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自然 > >

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推薦15篇)

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推薦15篇)

  • 關注:2.67W次

篇一: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推薦15篇)

龍遊獨特風味——發糕

“軟、糯、順、滑,絲絲入扣,回味無窮,寓意深遠……”沒錯,說的就是我們龍遊的風味——發糕,這一過年必備點心。

龍遊發糕是圓形的,大小不一,看起來像一個個大圓盤。它有一股獨特的清香,嘗一口你會不自覺地讚歎道;“啊!真是甜而不膩,糯而不粘。”最具特色的,當然是它在製作過程加入糯米酒發酵,吃着比用發酵粉發酵的麪食更鬆軟,一口有一口的味道,一口有一口的香味。

關於這個加糯米酒的工序還有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女子,年年做發糕給人們吃。有一年她在製作過程中一不小心倒入了糯米酒,於是她就將錯就錯,發糕做出來後不但聞起來沒有酒氣,而且淳香了不少,吃起來也更加有味道了。後來它成了衆人皆知的美食。就這樣人們做發糕就會有放糯米酒的習慣。

要說起來發糕的起源,那麼可要從明代說起,據《龍遊縣志》記載:龍遊發糕的製作始於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製作工藝獨特,配料考究,成品色澤潔白如玉,孔細似針,因“發糕”爲“福高”之諧意,所以有吉祥涵意,即爲逢年過節必備名點,又是饋贈親友之佳品。

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龍遊發糕形成獨特的製作技藝和習俗文化,是龍遊人民過節等喜慶的場合必備的食品,是民間任何酒席的首道點心。隨着龍遊人民把發糕贈給親友們,親友又把發糕分享給其他人,這便讓龍遊發糕這一美食,傳到了大江南北,成爲了廣大人們都愛吃的一道甜點。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想吃了呢?心動不如行動,快來龍遊嚐嚐發糕吧!

過年吃發糕,便是我的家鄉——龍遊的一種風俗。

篇二: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對於中國人來說,肯定沒有什麼節日比除夕更重要了。這就好比國外的平安夜,除夕在中國人眼裏可是重中之重,而且各個地方慶祝方式各異,我的家鄉——溫州,也有着自己與衆不同的特色習俗。

在除夕當天,重頭戲自然是年夜飯了。一大早,負責準備食材的人,忙着去菜場收羅各種美食。留在家裏的人呢?就忙着“撣新”,也就是大掃除,讓整個家煥然一新,乾乾淨淨過大年。

過年了,紅色就顯得尤爲重要,爲啥呢?喜慶!中國人圖得就是紅紅火火。家家戶戶門前紅色的春聯一貼,福字擺中間,年味就更濃了。雖說現在有些人不會特意去貼春聯,但更多人還是喜歡像以前一樣在門前貼起了春聯,希望來年五福臨門。

忙碌許久後,也快下午四點了。這時重頭戲——燒年夜飯,開始上演。溫州人年夜飯的食材很有講究,就像年糕(諧音年高)一直都是一道打頭菜,意喻祝孩子年年長高,祝大人們年年高升。溫州的年糕也叫水晶糕,白得特別晶瑩剔透,入口軟軟糯糯的口感,不僅好吃,更是多了幾分顏值,是年夜飯的明星選手。大黃魚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佳餚,更有年年有餘的意思。還有八寶飯,匯聚八種食材,代表着團團圓圓。年夜飯裏的每道菜都有着美好寓意,這可是我們平時都不在注意的。

菜燒好了,開始擺盤。在桌子外圍用紅色的高腳碗擺上十道小菜,象徵着十全十美。如果家裏人數比較少的,則擺上六盤,大有六六大順的意思。外圍的小菜,溫州話叫“盤頭”。“盤頭”擺好後中間則擺上意喻美好的大菜。一切準備就緒後,年夜飯正式開始,陣陣菜香引得所有人大快朵頤,大人們會喝上些酒,孩子們則用飲料給長輩敬酒,這是家人團聚的時刻,大家在一起閒聊着瑣事好不快哉。

八點鐘,春節聯歡晚會準時開始。現在的春晚多了很多娛樂項目,就好比搶紅包,雖然狂拼手速只能搶到幾毛錢,但還是樂在其中。看節目之餘再給身在遠方未能回來的親戚發個微信,道幾聲祝福,發幾個紅包,氣氛就上來了。

