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請以種子爲主題的作文作文800字(推薦4篇)

請以種子爲主題的作文作文800字(推薦4篇)

篇一:請以種子爲主題的作文

請以種子爲主題的作文作文800字(推薦4篇)

落地生根

杜高驊

如果世間每一個人都是一粒種子,我想,我絕對會是一粒蒲公英的種子,因爲我向往自由,喜歡打破常規。在年幼時我總想懷惴着那些新奇的點子,去外面的世界闖蕩,去見識見識那些只在幻想中存在的景觀,還能使我更加獨立自主,這未嘗不是一件兩全其美的好事啊!

然而身處2021年,當今的時代也越發需要新青年,需要敢闖敢拼,也需要穩重,顯然,這世道容不下我這個不羈的想法,況且,我也不是蒲公英之種,我們可都是人啊!但有人卻說我們就是種子,說實話,我也不知道我們是何物之種,或者,我是一粒什麼種子?

我帶着這個問題一直生活着、成長着。既然我是一粒種子,首要任務便是成長吧!我就盡我所能汲取世界給予我的養分,去感知自然想告知我的,大地想啓迪我的,父母和夥伴的關愛與看法。

可是,我的學習壓力隨着我的年齡日益增長,我有點厭煩,甚至有些排斥,畢竟,我可是生性愛玩的孩子。老師卻總勸導我:學習也是一種汲取,知識也是種養料啊!我們發奮地學習,不也是在成長,也是在享受嗎?總說童年的一切都很純真,爲何這些如此現實,我一度認爲這些使我的童年染上了些灰塵,我彷彿看透了那些未來殘忍的事實。

然而中學生活的到來使我更加成熟,三年的光陰將我的稚氣與懦弱洗滌殆盡,自強與自信爲我成爲一粒好種子鋪道奠基,我開始暢想着前程的燦爛,通過什麼,爲我的錦繡前程增光添彩,爲我不甘平凡的心而正名,爭取。然而如果只是爲了一己之慾而學習,那可真是自私自利,而且,我想孕育什麼?

還沒給我思考的機會,在5月下旬,一陣噩耗傳來,在舉國哀悼下,爲祖國、爲世界糧食安全窮盡一生的袁隆平院士離開了我們,我在牀頭泣不成聲,爲我的淺溥、我的自私而哭,爲偉人的離去而嘆,也在那一霎,我清醒了過來,滿腔熱血,爲新中國,新青年而歌,爲新時代、新命運而吶喊!在那一刻,我知曉了,我們缺乏責任與擔當,我們原來一直是在孕育“使命”。

兒時的話語也甚是天真啊!學習刻苦不就旨在救中國,救人民嗎?如今的中國經歷了幾次浩劫仍傳承於世,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就是先人孕育的巨大果實嗎?我熱愛文學,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卻從未發覺已爲後世中國建設構築瓦樑。新青年接過了前人的精神火炬,粹煉着我們的靈魂,從未間斷,千百年的中華文化之根一脈相傳,我們不是葉子僅僅落葉歸根,我們要抱以夢想,落地生根,一粒好種子早在被灑下時便已心生孕育之物,去保護、去傳承,不斷積攢豐厚的經驗,結出中華的碩果,不視文脈之微小、不畏生命之脆弱、不拖復興之使命、不忘初心之崇高,即使如今還只是一粒種子又如何?只是夢想又何妨,只待未來成棟樑。

請從“敏而好學”中選取一字,以“說‘敏而好學’之‘’”爲題,寫一篇文章。

篇二:請以種子爲主題的作文

說“敏而好學”之“敏”

對於耳熟能詳的“敏而好學”,大家理所應當認爲是聰明且愛好學習,我們不妨來看一下孔子對“好學”的另一種解析:“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己。”其中的“敏”意爲謹慎,那麼我們是否應該重新審視“敏而好學”,理解爲在渴慕學問的同時,懷着一顆謹慎的心呢?這也不足爲奇,後一句是“不恥下問”了。正如“夂”緊挨着“每”,是要求我們做每件事都謙遜謹慎,飽含敬畏,對每個人都兼受平等、謙和細敏,對每一條真理都孜孜以求、謙恭敏感。

孔子將“敏”字放在句首,作爲好學的前提,這彷彿不僅僅是對學問了,“謙敏”如孔子額前的細紋,刻畫出了知識的深度,又如孔子襟袖飄飄,那是機敏博學的風度,唯有那條深邃含笑的聖人的目光,如炬如簇,照亮了中華民族自古貫今的敏慎,謙敬。

