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推薦20篇)作文

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推薦20篇)作文

篇一: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推薦20篇)作文

今天,我看了一部名叫《典籍裏的中國》的綜藝文化節目,讓我知道了讀書的好處,可以知道個人修身之要,它還帶我們識讀《尚書》呢!

我們先看到了《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這句話的意思是:大禹劃分土地的疆界,順着山勢行走時,砍削樹木作爲路標,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姒禹還有一項偉大的功績,那就是定九州,這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這九州並稱爲華夏九州。

第二篇是《牧誓》,講的是商紂王實施暴政,殘害百姓,周武王爲安定百姓,舉兵討伐紂王,決戰前在牧野所作的誓師辭:“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意思是舉起你們的戈,排好你們的盾,立好你們的矛,我馬上要宣誓了。周武王的誓師辭讓士兵們熱血沸騰,最終將商朝推翻。

我們之所以能夠讀到《禹貢》和《牧誓》,還要感謝一位古人,名叫伏生(又稱伏勝),他讀了90年《書》,一生愛《書》,一生護《書》,妻兒都因捨命護《書》而亡,到了山東老家,卻因爲逃兵火把60多篇《書》放入牆壁,多年以後重回家鄉,他挖開牆壁,發現60多篇《書》只有28篇完好無損,雖然只有28篇,但是還是世世代代傳了下去。有句話說得好,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明其意,所以我們要感謝捨命護《書》的伏生,讓我們讀到這珍貴的上古之書,如果沒有伏生的傳授和講學,那我們也就讀不懂《尚書》。

篇二: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劉鑫

有這麼一個人,他胸懷大志,一生翻越了重重高山,穿越了片片深林,淌過了條條大河,用雙腳丈量了祖國的大好河山;

有這麼一個人,他勇於探索,一生言前人所不敢言,爲前人所不可爲,行前人所不能行,用信念尋到了長江的真正源頭!

他,叫做徐霞客。

少年時期,他因考試落第,心生沮喪。他的父親對他說:考試落第沒關係,但人要有志向!”徐霞客隧樹立了自己的志向:“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多麼豪邁而又堅定,他也把這句話落到了實處,這既是他胸懷大志的重要體現,也是他尋山遠遊的真實寫照!

他看過黃山奇石、見過廬山瀑布、觀過雙龍洞石窟,朋友說他“尋山如訪友,遠遊如致身”,這一切正是源於他對自然的熱愛。他雙腳踏遍五嶽、遊歷九州、溯源長江,歷經三十餘載,融入自然、敢於實踐、嘔心瀝血,終於著成《徐霞客遊記》。遊記既對我國大好河山有着準確、詳細、豐富的描述和記載,又充滿了深厚的文學底蘊。

徐霞客跋山涉水多年,只爲探尋長江正源;不遠萬里、忍受傷痛,只爲糾正前人錯誤,他不計辛苦與勞累的理想與豪邁,不怕挫折與阻礙的恆心與毅力,令我無比震撼,這讓我想到《明朝那些事》裏的一句話:“成功只有一種,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一生。”

徐霞客憑着堅強的意志和過人的智慧,在地理和文學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越走越遠。他未走完的路,我們要繼續前行!

篇三: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孫若汐

“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

——題記

萬曆二十九年,他童子試落弟,父親徐有勉語重心長地說:“徐氏男兒,可不取功名,但必立志。”於是,他立下了“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大志。自此以後,他遊歷山水,在經過三十年的考察後,寫下不朽鉅著《徐霞客遊記》,他,是“千古奇人”——徐霞客。

他記錄下了天台山閃爍的星辰、爛漫的朝陽,還有滿是繁花的山谷,他頂着惡劣氣候登上黃山,邂逅了氣勢磅礴的廬山瀑布,遇見了秀美的雙龍洞……行在路上,夢在前方。他探詢山水之中的奧祕,他以足爲誓,以筆帶心,實現了自己的偉大志向,爲我們留下了《徐霞客遊記》。

在《尚書·禹貢》中記載“岷山導江”,人們都認爲岷江是長江的源頭,徐霞客爲探尋真理,“北歷三秦,南極五嶺,西出石門金沙”,發現金沙江發源於崑崙山,比岷江長一千多裏,於是在《溯江紀源》中將金沙江定爲長江正源。正是因爲他有着追求真理的精神,所以今天我們才能讀《徐霞客遊記》而知天下地理。“不探江源,不知其大於河,不與河相提而論,不知其源之遠。”勇敢追求真理,或許真的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徐霞客的三十年何其艱辛!如今,高鐵代替了雙足,各種精密的儀器代替了紙筆,人們能夠真正做到“朝碧海而暮蒼梧”。徐霞客以足爲誓,丈量名山大川,以筆代心,記錄下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一生很長,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篇四: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819班林偉豪

一部典籍,凝聚了中華人民世代的心血與智慧。人們世代相傳,將一部那典籍流傳至今。接下來了,我們就一起走進典籍——《楚辭》。

說到《離騷》,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是以屈原浪漫主義爲主的一部千古流芳的典籍。

戰國時期,楚國與齊國聯盟之時,秦國以六百里商於之地爲誘惑,讓楚國放棄與齊國聯盟。正當全朝廷都在大擺慶宴之時,只有屈原一人上書朝廷,當衆對楚懷王說這只是秦國的一個圈套。可是朝廷上的官員都不相信,讓大王不要聽信屈原,要去追隨世代楚王的理想——收回商於之地,秦國派來的使者也極力辯護,還以自己的性命發誓。

一向與屈原交好的楚懷王在這種情況下竟聽信讒言,拒絕了屈原,屈原失望地走出朝廷,留下了千古流芳的“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這句詩中,是他對國家的失望、朝廷的厭惡、不與他人同流合污的志向與道不盡的家國情懷。

