上那頂雞冠鮮亮欲滴,紅豔豔的。這些喜慶的顏色讓過節的氣氛更濃了……這麼的琳琅滿目的燈,看的我眼花燎亂。

星星點點的花燈匯成一條星河,既熱鬧又喜慶。

這就是元宵節我家鄉的風俗元宵節。

篇九:家長的風俗作文六年級下冊600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全國各地都有各自的風俗習慣。而我的家鄉——北京流傳至今的最令我難忘的風俗就是春節逛廟會。

聽爺爺說這個風俗大有來歷呢!春節逛廟會是中國特有的集吃喝玩樂於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由於起源於寺廟周圍,所以叫“廟”。又由於小商小販們看到燒香拜佛者多,就在廟外擺起了各式小攤來賺錢,後來漸漸地就成爲定期的活動。而在廟會上,除了小商小販還會有各種民俗表演,如舞龍舞獅等等。村落廟會能夠數百年甚至千年傳承,其中民間信仰起到了巨大作用。廟會上祭拜祖宗和神靈,既有敬畏自然、敬畏祖宗、敬畏神靈的成分,更有感恩自然、感恩祖宗、感恩神靈的情感表達。

還記得2018年的春節一天,我們一家人來到了紅螺寺逛廟會。這可真是不來不知道,一來嚇一跳!廟會上的人啊,那叫一個多!你看,人挨人,人擠人,處處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可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廟會上,那些豐富多彩的活動更是讓我眼花繚亂。有氣勢雄偉的打鐵花,有威風凜凜的舞龍舞獅,還有踩高蹺,京劇,打腰鼓……臺下的觀衆都目不轉睛地看着。歡呼聲像大海里的浪濤一樣,一陣接着一陣。而臺上的演員更是賣力演出,舞龍的演員穿着統一的衣服,手裏握着長長的木棍。臉上,身上都灑滿了汗水。而打鐵花就更厲害了,小夥子們用力地打着鐵水,火花四濺,像花朵一樣綻放在天空中。

而逛廟會最重要的就是廟會裏的小吃和燒香拜佛啦!這裏的小吃多糖類爲主。有吹糖人的,畫糖畫的,做棉花糖的……在這期間,我可是大飽口福,不僅吃了糖畫、糖人、還品嚐了棉花糖、豆腐腦等等。我邊走邊吃,不知不覺我吃得肚子撐了,幾乎要扶着牆走路了。而一進寺廟裏氣氛就變得不一樣了。燒香禮佛的人們都是一臉的虔誠,在一座座大佛面前躬身、叩首,祈求來年的好運,祈求家人們的健康平安。寺廟裏一縷一縷的青煙,讓大佛顯得若隱若現,更使這裏增添了幾分神祕的色彩。

臨近傍晚,玫瑰雲照耀下鑼鼓喧天的廟會以最後光彩奪目的煙花宣告結束,人們伴着一天的開心和幸福陸續走出了廟會,我帶着一天的疲倦回到了家中。

這可真是“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如果你要是來北京,有機會一定要逛逛北京的廟會。

篇十:家長的風俗作文六年級下冊600

跨年

春節有不少習俗,不過,在除夕這一天,我最喜歡的,便是年夜飯和守歲了。

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俗。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吃,從掌燈時分就席入座,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宋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就有了吃年夜飯的習俗。

不過,我們的年夜飯有些不同,先是到爺爺奶奶那兒吃一頓大餐,隨後又去外婆外公那兒吃一頓湯圓,令我好不快樂。對於大餐,倒是沒什麼可說的,我真正喜歡的,是湯圓。餡裏放了豆腐和肉等,把它們用麪包起來,做成水滴狀,再一個個下鍋,等到煮熟了,再用大碗盛起來,倒上些醬油,便成了,我一般可要吃兩三碗呢。

吃完年夜飯,接下來便是守歲了。守歲,又稱守歲火,照歲等,其由來已久,是中國民間的活動之一。白居易的《客中守歲》中的“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襟”足見“守歲”活動由來已久。守歲的時長不定,古時一般是守到第二天天亮,現在也有守到十二點多的,而我們,就是如此。

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的,吃完了飯,便開放起了煙花,有各種花樣的,比如,先放會噴火花的,在放的同時,又點上旋轉式的煙花。這時院子裏,儼然成了一個火花的舞臺。這便是放煙花了。還有吃夜宵,燒些麪條,荷包蛋什麼的,再加上一杯奶茶,令人好不歡喜……

不知不覺,已到了12點。實在拗不過時間的倔強,小孩的眼皮開始打架了,應該睡覺了,於是便向前一年道一聲再見,隨後沉入新年的第一個夢。

篇十一:家長的風俗作文六年級下冊600

我們的家鄉非常的美麗,風俗也有很多,在那麼多的風俗中,我最喜歡的是端午節包糉子。

在端午節時,我們全家一起包糉子,媽媽拿來了糉葉和糯米還有各種配料,開始包糉子。首先先把糉葉捲成圓錐狀,放上糯米,中間放上配料,如果想吃甜糉子,可以放上蜜棗,如果想吃鹹糉子,則可以放上肉或鹹鴨蛋黃。放好配料後,再放上一層糯米,用糉葉把糯米給包起來,這樣一個糉子就做好了。

