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曾國藩傳讀後感1500字(精選11篇)作文

曾國藩傳讀後感1500字(精選11篇)作文

篇一:曾國藩傳讀後感1500字

曾國藩傳讀後感1500字(精選11篇)作文

人無精神而不立,國無精神而不強。一個人分爲內在部分與外在部分。健康的身體是外在的強大支撐,則頑強的精神則是內在的堅強後盾。一個人認知水平的高低極大的影響了我們生活的質量。正如教授我們《教育學原理》的戴教授所言,其實我們生活中很多困苦的原

因是精神上的匯叉。那麼書籍就是一部極低成本極高回報的精神之源。正所謂:學於古,則多讀書籍,學於今,則多覓榜樣。

湘鄉人曾國落老先生憑藉白己強大的意志力,超強的執行力與共宏偉之志最終實現脫胎換骨,從一個庸人到中國歷史上的“半完人”。曾老在三不朽一一立功、立德、立言方面都有一定的功績,是我們後華敬仲與敬佩的榜樣。曾老的生活經驗與優秀的生活習慣都是我們

後輩無盡的財富,在這本書裏,我的收穫可調是不勝枚舉。

生活的勇氣深藏於這宇裏行問裏,困難都只是哲時的,有挑戰纔有機遇。曾老本是一個深究理學,瘡無領兵之經驗的人。但是,當國家面臨危機,他勇於一馬當先,創立湘軍,本着爲國奉獻、守護中國傳統文化的初心出發,鎮壓太平軍,最後卓有成效,曾老認爲,人才

大抵由勉強磨練而出。”這指的是,曾老認爲天生的人才極少,許多中等或者以下的人是可以通過教育培養鍛造成人才的!這句話如同一個源源不斷的涌流,給子我無盡的精神動力。

當我放下這本書回到我的現實生活中時,我能夠在我的心底裏感受到這一股清流在靜靜的流淌,也許還不夠深厚,但總歸是存在的。

曾國單年輕時浮躁、傲慢、虛僞,庸。自三十歲自立學做聖人,通過寫日記反思己之過,博覽羣書、廣交朋友。終於成就了“自我”曾國藩

總結自己的人生體會時說,人的生,就如同個果子成熟的過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努力與天的栽培,會讓一棵樹靜靜長高,也會讓一個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曾老不僅教會我有出發的勇氣,更教會我行走的方法。曾老嘗道:“天下之至批,能勝天下之至巧。做人做事要踏踏實實,一件事情接者一件事幹,一年接着一年幹。就像今年3月3日舉行的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盛典上的獲獎者楊振寧老先生所言:“寧抽勿巧,寧樸勿華。將手邊的每一件小事用心做好,慢一點又何妨?在無爲中順勢而爲,該來的總會來的。曾老又嘗道:“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個果子成熟的過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急。人的努力與天的栽培,會讓一棵樹靜靜長高,也會讓一個人慢慢成熟。”在奮鬥的過程中,我們必然會經歷一個瓶頸期,在這個時期裏,我們看似在原地踏步,毫無進展,時而感到彷徨

與困頓。但是,你一定要相信這個道理

只要你一直在前行,時問會告訴你答案的!切忌急於求成,定須腳踏實地。生活總歸不是一帆風順的,當我們遇到繁瑣、令人困擾的事情甚至是巨大的困難的時候,我們要運用“挺”經,就是要直面困難,咬牙堅持。正所謂:打掉

牙活血吞。過了這一道難關,黎明就在眼前了。我們收穫的不止是最後的成功,我們還在磨練的過程中培養了強大的意志力、磨練了心性。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一場正念,有付出

總會有收穫。

努力拼搏獲得成功固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何去對待自己所擁有榮譽對我們未來的生活發展起者決定性的作用。曾老嘗言,“越是輝煌的時候,越要保持頭腦清醒,趨福避禍。”當我們處於順境,身邊的一切都很順利的時候,我們絕不可得意洋洋、安自菲薄,

更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從人生的大局上來看待生活中發生的成功與失敗。那麼,我們可以學習曾老的優秀生活習慣,通過生活中兩件切實可行的小事來保持頭腦清醒。一則日,寫日記。可以在一個安靜的夜晚,回想白己一天的生活,包括活動與一閃而過的念頭。其目的主要是爲了反省自己,修正自己。二則日:靜坐。其實就是當今的冥想,讓我們感受內在的呼吸,放下世俗中的煩惱,迴歸放下的生活。

一個人的逆襲之路絕對是要用超越常人的艱辛來行走的。如果你胸懷大志,則奮鬥以成最後,我送給大家一句曾老的箴言:丈夫當死中圖生,禍中求福。古人有困而修德,窮而著書。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願君與我共勉!

篇二:曾國藩傳讀後感1500字

顯然,曾國藩是一個爭議人物。有的人對他推崇備至,更多的人痛罵他是賣國狗賊。在《曾國藩傳》中摸索一番後,我們一起來解讀。

曾國藩的出身、幼年經歷、求學旅程甚至於他大部分的仕途都不必多講,這不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重點。今天我們只來看看曾國藩人生中關乎他身後歷史評價的兩個最重要的節點。

從封建王朝的歷史規律來看,王朝的末年往往都會伴隨着一場規模巨大的農民起義。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以洪秀全爲首的漢人太平軍很快橫掃了大半個中國,滿清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此時已經官升二品的曾國藩響應清廷“團練”號召,組建了地主武裝湘軍,迅速投入到了與太平軍的戰鬥當中去。儘管湘軍在組建之初吃了不少敗仗,但太平天國高層內訌給了湘軍可乘之機。1864年7月,湘軍攻破天京,太平天國覆滅,清王朝得以苟延殘喘。

這件事飽受後人詬病。相當多的人認爲,從民族的角度來看,曾國藩作爲一名漢族人,本當支持太平天國、驅除滿清蠻夷。而且據傳曾國藩在率領湘軍鎮壓太平天國時,前後有六次有人勸他反清。但曾國藩卻依然選擇把屠刀對準自己的同族,實在令人不齒。

雖然他帶兵打仗,可他到底是個儒生,是程朱理學的忠實信徒。

曾國藩身上矛盾的關鍵就是選擇“華夏和夷狄”還是“君父和臣子”。而這個矛盾的根子,就出在孔子上。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人物,當時華夏還是一個亂世,因此在孔子思想中,對華夏還是夷狄這個概念不是很重視,畢竟在戰國時期,齊、楚、燕、趙、魏、韓被稱爲東方六國,而秦國則被視爲夷狄。孔子最重視的是”禮”,曾感嘆當時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一直試圖恢復”周禮”,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基於“禮”這點出發的。

