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推薦10篇)作文

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推薦10篇)作文

篇一: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推薦10篇)作文

物來順應,當時不雜,未來不迎,既過不戀——題記

讀古語:學而優則仕。

本意是學有餘力就去做官,而當今的解釋大抵是指學習成績優異,提拔做官。這一點在大清“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的年少光華中並無體現。這不禁讓我茫茫然了……

科舉之於曾國藩,似乎帶着敵意。書中說曾國藩天資平平,考個秀才,屢試不中,被鄉里人笑話,於是愈挫愈勇,愈發的發奮了,最後竟然進了翰林。而全書閱盡,頗有感觸之處,卻並非曾國藩之勤能補拙,而是他人生千番閱盡之後爲人處事的智慧。

曾國藩的處世之道,最打動我的,一言以蔽之,便是推權讓位,擇人交友。

一位重臣,之所以“重”全憑的是“權利”與“地位”。震撼我的所謂“推權讓位”在我看來更可以看作一種態度。曾國藩的態度與老子和柳永不同。老子所謂的與世無爭,與柳永的那種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都不符合曾國藩“以退爲進”的思想。這不僅限於推權讓位,而像極了一種哲學思想。曾國藩創立湘軍以滅太平天國,無疑是他人生中最濃墨重彩的一抹。而其過程中所遇艱險或許只有他自己,孤身品嚐。同治三年當湘軍終於攻破南京,算得上苦盡甘來。與常人相異,曾國藩異常冷靜。他精通易理,讀《易傳》:日中則昃,月盈則虧。他參透人心,深知朝廷有所猜忌,因此越是輝煌,越是該清醒,趨吉避凶。它自剪羽毛,奏請兄弟還鄉,裁撤湘軍,急流勇退,自身得以保全。都說曾國藩的人生哲學是“尚拙”。科考的不繞彎子,不走捷徑,以涓涓細流,致水滴石穿,功成名就時審事詳明,處事果斷,使自己全身而退,這般智慧,或許就如書中所說:將權位二字,退讓少許。

古人是特重交友的。《聰訓齋語》有言,曰:人生以擇友爲第一事。曾國藩是深諳此道的。在湖南鄉下時,他常因交不到良友而苦:鄉間無朋友,實是第一恨事,不惟無益,且大有損,習俗染人。所謂鮑魚之處,亦與之俱化也。到京師後,交友廣泛,常是一起,吟詩作賦,聽戲下棋,日後升遷迅速,想必也少不了朋友扶持。而更令我好奇的是,曾國藩如何得以交良友?要訣便是要廣泛結交,肯於付出,急公好義。他與陳源兗的友誼令人動容,當陳源兗大病一場,他便天天盼望通宵達旦。短短數語,或許根本無法描述他們之間的友誼與曾國藩的肯於付出,真心相待。再一個便是穆彰阿,算得上其座師。雖無所建樹,但着實惜才。多次推薦曾國藩,也曾暗中幫他升遷,稱得上是曾國藩的伯樂。而曾國藩卻並未與其走得太近,很有分寸,以至於之後穆彰阿倒臺,他卻未遭牽連,處世之道,不得不令人歎服。

苟無自身爲人處世的智慧,絕無可能屹立於歷史之巔,俯瞰衆生。曾國藩,一如那坐於老樹之下的宿儒,將自己的處世之道。遺以後人受用。你我皆是莽莽紅塵之中之過客,天地逆旅之中之行人。仰望聖人之智慧,精進自我之人生,方可於塵世浮華,現代社會中如魚得水,收放自如,縱使前路深淵萬丈,亦可微笑面對往事。

爲人處世之智慧實是人生之根本,唯此,方可開出絢爛的人生之花。推權讓位,擇人交友,誠不謬哉!

