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話題 > >

讀世界在書店中有感(精選5篇)作文

讀世界在書店中有感(精選5篇)作文

  • 關注:2.09W次

篇一:讀世界在書店中有感

讀世界在書店中有感(精選5篇)作文

暑假中,我讀到一本由英國作家亨利。希金斯所編寫的書——《世界在書店中》。

這本書上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這本書不是地名的索引,不是世界書店指南,而是十三位作家對書店這種特殊空間的私人回憶。對他們而言,書店是一種藥或一種處方,是一座祕密花園,是抗議世界其他地方氾濫的陳詞濫調、巧言令色的舞臺,也是一個安全、理智的所在,是一個既是燈塔也是洞穴的地方。”我們所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書店面臨危機的時代。這些書店正在遭受着房租的恐嚇,還遭受着因網絡書店的擠壓而產生的壓力,並且讀書人們也被更加輕鬆簡單的娛樂方式所吸引。整本書通過這十三位作家的想法與回憶,以及對書店等不同地方的具體介紹,表達出對書店和讀書價值的認可與讚揚。不管走到哪裏,這書店都始終是他們的故鄉,精神上的故鄉。

在我的生活中,有許多讀者都選擇了更加輕鬆方便的娛樂方式,我周邊的書店裏每天也幾乎無人光顧,大家都被其它的娛樂方式所吸引,當然在讀完這本書前,我也不例外。但當我讀完這本書以後,我才發現,這本書裏的每一個故事都是溫馨的,很多時刻,都會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來到書店的感覺,讓我重新感受書店帶給我的那種心安的感覺,那種愉快的感覺。每當我來到書店,看着書架上琳琅滿目的書籍,我常常會產生一些渴望,這些渴望會讓我如尋找獵物一般尋找那本令我感興趣的書。如果找到了,那這就是我與書之間的一種緣分。在這之後,我的心中必定會萌發出更多更多的渴望,而往往這些對書的渴望,會讓我感受到一些樂趣。這本書是十三位作家的書店回憶,確切的說應該是十三位老書癡的書店回憶,這些書店回憶,讓我脫胎換骨,讓我從不愛讀書、不愛去書店,變成了一個不可救藥的讀書人。

篇二:讀世界在書店中有感

書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燈塔,在快節奏的現代,書店成爲很多人尋求心靈慰藉的港灣。對於每個愛書之人而言書店的意義都是具體的,有人被書店影響,也有人被書店治癒。於我而言,在書店中閱讀,可以讓精神突破現實和身體的桎梏,用圖書充實內心,讓靈魂來一場五彩斑斕的旅行。

好書不厭百回讀,這是一本13位當代作家寫給書店的“溫暖情書”!是他們對書店這種特殊空間的私人回憶,每位作家都會寫到他們所鍾愛的一家書店、一類書店文化或者一種具體的情感,是作者們與書店融爲一體後被給予到的精神滋養。

因爲熱愛,所以駐足

“書店是一個讓你駐足的地方”亨利·希金斯在開篇這樣分享,即使囊中羞澀他也會花兩頓晚飯錢買一本自己喜歡的書。他還寫道“今天,有一種普遍觀點認爲,爲了人氣和利潤,書店除了賣書,還要擅長其它服務。但是,我想要在一家書店裏找到的,仍然是對書本身的熱愛。”對他而言,書店永遠都在產生新的渴望,永遠都在我們心中播種渴望,因爲熱愛,所以駐足。

正如我熱愛排球,所以奮楫揚帆。自從加入了夢寐以求的校排球隊,無論颳風下,我都能堅持每天早上六點準時到達訓練場,先做準備運動然後從基本動作墊球練起。周老師細緻地教我怎樣把手臂夾緊墊球,我亦一絲不苟地認真練習,看似簡單輕鬆的動作真實練起來就沒那麼輕鬆了,沒過多久我就汗流滿面,衣服也溼透了,前臂因爲墊球又紅又痛……石以砥焉,化鈍爲利,聯想到運動員們能有優秀的成績,肯定是用無數日夜的訓練和汗水換來的,他們因爲熱愛所以全力以赴。源於熱愛,終於堅持,我對自己說:“不管遇到任何困難,我都要堅持到底,堅持就是勝利!”我的書店在運動場!

