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讀曾國藩傳有感1500字(通用5篇)作文

讀曾國藩傳有感1500字(通用5篇)作文

篇一:讀曾國藩傳有感1500字

讀曾國藩傳有感1500字(通用5篇)作文

爲什麼要學做聖人?《曾國藩傳》給出了答案:聖人可以經邦治國,造福於民,使整個國家達到大治的狀態,而自己也立功立德立言,萬世不朽。反之,一個無志亦無意志力,浮躁,鄙俗之氣纏身的人是不可能建功立業、取得成功的。換句話說,立志高遠,學做聖人是實現人生理想的要訣。我曾憂思自己一平凡之人,是否有聖人之質,讀《曾國藩傳》得以解惑:聖人原來並非遙不可及,理學認爲:“人皆可以成爲聖賢”。鑑往知來,向史而新,學習曾國藩的聖人之道,應用於自身,可謂益處良多矣。

聖人之道以修身爲本,曾國藩少時並非完人,他浮躁、好色、殘暴、虛榮,更兼有很多不良嗜好。而立之年,開始修身立志,學做聖人,遂得成後世之功。讀及此,給我極大鼓舞,曾文正資質平平,缺點繁多,到了而立之年,還能實現脫胎換骨之變,後建千秋之業,想我十六之大好年華,如今不虔心修身,學做聖人,更待何時?得時無怠,時不再來。曾國藩自號滌生,取明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當初讀到這句話時,給了我極大的震撼和勇氣,我想,無論多麼失敗的人,看到這句話後也一定會有重新開始的勇氣。這種勇氣,不僅使曾國藩立志學做聖人,也促使我“敢於洗除舊日晻昧卑污之見,矯然直趨廣大光明之域。”

修身之途,貴在有恆。開頭容易,過程難熬。正如我時常下定決心從明天開始早睡早起,用功讀書,然而堅持不到幾日便偃旗息鼓了。曾國藩立志學做聖人,卻是直到死都在他精神的征途上步履不停,實在令我羞慚。書中提到曾國藩在困難面前熬下去的辦法:以練習書法爲例,寫字寫到字醜手拙意興低沉時便是遇到困難了,遇困難時切莫中斷,熬過此關,便有進益,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我學來此招,以蠻勁破瓶頸,確實大有作用,古人誠不欺我。

諄諄告誡,以齊其家。曾家祖上幾百年都是平頭百姓,曾國藩官至兩廣總督、直隸總督,已是光宗耀祖、光耀門楣了。儒家的理念是家大於國,孝高於忠。人可以爲父絕君,卻不能爲君絕父,所以在曾國藩心中,朝廷的興亡與家族的興衰是同等分量的。他對家族的努力,可以體現在攻打太平天國時,他極力提拔保護曾國荃,併兼之以諄諄教誨,讓其立功建業。南京一役中,金陵城久攻不下,曾國荃焦慮至極,曾國藩一封又一封信安慰他,並勸誡他“天下氣運,自有天意作至;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其良苦用心,可見一斑。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必治其國。曾國藩治國大功之一,即創立湘軍,平太平天國之亂,及時制止了太平天國軍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損害,保留了文化的種子。在創立湘軍之前,彼時曾國藩不僅得罪了皇帝,受京官排擠,還遭受母親去世的大變故,鬱郁回到家鄉。恰逢此時,皇帝諭旨傳令,命他“辦理團練”。《易經》曰,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可失時。所謂龍虎必須借風雲之勢,否則只能遭蝦戲犬欺。不管是這次的“興辦團練”,還是晚年被罷免兵權,在家蟄伏兩年後的出山,曾國藩都迅速抓住了機會,大展拳腳,遂平步青雲。機遇之難得,稍縱即逝,不因畏苦痛而鬆之,不因懼將來而放之。否則便是後悔終生,徒嘆息爾。曾國藩若執意爲母親守孝,或晚年與皇帝慪氣,拒不出山。不知曾國藩命運將如何?歷史的長河又會怎樣改道?