篇二: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第一個字是忠。

曾國藩是典型的浸潤在儒家思想中、由科舉制度選拔產生的官員,他的一生,都在踐行“臣事君以忠”,爲大清帝國殫精竭慮。

他在做京官期間,十年七升,傲視羣曹,從一個普通進士迅速成爲副部級官員,這在晚清極爲罕見。如果他追求的只是功名,那麼只要像同時代的官員那樣,奉行“多磕頭,少說話”的原則,因循疲沓,苟且偷安,就能安安穩穩地守着自己的官位。但強烈的愛國情懷,讓官場得意的曾國藩鬱懷如焚。在因循懈怠的政治氣氛下,他數次上疏諫言,試圖改進官場作風,因此得罪了衆多京官,甚至激怒了咸豐皇帝,爲自己原本平順的仕途增添了諸多障礙。

帶領湘軍攻下南京後,他沒有恃功自傲,不僅讓自己的九弟曾國荃回了湖南老家,還向朝廷請示——我沒那麼大的功勞,不要給我升官。對國家的忠誠,可見一斑。

曾國藩不僅自己始終貫徹這個“忠”字,還把忠誠教育貫徹到軍中。他深知依靠“武弁(biàn)自守備以上,無一人不喪盡天良”的大清軍隊,要打敗太平軍是不可能的,因此練兵時首重給軍隊注入“良心”和“靈魂”。他在中國軍事史上,首先發明瞭“政治教育”,創立湘軍之後,每逢三日、八日,都要把軍隊召集到操場上,進行政治動員。他親自訓話,用“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錢,不怕死”的岳飛精神激勵將士,教育他們忠君愛國,不得擾民。正是這支武裝到思想的軍隊,徹底剿滅了太平軍。

由此可見,我們開展隊伍思想教育,強調政治建警、忠誠鑄警,意義重大。

第二個字是學。

蕭一山在書的引子裏寫道:“曾國藩的事業之成就,完全由學而來,無關乎命運,今昔人的議論都是一致的。”

由於大興文字獄,導致清朝的知識分子噤若寒蟬,形成了熱衷考據的風氣,天天考據各種歷史上的書,最後就比誰肚子裏考據的這些學問多,比誰認識的字多,比誰解釋的字更全面。

曾國藩逆流而上,他以經世致用爲指導思想,學習的內容涉獵甚廣,不僅學儒家經典,還學軍事、科學、歷史、風水,爲了治好眼病,甚至還學過氣功。

蕭一山評價曾國藩治學的方法,是“由博返約、由約返博,兼歸納演繹而爲一”。他的思想體系,經歷了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的這麼一個演變過程。年輕時像所有修習儒家思想的知識分子一樣,想做聖人;而後經歷了官場沉浮、沙場生死,在學中用、在用中學,這個曾經世人眼中的平庸之人,終成通才、奇才。

這讓我想起駱駝和兔子理論。駱駝知道自己要穿越沙漠,就會儲存許多的水、長很多肉;兔子則每頓只吃一丁點兒,剩下的物料途中再補充。讀後感·積累顯然很重要,但光積累不實踐,這些積累能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所以我們不僅要廣泛學、深入學,更要學以致用、以學促行,在提升個人能力素養的同時,不斷提高執行力和效能。

第三個字是恆。

我們剛纔說,曾國藩通過“終身學習”這條路徑,終於成就大業。這個路徑意味着以中人之資,人人可爲,但最終成之者甚少,關鍵就在於一個“恆”字。

篇三: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曾文正者,豈唯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物也已。豈唯我國,亦全世界不睹之大人也。”這是梁啓超評價曾國藩的一句話。拜讀完《曾國藩傳》,我逐漸瞭解了曾國藩61年的人生的艱辛、苦楚,與奮鬥中鑄就的篇章。縱使他有負面的性格缺陷,其對國家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仍值得稱道。

從湖南的邊緣山村走出,考7次科舉終於斬獲進士,官至二品。而後在國難當頭之際棄筆從戎,自建湘軍,爲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做出卓越貢獻,爲清朝鞠躬盡瘁,終在兩江總督之任上病死。短短几行字,概括了他苦難的一生,但無法概括他的精神。

大凡提到曾國藩,很多人想到的是“拙”。從十六年寒窗苦讀落榜六次還被考官評價爲“文理不通”,與後來圍攻安慶時採取“修牆”的笨拙作戰方式,還是傳聞中比樑上小偷背書更慢的故事,都可見曾國藩的“拙”。然而,笨拙並沒有阻攔他的步伐,反而成爲了他獨特的優勢和契機。因爲他時刻督促自己堅持,用矢志不渝的態度和毅力攻克難關,他造就了一手創辦的湘軍的堅定的信念與戰意,擁有大心臟、大氣度。才能在困難面前從容鎮定。

