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鄉土中國讀後感800字高中生(精選5篇)作文

鄉土中國讀後感800字高中生(精選5篇)作文

篇一:鄉土中國讀後感800字高中

鄉土中國讀後感800字高中生(精選5篇)作文

費孝通說“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而這一點似乎是與現代化的城市之風格格不入。

隨着亞運會的到來和時代的發展,杭州的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地鐵四通八達,似乎離鄉土越來越遠。城市中人們往往看到鄉土定會聯想到土氣這一詞,這是城市人蔑視鄉下人的一種說法。亞運會可不能配這個形容詞。在初看此書時的我也有着同樣的想法。但費先生卻用短短14篇文章,讓我對“土氣”一詞有了不同的看法。

《鄉土中國》一書是費孝通先生在社區研究的基礎上從宏觀角度探討中國社會結構的著作,分別從鄉村社區、文化傳遞、家族制度、道德觀念、權力結構、社會規範、變遷等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結構及其本色。北京大學社會系劉世定評價“很少有書像《鄉土中國》那樣,在五六萬字的規模容納了一系列富有啓發性的的概念。”

初讀《鄉土本色》一篇明白:鄉下人的鄉土氣息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土”便是他們的命根子,一種保留至今的生活方式。鄉下人依靠土來謀生,土是鄉下人眼中的神。而對土地的信仰和依賴則又是源於不流動這一特點。“鄉村裏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變動。”人們世代定居成爲常態,終老是鄉的思想深入人心。這也就形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而現在城市中的人們過着漂泊不定的生活,自然也就少了鄉土的氣息。

重新品味此篇發現:在這種不流動的鄉土氛圍薰陶下也正造就了一個熟人社會。人人都處於一個熟悉的環境中,沒有陌生人。“大家都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着多說麼?”此類的話在城市中已經鮮少能聽到,但對於鄉下人是耳熟能詳。兩者的本質區別就在於前者是法理社會:一種爲了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後者則是禮俗社會:一種並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爲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前者,就是我們的現代社會,人們交往似乎都夾帶着利益,人們互相變得疏遠。而禮俗社會中人們互相熟悉互相瞭解,每個人都真誠地爲他人着想,不會有那麼多的斤斤計較,只會有誠摯的心和溫暖的關懷。人們互相信任。

這樣的社會便是我理想的社會,也是想象中亞運會時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係,一個可信任的社會。仍依稀記得兒時老家歡聚的場景,不論是否有血緣,大家齊樂樂融融齊聚一堂,暢聊生活中最尋常的小事,從東市的哪家買菜便宜,再到西市裏的哪家小夥子長得俊俏……;人們的熱情難以抵擋,紛紛上臺展示出自己嘹亮的嗓音。這種場景始終難忘。只可惜城市中想再尋這一方煙火氣已是困難。願能始終保留中國人最基層的那一份鄉土氣息。不論是對待同鄉之人或是異鄉,甚至是對於國際友人,我們都應該有着底子裏的那股熱情好客的“鄉土氣”。

“土氣”在費孝通的筆下,在我的心中又有了新的定義。它並不是落後的,固執不前。而是熱情與真誠。是對待所有人應有的態度,是即將成爲亞運會東道主的我們應有的待客之道。但仍不可避免會有守舊的思想,這只是人們沒法及時收到外界的消息和知識的原因。隨着國家鄉村振興、教育事業的發展,鄉土社會的守舊思想在漸漸瓦解留下的只有人們的誠摯!

鄉土人不再土氣!讓亞運會來點“土氣”!

篇二:鄉土中國讀後感800字高中生

逝者如斯夫而未嘗往也,生命勞動和鄉土結合在一起,就不怕時間的沖洗了。——題記

漫漫五千年,中國的社會發展曲折,戰火紛飛,時局鉅變,中國正在崛起,從傳統走向現代,而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費孝通先生着手於研究中國本土的鄉村社會學,並在《鄉土中國》一書中寫下了他的見解。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與土地有着特殊的情緣,中國人對土地是敬畏的,人們都鍾情於土地,而土地也就可以算得上是中國鄉土文化的命根。

正如書中所言,在我們這片遠東大陸上,大多數人們都是拖泥帶水下田討生活的。如今城鎮繁華,發展迅速,生活在城裏的人們或許並沒能發覺土地的重要性,然而不論是中國延續至今的農耕文化,還是現在離鄉帶土的習俗都與這土地離不開關係。

或是歷史的原因又或是社會生存發展的需要,“以農爲本”的生活方式已經深入中國人的命脈,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是土地養活了中國的鄉土社會

在我理解,差序格局就是以自我爲中心向外延伸的親疏不同的關係網絡。這個格局和西方的團體格局相同的就是格局與格局之間都有交融性。在差序格局裏,社會關係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繫的增加,社會範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繫所構成的網絡。這就有些像一片點落在湖水裏激起的圈圈波紋一樣,波紋不斷向外推延,同時又互相交錯,構成整片湖的聯繫。而在西方社會中的團體格局裏,人與人的關係主要依靠各種形式的團體構成。所以,我們今天大學裏會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社團組織大概就是受到這一思想的影響吧。