鄙以爲曾國藩大功之二乃爲國家推舉並培養賢才。曾國藩的學生李鴻章,是晚清的樑柱,左宗棠、沈葆楨等聞名遐邇的大官,受曾國藩提攜甚力。沈左二人雖被提攜卻不念其恩,沈葆楨在曾國藩最一籌莫展缺銀少糧之際奪走軍餉,使曾國藩進一步陷入困境,曾國藩爲顧全大局,念起忍字訣,自己吞下這枚苦果。左宗棠耿耿於“曾左”、“左曾”,朝夕詬詈,逢人便罵。曾國藩退而避之,淡然釋之,不僅沒有惱怨,反而在左攻打西北危難之際慷慨拔餉,使左宗棠心悅誠服。曾國藩何等胸襟!令吾羞愧難當!細思我在學校裏與人往來,有讒言便惱人,纔不如人便妒之,吾之胸襟,竟不及曾之分毫!仰敬曾公,必學而改之,拓吾之胸懷。

晚清風飄搖,大廈將傾矣,曾之努力,不過使大清苟延殘喘。治國尚未成,何以言平天下?曾國藩是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衛,但他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後一個偶像,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位聖人。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文正公未完成的治國與平天下,將由中國現代的青年來完成。“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最後,引文正公箴言以自勉:矯激近名,揚人之惡,有始無終,怠慢簡脫;平易近人,樂道人善,慎終如始,修節莊敬。

篇二:讀曾國藩傳有感1500字

曾國藩,出生平常,天賦也無異於常人之處,後來卻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在複雜的時代變局中超越衆人,成就最大,被譽爲大清“中興第一名臣”,且最後全身而退。

他的人生經歷,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給人以特別的啓示。他曾作《自箴韻語》:

心術之罪,上與天通。補救無術,日暮道窮。

省躬痛改,順命勇從。成湯之禱,申生之恭。

資質之陋,衆所指視。翹然自異,胡不知恥。

記纂遺忘,歌泣文史。且憤且樂,死而後已。

雖然感慨“補救無術,日暮道窮”,但最終落腳點還是在“且憤且樂,死而後已”。曾國藩畢竟是一個堅忍到底的人。他知道,王朝命數之類的事,是上天做主的,自己不必代爲做主。自己能做的,只是儘自己的人事。在生命的盡頭,他用盡全力,爲國家在洋務上做了最後一件大事,那就是奏請派出第一批官費留美學生,推動這個古老而多災多難的國家向前走了一步。

曾國藩後期政治生涯,核心目標是興辦洋務,漸圖自強。薛福成評價曾國藩生命末期的努力說:“居恆以隱患方長爲慮。謂自強之道,貴於寸銖累積,一步不可蹈空,一語不可矜張。其講求之術有三:曰制器,曰學校,曰操兵。故於滬局之造輪船,方言館之譯洋學,未嘗不反覆致意。”

曾國藩後期政治生涯,核心目標是興辦洋務,漸圖自強。薛福成評價曾國藩生命末期的努力說:“居恆以隱患方長爲慮。謂自強之道,貴於寸銖累積,一步不可蹈空,一語不可矜張。其講求之術有三:曰制器,曰學校,曰操兵。故於滬局之造輪船,方言館之譯洋學,未嘗不反覆致意。”

無論是立言、立功,還是立德,曾國藩都做到了。曾國藩的成功,證明了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可以部分抵消對儒學“空疏無用”的指摘。曾國藩一生功業都是在傳統文化的支撐下完成的。以天下爲己任的強烈使命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胞物與的博大胸懷是支撐曾國藩在艱難困苦中奮力掙挫的精神動力。實事求是、經世致用、反身而誠的認知傳統又使他能夠從前人,從他人,從自身,學到智慧和經驗,應對複雜的世事,饒有餘裕。至誠待天、忠恕對人的道德準則,使得他能爲人磊落,不爲低級趣味所糾纏,納人細垢,成己大德,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降服人,吸納人,使英雄爲我所用,終成大業。

曾國藩身上的儒學精神,是有活力、有彈性、有容納力的。和那些愚頑淺薄的官僚不同,他掌握了儒學的真精神。他說:“學於古,則多看書籍;學於今,則多覓榜樣。”“不說大話,不好虛名,不行駕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所以,在清朝士大夫中,他這個理學名家是第一個對洋人平等相待的人。他興起洋務運動,開西學東漸之先河。在當時的氣氛之下,沒有大眼光大見識是不可能做到這些的。後來學貫中西的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在總結自己的學術思想時自陳:“寅恪平生爲不古不今之學,思想囿於咸豐同治之世,議論近乎曾湘鄉張南皮之間。”表明他是曾國藩的學術傳人。

