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自然 > >

家鄉的風俗作文評語優缺點(精選15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評語優缺點(精選15篇)

  • 關注:2.57W次

篇一:家鄉的風俗作文評語優缺點

家鄉的風俗作文評語優缺點(精選15篇)

年夜飯

劉婉清崇仁寄宿六年級

“今天是中國農曆臘月三十,是除夕夜,我和家人們一起包餃子,生開心……伴着窗外菸花炸開的聲音,我在日記本上一筆一劃地記下這句話。

不瞞你說,各位家中的年夜飯都是大魚大肉,米飯年糕吧?我們家鄉可不一樣,不知是哪一輩留下的傳統,我們家鄉的年夜飯可是要吃餃子的呢!

窗外寒風呼嘯,窗內歡聲笑語,外公從下午開始就在和麪了,到現在17:00點整,剛好和好了。媽媽和外婆趕忙招呼大家來包餃子。

大家圍坐在圓桌前,都盯着正在擀麪皮的外婆。終於,第一塊麪皮新鮮出爐,爸爸一把搶過去,對着我和媽媽挑挑眉,那得意的嚴神情彷彿在說:“怎麼樣,你們手速都不行吧?”我不甘示弱,瞪了回去,心裏在想:“就他那四十年不變的手藝,麪皮都捏不攏,得了吧。”果不其然,爸爸用他笨拙的雙手輕輕捧起那片皮,夾了些肉餡放進去,誰曾想,薄薄的肉皮承受不了,那麼大的重量,“呼”的一聲就散架了。只剩爸爸一隻手舉着中間有個洞的麪皮不知所措。那滑稽的樣子逗得鬨堂大笑。爸爸被我們笑得不好意思了,離開了這個“案發現場”。

爸爸不包了,那接下來可就是我和媽媽的主場了。我拿起一片皮,再用筷子夾起些肉餡放上去,再用小拇指沾點水在皮子周圍“滑”一圈,大拇指和食指收攏,捏穩,一個餃子雛形就算完成了。接下來就是給餃子“做造型”,這個每個人都不太一樣,比如媽媽喜歡做“夾邊餃”,我喜歡做“花邊角”,把兩邊的皮往中間推攏,作爲褶子,在捏出些花邊,大功就告成啦!我包的餃子細小精巧,得到了媽媽和外婆的一致誇賞:“不錯啊,劉婉清。”我被誇得不好意思了,趕緊埋下頭去包第一個……第二個……。

不知不覺,太陽送給人們的最後一絲餘暉也藏起來了,已經18:00點了。“收工。”外婆一聲令下,我和媽媽都停下了手中的動作,仔細一數,居然已經有一百多個了!外婆把餃子端進了廚房,我則去洗手了。

很快香噴噴的餃子就上桌了,俗話說的好:“餃子就酒,越吃越有!”爸爸媽媽開了瓶酒來紀念這個因疫情影響,政府號召就地過年的第一個在武漢的年。

大家一起舉杯,爸爸發話了:“今年於所有人而言都是十分特殊的一年,我們呢,也被留在了武漢。但是哪怕我們沒有回到家鄉過年,我們吃的不一樣是餃子嗎?所以儘管放開心,寒冬總會有過去的一天,暖春總會有到來的一天!敬過去的我們,敬未來的我們!”“說的好!”不知誰在起鬨。大家笑作一團。

終於開餐了,吃着自己包的,香到人流口水的餃子,看着外面被燈火倒影映襯得微波粼粼的漢江和各家明亮的燈光,真應了那句話啊:“燈與河川,二月人間。”

這,就是這個特殊的年,是萬家燈火,是喧囂人間!