既然滿清統治者尊儒敬儒,那麼曾國藩決定行“君臣”之禮,奉清廷之命鎮壓太平天國,也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僅僅六年之後,天津教案又使曾國藩從飽受詬病進一步退到了身敗名裂。

從1870年4月開始,天津發生多起離奇的嬰兒失蹤案。到6月時,由法國天主教傳教士修建的育嬰堂裏被發現有四十個左右的嬰兒死亡。6月20日,天津一個叫水火會的幫會抓到了一個偷竊嬰兒的歹徒,叫武蘭珍。嚴刑拷打之下,武蘭珍供認是一個叫王三的教民受育嬰堂的委派,向他收買嬰兒。消息傳出,天津士紳、百姓義憤填膺,將武蘭珍扭送到官府,要求嚴懲傷天害理的育嬰堂。事實上這一切都是武蘭珍在刑訊逼供之下編造出的話術,但百姓並不知情,開始襲擊教堂。法國公使怒不可遏,當街槍殺一名作亂的暴徒。當地百姓見狀,一哄而上,當場殺死法國公使及其隨從。這便是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事態迅速演變爲外交事件。6月24日,列強軍艦抵臨天津,七國公使要求清政府賠償。天津三口通商大臣完顏崇厚深知事態嚴重,便推諉責任,要求直隸總督曾國藩出面主持大局。就這樣,曾國藩被拖下了渾水。

此時的曾國藩已是重病之軀。脾胃虧弱,一目失明,眩暈症,進出需人攙扶。此前曾國藩多次要求告老還鄉,朝廷不許,恩賞其在衙內養病,實際上處於“半退休”狀態。收到朝廷諭旨後,曾國藩雖然也深感“天津洋務十分棘手,不勝焦灼”,但仍然遵守臣子忠君體國的規範,帶病前往天津。

經過仔細調查,曾國藩發現整件事中洋人佔理,是武蘭珍在刑訊逼供之下的虛僞供詞激化了百姓與洋人的矛盾,從而釀成這一慘案。曾國藩雖有發表對天津百姓的辯護,但在自知理虧的情況下只得採取妥協讓步的處理方式,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曾國藩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天津知府和天津知縣革職充軍黑龍江;處死十八名爲首的暴徒,另有二十五名暴徒充軍發配;賠償白銀二十萬兩,派出外交使團到法國道歉。法國接受了這一方案。消息一出,羣情激憤。社會上一邊倒地指責曾國藩爲賣國賊。北京的湖南同鄉會砸掉了曾國藩的匾額,宣佈除去曾國藩的名籍。曾經受恩於曾國藩的左宗棠也“大義滅親”,寫信怒斥曾國藩。於是曾國藩就如此背上了罵名。2年後,他黯然去世。

但是這一次不必由我們來幫曾國藩開脫。歷史證明了曾國藩當初的憂慮沒有錯誤。曾國藩去世25年後,1897年11月1日,山東爆發鉅野教案,德國神甫能方濟和韓理迦略在鉅野張莊教堂被殺。德國以此爲藉口出兵強行佔領膠州灣,齊魯大地淪爲殖民地。曾國藩那時如若採取強硬的態度處理天津教案,後果怕會和鉅野教案一致。

可畢竟曾國藩的罵名已經背上一百多年了。我們不必追求人人理解曾國藩,我只是想通過在讀《曾國藩傳》前後對曾國藩看法的變化告訴大家一個道理:請在歷史的洪流中看待人物的是是非非,千萬不要人云亦云、喪失自主。

篇三:曾國藩傳讀後感1500字

“他以一人之力,無法挽回傳統社會積千百年形成的強大頹勢。他眼看着神州不斷陸沉,自己卻無能爲力。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失敗,而是整個腐朽政權的失敗。不論如何,曾國藩用一生捍衛並守護了自己珍視的文化和信仰,他死在了補天填海的路上,曾國藩用自己的一生,證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達到的高度,同時,也證明了一個人意志力的侷限。他無望的努力在人類精神征途上,樹起了一座令人不得不肅然起敬的豐碑。”這是張宏傑所著的《曾國藩傳》的最後一段。作者用非常精彩的文字從京官時代、湘軍崛起、總督生涯及最後歲月四個部分立體描述了曾國藩跌宕起伏又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

曾國藩,沒有顯赫的家世,最初只是小鎮青年,卻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大學士,在複雜的時代變局中超越衆人,成爲大清“中興第一名臣”,他的人生經歷,從笨人到聖人,讓人鑽之彌堅、仰之彌高,從大清王朝的最後領航者到儒家文化的最後一個偶像,他做到了“立功、立言、立德”,詮釋了一個持續奮鬥者的逆襲之路,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給人以特別的啓示。

勤能補拙,自律慎獨。曾國藩從小天資平平,與父親多次趕考均以失敗告終,但曾國藩身上有一股天生的倔勁,他說:“功業文章,皆須有倔強二字貫注其中,否則柔糜不能成一事。”解決自己愚鈍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超人的努力與勤奮,他潛心尋找前六次落榜的原因,提升自己寫文章的大局觀和整體氣勢,終在第七次科舉考試中成了“秀才”。之後,他又順利通過“朝考”,進入了翰林院。至此,曾國藩的京官之路被打通,但隨之而來與天之驕子們的差距卻給了他很大的打擊,於是三十歲這一年,曾國藩決定要脫胎換骨,立下了學做“聖人”之志,還給自己定下了十二條做人的規矩和課程的標準,正是由於曾國藩這樣的嚴於律己,才爲最終達到“立功、立德、立言”的境界奠定了堅實了人格基礎。艱難的科舉過程塑造了曾國藩“尚拙”的人生哲學,而自律慎獨則塑造了曾國藩的獨特秉性。