曾國藩在官場善於進退,一生出將入相,沒有大的跌挫,在傳統官場上像他這樣成功的並不多見。曾國藩事君至忠,事親至孝。對於兄弟,互見肺腑,毫無芥蒂。夫妻之間,相敬如賓,感情深摯。對於兒女,他既慈愛又嚴格,能夠尊重孩子人格,教育孩子總以鼓勵爲主,沒有傳統家長那種居高臨下的不平等作風。曾氏家族數代以來,直到今天,依然人才輩出,這和他樹立的良好家風有着直接的關係。所以,他被譽爲“古今完人”“功比周公孔孟,名垂萬世千秋”。

當然,曾國藩的一生也並非毫無遺憾。在垂暮之年,他猛然發現自己一生的奮鬥,最後竟然如拔刀斫水,並不能絲毫影響水之東流。他以聖賢自期,然而他遵循聖人之道一絲不苟地苦學苦修,卻並沒有達到“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的理想。

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失敗,而是當時整個時代的侷限。不論如何,曾國藩用一生捍衛、守護了自己珍視的文化和信仰,他死在了補天填海的路上。曾國藩用自己的一生,證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達到的高度,同時,也證明了一個人意志力的侷限。他無望的努力在人類精神征途上,樹起了一座令人不得不肅然起敬的豐碑。

篇三:讀曾國藩傳有感1500字

北宋理學家張載有云:”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立絕學,爲萬世開太平。”這句話堪稱理學的精髓所在,而在數百年後將其貫徹至今的卻是一名不喜理學但卻足夠偉大的清代官員。雖然他在歷史上的記載不討人喜愛,但他卻無愧於人民,無愧於國家,無愧於民族,他便是曾國潘。

近日讀了由蕭一先生嘔心瀝血所創作出的《曾國潘傳》後,令我感慨萬分,對曾國藩這樣的人物刮目相看。此書深刻透徹地分析了曾國藩政治和學術思想的形成、發展以及影響,同時也概述了以曾國藩爲核心的政治集團的形成發展和主要特徵。除此之外,蕭一先生還在這本書中詳細介紹了曾國藩的生平經歷和主要事蹟並重點記述了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和捻軍起義的過程,同時還系統客觀地總結評價了曾國藩的歷史作用,是第一部全面評述曾國藩的歷史著作。

那麼曾國藩究竟何許人也呢?曾國藩在1811年出生於湖南雙峯的一個偏僻的小村,從小熱愛書,後隻身一人進京赴考,憑自己的才華斬獲進士之名並且在京師任職,年僅7歲便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留下了”十年七遷,連躍十級”的美譽。在我看,陸游的這句”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便是對曾國藩一生最好的評價了。本是胸懷大志的一代鴻儒,卻因硝煙四起的國土毅然選擇了棄筆從戎。當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國肆虐華夏大地之時,心懷天下的曾國藩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在戰鬥中磨鍊自我,逐步掌握了用兵的精髓所在,最終得以崛起,爲平定動亂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這樣兢兢業業的他卻被皇上所猜疑,藉口曾國藩漢人身份而將已然許諾的王位貶成了”毅勇侯”,他忠實的將士門爲其抱打不平,甚至一致擁戴曾國藩自立爲王。熟讀史書的曾國藩焉能不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呢?但”君爲臣綱”的儒家思想已然融入了曾國藩的骨肉之中,他的內心不准許他作出這樣違背道德的事情。所以在如此巨大的權力誘惑之前,他始終不忘初心,不存半分怠慢之心地服務於當朝聖上,可謂是無愧於國家了。

而曾國藩之所以能有如此令人側目的成就都離不開他嚴以律己的高尚品質。而除了對自己嚴格之外,曾國藩對於自己的後輩更是有着諸多期望和勸誡。他所作的《家書》中不僅有着:”一家之中,勤則興,懶則散,一國之中,廉則興,貪則敗。”這樣的話語,更是有着:”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爲主。”這樣的教誨。他讓我瞭解了爲人處世的三個最重要的地方,一是讀書之勤——唯有專注纔可以有所作爲,(fsir)富貴功名只是過眼雲煙,通過讀書提高自己的修養纔是最爲重要的;二是爲官之廉——要以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作爲爲人處世之道,將廉字時時自惕;三是做人之謙——天地間唯謙謹是載富之道,要時時刻刻將謙這一字牢記於心,鞭策自我。可以毫無誇大地說,他用他一生的積累教會了一代人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不得不說是曾國藩一生最大的成就,他對於國家,對於民族都有着不可忽視的教育意義。他的《家書》不止是對其後輩有着深遠影響,更是令我們這代人振聾發聵,警鐘長響。毛主席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正。”如此高的評價,可見曾國藩在爲人處世,治學爲官以及齊家治國等方面成就斐然了,讓偉大的毛主席都情不自禁地肅然起敬。而中國作爲擁有悠悠五千年曆史的泱泱大國,無數先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而曾國藩便是其中的偉大人物之一,他讓我領悟到了許多人生哲理,可謂是給我的前路指明瞭方向,讓我很是感慨。