曾國藩之所以成功,還因爲他的“律”,即嚴於律己,時刻反思自己的行爲。他每日讀經卷,記日記,總結工作。這個習慣伴隨了他一輩子。他在日記中發現自己的不足而改正,這種方法放在現在依舊難有人長期堅持。在被咸豐皇帝解除兵權中的幾年,他不斷反思,意識到自己鋒芒過露,總是懷有強烈的道德優越感,辦事過於耿直,容易引起反感。於是他改正自我,再出山時,待人接物,判若兩人。正是這種自省的習慣,曾國藩身上的弊病能日益減少,最終向他夢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聖人轉變。

另外然我感到欽佩的是曾國藩“忍”的能力。初建湘軍時軍人抱怨不斷,甚至把事鬧到了巡撫衙門。但即使他成了湖南官場的笑話,許多人落井下石,可他留下“好漢打脫牙和血吞”的話,選出一千多人帶去衡陽,一心練兵,形成了湘軍的雛形。試想如果當時他直接對薄公堂,也就不會有後來名垂青史的曾國藩了,只有他經歷了靖港慘敗,九江慘敗,忍辱負重,纔有後來一場場的大勝。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是逆天改命的過程,也是不斷鬥爭的過程。他與新任的咸豐皇帝鬥爭,不斷違背君命作戰;與自身的笨拙鬥爭,真正詮釋了“勤能補拙”的道理;與曾經看中但恩將仇報的沈葆楨爲軍糧之事鬥爭;和自己身體的孱弱鬥爭。昔日譏諷過他的人,最終看到了他在不斷鬥爭中崛起,成爲晚晴四大名臣之首。

當然,曾國藩也並非完人。在攻打太平天國運動時對士兵過於殘忍的殺害,處理天津教會事件時對英法列強的偏袒,被很多人視爲賣國的行徑。但無可否認的是,他在反抗中國的沒落和對洋務運動等強國運動的貢獻無人能及,所以功大於過。同時他又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對聖人之道上有極高的追求,對母親、兄弟關愛,時刻心繫家族和國家,直到完成事業,爲中華民族鞠躬盡瘁。

合上書本,彷彿見證了傳奇的落幕。這位晚清功臣,用行動詮釋了天資不是成功的關鍵,直達頂峯的信心、忍辱負重的信念、嚴於律己的信條纔是。這樣的精神,激勵着各族人民奮勇向前。

此之爲曾國藩。

篇四: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這世界上有誰不向往神仙自由自在的生活?古往今來有多少人煉丹修仙?又有幾人真正修成正果?凡人想成神仙,卻也有不凡之人人一心追求聖賢之道,曾國藩便是其中一個非凡志士,更是極少數終成聖賢的偉人。即使不想成爲聖人,縱觀他的修聖經歷,對於我們的爲人處世也有極大啓發。

曾國藩有志向。他在無盡的學海行舟時,志向由一心苦讀考取功名昇華爲當聖賢。立志也非簡單的事,首先,你不能是一條不想翻身的鹹魚,不是一個安於現狀的井底之蛙,時時當對自己保持不滿意,雖然會痛苦,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啊!其次,志向不止是一個想法這麼簡單,立志不是隨便立下一個遠大目標就好,需要考慮到實現途中可能經歷的一切困難並做足心理準備,懷揣必勝之心。就如“十指連心”是我們想想都害怕的酷刑,然而實現大志的路上經歷的大難未必比這輕鬆。然而“立志”也僅是修得正果路上的第一步而已。

曾國藩很自律。暫不提他在現實爲官之中所遇困難,單論他在爲人處世上的困難就是極大,他認爲自己性情浮躁、爲人傲慢、虛僞、好色,於是開始記日記反省自己,定下自我管理的十二條日課嚴格執行。它通過自律克服了性格上的缺陷,戰勝了一大困難。自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難比登天,直到現在這也是一個廣泛又持久的話題。就如我們現在鍛鍊健身,一天跑兩千米不難,堅持兩天容易,但想要連續一年就真的只有“聖人”才做得到了——沒錯,聖人不一定多麼有學識,聖人應當是做自己想做的,所做的一切自己回想起來都不後悔,這樣所達到的從心所欲、淡然的人生境界。然而想達到這樣的境界,是必然承受巨大心理困難的。曾國藩承受巨大痛苦戒菸,只因多看了幾眼漂亮女人就在日記中痛罵自己爲“禽獸”,甚至連宴後多看了幾盤棋都要悔恨自己的不自律。正是他如此蹂躪自己,嚴格要求自己,才成就聖人之名。