重劍無鋒,以慢爲快。曾國藩一生做事從來不繞彎子,不走捷徑,總是按最笨拙、最踏實的方法去做。涓滴積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紮實徹底,一步一個腳印。他做人講究“拙誠”,這樣的性格,思慮總比別人周全且以大局爲重。他在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時,毅然決然另起湘軍,募兵、訓練全都自己上陣,帶兵從來講究“結硬寨、打呆仗”,從不憑奇謀詭計,只求堅韌踏實,走得慢卻走得穩,正所謂“重劍無鋒”,表面上看起來笨拙無力,實際上卻所向披靡,這爲他之後打敗太平天國這個勁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挽大清狂瀾於既倒,使中國傳統文化免遭徹底毀滅的命運。

把握大局,兼容幷包。曾國藩與太平天國決戰的時候,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而如何對付洋人,老祖宗並未留下辦法。起初,曾國藩對待洋人也是抱着天朝上國的心態,但很快他就發現:第一,中西方武力差距極大,硬碰不行;第二,洋人打仗本意並不是想推翻清王朝,而是想與物產豐富的中國通商;第三,湘軍與洋人合作直接鎮壓了太平天國,幫助解決了國內大患。因此,曾國藩意識到對待洋人不能單純以戰爭解決問題,而要以誠相待,師夷長技以制夷。爲此,他以洋務運動爲契機,派出學生到國外留學,建設江南製造局等軍事工廠,軟實力硬實力兩手抓,爲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作出了巨大貢獻。

合上書,曾國藩學思共踐的一生讓人深思,反觀當下局勢,又何嘗不是曾國藩精神的生動體現。新冠肺炎肆虐期間,鍾南山院士以八十高齡掛帥,首次確認新冠病毒人傳人,全國迅速採取“結硬寨”封城閉戶的做法,世界多個國家就封城的人權問題嘲諷中國,但事實證明,我們的方法雖然笨拙,但卻最有效,各地新增病例持續減少,疫情發展情況持續向好,正是坦誠相待、以慢爲快、顧全大局的處理方式才讓我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就我個人來說,曾國藩身上的實事求是、堅韌踏實、經世致用更是爲人處世的箴言,他曾說機會的來去自有它的時間,只需平常心對待,專注自我精進纔是正途。人不活一個點,人活起伏,我們只有經歷人生磨礪,才能將挫辱變成滋養自己意志的營養,幫助你戰勝下一次挑戰。

這是一位持續奮鬥者的逆襲之路,也是偶然中夾雜必然的偉人的一生。人生昧履,砥礪而行,共勉。

篇四:曾國藩傳讀後感1500字

重劍無鋒,“拙”者成功

“立德、立言、立行”。儒家的終極境界“三不朽”,數千年來達者寥寥。很多人認爲達到此境界者必定是天縱奇才,實則不然,有一拙人靠“尚拙”,成爲中華傳統文化最後一位偶像,他就是晚清名臣曾國藩。

“拙”者,實也。

拙不是指一味愚笨無知,而是腳踏實地。

很多人對曾國藩背書還不如樑上君子的故事津津樂道,這故事雖然是空穴來風,但也側面反映出他天資不高,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他這樣一個笨人卻在科舉場上連獲捷報,而嘲笑他的“英才”,卻連一個舉人都撈不到。

曾國藩在考場春風得意的祕訣是踏實。他不懂取巧,不走捷徑,因此做事不留死角,不留下困難。與之相反的是“天才”趙括。二十歲就受封元帥,統兵作戰。最後卻身首異處,他的敗筆就是紙上談兵,不會務實。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總是想早日收穫,早日成功,殊不知萬丈高樓平地起,有堅實的基礎方有明日的輝煌。

“拙”者,穩也。

曾國藩是平定太平天國的首要功臣,立下赫赫戰功,但他的作戰方式卻屢受朝廷指責,同僚譏笑。就連好友左宗棠也說他“於兵機每滯鈍”。曾氏戰法不受待見的原因是隻有簡單六字“結硬寨,打呆仗”。

曾國藩不會奇謀險兵,不像諸葛亮那樣料敵機先。湘軍永遠使用的是穩健的包圍戰,看似冥頑不化,但總能最小的代價獲得成功。而朝廷軍則東打一錘,西砍一斧,最終潰不成軍。正所謂劍走偏鋒,刀行厚重,曾國藩手下的湘軍,正如古刀、重劍,沉穩之餘又不可阻擋。

經濟學上有“基本盤”概念,投資者會選擇一支最穩定的股票作爲自己的“基本盤”,以此爲基礎不斷向外發展。無論行情如何,總能有穩定的收入。

爲人處事亦是如此,古往今來靠投機成功者少,以穩健勝出者多。不要在利益面前貪功冒進,更不要爲蠅頭小利而自亂陣腳。立足現在,着眼未來,穩定地朝目標前進纔是王道。

“拙”者,誠也。

曾國藩曾向弟子李鴻章傳授如何辦理外交事務。李鴻章本意與外國人“打痞子腔”,即油腔滑調。但曾國藩叫他“誠”。“今日說定之話,明日勿因小利害而變。”不論與中國人還是洋人打交道,曾國藩總是不存僥倖之心,一片赤誠待人。他的言傳身教也使李鴻章日後成爲清政府外交第一人。

對待何人、何事、何物,都應懷着赤誠之心。背信棄義,忘誠逐利之徒,總是自食惡果。小到考試作弊,大到貪污受賄,人的底線是在一次次試探中堅定的。稍有不誠之心,即墜萬丈深淵。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像季布、商鞅一樣信守誠心。

實、穩、誠。“拙”字代表的是樸素厚重的人生態度,曾國藩的“尚拙”讓他成爲一幀所向披靡的無鋒重劍;也是“尚拙”讓他與軍功、德行、文學三者都觸及不朽之境;還是“尚拙”,讓儒學在他身上最後一次迴光返照,讓他傳統的人格之美在風雨飄搖的末世中熠熠生輝。

光影斑駁的午後,坐在窗外,書讀到了結尾,家門口矗立着的新亞運場館,亦出現在眼前。時光穿越,薪火相傳,曾國藩所代表的,厚重的中華傳統文化,不也在杭州亞運的精神中得到了完美詮釋嗎?

“實”,此次亞運會,杭州亞組委踏踏實實、事無鉅細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賽會志願者選拔及培訓、場館建設、賽事氛圍提升……每一處都能看見杭州的付出;“穩”,早在2017年10月亞運場館和設施建設就全面啓動,在接下來的幾年裏,場館建設工作穩紮穩打、穩步推進,世界一流的場館建設,保障了運動員穩定發揮,安心築夢;“誠”,更有“誠意”。無論對方是誰,都奉行“來者是客”,不帶任何自私之心相交。杭州亞運懷着“有朋自遠方來”的態度,對一切外國友人都熱情迎接。杭州也因此吸引了大批外國友人前來參會,其樂融融。

一脈相承,大國文化,我們可以看到亞運精神中“實,穩,誠”的體現,在這種精神的引領下,杭州亞運會一定會圓滿成功!