但今日,卻是越來越多玩世不恭、對國家、社會、人民漠不關心之人。我們需要屈原的高潔情操,需要他的愛國之心。

在楚懷王剛即位時,屈原就已寫了舉世震驚的《橘公頌》。面對衆多官員的質疑,一篇《橘頌》,表達了屈原對祖國熱土的熱愛及拳拳的赤子之心。

據說後來,屈原回到漢北,看到前方戰士們詠着《橘頌》,前仆後繼、熱血奮戰。可見其深深的感染力與愛國情思。我們的中國,正是因爲愛國的這種思想,念着“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戰士們始終不忘自己的祖國,纔有了今天的新中國。

屈原還爲了祖國,整理成古代諸多先賢的經歷、思想,匯聚成了《離騷》,源遠流長。爲探索成功的政治道路,屈原堅貞不屈、不辭勞苦。終是留下了“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路漫漫其終修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這種求索精神,爲中國挖掘了不可計量的寶藏。若是沒有這種求索精神,中國人的高速鐵路或許還落後於世界;若是沒有這種精神,5G網絡也許還沒有出世;若是沒有這種精神,中國就沒有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

堅持求索的精神、深切的家國情懷……一部《楚辭》,給予了我們太多太多。讀典籍,領略先輩們爲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讓我們一起,將先輩們精神的薪火不斷流傳下去!

篇五: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看《國家寶藏》,有句話非常經典:我們還年輕,我們只有5000歲。這說的就是我們偉大的祖國—中國。它有着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富饒的土地,智慧的先民。

看《半小時漫畫唐詩》,我知道了詩詞的源頭是古代先賢孔子整理的一本詩歌總集《詩經》。由此,我瞭解了孔子在晚年整理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看《典籍裏的中國》,我知道了六經裏的“書”指的就是《尚書》,它是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從節目中,我知道了《尚書》是從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破壁而得到的;知道了守護《尚書》第一人伏生,他冒死將《書》從咸陽轉移到山東老家,藏於牆壁中,沿途坎坷,他的兒子爲護《書》死於兵劫,妻子爲護《書》病逝;知道了讀《書》可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知道了三國時期提到的九州,原來是大禹平定的;知道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知道了唐代詩人王維還曾有幅畫作叫做《伏生授經圖》。

當我在節目結束時,不由自主地對着媽媽吟誦起《禹貢》:禹覆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我就知道,這部書已經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裏。

篇六: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高二(2)班尹昌傑

孫武,字長卿,春秋時期軍事家、政治家,受祖父等人的影響,他對軍事有着獨特的見解以及特別的感情。

孫武和伍子胥一起輔佐吳王闔閭,伐楚興吳。他們與唐、蔡二國結盟攻打楚國,戰爭雖然勝利了,可吳軍卻並沒有勝利,他們輸給了自己的心。吳王闔閭變了,變得驕奢淫逸,吳軍軍紀渙散。冷靜的孫武給吳王進諫,提出了“四險”,並建議吳王整頓軍紀、班師回朝,然而吳王卻沒有聽從他的建議,依然我行我素。最終“四險”全部應驗。伍子胥也因爲報仇而喪失了理智。孫武心灰意冷,辭去將軍職務,歸隱山林。是的,戰爭最能考驗人性。

孫武悟出了戰爭的真諦,所以他主張慎戰。可吳王並沒有領悟,之後幾年,他頻繁地對外用兵,致使國力下降,勞民傷財,最終敗給了越國勾踐。戰爭是爲了保家衛國,能讓黎明百姓溫飽,不是爲了稱霸。

最後,孫武想將伍子胥的佩劍鑄成犁,“以劍鑄犁,將暴虐之劍鑄成太平之犁。”劍爲兵器,生而暴虐,犁爲農具,寓意和平。戰爭不過是謀取和平的手段,用手中的暴虐之劍來換取天下和平,這不就是戰爭的目的嗎?

中國以和爲貴的思想,影響後世,深深地刻進了每一位中國人的基因裏。

《孫子兵法》,一本集戰略與哲學的典籍,讓孫武的思想流傳下來,成爲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

篇七: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819班王君燦

《徐霞客遊記》想必都耳熟能詳了,許多人都已領略過其中的風光,甚是奇麗。

我曾羨慕徐霞客的瀟灑自由,他可以遊歷祖國的大好河山;羨慕他的堅定堅守,自小說出自己的志向:“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可後來發現,我看到的和猜想到的,皆謬矣。

徐霞客的父親,在一次賊闖家門搶劫時受傷,去世了。爲父親守孝三年後,他開啓了遊歷山水的漫漫長路。期間,他寫下了許多優美的文章,結識了文壇上許多名人。徐霞客的母親過八十大壽,他結識的八方名人都送來了祝福,那一天,也許是他母親最快樂的一天。

可命運就愛捉弄人,第二年,徐霞客的母親也離開了他。父母雙雙離世,這對徐霞客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但這沒有阻止徐霞客遊歷山水的步伐,因爲他答應了父親“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答應了母親要尋到長江之源。這是另一種盡孝的方式,徐霞客完成了自己的心願,也做到了對父母的承諾。

節目用情景劇的形式,展現了徐霞客的一生,其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徐霞客獨自坐在院子裏,沉浸在母親去世的悲痛中。接着,他已故的母親從屋後走出,徐霞客看着她,哭得像個孩子,一句“母親,我想你了”頓使我淚目。他長年在外遊,縱有再多思念,但只有想到背後有個家,母親在等他回家,那思念就是一股力量。可母親走了,家又空了一些,心裏的支柱又脆弱了一些,只要心再沉重一些,就會碎爲粉末……母親對他說:“父母在,不遠遊,現在,你沒有牽掛了。”

原來愛有時就是若隱若現,牽掛是一種不捨,放不下才會牽掛。母親希望他放下,放開去完成他的夢想。這是守在身邊年邁的母親唯一能做的。

知道了徐霞客的背景,我對他的仰慕不減反增。我以爲他是個毫無牽掛的瀟灑行者,卻不想他是個揹負牽掛的孤獨又堅強的人。徐霞客親身踐行了他“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少年壯志,徐霞客乃真丈夫也。

篇八: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早在年前央視就有預告正月七年級那天會播出《典籍裏的中國》,那時候雖然想看,但也沒有太過重視,所以七年級那天我並沒有守在電視機前觀看。但初四晚上我用手機看了一遍之後,又重頭到底看了一編,今天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再次看了一遍,每一遍都讓我感覺震撼,熱血沸騰、熱淚盈眶!

