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自然 > >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推薦20篇)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推薦20篇)

  • 關注:1.55W次

篇一: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推薦20篇)

按照我們老家華塘的習俗,在清明節到來之際,我們會包清明花粑子,這也是我們大家非常喜歡吃的一種美食,那清明花是怎麼做的呢?那我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做法!

首先當然是我和奶奶去田裏去採摘清明花,奶奶告訴我這種花只在每年的清明節前後纔會有,清明花粑子因此而得名!奶奶會把採摘後的清明花洗淨放進鍋裏煮熟備用。其次把糯米粉和粘米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放進盆子裏,再把煮好的清明花帶着滾燙的湯汁一起倒入和好的粉當中,用筷子攪拌均勻的同時一定注意別燙傷手,再用雙手慢慢使勁揉成團,可以肉眼可見的看見白色的粉變成了綠色,我呆呆的望着這一大塊綠色青團在奶奶手中分成了一小團小小團的,誘人極了!

接下來就開始包粑子啦,奶奶總是會提前把粑子餡料準備好,有小筍臘肉,青蔥豬肉,鹽菜和紅豆沙陷的,口味很豐富!我湊了上去拿了一小團粑子皮,咦,居然不燙手了,我有模有樣的學奶奶把青團捏成圓形的皮,一手拿着皮,一手拿筷子夾了一點兒陷,放在皮中間,此時的餡料像躺在一張深綠色的棉被上。我把兩邊皮對摺一手捏住尾巴,另一手慢慢按說起針方向慢慢合上捏好!鼻尖略帶來了清明花粑子甘甜的氣息,還透着一點兒苦澀!不一會兒一個挺着大肚子的清明花粑子閃亮登場。就像一個小胖子肚子圓鼓鼓的,憨厚可愛。

全部做好了終於開始蒸了,奶奶把做好的粑子一個一個放入蒸鍋中,期間就還有我包的那個“小胖子”。我目不轉睛地盯着鍋中冒出的蒸汽,就像一個神奇的小精靈升入空中,越來越透明直至消失不見。蒸夠二十分鐘時間粑子也熟了,奶奶一揭開鍋蓋,一陣清香撲鼻飄了過來,我就拿着手中的碗湊到鍋子前夾起我包的“小胖子”。心急的就想往嘴裏吃了一口,“哎呀,好燙!”奶奶笑着還叮囑我讓我慢點吃別燙到嘴了,我吹了吹,終於可以吃上了,一口咬下去,肉餡裹着油在口中沸騰,就像在跳舞一樣,色香味俱全,甜甜的清明花與肉餡混在一起,味道簡直絕了!

我們華塘的清明花粑子簡直就是上等美味!據說這手藝和習俗是一代代相傳下來的,不僅是一道美味佳餚而且清明花吃了對身體還健康益處。我真是巴不得天天都有這個習俗!

篇二: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包清明花粑子

“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民族衆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每個風俗都具有自己的特點,例如:包餃子、放鞭炮、搗年糕等等,它們的特點不同,寓意也不同。而我最喜歡的是清明時包清明花粑子啦!

每年清明節的前幾天,爸爸媽媽就會帶着我們去摘清明花了。在爺爺奶奶的菜田裏,可長滿了清明花,這種花是很小的,淡綠淡綠,上面有一根一根細小的毛,還有着小露珠,很大的清明花就像是家裏種的多肉,它們簇擁在一起,頂端都會開出黃色的小花,可好看了。我們爲了能多做一些清明花粑子,將田裏的摘完後,還要去別的地方摘,即使在掃墓返回途中也不例外。就這幾天下來,都將近有十袋左右了,爲做清明花粑子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今天,是我們所有人空閒的時間,我們一致同意做清明花粑子。我和哥哥跑着出去,將鍋裏接上適量的水,便放進電飯煲裏,又爭着抓了幾把清明花放進去,就可以開始煮了。在這期間,要提前將盆裏的糯米粉面粉和成團。爸爸坐在板凳上,使勁地壓着盆裏的麪糰,爸爸將麪糰來回地壓,麪糰越發粘稠,看得我也想去揉麪團了。這時,清明花煮好了,媽媽迅速地拿着抹布,將鍋子端了出來,又倒在麪糰上。因爲是剛煮好的,清明花很粉,所以揉了幾下,清明花便會和麪團和在一起,不一會兒,麪糰就會變成綠色,只要再多揉幾下就可以開始包了。

過了幾分鐘,我迫不及待地接住媽媽遞給我的一小塊麪糰,我一隻手將它壓成片,一隻手用勺子舀起臘肉,沒錯,我要做得是臘肉餡的。我把餡放在中間,再用手捏起來,第一個清明花粑子就做成了,聞着這香味,我忍不住都想一口咬下去。我邊包清明花粑子,邊問爸爸:“清明花粑子好吃嗎?”爸爸笑着回答:“那肯定好吃呀!而且清明花粑子是作爲過節的食物,可以用來祭祖,寄託對祖先的懷念之意。這個清明花粑子呀,其還與明朝建文皇帝有關,當時他流落到貴州省,在長順縣白雲山剪了頭髮做僧人,當地的老百姓在上山朝拜佛像時,都會帶上很好吃的自制食物作爲祭品。偶然一次,建文皇帝品嚐了大家帶去的食物讚不絕口,得此餅主料是清明花,於是就取名爲“清明花粑子”,後來便逐漸傳到其他地方。”“哦——原來清明花粑子還有這麼一個故事。”我若有所思,但手卻不停的包着,“看!我都包了這麼多了。”這時,爺爺端着一碗清明花粑子過來:“吃粑子嘍!”我最先跑上前,筷子我都懶得用,直接用手抓起一個就往嘴裏塞,嗯!實在是太好吃了,果然,自己做得食物就是美味。

清明花粑子是郴州的傳統美食,它寓意着平安健康,是我最喜歡的傳統美食之一,我愛吃清明花粑子!

篇三: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轉眼就要過年了,時間過得可真快!走在大街上,各種各樣的大燈籠中國結,滿街紅紅火火的。在人流當中,彷佛已被一股歡樂的氣流所捲入。

傍晚的時候,我聽到了一聲巨響,原來是煙花演出開始了,我馬上跑到了附近的景點去觀看,煙花真美麗,五顏六色的奇形怪狀的都有。看完煙火表演後,我才滿意地回到家中。回到家後,差不多就是晚上了,我看見媽媽正拿着鞭炮呢!便問爲什麼要放鞭炮呢?媽媽告訴我說說:“以前有一種怪獸名叫“年”,它每年都會到村莊去吃人,破壞村莊,一個老人就告訴他們方法,就發現它有三怕,怕紅色、光、聲音。於是人們就用鞭炮的光、聲音、顏色嚇跑了“年”。媽媽說這就是放鞭炮的來歷。我正在想象“年”的樣子時,鞭炮隨之響起,那聲音使我連忙用手捂着耳朵。

以後要好好注意鞭炮爆炸的時間了。我喜歡看小品等表演,魔術十分精彩,回到家後吃了晚飯,看了看春晚時間過得可真快。當十二點中的鐘聲響起時,我們就該響應我們當地的風俗放鞭炮迎接大年七年級,放完後,我開開心心地對爸爸說:“爸爸,過年的紅包什麼時候拿來呀!”爸爸對我說:“行行,明天睡醒就給你。”我非常期待明天的到來,就這樣,我們在十分喜氣洋洋的氣氛中渡過。

最後呢!我們跟着春晚一起,隨着音樂“難忘……今宵……”我們就迎來了新的一年。

除夕夜真是難忘的一夜啊!