因爲熱愛,所以創造

如斯特凡諾·本尼所認爲:“綠棕櫚書店已不復存在,但它的書,它的言辭,它的經驗,仍在這個世間,在我的心中。”

的確,在我的心中:相比於圖書館的嚴肅,散落於街頭巷尾的書店能給我更多的溫暖與放鬆——窗外是車水馬龍的繁華都市,書店內卻是混着油墨香氣的歲月靜好。曉風書屋是我們杭州人自己的“書屋”他創辦於1996年,從一家只有24平米的小書店,經過了20多年歲月的沉澱,在杭州擁有多家分店。如今,曉風書屋不僅成爲了杭州的一張不可抹去的文化名片,更是代表着杭州人的情懷——熱情、勤勞創新。

我的家鄉杭州,對於我來說,就是一家我熱愛的“大書店”,我在這裏生活、學習、成長。2023年9月,杭州將喜迎亞運會,我將這家書店的服務宗旨定爲:迎接亞運會,當好東道主,創造新生活。我用辰辰、淙淙、蓮蓮的動漫形象作爲書店宣傳畫,向全世界的友人展示最美杭州。這將會是讀者們最愛駐足的書店,在這裏每位讀者都可以作爲東道主創造美麗杭州:我的爸爸是老師,他們率先報名參加亞運會的引導志願服務,鮮豔的紅馬甲就是一冊冊百科全書;我的媽媽是位醫生,她爲亞運志願者們培訓急救知識,亮眼的藍背心就是一本本急救手冊;我作爲一名光榮的少先隊員,努力踐行光盤行動、垃圾分類,營造一家明亮整潔的杭州亞運書店。當然還有很多像我們家人一樣普普通通的杭州市民,都在爲建設這家杭州人自己的書店而努力:西湖十景、宋韻文化、大蓮花、水上運動中心大噴泉……這簡直就是一家動態的書店,處處傳達着亞運精神。因爲熱愛,我們全力以赴!

世界上每一家書店都是不同的,但又不盡相同的,巴金說過:“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只要你像這本書中的作者們那樣,堅守自己的初心,心懷熱愛。那一定能在內心積蓄深沉持久的力量。熱愛不是心血來潮的一閃念,也不會因爲年節更替而稍縱即逝。無論這個世界如何變幻,讓書店成爲我們心靈的“詩意棲息地”吧!

篇三:讀世界在書店中有感

大城市的角落,昏暗的老式燈光,溫熱的火爐,皮質的扶手椅,濃濃的墨臭與紙香,錯落有致的書,破敗或嶄新的書脊,一個個故事,一段段書與人的因緣際會。

我們或多或少都去過書店,在淨白的空間中,我嗅到的,是現代化的氣息。我身邊很多人去書店,只是買一本題集回家做。我幻想中的狹小而溫馨的書店,就是這十三位作家所在的舊日歐式書店吧。

一名如文學延伸的手臂那樣的店員,一位給予作者無限溫情的老闆,這些情誼深深地烙印在了作者的記憶深處。他們與顧客聊理想,聊情懷,讓書挑準了對的人,激起人心中對書的無限渴望,甚至陌生的熱望,將心中的壓力與焦慮換成愜意與安閒。他們與讀者的心在同一頻率下共振,在言談中創造了一個可以讓心“偏安一隅”的地方。人們在書店中獲得了新的人生定義,和永遠無法被定義的人生。

與書相伴,更是別有一番風味。有時,能在夢裏看到一本書,第二天拿出所有零用錢,像對付狡猾的獵物一樣跑遍所有書店也要找到它;有時,進書店是爲了找一本書,出書店時手裏卻捧着一本不一樣的從未相識的書。書中,文學的產生與重生令人怦然心動,即使讀完,仍念念不忘。讀書又像是在隱蔽的角落中讀着自我,那些不被人理解的情懷,可以盡情宣泄,將會有人傾聽,並給予你最真摯的答覆。

最終,人們對書店的感情,是不捨,是迷戀,是依靠,兩者互爲知己,惺惺相惜,產生無盡的放鬆愉悅之感。這就是書店的魅力所在,又怎須咖啡來烘托氛圍?