節目的第一期講的是《尚書》,《尚書》被稱爲“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相傳孔子白頭整理。節目中錢老借孔子之口說讀《書》的好處有三句話: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王嘉寧說:“打開這本書,可以追溯到華夏文明的源頭。”

節目中有一個核心人物——伏生。

《史記·儒林列傳·伏生者》中記載:

伏生者,濟南人也。故爲秦博士。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晁錯往受之。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

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明其意。伏生生於戰國,經秦朝,故於漢朝,一生與《書》有着解不開的結。伏生少小就學習《書》。在秦朝“焚書坑儒”時,他冒着殺頭的罪名把《書》藏在了家中石壁中。在秦朝末年,兵亂大起,項羽火燒咸陽,伏生一家攜書逃亡。在逃亡的路上天降大雪,伏生的妻子重病,女兒也幾乎凍死,要燒書簡取暖的時候,伏生的妻子卻阻止了,因爲這些書早在之前是伏生的兒子以命相搏才保下的。天下初定,伏生回到家破壁取書的時候發現《書》已經損壞,經整理才得28篇,這也是爲什麼《典籍裏的中國》中說28篇的原因。後來又得一篇,共29篇。伏生晚年在齊魯一代傳授《書》,後來漢文帝想要召伏生進朝授書,但那時候伏生已經九十多歲,不堪舟車勞頓,所以漢文帝派太常使掌故晁錯到章丘向伏生學習、取經。至此《書》留存皇家,傳於天下,爲今文《尚書》。

劇中的感人之處很多,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伏生的眼睛。從他的眼睛中我看到了很多東西,愧對妻兒、《書》有損壞時的悲傷;聽到古文《尚書》失傳時的緊張和焦急;還有歷經劫難後在眼中留下的歷史滄桑和智慧……但他眼中最多的是希望!當聽到陛下有詔時,伏生眼睛突然就亮了,那是希望的光,所以伏生說:“皇帝陛下知道《書》的好處,百姓的好日子有望了!”在晁錯學完《書》而離開時,伏生的眼中充滿了希冀。他說:“而今將《書》還於天下,我已無憾矣!”我想那時候他一定是在期盼晁錯能使《書》傳於天下吧!在從現代離開,回身望時伏生眼中飽含淚水,那時他一定看到了希望,心中一定是欣慰的,不然也不會說:“《書》有了你們的傳承,我放心了!”……如此種種,都是那位老人對傳承的執着啊!

在伏生之後,西漢孔安國竭盡全力推廣古文《尚書》,但西晉“永嘉之亂”後全部失傳,後來東晉梅賾結合今文《尚書》及其它古籍編撰了僞古文《尚書》流傳於世。

不管是伏生還是孔安國、梅賾,或是後來唐人青石刻經,都爲《尚書》的流傳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是華夏智慧的傳承人。這也讓我想起了司馬遷身殘寫《史記》,談遷兩度寫《國榷》,李清照孤苦護金石文物……他們所做之努力,令人敬仰,使人銘記於心!

劇中說了《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史記。五帝本紀》中說“唯禹之功爲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大禹用了十三年時間,歷經磨難,走遍了華夏各地,用足跡丈量土地,從而把華夏劃爲九州。後世人也把中國的疆域稱爲——禹跡。

從茫茫禹跡到伏生護書再到今人傳誦,這是智慧的傳承、文化的傳承、血脈的傳承!劇中伏生問撒貝寧:“華夏何爲一體?”撒貝寧答:“自古就是一體!”怎能不令人感動?

劇中提到王道士發現敦煌藏經,曾經讀到王道士把書賣給英國人斯坦因時,我以那些典藏經書的口吻說過一段話:

我,已沉睡了無數個日月,在今天,睜開了惺忪睡眼。然而,曾經的日月,沒有照亮此刻的天,我茫然四望,何去又何從?紛飛的戰火,暴露於外的貪婪,風雨飄搖碎骨粉身,有誰知道,那並不是我想要的結果。千萬裏的奔波,遠走他鄉的辛勞,有誰在意,我將來秋水望穿的淒涼。或許,有人知道,就像我知道一樣,可是,那,又能如何?我不再掙扎,空洞的眼睛,穿過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我看到了猶豫,看到了不捨,看到了痛苦,還有茫然無措。我慘然一笑,坐着不知去往何方的車隊,遙望泣血的殘陽……

且不說王道士爲保護那些藏經時做的種種努力,也不說他把藏經賣給斯坦因的正確與否,只說那些典籍文物所經歷的種種磨難,實在令人痛惜!我們從何而生,爲何而來,又該去往何方?典籍中都有答案。現存的典籍彌足珍貴,是每個讀書人都應該去重視,去閱讀的。

作爲讀書人,作爲老師,我們應該做些什麼,爲華夏文化,華夏精神,華夏智慧的傳承做些什麼。我們做不到像伏生那樣可歌可泣,但我們也可以出一些綿薄之力。爲往聖繼絕學,於後事傳經典。或許我們對華夏文化也所知不多,但我們應盡我們所能把華夏精神傳承給我們的學生。爭開萬千花,爭結萬千果!中華之未來,在孩子們的手中,也在我們的手中!