九點多了,孩子們自然是坐不住了,都接二連三的放鞭炮去了。城市裏大多禁止煙火,唯有那小摔炮,還有點意思。這些摔炮接着扔在地上產生的力使小包炸開,發出爆炸的響聲。多來幾個一起扔,聲響就變得很大了,就像真的鞭炮一般。孩子們總是很調皮,躡手躡腳地放在幾個大人的腳邊,等他們一不留神,一腳踩下去就哈哈大笑。還有一種叫仙女棒,煙火在一根棒子上閃耀着,就像仙女的魔法棒一般,甚是好看。

夜裏,大多數人都會等到12點的鐘聲響起,等着自己又長大了一歲的那一秒,懷着無比興奮的心情去睡覺,但註定是個不眠夜。

溫州的除夕沒什麼不同,很平常,但刻在骨子裏的溫情和熱鬧組成了除夕,這讓這個日子顯得與衆不同。

篇三: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端午

每年的五月初五便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日。在我們龍遊,端午也時興吃糉子。

奶奶會在端午前一、二天便將糉子裹好。端午節這天,早上一起牀,便會聞到一陣糉子的香味。我每次聞到這種清香,便會纏着奶奶給我剝糉子吃。

棕子裏黏黏的糯米飯露出來,咬上一口,香味便會從口中擴散開來……很是享受。沒過一會兒,一個糉子便被我狼吞虎嚥地吃掉了。

據說端午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屈原是古代的一位愛國詩人,他寫出了許多愛國詩作。他因爲國家淪陷而抱石投江。人們爲了不讓魚蝦吃掉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的屍體,便划着龍舟,將包好的糉子投入江中,讓魚蝦吃糉子而不去吃屈原的身體。

時過境遷,也許,現在端午人們吃到糉子時,很少有人會想到屈原,很少有人會給自己的內心裹上沉重的色彩。而今,隨着時代的變遷,端午吃糉子,已成了我們龍遊人,乃至整個中國人約定俗成的單單只是爲了紀念節日的風俗。

端午節除了吃糉子,近年在龍遊還有划龍舟的習俗。每年的端午前後,龍遊的龍舟協會,便會在靈山江舉辦各種規模的龍舟賽。靈山江畔聚滿了人,人們頂着炎熱,帶着滿心的激動,觀看比賽。五六條龍舟從岸邊相繼劃出,水面上泛起了波紋。一條條龍舟你追我趕的。岸上的孩子們興致勃勃地看着,好不熱鬧。大人們看得也是津津有味……但往往龍舟比賽進入到了白熱化階段,船上的人拼命地划着船,鼓手用力地敲打看鼓,這幾條船的實力勢均力敵,不分上下,最後其中一條龍舟憑藉一點點優勢,摘得金牌……

龍遊的端午除了吃糉子,賽龍舟之外,還有插艾草,插菖蒲,掛香包的習俗。不管哪一種習俗,都反應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精神世界也在發生變化。

篇四: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在中國各地,處處都有不同的風俗,也便有了“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說法。這次我要介紹的是關於潮汕的習俗——出花園。

潮汕人認爲,兒童15歲之前都是無憂無慮地活在受公婆神守護着的花園裏慢慢長大,當兒童15歲那年的七月初七這天,就要舉行出“花園儀”式,讓兒童感謝公婆神叫“出花園”,並長大爲人。

早上,把象徵吉祥的十二種花泡入浴桶來給出花園者洗浴,刮臉挽面去除胎毛,換上新衣和紅木屐,就去拜公婆神了。

拜完公婆神,開始吃盛大的早餐,盛大在哪兒?早餐要湊齊足足八人;更要準備足足八道或十二道菜品,而且要當出花園者嘗過一樣後,別人纔可品嚐,這對兒童來說是多大的特權啊,多大的責任啊。

