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自然 > >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精選15篇)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精選15篇)

  • 關注:2.08W次

篇一: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精選15篇)

除夕開燈

我的家鄉在廣東河源,那裏有很多獨特的傳統節日風俗,例如:清明節要去祭拜祖宗、元宵節要吃湯圓、除夕要“守歲”、春節要穿新衣服、放鞭炮等。這些風俗裏我最喜歡的就是除夕的“守歲”。

除夕晚上,我們吃完團圓飯,要把屋裏所有的燈都打開,讓屋子燈火通明。隨後,大家歡聚一堂品嚐美食,長輩就給晚輩講家史,讓晚輩牢記祖訓,勤儉持家。講完家史後,有的敲鑼打鼓,有的燃放鞭炮。這天晚上,大家一律不能早睡,必須開着大門,等到第二天才能睡,這就是“守歲”。我查資料得知,“守歲”就是把一切邪瘟、病疫趕跑驅走。

有一個除夕的晚上,全家一吃完團圓飯,我就高高興興地跑去開燈,想讓屋子像白天一樣亮堂。家鄉的房子都是幾層樓的,等我從一樓爬到三樓,打開所有房間的燈,我已經累得有氣無力了。我心想:這是誰定的風俗啊!開完燈之後,我們就坐在一起品嚐美食,互道美好願望,家長們就給我們講家史。雖然年年講,我還是聽得雲裏霧裏的。聽完他們的話後,我就聽到了鞭炮的響聲。我很想去,但是爸爸擔心我的安全,說:“不準去!”但最後,在我語言加動作的“攻擊”下,爸爸終於同意我去了。放完鞭炮後,已經凌晨一點多了,我也已經筋疲力盡了。

我很喜歡“守歲”這個風俗和除夕這天,但是講家史這一部分可以等到長大一點再講。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節日——除夕。

篇二: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有盛行;在北宋焚香拜月說心願求月神保平安;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月圓之意;明清以來中秋的風俗更加盛行燈謎、吃月餅、燃燈、玩兔兒斧、祭月等等。”

如今又迎來一箇中秋節。夜幕還沒拉下來我們已經坐在陽臺上等着月亮升起……

那晚的月亮可真圓啊,就像一輪金黃明亮的大圓盤,從東方冉冉升起。把皎潔的月光毫不吝嗇的灑向大地,它看上去離我們那麼的近,彷彿伸手就能夠得到。我們欣賞着這美麗的月亮,媽媽給我們端來了月餅,金黃金黃的,就像天上的月亮,我的目光一刻也不敢離開天空生怕一會兒的功夫,明亮的月亮就會溜走了。大家都拿了月餅,放進嘴裏,輕輕一咬,香甜可口,大家吃的津津有味,讚歎不已。

我一邊吃着手裏的月餅一邊聽老人們講那流傳千古的故事:“在元朝的時候那,爲了反抗元朝廷的暴政,朱元璋帶着我們漢族人奮起抵抗,大家相約在八月十五這天起義可又怕讓朝廷知道,就把消息寫在紙條上,放進餅裏,以送餅的名義,偷偷把消息傳遞出去。最後起義終於成功,爲了紀念,之後每年的八月十五,人們都會吃月餅,這樣,就出現了中秋節。現在也演變成了人們一家人團圓的節日,每年的這天,在外面忙碌的人,無論身在何處,離家多遠,都會千里迢迢趕回家中,跟家人團聚,感受家的溫暖和溫馨。

中秋圓月伴着陣陣清幽的桂香被我銘刻在腦海中,無法忘卻。

篇三: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都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俗。而廣東的春節習俗就和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按照廣東的習俗,春節是在臘月的下旬開始的。到了臘月二十四那天,便是廣東的“小年”。那天家家戶戶都送“竈王”迴天庭。而貢品就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是自家出產的蔗糖。目的是爲了竈王迴天庭後,能在玉帝面前多說些好話,以求來年平平安安。

轉眼間就來到了臘月二十八。這天爲了趕去會去,各家各戶都要把家裏的每一處都打掃乾淨。除此之外,廣東最有特色的習俗便是逛花市。從臘月二十八到年三十晚,會專門有一條街用來賣花,就叫花巿。這些花兒的五顏六色,爭奇鬥豔,吸引了很多的客人前來觀賞。按照規矩,各家都會買一盆花回去,意爲“花開富貴”。花市裏除了花還會擺上年桔樹,樹上的年紀個個都金黃金黃,碩大無朋,意爲“大吉大利”。每天前來逛花市的人絡繹不絕,逛花市成了過年最重要的習俗之一。