另外,據費先生所說,在差序格局的社會裏人們總會存在着私的念頭,一個人爲了自己可以犧牲家,爲了家可以犧牲黨,爲了黨可以犧牲國,爲了國可以犧牲天下。並且除了爲了個人那一塊,我們都可以說是爲了一個公去犧牲其他的利益。似乎都是大公無私的,但實際上我們總會披着公的外衣去實現最終的私慾。

其實,當我在看關於這一些內容時,我總會產生一個想法:那就是西方社會似乎也存在着一種另類的差序格局,只是他們的關係網更多的是依靠朋友來推延出去的,而不像我們的親屬關係,地緣關係等。或者可以說是這種靠關係的現象並不是只存在於中國社會,只是中國社會因爲傳統的影響更爲的突出罷了。至於文中說的中國人很自私,各人自掃門前雪或者是損公利私,其實這在哪兒都有這個壞毛病,只是說西方因爲有團體的傳統要好一點,還有就是西方的社會制度更趨於完善,能更好的指導人們的行爲。

現代化的過程中,中國已逐步脫離了鄉土社會,現在的人們難以體會到那個帶有“土性”的中國,而正因如此,我們更應該注重對鄉土文化的瞭解認知和傳承,將鄉土文化融合於現代,不讓它隨着時間的更迭,時代的發展而淡去。

讀完了《鄉土中國》我更加忠於中國的過去,我也更加忠於中國的未來,在幾十年的過去,就有人能夠清醒地面對中國的過去,中國的崛起也必將會是指日可待。

篇三:鄉土中國讀後感800字高中生

高一時,我們接觸了《鄉土中國》這本書,開始瞭解了一些關於中國鄉土的社會學知識,雖頗爲深澀,但也有些感觸。

本書主要講了中國社會的鄉土本色,文化道德,差序格局,禮治政治,多方面介紹了一個本就存在但鮮爲人知的社會現象。

就以文化角度來看,書中作者認爲文字下鄉是非常必要的,但若是因爲鄉下人不識字就認爲其是“愚”的,實在難以讓人心悅誠服。作者說到“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識字不識字並非愚不愚的標準。智力是學習的能力。如果個人沒有機會學習,不論他有沒有學習的能力還是學不到什麼的。”因此,將城裏人和鄉下人做“愚”與“不愚”的對比是非常不恰當的。他認爲文字在鄉村之所受到排斥是由於空間和時間兩方面的因素,空間上指的是鄉村處在“面對面社羣”當中,因而文字的使用並不是必不可少的;時間上指的是對對於鄉村這種“生於斯,死於斯”的形態結構,口口相傳足以傳遞世代的經驗。因而只有當中國的鄉土性的基層發生了改變,文字才能真正地“下鄉”。這時,我才真正理解除了人與人的互相尊重之外,爲何我們不應該看不起鄉下人的“愚”。

抑或是“差序格局”。書中作者爲了給我們講清楚這個概念,特意提出了西方的團體格局來進行比較理解。他打了個比方,西方社會以個人爲本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好像是一捆柴,幾根成一把,幾把成一紮,幾紮成一捆,條理清楚,成團體狀態;中國鄉土社會以宗法羣體爲本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以親屬關係爲主軸的網絡關係,是一種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個人都以自己爲中心結成網絡。這就像把一塊石頭扔到湖水裏,以這個石頭(個人)爲中心點,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紋,波紋的遠近可以標示社會關係的親疏。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作者成功向我們解釋了何爲鄉土社會的結構特徵,使我們對故土故人更加關注。

再是“禮治”。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而現代社會是“法治”的社會。法治也就是說依照法律行事,而“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爲規範。合於禮就是說這些行爲是做得對的,對視合式的意思。”禮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維持規範的力量。法律是靠國家的權利來推行的,而禮卻不需要這有形的權利機構來維持,維持禮這種規範的是傳統。而所謂傳統就是社會所積累的經驗。“從每個人說,在他出生之前,已經有人替他準備下怎樣去應付人生道上所可能發生的問題了。他只要‘學而時習之就可以享受滿足需要的愉快了。”但是,在日新月異的大世界,以往的傳統發生了改變——我們人人平等,都受到尊重,在社會的指引下,過着屬於自己的人生。我想,這也是種幸福吧。

瞭解中國,必先了解中國的鄉村。瞭解鄉村,知曉過去,指引未來。

篇四:鄉土中國讀後感800字高中生

看到書名的瞬間,我最先關注的不是“中國”,亦不是“鄉”,而是“土”。我們現在提到“土”,更多的有一種蔑視、看不起的感覺。比如別人說你穿的很土氣,沒人會以爲別人是在誇讚他。但是在閱讀完《鄉土本色》這一章後,我的態度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費孝通先生開篇就點出中國社會的本性是擁有鄉土性。這“鄉土性”帶有三方面特點:其一,土地的重要性。其二,不流動性。其三,熟人社會。