篇五:曾國藩傳讀後感1500字

一千個世人眼中,有一千個曾國藩。讀張宏傑老師的《曾國藩傳》,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被相對客觀評價的曾國藩:資質平庸的趕考人,見賢思齊的小京官,耿直不屈的愣頭青,堅韌愛國的軍統領,師夷之長的好學者,誠信來往的外交官,末代王朝的領航員。

曾國藩的一生,讓我們看到了一顆果子成熟的過程:不着急,不懈怠。他讓後人見證一個事實: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地實心實意地進行自我完善,通過“陶冶”變化,是可以成爲超人的。

而成爲超人的重要前提是:立志。立志,即確定一個終生的奮鬥目標,於一個人的人格發展和精神成長的意義可以說是決定性的,是至關重要的。凡立志且踐行之人,往往能發揮出不自知的驚人巨大潛能。

曾國藩本人對這一點體認極深。他曾說道,“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業……如居室然,宏大則所宅者廣,託庇者衆;誠信則置趾甚固,結構甚牢。”六次落榜還被“懸牌批責”,曾國藩立志“滌生”,從此幾赴考場得心應手連中數元;三十而立然一事無成,曾國藩立志“學聖”,從此日日記錄所言所行日趨完美;官場起伏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曾國藩立志“從軍”,從此團練湘軍挽救朝廷保家衛國……

因此,立志就譬如打地基。只有基礎廣闊、結實,才能在上面蓋起宏偉壯觀的生命之殿。

泱泱大國,英雄輩出。古時,曾國藩立志,爲中華之強國富民。而今,諸多運動健兒立志,爲民族之浩氣長存。

求發展,開國門。亞運會作爲亞洲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不但有利於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有助於檢閱我國經濟實力、政治穩定、社會治安、經營管理、民衆素質、技術水平、環境衛生以及體育競爭力,還有益於中國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進一步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

我國運動員們,爲揚我國威,立大志,時時練,天天磨,常年備戰歷屆亞運賽事,誓守五星紅旗飄揚,捍衛國家之名聲發揚民族之氣節。

舉泳池健兒孫楊的立志勵志故事爲例。

兒時的孫楊雖先天條件尚可,但意志力非常薄弱,在泳隊是有名的“愛哭”。父親孫全洪曾說道:“孫楊脆弱、愛哭。2008年紹興全國游泳冠軍賽,當時他覺得練得不錯,能和張琳拼拼了,但是沒想到張琳發揮得太好,他和張琳差距拉得很大,他掛着銀牌哭得一塌糊塗。”2009年羅馬世錦賽後,孫楊立志強大、不畏困苦、勇敢前行。教練佈置任務,他不光想着完成任務,還想着要超額完成。一次訓練,要遊2萬米,結果被父親邀請去觀看訓練的同事看一會就不敢看了,因爲看着心疼。在澳大利亞留學和訓練時,孫楊手受傷了,傷口進水腫得厲害,痛得擡不起來,他還堅持一天遊2萬米。陪同的母親怕他練下去手會廢掉,叫他偷懶。他特別生氣,發短信說,你是我媽媽,居然不理解我,還叫我偷懶,我偷懶能有今天的成績嗎?

立大志會堅持的孫楊游泳越來越會用腦筋,會分析自己的優劣勢,會琢磨如何提高改善,在亞運會及其他國際賽事中成績節節高升捷報頻傳,爲國家爭得諸多榮譽。

杭州即將承辦2023年亞運會,相信已經立下“爲國爭光”之大志的全國各地運動員們正在田徑場中、游泳池內、綠草坪上、體育館裏揮灑汗水頑強拼搏,爲數月後的運動賽事做着積極充分的備戰訓練。作爲我們高中生,雖然限於先天條件無法在亞運會賽場上爲祖國流血流汗,但我們也可以立青年之志:爲我中華崛起而讀書,爲我國家強大而學習;我們也可以踐行“亞運精神”:人心凝聚共爲祖國強盛發光發熱;團結向上同擔華夏建設之重任;自信樂觀不畏挑戰齊迎對未來的美好期許。

在曾國藩的影響下,才華出衆但又盛氣凌人的李鴻章從一個愛睡懶覺傲慢無禮的年輕人逐漸蛻變成“每日起居飲食有度能擔當責任能直面困難能獨當一面”的官員。細讀研讀《曾國藩傳》,如同親受曾國藩先生的教導,受益匪淺,我重新審視自己並調整了學習目標行爲習慣人際交往等方面的態度和行爲,日後我還將常讀此傳,期望這位“鑽之彌堅、仰之彌高”的歷史人物,一路帶領同樣資質平平的我,學做“完人”,學做“聖人”,爲中華之繁榮富強而奮鬥!

篇六:曾國藩傳讀後感1500字

縱觀清代歷史,恐怕沒有一位大臣會像曾國藩這樣充滿魅力與爭執,如此耳熟能詳。此人在世人的爭論中攀上矛盾的高峯,或雲其忠心耿耿、忍讓有度、明察秋毫、才華和見識皆過人。或雲其頑固耿直、魯鈍愚笨、賣國求榮、集木訥厚顏於一身。而在張宏傑先生筆下,這些塗抹在曾國藩臉上的層層角質,被分化,一本《曾國藩傳》如大罄作響,敲出了他的真實面孔。

由全書觀之,曾國藩一生追求的“三立”是對他個人的最好詮釋。

“立功”爲首最重,是爲他肩負家族振興的重擔。於他而言,家族宗廟與天朝神器比肩,爲了光宗耀祖,他一介書生,農民起家。六應科舉而不中,然正因其天資不高、爲人愚鈍,他便更能屏氣沉心做事,在中舉前體悟出自己獨屬的文章脈絡之道,順利考入翰林院,後又以勤補拙,自立“十二自課”,嚴抓細察自己身上的每一個漏洞。四載光陰彈指而過,他卻達成了“十年七遷,連躍十級”的成就。從此“躋身卿貳”,飛黃騰達。面對當時洶涌成患、劫掠燒殺的太平天國運動,他頂着咸豐皇帝對他的不滿與地方官員的誹謗排擠,在長沙靠一己之力“籌餉籌款”,打造出大名鼎鼎的湘軍,戰途起伏跌宕,他一介書生統率羣雄,屢戰屢敗,甚至兩次投江自盡,多次身陷絕境,更因咸豐皇帝一意孤行,47歲的他被棄用。蟄居老家二載,他痛定思痛,最終大悔大悟,完成了人生的自我革新。應詔二度出山,以不同以往的靈巧手段除盡政敵,蕩平太平軍,位極人臣。曾國藩面對清廷與洋人差距,審時度勢,率先拋棄“天朝上邦”的狂妄自大,倡導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豐功偉績昭示古今。