曾國藩堅守自我。在晚清渾濁的官場中,官官相護,無人不貪,皇帝昏庸,清官不受待見,他受着同僚們的鄙夷陷害,仍然堅守底線,一心爲國,不厭其煩地上書,後來來到湖南,不顧其他貪官,嚴整土匪流氓,建立了強大的湘軍,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就算不在晚清時期,想在一個混亂的集合體中保持清白也是難事,尤其是曾國藩保持廉潔正值的代價可能是生命。這正需要通過自律鍛煉出來的鋼鐵般堅定的信念,始終如一的宏大志向,這正是聖人所爲啊!

我們不求做聖人,不強求事事盡善盡美,只求一輩子過完覺得值了,這也需要像曾國藩一樣立志、自律,要保持自己的底線操守,不管資質有多平凡,也能做自己心中的聖人。

篇五: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在歷史上,毛澤東、蔣介石、梁啓超都對他盛讚有加。

毛澤東曾說過:“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美無缺。”

他同時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一個人。

百年來,對他的譭譽都很極端,他被人稱之爲“古今完人”、“官場楷模”、“功比周公孔孟,名垂萬世千秋”,也被人稱之爲“賣國賊”、“劊子手”。

他就是曾國藩。

他天資平平,考了7次舉人考試才中了秀才,倘若按這個“劇本”發展下去,估計在歷史的洪流中,還不能聽到“曾國藩”這三個字。

而逆境中的堅挺與忍耐,支撐他不斷向前。從古至今,農民們要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困窘生活,唯有讀書。他5歲開蒙,6歲開始上學。他從14歲開始參加考試,當曾國藩第6次失敗時還遭到了人生第一次“懸牌羞辱”,考官跟他說:你寫的文章太垃圾了,字也不好看,還是回家多看書吧。但他不在乎別人的譏笑,甚至還給自已取了一個別號,“滌生”。意思是:要把失敗的過去忘掉,滌盪過往,獲得新生。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他開始在失敗中總結經驗和教訓,讀書靠的是“笨功夫”。他不讀懂上一句,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不摸下一本。不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絕不睡覺,打下了紮實的基礎。終於厚積薄發在第7次考試中了秀才,第二年又中了舉人,又五年之後,28歲的曾國藩中了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國藩的湘軍,前期根本打不過太平天國,最慘的一次被全軍覆沒,曾國藩羞辱難當,跳河自盡,還好有小夥伴把他救了起來。正因爲經歷了這些恥辱和失敗,才讓他總結出戰勝太平天國的辦法——“打呆仗、結硬寨”,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對於“笨”字,他有言若有憾、實則喜之的看法:“吾輩讀書人大約失之笨拙,即當安於拙,而以勤補之,以慎補之,不可弄巧賣智,而所誤更甚。”方可見成功道路沒有捷徑,補拙和堅持而得以不在低處沉淪。

在成功路上,也不乏順境中的自律和自省。在進京後,他便發現了自己學識的不足,視野的狹隘。他在給弟弟的信中說道:君子之立志也,有“同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沗於父母之所生,不愧爲天地之完人。立志成爲一名君子,擁有聖人的品德,做出一番大事業。於是他給自己定下了人生“日課十二條”,日復一日地執行。但同時他的日記上也不乏對自己的批評:“無事出門,如此大風,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說話又多戲謔”“應酬稍繁之際,便漫無紀律”“心浮不能讀書”……從29歲起到他61歲去世,每時每刻都要求自已遵守聖人的標準,一生持之以恆,從未間斷。在細節中貫徹自已的約定,嚴格執行研讀經典,廣交朋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因此他才能在京期間飛速升遷,鞭策自己,走向下一個目標。

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曾國藩就是這樣腳踏實地的堅持着自己心中所想,任憑處境或明或暗,都不斷前行,潛心,用切實行動,書寫了自己精彩的一生,在那繁華之上,再生繁華。

篇六: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我們無法用一個準確的詞語來描述一個人,正如我們無法用一個準確的詞語來描述這片大地。