可惜這樣的書店,只有可能出現在作者的記憶當中。反觀當下,莫說溫馨的書店,就連普通的實體書店在面臨着上漲的房租與逐漸稀少的顧客的危機下,已經越來越少,背後反映的,則是人們減少的對書的熱愛,以及漸漸消融的書店文化與情懷。人與人,人與書的一份信任,一份溫暖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網絡書店所取代,取消了人們買書前閱讀的權利,只顧着如何盈利。這樣的書店,還能承載這大千世界嗎?

熱愛書的人們,請去書店中,找尋那一份昏黃的情緣。

篇四:讀世界在書店中有感

慣常在週末的午後,我都會背上書包,騎車沿着小河路的一路綠蔭去大悅城。無他,去後直奔四樓“言幾又”。到了書店,熟門熟路地找個角落,攤開作業本,再起身去門口的堆場裏找幾本新出的樣書,“虛度光陰”大半天。

這些日頭綿長的午後,在言幾又邂逅了《馬未都說收藏》《狂熱份子,羣衆運動聖經》《奧威爾傳》……

設計獨特的中空格局,使我無論從哪個方向取書,都只需要擡腿幾步路程;高矮合適的桌几搭配木質的扶手椅,讓我在舒適之餘又不至於過度慵懶;柔和但是直射的燈光設計,讓我在閱讀和作業之餘,既不費眼睛,又能保證足夠的專注度和清醒的思維。

加上水吧上隨手可得的、冷熱齊備的檸檬水。

可是這個夏天,我不再騎行這條線路——言幾又的倒閉,無疑在煩躁的暑熱中又給了我當頭一棒。是的,從門庭如市的大悅城大熱門到人丁寥落的小賣場,只不過幾年功夫。

伴隨着書店的撤出,屬於我的一個小世界也一同消失了。我暫時不清楚這意味着什麼,但是隨之而來的,週末午後的茫然,直至心理上的彷徨,可能真的會持續很久,很久。

《世界在書店中》,收錄了十三位作家對於書店這樣的特殊空間的感想和回憶,在非常私人的情愫中,其實很多細節,是跟我有着巨大共鳴的。

胡安·加夫列爾·巴斯克斯在其中《兩家書店的故事》裏,就大致描述了這樣的感情。“萊內爾書店裏一直都放着好幾把皮質扶手椅,讓人感覺好像是在誰家裏的客廳,而我們的讀者坐着,就感覺像是在一個好客的人家裏參加大派對。”當讀到這一段時,難以言喻的、發自心底的激動讓我一遍又一遍地重讀。是了,有着切身體會,真正的“共鳴”才躍然紙上。

“大客廳”,貼切,難以置信。

如果是小客廳,則顯得私密而侷促,不得不照應同座者的情緒和動作,唯有“大”,才能顯得出寬敞,通透,豁達,以及,小的,剋制的自在。

說到這裏,腦海裏浮現出英劇《唐頓莊園》的書房。

四面到頂的書櫃,羅馬式樣的高穹頂,愛奧尼克柱形成的廊形入口,空間建築上的特定式樣,增加了書房的威嚴與尊貴。但是頂上的藻井又是活潑而豔麗的花卉。老爺們在此待客,小姐們在此書信,甚至各種家族嚴肅事務,也在此得以宣佈和探討。

不同於劇中其他幾個明顯畫外音“等級森嚴”的室內空間,全劇裏,只有這個書房,是個讓所有人可以自有出入,佃戶來彙報業務,僕人來打理家務,管家來交代家事,主人來討論社交安排,絡繹不絕的客人在此迎來送往……可不可以這樣理解,即便是在階級堡壘森嚴的19世紀初的英倫大地,唯有書籍,給到了人們巨大的平等和尊嚴感,你我皆衆生。

言幾又當然沒有如此闊綽的裝幀和如此氣派的格局,但是到頂的,周遭密集的書架,一樣的,帶來的富足感和安全感,平權感,也是一樣的。

藉由胡安的話:“最好的書店,是相會的地方,是文化交流的空間,是當我孤獨時別無他處可去,可以讓我獨處的地方。在孤寂中消磨時光,在逝去的時光中找到什麼。”