身爲一名鐵警後輩,曾國藩有太多太多的精神和品質值得我去借鑑和學習。我們鐵警需要秉持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敗。”這樣的道理,不驕不傲,持之以恆,在鐵警這個崗位上不懈地奮鬥下去,雖然前方道路迷重重,但我相信謙遜和努力定會衝破重重阻礙,不負韻華,抵力前行,爲我的從警夢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篇四:讀曾國藩傳有感1500字

“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從前提起曾國藩,只覺得他是一位有大氣魄的人。後來學了晚清歷史,加之外界評價,“曾剃頭”的名號便根深蒂固。直到讀罷張宏傑先生的《曾國藩傳》一書,纔對這位梁啓超所譽的“晚清半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咸豐三年(1853)八月,太平天國處在鼎盛,此時的曾國藩到達衡陽,開始赤手空拳創立湘軍。“湘軍的出現,不光改變了曾國藩個人的命運,也改變了整個國家的走向。”書中這樣寫道。曾國藩借團練這一僞裝,創建屬於自己的軍隊,憑藉其挽救清政府,挽救國家。在當時的他看來,太平天國不僅是清政府的敵人,更是中國文化體的敵人。在曾國藩的領導下,面對太平天國近乎絕望的咸豐帝很快收到了湘潭大捷的消息。然而好景不長,咸豐七年(1857)二月十一日,曾國藩父親病逝,咸豐批准其在家守孝三年,實則是解除了他的兵權。被“革職”的曾國藩反思起自身的問題,日思夜想後,曾國藩變了,他開始努力包容醜陋的官場生活者,學會對皇帝打太極拳,從一個憤世嫉俗的青年變成善於“揣摩風會”的油滑官僚。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痛改此客氣用事之弊。”

但是曾國藩飽受後世爭議的原因,也在於其平定太平天國一事。曾國藩在《沿途查看軍情賊勢片》中承認:太平軍“禁止姦淫”“聽民耕種”“民間耕穫,與賊各分其半”。而他自己認爲打敗太平軍需要實行恐怖主義,做到“男婦逃避,煙火斷絕,耕者無顆粒之收,相率廢業”,可謂是清朝的“三光政策”。曾國藩在書信中得意地說:“三日之內斃賊十萬餘人,秦淮長河,屍首如麻,三日,火光不息。”被屠殺的太平軍則被完全醜化,有人說洪秀全吃飯要吃帶毛的奇珍異獸,把珍珠寶石當飯吃,擁有幾百,幾千,幾萬個宮妃。與此相似的是,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國民黨便將紅軍稱爲“粵版-太平軍”,毛澤東主義也被稱爲“太平天國洪秀全的再版”。由此可見,否定太平天國,實際上否定的是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帝反封建鬥爭。

鎮壓太平天國的曾國藩,正如在兵權被收後所想的:“自己是清政府的一條狗。”從今天來看,他所做的就是支持腐朽的清政府,打壓反帝反封建的農民軍隊。今天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只會刻上金田起義,絕不會刻上曾國藩的畫像。但這是否意味着曾國藩作爲“滿清忠臣”,應當被全面批判;洪秀全作爲農民領袖,就應大力歌頌?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處於農民革命領袖位置的洪秀全,衝擊了封建統治與殖民勢力,卻主張消滅一切儒家文化,也無法制止和克服自身集團腐敗現象,不能承擔反帝反封建的重任。曾國藩一生清貧,興辦洋業,建造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院,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在客觀上推動了清朝的瓦解,但他依舊是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不能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復興。二者最終都沒能救國的原因是所處階級以及當時社會的侷限性。

作爲一個漢族人,曾國藩能在滿清的統治下修身齊家,治軍治國,最後全身而退,就其個人而言無疑是成功的。但是站在歷史的角度看,曾國藩維護着腐朽黑暗的清政府,否定鎮壓了以太平天國爲代表的反帝反封建鬥爭,是阻擋歷史車輪的反革命份子,因此註定不會被後世認可。正如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文所寫“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爲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只有站在人民羣衆的立場,擁有對腐朽制度與反動制度最徹底的革命精神,才能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中國,這就是曾國藩與孫中山等近代革命人士的差距。