早餐和中午的菜品都有各自的寓意,如咬住朝向自己的雞頭,寓意獨佔鰲頭;吃一碗豬內臟的雜燴湯,寓意換腸肚;蟹寓意拜蟹手足樣樣會……這樣的菜還有很多,其中都包含了長輩對即將成人的孩子的期盼。無論過去或現在;無論國內或國外;無論十五或十八,在這一刻,既是成長的證明,也是磨練的開端,繼續品嚐人生的酸甜苦辣。

篇五: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風俗元宵節賞花燈

吳怡佳

“火樹銀花合,橋鐵索開”,每年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節,不管大街小巷,都是亮亮堂堂的,處處掛滿了色彩繽紛,圖案各異的花燈,匯成了燈的海洋,燈的世界,而我的家鄉也有這樣一個習俗—元宵節賞花燈。

在元宵節賞花燈的背後,也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很久之前,一隻神鳥降落在人間,被人們誤殺,天帝知道此事後震怒,下令正月十五火燒人間,人們想出個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每天人家在門前掛起紅燈,從而讓天地以爲火已經燒起來了,保住了自己的財產和生命。

從此元宵節掛花燈,便成了一個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而每年我也會去公園賞花燈。

今年來看花燈的人更多了,打眼瞧去,哇!人山人海,人們要麼站在一旁賞燈,要麼站在中間拍照,要麼流連忘返於“燈海”之中,而那些早已佈置好的萬花彩燈也像是早就被春天賦予了生命力,活靈活現,璀璨奪目,令人感嘆不已,在人們面前閃耀得更加光芒有力。有的是大展虎年宏圖,信心、堅定、力量等等無一不在美麗的花燈中展現;有的是呈現古代人的智慧與美好品質;那晶瑩剔透的宮燈,蓮花燈,金魚燈,樓船燈,也是盡顯琳琅滿目的豐收碩果,盡放熱鬧與喜慶,不勝枚舉的“百燈齊賞”,讓人們顧盼生姿;還有那些可可愛愛的動物燈,更是吸引孩童去觸摸着無與倫比的樂趣,大人指指點點高明軒昂,就連那車上的喇叭也激動地連番叫喚,而我也是更爲激動,感受到即將到來的一年,是如此美好!不知不覺,天色已晚,嬉笑聲也漸漸消逝,流連於花燈之中的我,心中頓時有一絲不捨,期待下一年的花燈還是如此的精彩……

這就是家鄉的風俗—元宵節賞花燈,想起正月裏那片燈火輝煌,不禁內心蕩漾……

篇六: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月滿燈市

劉尚彤

在上海,有一條有名的老街,叫七寶老街。每到元宵節,都異常熱鬧。

日暮時分,月影淡淡,可那裏已經遊人如織。整條街的鋪子燈火通明,絢爛迷人。

我們擠進人羣,走到了一家滿是花燈的老鋪子。從遠處看,它本身並不起眼,只是那天花板上、牆上、貨櫃上、地板上溢出來的燈光太引人注目了。店口總站着一個老爺爺,已年過六旬,見我們進店,便熱情地招呼我們。

一進屋,我的目光便落到了牆上那亮閃閃的燈籠上。有各種動物樣式的,有寫着詩詞的,有寫着燈謎的,有畫着插圖的……它們明亮而閃耀,各有各不同的美。我癡癡地望着,癡癡地笑着,陶醉其中。老爺爺看我這樣,便笑着說:“小姑娘,這麼喜歡花燈,曉得花燈的故事嗎?”我回過神來,急忙搖搖頭。看着我期待的目光,他緩緩地說起來:“從前,有個獵人啊,惹怒了天帝,天帝就說要放火燒人間!而天帝的女兒聽到了這一切,她是個好人,就下凡,和我們商量着。這時,有個老人想到了辦法,說是家家點上紅燈籠,天兵一看,肯定以爲那是火,就不會在燒人間了。等到那天,果真如老人所料。從此,人們爲了紀念天帝女兒的善行,就在正月十五這天,掛上花燈……。”“呀,原來這就是花燈的傳說!”還沒等老爺爺說完,我早已迫不及待地接過話來。是呀,這麼明媚的花燈,帶着我們的感恩幸福地閃爍着。最後,我又環着看了一遍花燈,謝過老爺爺,離開了店鋪。