篇九: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在十一的假期裏我觀看了《典籍裏的中國》第十期周易。

在此之前,我簡單的認爲《周易》是一本算命的書,我今天看了這個節目,才理解了這是一部教人如何做一名真正君子和如何順應天道,我的理解是:“天道就是天地自行運轉的規律”。還有如何敬天愛民(愛自然愛地球上所有的各種人類),《周易》是包羅萬象的,一部曠世奇書。

《典籍裏的周易》講了幾個小故事,其中一個是姜子牙在釣魚時周文王走到他旁邊問爲什麼魚竿不放在水裏,要離水有三尺高,姜子牙說,因爲老天在看,如果這條魚已經不能再活下去的話,魚就自然跳上來咬住你的魚竿,如果你釣到這條魚再跑了,你也不要再追了,因爲老天爺還想讓這條魚活着,這說明人要順着天意來走。周文王在一旁靜靜地等待姜子牙釣魚,等姜子牙釣魚累了,周文王又說話了:“我這次來是請姜公出山輔佐我的。”姜子牙也早已仰慕周文王賢明,此後姜子牙就一直輔佐在周王身旁。

第二個讓我記憶最深刻的小故事是:周文王被殘暴的商紂王囚禁羑里的故事(羑里現在是河南安陽市湯陰縣)。因爲周文王太賢德太愛護老百姓了,引起了商紂王的嫉妒,把周文王關到了羑里,長達七年,商紂王還殘酷殺死了周文王的大兒子“伯邑考”,這件事情對周文王的刺激非常大,周文王在失去兒子的巨大悲痛中領悟出了“身處逆境,也不能失去道德品質,要像大地一樣擁有寬厚的美德,才能容納萬物。”要敬天愛民,行君子之道。由此《周易》這部偉大的作品就創作出來了。

這幾個小故事讓我想到,上學期我在四年級課本里學到的兩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句話是《周易》最精髓的道理,也是我這個國小生從小到大要永遠學習的道理。

篇十: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長江的源頭在哪兒?爲了探尋這個問題,中國古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僅憑一雙腳走了兩年。

三百多年前沒有現代先進的測繪手段和精密儀器,沒有國家人力物力支持。僅靠着一具血肉之軀、一個崇高的理想、一個團在心頭的謎,徐霞客毅然走上一條漫漫追尋的長路。

小時候,徐霞客的理想就是追根溯源,千百年來所有人都說長江的源頭是岷江,可是否真實,無人證論。探尋長江源頭,走遍祖國河山,是他的初心;糾正謬誤,向世人證實“長江的源頭是金沙江”,是他走出的第一步。兩年,萬里長江,沿路全靠步行,這使得徐霞客的腳落下病根。

他走遍祖國河山,繪製地圖,詳細記錄真實數據,不怕苦難,初心不改。這些文字後來匯聚成中國地理鉅著《徐霞客遊記》,寫後半部分《萬里遐徵》時徐霞客已入晚年,雙腿不能行動,病入膏肓,許多人勸他不要走了,他不假思索地搖頭,聲聲鏗鏘:“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

我的理解是:大丈夫應把心血和生命傾注於國家,朝朝暮暮,與山川湖海作伴,無怨無悔,矢志不渝。《徐霞客遊記》實實在在是用雙腳走出,用心血瀝出的。這是一條悲壯的路,爲後世地理學做了厚實的鋪墊,推動了中國地理學發的進步發展。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徐霞客,一個遊人、文學家,也是一個堅守初心的地探索家。

篇十一: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西漢,公元前104年,發生着中國歷史的傳奇事件,亦是這部享譽“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之典籍的開端。《史記》又稱《太史公書》,由司馬遷與其父親撰寫而成,經歷了失父之痛,宮刑創傷,可謂於忍辱含垢中磨礪而成的一流通史。“《史記》,開紀傳體先河,含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計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上承三皇五帝,下啓太初元狩。”嘔心瀝血十四載,一脈相承千百代。

這是中國經典書籍之一,而《典籍裏的中國》就是央視組織的創新型綜藝。在現代科技化高速信息爆發時代下,人們在忙碌繁雜的生活、工作中,很難靜下心來,細細品讀一部好書、一部歷史,一部知識,一部人生,一部故事,一部典籍;所以在以習總書記爲核心的黨中央,若欲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時代目標,則必應深刻洞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發展內在覈心關係,而做爲國之未來的青少年們,更應從現在揹負起強國夢,以史爲鑑,穩中求進,博古通今,在人類文明的瑰寶精華之典籍中,充實自我,學習中進步,弘揚家國情懷的傳統文化文明歷史,暢享光耀璀璨內涵,做一個當代好少年,擁抱一個感性的外在美與理性的內在美相結合的國之大器。《典籍裏的中國》,就是以此爲背景,通過戲劇化表演讓歷史中的人物“活”起來,讓歷史中的文字“活”起來,以新穎形式傳播好華夏文明傳統文化優良歷史經驗,吸引社會各界有志青年或激發更多人自發喜愛閱讀,喜愛典籍中的思想文化,喜愛學習知識內涵的趣味奇妙“穿越”對話故事舞臺劇。

此檔“影視榜樣年度高品質”綜藝,從二零二一年二月十二日每晚八點首播,於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每期約九十五分鐘,共計十一期大型文化節目,講述了華夏五千年中各類典籍源起,流轉的閃亮星宿,讓我們成爲一個個讀書人,推開歷史大門,與千古先賢隔空暢談;與歷史對話,讓文字活起來!

開端,主講人撒貝寧,將依次介紹每期典籍主要內容與特點,如:《史記》以人物爲中心,通貫古今,記錄了無數精彩鮮活的中國故事。鏡頭一轉,映襯着其中的歷史人物,服裝配飾、人物表情特點、動作細節、裝容排序……精細到極致的用心與解讀,在聲勢浩大的背景音樂、圖片、燈光下,分佈三百六十度四方位的六個表演舞臺,給觀衆栩栩如生、身臨其境的體驗。用中國話,讀中國書,演中國史,看中國夢——在那話中,是字正腔圓的基本功,是抑揚頓挫的澎湃肺腑佳音;在那書中,是千古流傳的傳統文化,是經典重要古代各類代表書籍;在那史中,是以史爲鑑知興衰,是以史正人明得失,是以史化風濁清揚;在那夢中,是伏生護書,是禾下乘涼,是一家之言,是提綱挈領……是華夏復興的偉夢!