年三十則是最熱鬧的一天。在這天早上,家家戶戶都會貼好門神、對聯,以求來年能平平安安,身體健康,心想事成。隨後則會拜神,目的是讓神保佑自己來年的吉祥。昨天晚上大家洗澡是爲了洗盡去年的晦氣,迎接新年的福氣,人人都要用柚子葉煲成的水洗澡。然後穿上新衣,以便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在外面打工的家人,除了萬不得已,必定趕回老家吃團圓飯。團圓飯香氣撲鼻,讓人垂涎三尺。此外團圓飯必定會有魚,意爲“年年有餘”。一道道好菜,連續不斷的上,讓每個人都吃得肚子像一面小鼓。等到12:00正,每家每戶都會放鞭炮,比誰放得響。鞭炮響得十分久,響個二三十分鐘也是家常便飯。傳說這是爲了驅趕一隻叫除夕的怪獸。

元宵節眨眼將至。按照廣東的習俗,元宵節的晚上,大街小巷到處掛着花燈,懸燈結彩,喜氣洋洋。在家裏大家要吃湯圓,意爲團團圓圓。湯圓的餡各種各樣,真是香甜可口。

過完年就是一個新年,一個新的開始。祝願大家在新年裏能夠學業進步、身體健康,也希望廣東的春節習俗能夠傳承下去。

篇四: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寒食節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候家。”古詩《寒食》就是寫寒食節的。

寒食節在這一天內家家戶戶都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這一傳統還有一個故事呢。據說;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爲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談君”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爲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是中國民間第一大忌日,寒食節也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我的家鄉到了寒食節,整天都不能生火,大人們都會帶上家裏的小輩們去忌拜先輩們,;有的人在買一些冷食,還有的人會三五人圍在一起聽中間的人講故事……熱鬧及了。這就是我家鄉的寒食節,熱鬧的寒食節。

篇五: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崔月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的家鄉萬州也有各種各樣的習俗,其中深得我心的是百日紅蛋宴。

聽老一輩人說呀,這吃紅蛋也大有來頭:嬰兒出生一百天的時候,得喊親戚朋友來吃紅蛋。紅蛋寓意吉祥、喜慶,也可以說成“送喜”。每每吃完飯,主人家都要往你口袋裏多裝幾個紅蛋,祝你紅紅火火。而小孩們,也最喜歡同大人一起去了,不僅有好吃的菜餚,還能看到奶香奶香的小嬰兒,就問哪個孩子不愛啊?

一般去參加紅蛋宴之前,大人們還要到母嬰店或超市買點兒禮物、補品。給小孩就買奶瓶、尿布什麼的;給大人呢,就買點兒牛奶、乾果。雖然禮物不算貴重,但也是自己的一番心意,畢竟禮輕情意重嘛!

買好了東西,就得去隨禮了。幾個大人坐在一起,一手拿筆,一手按住本子,什麼人隨了多少錢,統統記在上面,一清二楚。領點兒糖和瓜子,就可以去看肉嘟嘟的小嬰兒啦!

小嬰兒穿着可愛的小衣裳,戴着漂亮的小帽子,穿着小鞋,在媽媽的懷抱中接受着大家的祝福,單看那可愛樣兒,心都萌化了。我拿着禮物,放在一邊,小心翼翼地貼近嬰兒身旁,輕輕抱着。不算太重,小嬰兒軟軟的,香香的,一見我就笑。“小妹妹,我是你小姨,以後小姨帶你玩呀!”我笑了,一臉寵溺地說着。嬰兒手舞足蹈的,像抓着什麼,不一會兒,也笑了,小舌頭一伸一吐,可愛極了,忍不住多看她幾眼。