願我們終此一生,都擁有自己的“萊內爾書店”。

篇五:讀世界在書店中有感

菊花的芳香中,陶潛背手仰視南山;湖水的潺潺聲中,梭羅與自然展開對話;民工的歡呼中,蘇軾捧着東坡肉淺笑盈盈。

這三人,都尋得了自我精神的棲息之地:陶公忘情于田園阡陌,梭羅執着於無人的荒涼,蘇軾立足於民心之上。同樣,《世界在書店中》的作家則將精神埋藏在了書店裏。

書中編錄了十三位作家有關書店這一特殊空間的私人回憶。他們或是在書店“竊讀”,或是近乎癡狂地跑遍鄉鎮只爲搜尋一本或許根本不存在的立陶宛詩集,或是趕在暴風雪前到書店享受“最後的歡樂”。書店於他們,是一個吸引特立獨行者、精神流浪者的磁場。在這裏,他們找到了心靈的慰藉,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夥伴,書店激發出他們的創造力和潛力,成爲治癒心靈最有效的良藥和處方,深深滋養着他們的靈魂。

不禁思索,書店爲何對於他們有如此深厚的安慰,成爲他們如此有效的助推劑呢?我嘗試以阿莉·史密斯的身份代入,想象自己是一家二手書店的志願者。翻開一本舊書,看到裏面夾着“聖誕快樂,贈卡羅琳”的明信片,或是聽到某人的驚呼:“這就是我一直在找的書!”這感覺是多麼親切啊!讀者如書,年齡不一,各行各業,卻都是真的愛書,或是真的愛這家書店,愛這個社區。他們來此捐書、看書,其實是來分享他們的喜好,爲了讓更多的人讀到他們所喜愛的書籍,與更多的人產生思想的共鳴。史密斯在書店裏,讀到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和善意,書店,也因此成爲了她在陳詞濫調、巧言令色、人情淡薄的世事中治癒精神的薑湯。我似乎也慢慢地懂得了這個“特殊的世界”。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片精神的天空。“如果你有兩塊麪包,你當用其中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穆罕默德如是說。人不能光靠物質生活,心靈的棲息之所就像一座燈塔,帶領我們跳出浮華世俗,擺脫日常的煩忙與瑣碎,尋覓生命中最本真的格調,認識真正的自已。現今,社會上瀰漫着一種爲物質窮忙的風氣,很多人自以爲相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卻只知一味追逐所謂的名譽和金錢。殊不知紛亂塵世迷人眼,“窮忙族”也許能獲得一筆財富,住上豪宅開了名車,但這難道就是生命的終極意義嗎?如果到頭來只落得一副乾癟的軀殼,湮沒在競爭和利益的糾紛之中,遺失了心靈深處最純真的那份美好,那麼再富貴的生活撐起的也只是一具行屍走肉。與之相反的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他和現在的許多人一樣,打拼黃原,四處攬工,爲賺錢餬口辛苦勞作。然而,他在“平凡世界”裏自有一片精神天空,書籍支撐起了他精神的全部,他常在夜晚破舊的窯洞中如飢似渴地閱讀。是的,相比於那些終於富貴了的“窮忙族”,孫少平是平凡的,也是甘於清貧的,但他在精神上卻是富有的,書本將永遠指引着他以積極奮進的心態面對人生的所有苦難。他有他自已的世界。

前不久,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在央視播出,一時間好評如潮。它講述了形形色色的人與書籍的故事。其中有魚水相依般愛書的學者,有靠書自學掌握十幾門外語的圖書管理員,還有自己省錢出力建成貧困地區圖書館的藏族僧侶……這其實就是《世界在書店中》的“電視版”。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告訴我們:世界充滿不確定性,幸好還有書籍,讓我們可以用長遠的眼光對抗短視,用智慧的思辨對抗盲從,用寬容與理性對抗偏見,用有趣與幽默對抗無聊……書籍,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嶄新的世界。

世界就在書店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huati/shu/dre3j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