篇四: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滋啦,滋,啪啪啪啪。”從油鍋中傳來聲音,聞上一下,哇!一股肉香撲鼻而來,連鼻塞都能治好,這是什麼?這就是我們家鄉的習俗小吃——炸肉丸!

炸肉丸一般在除夕前後,有一次在除夕下午,媽媽說:“今天要炸肉丸了”,我一臉茫然地問道:“過年不是吃餃子嗎?”媽媽笑着說-”嗯!可是在我們家是炸肉丸,寓意團團圓圓。”

於是我們開始首先準備好材料,有豬肉、香菇、小蔥、藕等等食材,接着把豬肉剁成肉沫,再把其他食材一股腦放進絞肉機器中打碎,到了最重要的一步了,把所以食材攪拌到一起加入澱粉、鹽、生抽、料酒等調味。過了20分鐘媽媽說:“來,行了,你要不要一起?”我又興奮又好奇的說:“要!”媽媽邊做邊說:“把手洗好,抓一把餡料,一捏要捏一個維形、又一捏,再一個,反覆捏後,一個圓型的小球就出現在了媽媽的手中,我興奮的舉起手說:“我也要試試!”於是我擼起袖子像老鷹捉小雞之勢,向着盆裏的肉餡抓去,像揉麪一樣,揉着肉。抓起一大塊揉了起來,可是卻並不像想像中的那樣容易,要麼不圓,要麼太大,要麼太小。

媽媽抓住我的手,像幼兒園老師教小朋友如何寫字一樣,一點點的教我,在我的努力下終於做好了我人生中第一個肉丸。

接下來往油鍋中倒油,再將油鍋燒熱,邊炸邊捏,我捏累了,看媽媽炸一羣小白球一樣的肉丸跌入火鍋中,它們在鍋中遨遊、翻滾,油鍋中不停地冒泡。滋啦,嗞啦的聲音冒了出來,一大股肉味也撲鼻而來,一個個白球穿上金黃金黃滿是疙瘩的大衣,我口水都不聽話的要流出來了,我忍不住抓了一個吃了起來,肉香在齒間流露,“咔嚓一聲”肉丸子的大衣碎了,一股香郁的味道伴着肉味充滿着味蕾,吃完後脣齒流香,讓人回味無窮!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習俗小吃一一炸肉丸

篇五: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正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人的家鄉都有各自的風俗,在我們這裏,每年的元宵節大家都會團聚在一起吃元宵。

今年的元宵節,我們一家到集市上買了今天的主角一湯圓。回到家中,我便迫不及待的想打開湯圓開吃,此時的媽媽阻止了我,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孩子,湯圓是煮着來吃的,讓我來幫你煮吧!”此時的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湯圓是煮着吃的。畢竟這是我第一次吃湯圓嘛!

沒過一會兒,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便呈現在我的眼前。我用筷子輕輕地插進湯圓裏面,芝麻餡慢慢地溜了出來,我看着這如此誘人的湯圓,垂涎三尺。我用筷子輕輕的夾起一個湯圓緩緩地送入我的口中用力地嚼了幾下,裏面的芝麻在的口中流淌。它是軟軟的,甜甜的。張開嘴,我的口中全是黑色,簡直就像十年沒刷牙的老爺爺。

很快,便到了晚上,我們一家來到了大伯家一起團聚,大伯母做好了我們這裏獨有的特色一涼粉。我們一大家子吃吃喝喝,好不熱鬧。

回到家中,爸爸拿出今天剛買菸花,準備來一場“煙花盛宴”。他將煙花放在地上,用剛點燃的一根香接觸到煙花的引火線上。“唰”的一聲,煙花開始燃放出絢麗的火焰。爸爸向後退了幾步,煙花便飛上天空,在天空中畫出一道美麗景色。我們趕緊拿出手機拍攝。美麗的煙花在漆黑的夜空中顯得格外絢麗。那一刻,天空中的黑暗已被驅逐,盛下的是煙花的殘影。放完煙花之後,我和哥哥拿出了珍藏已久的“仙女棒”。我們用香棒點燃了“仙女棒”的紙質部分,它便燃起五彩繽紛的火花,有的是綠色的,有的是紅色的,有的……我們將它在空中環繞出一個美麗的形狀,即使已經燃滅了,但還是留下了美麗的殘影。很快,將近十多支的“仙女棒”便已經化爲了烏有。可是我們還是覺得不盡興,準備拿出花筒再放一下。我們拿出了花筒,悄悄的把它放到雪地裏,用一根香點燃。“啪啪”的聲音從屋外響起,絢麗多彩的火花從花筒中噴射而出。此時的爸爸媽媽下了一大跳,立馬從門外走出。看見的是如同電焊師傅的電焊機發出的光彩般的火花,他們連忙拿出手機拍攝。

煙花晚會結束了,我仍沉浸在光彩閃耀之中,我真佩服煙花,他們爲了大家,做出了流光溢彩的光亮形象,這是多麼可敬可讚的“煙花”精神啊!

篇六: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每一個地區都蘊藏着各自獨特的民風民俗,我的家鄉也是如此。

今天我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剛吃過早飯就被媽媽拉着開車去外公外婆家,車上還放着要送給他們的酒和一些小點心。我有些奇怪,過年爲什麼要到處去走親戚拜年呀?我便把這個疑問告訴了媽媽,媽媽爲我解釋道:“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種叫“年”的兇獸,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到處吃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直到七年級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纔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吃掉。於是拜年的習俗便流傳開來。”

不知不覺中,車已經開到了外婆家。這時候,有很多親戚都已經到了,大老遠就能聽見人們談話的聲音,好不熱鬧!一縷縷青煙從煙囪裏飄出來,房子上空顯得霧濛濛的,爲這依山傍水的老屋又增加了一幅好景緻。

進到裏面,我看見了熟悉的三家公、三家婆、表叔、小姨……也有一些不曾見過的面容。媽媽讓我挨個打一遍招呼,我和姐姐相視一笑。嘿!有哪個小孩子不喜歡拜年呢?我們立刻走過去,挨個喊:“小姨、表叔……”只是遇到不認識的人時,有些尷尬,但總有人化解尷尬:“嘿嘿,不怎麼見過,不認識很正常,你叫我大哥,記住了嗎?”“嗯!大哥”“哈哈,不過不是黑社會的那種大哥喲,哈哈……”嘿!遇到幽默的親戚,總是快樂的呀!