可惜身後還有其他人,爲了不耽誤別人,我們也得麻利地去找合適的位置。大家的眼睛尋視着,將一桌又一桌的位置淘汰,最後選好了一個人少的角落坐下。把自己的包放在空位上,就能給自己的親戚佔位置,坐好看書,聊天,看視頻,大家都做着自己的事,等待宴席上來。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後廚大批大批地趕製美食。十二點一到,服務員用一個個超大的鐵盤送上菜餚,香味撲鼻,沁人心脾。一盤又一盤菜餚上桌,服務員還給中間的壓軸菜留了一個最佳位置。分發好筷子,大家也開動了。糯米南瓜,清蒸藕圓子……這些菜在百日宴中尤爲重要,都有着自己的寓意,但也都是最快消滅完的。大家喝酒、吃菜,差不多七分飽的時候,壓軸菜——紅蛋就上桌了。幾個紅蛋擺在中間,大家一人夾一個,高興地吃着,享受着來自主人家的熱情祝福。

紅蛋之所以是紅色,據我查資料所知,它是一種名叫“蘇木”的樹,加水和蘇木條一起煮出顏色,也是一種雲南做七彩米飯的天然染料。將煮好的雞蛋帶殼,浸泡在蘇木水中半個小時,撈出時粉粉的,還透着一絲紅,散發着木頭和雞蛋的清香。捏一捏,滑滑的,只怕一個不穩,紅蛋就從手裏溜走。咬上一口,一看最外層微紅,到裏面漸漸成了白色,味道卻比普通雞蛋好吃得多,多了一絲淡淡的清甜,在味覺和祝福寓意的作用下,紅蛋自然好吃!

酒足飯飽後,在與嬰兒和主人家的告別聲中,這百日紅蛋宴也結束了。

篇六: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端午包糉子

張嘉倪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我今天選擇一個經典的習俗來寫——端午包糉子!

一說到糉子,每個人肯定都不陌生,今年的端午節,我打算自己學包糉子,媽媽也特別支持我的想法。

一大早,我跟着媽媽一起來到了超市採購所需食材。有許多東西需要買,有赤小豆、糯米、白砂糖、紅豆、綠豆、蜜棗、艾葉等。

回到家,我們放下大包小包的食材,洗洗手,我挽起袖子,準備開工。

媽媽告訴我,這糉子有很多種口味,問我要包哪種。嗯,我仔細想了又想,最終決定,還是一如既往的蜜棗味吧。

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把艾葉捲成一個類似圓錐的形狀,往裏邊加入白砂糖、赤小豆、蜜棗、還有最重要的糯米。然後用幾條繩子封好口,一般我們家裏還會準備很多種顏色的線以便對不同的口味進行區分。這樣,一個個小糉子就做好了。

轉眼間來到了最簡單的一步——那就是上鍋煮了,我幫媽媽把一個個包好的糉子放進沸水裏煮十五分鐘,終於能休息了。

經過漫長的等待,糉子終於出鍋了!煮好的糉子,滿屋飄香,剝開糉葉,裏面紅棕色的糉肉在燈光的照耀下晶瑩剔透,散發着濃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個糉子,狼吞虎嚥地吃起來,味道簡直棒極了,我和媽媽都很開心。

包糉子非常有意思,大家也可以去嘗試一下!

篇七: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清明祭拜

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有非常多,如端午節、春節、清明節、寒食節……我的家鄉,人們對清明節特別重視,因爲這天是追思先輩、緬懷先輩的日子。

清明節那一天,媽媽約好了親戚們,一起去拜祭祖先。人到齊後,媽媽給每個人發了幾片柚子葉。柚子葉的作用是避邪,讓邪氣遠離。

我們一起來到墓地所在的山腳下,一起登山。小孩子們精力旺盛,我與堂哥堂姐堂妹堂弟一齊向上爬到了第一位。爬到特別陡的地方,我們手腳並用,雙手扶着地,腳也往上蹬,費了老大力氣。我們一直爬,終於爬到了安葬先人的位置,大家氣喘吁吁。

大人們把東西放好,開始佈置,有的割長長的青草,有的擺放供品,有的在墳墓上插上紙花……做好了準備工作,小孩和大人們一起點香。每個人拿三根香,排隊祭拜。輪到我了,我鞠躬了三下,找了個合適的地方插下香。所有人拜完後,就要燒紙了。小孩和大人一起摺紙錢,打開紙鞋、紙房子。燒紙的寓意讓祖先有吃有用,什麼也不缺,讓祖先在天國過得幸福。我拿到要燒的紙,小心地點燃它。紙燒起來了,我很怕燒到手,心裏想:沒事的,很快就結束了。這幾天都是這個樣子,認真對待,是對清明節和祖先的尊重。