剛走出店門,天已經黑了,十五的月是那麼圓,散着淡淡的光,有“月華燈影光相射”之感了。漫步在滿是月影的路上,我們心情舒暢,接着奔往元宵店去了。

七寶老街有數不勝數的元宵店,但最正宗的,還要數那家藍底金字招牌的老店。隔離一條街,就已聽到熱鬧的叫喊聲,走近一看,裏裏外外都塞滿了人。但長時間的等待是值得的,這一個個白白嫩嫩的小糰子,在略帶芝麻的湯裏嬉戲着。一口咬下去,芝麻從元宵流出來,一股甜味在我的嘴裏四散開來,又慢慢從我的嘴邊溢出來。我一碗接一碗地吃着,一顆接一顆地品着,真是欲罷不能啊。爸爸連連提醒我慢點吃,但看見我的饞樣也忍俊不禁了。

繼續向前走,各種各樣的小吃擺在街邊,還有如臭豆腐、燒烤、糖人等美食;如風箏、香包、扇子等玩具,只不過是人們更愛花燈和元宵這兩樣罷了。

元宵節,讓人無比期盼,也讓人珍藏心中。它不僅多彩,更意味着美好與幸福。

篇七: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藏在記憶深處的鞭炮聲

夜,靜得可怕,大多數人因抗拒不了疲倦而睡着了,只有少數人堅持守歲。而我躺着牀上,翻來覆去睡不着,總覺得缺點兒年味。往年的過年是多麼熱鬧。而今,想體驗放鞭炮的日子,只有回憶了。

想起以前,大人放煙花,小孩玩鞭炮,那叫一個不亦樂乎。年前,大人們就會大手大腳地買許多煙花爆竹儲備家中……除夕這一天,大人們忙完了簡單的祭祖儀式後,便點燃的香點燃那根綠線,只聽“嗞嗞嗞”的聲響,後來便聽到了那美妙的聲響“噓——啪——”。仰望天空,煙花在空中綻放開來,像極了一朵朵美妙的大花,紅的、黃的、紫的、綠的,顏色一個比一個光鮮亮麗。不光我們家燃放,家家都在燃放。鞭炮聲此起彼落,煙花綻滿天際,把漆黑的夜晚映照得如同白晝……

小孩子們也不閒着,悄悄拿着大人給的紅包,來會奔忙於超市,小商店。不爲別的,只爲買摔炮玩。有的膽子大一點,買聲音較響的“大紅鷹”玩,還有的索性學着大人樣,買大火炮。

而我最喜歡的便是“大紅鷹”了,從中拿出一根,在盒子邊紅線的地方一劃,便會發出“嗞嗞”的響聲,冒出點點白煙,接着立馬扔出去,讓它在空中爆炸;也可以將它擺成一條龍的形狀。點燃“龍頭”,然後看着“大紅鷹”從“龍頭”炸到“龍尾”,看起來就是“火龍”,很是壯觀。還可以把點燃的鞭炮扔在水裏,在水中炸開,炸的水面上層層漣漪……

而現在,街上冷冷清清,沒有一點鞭炮渣,聞不到濃濃的火硝味,讓人感覺缺少了年味。我懷念以前的時光,但爲了環保,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就成了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的一習俗也只能藏在我的記憶深處了。

篇八: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七年級登高

何昔夢

七年級是一年之首,這一天有人會去逛廟會,有人會去拜年,有人會去登高。在我們這邊,七年級那天與家人一起去登高,一起呼吸新鮮空氣,是最爲常見的一種習俗。

除夕夜,奶奶告訴我明天要去光口山上登高,我一臉不情願地說道:“爲什麼要登高哇!七年級待在家裏不好嗎?”奶奶向我說起了登高的來歷:登高除賞秋,亦有惜別時別離之意。九九乃秋之尾,此時登高,就有將謝幕前的風景盡收眼底,將天地之恩默誦於心,頗有依依不捨和立此存念的意思。這僅僅是登高的來歷,而七年級登高呢,可以看看新一年的風景,將舊年的風光銘記於心。

七年級,我起了個大早,和家人們一起登高。

山腳下,人山人海,有在商店買紙錢買鞭炮的人,有正在下車準備登高的人,還有給小孩子買菸花的人。越往上走,人漸漸變少,空氣也變得新鮮,一切都那麼自然,那麼悠閒,彷彿時間被按下了返回鍵,世間萬物都成爲了最初的模樣,像一個個孩童般,天真爛漫。