解讀一個歷史人物,離不開對其所處時代的認識和分析。曾國藩生活在一個沒落的時代。晚期的大清王朝,像一個病勢危急、行將就木的病人。尤其是道光年間,外部,鴉片戰爭讓中華帝國臣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顛覆性的打擊;內部,腐敗已經滲透了帝國的每一個細胞,四肢五臟,無不腐爛。內憂外患,腹背受敵。人作爲渺小的個體,很容易被時代的洪流裹挾前行,但有的人在時代的大潮中站定,鑄就一座座豐碑。

曾國潘對國家始終懷有一顆忠心,曾國藩不僅自己始終貫徹這個“忠”字,還把忠誠教育貫徹到軍中。他深知依靠“武弁”自守備以上,無一人不喪盡天良”的大清軍隊,要打敗太平軍是不可能的,因此練兵時首重給軍隊注入“良心”和“靈魂”。他在中國軍事史上,首先發明瞭“政治教育”,創立湘軍之後,每逢三日、八日,都要把軍隊召集到操場上,進行政治動員。他親自訓話,用“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錢,不怕死”的岳飛精神激勵將士,教育他們忠君愛國,不得擾民。正是這支武裝到思想的軍隊,徹底剿滅了太平軍。

我很佩服曾國藩忍辱負重的氣量,經歷過這麼多屈辱和艱難險阻,曾國藩仍然能將生活這碗水端平。因年少時受過經典文化的薰陶,曾國藩始終以“聖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將他成就爲一個有信仰、有理想、有精神力量的偉人,正是這種精神,絕不容許他遇難而退。他把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心得推己及人用來教導自己兄弟子女和族人,在這種家教的約束下,曾家和睦旺盛,人才輩出。他的兒子曾紀澤就是清末着名的外交家,曾據理力爭的爲我國收回了烏宗島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帶,維護了我國的主權。

曾國藩家訓中,分門別類的涉及了養心、求學、居家、交往接待等方面。相信即使對於今人,若能按照家訓中的道理行事也必能成就一番大事。

曾國藩家訓中,有兩處我感觸最深:一是他提到,“讀史之法莫妙於設身處地”也就是讀史時要做到設身處地,好比自己正在於當時的人對答應酬。如果遇到當時的事,你自己會怎麼做,應該擇其善者而取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二是,他提到“作詩文,有情極真摯,不得不一傾吐之時。然必須乎日積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原,其所言之理,足以達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時無鐫刻字句之苦,文成後無鬱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讀書積理之功也。

從國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國藩的確是個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顧,屈服於西方列強對華政策而又竭力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賣國賊”。對於其一生的罪惡我覺得不應該歸咎於他個人品質,而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條件下的地主階級決定的。從個人角度而言,我覺得曾國藩是個修養頗高,有頭腦、有遠見和有謀略的人物。

篇七: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是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

說起曾國藩,許多人對他的印象是“賣國賊”,“反動頭子”,但我並不相信。抱着半信半疑的態度,我翻開了這本由張宏傑創作的《曾國藩傳》,瞭解他的一生。

相傳老曾家,世代務農,生活貧困,曾國藩的祖父聽到別人評價他們貧窮且目標短淺,十分生氣,於是他開始不拘泥於勞作,開始做生意,賺了不少錢,成功使老曾家富了起來。到了中年時期,以爲一切都很圓滿的曾祖父突然想到,老曾家從來沒有出過讀書人。於是他便逼自己的兒子讀書、科舉。可惜他的兒子並不是讀書的料,從一個人科舉,到帶着曾國藩一起科舉,他都沒有成爲秀才,倒是他的兒子曾國藩,十分聰慧,接連中了舉人與進士,被道光帝親拔爲朝考第二名。

曾國藩是一名從湖南鄉下來的人,雖然中了舉成功當上了官,但實際上他看過的書不過四書五經,完全是爲了應付科舉,所以他說話比較低俗。他還說他十分好色,曾經去朋友家做客,看到人家的小妾生的格外美麗,一直盯着小妾看,實在是不懂禮節且十分下流。爲了改掉這些缺點,他堅持每天記日記,看書來自省,慢慢地,接近了他想成爲的聖賢之人。