何爲“敏”?那是“始於平底,以就萬仞之深”的深遠曠達,敏而好學,方可勇往直前,鍥而不捨;唯有“謙敏”,才能成就“金石可鏤”的堅韌不拔;才能擁有鵬程萬里的勇氣和魄力。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征途漫漫,唯有奮鬥,請不要忘記敏言的初心,擁有機敏的頭腦,謙敏的毅力去奔走、去闖蕩、去吶喊、去拼搏。東晉詩人陶淵明敏於自己在官場上的言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那點點菊花點綴了悠然南山,又何嘗不是“敏”?項羽破釜沉舟,烏江滾滾洶涌着英雄的力能扛鼎,這爲後人傳頌,剛毅就死的英雄,又何嘗不是“敏”?敏於行動,敏於見江東父老;司馬遷牢獄中鑄就《史記》,忍辱負重,創造史家之絕唱,又何嘗不是敏於生命,得以保全自己,得以流傳無韻離騷……

路漫漫其修遠兮,“敏於事而慎於言”,能幫助我們走得更遠,那是莊周筆下的庖丁,遇到筋骨交錯之時,官知止而神遇行,恍然爲戒,奕悅的解牛刀閃爍着在亂世中立足的謹慎,避開復雜人際關係的“敏”。

可在大家都知曉“敏”時,唯有一人不解,當顏淵向孔子問仁時,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竟說:“回雖不敏。”作爲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堅信他比其他任何人都知曉“敏”,顏淵彷彿是秋天的一片樹葉,一葉知秋。我們能夠看到他身上孔子的光輝,這樣一位勤勉好學的學生,爲何不敏?這又是謙遜與謹慎了,學無止境,他敏而好學,認爲還有很多知識並未學到,而孔顏的敏到底怎樣?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這般謙敏,對物質世界的追求輕若鴻毛,物慾微不足道,卻能以守道爲樂。

也籲敏,在於守道,守護道義,樂在其中,帶着對道義的操守而熱愛學習,這就更進乎道了,周敦頤於獨受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他們沒有選擇像陶淵明那樣隱居避世,而是直面現實,入世後再出格,直達超脫。

孔顏之道亦是如此,孔子周遊列國,四處碰壁,他以仁去教化惡,儘管條件清貧,仍是牢記使命,銘記“敏”,謹慎小心,更加仁愛,這時的敏,也已不是聰明機智,而是治國之禮度,君子之胸懷,他仍能夠處事謙敏,在紛亂中好學,如飢似渴地學習。

“敏而好學”之“敏”在於謙遜謹慎,用曠遠的胸襟普度衆生,他不是菩薩,不是神仙,只是孔聖,有血肉之軀的凡人,他用謙敏這顆佛心擺渡大同世界。

“敏於事而審於言”,孔子雙手合拱,舉於胸前,目光帶笑,眺望遠方,無不漏出“敏”之風範。

篇三:請以種子爲主題的作文

說“敏而好學”之“而”

谷偉聰

敏而好學,爲學之本也,不恥下問,爲學可以至善也矣哉。

“而”字連接着人的內在修養與品質,提出了:聰慧敏銳並且好學是治學的基本要求。“而”字在此便更像一座橋樑,把兩條通向“治學之本”的小路合爲一條大路,給求學的人指出了一條“捷徑”。不論以何,“而”字在這就多多少少有了些“中庸”色彩,有了儒家包羅萬象的氣勢。

“而”要求治學人同時做到“敏”與“好學”,又加之以“不恥下問”,極有希望達到“治學之至”了,總而言之,爲學之路“敏”與“好學”一個都不能掉隊。若是失去了“好學之心”,那麼整日“言不及義”又“好行小惠”,確實是“難矣哉”了,若是失去了“敏”,那麼“舉一隅”也一定無法以“三隅失”,對於這種學生,即使孔子再世,也只能“則不復也”了。

爲學,就是爲提升自己,也是爲了服務於生活實際。“敏”可以化爲“理解的能力”,這也是許多人比不上“天才”的地方,“誦三百篇”若不能理解,也就無法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樣的知識猶如一潭死水,會使人逐漸“教條化”,變得頑固。哥白尼也正是因此被處以極刑,畢竟究竟是地球繞着太陽轉,還是太陽繞着地球轉,對中世紀歐洲的人們並沒有體現出什麼“實際價值”。