到了山頂,萬州的景色盡收眼底,“快看!那是我們的家!怎麼變得那麼小了?”表弟疑惑地問道。熟悉的一切,都像被施了魔法似的,越來越小:人,小得像黑芝麻;車,小得像泡沫球;連平日裏看起來很高的樓房,也只有我的手指頭那麼長了。站在山頂上,俯望着城區,我似乎覺得自己像一個掌控世界的巨人,一個響指,就能讓世界發生改變。到達山頂的大家,滿心歡喜,臉上都洋溢着幸福、喜悅的笑容。

下午,我們在下山路上,用小刀挖了一小袋的薺菜回來。回家後,奶奶和外婆在廚房清洗薺菜,爺爺和外公在桌上揉麪,爸爸將清洗過後的薺菜細細切碎,媽媽在旁邊拌着餡兒,我和表弟認真仔細地包着薺菜餃子。

夜幕降臨,我和舅舅、表弟一起去放煙花。一朵朵美麗的煙花在空中綻放,成爲了夜空中最絢麗的風景線。人們都閉上眼,祈禱着來年紅紅火火、財源滾滾。

篇九: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端午包糉子

說起端午節,就不得不令人想到包糉子、賽龍舟這些耳熟能詳的習俗了。端午節這天我就和媽媽一起包糉子。

首先,我把洗淨浸泡了幾個小時的糯米倒進一個大盆中,再加入適量的鹽和醬油翻拌均勻,再把糉葉折一下變成一個漏斗的形狀,然後攥一把糯米均勻的鋪灑在糉葉裏,並逐層放入五花肉條和芋頭塊,最後蓋上一層糯米把餘下的糉葉摺好蓋上壓平整,用線把它五花大綁,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

此時,媽媽已做好了一個糉子,看看媽媽的,再看看我的簡直是天壤之別。媽媽包的糉子像個金字塔,立在桌面上穩穩當當,而我的卻是又矮又胖,放在桌上就東倒西歪了。我尷尬地笑了。

我把它們一個個放入高壓鍋中,三十分鐘後一股糉葉的清香夾着肉和芋頭的香味飄出……我迫不及待地撿出一個,剪開繩子,顧不上燙,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軟軟糯糯,肉香撲鼻,入口即化,令人慾罷不能。一旁的媽媽笑眯眯地望着我:“慢點、慢點,別噎着……”

一時間,整間房子都散發着糉子獨有的香味。吃着這樣香噴噴的糉子,不禁讓我想起端午吃糉子的來歷……

愛國詩人屈原跳入汨羅江後,人們爲了不讓魚兒吃屈原的身體,怎麼就想到裹美味的糉子投江,讓魚兒吃糉子,別吃屈原的身體呢?那些魚兒真的會這麼聽話嗎?……不管怎樣,這代表了人們對屈原的愛護與尊敬。這是一個愛國偉人應得的尊重。時過境遷,端午吃糉子的習俗一直被人們傳承,屈原的愛國精神也在被人們一代又一代地傳頌……

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既有人們對屈原的懷念,又帶來了糉子這樣的美味。

篇十: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端午節

在我的家鄉,過端午節有包糉子和賽龍舟的習俗。

據說端午節包糉子原來是餵給水下的魚兒吃的。古時候,屈原含冤跳江,江上的人們擔心魚兒吃掉屈原的屍體,就發明了糉子,每過一段時間人們就會做糉子投到江裏去。

在我們這,端午節前後大家都早早地去摘糉葉,不要枯黃的,也不要破損的。如若摘了這質量不好的糉葉,不僅味兒不地道,也容易漏米。我們把糉葉包成一漏斗狀,倒進洗好的糯米。再用筷子插鬆,然後用手捂緊。最後用繩子捆緊。如果不想吃如此單調的糉子,大可在糯米中添些紅豆之類的東西。奶奶總是把糉子放成一掛掛,放進鍋裏蒸。蒸好後,大家總會把自家的糉子分享給親近的鄰居、朋友。他人也會將自己家的糉子拿出幾掛,以同樣的方式回贈。小孩子則目不轉睛地盯看盤子中的糉子,此時的糉葉已經蒸得發黃了。把糉葉撕掉,糉子的糯香就漸漸升上天空。沾上白糖,咬上一口,只覺白糖的甜與糯米的軟盡在口腔中徘徊了。