在官場上曾國藩也處處碰壁。首先是同事與同事之間的關係。曾國藩一直都很看不慣他的同事們壓迫百姓得到贓錢,或者到處拉幫結派。他所主張的是廉正之風,行禮法之仁正,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其次是曾國藩每次給皇帝上書時,總是一針見血,毫不留面子的指出皇帝的不足。咸豐皇帝剛繼位時,批奏摺還十分認真,但幾個月後,咸豐就堅持不住了,遇到奏摺基本寫個“毋庸議”就仍一邊不管了,毫無誠意。曾國藩在一次上書時直接指出咸豐帝這種智能獲得肯於納諫之虛名而已,咸豐帝卻因此對曾國藩心生芥蒂。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組織起事,這之後發展成爲了著名的太平天國運動。1852年,太平天國運動愈演愈烈,幾乎席捲半個中國。清政府當然不會坐以待斃,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軍隊來對抗太平軍,可惜這些隸屬於清政府的軍隊,都是脆皮,不堪一擊。曾國藩在家鄉湖南威望很大,依靠自己身邊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一個地方團練,這就是湘軍的雛形。

多虧人曾國藩所領導的湘軍,能夠在敵人不備之時發起攻擊,打得他們措手不及,爲清政府取得了戰役的勝利。儘管有一次重大失敗,但湘軍也趁太平軍內訌時重新調整狀態,再次打了太平軍一個落花流水。曾國藩也因此重新取得皇帝的信任,後面更是提出“師夷智以造炮利船”的主張,開展了洋務運動。

但爲什麼別人會罵他爲“賣國賊”?在1870年時,發生天津教案,一共死了十個人,在辦案時,曾國藩一直處於妥協的狀態,當外國人說要讓張光榮、劉求和陳國端三人抵命時,他不同意,只好賠了外國人46萬兩白銀,並派使團去法國道歉。這個交涉結果,使民衆不滿,但曾國藩深知清政府的無能與腐敗,不可與外國反抗,這是保全全國人民的最好方法。

從現在向過去回望,曾國藩是有過,因爲他打倒了太平天國,使清政府的統治延續了更久,但是從當時的國家角度來看,曾國藩功不可沒。他興辦了洋務運動,強大了國民的軍事力量,促進了中國人民思想的進度。因此,他一生清廉,爲後人也留下了一大筆財富。

這就是曾國藩,一個時代的偉人,他用自己的方式爲祖國貢獻了力量,值得我們稱讚。

篇八: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曾國藩崛起於晚清,一生功績出衆,乃晚清的一代名臣。從他的人生歷程之中,我們可以很深刻地領會到“拙”的力量,毫不誇張地說,正是“尚拙”成就了曾國藩,這種精神,深刻地影響着他的思想、作風、行動。在晚清的歷史上打下了永不磨滅的烙印。我想說的是,尚拙精神對於我們今天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

毋庸置疑,“尚拙”是一種獨特的人生哲學,它具有巨大的優點即所謂踏實徹底,待人至誠。曾國藩一生做事,總有尚拙之意在其中。他科舉考秀才時,六次未中,時人譏笑,但在第七次時終於考中。之後連捷,先後考中舉人、進士,在二十八歲時,就成爲了翰林院庶吉士。基礎牢固,一旦開竅,自然厚積薄發。他一生交遊廣泛,朋友衆多,但卻從不攀附私人權貴,踏踏實實,不搞任何歪門斜道。在當年曾國藩統率湘軍時,朝中權臣肅順對他多有支持,但曾國藩也末與其建立私交。後來慈禧發動政變,肅順被殺,在其家中搜出一箱私信,其中卻沒有曾國藩的信,因此“太后嘆息,褒爲第一正人”由此可見,“尚拙”的好處是巨大的。對於我們的人生成長有巨大助力作用。

有人可能會反駁,說曾國藩就是因爲本人不聰明,才“尚拙”,若他也聰明機敏,恐怕就不會“尚拙”了。誠然,曾國藩本人的確十分笨拙,他自己也承認“資質之陋,衆所指視”。但我想強調的是,聰明機敏與否,與尚拙精神並無衝突。美國著名物理學家費曼曾給自己14歲的妹妹送了一本大學天文學教材作爲禮物,妹妹很疑惑說:這我怎麼看得懂?費曼跟她說:“你從頭讀,儘量往下讀,直到你一竅不通時再從頭開始,這樣堅持下去,直到你完全讀懂爲止。”後來,他的妹妹,瓊·費曼,果然成爲了一名天文學家。同樣道理,韓國棋手“石佛”李昌鎬在他的作品《人生如棋,不得貪勝》中也表露出了同樣的“尚拙”思想,單論聰明機敏的程度,費曼與李昌鎬毫無疑問是站在人類頂尖水準的,連他們都如此推崇“尚拙”,由此可見,尚拙與個人智力、能力並不相違背,而是相輔相成,它更像是一種處世準則,如山嶽般厚重,如水滴石穿般持之以恆。