“立德”則是他更爲後人所知的一面。他在三十而立之年立下聖人遠志,以聖賢標準要求諸己,道德修養近乎純粹。毛澤東與蔣介石曾不約而同將他立爲精神偶像。他剛正不阿而又體恤聖上,會針貶時弊,也會撫慰人心;他爲官清廉爲友真摯,不收過多“灰色收入”,保舉李鴻章、曾國荃、左宗棠等親友才幹爲能臣;他嘔心瀝血、隱忍大度,雖身患重疾,明知此去凶多吉少,卻依舊出手處理天津教案。即使被慈禧太后當作擋箭牌與犧牲品,揹負天下辱罵恥笑,依然爲王朝流盡最後一滴心血,病死任上。

談及“”立言”,他是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對理學造詣之深,曾令道光皇帝大爲稱道。他在儒家精神世界崩潰的前夜,以最後的光輝形象登頂高臺,“像是儒學這位長壽老人的一次迴光返照”。傳統人格之美聚曾國藩於一身,微言大義盡在他身體力行中。洋洋百萬言的全集,字字珠璣語的家書,無不是他對風雨飄搖的末世的一次告別,絢爛而又悽美。

“三立”見證了曾國藩的爲人。力挽狂瀾於既倒,重扶大廈之將傾,再續大清六十年;證傳統文明之生機,攬世之英傑爲我用,永以天下爲己任;透悟宦海之爾虞,懂得官場之進退,出將入相不言中。

“功比周公孔孟,名垂萬世千秋”。即使他一生未能探悟出拯救舊世界的真理,沒有澄清天下造福萬民,發現一生以聖賢自期的奮鬥不過是抽刀斫水、不過是精衛填海、不過是目睹神州陸沉,但他依然用一生證明了一個人意志所能到達的高度。感慨“補救無術,日暮道窮”卻依舊“且憤且樂,死而後己”。他用那補天填海的精神,用他那爲救家國於危難寧置自己於水火的勇氣,在人類精神征途上,化爲大亮天光的啓明星,雕刻出令人肅然起敬的偉人豐碑。

然於時代洪流中,我輩敬慕豐碑的同時,更應當勤於自勉,身體力行。華夏正富強,我輩正當時!曾國藩的功虧一簣,是時代不可逆的錯誤,而青春之我輩恰逢盛世。學國藩爲人處世、爲家國盡己所能,在世界變局的機遇中登臨頂峯,在祖國復興的星途中,留下自己的璀璨星光。

篇七:曾國藩傳讀後感1500字

近人對曾國藩非常推崇,毛澤東說,“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對曾國藩也是視若神靈,1937年蔣經國從蘇聯回國,蔣將他安置在溪口讀書,交給他兩本書,其中一本就是《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傳》描寫了曾國藩從一個睚眥必報的孩童一步步成長爲一位大儒名臣,反映了他從事道德修養的心路歷程。

讀這本書可以讓人感覺到原來成功是如此簡單;原來成功人士也具有很多普通人的諸多缺點,只是他們懂得如何去克服改正;原來成爲一名成功人士是有跡可循的。

曾文正說:“開國之際,若漢唐之初,異才、畸土、豐功、偉烈,飆舉雲興,蓋全系夫夫運,而人事不得與其間。至中葉以後,君子欲有所建樹,以濟世而康屯,則天事居其半,人事居其半。以人事與天爭衡,莫大乎忠勤二字。亂世多尚巧僞,惟忠者可以革其習;末欲多趨偷惰,惟勤者可以遏其流。忠不必有過人之才智,盡吾心而已矣;勤不必有過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

他的意思是說,朝代建國之初,奇才異士不勝枚舉,這靠的都是天運而不是人的努力,正所謂亂世出豪傑;在朝代的中期,君子要想建功立業,天運佔一半,人的努力佔一半;而在朝代的末期則主要靠忠和勤了。這段話的描述雖有偏頗之處,但是他肯定了一個人在自身成功道路上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

曾國藩從小並沒有表現出多少超於常人之處,相反他個性內向、尤好報復、天生一對三角眼似閉非閉,人稱“閉眼蛇”。

而且資質平平並無天賦之才,兩次考取功名不中,最後是在不懈的勤奮鑽研下考得功名。之後他在於太平軍對抗中,由於自己剛愎自用、不擅指揮等原因遭到多次失敗,並三次跳河自殺未遂。但是,與一般人不同的是,曾國藩並沒有長期沉溺於此,而是十分注重自己道德品行的提高,不斷自我反省、惕厲自己、吸取教訓並最終成爲一名爲後世推崇的大家。

在曾國藩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中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喜歡把提高修養的做法具體化並羅列成條,以便於實踐。

他把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心得推己及人用來教導自己兄弟子女和族人,在這種家教的約束下,曾家和睦旺盛,人才輩出。他的兒子曾紀澤就是清末着名的外交家,曾據理力爭的爲我國收回了烏宗島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帶,維護了我國的主權。

曾國藩家訓中,分門別類的涉及了養心、求學、居家、交往接待等方面。相信即使對於今人,若能按照家訓中的道理行事也必能成就一番大事。

曾國藩家訓中,有兩處我感觸最深:一是他提到,“讀史之法莫妙於設身處地”也就是讀史時要做到設身處地,好比自己正在於當時的人對答應酬。如果遇到當時的事,你自己會怎麼做,應該擇其善者而取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是,他提到“作詩文,有情極真摯,不得不一傾吐之時。然必須乎日積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原,其所言之理,足以達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時無鐫刻字句之苦,文成後無鬱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讀書積理之功也。