在包糉子時,我在想:“爲什麼端午節要包糉子呢?”帶着這個疑惑,我去問了媽媽:“媽媽,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呢?”媽媽對我說:“從前有一位愛國詩人,叫屈原,楚國即將滅亡時,屈原投江自殺了。於是,人們把糉子做好扔到屈原投江自殺的江裏,讓魚兒吃,這樣屈原的屍體就不會被吃了。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人們就養成了端午節吃糉子的習慣。”

包好糉子後,放在鍋裏蒸一會兒就可以出鍋了,蒸出來的糉子又香又甜還非常糯,好吃極了。包糉子不僅可以鍛鍊動手能力,還可以品嚐糉子的美味,真是一件美事啊!

篇十二:家長的風俗作文六年級下冊600

伴着濃濃喜慶味,甜甜的味道瀰漫在幸福的大道上——春節到了。

在我的家鄉里,春節的風俗是比較重要的,我們的老祖宗可堅持了幾千年的歷史,存在的禮節也很多,甚至有趣,讓人意想不到。

拜年的那些時候,我們家好像總是第一個出來,滿大街上就我一個瘦小的身影來回亂竄,這裏冒出一頭,那裏伸出一腿,興奮地讓全村也不時得熱鬧起來,在要糖時就會不停地叫喊着:“新年快樂,萬事如意!”嘴裏的一些祝福話一個個都往外爭先恐後地吐露出來,就生怕漏掉了自己。在以後那雙有力的腿跑着跑着走着走着就有氣無力了,就只能一個個一步步跟在大人的屁股後邊追。走不動啦,就一會兒要背,一會兒要抱的。當時的我還小,總覺得是萬聖節,只不過不恐怖而已。

湯圓再這個時候是最美味的佳餚,每一年我們都是拜完年再回家吃湯元的,據說這可以把福氣帶回家帶回自己的肚子裏,年年有餘啊!

最好的是中午,雖然吃飯前總是要磕頭跪拜,但這總能使我想起那時愛笑笨拙的我在拜佛時,因爲調皮。有了一個突發奇想。故意把鐵盆往頭上碰。結果把頭上碰出了一個又青又紫的包,疼了一晚上都沒睡着,我也記得那也是最難過的一年了,自從我以後再也不敢這樣了。

可新年的壓軸戲還是禮物。期待中總是要驚喜,新的一年裏禮物是必不可少的。現在我收到的禮物就是我一直想要的許多糖。甜甜的味道里總是有幸福的味道。酸甜苦辣都是糖的味道。

在這個春天與冬天的間隙裏總有春節的美好,因爲風俗因爲家鄉的風俗才讓這個春節是最美好,最圓滿,最幸福的。這是我家鄉的風俗,爲清淡的生活增添了很多快樂。

篇十三:家長的風俗作文六年級下冊600

家鄉的習俗

計奕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

端午節,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屈原因受奸人陷害,投河自盡,人們划船追趕拯救。岸上的人則是把食物投下江去,以免水怪吃了屈原,這纔有了端午節划龍舟,包糉子的習俗。

端午節也是我們這幾天最忙的時候,一大早,我們就要把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辟邪,以保安康。有時鄰居還會過來互相祝賀,端午節的熱鬧氣氛洋溢在每人心頭。

而端午節最大的事莫過於包糉子,事先準備好糉葉和米,米要在前一天夜裏泡下,使米膨脹,煮得時間就會大大縮短,可是偏偏,平時細心的媽媽今年卻變成了愣頭青,今天才想起泡米。媽媽這時也毫無辦法,只好去請教外婆。外婆說道:“曉燕啊!長這麼大,怎麼還那麼健忘啊,你只需要用熱水泡上一小時就行了。”媽媽悻悻然地跑了回去。

開始包糉子了,這次輪到我發愁了,我看着這一片片綠色的糉葉中,再想想糉子那金子塔的外表,手足無措。媽媽走了過來,露出了會心的一笑:“來,過來看。”只見媽媽手拿兩糉葉,一翻,變成了三角,放入米,再放豆沙和棗或放肉,再放米,手接着一翻,繩子一緊,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經過多次嘗試,也開始變得順手。包糉子的人越來越多,人們邊聊邊包,一副其樂融融的樣子。你瞧,鄰家的那個“小公主”也相當積極,一連包了好幾個糉子,但她也遇到了和我同樣的問題,弄得到處都是餡渣子兒,人們見了,不禁哈哈大笑,可“小公主”卻不肯停手。只是狠狠瞪了那幾個起鬨的人一眼,就掘起嘴不理他們了。盤中的糉子越來越多,樣子也各不相同,誰包的糉子一清二楚,大人們手法嫺熟,手一動,糉子就出現在盤子中了,孩子全神貫注,汗水直流,也包不好一個。但是大人雖笑,卻從不罵孩子,只在一旁靜靜地看,有時指點兩句。終於糉子包好了。“這包得怎麼看都不像個糉子。”我在心中暗想,但大人卻說“真棒!”這情景讓我想起了我第一次包糉子。