篇二:家鄉的風俗作文評語優缺點

劉沂誠

我們家鄉也沒什麼風俗,大概唯一不變的風俗就是春節打麻將了吧。

每逢新春佳節,普天同慶,家家戶戶都鬧得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火紅的鞭炮在空中翩躚起舞,火星落地生花。喜悅的氣氛傳遍了大街小巷,整個富陽都一派喜慶的氛圍,好不熱鬧。

我的老家,臨江,在春節有個奇特的習俗。當別村的人都在和家人團團圓圓的時候,村裏的人們總是會零零散散三五成羣地聚到一起打麻將。很多同學有疑惑,春節不是應該家人聚在一起共同歡樂度過的嗎,怎麼會出門打麻將呢?這恰好是我們村的特別之處了。打麻將在我們村寓意着團結合作,在來年富富貴貴,鄰里之間和諧相處。每當春節的夜晚,我的鄰居們都會聚集在麻將桌旁,共度春節。

每到那個時候,夜色朦朧,有時天空會飄起一點小雨,渲染着神祕的氣氛。棋牌室裏煙霧繚繞,熱騰騰的開水配上上等的安頂茶葉,飄散出濃醇的香氣,沁人心脾。一聲“胡了!”表達着村民多大的喜悅呀。

打麻將的傳統雖然在我們這代年輕人這兒漸漸淡了下去,但是在老一輩那裏卻爐火純青。這是我們村長久以來的習俗,卻隨着世事變遷而慢慢消逝在歷史長河中,那是一種多麼令人惋惜的結果啊。想到這裏,我不禁潸然淚下。是啊,我們身邊不斷地有傳統在無聲無息地消失着,而我們卻不懂得怎麼去保護它們,那是一種莫大的悲哀啊。

傳統值得我們珍惜,更需要我們傳承。

篇三:家鄉的風俗作文評語優缺點

莘智博

餃子,爲春節必不可少的美食。關於它,你又瞭解多少呢?過年包餃子的習俗你知道嗎?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原名“嬌耳”是我國南陽鄧州人張仲景首先發明作爲藥物。它由餛飩演變而來,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嬌耳”“粉交”之稱。東漢時期的餃子是用麪皮包上一些驅寒的藥材(羊肉、胡椒),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其寓意爲更歲餃子,團圓福祿。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如有、糖的人來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有些地區的人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

如果說皮餡決定味道,那麼特別的包法會畫龍點睛。用左手拖住一片薄而不破的麪皮,在手掌中顯得小巧玲瓏,插起肉餡包在中央,將倆邊合二爲一,手心空洞用拇指一捏,一隻餃子便由此產生。國人常將硬幣賽進餃子,誰吃出更有好用。

中國人善做、善吃,過年吃餃子就是我們偉大的傑作。

篇四:家鄉的風俗作文評語優缺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我當然也不例外,今天我將一併告訴大家。

那就先說一說我的缺點吧。一是粗心,這個缺點真是讓我哭笑不得。一次,數學單元測試時,一道豎式計算的橫式是630÷3,到列豎式時我卻寫成了630÷3,害得我白白失去了3分。哎,我這粗心的習慣什麼時候才能改掉呢?

除此之外,我還有一個缺點,那就是“丟三落四”。而這個缺點可是將我爸媽折騰壞了。有一次,下課組長檢查作業時,我發現數學《伴你學》沒有帶,最後還是用了同學的電話手錶給媽媽打電話,讓媽媽把東西送到學校。就這樣的事還在我身上發生了3次呢。

看完了我的缺點後,大家一定認爲我是一個壞學生並討厭我吧。且慢下結論,因爲我還有優點哩!希望大家可以看完我的優點後再評價我。

我的優點一樂於助人,這個優點可讓我在同學們的心中樹立了好的形象。有時一些同學會忘記帶鋼筆、本子等學習用品,如果被我這個“熱心腸”看到後,總會毫不猶豫地將我書包中的備用文具拿出來,對他伸出援助之手,不再讓他着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

我的優點二愛整潔,這個優點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啊。因爲我的書桌上永遠都是乾乾淨淨的。桌洞也一樣,將每節課不用的書放在我的專用小盒子裏,以免弄丟。而有些同學的書桌上則是這一本書,那一本書的,像片廢墟一樣,桌洞也是亂七八糟的,常常找不到東西。我看到後都想替他收拾了。