很快就到了吃飯的時刻,也是我最喜歡的時刻。一大羣人分成幾個桌子圍坐在一起,大人們喝酒一邊喝,還要讓其他人也快喝,喝完了又趕緊倒上一杯,儘管那個人一直在擺手:“不用了,不用了,我喝得已經夠多了!”但倒酒的人還是要爲他滿上一杯才肯罷休。而小孩們就簡單多了,一個勁兒往嘴裏塞甜香腸,一大盤甜香腸不一會兒就見底了。小孩子們大飽口福之後,就又嬉笑着跑去玩了。媽媽們在一起聊家常,聊孩子,聊工作。這時,外公拿着紅彤彤的長方形東西向我走了過來:“乖乖,這是我給你的紅包,新的一年要努力學習哈!”“嗯,謝謝外公!”有了外公打樣,其他大人也紛紛拿出紅包遞給我們,雖然最後都會被媽媽借“保管”的理由收走,但我心裏還是像吃了蜜一樣甜。

吃過午飯,大人們去打牌,小孩子聚在一起玩:下棋、放鞭炮、玩“鬼捉人”,每個人都玩得大汗淋漓,我們跑着、跳着、笑着……

晚飯後,大人們意猶未盡地起身,小孩們戀戀不捨地望着小夥伴,每個人互相道別,孩子們約好下次還要一起玩。大人帶着自己的孩子,隨着汽車啓動的聲音,隨着一聲聲再見,這美麗的鄉村老屋再次安靜了下來。

篇七: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壩壩宴,已經成爲了四川人風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壩壩宴,又叫“九鬥碗”,是四川農村、郊區待客的一種宴席形式。“鬥”在四川的方言裏,意指大的容器,用“九鬥碗”來稱此場面,也足夠看出其宴會之豐盛。平日裏家裏紅白喜事需要宴客時,請熟悉的鄉間大廚一手操辦,將桌椅板凳順溜擺在自己院壩裏,親朋好友圍坐一桌,溝通感情,分享美食,這便是壩壩宴的由來。

壩壩宴的菜品以蒸菜和醃菜較多,也叫“三蒸九扣”。看吧,院壩裏一陣白煙升騰而起,一位農村大廚揭開了蒸隔。待煙霧散盡,這道聞起來超棒的菜品終於露出了它的真容,是我最喜歡的“甜燒白”。壩壩宴上的一碗甜燒白,是對勞動人民最棒的獎賞,可惜此時此刻還沒開席,我們正同人羣走過這個院壩!這廚師就在院壩的一角搭的爐竈邊忙活着,我只得邊眼饞地望望邊去找了一個座位坐下。

主人家不叫開宴是不能吃的,我坐在一把木椅上,嘴裏咬着筷子,真希望可以早點開宴呀!人們自顧自地聊着天,有時點頭微笑,有時哈哈大笑。小孩子們卻都一個個等得不耐煩了。

終於開宴了,服務員託着盤子穿梭於挨挨擠擠的餐桌旁,端上不同的菜。第一個亮相的菜總是涼菜,大傢伙合力圍攻這盤菜,似乎它十分招人喜歡。這涼菜麻辣爽口,特別開胃,幾口下去,胃裏的饞蟲也被勾引出來。紮實的熱菜纔是主角。比如“魚香肘子”,在四川話裏又叫做“髈”。肘子的肉不僅厚實,而且膠質豐富,在蒸汽的催化下,肘子內裏頑固的膠質變得軟糯,瘦肉融成酥爛的形狀,整個肘子早已變得“柔情似水”,筷子一戳就能夾下肉來。再裹起那濃郁飄香的醬汁,吃起來滑滑嫩嫩“稀溜耙”,簡直太美味了,輕輕一含就能在嘴裏融化。

我最喜歡的甜燒白終於上桌啦!這上面的夾沙肉油亮亮的,包裹了一層細密的芝麻餡料,口感也變得溫柔起來,再加上蒸制的方式讓肉質纖維鬆軟,吃起來毫不費牙口,肥而不膩。夾沙肉覆蓋下的糯米飯也是香甜軟糯,老人孩子無不喜歡。

一道道地道的鄉村菜餚接二連三端上桌來,看那紅亮飄香的幹鍋蝦,黃綠相間的酥肉湯,酸甜可口的糖醋魚……大盤小盤地直把桌上堆了兩三層。

小孩們忙着大吃特吃,大人們也放下手機,一邊給小孩子夾菜,一邊也是狼吞虎嚥。到了壩壩宴的後期,再沒有說話的聲音了,整個院壩裏都是人們吃東西的聲音。我也吃得滿嘴流油,肚子撐成了一面小鼓!真舒服呀,大家又聊了一會兒天,終於到了說再見時候……

我認爲,在自家院子裏擺上一次壩壩宴,親朋好友齊聚,除了經濟實惠和方便之外,更重要的是那份在一起的氛圍感。那份已經在城市生活中逐漸消失的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在壩壩宴得以重新找回。

篇八: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平坦的馬路上瀰漫着年的味道,街道上的人都喜氣洋洋,不論碰見了誰都把手擡到胸前,雙手抱拳,樂呵呵的說上一句“過年好!”中國的每個地方過年都有不同的風俗,我的家鄉也別有一番風味。

隨着時間的腳步,春節來臨了。人們各自忙碌,有的人出門去買年貨;有的人忙着掃房;有的人在家裏準備年夜飯。我們全家圍在一起包餃子有說有笑。“吱呀吱呀”擀麪杖在面板上不斷髮出聲音,一個又一個薄如紙張的麪皮就誕生了,媽媽輕輕拿起皮,用勺子颳了一點餡,小心翼翼地放進去,用手緊緊地捏住餃子皮的兩端,一下、兩下……一個小巧可愛的餃子就做好了。然後,奶奶拿出了一顆花生,放到了一個幸運餃子的餡裏面,還意味深長地說:“這可是代表健康長壽的‘福餃’”。媽媽也附和着說:“看誰是這個幸運兒,一會兒可得發紅包呦!”包完餃子,已經晚上七點多了,終於可以下鍋了,一個個餃子爭先恐後地跳入水中,不停地旋轉,就和跳舞一樣,我心裏滿是期待。大約過了10分鐘左右,一盤盤香噴噴的餃子新鮮出爐。我急忙湊過去盯着一盤盤餃子,心想:那顆“幸運餃子”會在哪裏呢?我迫不及待地夾了一個餃子咬了一口,鮮香嫩滑,可惜沒有花生,接着我又狼吞虎嚥地吃了好幾個,都不是“幸運餃子”。“哎呀,我的乖乖!”奶奶那深深的皺紋都難掩喜悅之情,那顆幸運餃子被奶奶吃到了。“祝奶奶長命百歲”大家高舉酒杯……

吃完餃子,我把準備已久的零食拿了出來,坐在桌子前準備看春節聯歡晚會。看着看着,外面響起一陣鞭炮聲,我出門去察看。只見一道光束直直地衝上天,隨後四散放開,一道道五顏六色的煙花如同帶着人們的願望一樣飛向遠方。隨後我也迫不及待地點燃了我的仙女棒,雖然沒有那煙花絢爛,但也別有一番趣味,我一邊晃着仙女棒,一邊也給小妹點燃了一支,仙女棒逐漸熄滅。但我心裏的甜蜜並沒有抹去。奶奶一邊看着放鞭炮一邊說着:“放鞭炮可是爲了驅趕年獸呢!”家裏到處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正是因爲這些風俗,我們的生活纔有了儀式感,我們的生活才更充滿樂趣!