這就是我家鄉的清明節。

篇八: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高巍恆

春節包餃子

在北方,有一樣過年必不可少的吃食——餃子。

在除夕當天的下午,我們家又如往常般忙碌,全家都浸泡在汗水中,大家都在爲當晚的“主角”——餃子忙碌着。

中午下了輔導班回到家時,爸爸媽媽已經在忙碌中了。爸爸媽媽看見我回來了,顯得異常開心,他們的臉上已經露出了異常開心的笑容。

“快過來,媽媽和爸爸跟你說個事兒。”我一看,爸媽的神態有點不太正常,我再回味這語氣,啥情況?——不妙,快溜!

“別跑嘛,”爸爸一把拉住我,“緊張什麼又不是要罵你……”

“哦,原來找我包餃子呀,好啊。”我走到桌臺前,餡的香味撲鼻而來,我坐在椅子上,發現,餃子餡不同尋常,有花生的餡料,也有棗子和栗子的餡料。

“你不知道了吧?爸爸跟你講啊,這兩個餡料裏有很多的寓意。花生餡的餃子寓意着身體健康,棗子和栗子的限於着早生貴子。爸爸跟你講啊,今年的餃子中還會包一個帶硬幣的餃子,誰要是吃到,誰就會交好運,來年會財運滾滾。”

“真的嗎,真的嗎,那趕快包吧,我一定要吃到硬幣。”我剛說話,媽媽把一張剛剛好的餃子皮放在我手上:“包吧。”

我左手拿着餃子皮,右手用勺子舀起一勺餡,像媽媽那樣把餡料放在餃子皮上,左捏捏、右捏捏,把餡料用餃子皮緊緊的包住。就這樣,我人生中的第一個餃子就包好了——與其說是餃子,倒不如說是個面肉球……

“噗呲呲——”餃子們被無情地滾到了鍋中,把鍋蓋蓋上,只聽裏面“咕嚕嚕”的聲音,就可以再想到餃子們在熱水中滾動着,應該有的脹了起來,有的會露了餡吧。

終於,餃子煮熟了,媽媽把餃子盛到盤子裏,盤子上冒白氣,給人一種喜悅的感覺。餃子吃起來的感覺別提有多香,大家吃飽後都讚不絕口。

晚飯後,陽臺上坐着剛吃飽的一家人,他們靠在一起,在陽臺上欣賞着盛世煙火……

篇九: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端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大詩人屈原看到國家滅亡,傷心不已,寫下絕筆之後,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悲忿的懷抱大石,毅然決然的跳下汨羅江。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屈原投江殉國後,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並將糉子投放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時節及節後,天氣炎熱,蠅蟲滋生,毒氣上升,疫病萌發。古人認爲人是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爲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古人在長期同各種病魔鬥爭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能殺百毒,在傳統節日端午節這天人們會把雄黃倒入酒中飲用。

篇十: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賽龍舟

李東燦

“五月五,過端午,賽龍舟敲鑼鼓,端午習俗傳千古。”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大習俗。每當端午節到來,人們就會舉行賽龍舟活動,爲的就是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兒吃掉屈原的身體。

你以爲賽龍舟就是一個簡單的比賽嗎?其實在這裏面還蘊含着深不可測的講究呢!賽龍舟前先要舉行各種祭祀、紀念儀式,一般都是點香燭、燒紙錢、進貢雞、米、肉、供果、糉子……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十分嚴肅,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宗、保平安。用通俗的話說:“圖個吉利!”不僅如此,“龍舟”可不僅僅只是一條普通的船。要給船頭和船尾分別用木頭雕刻龍頭和龍尾,在龍身子裝飾上彩帶,繫上彩繩,真正的“龍舟”纔算大功告成。

賽龍舟前的準備不簡單,想要組成一支隊伍,並在賽龍舟比賽中取得良好的成績,那就更不簡單。你賽過龍舟嗎?如果沒有,那就讓我爲大家還原賽龍舟時的精彩時刻吧!