若平日盛釀不深,則雖有真情慾吐,而理不足以適之,不得不臨時尋思義理;義理非一時所可取辦,則不得不求工於字句;至於雕飾字句,則巧言取悅,作僞日抽,所謂修調立誠者,蕩然失其本旨矣!以後真情激發之時,則必視胸中義理何如,如取如攜,傾而出之可也。不然,而須臨時取辦,則不如不作,作則必巧僞媚久矣。”

也就是說,在寫文章時即使有真情要傾吐,可是道理卻無法表達清楚,從而不得不臨時去探尋義理,而義理並不是一時就可以獲得的,於是只好去追求字句工整。以至於作文時沉溺於雕字飾句,想通過巧言來取悅於人,而修辭立誠的宗旨早已蕩然無存,這就更爲拙劣了。

我寫東西的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擾,明明自己有很多感情要抒發可真正開始寫時,卻發現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情感,以至於不得不冥思苦想一些好的句子,到最後想一吐而快的情致往往被破壞,文章或不了了之或索然無味。一直以爲這是自己才疏學淺的表現,沒想到在曾國藩家訓中竟然有類似描述,看來這是初寫文章人的通病。而要解決這個困境的辦法,曾國藩有提到那就是要多看書、多思考、多積累。

19世紀50、60年代的中國政治舞臺上叱吒風雲的曾國藩一直用“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所許”來自嘲自己。相比而言,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篇八:曾國藩傳讀後感1500字

毛主席曾這樣評價過一個人“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這位令毛主席佩服的人正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在讀完張宏傑老師的《曾國藩傳》之後,我思索回顧,驀然懂得了毛主席爲什麼如此推崇此人,是因爲他飽受人生之困惑,並用一輩子去作解答,最終走上了人生巔峯。

有人曾說“每個人只需花一點時間瞭解曾國藩,一切難題就能得到答案”。曾國藩在這個浮躁喧囂的時代,成了我們心靈的棲息地,他的精神無疑撫平了我們躁鬱的心靈,帶領我們走出“精神內耗”。讀完《曾國藩傳》之後,我驚歎於他的“勤奮好學”。這個精神始終伴隨他的一生,使一個起點如此之低的普通農家孩子最終成爲了大清王朝的最後續航者。曾國藩出生平常,智力平平,遭受六次名落孫山的打擊以及他人的冷嘲熱諷,但他從未放棄,憑藉着讀懂上句再讀下句,讀懂一本書再讀下一本書,不完成今日學習任務絕不睡覺的“笨方法”與堅持不懈的精神,腳踏實地的態度,終於在第七次考中秀才。曾國藩的漫漫求學之路深深地刺痛了我,讓我想起不堪回首的國中生活,曾經的我面對學習時經常拖延、偷懶,遇到難題時常常會選擇放棄,這些最終讓我在會考中失利。會考的慘痛教訓讓我無法忘卻,曾國藩的“勤奮好學”無疑成爲了我心靈的一劑良藥,他讓我懂得了“勿忘勿助,看平底長得萬丈高”,一個資質平庸之人,若能不斷進行自我完善,那麼他必將迎來成功。是的,人生之路,漫漫無依,求學之路,道阻且長,如何求進,我想只有像曾公那樣“勤奮好學”。

在人生最好的年紀,能及時讀到《曾國藩傳》就是一件幸事。曾公的“有恆”令我癡迷。“有恆”是他一生最推崇的品質。他曾說過:“極耐得苦,故能艱難驅馳,爲一代之偉人。”要想做到有恆很難,但當他堅持不下去時,總以強悍的蠻勁挺下去。他以練書法爲喻,告誡我們在困難時該如何去做:“手愈拙,字愈醜,意興愈低,所謂困也。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不特習字,凡事皆有困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總會伴隨無數的挫折、倒退甚至是失敗。關鍵在於要持之以恆。在進入高中之前,我是一個懶惰的人,早上不早起,學習不勤奮,但在進入高中之後,緊張的學習氛圍,讓我這個壞習慣逐漸有了改善,現在的我偶然會有些懶惰,但是與之前相比已然好了很多。曾公讓我明白了想要徹底改掉這些壞習慣,就必須用一生的時間去慢慢磨礪,慢慢化解,遇到挫折不放棄,才能迎來美好的未來。

平常如衆人的你我也經常受到他的影響,曾國藩的“自躬反省”也深深地感動着我。“自躬反省”是他從青年到老年所一直堅持的。他每天在日記中評述一天的功與過,其目的就是反省自身的缺點並加以改之,他甚至還給自己立下了十二條做人的規矩和課程的標準。古人云:“只一自反,天下沒有不可了之事。”只有擁有強大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開闢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正因爲他強大的自我管理能力,這才造就了他“十年七遷,連躍十級”的創舉。我始終認爲人生是一段充滿誘惑的旅程,這種誘惑也許是一時的優越,但它會讓我們我們陷入播糠眯目之中。自省就是一把有利的工具,它可以讓我們找回自我,重新走上人生的大道上。以後的我要向曾公學習,盡全力做到每日“三省吾身”,反省自身的不足並加以改之,讓自己能夠致遠。

人生之路,充滿坎坷;求學之路,道阻且長。雖然會考我失利了,也曾迷茫過,彷徨過,直到現在也還是焦躁不安,有時甚至會迷失方向。但在我讀完《曾國藩傳》之後,我的內心明亮而澄澈,內心的躁鬱也早已被撫平。他給予我最大啓示就是他用他跌宕起伏的一生讓我明白了唯有奮鬥、唯有堅持、唯有自省才能夠不負韶華,夢想才能夠起飛。

篇九:曾國藩傳讀後感1500字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後一位聖賢大儒,他曾“赤地立新”建立湘軍,挽大廈於將傾,也曾立下“聖人之志”,成就了內聖外王的理想。史書上的他,功名富貴,光宗耀祖;但《曾國藩傳》中展現的卻是光鮮亮麗的功績下磕磕絆絆、曲折多難的一生。從16歲參加科舉起,曾國藩的生活便被苦難一次次地衝刷,暴擊成了生活的常態。但“那些殺不死我的必將使我更強大”,正是因爲有這些暴擊的淬鍊和打磨,纔有了曾國藩後來的大悔大悟和一番作爲。生活的暴擊也許看似百害而無一利,但若能體會其帶來的教訓和思考則百利而無一害,值得感激。