以上就是我的缺點和優點了,相信有一天我可以把缺點變爲優點,把優點繼續發揚下去。

篇五:家鄉的風俗作文評語優缺點

在阜寧,年也是與別處一樣,從臘八過,但前頭,好像沒什麼年味兒……

真正的年味是在除夕爆發的。

年貨早已在除夕前備好,這天是過年最後衝刺,節奏由小快板變成了急板。拿着掃帚、撣子從地掃蕩至屋頂,連門縫也不放過,因團圓飯是中午吃的,所以大廚們也要忙不過來了,肉圓在油鍋裏急促翻滾,遍體金黃,餡味在空氣中瀰漫;另一邊砂鍋翻炒着瓜子花生,噴香噴香,爲嘮嗑用……

飯後,大概下午三四點,開始貼對聯,橫批有精美鏤花,貼門框上,隨風飄蕩,如招財神的紅旗,孩子們當晚發到新衣,拿着鞭炮跑來跑去;大人們圍在一起嘮嗑,不時傳來笑聲……

大年七年級,大概凌晨兩三點,大家陸陸續續放起“開門鞭”,希望財神能到自家來,整個村子瀰漫着過年的喜慶。大約五點,已有炊煙升起,不少人開始做“早茶”了。年七年級時,早飯會叫成“早茶”,以示喜慶,“早茶”的內容有“元寶”(湯圓)、雲片糕和油炸果。小孩起身後,吃大糕、果子前不能說話,吃了後也得小聲說話,“早茶”後,便去“跑年”。大人們嘮嗑時,長輩給孩子們塞“幹元寶”(瓜子花生)、糖、雲片糕和紅包。最後,全身口袋塞得滿滿。

後面年初五,又算過了個年,傳說初五財神會來,大家紛響鞭炮,吃“元寶”,歡迎財神爺。

過了不久,到初七、初八,不少人回去工作了,到元宵,年,就算過完了。

篇六:家鄉的風俗作文評語優缺點

家鄉的中秋節

高浩宇

我的家鄉是益陽。在那裏,我最喜歡中秋節了,在中秋節過節時,自然少不了賞月和吃月餅。

在中秋節過節時,大多數家庭全都會趕回家裏,與家人一起過節、賞月,在外漂泊、工作的人都會趕回家鄉與親人團聚,訴說思念和親情。還有人會拿各種月餅去拜訪親戚朋友,見面就會說一句“中秋節快樂”。而我們這些小孩子更是喜歡走親戚,因爲過節時大人們會給孩子們壓歲錢。不過,我們也要對給我們壓歲錢的叔叔阿姨說一聲:“謝謝。”

我來說一下中秋節的來歷: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個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也可以稱爲“仲秋節”。

對了,在中秋節這天還有很多人放孔明燈帶着人們美好的祝願飛向天空,向遠方飛去。遠看,就像一羣羣螢火蟲去太空旅行,美麗壯觀。

好了,我家鄉的中秋節說完了,你們家鄉的中秋節是怎樣的,一起分享一下吧!

篇七:家鄉的風俗作文評語優缺點

王家瑞

我的家鄉景色迷人,物產豐富,每到過節時就分外熱鬧。

現在,我將帶領大家來到我的家鄉看看這熱鬧非凡的元宵節。元宵節是在正月十五,過節時處處張燈結綵,人們把各種各樣的燈早早地掛到燈會上,讓人們參觀。參觀後便來到旺火旁,正轉三圈,倒轉三圈,保佑自己及家人在新的一年裏紅紅火火,萬事如意、順心順意!

隨後,人們來到廣場。廣場上人山人海,人們的腳尖碰着腳跟,肩膀擦着肩膀都到廣場觀看節目表演。人們有的跳舞,有的唱歌,十分的熱鬧。

在元宵節這一天裏,人們還要放鞭炮,尤其是那些十分調皮的小朋友們。每人拿着一支點燃的炮竹,興高采烈地玩了起來,他們玩的都十分開心。

我們每家每戶都像辦喜事一樣,紅火而又美麗。在這一天裏,人們還要吃元宵,吃的元宵裏面還有不同的口味。這是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一樣,火熾而美麗,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好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通通彩繪《紅樓夢》或《水滸傳》的故事,有的圖案各式各樣。這也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間燈中都點上蠟燭,觀者就更多了。這廣告可以不庸俗,乾果店在元宵節還要做一批雜拌兒生意,所以每每獨處心裁,製成各樣的冰燈,或用麥苗做成一兩條碧綠的長龍,把顧客招來。在家裏,還有:走馬燈、宮燈,各形各色的一些紙燈,還有紗燈,裏面有小鈴鐺,到時候就叮叮地響,大家還必須要吃元宵,過了元宵節可能就吃不到元宵了,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可是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節在正月十五就結束了,臘月和正月在農村正是大家最閒着的時候。過了元宵節,天氣轉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幹活兒了。