篇九: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故鄉從仲夏夜的夢中醒來,門前的小草上,綴滿昨夜小雨的露珠。

我睜開惺鬆的睡眼,本想在暖暖微曛的晨風中賴會兒牀,可端午的歌謠早已在廚房裏吟唱,睡意便芬芳般散去。

外婆說,爲了紀念屈原,人們在端午節這一天,紛紛將米團用葉子包好放入江水之中,讓魚蝦不去撕咬屈原的遺體,長此以往,便成了一種風俗。”所以,外婆早早就起牀,踏着一地的晨露,在廚房裏忙活開。

在盆裏的糉葉,散發着陣陣清香,瀰漫了整個廚房。再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糯米,像飲了一夜的美酒瓊漿,聚精會神地依偎在一起。

只見外婆細細地選幾張糉葉,疊在一起,然後將糉葉捲成一個圓錐,用酒盅舀了一盅米,填滿圓錐,在中間加一顆紅棗,再用米壓實。外婆的手上下不停地翻飛着,將翠綠的箬葉包裹好雪白的糯米和鮮紅的棗子,綁上白色的棉線,用嘴咬着一邊的棉線頭,另一邊,左纏纏,右纏纏,繞着糉子的角劃過一道弧線,輕盈地打個小巧的蝴蝶結。這樣,一個有着四隻角,玲瓏小巧的綠色糉子精靈就誕生了。

我也興致勃勃地嘗試着,可不是漏了,就是糉葉破了,就算魁強包好,也不倫不類。外婆說,這比奧數簡單多了,長大後就自然而然學會了!

陽光透過窗戶,照在我身上,癢得發酥。糉子的香味順着牆壁攀延,迷漫在整個房間裏,更濃了。我恍然:清香原來可以生長。

這邊盆裏的糯米和糉葉漸漸減少,那邊盆裏糉子精靈排起了長隊……終於,外婆架起大鍋,加入了冷水,點開了火,一隻只糉子潛在水底,咕嘟咕嘟地燜煮着。糉子的清香緩緩地從鍋中溢了出來,我貪婪地嗅着這一絲絲、一縷縷棕香,口水都要流出來了。端午的時光,在那糉子的鍋裏睡醒,糉子便煮好了,香氣氤氳了整個家。

我迫不及待地取了一隻,放在盤中,一股糉香撲鼻而來。細細地揭開墨綠的箬葉,只見微微染了綠色的糯米糰裏彷彿嵌着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很是好看。我第一口咬下去,是葉的清香,與那軟糯香甜的米,互相交融,微甜而不膩,黏而爽口,脣齒留香,好吃極了。

糉葉層層,糯米黏黏,仲夏的風和端午的夢便在糉子的清香美味中飄蕩,飄蕩……

篇十: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搖啊搖,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請我吃年糕……”每當這首熟悉的童謠響起,嘴中便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種甜蜜的感覺。在我老家,有這樣一習俗,每到農曆年底,街坊鄰居們便聚集在一起——“打年糕”!

大家一般提前幾日準備好打年糕的一切事宜,一口大石臼和一隻大棒槌,這是打年糕的主要工具。各家各自準備用來做年糕的糯米和晚米,這是打年糕的主要材料。然後街坊鄰居坐在一起商量在誰家打年糕,以及各家打年糕的順序。一般十幾戶人家合在一起,一家年糕打完,再打下一戶人家的年糕。到那時,被選中的“幸運兒”家裏一定是熱熱鬧鬧,喜慶無比。

各項準備工作完成以後,打年糕的活動就正式開始了。一口大石臼擺放在廳堂正中央,旁邊則是一根大棒槌。家家戶戶圍坐在石臼旁邊,此時的廚房早已是“霧氣”繚繞,天空中飄散着粉糕白色的蒸汽,從中還能聞到糯米那濃郁的米香。待米粉蒸成米糕,將米糕倒入石臼,就開始擊打年糕了。打年糕需兩個人配合進行,其中一人坐在石臼旁,負責翻動石臼中的米糕,他一般是一位打年糕的“老師傅”,非常富有經驗,另一人則站立在石臼前,揮動大棒槌,自上而下擊打米糕。擊打年糕可是一項體力活,棒槌本身就有20多斤,而米糕又非常具有粘性,因此每一次擊打,都要消耗不少體力。因此好,一般會安排幾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輪流上陣。每擊打幾下,“老師傅”就翻動一次米糕,然後再進行擊打。直至米糕變的順滑且富有彈性。

接下來,還會有另一位老師傅將米糕揉捏成一個巨大的圓形餅塊,聽大人們說,單個餅塊的重量就超過了10公斤,我不覺呀然一驚,真是好大一個餅啊!

打年糕時,周圍會聚攏很多人。其中有不少像我這樣的小孩子,望着石臼中香氣撲鼻的潔白的米糕,不禁垂涎三尺。坐在石臼旁的老師傅看着我們這些眼饞的孩子,會時不時地掐一把年糕花,塞到我們手裏:“熱乎着呢,蘸點糖,嚐嚐。”我蘸了點紅糖,一口咬下去,年糕韌勁十足,又Q又彈,再加上紅糖的甜味,簡直是絕配!