傳說,屈原跳江以後,江上的老百姓不相信如此爲國爲民的人竟會跳江而死。於是,江上的老百姓乘着木舟在江上連夜尋找已經了無音訊的屈原。纔有瞭如今的賽龍舟。

在我們這,還有賽龍舟等活動。曾經龍舟上是沒有龍頭和龍身上精緻的花紋的。但經過多年的改良和精之二八,使如今的龍舟看起來宏偉壯觀、美侖美奐。江上一條條的龍舟上坐着幾十號小夥子,他們整齊有序地排列着隊伍。小夥子們一個個眼神堅定,像是要大戰一場一般,整個隊伍流露出氣勢磅礴之感,彷彿只要他們大吼一聲,天都能震碎。場外人聲鼎沸,觀衆們吶喊助學金威……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端午節!

篇十一: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說一說湖南的“年”

每個人的家鄉都有着不同的風俗習慣,我的老家湖南也不例外。尤其是過年的時候,規矩特別多。

除夕的時候,一定要吃雞、肉、魚三樣。雞要整隻的清燉,最好是公雞。燉好後把雞頭立起來放,魚蒸好後要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

湖南人還有吃臘肉的習慣,不過與四川蒸臘肉不一樣,我們喜歡把它和香乾或是酸豆角混在一起炒着吃。吃起來油香滿口,特有嚼頭。有時候也會拿冬筍和它一起炒,這樣在鹹香外還有一種清鮮的感覺。

最重要的是年三十晚上的魚和雞千萬不能吃完,要餘下一點留着七年級再吃,這是象徵着年年有餘、五穀豐登的意思。

吃完年夜飯,一家人要圍在一起烤火、看電視,等到過12點,要放鞭炮“迎新年”。我們稱之爲“坐田埂”,也就是大家說的“守歲”。迎完新年,這時纔可以去睡覺了,在北方,大年七年級都有吃餃子的習慣,但是我們湖南人卻是吃米酒,也叫甜酒。甜酒的做法可是很複雜的,提前一天要把糯米泡上,中間還要換幾次水,泡好的水然後拿去蒸熟,蒸好後倒進盆裏晾涼,最後加上酒麴讓它發酵,過兩天,就可以聞到酒香飄飄了。我們是把甜酒和蛋還有紅棗一起來燒湯,聽老人說能增進食慾、有助消化,還可以提神解乏呢!

都說四川人吃辣厲害,孰不知辣椒卻是湘文化的圖騰,我們湘菜都說以辣子當頭,同時兼顧色、香、味。讓食客吃罷汗流浹背,脣齒留辣,回味良久!

其實我們的春節還有許多風俗值得去了解,如果你聽了我的介紹,想了解我的家鄉,隨時歡迎你來做客!

篇十二: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舞獅

樓彥希

過年的風俗不少。“舞獅”二字,誰聽了都會來了興致。據老一輩的人說,過年舞獅,同放鞭炮一樣,都是爲了驅趕一種叫做“年”的猛獸。不過現在舞獅的隊伍已經非常少見了,也不再趕什麼年獸了。

有些孩子,不要鞭炮,不挑零食玩物,對年夜飯上的好菜也提不起興趣,就愛看春晚的舞獅。現場看不了就看電視上的,舞獅的節目沒有就找找別的節目上有沒有獅的影子。要是哪年沒能盯穿那屏幕上的獅子,就覺得這年不完美,得愁上個把月了。

舞獅,需一人作獅頭,一人作獅身,還要一人作鼓手,三人即可成一舞獅隊。有了隊伍,還缺一場地,這場地可沒那麼多花裏胡哨的裝飾玩意兒,就是幾根不粗的柱子,從低到高,直立在平地上。這些柱子中,總有一根高得突出,絕無可能躍上的柱子,被稱爲“擎天柱”。這柱可不是用來躍的,目的是告訴那些舞獅人:山外還有更高的山,要超越自己,不停上進,不能自滿。第二高的柱子上掛着鈴鐺或花球,獅身的人扶好獅頭的腰,打頭的人便使出全力舉好獅頭,大家配合好一起上柱去捉那掛着的玩意兒,下邊鼓手打好節奏,鼓打好了,玩意捉住了,這獅就算舞成了。