篇八:家鄉的風俗作文評語優缺點

我的家鄉延邊有許多風俗習慣,但最讓我喜愛的是飲食風俗。

在衆多美食中,我最喜歡的是大醬湯,它是朝鮮族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美食。它由大醬、蔬菜、豆腐、豬肉、土豆等食材做成的。這個大醬可不是普通的大醬它用精選黃豆製作而成,還加入了海鹽,煮熟,經過一個冬天發酵,再曝曬而製成的,味道極香醇。這就是讓醬湯變得更加美味的原因。

在延邊醬湯還被視爲母親的手藝,可見他們在人們心中的分量。大醬湯中的營養價值很高,它可以讓人們胃潰瘍的發病率降低很多,還可以改善骨質酥鬆、便祕等疑難雜症,可以增加肝臟排毒效率更快。所以延邊人喝完酒後都會來一碗熱騰騰的大醬湯,奇爽無比。這就是讓更多人喜歡上這碗湯的原因,漸漸地每個人都會貪戀上這個味道。我更是無醬湯不歡。

每年春天,我們都要去挖野菜來製作醬湯。每次去挖野菜都會盛滿一大包,通常挖到的野餐是婆婆丁,柳蒿芽,把他們帶到醬湯館,熱氣騰騰的醬湯配上剛挖好的新鮮野菜和白嫩嫩的豆腐,吃下去一口回味十足。這便成了人間美味。

這樸素又不普通的醬湯成了家鄉特有的味道,也成了家鄉獨特的飲食文化。

佟柏航

指導教師:魏玉春

篇九:家鄉的風俗作文評語優缺點

吳彥辰

我的家鄉比較傳統,重視傳統節日,也有隆重的風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可在我們那,百里都不用。用家鄉的老話叫:“村頭吃餃,村尾舞龍。”

在衆多的節日裏,我最愛端午節,愛那端午濃濃糉香。端午節是爲了大詩人屈原創立的。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人們爲了不讓魚吃他的屍骨,做了糉子投入湖裏給魚吃。(也有說爲了讓屈原在陰間也能吃到飯)。人們還划龍舟驅趕魚羣。

我的家鄉重視傳統節日,端午節當然更是大戲。

五月七年級,端午已悄然來臨。大人們“兵分兩路”,一路去買紅棗,一路去買糉葉。每個人都是滿載而歸,笑臉相迎,一派和和氣氣的場景。五月八年級,包糉子啦!老人們個個一大早起牀,精神抖擻,彷彿重返二十歲。熟練的拿起糉葉,擺好位置。一勺米,一勺紅棗(我們村的傳統吃紅棗,村尾是赤豆),再一勺米,然後用糉葉蓋好,最後用線捆起來。有意思的是和我外公一起長大的發小,竟然糉子包法不一樣!外公包的糉子是三角形的,他的確是長方形的。讓我瞬間懷疑他們60年的友誼。

小孩也沒有閒着,普通人家劃不了龍舟,那就“畫”龍舟。孩子們三兩成羣聚在一起,幻想着心目中的龍舟,用畫筆——藝術的形式——來喜迎端午。

初四的上午、下午,都爲佈置室內的環境在努力。孩子們畫的畫掛在了房樑上展出。鄰居饒有興趣的來串門,爲佈置出謀劃策。孩子們卻在各自比較着龍舟作品。各個自封天才畫師。要爭“端午最佳小畫手”。在外地的青年也會在下午趕回家,與父母共迎端午的第一縷陽光

端午來了!早晨,吃糉子——這沒什麼好說的——;中午大吃大餐(這裏解釋下,大餐裏也有糉子);晚上還是大餐。雖說糉子不可缺少,但只有糉子也太單調了,一桌好酒好菜必不可少。五月九年級,一整天都上街買菜。究竟要準備幾道菜,有說6道,有說8道。還有怎麼個擺法,有說園形的,寓意圓圓滿滿;有一字擺開,寓意一帆風順。