打年糕在我老家是一場盛大的活動,往往從清晨持續到深夜,其中帶有大家對新年的殷切期待,這份“年年登高”的喜慶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篇十一: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今天早晨,我在睡眼迷濛中醒來。發現起早燒飯的並不是母親,而是父親,他十分反常地在廚房裏,累得滿頭是汗,把一碗碗糖水年糕擺在桌上,大家也不急於用餐,而是先互相祝福一陣,纔開始用餐。

大年三十,是個體面、熱鬧、忙碌的日子,年輕的女人們在院中燒年夜飯,男人們在家中大掃除,貼福字、粘對聯,時而也會到門外幫忙燒“露天飯”。孩子們什麼作業也不用做,跑到小店裏,買鞭炮、糖果、飲料與玩具。平時嚴肅的小店老太太,此時也露出善慈的笑容。

在山坡的頂上往村子裏頭望,那煙簡中舞出幾縷輕煙,緩緩上升,爲這村子添上一層朦朧的美。回到院子,小跑到鍋子邊,探身往裏看,見到一個餃子裂開了一條縫,我大爲吃驚。回過頭,對着媽媽與身邊的奶奶說:“媽媽!奶奶!你們看,餃子裂了!餡要跑啦!”她倆同時一驚,趕快跑過來。我本以爲她們是來補救餃子的,不料,她們竟捂住了我的嘴,看看四周,略帶尷尬地對我說:“小語,你這話說得不吉利,那是餃子笑了!寓意着我們下一年,會順順利利、笑口常開的!”看着鍋中笑裂了口子的餃子,我也笑了。

傍晚五點左右,飯菜上桌,我門家中的習俗是吃“露天飯”,也就是在院於裏團團相坐,吃年夜飯,好讓上天看到一家人團團圓圓、幸福美滿的景象。開飯前,奶奶特意找到到我這個惹禍精:“你上了桌可千萬不要亂說話啊,記住,筷子拿緊點,不要掉了,不吉利!”上桌後,我照着奶奶的話,緊緊捏着筷子,生怕它要逃出我的手心。大家正吃得興起,聊得歡快時。突然,“啪”地之聲,妹妹的碗碎在了地上,我正想責備妹妹幾句,突然看到了奶奶傳給我的眼神,猛然想起飯前的話,住了口。見嬸嬸滿臉堆笑,打破了這僵局:“碎碎平安!歲歲平安!”說完後,大家紛紛應和着,一陣祝福後又開始吃飯、談論。

晚飯結束後,孩子們最爲興奮,見老人們乘着三分酒興,紅着臉,從口袋中拿出一大疊紅包,一個一個點着孩於們的名字。領完紅包後,一些老人與嬰兒回房睡了,可孩於們是一定是要通宵的,即使父母強行拉着孩子回屋睡,他們也無論如何是睡不着的,聽着門外響徹天際的鞭炮聲、歡聲笑語,心中便是癢的,直到父母睡熟後,又溜出來,照樣一宿不眠。父母見這樣,也便隨了他們的性子,熱熱鬧鬧過三十。

過了三十,一切又恢復了平靜,但誰又不盼望着下一個大年三十呢?

花開花落,時間飛逝,可人們永遠忘不了——大年三十。

篇十二: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夜,已深。屋外只留了星辰顧自陪着夜空,屋內燈火通明。

明兒便是大年七年級,今日的事兒可就多了。家中熱熱鬧鬧,爺爺奶奶笑得格外開心,他們一邊收羅着餐桌,一邊哼着曲兒,還不時嘀咕幾句,聲音不高,不過聽來總是一些身心健康之類的。弟弟今日活蹦亂跳,逢着人就打,他總是打爸爸,爸爸倒也不惱,道出幾聲“沒大沒小”便就過去了。實際,只因爲今日是除夕罷了。

在老家,除夕比大年七年級忙多了,最特殊的應是領紅包的時候。等坐到桌子面前時,幾個大人早已張羅好了。桌上並排放着幾個紅包,全都鼓鼓囊囊的,在燈光的照耀下,讓人蠢蠢欲動,屋內開了暖氣,原本就躁動的心變得無法操控,弟弟一看這架勢就直接叫開了,大家就慣着他,於是就先扯了我去挑紅包。按照老規矩,每個紅包都有不一樣的驚喜,於是我就挑了看上去最厚的那個。這紅包必須是家內最年長的人包,是長輩對年輕一輩的認可以及祝福。

我覺得我比弟弟先挑,手氣一定不錯。可手都碰到紅包邊了,又被大人們喊停,腦中緩緩冒出一排問號。而大人們竟是先倒了一杯水,又提了一片青檸,對着杯口用力一捏,再從一個袋子裏拿出了準備好的“金元寶”放進水中,把其按至杯底,撒上小一勺白糖,輕輕晃了幾下。媽媽拿着杯子對着我的額頭輕輕一叩,應是出於青檸,有點澀澀的感覺。“人生似水,不去品味,是平淡無味,放入青檸,代表苦澀,即困難,而迎難而上,纔可去其味,樂觀豁達,遲早苦盡甘來,這是老規矩了“是啊,老規矩了。

領了那紅包,我細細地數着。忽地,耳邊起“啪”的一聲。我腦中空了一瞬,爸爸媽媽也有些慌,弟弟在叩水前打碎了那杯子。奶奶趕忙圓了個場:“哎,不要緊,不要緊,碎碎平安啊。”按照風俗習慣,杯子落地是大忌,一旦落地,又不可重來。大家自然心有餘悸,但這麼一說,有些道理,大家又意識到今天是大年三十,於是又熱鬧起來,像大家都淡忘了般。

紅包到手很久了,弟弟還在數着,生怕少了幾張。我本以爲因爲已經很晚,大家可能早已入睡了。但無意識向外瞥了眼,家家戶產都還閃看米黃的光……

我又望了望窗外雪原般的虛空,再次這樣過個年,又是來年冬天了吧。後山的梅花一白十八里,山雪同色,青石如玉,落水成冰,驚起的鳥雀如雲如蓋,飛遠了,又復歸松林。

白雲蒼狗,來年冬天……

篇十三: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是誰在烏黑的窗櫺上鋪展一派春意?是誰在漫天飛雪中綻放出一枝“紅梅”?又是誰經過剪刀的裁剪,給家中增添一團喜氣洋洋的期待?——哦,那是窗花。

我的家鄉,最有名的習俗就是剪窗花了。每年一到臘月,城鎮的集市上就會掛滿一張張鮮豔的、精美絕倫的窗花。那是用手工剪出的窗花,每一張都經由一雙靈巧的手撫摸過,充滿了智慧和耐心。剪刀裁剪出的線條流暢而精美,沁着淡淡的人間煙火氣。

窗花承載着我美好的回憶。小時候,我總喜歡纏着奶奶,看奶奶剪窗花。她戴着老花鏡,盤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她的指尖下輕盈地舞蹈。左右旋轉之間,一朵朵美麗的花兒就在她的指尖綻放。牡丹花碩大,華麗富貴;荷花清新淡雅,出淤泥而不染;菊花謙虛且淡泊名利。還有那可愛的白胖胖的小娃娃,雙手緊緊地抱着一條大鯉魚開心地笑着……剪着剪着,奶奶笑了,她彷彿回到了年輕的時候,羞澀而俊美,低着頭,嘴角微微翹起,靜靜地舞動着手中的窗花……