一隻獅上柱,好不威風。豔麗的毛色使它在場上格外的耀眼,一蹦一躍之間,威嚴便展露無遺了。

“一山不容二虎”,一臺也不容二獅,若是兩隻獅子上柱,那別提有多激動人心了。兩獅爭花球,一隻搶先上柱,腳上如墊了輕雲,來了個機敏,引得身上的長毛一顫一顫,隨着腳步伴上鼓點,可比森林裏的真獅子靈動多了。

另一隻獅子也不肯退縮,健步上柱,每一步都踩穩了,踩實了纔好,附和上沉重的鼓響,更是富有韻味,若是論穩重,賽過那守門石獅子幾條街。

兩隻獅子一見面,先不急着打作一團,而是弓着身體,雙方虎視眈眈。對峙時,那雙方的鼓聲如獅子的低吼一般,壓着羣衆的心。

漸漸的,雙方鼓聲愈發強烈,動作也出彩了起來。走一步,觀衆就屏住呼吸;一蓄力,觀衆更是提心吊膽。若是某方一下子撞向另一方,或是用腳猛力地踩,觀衆便大聲驚呼;若是一個大跳或是空翻,觀衆的掌聲也能和鼓聲相較量了。

即使某方摔下了柱,即使某方叼住了花球,即使結束的鐘聲敲響,即使火熱的鼓聲悄然而止,圍觀的人羣的滿腔熱血也久久不能停息,非等那場地空得寂靜,才肯陸續散去。

現在的舞獅雖稀少了,但還願每個少年都做一名舞獅人,成爲雄獅,勇躍那擎天柱!

篇十三: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除夕開燈

我的家鄉在廣東河源,那裏有很多獨特的傳統節日風俗,例如:清明節要去祭拜祖宗、元宵節要吃湯圓、除夕要“守歲”、春節要穿新衣服、放鞭炮等。這些風俗裏我最喜歡的就是除夕的“守歲”。

除夕晚上,我們吃完團圓飯,要把屋裏所有的燈都打開,讓屋子燈火通明。隨後,大家歡聚一堂品嚐美食,長輩就給晚輩講家史,讓晚輩牢記祖訓,勤儉持家。講完家史後,有的敲鑼打鼓,有的燃放鞭炮。這天晚上,大家一律不能早睡,必須開着大門,等到第二天才能睡,這就是“守歲”。我查資料得知,“守歲”就是把一切邪瘟、病疫趕跑驅走。

有一個除夕的晚上,全家一吃完團圓飯,我就高高興興地跑去開燈,想讓屋子像白天一樣亮堂。家鄉的房子都是幾層樓的,等我從一樓爬到三樓,打開所有房間的燈,我已經累得有氣無力了。我心想:這是誰定的風俗啊!開完燈之後,我們就坐在一起品嚐美食,互道美好願望,家長們就給我們講家史。雖然年年講,我還是聽得雲裏霧裏的。聽完他們的話後,我就聽到了鞭炮的響聲。我很想去,但是爸爸擔心我的安全,說:“不準去!”但最後,在我語言加動作的“攻擊”下,爸爸終於同意我去了。放完鞭炮後,已經凌晨一點多了,我也已經筋疲力盡了。

我很喜歡“守歲”這個風俗和除夕這天,但是講家史這一部分可以等到長大一點再講。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節日——除夕。

篇十四: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清明粿

清明,象徵着春天的開始。清明節這天,人們踏青、掃墓,吃清明節特有的美食——清明粿。

製作清明粿,看似簡單,實則工序複雜。青是做清明粿的關鍵。在外婆家河對岸的路旁,有許多青,這種不起眼的野菜,就是給清明粿染色的關鍵。到清明節的前幾天,外婆就會採摘一大桶青回來,剪下嫩的部分,研磨成粉。外婆告訴我:這種草長相普通,很難發現,但只要上面沒有白色細絨毛,就一定是假的。