而“好學”則是爲學的基礎,所謂“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整日思考,也不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孔子也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方仲永小時候向父親索要筆墨,作出詩篇“文理皆有可觀者”,甚至可以“傳一鄉秀才而觀之”,但是他不曾向其父親索要上學的機會,最終“泯然衆人矣”。少時了了,也得通過學習,才能“大也可傳”。

而“而”字於此就承擔起連接“敏”與“好學”的中間人這一重擔,它已經突破了其本身含意,更像是孔子的化身,他一手執“敏”,一手執“好學”,穿越兩千五百年的時空,以一個偉大教育者的身份對我們諄諄教誨,不可以畸輕畸重呀!而且他爲我們帶來“敏”與“好學”之後,便只顧默默奉獻,不矜不伐,猶如一位老師生怕影響學生理解知識。

說說“而”吧,它只希望我們兼顧“敏”與“好學”。

篇四:請以種子爲主題的作文

說“敏而好學”之“好”

張譯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敏而好學”之“好”無疑是學習中較高的一種境界。

好,即愛好。學習的過程無疑是無聊且枯燥的,若能做到好學便離樂學不遠了。在我的記憶裏,貝多芬正是因爲“好”才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年幼時家境貧寒,父親是一個酗酒且不大聰明的男高音歌手,常常將他當做音樂神童來炫耀。明豔光輝的外表卻有着不爲人知的艱辛,貝多芬本不那麼愛音樂的,卻被父親鎖在琴房裏沒日沒夜地練琴。不過,他到底還是愛上音樂了。他的一生得過許多病,甚至耳聾——於音樂家毀滅般的打擊,但他終究挺了過來,他的心似浮萍般沉淪,在那摸爬滾打的年華里,創作出一首又一首不朽之作。因爲“好”,他望向鋼琴時雙目堅毅。

天才的成就來自於骨子裏對生命的熱愛,也正是這一個“好”字,使得他們有了一個又一個追求的目標,最終達到在人世間永存不朽。也許他們沒有堅硬的骨梗,但卻懂得對美的最大追求與熱愛。傅雷曾說:不經歷磨難的超脫是輕佻的,逃避現實的明哲是卑怯的。在“好”字面前,好像一切的磨難卻沒那麼難,一切的逃避又不如坦然面對。只有先“好”,才能得“樂”,得了“樂”後,纔有所成。

“敏而好學”之“好”也許並非那麼容易做到,天生就好學的人也少之又少。作爲學生,我們即便好學也會有悄悄偷懶的時候。我也曾學過小提琴,不過是在父母之“好”下,想要孩子感受到音樂之美,寄託着對我無數好的期待。鎖在琴房裏的歲月,我不好琴。不,也許是我們都不好琴,小孩子不懂什麼高雅的藝術,但是“好”,我們都懂。吃零食快樂爲好;睡覺舒服爲好;開着空調看電視也爲好。唯有練琴不好。在家長眼中,我們的“好”完美印證了好吃懶做四字。哦,我也不好巴赫先生和莫扎特爺爺,仗着自己手上有繭,不停地創作又難又煩的樂章,無數個月夜,我的小手被琴絃磨出了水泡還練不會。我不好!練琴是身負枷鎖,遲早有一天我會掙脫。

後來的日子裏,我換了一把又一把小提琴,因爲我長大了。我清晰而堅毅地認定我不好琴,等考完級一定親手撕毀煩人的琴譜。但是歲月真的如童話一般改變了我的固有想法。回過頭去看那一張張積了灰的紅色證書以及各種演奏視頻,我又覺得我也不那麼牴觸小提琴的。又是後來青春期裏無數與家長爭吵,哪一次我不是握着琴在無人的角落機械式地摁動琴絃,思緒隨着琴絃一起一落,彷彿可以望見無數的繁星和山間的潮汐。不論學琴是否有成,終是可以用來抵擋無聊煩悶的生活。我承認,在有些時刻,我是好琴的。

用詩意一點的語言來說:所有的雨都下在“好”以前,使得所有的回憶都有聲音;所有的雪都下在“好”以後,使得一切對“好”的希望都很安靜。做到“好”的過程是曲折艱辛的,但只要嚐到甜頭後,也許一直可以從中找到樂子。所以,可以好而後學,也可以學而後好,學纔可得。好而學之,難能可貴。

二零二一年的盛夏,我發現從前因練琴而煩燥的我,現在時常在煩躁時練起了琴。那是因爲——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51ej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