奶奶會把那些剪好的窗花整齊地平鋪在一個大筐裏,大年三十再將它們貼到窗戶上。小時候,這個活兒,通常由我一個人全包。當時我還小,那小小的個頭,擡頭望着高高的窗戶,遙不可及。可是我並不甘心,踮起腳尖,拿着窗花在窗戶上來回比劃。可還是夠不到。我又吃力地爬上窗前那張大理石小桌,站在高高的桌上,終於可以觸到窗戶了。膠帶將那一張張精美的窗花固定到明窗淨几的玻璃上,蔚藍的天空,襯着窗花更美了。窗花裝飾着窗戶,爲它增添了一絲美和別樣的浪漫。

火紅的窗花,把風景、傳說,以及美好的寓意都搬了上來,把所有的念想與美好的期盼都凝聚在了窗上。它們是永不熄滅的炬火,是代代相傳的薪火。隨着時間的推移,長大後的我也學着剪窗花。從最簡單的花樣開始學起,慢慢地手不再那麼笨拙了,動作也嫺熟了許多。

在剪窗花的過程中,我發現那一剪一裁融入了真情,把我的心帶到了另一個世界,浮躁的心也逐漸平靜了下來。

戲臺、窗花、熱鬧的竈火,鄉土風俗意蘊深厚,源遠流長。那一剪一裁也融入了無限的真情,這纔是窗花美的原因。

篇十四: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我老家近海,家家戶戶都以捕魚、放牛爲生。所以每年秋天都會按照風俗,舉行一次慶祝豐收的篝火晚會,在外地生活上學的我,也有幸參加過一次。

夕陽西下,當害羞的白雲臉蛋紅得宛如火燒的時候,退潮的序幕拉開了,我們全村總動員,來了一次集體大趕潮。落日的餘暉照耀在大地上,在沙灘上的陰影中,許多“不懷好意”的身影在蠢蠢欲動,那些渾渾噩噩的海鮮們並沒有任何提防,仍按往常那樣出來覓食。霎時間,那羣身影一擁而上,手拎一隻桶或一個盆子和一個夾子,各種五爪金龍、八仙過海般,三下五除二地就把各種蝦蟹、貝殼統統收入桶中。

女孩子們則專門去尋找那些色澤鮮豔,如同天上繁星的海螺和貝殼;男孩一看見活物,不由分說就大呼小叫地夾進了桶裏,若是遇到想反抗的,更是歡呼雀躍,紛紛上前去一陣逗弄。但有些比較遲鈍的男孩就會被螃蟹夾到,我也差點被一隻性情兇猛又靈活的大螃蟹夾到腳趾,但我後來吃掉他的時候,它不知道有沒有後悔自己當初的魯莽行爲。

大人們搬來一根根木柴和一些枯草,由今年捕魚最多的人澆上氣油,拿着火把來點燃。一時間火光沖天,火焰在熱情中盡情跳躍、舞蹈。待火勢緩下來,便有人裝來一盆海水,在場的人要一個接一個跳過去,據說可以洗去上一年一身的黴運,帶來新一年的好運。我覺得這很有趣,還趁他們不注意,調皮地多蹦了幾下。火光映照在每個人臉上,人們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我也被他們所感染,整個人都變得興致勃勃。

這邊,姑媽她們手腳麻利地串起一串串海鮮,在篝火旁臨時用磚搭起一個爐竈,放上燒烤架。一望無際的夜幕籠罩着天空,但是“噼裏啪啦”燃燒的火焰給這個黑夜增添了無限歡樂,海鮮們在燒烤架上隨着調味料滋滋作響,散發出陣陣誘人的香氣,叫人垂涎三尺。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串烤魚,一口接一口,吃得津津有味,滿臉是油也並不介意。大人們邊吃邊喝酒,乘着酒興放聲歌唱,歌聲雖然一言難盡,但卻雄壯渾厚,像是向波濤洶涌的大海發出新的挑戰,又像給海里的生物發出新一輪警報。

無論如何,大海永遠會歡迎這些乘風破浪、堅持不懈的漁民們,漁民也會時刻敬畏大海,索取有度,永遠保護……

篇十五: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正月十五,黃昏,衢州的一個小村莊。

院裏,旺兒早等不及了。他不住地跑出門去,又急急跑回屋,向娘要表看,不住地問娘:“娘,娘,怎麼還不來呀?”

在衢州的正月十五元宵夜,這兒是興舞板龍的。才八歲的旺兒今兒是第一次得以見到這大人口中的盛會,急切地恨不得將表調快一些。

大約又過了一刻鐘,從旺兒家的院門口向遠處眺望,隱隱從河的盡頭出現了一閃一閃的燈光。旺兒一家同鄰居們也紛紛走出了家門,紛紛站在家門口看着那點點燈光。燈光一晃一晃,若隱若現,漸漸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多,越來越清晰,還隱隱能聽到熱鬧的鼓樂之聲,舞板龍的長隊從河那邊兒走過來了!龍燈的光亮,落在河裏面,璀璨得如同滿天星辰映在了碧藍的幕中……

旺兒隨着爹媽,隨着周圍的鄰居們,跟在長龍的身後。那長長的板龍似乎有着某種魔力一般,四周的鄉民越來越多,每個人都是那麼的歡喜。到了村子中央,鄉民圍成一圈,中間出現了一片開闊的場地,旺兒坐在爹的肩頭。呵!他總算看清楚了這長長的板龍兒。這是村裏最長的板龍,有108段龍節。每個龍節之間都是厚實的木板相連接。旺兒似乎有點明白它爲何叫“板龍”了。整條龍大概有200多米長,紅綠相間,橙粉相配,內點小燈,極其精緻。而龍頭的製造更是讓人歎爲觀止。那飄逸的龍鬚,那高揚的龍角,那威風凜凜的龍眼兒,引得人羣讚歎不絕。舞龍開始了,180位樸實的鄉親們齊心協力舞起板龍。龍身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顯得靈動而輕盈,清新而自然。栩栩如生的似乎要活過來,一飛衝上青天。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夜光中燭火璀璨的板龍顯得愈加壯觀,舞龍的村民一會兒圍成一個華麗的圈,一會兒呈波浪形伏動,一會兒又靈活地在人羣中左右穿梭。人影綽綽,鑼鼓陣陣,鞭炮聲聲,花燈閃閃,看得人羣驚呼之聲不絕於耳,歡悅熱鬧的樂聲一直傳到了明亮的月兒上。舞龍的隊伍行走於大街小巷,將新春的喜慶傳到了千家萬戶,將樸實的村民對鄉親們的美好祝願灑在了每個人的心中。

十年後,旺兒走出了家鄉。三十年後,當他再次回到這兒,再次看見家鄉時隔多年依舊如此富有朝氣的板龍兒時,煙花與淚水印在他的眸中,他喃喃道:“多好啊!”

故鄉板龍鬧元宵,龍燈盞盞寄鄉情!