這天除了三餐呢?當然是:玩!一家人齊聚一堂,老人們約上發小共玩兒時遊戲,回憶童年。有孩子的就一起玩親子互動遊戲,以(拉)進父母與孩子的心靈距離。而大學聯考完後的青年,老人們會表揚,誇他們是新一代的青年。在一篇誇讚聲中,大家笑意更濃……

我們家鄉的端午節,是在一種充滿親情的情景下渡過的,這能增進友誼,忘卻傷痛,令人神往。

篇十:家鄉的風俗作文評語優缺點

今年,我在安徽合肥過年,我發現在安徽,過年的風俗與一些地區大不相同。

在安徽,無論家人身在何處,也要在除夕前趕回家。在吃年夜飯時,皖北人吃餃子,而皖中人和皖南人則要在吃飯前放鞭炮和祭祖。祭祖儀式很講究,要先上菜,菜要10碟,還必須要有雞、有魚。

吃飯前長輩要給孩子壓歲錢,飯後還要守歲。年七年級起牀後,開門要放鞭炮,有的地方稱門神。家人團拜,相互祝賀,還要吃長壽麪,然後出門去拜年,而且這一天不能去掃地,茶水也要倒在專門的盆中,不潑出去,意思是不把財氣和好運氣掃(潑)出門外。這一天一般不會勞動,從而就有“趕忙三十夜、清閒七年級潮。”的說法。

在大年三十晚上十二點後,“守歲”的人們都會關上門,而且關上大門以後就不能再打開了,即使外面有人敲門也不能開,直到七年級早上,燒上香,點燃了蠟燭,再開門放鞭炮。在關門的這段時間裏,有些人將平時用黃土捏成的“元寶”放到大門的門檻上。七年級早上,當主人開門時,“元寶”就會滾進屋,主人就會把“元寶”放在香案上,但是“元寶”也不是白送的,元宵節過後,送“元寶”的人就會向那家人討要“吉利錢”。

在安徽宿松有一段古老的民謠,孩子們很小就會唱。“天哪天,莫起風,二十四里接祖宗;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做粑吃;二十八,殺鴨又殺雞;二十九,樣樣有;三十夜,講好話,七年級八年級不捱罵。”

篇十一:家鄉的風俗作文評語優缺點

陳璽任

我家鄉的春節是別有風味的。當然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按咱們武當山的風俗,元春到上元才叫春節。

除夕是我最喜歡的一天,那天是春節之中最重要最忙碌的一天,在此時如果沒有特殊原因,大家必定都會回到家中與家人團聚。一會兒老媽端上菜來,看着桌上豐盛的年夜飯,還沒吃就一個勁兒的說好吃。飯桌上我們一邊談論生活中的奇聞樂事,一邊品嚐着美味佳餚,享受團圓的樂趣。

吃完年夜飯,最後我們就會趁着武當山沒有禁鞭令,快快活活放鞭炮。我拿起一根菸蒂,輕輕地在引線上一擦,轉頭就跑。火舌舔引線,終於燃到底,只看見煙花從鐵罐裏飛一樣地衝上了天空,炸出了一道完美的弧線,銀光劃破了天空,新春就快到了。

放完鞭炮之後我們就回到家,打開電視看春節聯歡晚會,到了12點鐘的時候,家家戶戶點燃鞭炮,全城就像是辦喜事兒一樣,噼裏啪啦的聲音迴響在全城的上空,真可謂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除夕與七年級的光景可真是完全不同,除夕,一進超市門兒想回個頭都難。王虛宮的真武大帝沒見着,放眼望去全都是人,只有一個地方倖免於難—武當山的山頂。七年級商場都插上鎖,沒幾個人出門,大街上空蕩蕩的,門前堆着昨天夜裏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等過了上元年就到了殘燈末廟,姥姥和姥爺就會讓我們帶上一些家鄉的特產,寓意過年的好彩頭,與我們相伴一整年。