我讚美曾國藩,讚美他的隱忍堅持;我反對曾國藩,反對他的爲人處世。“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現在,我心中的曾國藩逐漸豐富,立體起來了。

篇五:讀曾國藩傳有感1500字

一百多年多年前的1864年,即同治三年,歷經14年,席捲大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轟然結束,曾國藩站在南京那破舊不堪的城門外,面對着的,是陪伴他十幾年的湘軍。黑壓壓的軍隊踩在南京古樸的街道和堆積的屍體上,步履統一的走過這座歷經滄桑的城市,一步步走着,走在街道上,也走在曾國藩的平叛之路上。

那日,曾國藩走在南京城裏,輕撫這城牆,感嘆着自己的人生,立功方面不言自喻,立德,立言方面也是頗有建樹,可自己與聖人卻還有不小的差距。那是在什麼地方呢?

回想自己的過去,他知道,成功始終有很多道路,但他永遠只選擇最笨的,最穩妥的一條。就是憑着這樣的想法,他一步一步的打敗了太平天國。走過了平叛之路。

平叛的路已然到了盡頭,但報國的路才走了一半。這時的清王朝,內憂外患,滿目瘡痍,神州大地早已不是過去那樣安靜祥和,曾國藩很迷茫,他不知道怎麼走下去,也不知道腳下的路在哪兒,但他還是走了下去,硬着頭皮,就像過去那樣。

曾國藩從來不算聰明,與大部分聖賢不一樣的,反而還有點呆和癡,科舉考了很多次,最後也只中了一個同進士。後來,在朝堂時,遇見了穆彰阿,他的大恩人,帶着他走過無數迷茫的旅程。在往後,到地方做官,恰逢太平天國運動,懷着一顆赤誠的心,帶着手下的湘軍,走過了最黑暗的一段路程。

在平叛之路上,他身如蚍蜉,萬般無所依,隻身帶着數萬湘軍,走向江南的戰火連天。這一段日子,是他最害怕,最恐懼的日子,上有天子重望,下有百姓期盼。在萬千衆生的注視下,他像走獨木橋一般,顫顫巍巍地走過了那座平叛的獨木橋,踏平了這座叫做太平天國的大山。

平叛了,日子也不一定好過了,他接手的,是一個破敗的江南,是一個懷疑的政府。上上下下的無數眼睛,都望着他的湘軍。慈禧真害怕啊,怕曾國藩變成下一個洪秀全。當裁軍的聖旨落下,他的心頭,總有一杆平不了的秤,一端是戰友,一段是忠君。在府邸中躑躅,在花園中想着,最後,更重的,永遠是那顆忠君的心。

軍營裏,他讀出裁軍的聖旨,裁去了一大半的湘軍,世人都只看到了人前,卻從沒看見,他在營中落淚,揮別此去的戰友。他彷彿蒼老了好多,大半的時間,都在想念過去的時光。

裁軍過後,江南的情形稍有起色,但慈禧卻被捻軍弄得焦頭爛額,沒辦法,又只好讓曾國藩出山。可是,多年過去了,人沒變,還是那個曾國藩,可慈禧等不了曾國藩的笨辦法。一怒之下,就把他給貶了,他是士大夫,沒說什麼,忠君永遠是他心頭唯一的信仰。

回望曾國藩的一輩子,無論是什麼時候,忠永遠是第一個。裁軍時,含着淚把湘軍兄弟們送回家的是他;平太平天國運動時,義無反顧的衝在第一線;平捻軍時,即便已經大不如前,但總像年輕時一樣。

他是一個人,走在黑暗的路上,走過艱難的科舉大道,走過詭譎雲涌的朝堂街,也一往無前的穿過平叛路。最後的路在哪,這是他一生的問題;這條路最後通向哪裏,他同樣這樣問着。但他不是一個人,他的身後,是那個顫顫巍巍的老人——清王朝,每一步,都是帶着身後的四億人一起走;都是帶着大清的希望走下去。

曾國藩的老去,將大清的命脈連同自己的信仰一起交給了學生李鴻章。他在世時,每每會問道路最終會到哪裏,但無論通向哪裏,他都會一直向前走吧,畢竟,在他的身後,可是四億人的大清啊。

向前走啊,向前走吧,無論前路的光明與否,無論前方的刀山火海,堂堂中華男兒的背上,可不止四億中國人啊。這條路上可不止我們啊,前進,前進,敢問路在何方,你可知這路無論多少遠,無論歷經多少年,總會通往康莊大道啊。這可是曾國藩一輩子都要到的地方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glkr6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