科舉的當頭一棒打散了曾國藩的惰性。曾國藩從十四歲起參加縣試,前後考了七次,二十一歲時更是被學臺在大庭廣衆下懸牌批責“學理太淺”,到二十三歲才考上秀才。這是禍嗎?它打擊了曾國藩的自信與自尊,在他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以後只要有人提起,也仍不免面紅耳赤,尷尬羞愧。但它也是曾國藩日後“勤”的前身和引子。正是有學臺的批責,令他認識到自己學識仍淺,還需積累;正是有佾生的名額,提醒他改變學習方法,重新學習;正是有他人的恥笑,督促他孜孜不倦,從不懈怠。後來曾國藩23歲就考上了秀才,24歲進入嶽麓書院學習並中了舉人,28歲考中進士進入翰林院。失去的是面子,得到的是才華,這次受辱對曾國藩幫助很大。

曾國藩的官途也不是那麼得心應手、左右逢源、無往不利。不跌幾個跟斗,怎麼知道在仰望星空的時候也留意腳下的坑?他做京官時,十年七遷,官至二品,建立湘軍,戎馬生涯,除最初幾次失誤,基本上沒有大的挫敗,然而他依然經歷了被皇帝斥責,被同僚排擠,被剝奪軍權,被朋友出賣和誤會……他人的冷眼嘲笑,自己的困惑掙扎,都是遠比過去更強的痛苦與磨難。30歲的他立下聖人之志,心中卻是茫然空虛,他不明白爲什麼自己的一腔熱血會受到衆人嘲笑,不明白自己的耿直招來的不是誇讚與理解,而是厭惡與唾棄。“受挫受辱之時,務須咬牙勵志,蓄其力而長其志。”曾國藩踐行了自己所說的話,他用“日課”自省,從謾罵中收穫。

“盤根錯節,可以驗我之才;波流風靡,可以驗我之操;艱難險阻,可以驗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驗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驗我之節。”這當然不是說挫折打擊本身有什麼值得歡欣鼓舞的,但是能把每一次跌倒看作是再一次起跑的機會,這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素養。苦難無法避免,曾國藩便悅納了這些痛苦與挫折,將之視作警醒與提示。這纔有了日後的頓悟改變,有了日後的“和光同塵”,有了日後的“聖賢大儒”。14年的憋屈苦悶,令他懂得了“同污合流”,寬嚴相濟,懂得了海納百川,藏污納垢,懂得了“大柔非柔,至剛無剛”。他在與世界的一次次衝突中斬關奪隘,終於伸縮如意,本領大長。

生活毫不留情的暴擊,弱者一蹶不振,強者大悔大悟。生活的暴擊不是對人生進程的阻礙與打壓,而是對人生道路的指引與改正。有時你好高騖遠、驕傲自滿了,需要一些挫折來打消銳氣;有時你固執死板,莽撞輕率,需要一些苦難來打磨心性。曾國藩發現了自己的急切、蠻幹、剛強,接受了必要的虛僞、麻木、狡詐,不是成爲了一個無底線的人,而是爲了能做事適應這個黑暗的時代,這是生活的暴擊磨平了他的棱角,教會了他圓滑。生活的暴擊即便突如其來,即便角度刁鑽,力大難耐,也應心懷感激,因這是人生圓滿的必修之道,人格昇華的必要手段。

“志之所向,金石爲開,誰能御之?”在生活無情的暴擊下,不忘初心,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剛自柔出,柔能克剛,這是曾公的應對方法。而於我們,也應悅納挫折,從痛苦中蛻變。畢竟,生活的暴擊值得感激。

篇十:曾國藩傳讀後感1500字

讀史可以正言行,可以明志理,可以知興替。一部《曾國藩》,不僅是曾氏家族興起的歷史,亦是大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歷史,亦是太平軍滅亡的歷史,亦是中國封建社會興起洋務的歷史。一百三十萬字,不僅是曾國藩一生的記錄,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官吏制度的描述,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禮教的展示,也是一場關於忠與義的討論!

有這樣一句話,叫“當官要讀《曾國藩》,經商要讀《胡雪巖》”,中國有多少包括毛澤東、蔣介石在內的政治家、政客都把《曾國藩》作爲官場的聖經啊!同時也把曾國藩本人當作中國官場的教父!的確,從一個普通的湘鄉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學士,曾國藩是一個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嚴,他的謹,也的確爲中國封建社會官僚之極,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中國封建官位之極!

但是,通讀《曾國藩》之後,我覺得,與其說曾國藩是中國居官者之典範,不如說他是中國文人之楷模!

此話題暫且停住,先回顧一下曾國藩的一生,從道光年間中進士、點翰林,到咸豐年間辦團練、打太平軍,再到同治年間於天津、辦教案,曾國藩的一生可謂風風雨雨、坎坎坷坷,卻時刻以盡忠報國爲己任,以興我中華爲志願,應算得上三朝忠臣、重臣了。

回顧曾國藩的一生,主要功績應是滅太平軍、興辦洋務兩件。

幾進幾齣,幾起幾落,曾國藩由翰林到湘軍統帥,從當初的幾千湘勇發展到後來有強大水師的十萬湘軍,轉戰湘、皖、川、鄂、蘇數省,終將已建國立都的太平軍剿滅。受命於臨危,武將改於文職,十七年的軍旅生涯是曾國藩封侯拜相的主要功績。

於封建制度下倡師夷,於傳統觀念中辦洋務,無疑,曾國藩是中國封建社會中興辦洋務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也是封建中國打開國門接受西方先進技術的奠基人之一,能意識到封建中國的落後,閉關鎖國的弊端以及西方科技的先進,能夠意識到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重要性,並付之於行動,且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對於一個封建社會的進士,從小接受孔孟思想教育的清朝大學士,是難能可貴的,這無疑是曾國藩的又一大功績。

此外,曾國藩還能夠認識到科舉考試的弊端,清廷的腐化,都是曾國藩長於他人的、值得一書的成就。

然而,歷史上,於天津教案一事,卻給予了曾國藩完全的否定,弒己民,悅洋人,讓國人對他飽含怨恨,視之爲賣國賊,然而,於《曾國藩》一書中,我可以看到曾的無奈,曾的考慮,曾的選擇,他的做法實在是爲大局考慮,一旦隨了清議,後果會是怎樣,有誰可以知道呢?又有誰可以對這後果負責呢?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曾國藩》這部書的作者是站在曾的角度上去考慮這件事的,或者是以作者的瞭解、以作者的態度去考慮這件事,亦或可以說作者就是完全想給曾國藩以肯定,總之,無論如何,完全否定是堅決不可取的!是主觀的!

