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話題 > >

《世界在書店中》讀後感(精選3篇)作文

《世界在書店中》讀後感(精選3篇)作文

  • 關注:1.63W次

篇一:《世界在書店中》讀後感

《世界在書店中》讀後感(精選3篇)作文

《世界在書店中》這本書,是十幾位外國作家寫下的、追憶自己和書店的故事集,主編塞繆爾·約翰遜博士寫到:這不是書店指南,也不是城市索引,是追憶書店的似水年華。這句話很打動我,同時也是整本書的基調。當小書店、書屋、報亭正在這片高速發展、日新月異的城市中逐漸稀少的當下,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少年們,也許並不能從這些故事中獲得會心一笑或者共情。

好像是一種精神考古,我無法確知,走進一家飄蕩着藍調或爵士樂的書店,是一種什麼感受,我也不能理解,爲什麼有人逛遍了無數知名書店卻找不到一本詩集的遺憾。於我而言,最近一次去書店的記憶,都已經遙遠而模糊了。很小的時候,媽媽帶我去博庫書城,大書店總是人很多,尤其是寒暑假,和大部分小朋友一樣,我一般會選幾本流行的漫畫書或繪本,席地而坐,一看就是半天。不僅孩子多,還有很多年輕人,也有老年人,或倚或靠,翻看着自己感興趣的書籍……也有時去到類似西西弗、言幾又這類更有格調的書店,書店裏還有咖啡和甜點,有文創和CD。後來,漸漸的,我就很少去書店了,首先是因爲學校有指定閱讀書籍的範圍,家長就按圖索驥在網上下單,其次,我們也很少在週末有時間,去書店一呆半天,往往是目的明確,教輔書架子裏一鑽,買完走人。想要隨心所欲的閱讀,真是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

書裏的故事,也許都是一些上了年紀(估摸和我父母差不多年紀或者更老)的作者,在回憶他們生活中和書店有關的美好或者特殊的記憶,這也讓我對書裏的“書店”有了一些興趣。第一個在《紐約客》發表短篇小說的丹麥作家,在她鍾愛的書店裏發現自己的書封面沒有朝上,她跟店員說自己忍不住動手把書橫了過來。店員卻生氣地把她趕出書店並斥責:“你知道有多少作家到我店裏來搗亂嗎?”被視爲意大利當代最出色作家之一的作者,回憶故鄉波隆那“房間裏散發着黴味、光線昏暗”的綠棕櫚書店,充滿了愛與更多的愛。

“對他們而言,書店是一種藥或一帖處方,是一座祕密花園,是抗議世界其他地方氾濫的陳詞濫調、巧言令色的舞臺,也是一個安全、理智的所在,是一個既是燈塔也是洞穴的地方。”這些比喻真是很妙,突然,又把模糊不清的“書店”形象具象化了。媽媽說:她讀大學的時候,杭州似乎每條馬路邊都會有一些著名的書店,比如西湖邊的外文書店、曙光路的曉風書屋、文三路的杭州書林……都是他們當年逛街必去的“打卡地”。而現在,馬路邊的書店雖然很少了,可是當我去到綜合體裏、逛博物館、徜徉大學校園時,還是能看到有書店淡泊優雅地堅持在做書香事業,我會忍不住進去逛逛。雖然現在電子書、網絡閱讀氾濫,可是我們中國人骨子裏,似乎對印刷在紙上的文字、散發着油墨香的味道,有着發自內心、本能的嚮往。書本那四四方方、寧折不彎、我思故我在的氣概讓人肅然起勁。

隨着亞運會即將在杭州舉辦,杭州在文體事業方面更是大踏步前進,我們身處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時時可以感受到,不管經濟發展如何迅速,我們都從來沒有丟下過這座城市的文藝氣質,就像這些書店的存在,氣定神閒、眉目舒展,爲動人的城市畫卷增加了典雅的一筆。

篇二:《世界在書店中》讀後感

另一個家

《世界在書店中》的作者亨利·希金斯曾經說過:“書店永遠都在產生新的渴望,永遠都在我們心中播種渴望。這種渴望會休眠很長一段時間,然後突然破土發芽。這就是它們的魔力:靈感在我們心中激盪,偶遇喚醒陌生的熱望,夢想越來越大,頓悟照亮了心靈。”

這本書不是地名索引,不是世界書店指南,而是十五位作家對書店這種特殊空間的私人回憶。對他們而言,書店是一種藥或一帖處方,是一座祕密花園,是抗議世界其他地方氾濫的陳詞濫調、巧言令色的舞臺,也是一個安全、理智的所在,是一個既是燈塔也是洞穴的地方。