一年又一年,年年盼過年,我們武當山的年是最有年味的。此生無悔入武當,來世願做中華人,我們的家鄉,山美水美,風俗更美。

篇十二:家鄉的風俗作文評語優缺點

王荷露

我的家鄉過春節的風俗就是吃上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餃子。那可是一件既開心又幸福的事情。

傳說張仲景當年辭官還鄉時,他老家正值寒冬,十分寒冷。當時人們沒有多餘的錢購置保暖的衣服,所以很多人都凍得四肢僵硬,耳朵都凍爛了,有許多人到張仲景求藥,看到鄉親凍僵的樣子,便舍藥相救,獲得了百姓的稱讚。後來張仲景研製出了”嬌耳”,也就是今天的餃子。人們吃過嬌耳,喝了驅寒湯後,渾身暖和,耳朵氣血也通了,吃過的百姓從此都沒有出現凍僵的現象,耳朵也沒有被凍爛了。

除夕當天,媽媽正在廚房包餃子,我也湊上去包,看到媽媽包的餃子一個個活像小元寶,我怕包不好,就先拿擀麪杖擀麪皮。先把麪糰放到面板上摁一下,麪糰變扁了,就可以擀了。三兩下一個圓圓的,薄薄的麪皮就出現在我面前,我也樂在其中,不一會兒,一堆麪糰便一個不剩了。我小心翼翼地拿起麪皮放上餃子餡,把中間對摺,從左到右捏到一起,一個新月狀的餃子便包好了。但是我包的同媽媽包的相比醜多了。媽媽鼓勵我說:”再包一個吧。”這回我在皮上多加一點餡,包出來變得鼓鼓的了,美觀多了。半小時後,餃子包完了,一個比一個漂亮,花邊整齊,小巧玲瓏,讓人心裏頗有成就感。

讓人開心的不單單是吃餃子,還有包餃子這有趣的過程,因爲我知道每個餃子的背後都是我辛勤勞動的成果啊!

篇十三:家鄉的風俗作文評語優缺點

“年二十八,打餈粑。”在四川的家鄉,流傳着打餈粑的傳統習俗。每當臘月二十八那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一起打餈粑,那是一派祥和、其樂融融的景象。小孩子們都知道,一做餈粑就快要過年了。

去年,我和父母一起到四川的奶奶家過年,親眼目睹了打餈粑的全過程。

說起打餈粑呀,它的製作工序相當的繁瑣。前一天晚上,爺爺把糯米用水泡好。第二天早上,把泡得脹鼓鼓的糯米端上桌來,倒進蒸鍋裏來蒸。我們則把事先準備好的石盆、木棒拿出來,擺在門外。等屋子裏飄滿米香時,糯米就粒粒熟透了。把火關掉,把糯米倒入石盆。爸爸和大伯操起兩根木棒,往裏面使勁一搗,還喊起了號子。

爸爸他們越打越有勁,一起一落,彷彿在演奏一支富有節奏且歡樂流暢的樂曲。那錘子在爸爸手中得心應手,猶如金箍棒在齊天大聖手中舞動,毛筆在王羲之手中揮灑自如,不久,原本縫隙較大的糯米漸漸融爲了一團。就這樣糯米漸漸成了糊狀。剛開始搗還挺輕鬆,後來,糯米不是顆粒了,十分粘手。一搗下去,就沾着不放。必須搗一下,就沾點水才行。不一會兒,爸爸他們就滿頭大汗了。看着爸爸他們幹得熱火朝天,我的心也有些癢癢了,於是我跟爸爸說:“讓我來試一試,行嗎?”爸爸氣喘吁吁地說:“你行嗎?”“爸爸,別小瞧人,你就讓我試一試吧。”爸爸把木棍遞給了我。天啊,太重了吧!拿都拿不動,怎麼辦呀?剛剛在爸爸面前誇下海口,不能臨陣脫逃吧。於是我使出了渾身解數,才勉強地打了一下,就感覺體力不支了,我默默地在心裏給自己鼓勁,一下,兩下,三下……就這樣,我、爸爸、大伯、爺爺,表姐,姑父,一個一個輪着幹,如此交替、重複,充分顯示出了集體的力量。大家雖然累,卻很開心。好不容易幹完了,我們都已精疲力盡,汗流浹背,坐在凳子上一動也不想動。