現在的我們都崇尚“尚巧”。辦事越巧妙,越走捷徑,越受推崇。盲日追求高效率卻不曾關注自之走來的一步一步中,有多少留下了痕跡,到頭來卻是一場空。曾國藩曾說:天下工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只有根基足夠穩固,才足夠可靠。文正公一生尚拙,正如重劍無鋒,其本身就是最大的威脅。尚拙精神,無疑正是我們今天需要的。無論是在學習中、生活中、工作中,它的作用空間都很大。正如一快磨刀石,緩緩磨去我們身上的瘕疵,最後成就的,乃是最高的理想境界,非同凡俗,起凡入聖。

由此看來,尚拙精神實乃我國思想文化的一大瑰寶,亦是無論在即個時代都值得推崇的準則,象徵着中華民族對於質樸無華的追求,對於腳踏實地的追求,對於勤勉努力的追求。用“尚拙”磨礪自我,才能讓未來擁有更廣闊的天地;用“尚拙”洗滌社會,才能讓社會上盈滿質樸真誠的習氣;用“尚拙”激勵國家,才能讓國家永保和平。這方纔是“尚拙”之用。

願“尚拙”精神永存你我心間!

篇九: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曾國藩,中國歷史上的半個“聖人”,晚清時期的第一中興大臣,評價相當高遠。也有人說,他是一個“賣國者”,在天津教案中出賣了中國的利益。各種說法紛紛云云。在閱讀了張弘傑老師所著的《曾國藩傳》後,我對此有了深刻的理解。

曾國藩是湖南人,建立的湘軍集團以平定太平天國,推動了洋務運動馳名於世,體現出曾國藩卓越的能力,令人深信,以他的才能,若不是處在晚清,他可以施展更大的抱負。但曾國藩其人,卻是一位“笨拙”的小鎮青年。祖上毫無廕庇,身處腐朽昏庸的晚清政壇,以一己之力,爲清王朝延續了五十年壽命。

這位“笨拙”的人,科舉七次才成爲秀才,比起晚清同時代的大人物,左宗棠、李鴻章都是天資聰穎之輩,隨後的梁啓超更是才華橫溢。但唯有曾國藩的高度令人仰望。他曾在日記中記載,他成事的唯一方法就是“拙”,不去走捷徑。源自於曾國藩年輕讀書時的領悟,幫助他成就不世之功。可見即使世上天才很多,但成大事者數幾。縱然先天不足,也有最樸素的方法彌補,甚至趕超。這是一種大智若愚、大工不巧的方法。

曾國藩是儒家文化的最後一位精神偶像,清王朝最後的領航者,一生都恪守行自己的道德準則,日記中記錄下的十二清律,家書中對家人的細心教誨,無不體現出他崇高的道德水準。從三十歲立志做聖人開始,至死不渝。無論是在京城得罪咸豐,還是在湖南逆官員之流而上建立湘軍,都是他立德、立功、立言的行動。他心中崇高的理念鑄就了極高的道德標準。

儒家教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從未忘卻自己的初心,宦海沉浮一生,始終以“誠”“勤”等字作爲自己的座右銘,嚴以律己。在家書中也留下了“一家之中,勤則興,懶則散;一國之中,廉則親,貪則敗”等語。在對於中華民族有着深遠的影響。連毛澤東都將他作爲道標。

人無完人,曾國藩也有暗處,剛成京官時,他功成名就,成了翰林,自視甚高。朋友們常說他傲慢,還有皇帝的猜疑,統兵湘軍之際,曾因糧餉一事與左宗棠。沈葆楨等人糾結。處理天津教案時,因爲統治者和國民的知識水平不高,以及對洋人的認知不足,而被迫成爲“賣國賊”。在江西被解除兵權,回家,蟄伏兩年,脫胎換骨。他將一生的困難和阻礙全部跨過,走出了一條自己的康莊大道。以獨特的精神魅力統領湘軍,立下赫赫戰功。