篇十六: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一根成年人胳膊那麼長的棍子,在它的一端繫上鐵絲,鐵絲下面綁着油罐子,這就是中秋節不可替代的火把了。

八月十五的夜晚,明月當空。那晚,我們家鄉里的人,雖不對月感嘆親人團聚,卻也有自己的習俗——玩火把。

白天,大街上的貨攤子都擺上了火把。有木杆的,鐵桿的,竹杆的;有舉着玩的,提着玩的;有用棉芯的,也有不用棉芯的。也有些人家,他們不買火把,而是自己做。有些是拿紙糊的,有些是用紗布製成的,有些是用家裏廢舊的鐵罐子做的,還畫上了別具一格的圖案。

天色漸晚,那些被堆在角落,閒置着的火把子,也被人們拿出來,放在堂屋擺着。不一會兒,就有人拎半桶油過來,給火把添上。這油可不是普通的油,而是柴油!因爲柴油不容易買,所以這小小的火把也愈顯珍貴。只見添油的人,輕輕旋開油壺的蓋子,瓶身一斜。油便“咕嘟嘟”地滾進了鐵罐中。把火把周圍的油擦乾淨,就算是準備好了,靜靜等着夜晚的降臨。

天邊的那一抹光亮剛一消失,整個小鎮都籠罩在黑暗中,但轉瞬即逝。幾乎同一時刻,家家戶戶的火把都亮了起來,都燃了起來,小鎮成了“不夜城”。人們從四面八方,聚集在鎮後的湖邊。白天的火把好看是好看,但總沒有夜晚的驚豔,火終究是它的靈魂。不同的火把,在晚上的效果也是不同的:鐵桿的映着橘紅色的火光,竹杆的最普通;用紙糊的,紙被烤成了焦黃色;圍在外圍的紗布,隱隱滲出火光,像極了紅紅的燈籠。更有人將罐子做成球體,在外面淋上一層油,形成一個大火球,一手提一個,好似哪吒登場。人們提着這麼美的火把,排成長長的隊伍,宛若紅色的游龍,現身於湖邊。每當這時,我也舉着高高的竹火把,繞着清水塘邊,一圈一圈地跑着,一會兒用火把照照牆頭的黃石榴,一會兒看看岸邊的紫花,一會兒與家人一起閒聊於湖邊。

除了在岸上散步,也有人站在橋上觀景。橋過半截有個小亭子,亭中有兩排長椅。中秋的夜晚,總有許多老人家在這拉二胡。悠揚、委婉的旋律配着這一番盛景,真是中秋佳節最美的時刻。

兩三個時辰之後,夜深了,大傢伙都一一散去。一年只亮相一次的火把也回了家,中秋夜在這個時候結束了。雖然是在小鎮上,但熱鬧的氣氛卻比城市還要濃烈。

篇十七: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按照四川的風俗,大年七年級是男人們做飯。按照四川德陽的風俗,大年七年級這一天是吃麪食和煙燻臘肉,對我們一家來說午餐纔是很重要,所以早餐吃得比較簡單。

吃過早飯,我們就開始和麪。父親將麪粉倒進盆裏,而到麪粉,還是很講究的。你把麪粉倒少了,不好捏成圓。水放多了,就會非常粘手,再說還不夠我們一家人吃呢!把麪粉倒滿盆子,接水時會使麪粉和水都溢出來,爺爺呢,是一個不折不扣“吝嗇鬼”,非常的勤儉持家,絕不允許出現這種事。父親拿着盆子放到水龍頭下面,接着水均勻的攪拌着。一開始父親攪拌得非常吃力,臂膀在盆子上面不停旋轉,漸漸的盆裏出現了一個麪糰,裏面的面非常鬆軟。父親把面放在菜板上,提前把麪糰分成兩半。她叫我把其中一半挫成長條,而自己卻拿着另一半做麪條去了。

手中的麪糰在我的搓弄下變得又細又長,不過就是有點粘手,現在手上一塊白,一塊黃。我將麪糰搓成一個個圓,我本來就是一個孩子,心裏充滿了童真童趣,那一個個圓球被我拼在了一起,遠遠看去,就像一隻白色的毛毛蟲在菜板上爬來爬去。父親看到我這樣,只是笑了笑沒有說什麼。也許是有些淘氣,我偷偷拿走了一個面球,找了一根樹枝,穿在上面。跑到院子裏找到正在烤火的母親,將樹枝放到火爐上像在燒烤一樣,轉動着手中的樹枝,漸漸的那個麪糰被烤的發黃,慢慢地變黑。

“孫子,來跟爺爺一起去取臘肉。”來到閣樓,不禁有些驚呆了,閣樓上琳琅滿目掛着臘肉,在樓梯上都能聞到一股肉香味,啊,這就是作四川人的好處吧!回到廚房,看見父親在那拉麪,面拉得的細細絲絲,像一條條機靈的水蛇。只要父親沒甩一下,面就會長几分。下鍋水煮,爺爺在竈臺後面燒火,裏面的幹竹被燒得噼啪作響。撈麪起鍋,不用放鹽。在德陽這邊,人們喜歡煮一碗白水面,自己撒自己喜歡的調料,香得很。米酒湯圓,米酒和肉香在廚房裏交相錯應,整個廚房被這兩種香味包圍。米酒湯圓、面、臘肉、紅燒雞、外加一份涼拌豬耳朵。用四川話來說,太巴適了!

在夢裏,夢到一家人坐在飯桌上說說笑笑,酒肉香味四處瀰漫,好不滋味。

篇十八: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每個人的家鄉都有自己獨特的習俗,在我的家鄉,每逢中秋、除夕、春節等重要節日,做紅桃粿這一習俗不但是必要的,而且還是家喻戶曉的。

粿的種類很多,艾草粿、鼠殼粿、紅桃粿、甜果等等,而紅桃果是最常見的,每逢佳節,人們一定會在前一兩天早早準備好做紅桃果的材料以及一些用來裝粿的香蕉葉或菜葉。

臨近春節的前一天,奶奶一大早就起牀了,將提前準備好的糯米粉放入一個鐵盆裏,加入適量的白糖,因爲是要做紅桃粿,所以奶奶還在米粉上加入少許紅色素,再加入適量的白開水不停地揉搓。做完這些,奶奶也並沒有停歇,又把事先浸泡好的綠豆蒸熟、磨碎、放涼,又加了適量的白砂糖,用來做粿的餡料。

餡和皮已經準備就緒,接下來纔是“重頭戲”。只見奶奶把剛纔揉好的大大的糯米糰,分成一個個大小差不多的小擠子,雙手揉搓,直到表面光滑,把搓好的糰子攤成一張薄皮,放入餡料,再捏成一個類似桃子的形狀,放入果印,用手輕輕一拍,再倒扣過來,把它放在事先洗乾淨又剪成桃狀的香蕉葉上,哇!一個豔麗的紅桃粿頓時出現在眼前。我們也都吵着嚷着要試試,一開始,我們做的並不好,做出來的紅桃粿不是這兒破了,就是那兒漏了。但我們並沒有氣餒,我們學着奶奶的動作,小心翼翼地包好餡料,小心翼翼地放入粿印,再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剪成桃狀的香蕉葉上,都說熟能生巧,通過我們的努力,我們做出來的粿越來越得心應手了。不一會兒,一個個嬌小美麗、惹人憐愛的紅桃粿呈現在眼前,我們望着自己一身的白粉,都不禁歡樂地笑了起來。