遠處五條龍舟排列整齊,蓄勢待發,彷彿是江中的蛟龍即將開戰。龍眼炯炯有神地巡視着四周的龍,一場扣人心絃的賽龍舟即將上演。

“啪”的一聲槍響,四周靜了下來,只聽只聽見陣陣鑼鼓聲隱隱作響,一條條龍舟如離弦的箭一般破浪疾行。龍舟上的槳手們一聲一聲整齊劃一地吆喝着,那聲音震天動地,聽起來好不精神。他們奮力划動手槳,個個都喘着粗氣,汗流浹背,但仍舊堅持與隊友有序地配合着,不敢有一絲鬆懈。龍舟們都不分上下,時而這條獨佔鰲頭,時而那條後發制人,你追我趕,好不刺激。船頭站着一個人,手拿棒子,身子一顫一顫地使勁兒擊鼓。隨着咚鏘、咚鏘的鼓聲,急促地一起一落,激起一團又一團雪白的浪花。條條龍舟競相沖過了終點線,激情四溢的賽龍舟圓滿結束了。人們在歡呼聲中欣賞了一幅幅“龍舟競渡”的壯景。

賽龍舟,帶着我們熾熱的心,帶着我們無限的希望,帶着我們的凌雲之志,一起划向遠方。

篇十一: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對於中國人來說,肯定沒有什麼節日比除夕更重要了。這就好比國外的平安夜,除夕在中國人眼裏可是重中之重,而且各個地方慶祝方式各異,我的家鄉——溫州,也有着自己與衆不同的特色習俗。

在除夕當天,重頭戲自然是年夜飯了。一大早,負責準備食材的人,忙着去菜場收羅各種美食。留在家裏的人呢?就忙着“撣新”,也就是大掃除,讓整個家煥然一新,乾乾淨淨過大年。

過年了,紅色就顯得尤爲重要,爲啥呢?喜慶!中國人圖得就是紅紅火火。家家戶戶門前紅色的春聯一貼,福字擺中間,年味就更濃了。雖說現在有些人不會特意去貼春聯,但更多人還是喜歡像以前一樣在門前貼起了春聯,希望來年五福臨門。

忙碌許久後,也快下午四點了。這時重頭戲——燒年夜飯,開始上演。溫州人年夜飯的食材很有講究,就像年糕(諧音年高)一直都是一道打頭菜,意喻祝孩子年年長高,祝大人們年年高升。溫州的年糕也叫水晶糕,白得特別晶瑩剔透,入口軟軟糯糯的口感,不僅好吃,更是多了幾分顏值,是年夜飯的明星選手。大黃魚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佳餚,更有年年有餘的意思。還有八寶飯,匯聚八種食材,代表着團團圓圓。年夜飯裏的每道菜都有着美好寓意,這可是我們平時都不在注意的。

菜燒好了,開始擺盤。在桌子外圍用紅色的高腳碗擺上十道小菜,象徵着十全十美。如果家裏人數比較少的,則擺上六盤,大有六六大順的意思。外圍的小菜,溫州話叫“盤頭”。“盤頭”擺好後中間則擺上意喻美好的大菜。一切準備就緒後,年夜飯正式開始,陣陣菜香引得所有人大快朵頤,大人們會喝上些酒,孩子們則用飲料給長輩敬酒,這是家人團聚的時刻,大家在一起閒聊着瑣事好不快哉。

八點鐘,春節聯歡晚會準時開始。現在的春晚多了很多娛樂項目,就好比搶紅包,雖然狂拼手速只能搶到幾毛錢,但還是樂在其中。看節目之餘再給身在遠方未能回來的親戚發個微信,道幾聲祝福,發幾個紅包,氣氛就上來了。

九點多了,孩子們自然是坐不住了,都接二連三的放鞭炮去了。城市裏大多禁止煙火,唯有那小摔炮,還有點意思。這些摔炮接着扔在地上產生的力使小包炸開,發出爆炸的響聲。多來幾個一起扔,聲響就變得很大了,就像真的鞭炮一般。孩子們總是很調皮,躡手躡腳地放在幾個大人的腳邊,等他們一不留神,一腳踩下去就哈哈大笑。還有一種叫仙女棒,煙火在一根棒子上閃耀着,就像仙女的魔法棒一般,甚是好看。