曾國藩的一生,以精衛自許,盡心竭力,延長清王朝的壽命;嘔心瀝血,更新清王朝的精神;殫精竭慮,脫換清王朝的胎骨。蹉跎一生,死前回首,突然發現自己好像一事無成。可在行動中,所散出的輝光,照亮了沉寂的一角,他是晚清中最熠熠生輝的明星。歷史早已走過,時間未曾停滯。曾國藩的“勤、誠、悔、拙”數字都是我們學習的瑰寶。願我們以後也可以達到他那崇高的精神境界,完成內聖外王之宏願。

篇十:曾國藩傳讀後感1000字

清朝晚期,太平天國運動盛行,步步緊逼搖晃中的清朝政府,戰勢愈演愈烈。少有壯志的曾國藩,審時度勢,在太平天國席捲半壁江山時,創建湘軍,欲一展雄才。不曾想屢戰屢敗,兩度投江,數立遺囑。在困窘不堪中,他信奉“好漢打脫牙和血吞”,已知人善用的見識、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圓融活絡的策略絕地反擊,最終擊潰太平軍。位極人臣時,卻又自請裁軍,主辦洋務,興學堂,建工廠,力圖中興,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的一生,幾乎是按照《周易》中“初難知,二多譽,三多驚,四多懼,五有功”的順序走過來的,不同的是,在“飛龍在天”後,他小心而謹慎,認認真真地裁撤湘軍,避免走上“龍戰於野”的慘烈境地。之後,又經歷了使自己遭受重大恥辱的天津教案和疑雲重重的馬新貽被刺案。一生如一場夢,終於走到盡頭。

如果說每個人都負載着歷史這一任務前進,那不得不承認,曾國藩是極大的推動器。曾國藩對人性的觀察,對人情世故的尺度的把握,對戰事的敏銳,對君主的傾心盡力,對親人的嚴苛禮教。無疑是當時社會的寶藏。其本領和胸懷可見一斑。

《管子》言:其所謹慎小,則其所立亦小;其所謹慎者大,則其所立亦大。曾國藩的謹慎也體現在各個方面,如爲官謹慎,交友謹慎,用人謹慎,謹言慎行,時時反思自己,力圖避免一切缺點,從不授人以柄,以便別人無暇指責。在動盪的晚清王朝,位極人臣卻全身而退,保全自己。他倚重過穆彰阿,肅順,奕,這幾位大臣彼此有不共戴天之仇且最後都不得善終,而倚重他們的曾國藩卻巋然不動。正是曾國藩運用“心友三犀,不露痕跡”的謹慎之策而獨身事外。

“謹慎”即有所畏懼。只要有所畏懼,做事就會認真,會多加準備,會考慮周詳。而“敬畏”是一種尊重和珍惜,是對人生的透徹領悟。對生命的倍加呵護,更是對客觀世界和人類共性的真切認識。曾國藩曾說自己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在家書中時常告誡自己的家人——常存敬畏之心,纔是惜福之道。曾國藩的敬畏,讓我們看到了他的潔身自律、清醒的頭腦,謙虛的態度,謹慎的作風,強烈的危機意識。有這樣的敬畏之心,一個人才能戒驕戒躁,永遠把自己放在學習者的位置上,這樣就能有所顧忌,有所遵守,有所爲而有所不爲。

曾國藩對弟弟曾國荃說,他們兄弟二人是爲抗擊太平天國而生。對康福說,自己終究不過是一枚棋子。胡林翼臨死之前對朝廷的擔憂,對曾國藩的囑託,經歷史的驗證,宿命般準確。洋人的堅船利炮對於清朝的打擊甚於太平軍,而這些東西的出現,也強烈衝擊着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思想觀念。受戰爭的衝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着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侵略中國的行徑,認爲“臥榻之旁豈容他人熟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藉助外國爲“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

曾國藩一直以來,都希望自己能匡扶王室,拱衛疆土,開闢盛世,名留千古。然而他所謂的志向與忠君愛國的理想,在那樣一個岌岌可危的清王朝成爲了迂庸,成爲了愚忠,成爲了笑話。

“除了通過黑夜的道路,人們不能到達黎明。”

人生之路,道阻且長。慢慢地去磨,磨鍊自己的心性和毅力。

笨笨地去熬,熬過所有的艱難和坎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glo2o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