不一會兒,蒸鍋擺上了,粿兒蒸上了,聞着從鍋裏飄出來的白煙帶出來的香氣,讓人口水直流。不知不覺間,紅桃粿已經蒸熟,我們一人捧着一個,美滋滋的吃了起來,邊吃邊聽奶奶給我們講紅桃粿的故事:紅桃果預示着紅紅火火,承載着人們對幸福平安的美好期盼,表現了人對佳節的重視……紅桃粿吃進了我的肚子裏,裏面的甜和奶奶的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裏。

是啊!這些紅桃粿承載着我們家鄉的風俗習慣,承載着一代又一代人們對幸福美滿的追求,這些風俗將會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永遠印在人們的心裏。

篇十九: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春節

要說一年中最熱鬧的傳統節日,肯定非春節莫屬了。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詩念着念着,就把春節給念來了。無論是剛會講話的小孩子,還是已經工作了的大孩子,又或是長了白鬍子的老孩子,提到春節,誰不說一臉期待、一臉興奮呢?

春節前幾天,沒有人不忙的。這幾天要買許多東西,大人買吃的、穿的、用的,小孩也要買菸花爆竹。等到萬事俱備之時,就只剩下盼望着春節的來臨了。

盼星星盼月亮,除夕來了。這天要守歲,雖然不用守一整夜,但也要守到十二點才行。晚上大人們看春晚,小孩們玩煙花、放爆竹。漆黑的天空上掛着五顏六色的彩花,鞭炮聲震耳欲聾,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洋溢着濃濃的年味。

除夕前腳剛走,七年級後腳就來。這可是一年中最“紅”的時候,家家掛上紅彤彤的燈籠,貼上火紅的對聯,穿上紅紅的新衣。爲什麼要這麼“紅”?傳說有隻神鳥來人間被誤射死,天帝十分生氣,要在正月七年級這天放火燒人間。人們知道後把家家戶戶裝扮成紅色、放鞭炮,才逃過一劫。所以每年的這個時候,大家都會把家裏裝扮成紅色,還預示着新的一年生活紅紅火火。

每到七年級就得包餃子、吃餃子。大人會事先買好肉、胡蘿蔔、玉米、韭菜等餡和餃子皮回來。然後把肉絞成肉末,把蘿蔔切成丁,把玉米和肉末也拌一起,調好餡料,就開始包。記得媽媽說過,餃子包得像耳朵,吃了不凍耳朵;而外婆也說過,餃子包得像元寶,寓意喜慶團圓、招財進寶。

餃子包好後,就要煮。把餃子“譁”的一聲丟進水中,一個個餃子像一條條小魚,在水中翻滾,和水花一起舞蹈、嬉戲。

轉眼餃子煮好了。媽媽把餃子端出來,我坐在那興高采烈地候着,表弟像熱鍋上的螞蟻似的,急得團團轉,嘴裏時不時嘀咕幾句:“快點!快點!”香噴噴的餃子剛上桌,就被四、五雙筷子搶。窗外的星星一閃一閃的,像是在歡呼。此時姑父出了個謎語:“白胖胖,小天鵝,一個一個落水中。打一食物。”“餃子!”別人還沒反應過來時,表弟搶答。姑父笑道:“猜對了!那你知道爲什麼嗎?”“因爲我正吃着餃子呢!”表弟回答。聽了表弟的話,大家都哈哈地笑了起來。七年級的煙花又給天空熱鬧了一番,星星正偷聽着每家每戶的熱鬧事,雲朵也飄來湊熱鬧。

春節是熱鬧的,它還在繼續,它還在噼裏啪啦地笑着,還沒有結束。

篇二十: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更有瓜燈迎遠客

“婆娑桂影醉平湖,月下芳園吳語舒。”我的家鄉平湖有着“中國西瓜之鄉”的美譽,因此在那兒製作西瓜燈是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

這要從平湖的西瓜說起,平湖的西瓜本就有名,稱作“江南第一瓜”,2001年平湖還被國家農業部評爲“中國西瓜之鄉”,汪曾祺老先生筆下的三白西瓜就是平湖特產之一。同時製作西瓜燈這種民俗活動也擁有幾百年的歷史。把西瓜的頂蓋削掉,內裏的紅瓤掏去,再於皮上雕刻出種種精美絕倫的圖案,這就是西瓜燈。現在我們雖在杭州,每年夏天仍然會製作西瓜燈,因爲這是爸爸的鄉愁。

爸爸小時候,曾經擔任過平湖首屆西瓜燈節的志願者。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平湖每年都會舉辦西瓜燈節。西瓜燈節顧名思義,是一個展示西瓜燈的節日。

爸爸告訴我,西瓜燈節在西瓜上市的盛夏舉行,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街邊、河邊到處擺放着西瓜燈;行道樹之間拉上繩子,繩上掛滿了西瓜燈;流經鎮上的小河中,有農民划着小船,船上放滿了他們自家制作的西瓜燈;人人上街遊玩,幾乎每個人手裏都提着一盞西瓜燈;如果沒有西瓜燈也不要緊,因爲路邊有很多製作西瓜燈的匠人擺着攤,專門手把手教遊客製作西瓜燈。爸爸忙於在街頭站崗,還要作爲學生代表去迎接前來參觀的人們,但爺爺並沒有那麼忙碌,他在河邊參觀,“實在擠不到人羣前邊,我就只能在街邊攤買了一個望遠鏡,墊高了腳用望遠鏡朝河裏看!”爺爺如是說。

爸爸還說,西瓜燈節的夜晚格外美麗。千萬盞燈中的蠟燭一起點燃,火樹銀花,照亮了城市的夜空。燈上雕刻着各種圖案:有《紅樓夢》《水滸傳》等等經典故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們當時最喜歡比賽認瓜燈上的故事,誰認得多誰贏。這是劉姥姥進大觀園,那是武松醉打蔣門神,那又是劉備三訪臥龍崗;有吉祥紋樣題材,雙龍搶珠,龍鳳呈祥,松鶴延年,其中龍鳳呈祥的西瓜燈上每一片龍鱗,每一根羽毛都清清楚楚;還有專門給孩子看的動畫人物西瓜燈,小動物西瓜燈等等,題材新穎,工藝細緻,活靈活現。總而言之,各種各樣的燈應有盡有。

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獨特的習俗。吾鄉平湖的西瓜燈節,獨一無二,真可謂“更有瓜燈迎遠客,萬千笑意寫流蘇”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ziran/feng/km3lx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