歷程,穿梭於“歷史”與“現實”兩大空間中,請知名實力派演員表繹,導演指揮,結合科技技術AR等,深度展現歷史英雄、少年奮進、文學追求、心靈提防、文化發展、道德初心、遠大征程、壯豪志向等系列精神品質與文化魅力。體會生命義理,歷史長河,人生盛世,持續革命,故事危機,農業溯源,人文之緣,中華智慧,巧奪天工、大地探珍、品味典籍。

中國典籍,蘊含傳統文明、歷史價值、人生哲理;典籍中國,書海千萬,文字深奧,中國歷史;典籍,不僅是古典,更是經典,在這典籍裏細細品味中國的歷史與人文吧!

篇十二: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本期節目以孔子弟子端木賜的視角講述了孔子收徒講學,周遊列國,傳承“仁”思想的故事。故事情節曲折,演員演技高超,更令人感動的是孔子了不起的堅持,笑對人生的坦蕩。

在整場戲劇中,令我最影響深刻的是孔子夢見已逝的顏回和仲由,他們拜而離去的那句“朝聞道,夕死可矣。”也令我感動至極,悲痛不已。顏回天資聰穎,仲由剛勇豪爽。於是孔子“博我以文,約我以禮”,但兩人卻先他而去。但是相比兩人離去時應該臉上掛着滿足的笑容吧,這更能體現出“聞道”的精神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目標,只有“聞”得大道真理,方能實現“天下大同”。

而這句名言也讓我想起了一本曾經度過的書——劉慈欣的中短篇代表作之一《朝聞道》。《朝聞道》是一部蘊含着“聞道”精神的科幻小說,主要講述了:在丁儀以及一衆科學家驅動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愛因斯坦赤道,即將尋找宇宙的大一統模型時,宇宙的排險者出現了,他蒸發了愛因斯坦赤道,表示這樣會使宇宙毀滅。然而,迫於知識密封準則,他沒有說出宇宙的大一統模型。一種科學家不甘心就此放棄,他們爲了追尋宇宙的奧祕,做出了一個決定——用自己的生命換取問題的答案。儘管各國領導人和科學家們的親人極力勸阻,他們依舊義無反顧,在得到答案後化作強光離開了這個世界……

最終,丁儀的女兒躺在草地上,問她的母親:“宇宙的目的是什麼?”母親不能回答。她又問:“人生的目的是什麼?”母親啞然無言。

宇宙浩瀚無垠,“上下四方爲宇,往古來今成宙”,但我們總會去相信它是可解的。然而,人生比宇宙更加不可捉摸。

這是一個冷酷的故事。這部作品是作者對人生的終極思考,也是作者對生命與真理的終極思考,讓人驚歎。

與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一樣,科學家與孔子都追尋着真理,不過孔子追尋的是安邦治國平天下之道,而科學家們追尋的是宇宙的終極奧祕。然則大道至簡,萬本歸一,這正是爲了理想,爲了目標終身奮鬥,勇於獻身的精神。這“犧牲自我以成全天下人”的精神,在千百年來激勵着一羣仁人志士,知識分子爲國家興亡,天下安危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正是因爲“朝聞道,夕死可矣”完美的詮釋了“知”與“行”的關係,強調了“知行合一”啊。這期《典籍裏的中國》,我受益良多。

每次觀看《典籍裏的中國》,我總有一種無法言喻的感動和敬意。在浩瀚的宇宙中,在茫茫的人海里,在時光的洪流上,有多少個在芸芸衆生中渺小卻又不平凡的存在,他們靠着信仰和目標勇敢的,堅強的活着,給後世的我們留下不朽的傳奇。

讓理想的光芒照耀人世間,“朝聞道,夕死可矣”

篇十三: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819班董子涵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我們從哪能得知?研讀典籍,我們探究中華文化的精粹,激發蘊藏在血脈裏的文化溯源。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爲西漢司馬遷所著,他用一生心血完成這部著作。他的父親司馬談想記錄中華民族的歷史,臨死前將這個使命傳給了司馬遷。《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由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種體例構成,共計130篇記載了從皇帝到漢武帝的三千多年曆史。它樹立華夏之模範,是萬千歷史果實的凝聚。

典籍以舞臺劇的形式演出,演員們的演技炸裂,讓人身臨其境,用簡單明瞭的表演講述古文。撒貝寧帶領我們與司馬遷跨時空的碰面。我看得入了迷,不知覺中,眼前出現了位先生。我鞠躬行禮,後說:”先生,我是來自二千年後的學生。”先生點了點頭。”那你是否知道以後的事?人們會看《史記》嗎?”我肯定回答後,他的臉上浮現笑意。我笑着又和他說:”先生,《史記》一書成爲了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瑰寶。爲後世的史學和文學有着深刻的貢獻。”

先生帶我領略歷史,講解道德之典範。“後世還會研究歷史嗎?”先生轉過頭問。“當然,史記爲後世研究歷史作出很大貢獻。後人們也熟識您。您來自史官世家,十歲興讀古文,之後又聽董仲舒先生講《公羊春秋》,孔安國先生講《尚書》。您父親對您的影響更爲深重,二十歲便遊歷全國,爲寫史做準備。雖然一場橫禍的突然降臨讓您受到致命打擊,但您更加成熟深沉,完成了千古不朽的《史記》,後人也稱您爲“史界太祖”。

中華歷史,賡續延綿,後世都開始研究歷史,喜愛您的《史記》。後世一位偉大的作家,魯迅先生對您的《史記》極爲推贊,承贊它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是第一部紀傳體史書,也是一本歷史百科全書。語言生動流暢,評論犀利深刻,展現古時人類的文化成就。它啓迪後人,促進民族思想,爲中華文明之明珠。”先生說:”能爲民族作貢獻乃吾的榮幸。願後世幸福安康,願青史永垂不朽!”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讀《史記》,體會文中神韻,獲得典範和教益。《史記》延使人類文明,通古今之變,擔華夏之筋骨。

篇十四: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劉釔君

近日,觀《典籍裏的中國》,心生感慨,故作此篇,以懷先人。

這一期的典籍爲《徐霞客遊記》,主要講述了徐霞客幼年、青年及其遊歷祖國大好河山的經歷。無數畫面在時空中交錯,以“傳承”爲主題,無數先輩前赴後繼,向前一步,再向前一步。