於裁湘軍、殺韋俊幾件事上,曾國藩亦頗遭非議,然而,這些亦不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

功過是非,只憑表面事實是不能給予正確評價的,況且,於歷史,於人物,誰又能說得清哪個是哪個非呢?以史鑑今,僅此耳!

“當官要讀《曾國藩》”,這句話,我亦不能完全接受,與其說曾國藩遊刃於官場,不如說曾國藩慎獨於私室;與其說曾國藩走向了封建社會官位的頂峯,不如說曾國藩達到了中國文人的極致!

看《曾國藩》,不難發現,曾國藩之所以能得以漢大學士受皇上賜酒的殊榮,確有他爲官的一些手段、思想,然歸之根本,應爲兩條,一曰看人用人,一曰謹言慎行。縱觀諸歷史人物,善用人有幾人可過曾者,嚴律己又有幾人能過曾者?言必思之,行必省之,私室而不妄議,獨處而不變習,於天命之年尚習字讀書,古稀之歲亦批文指示,能如此者,史能有幾人?有不用之理乎?

學而優則仕,這是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所逐漸形成的對文人的定位。於七十年風雨人生中,曾國藩身上集中體現了中國文人所有的特點,考科舉,中進士,點翰林,走仕途,以文報國,這就是中國傳統文人身上的獨有的根本的特點,幾進幾齣,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一片忠心,剿除內匪,興辦洋務,曾國藩時刻以定我朝廷、興我中華爲己任,這恰恰是他的中國文人思想在支持,而他也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

思曾之一生,惟八字耳:

志在盡忠,以忠酬志

篇十一:曾國藩傳讀後感1500字

曾國藩被譽爲是近代第一聖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爲師爲將爲相一完人。”曾國藩對局勢判斷精準,投筆從戎,挽狂瀾於既倒,讓清政府得以延續。他以聖賢自期並嚴格要求自己,個人修養不光影響了時人,也被無數後人當作精神導師。他也是中國儒家文化最後的代表,以理學實踐者自居,洋洋灑灑數百萬字全集,其學問見解盡在其中。曾國藩的家風家教更讓無數後人傳頌,曾氏家族至今已延續八代。這本由張宏傑先生所寫的《曾國藩傳》是寫給大衆的通俗讀物,着重呈現曾國藩個人成長的心路歷程和突出成就。曾國藩誠拙的人生哲學和圓融的處世之道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我相信後天的努力是可以彌補先天的不足,我們普通人也能成爲大咖。

曾國藩一生崇尚“拙誠”的人生哲學。“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僞;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在曾國藩成名前,他的家族5、600年都沒有一個通過考取功名做過官的人,他的出身很一般,跟我們一樣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他歷經七次考試獲得秀才稱號。他讀書完全是靠勤奮下苦功,讀不懂上一句決不讀下一句,不讀完上一本決不讀下一本。書中有個小故事,一天晚上,曾國藩在背書,一直都背不下來。小偷一直在房樑上,等到半夜曾國藩也還背不下來,就跳下來當着曾國藩的面背了一遍,然後揚長而去。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不論,只說明他讀書確實是下苦功夫的。曾國藩運用了複利效應,即每天進步一點點,假以時日,終將有大不同。比如他每日寫字,一個字要寫一百次。還有每日都要寫日記,數十年如一日,直到去世的前一天。以至於影響到他所帶的湘軍,湘軍的戰術是“結硬寨、打呆仗”,行軍打仗非常重視紮營,戰法就是圍城打援,就是所花的時間比較久。這個看似效率低,很笨拙,其實基礎打得越牢,越容易實現目標。

曾國藩的爲官之道:內清外濁。我們知道有句話叫“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何況曾國藩數任兩江總督,應該很有錢吧。其實曾國藩很窮,但他也絕非單純的清官和貪官。我們知道清代官場流行“陋規”,多達數十種,如三節兩壽、程儀、冰敬、炭敬、別敬、門敬、浮賦、部費等。“陋規”是清朝官場上不成文的規矩,不算貪污腐敗。曾國藩當時是認可這種潛規則的,因爲朝廷給的俸祿太低,根本不足以應付日常開支。曾國藩有一個小金庫,專門用來官場應酬。人在官場,身不由己,要辦事,必須要融入。做大事的人,是要融入社會的,這一點曾國藩尺寸拿捏得非常好。左宗棠是既不送錢,也不收錢,在官場上不受人待見;李鴻章和袁世凱等人是精於此道,官越做越大,花錢辦事。曾國藩是用錢來做事,接受官場規則,自己和家人卻一直過着清貧的生活。曾國藩給後人留下的最大的遺產就是家訓,對子女用心教導,使家族得以興旺至今。

曾國藩的用人之道:知人善任。曾國藩的幕府被譽爲近代第一幕府,人數多達400餘人,他不遺餘力的加以培養和提攜,扮演着官場導師和精神導師的雙重角色。出名的幕僚有極具個性的左宗棠、打痞子腔的李鴻章、預言清朝50年內滅亡並出現人自爲政的趙烈文等等,可謂“文武錯落半天下”。如投奔來額李鴻因才華出衆、又一帆風順,待人處事之間難免有輕侮之色,所以曾國藩經常讓左宗棠、李元度等人與之爭辯,挫其銳氣。他常把李鴻章帶在身邊,讓其與第一流人物(胡林翼)多接觸。通過朝夕相處、耳濡目染,漸漸改掉了身上的諸多毛病。梁啓超在《李鴻章傳》中寫李鴻章的自律生活,也是受曾國藩影響。從曾國藩特意調教門生長李鴻章可見一斑,耐心調教幕僚,培養其才幹,並厚着臉皮上書向朝廷推薦。曾國藩在生命的最後幾年,把高傲的左宗棠都感動了,“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看完了曾國藩的一生,他以平庸的資質,極低的起點,卻達到了常人難以想象的高度。直到生命快要終結的最後一天,在幾乎失明的情況下,曾國藩都還在工作、讀書和記日記。他的成功就是靠自身奮發努力,並持之以恆,不斷進化。努力永遠是我們修身立業的根本。一個努力、好學、靠譜、自律的“拙人”,是可以成爲自己想要成爲的人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eejl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