接着,媽媽把打好的麪糰放在竹篩上,上面鋪了一層面粉。媽媽把麪糰扭成條狀,不時揪下一團,我們則把麪糰做成餈粑。先在手掌心滾成球形,再用手一壓,又用大指拇按住中心,順着中心一邊按一邊轉,不一會兒,就做好了一個。大家忙得不亦樂乎。終於餈粑出爐了,我急忙搶了一個,咬了一口,真是香甜可口呀。如果再蘸到用紅糖熬成的汁水裏,簡直是人間極品。

我們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開心地吃着餈粑,媽媽問我:“你知道,我們爲什麼要打餈粑嗎?”

我搖了搖頭。

“吃餈粑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人們爲紀念楚國大將伍子胥而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餈粑是一種信物,聖潔的食品。打餈粑,吃餈粑即喻示家家團圓、吉祥如意。”媽媽一邊吃,一邊笑着說。

“年二十八,打餈粑“。吃着美味的餈粑,聽着孩童的笑聲,感受着節日的氣氛,思考着流傳幾千年的傳統習俗。心想:正是我國這歷史悠久的民族傳統文化,才造就了餈粑這等美食啊。我們一定要繼續把它傳承下去。家鄉的習俗,真好!

篇十四:家鄉的風俗作文評語優缺點

劉皓月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個地區的端午節都有着不同的風俗習慣:廣東燒符水、浙江賽龍舟……而我要介紹的則是我們東北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四大節日之一。端午節,又名端五節,重五節,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產生的。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有着濃濃的節日氣氛,它和家鄉的春節一樣熱熱鬧鬧,家家戶戶都洋溢着歡樂的氛圍。

這一天,我們都要吃糉子、掛艾葉、掛香包、戴五彩繩。一大早,姥姥去早市買了一些糉葉、江米、蜜棗和豆沙。姥姥先挑一大一小兩張糉葉,疊在一起,然後用雙手捏住兩張葉子的兩端,捲成一個漏斗形,放入江米和一顆蜜棗,封口、扎繩,一個亭亭玉立的糉子就“站”到你的面前了。到了晚上,全家人歡聚一堂,桌上擺着豐盛的晚餐和香香的糉子,每個人臉上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還聽老人們講,在農曆五月七年級天不亮的時候,他們就要悄悄地給孩子們戴上五彩繩,在牀頭掛香包。這個香包據說有着清熱解毒、驅蚊蟲、驅邪避諱之意。到了初五晚飯過後把它們扔到小河裏,預示着疾病全都“流”走了。

這就是我家鄉的端午節,它讓我瞭解到了很多東北的風俗習慣。每個節日都有特殊的意義,我們一定要把這種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下去。

篇十五:家鄉的風俗作文評語優缺點

李芷妍

在我的家鄉過元宵節,家家都要吃湯圓,湯圓的餡可多了,有芝麻餡的、有紅豆餡的、有豆沙餡的……

爸爸給我講起了元宵節的由來:傳說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人,人們組織打它們。一隻神鳥迷路降落人間,卻被獵人射死,天帝很生氣,下令天兵在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他的女兒心地善良,把消息告訴人們,有個老人想出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燃放煙火。天帝以爲是燃燒的火焰,人們就年年照做紀念這次的成功。

今天媽媽也做了湯圓,我看着鍋裏的湯圓在快樂的“波濤”裏,它們開始了它們的“水上芭蕾”。那一招一式挺規範的呀!水溫越來越高,湯圓們憋得紛紛探出頭,透口氣兒,這時就可以出鍋了。湯圓剛端上來,我就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小口,好燙!我又咬了一口,啊!芝麻的香,糖的甜,就像一個個小精靈飄來飄去,觸摸着我的味蕾。嚥下肚子,甜味一直徘徊在心中,真讓人回味無窮、流連忘返,我的胃口大開,狼吞虎嚥的吃了許多。

吃吃完飯我們去看花燈,我仰望天空看花燈,看月亮,好圓好皎潔的月亮啊,月亮很大很驚豔,真是一幅美麗的畫卷。

我喜愛熱鬧快樂的元宵節,更熱愛越來越美好的生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ziran/feng/jgxnp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