畫面伊始,徐霞客在雲南患上腳疾,卻鏗鏘而言:“我們要沿着先人的腳步,向前一步,再向前一步。”畫面一轉,是中國地理學家們在冰川中探尋長江源頭,有一個人凍腫了雙腳,卻堅定地說:“我們要在前人的足跡上更進一步,完成溯源。”這兩句話讓我無比震撼。畫面來到徐霞客身患重病時,人們都勸他回家,他卻拿出一把鐵杴說:“何處不可埋吾骨耶?”他要將自己的餘生奉獻給華夏山水,如何不令我感慨萬千。

當現代讀書人撒貝寧與徐霞客見面以後,鏡頭拉回到了徐霞客的幼年時代。徐家正盛傳一個歌謠:“徐家布,賽絲綢,江陰城裏人人求;徐家布薄又軟,夏天透涼冬天暖。”徐霞客說:“我們家的布有長江那麼長,”徐母卻說:“我們家所有的布連起來都沒有長江長。”徐霞客問母親:“長江有多長?”徐母說了許多,也不知道長江到底有多長,只提到了長江的源頭在岷山,徐霞客立誓:“我要去長江的源頭看看。”好奇心在他幼小的心靈裏紮下了根,理想就此啓航。

科舉落第,徐父卻借祖訓教導徐霞客立志比功名更重要。是以,當徐霞客說要遊歷山水時,徐父欣然支持,還鼓勵他:“聖賢的功業就是建於山水之間。”徐霞客將酈道元視爲偶像,要“將功業建於山水之間。”

正當徐霞客躊躇滿志,準備出發時,噩耗傳來—一夥盜賊闖入徐家,將布匹一掃而空,還打傷了徐父。徐父又急又氣,沒多久就去世了。堅韌的徐母引導徐霞客走出悲痛,鼓勵他去實現在父親面前許下的承諾。

在母親的鼓勵下,徐霞客邁出家門,開啓了第一次遊歷。

回到家的徐霞客,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講給母親聽,徐母驚歎非常。徐霞客隔空告訴撒貝寧:他的母親最喜歡他的遊記,每當他念給徐母聽時,徐母都高興得像個小孩子,就如自己也身臨其境一樣。

徐母八十大壽時,徐霞客的很多朋友前來祝賀,其中不乏文壇巨匠,他們都是徐霞客遊記的粉絲。徐母很是爲兒子有這樣的成績、結交了許多朋友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有一個場景最是讓人爲之動容。徐母去世後,徐霞客回憶起童年往事,徐母慈祥的形象又出現在他眼前,鼓勵他繼續遠遊。正當徐母要離開時,徐霞客忽地跪下了,徐母想要摸兒子臉龐,卻摸不到,真摯母子情,讓人潸然淚下。母親的愛,是他一次一次遠行的動力和源泉。

守孝三年後,帶着對母親深深的懷念,徐霞客開始了他人生中最長也是最後一次旅程——“萬里遐徵”。這次征程,他在湘江江畔遭遇強盜,不僅財物被洗劫一空,書籍被銷燬殆盡,他和僕人徐安也身受重傷。但是,徐霞客沒有被困難嚇倒,他依然堅定前行,終於登上了蒼梧之山——九嶷山,他在山之巔隔空對母親大聲疾呼:“媽媽,你看見了嗎,兒子做到了!”

撒貝寧是這樣評價“朝碧海而暮蒼梧”的:這是一種縱橫於天地之間,不計朝暮、不計山海的理想與豪邁。而徐霞客則說:“這是母親對我的期望,也是我畢生的志向。”

多年以後,徐霞客最終完成了他最後的也是最重要的心願——溯源長江。垂暮的他最後幾步是爬着走的,當他踉踉蹌蹌來到金沙江,站在江畔一塊巨石上,慷慨激昂地呼喊:“母親,請爲我祝賀吧,我看見了長江的正源!”正如曹操所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徐霞客雖已年逾知天命,但探尋長江之源頭的初心時刻催其奮進。

天有不測風雲,一直陪伴他的僕人徐安因思念家人,堅持要回家。他到底只是個凡夫俗子,沒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也未曾領悟徐霞客的志向。從江陰一直到麗江,他與徐霞客風雨相伴、同甘共苦,無怨無悔,他盡到了自己的義務。所以,他棄徐霞客而去,我們並沒有資格怨責他什麼,哪怕此刻的徐霞客臥於病榻,不能行走。願望近在咫尺而未能實現,愧疚深深地充斥着徐霞客的心。在夢中,他的父母趕來了,安慰他說:“我們以你爲傲。”他們勸徐霞客回家:行萬里腳下有根。這也正符合中國人的傳統:落葉歸根。情勢所迫,徐霞客決定回家,當他離開雲南時,鄉親們紛紛趕來送別,他們異口同聲說道:“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

踏遍青山綠水的目標和計劃,敢於質疑並探尋真理的勇氣,矢志不渝、堅持不懈、不畏艱險的恆心,熱愛大自然的豪情,造就了徐霞客,也造就了《徐霞客遊記》。

歲月變遷,一代代的科學家們在不斷地探索、勘測祖國大好山河,儘管測繪的工具和手段日新月異,然而不變的是中國學者求實探索、刻苦鑽研的精神和對祖國錦繡河山深深的熱愛!