夜裏,大多數人都會等到12點的鐘聲響起,等着自己又長大了一歲的那一秒,懷着無比興奮的心情去睡覺,但註定是個不眠夜。

溫州的除夕沒什麼不同,很平常,但刻在骨子裏的溫情和熱鬧組成了除夕,這讓這個日子顯得與衆不同。

篇十二: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感恩生命,珍惜生活

——記正月七年級掃墓活動

新年的第一天,也許很多地方,很多人都是高高興興地出門拜年。可在我們這裏卻不同,這一天,我們要去給已故的祖先們掃墓。

這看似很平常一件事,但實則大有學問呢!這一天,我們要起得特別早,要搶在上午掃墓上墳。出發前我們要準備好蠟燭、肉、香、鞭炮、銀元、酒、筷子等祭祀用品,一切準備就緒,爸爸便驅車帶着我們一家老小前往墓地。公路上的汽車寥寥無幾,且大多行駛於墓地的方向。我們雖來得不算遲,但早已有人開始掃墓、祭拜,鞭炮聲此起彼落……

我們先來到奶奶的墓前,爺爺先把肉、飯、酒、筷子、蠟燭擺放好,這時大伯點燃了鞭炮,“噼裏啪啦…。”,我剛開始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便問媽媽“爲啥要放鞭炮?”媽媽說“鞭炮是用來叫醒奶奶告訴她過年了,我們來給她拜年,讓她多吃點東西,跟我們一樣開開心心的。”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鞭炮放完大家都來到墓前,點燃香每人3根不能多也不能少。這又是爲什麼呢?沒等我問,爺爺告訴我:原因有三,第一根是敬天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第二根是敬地希望來年大豐收、第三根是敬去世祖先感謝祖先留下的基業。如果不懂的人少一根都是大不敬。我拿到香後,媽媽說:“按照我的動作做好。”只見媽媽雙手拿着香在奶奶墓前鞠三個躬,嘴巴里面低估着,像是讓奶奶保佑我們之類的話。然後媽媽把香插在奶奶墓前,並將酒灑在墓前。我按照媽媽的樣子照做一遍,家族的人也便依次燒香、祈福。我實在不能理解,這樣真的能保佑我們一家嗎?

我想起了奶奶生前對我們的好,她是多麼希望我們一家人過上好日子啊!她對我的好,仍歷歷在目,有什麼好吃的,她第一個就想到我……雨天替我送傘,熱天給我扇風……她曾無數次的鼓勵我要認真學習……奶奶溫暖的手,溫和的聲音,慈祥的面容……至今還一直在我的腦海溫存。今天掃墓,讓我回想到很多的往事……(加上這個小節,回憶奶奶的好,你才能與下文悟出掃墓的意義相銜接。必不可少哦!)

我突然明白,祭祖是爲了感謝祖先們賜予我們生命,領悟生命的意義,從而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生活中一切。

新年第一天,和家人一起掃墓,意義非凡。

篇十三: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羅煜

正月十二跳火堆

每個人的家鄉都有自己家鄉的習俗。我的家鄉,也有從古流傳至今的文化習俗,那就是——跳火堆。

聽爸爸說,這習俗可不簡單。“跳火堆”,顧名思義,就是人從火堆上跳過去。那是什麼時候進行呢?就是正月十二。有些人認爲,人從火堆上跳過去已經很厲害了,不過,我鄭重的告訴你,跳火堆的人是沒有受過訓練的老百姓。

“那什麼人可以跳火堆呢?”我一臉疑惑的問爸爸。

“只有那一年生過孩子或結過婚的人才可以跳,不過生的是女孩子就不能跳了。跳的人都可以拿燈籠,假如在那一年又結了婚又生了男孩子的人就可以拿兩個燈籠。最重點的是,跳火堆的人一定要是男的。”

那具體是怎麼樣的呢?還要到現場才知道。我還記得,我在很小的時候,就看過跳火堆了。一開始,要跳火堆的人要排成一列。從村子裏出發,帶好鞭炮,還有鼓、鑼。開始了,他們要走遍村子裏的大街小巷,挨家挨戶的在別人家門前放鞭炮,一夜鞭炮聲不絕,小孩子們個個捂着耳朵。

當他們走到我家門口時,我可不像其他小孩子一樣個個捂着耳朵,而是敞開耳朵,高高興興地在家門口看着,聽着,蹦着。可能是有人在我家門口前放鞭炮,有點新穎,所以開心吧!