中國社會具有鄉土性,在農村生活,以種地爲最普通的謀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貴。鄉下人離不開土地,土地就是命根子,也正是那些廣袤的土地養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但是在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每個人都是在一個熟悉的社會裏成長,沒有陌生人。在經歷了長期的共同生活,慢慢的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規矩,“這不是見外了嗎?”這是在我們生活中經常聽到的語句,這是出於一種對於熟悉的規矩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中國鄉土社會的信用不是建立在契約之上的,而是建立在熟悉的規矩之上,如果社會的信用是建立在一種熟悉地規矩之上的,什麼事都是約定俗成,這就跟我們現在說所的道德綁架有些類似,這對於我們要去建立一個信用社會和一個法治社會是很不利的。

不是說中國的鄉土社會就是那樣思想落後、固執不前,其實只是說中國鄉土社會知識的匱乏。隨着社會的發展變化,我們的“鄉土社會”也在不斷地“打怪升級”,賦予了它一些新的內涵,鄉土社會也意識到了思想解放與學習的必要性。經濟的發展也不僅僅單純的依靠土地,現代工業的下鄉提升了農民的效率,農產品深加工提升效益,新經濟形式的出現和快遞產業的發展,拓寬了交易的範圍等等,鄉土社會保留下來的精華我們仍在繼承,同時鄉土社會爲適應現代新社會的發展也在不斷的努力。不過現在的鄉土中國傳媒工具的普及,鄉土社會的思想較以前來看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還是有些固執的思想存在,我們要想社會能夠全面的發展,我們什麼東西都不能落下,一起進步、成長,我們才更容易去構建我們想要的社會。

篇五:鄉土中國讀後感800字高中生

合上鄉土中國,我眼前彷彿出現了四十的年代的鄉土顏色。是我有所思考的是費老先生以功能性評判鄉村文字的作用是否合理;農村人之愚是因爲什麼;這樣的作品結構如何引用?

費孝通以文字下鄉切入對於鄉土特色的總結,可能略有偏頗。正如陳心想或鄭也夫所言,費孝通以功能與作用判斷文字難以融入鄉村生活,或許忽略了人文環境的影響。他截取廣闊中國一個鄉村獨立的進行分析與定性以此對於中國鄉村進行定性,忽略了中國經緯度對於不同鄉村間造成地理環境的影響更甚至是人文環境的影響,就如黃土高原上的居民有囤積糧食的習慣而南方水鄉的人民則主張即時享用,所以對於中國鄉土的性質判斷或許不能簡短的用文字引出,說白了就是不能以小見大,應該建立大局意識。

費孝通認爲農村人難以接受文字是因爲農村人之愚,但農村人究竟是因爲哪種愚而難以接受呢?智商原因,見識原因或單純抗拒即思想懶惰?第一種說法顯然不對,大環境下人人之間的智商差別很難體現在對於本土文字上,且普通人之間智商差距很難有較大的差別。第三種也要被排除,鄉村人們世代耕田,對於勞動有着使命感這件事足以感受出鄉土人民們的淳樸與勤勞。或許真相接近第二種,農村人受古代思想鉗制,信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以農爲本,農業在未脫離人工的條件下因爲他的性質註定了需要農民在一片區域內定居數代,又因爲以農爲本,大多數農村人都被土地束縛,導致一代人民終身定居在一方水土甚至是一個村落,難以接受外界的思想潮流,所以在未改革的狀況下,人們不會去思考文字對自己或是對孩子的重要作用,所以他們對於學習文字這項佔據自己種田生活時間的事有着天生的抗拒,就是因爲他們不具備哲學思考的思想,究其根本就如上文所述未開放,走出去,引進來。

可能費孝通以文字下鄉進行對於鄉土性質的分析略有偏頗,但是以小見大這種手法可以學習,以小見大避免了就事論事的直觀性,耿直性以及空泛的對概念或者較大事物的闡述,而是更見委婉的以代表事務表示整體概念性的事件。所以我覺得可以以倒推的方法進行分析,作者旨在表達自己對於鄉土性質的判斷,究其根本是要分析到制度,制度又以什麼推出?文化,同比所以最初要以事件引入,而文化領域又以文字最具代表性以及能更加讓讀者讀懂事件如何引入文化的。所以全文以文字下鄉這一事件開頭,逐漸引出對於鄉土性質的判斷。所以在寫作時,我們可以先確定觀點,即全文以觀點爲終點,以事件爲起點,兼具故事性,論述性,吸引讀者閱讀興趣。

以上觀點謹以觀點不同提出,未帶有對於費老先生,鄭先生,陳先生本人的攻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p3e5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