篇十五: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819班樑昊軒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此句出自《孫子兵法·始計篇》,簡意爲“戰爭,關乎國家的緊要之處,系及千萬生民的存亡,不能不仔細探究。”孫武先是著成了《孫子兵法》這一被後世誦爲“兵家聖典”的大作,後又爲吳王闔閭獻計近十載。最終,卻也抱着無窮的失望遠離戰爭,歸隱山林。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由此可見,包括戰爭的一切行爲,大多都是爲了最終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要儘量找到最正確便捷的道路,真正做到“善之善者也”。往後延伸,我們便可以知道要“慎戰”,“重戰”。慎戰,即爲量力而行。倘若《長津湖》中部隊在行軍遭阻時殺敵心切,又豈能安全地隱蔽起來?而重戰,就是在必要時傾盡全力,不辭勞怨達到目標。

孫武,童年時祖父立功,被賜姓孫。後在少年時期,歷經“四姓之亂”,叔父被構計陷害,因而立下傳孫氏兵法之大計。逃往吳國著書期間,偶遇並救下伍子胥。伍子胥父兄本爲楚國忠臣,卻慘遭奸臣陷害,死無葬身之地。伍子胥報仇心切,逃往其對立國吳國,在與孫武結下刎頸之交後,互相別離。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番奔波之後,伍子胥助闔閭上位,得到重用。伍子胥不忘大恩,一日七次向闔閭舉薦孫武,吳王熬不住勸,接見了孫武。

孫武是何許人也,其才幹一下被闔閭看中。念吳國大業,闔閭積極向孫伍兩人詢問計策。兩人齊道曰:“要想滅楚,先需強吳,而後肄楚,最後決戰。”強吳,就是要做好充分的自我準備,提升自己的才幹,從實質出發;而肄楚,就是要探清目標虛實,不打沒有信心的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便可很好地說明這一點。而最後的“決戰”,往往是最關鍵的。“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到了真正的最關鍵的時機,往往學會變通者纔可取勝。

在孫武的建議下,闔閭下令廣積糧倉,高築城牆,此是爲第一步。而後,派兵騷擾楚國邊界,而又不動干戈。幾年的準備下,楚國終於按捺不住了,派兵伐唐。此乃兵家之大忌,十三連勝國內象棋冠王有云:“子不在多,關鍵在於戰術的得當,兩翼空虛,便給了敵軍可乘之機。”這一伐唐,給了吳國一個機會,便一舉在柏舉給了楚國當頭一棒。眼看大捷在望,吳軍卻開始就地燒殺作樂。儘管孫武百般勸告,依然不被闔閭所聽。孫武念想已經完成使命,自己也不再受用,乾脆又退了山林,與伍子胥再次相別。

不久,夫差繼位。昔日的大捷士氣早已被打得消散,碰巧又受權臣蠱惑,賜死了伍子胥,可憐一代賢士,還是落得其父兄的下場。話說,沒有了賢臣的輔佐,夫差很快被勾踐臥薪嚐膽,滅了國。唉,驕兵必敗,武聖關二爺也正好是被呂蒙算計,敗走麥城。我們之中,又何嘗沒有第二個夫差呢?

孫武聽說此事,悲傷逆流成河。只嘆“死人不可以復生,亡國不可以復存”。孫伍兩人一世之交,還是不能在最後一刻相見。回想當初孫武爲子胥熬的第一碗粥,我不禁思緒萬千:我們,也會有幾個至親的朋友吧……

篇十六: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王垠博

“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這是徐霞客一生的寫照,他用雙腿丈量了三山五嶽,探尋了長江源頭。

徐弘祖,號霞客,他生在江陰,本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但因明末動亂,給予他希望的父親死於盜亂,其母王孺人鼓勵他外出遊歷,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段征途。《典籍裏的中國》以戲劇的方式演繹了霞客先生的意氣風發,這時的遊記佔了《徐霞客遊記》的四分之一。

在知天命的高齡,他選擇西行,全自己的夙願——探尋長江源頭。“萬里遐徵”完成了剩下的四分之三,並使《徐霞客遊記》成爲“中國近代地理學奠基之作”。他的一生有三十餘年行走在丈量祖國山河的路上,他不曾懼怕過路途中的猛獸,不曾忘記自己的志向,就像一位仗劍走天涯的俠客。

霞客先生踏遍五嶽、遊歷九州、溯源長江,雙腿落下了永久的疾病,晚年甚至完全不能行走,他關心的不是自己的身體,而是當時還未正式成書的遊記。臨終之際將書稿託付給了季夢良。季夢良,是霞客先生的多年好友,霞客先生仙去後,他整理書稿,仔細編寫,如今我們能追溯到最早的《徐霞客遊記》便是會明先生手書的。

霞客先生用親眼所見的現實,修改了古書中錯誤的判定。他走到一個地方看到樹木蔥鬱,會感嘆不已;看到亂砍濫伐,會多有譴責。他愛着祖國的大好河山,所以願去丈量其長短。

“故不探江源,不知其大於河。不與河相提而論,不知其源之遠。”前人未盡之路,我們應以俠客之名繼續行走。

篇十七: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每當聽見《典籍裏的中國》開始的聲音,我總會有萬分激動與期盼:這一次會是哪本典籍呢?主人翁是誰呢?他會有怎樣精彩的故事呢?

《典籍裏的中國》是由央視一臺播出的文化類節目,它演繹典籍、傳承文化、詮釋知識,用一個個動人而不枯燥的故事訴說典籍裏的人和事,其中有催人淚下的悲歡離合,有令人驚歎的古今對話,有氣勢磅礴的千軍萬馬,有詩情畫意的高山流水……因此我十分愛看《典籍裏的中國》。

看《典籍裏的中國》,我不僅能看到一部典籍是如何寫出的,更能體會古人爲著典籍嘔心瀝血的偉大情懷。看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我明白了“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的迎難而上,堅韌不拔;看司馬遷受刑而書《史記》,我感動於“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人生價值;看屈子在《楚辭》中感慨“世人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傾慕於他對國家的一片赤膽忠心,與推行大道的堅定信念;看孔子周遊列國,我明白了“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堅持不懈;看宋應星寫出《天工開物》,我明白了求知、探索的精神,以及“此書與功名利祿毫不相關也”的淡泊名利。

古人寫下這些典籍是爲了抒發情懷,闡明真理,造福後世。“古人今人若流水”,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唯有典籍仍在熠熠生輝。今天,我們能識讀經典,品味中華,何其幸也!能生在華夏大地,身爲華夏兒女,何其驕傲也!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我決心從典籍裏收穫知識,從聖賢言行中感悟精神,從優秀文化中汲取力量,將來去傳承中國典籍,發展中國文化,發揚中國精神,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篇十八: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李蕊圻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被稱爲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司馬遷所創立的紀傳體也爲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觀看《典籍裏的中國》,當代讀書人撒貝寧穿越時空到兩千多年前,與司馬遷“千年一拜”。幾度哽咽,熱淚盈眶。

司馬遷出身史官之家,少時便跟着父親司馬談飽讀詩書。對他來說,修史、做史官不僅是家族傳承,更是與生俱來的責任與使命,完成與否是忠孝的體現。

他二十歲便隨父暢遊祖國大好河山,歷覽文明之旅:在九嶷山追懷舜帝的美德;在會稽山感懷大禹的無私;在箭樓體悟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隱忍;在孔子故里追慕先賢;在汨羅河邊感受屈原的家國情懷;在烏江畔沉思項羽的敗亡……

隨着一幕幕畫面的展開,蒙曼老師不禁讚歎:一個個三千年的羣像,就這麼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了!”