這也讓我想起杭州的數家最“美”書店。或立於山腰古樹旁,或擠在車水馬龍鬧市間,推開門簾,頂到天花板的木頭書架上,擺滿了各式書籍:歷史古籍,攝影繪畫,生活百科……像極了《偷書賊》中莉賽爾推開木門後見到的場景,“琳琅滿目,墨香陣陣”。線裝古籍是最富有韻味的,走進通雅軒古籍書店,便會沉醉在濃郁的書香中,靜默立於古樸木架上的書,雖一塵一染,卻處處瀰漫着年代的氣息,令人不禁心存敬仰,這一刻,你彷彿穿越到了盛唐,漢學流佈到世界各個角落。書店讓我更加愛上了杭州,書總是讓人着迷的。

記得前年去寶石山遊玩綠樹掩映中偶遇過“純真年代”書店。多麼悅耳的名字,我也忍不住想進去,剛探進頭,裏面的人可能被屋外的嘈雜聲驚擾到了,擡頭看了看我,我連忙縮回了頭,逃也似的離開了,連門檻都沒有跨過去,現在想想竟有一絲後悔,多好的機會啊,若是此刻,我一定進去享受書香!不過那種後悔的感覺卻讓我明白了杭州人的愛書之美,閱讀之美。

社會發展太快,很多人因爲忙碌的工作,瑣碎的雜事而筋疲力盡,甚至忘卻了本心,這時除了回到遙遠的家鄉,書店亦是一個能靜心的地方。期待着無補習班的週末可以隨心走進一家書店,挑一本喜歡的書,靜靜的呆整個下午。這種靜,讓我忍不住想起了陶淵明先生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然自得。

書店,一個安靜而美好的世界,一個溫暖而又真誠的角落,這正是你心靈的另一個“家”。

篇三:《世界在書店中》讀後感

《世界在書店中》是由英國的亨利。希金斯編著的,這本書不是地名索引,不是世界書店指南,而是十三位作家對書店這種特殊空間的私人回憶。對他們而言,書店是一種藥或一貼處方,是一座祕密花園,是抗議世界其他地方氾濫的陳詞濫調、巧言令色的舞臺,也是一個安全、理智的所在,是一個既是燈塔也是洞穴的地方。

作家們對書店記憶有着各自見解,又似乎有着相同感受。書店既是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指明旅人前行方向的燈塔,也是在當今嘈雜的社會中,一處能夠安心閱讀,放鬆愜意的好地方。而我對書店的見解,那裏無非是一個有着志同道合的愛好——熱愛書籍的好友們的聚集地。

在這本書中,我最有感觸的是印度作家潘卡吉·米什拉寫的《一家進步時代的書店》。這個故事敘述了1989年在印度德里的窮學生潘卡吉·米什拉沉溺於閱讀,與同樣嗜書如命的阿吉特·維克拉姆·辛格的書店裏相識,而阿吉特在印度頂尖的私立學校和大學受過教育,有一定的家庭背景,但他遵從內心選擇理想職業,開了這家名爲真實與虛構書店。作者把書店當成圖書館一樣蹭書,與阿吉特一起討論讀書、發現書的快樂,共同的愛好使他們拉近了距離。在阿吉特的書店裏,潘卡吉第一次攢錢購書時,因爲經濟條件差而分期付款買,由此可見潘卡吉對閱讀的執着。隨着時代變遷和經濟發展,印度逐漸拋棄簡樸美德,自由化的印度經濟不知不覺接受起了消費主義文化,隨處可見宣揚物質財富的圖像廣告,人們不像過去那樣想要本土替代品了,更別提書籍、思考和閱讀的文化了,而真實與虛構書店也見證了這一市場變化,圖書零售業日漸被糟糕的青少年暢銷書統治,房租暴漲,網絡折扣書店劇增,前景堪憂。在殘酷的現實下,阿吉特關掉了書店。

我們生活在一個書店面臨危機的時代。它們的生存正在遭受房租威脅和網絡書店的擠壓,讀者們的注意力被其他娛樂方式所吸引,比如手機上各種五花八門的APP,深入骨髓式的侵蝕。如果我們繼續熱愛讀書,我們的生活將不會空虛,我們還擁有着一份自由的權利。

我的爸爸媽媽時常翻閱書籍報刊,一起探討書中的樂趣,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不易!我也有自己十分入迷的書籍,例如《哈利波特》,時常沉浸在魔法世界中,不願去做現實中的麻瓜,也想與哈利波特一起冒險、調製藥劑、在巫師戰爭中英勇殺敵。喜歡《福爾摩斯探案集》,想交一個真摯的像華生醫生類似的朋友,能在案件發生時,沉着冷靜地思考、分析,感受貝克街淳樸的人際關係。在北歐神祕的倫敦氣中,開膛手傑克的身影浮現在我的腦海……

書是我們學習生活以外,釋放壓力的避風港;它也能使我們感到愜意。暢遊於文字的海洋中,品味其間的美好,字裏行間中那富有詩情畫意的美感,更有古今中外的人文串聯,令讀者們銘記於心中!

生活中也有許多人會變賣自己用不到的東西,書是最顯眼的,這也促進了二手書店的發展和另一種純粹的閱讀文化傳遞。我期盼自己有一家理想的二手書店,歡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品味書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huati/shu/4vkgr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