磨成粉之後,把青粉與糯米粉、米粉、水和在一起,這一步,也需要細緻的手法。青粉是一小團一小團的,需要用手把青捏碎捏細,不然吃起來就有疙瘩。揉好的麪糰搓成長條,切成小塊,在裏面包由筍、雪菜、肉、豆腐乾炒成的餡。粿上的花邊很獨特,要包成類似鎖形的形狀,這種包制手法,外婆和媽媽總是很熟練,而我學了好多次都還沒學會。一個個精緻的清明粿排排擺放在桌上整張桌子都擺滿了。每每到這個時候,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吵着要吃了。大人們就在蒸籠上放上一小段一小段的糉葉,一段糉葉上面放一個清明粿,這樣吃的時候不粘手。

待那清明粿蒸好時,一揭鍋蓋,滿廚房都飄着青的清香。鍋裏躺着的,是一個個晶瑩透亮的墨綠色的清明粿,而孩子們早已垂涎欲滴,一人一個搶去吃了。一口下去,滿滿的餡料,還有油流出來。粿的味道美味可口,讓人吃了還想吃。

做好的清明粿冷凍在冰箱,可以保存半年以上,但通常一桌的清明粿,在六月底就吃完了。

清明粿,一道舌尖上的傳統美食。是我記憶深處的美味。

篇十五:六年級下冊作文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

閻芊池

相傳,古代的勞動人民因爲在外做工,沒有時間回家。到了春節,在外辛苦了很久的人趕回家中,與家人紅紅火火歡聚一堂。這個時候,親人當然以豐富的食物招待,後來,準備一桌好吃好喝的,和許久未見面的親人團聚,成了春節必不可少的習俗之一,我們稱爲團年飯。

團年飯又稱爲年夜飯,是和親人團聚的一頓飯,是熱熱鬧鬧的一頓飯。

這不,春節到了,家家戶戶都和久別的親人吃團年飯了。我們家也不例外,家裏來了很多人,有遠在永川的哥哥姐姐,也有近在老家的姨爹姨媽,更有從重慶遠到而來的弟弟。我十分激動,一會兒和哥哥姐姐玩,一會兒找姨爹姨媽聊天。媽媽連忙把準備好的花生端出來,供客人享用,她則在廚房忙碌起來。

看着一碗碗即將端出去的菜,我好奇地問媽媽:“爲什麼要做這些菜啊?”媽媽笑着說:“魚代表年年有餘,花菜代表發財,蒜拌生菜代表會算生財。”我恍然大悟:“原來團年飯大有寓意,把親人的期盼都拌在裏面了,難怪這麼香!”

我激動地端着一碗碗菜走向餐桌,笑着吆喝:“祝大家年年有餘(魚)、生官發財(花菜)、會算(蒜)生財(菜)!”客人們也笑着,相互慶祝着,“祝大家新年快樂!”“同樂!同樂!”他們乾杯的乾杯,添酒的添酒,連小孩也拿着飲料慶祝。

入座後,大家擦擦口水,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歡笑聲依然不減,哥哥一本正經地夾起一塊雞肉,“金雞叫福,困難全無!”頓時所有人鬨堂大笑,紛紛說:“也祝福你!”吃着親人們的期盼,大家越來越開心。我學着哥哥的樣子,也興中衝地夾起一塊蠟腸:“長長久久,美美滿滿!”大家都拍手大笑:“好!”

按我們家的規矩,團年飯不僅是一頓晚飯,後面的娛樂活動也必不可少,只是各吃各的,比較散亂罷了。大人們在一起打麻將,誰輸了就罰喝一杯酒;小孩兒在一起“組圖開黑”,享受着久違的遊戲時光;就連貓貓狗狗、小鳥烏龜都聚在一起,彷彿聊天似的,嘰嘰喳喳嚷個不停。

天色慾發晚了,宵夜擺上來了。大家一排排坐好,津津有味地看起了春節聯歡晚會。大家挑好喜歡的零食,有時嚼兩口,有時哈哈大笑,有時太忘我,把零食都噴了出來……

熱熱鬧鬧的團年飯結束了,很快大家又要上班、上學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ziran/feng/26pv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