幾經周折,他回朝任職太史公,卻遭“李陵之禍”,無故被貶入獄,遭受腐刑。身體乃至心靈上的折磨,以及世人的諷刺冷眼,都沒有打敗他,在孤獨、痛苦與憤概中他堅定地完成了《史記》這部不朽的歷史鉅著。與其說這是命運對司馬遷開的玩笑,不如說是上天賜予他的禮物,司馬遷在厄運和磨難中涅槃重生了,這不僅堅定了他書寫歷史的信念,更讓他悟出了人生的意義——“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以《五帝本紀》開篇,炎黃聯盟、開啓統一的上古時代結尾。首尾呼應,突顯了司馬遷大一統的歷史觀和家國情懷。字裏行間家國情懷的真情流露,對歷史人物的敬仰,他不負時代的寄託,奮筆疾書,成就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中華文明史歷久彌新的震撼,這是每一箇中華兒女發自肺腑的驕傲。

激動、震撼、感動、景仰,夾雜其中,五味雜陳。《典籍裏的中國》讓人拍案叫絕,觀來酣暢淋漓,令人受益匪淺。

篇十九: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819班汪宇熠

一部名著,延續千百年,歷經三代名人之手;一種精神,傳承無數載,受盡風雨永垂不朽,這正是最近一期《典籍裏的中國》的主題《周易》。

《周易》分爲《易經》與《易傳》,相傳我國對於天道的研究最早追溯至上古伏羲,而中古時期的周文王結合前人研究與個人見解,著成《易經》;近古的孔子及弟子,爲《易經》作注而成《易傳》,經傳合一,終成《周易》。

司馬遷曾道:“文王拘而演周易。”在文王父親季歷時,商王朝就封他做西方諸侯的首領。而後周文王父親被商紂王殺死,文王繼位。因爲文王十分賢德有禮,許多賢人志士前來投奔他,商紂王出於忌妒,將他囚禁於羑里,並來害了他的兒子。然而,周文王在如此絕境之中仍然沒有放棄,而是潛心鑽研先祖伏羲留下來的天地大道,完成了《易經》。這就如同司馬遷後面所說:“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古時的志士們尚能在如此絕境中完成鉅著,我們就更不應該爲了某個小小的挫折而放棄目標!

猶記得我第一次看關於《周易》的書籍時,書上全講的是八卦風水,晦澀難懂,於是我很快就不看了,並且認爲這不過是一個故弄玄虛的講風水的“雜書”,怎能名入“四書五經”之列?

直到今天,我纔對這本書的看法有了轉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常聽到《周易》裏的兩句話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顯然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學習天,以自強不息;學習地,以厚德載物。那麼,這做人的道理與我先前看到的八卦、占卜大相徑庭,是爲什麼呢?原來,在孔子之前,《易經》大多是講天象與自然;而在孔子對其深究並著成《易傳》後,《周易》便開始偏向於關注內心與倫理,孔子促使周易》由佔筵之書轉爲義理之學,對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周易》中一個重要的思想是學習“天”,因爲天始終剛勁堅挺、運轉不息,是君子的表率,它也從不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如同我們的人生,在逆境中也要堅持理想,堅持信念,自強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認爲,每位華夏兒女都有責任將《周易》帶給我們的自然規律,生存之道,做人之道傳承下去,將五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

篇二十: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

週五晚上,我寫完作業,習慣性地跑到客廳打開電視,想要看點兒什麼,一直竟想不出來到底要看什麼。正當我關閉電視的時候,媽媽走了過來,向我推薦了《典籍裏的中國》這個節目。

帶着好奇與期待,我再次打開電視,找到了《典籍裏的中國之<天工開物>》。開場,節目就以戲劇的形式向我們介紹了《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以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又以戲劇的形式演繹了宋應星的一生與《天工開物》的成書過程。

《天工開物》的作者是宋應星,字長庚。《天工開物》一書出版距今384年。宋應星在書中梳理了130多種生產技術和工具,在對古代各項生產技術的系統總結中,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技術體系。“物自天生,工開於人”,《天工開物》體現着格物致知的科學態度和熠熠生輝的智慧光芒。

看完這期節目,我不僅瞭解了許多科學文化常識,更被宋應星和袁隆平這種求真務實、造福百姓的態度所吸引。他們都是心懷夢想的人,禾下乘涼,天下富足是他們共同的夢。發展科學,利益民生,造福人類,促進文明是他們乃至整個中華民族共同的目標。

我的夢想是什麼?我的目標是什麼?我要如何實現它們?我捫心自問道。成爲一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帶領更多孩子在書籍的懷抱中變得更加淵博是我的目標。多讀書,多積累則是我實現目標的方法。書是一位知心朋友,你可以從它那裏獲得激勵,書是一位老師,你可以從它那裏學到知識,書是一位心理學家,你可以從他那裏獲得安慰……“只有多讀書,不斷爲自己充電,才能不斷進步。”我想。

想到這裏,我回到書桌前。重新拿出了那張已經被我遺忘的計劃表,然後更加認真地閱讀,寫讀書筆記……

睡前,我躺在牀上,又想起了自己總結的那句話,“只有不斷地爲自己充電,才能不斷的進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nwg9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