最後,就到了最重要的環節了——跳火堆。勇漢們走完大街小巷,最後出了村子,在村外馬路上跳火堆。勇漢們拿來大量乾草,將它們點燃,火堆就做好了。接下來,就是勇漢們的跳火堆表演。我還沒準備好觀看呢!第一個勇漢已經向火堆飛奔而去,只見他一個健步如飛,兩腳踩在帶火的乾草上,就過去了——真男人!我不覺豎起了大拇指。後來,所有的真男人都跳過去了。

我認爲我要像他們一樣勇敢,不該有一絲猶豫。也就是因爲這樣,他們才配得上“勇漢”與“真男人”的稱號。

這就是我家鄉的習俗,正月十二——跳火堆。

篇十四: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彭心怡

岳陽的春節

我們的祖國地廣人多,民族衆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我老家在地處洞庭湖畔的岳陽,春節習俗也很多。我們那裏的春節即從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鬧元宵爲止。

就先從臘月二十四說起好了,臘月二十四,俗稱“過小年”。這一天,竈王爺要回天庭述職,叫辭竈。爲了讓他不說些人間的壞事,二十四晚,由家庭主婦在鍋竈邊點燭祭竈,爲他“送行”。奶奶在竈旁一邊準備豐盛的飯菜一邊跟我說,竈王爺吃好喝好了,家裏的煙火氣纔會更旺呢!

農曆一年最後的一天是除夕,或稱大年三十。戶戶剪綵紙,貼春聯,全家團圓聚飲,菜餚有餘有剩,稱作吃團圓飯。我們老家吃年夜飯的時間是不定的,從中午十二點後到晚上八點之前都可以,這段時間會聽到各處都有鞭炮聲。除夕這天晚上,就要放三次鞭炮:一次是在吃團年飯時放,寓意團團圓圓;再一次是在新年鐘聲敲響時放,意爲辭舊迎新;另一次就是大年七年級早上開門時放,表示正式迎來一個嶄新的美好的年頭。

大年三十晚上,老家還有“辭年”的習俗,辭年是我童年記憶裏很美好的回憶。吃完團年飯,我揹着奶奶老早給我準備的大袋子,就和隔壁的小朋友們迫不及待出發了,三五成羣挨家挨戶的大喊着“辭年囉,恭祝您過一個熱鬧年”,主人家都滿臉開心,就給我們大把大把地分糖果和餅乾。只要願意跑,三十晚上隨便到哪一家都會得到熱情款待。我們辭年能辭到十一、二點纔回家,感覺鄉下的夜空四處迴盪着小朋友們歡快的“辭年”聲。奶奶說,小朋友們熱熱鬧鬧的,纔是真正的“過年”呢。

正月十五,稱上元節,又叫燈節。這天家家點燭於竈臺屋角,戶戶煮食元宵團。一到晚上便熱鬧非凡,不論大人小孩都會手持燈籠上街去趕廟會、唱大戲、耍獅舞龍、騎竹馬等活動,還有猜燈謎等等,通常是喧鬧通宵,故名鬧元宵。奶奶說,鬧完元宵“年”纔是真正的過了,又迎來了新的一年,又有了新的期盼!

這就是我家鄉的過年風俗,平淡而有趣,熱鬧又溫馨。

篇十五: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春節的習俗

劉宇軒

在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風俗,而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春節的風俗。

在每年的大年七年級就是春節了。在春節有着許多的風俗,比如:貼春聯,拜年,吃團圓飯……作爲小孩而言,最感興趣的就是吃除夕團圓飯和放煙花啦!

夜幕來臨,廚房裏大人們忙忙碌碌,在準備着一道又一道美味的菜品,菜品看着都好吃,讓人看了想要快點嘗一口,我們小孩早已等不及了,於是經常趁大人不注意偷吃一口,我們細細地品嚐着菜品,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好像這香氣在人們口中不肯消失了一樣。

團圓飯後當然少不了放煙花,只聽見“呲——”地響了一聲,一個個小小的火光從口子裏鑽了出來,又迅速地飛入天空,只聽“啪——”的一聲,就像那綻放的花朵一樣開在了那漆黑的天空中,十分絢麗,慢慢地又消失在天空之中,接着又是幾聲“啪——”,那幾朵花朵又纏繞在一起,好不可愛。這花朵什麼顏色都有,有紅的,有黃的,有綠的,有藍的,還有紫的,顏色豐富多彩且不單調。甚至還有能變色的,看完了總要尖叫一聲,真是熱鬧非凡。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這就是我家鄉過春節的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ziran/feng/p3xd8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