終於,糉子包好了,糉子一個個排隊跳下了鍋。剛出鍋的糉子清香四溢,男女老少無不流露出喜悅的笑容。這讓我感嘆祖宗的智慧,還讓我知道家人的意義。包容是家庭組成的原因,包容對方,包容對方的一切,包括缺點,才能讓家庭堅實、穩定。

篇十四:家長的風俗作文六年級下冊600

我的家鄉在湖南,那裏有好多好多的風俗,比如:貼春聯、放煙花、打燈籠……我最喜歡的風俗是——舞龍燈。

聽爸爸說,舞龍燈是一種起源於中國的傳統舞蹈,源於古代人們祭拜龍神,祈禱這一年風調雨順的祭祀之舞。從春節到元宵節,我們家鄉一直都有舞龍燈的習俗。爸爸還告訴我龍燈也分種類,十五節以上的龍又長又重,不容易舞動起來,多用於觀賞,具有工藝價值。九節以內的龍輕便小巧,能做出許多動作,注重於花樣技巧,動作多樣。如:蛟龍漫遊、龍擺尾、蛇脫皮等。而十一節、十三節的龍燈,又有不同的舞法。

還記得我讀國小二年級的時候,時逢正月十四,突然聽到“噼裏啪啦,噼裏啪啦”的鞭炮聲,原來學校迎來了一支舞龍隊。只見一條紅龍、一條黃龍隨着一顆龍珠活舞動在場地最中央。紅龍和黃龍爲爭奪龍珠,先是來回打了好幾個滾,接着又同時飛騰起來,那應該就是有名“雙龍戲珠”吧。接着還表演了“飛騰跳躍”、“飛衝去端”、“入海破浪”……等節目,精彩的表演,羸得了全體師生的陣陣掌聲,太精彩啦!兩條龍的姿勢、節奏都非常一致,真像是一對齊頭並進的兄弟呢!最精彩的是,當黃龍圍着紅龍轉圈的時候,紅龍的嘴裏還噴出了火呢!老師說這象徵着我們學校會紅紅火火、越來越興旺!雖然觀看龍燈的時間過去了很久,但那激動人心的時刻,讓我依然久久不能忘懷……

舞龍燈象徵着吉祥如意,寄託着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祝願。我愛家鄉,我更喜歡家鄉的習俗——舞龍燈。我爲家鄉的民俗藝術感到驕傲與自豪。

篇十五:家長的風俗作文六年級下冊600

墨黑的夜中微光點點,將原本孤寂的夜襯得明晃晃的,這微光卻又不同於繁星,呈溫暖的橘紅色。細看,是一盞盞精巧的小燈。

小燈名孔明燈,又叫做天燈,看着就讓人心裏覺得舒服。相傳三國時期,軍師諸葛亮被司馬懿圍困在平陽,全軍上下束手無策。諸葛亮卻急中生智,命人現場制了千千萬萬個燈籠。難以計數的燈籠在一剎那一起升上夜空,美麗而駭人。司馬懿被此景所迷惑,竟朝着燈籠升空的方向追去。這立了大功的燈籠,就被稱爲“孔明燈”。不過現在,放孔明燈早已不作軍事用途,而是承載着人們美好的祝願。

記得那時我讀國小二年級吧,剛過完年,轉眼就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當時我們在老家,屋前不遠正是一片湖。湖不大,水卻清澈見底,沒風時簡直像一塊圓溜溜的水晶。很難想象,幾千盞燈都是村民們一盞盞親手製出的。那天晚上,大家說着笑着,一邊談笑風生,一邊在燈上寫下自己的心願,幾乎每個人都參與了進來。本來漆黑的夜卻是被這暖融融的燈火映出亮來。不會寫字的幼兒,剛會寫字的小孩,知識淵博的大學生,目不識丁的勞動人民,拿不動筆的老人……什麼人都參與了進來,不會寫字的就畫畫。老人呢,就對着燈說上那麼幾句。反正是絕不能找人代寫的——那就失去了這件事本身的樂趣與意義。那一盞盞的小燈點上火,通紅一片,抱在懷裏竟像一個個小太陽。把人的面孔與心都映亮了。一聲吆喝,那麼多的人把那麼多盞燈一齊送上高空,那一瞬間,天空變得前所未有地迷人,絢麗得就像天上的彩霞。仍記憶猶新的是小小的我拿着大大的毛筆,那樣倔強固執,困難地在燈上寫着。拼音夾字地,歪歪扭扭寫上一行。字的內容,我早已經記不清楚,唯一記得的,就是當時天上千百盞燈,被映成暖橙色的湖水,大家的臉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當然,如果此時能放燈的話,我必定在燈上寫上:願疫情早早散去,望東航機上人員家屬節哀!盼世界和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ziran/feng/8v893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