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情感 >記憶 >

人間杭州:我與一座城市的記憶讀後感(精選6篇)作文

人間杭州:我與一座城市的記憶讀後感(精選6篇)作文

篇一:人間杭州:我與一座城市的記憶讀後感

人間杭州:我與一座城市的記憶讀後感(精選6篇)作文

訪杭城,覓煙火人間

每一座城市,想必都有自己的特色吧。你可以在時間長河中尋覓那些在歷史中留下的任歲月荏苒也無可抹去的痕跡,感受被埋藏在城市內部的文化底蘊與風骨品性。作爲一個在杭州生活了十餘年的人,杭州的文化古蹟我自然見過不少,卻始終無法得到一個可以形容她的詞語,直到近日讀了《人間杭州》一書,我方有所感悟。

私以爲杭州,清靜又不失煙火氣,是人間的最佳體現。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杭州在隋朝之前難以在史書中佔有一席之地,她首次在史官筆下大放異彩之際,便是在上萬百姓的辛苦勞動之下,成爲京杭大運河的終點,擺脫了此前默默無聞的身份的時候。在這以後的歲月中,杭州曾有過輝煌,也曾有過落魄,南宋的定都臨安與偏安東南便是最好的例子。但相比於北京的獨屬的盛世的繁榮,以及南京曾遭受過的被歷史永遠銘記的慘痛,可以說,杭州在大部分時間裏都是一個平凡而安詳的城市。

書中說,杭州是在淡雅中顯出禪味的。走進靈隱寺,登上一層層石階,坐在雕刻精緻的木亭之中,或閉目養神,或讀書明理,在身心放鬆時,聽山間傳來的渾厚古樸的鐘聲。這時,人的心靈將在銅鐘的震盪下獲得前所未有的空明。而在杭州的標誌性景物——西湖邊,也有着參禪般的意境。靜靜地立着,感受帶着水汽的清風的吹拂所帶給遊人的舒適,感受着千年前白樂天與蘇東坡相繼而來的對西湖美景的讚譽,最終化爲一首首婦孺皆知的古詩,從口中吟出。除卻明鏡、西子這般常見的比喻外,我還覺得西湖就好似碧綠的眼眸,一聲不響,悄然注視着世間萬物,映出湖邊人的身影,洗滌着他們的靈魂。杭州的清與靜在西湖邊展現得淋漓盡致。

書中說,杭州是以“如何好好地活着”作爲城市哲學的,人們在平靜之中享受着生活。自京杭大運河開通以來,杭州便逐漸富庶繁華,在南宋作爲都城時,杭州更是成爲了全國的經濟中心。雖然運河不似西湖那般有多少詩句爲其歌功頌德,但其爲杭州發展做出的貢獻卻是不可磨滅的。如果說西湖是文雅的,那麼運河就是世俗的。在古時候,運河兩岸居住的都是勞動人民,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着充實而有序的平凡生活,享受着獨屬於河邊的美好景色。而如今,運河旁高樓林立,每到傍晚時分,河畔亮起點點燈火,人們在岸邊散步,順着流水的方向,逛着路邊的小攤。經歷一天的忙碌過後,人們在運河旁放鬆歇息,享受着生活的樂趣。街道

上,除了氤氳的水汽,還有瀰漫在空氣中的人間煙火的氣息。

杭州,就是這樣一個既素雅又富有生機的城市,她的存在在日漸忙碌的當下,無疑給了勞累的人們一個休閒的環境和氛圍,而這亦正是她的魅力所在。願日後,伴隨杭州亞運會的舉辦,杭州她獨特的城市風格能夠吸引更多的目光,讓世界爲之矚目。

篇二:人間杭州:我與一座城市的記憶讀後感

中藥文化,值得被傳承的瑰寶

從神農嘗百草到馬王堆漢墓,從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到胡雪巖創建胡慶餘堂,這都是中藥文化的傳承。

——題記

一草一木凝聚人間精粹,一食一味品會魅力杭州。作者吳曉波帶領我走過杭州歷史變遷,體會這座城市一路走來的獨特靈魂。而我也在這場心靈的旅程裏,看到了獨具一格的中藥文化。

晚清的紅頂商人胡雪巖,因一氣之下的一個“善舉”,成就了當下大名鼎鼎的胡慶餘堂。

相傳,胡雪巖家中有人生病,可他們從藥堂抓來的草藥質量不好,無處調換,大怒之下開得胡慶餘堂,並立下“戒欺”的店訓。自此胡慶餘堂因中藥而興。

放眼過往,我們的祖先爲了藥草而努力,一代又一代的先祖們爲了傳承中藥文化而不懈努力。

傳說中的神農爲了能對症下藥而嘗試百草至中毒而亡;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帛書也記載了我國最早的醫術《五十二病方》;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爲了改正前人的錯誤而跋山涉水,用時27年編寫出了醫藥鉅作《本草綱目》。

當我查閱到這些資料時,內心是震撼的:中藥既是華夏民族文化的瑰寶,也是中華人民智慧的結晶。中藥文化已經滲透進了華夏民族的骨髓之中。

先賢在傳承中藥的時候,也將中藥的文化和精神傳承了下來,那是爲民着想,無私奉獻的寬大胸襟;那是跋山涉水、不辭辛勞的百折不撓;那是去僞存真、捨身求法的對真理的執着追求!

然而,隨着人類文明的不斷髮展,中西方交流的不斷深入,中西醫藥競爭日漸激化,中藥的發展也面臨着巨大的危機。資料顯示,我國著名的中醫藥學專家已從上世紀80年代的5000餘名驟減至現在的不足500人,至今仍願看中醫的百姓已不足27%。再加上近現代人們對自然過渡開採,對野生動物的過渡屠殺,使得很多珍貴的藥材無從尋找,類似人蔘、鹿茸和冬蟲夏草此類名貴滋補藥材已很難於在野生環境下被找到。

濤濤錢江水,洗不盡杭州風華;滾滾年華中,中藥文化瑰寶卻被沖刷殆盡。

先賢的努力,爲我們創造了一個“中藥”巨人,如今的我們,站在這個巨人的肩膀之上,卻讓這個巨人逐漸“消瘦”。

擁有如此瑰寶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讓中藥文化日漸“憔悴”呢?

我好像看到了胡慶餘堂裏,重新陳設着珍奇草藥;我好像聽見了胡慶餘堂外,排隊的人們正巴望着快一點看到坐堂的老中醫;我好像看到了多年的自己,正在中藥研發的實驗室裏,圓那場從《人間杭州》裏生髮的夢。

篇三:人間杭州:我與一座城市的記憶讀後感

人間亦是天堂

杭州是一座很特別的城市。它沒有逐鹿中原的雄心,沒有寧死不屈的氣節,有的是天堂般的安逸和快樂。

這本《人間杭州:我與一座城市的記憶》恰如其名,書寫下了杭州與作者的種種回憶。但它又不同於歷史教材和一般的回憶錄。作者用平淡而又不失優雅的句子,總能在不經意間引發我的思考。那些調侃甚至還帶點戲謔的語句,初讀博人一笑,再品意味深長,深思催人淚下。

書中的杭州可以是細皮嫩肉的江南財主,幾度成爲歷朝歷代的錢袋子;它可以是愛憎分明的市井小民,將奸佞小人放進油鍋翻來覆去。杭州從來不會拒絕,似乎偏安就是它的宿命,歷史上也沒有真正抵抗過。市民們始終過着安居、快樂的生活。這樣也挺好,沒有大起大落,市民的生活都較爲富足,除了民國和文革時期,地位比較尷尬,其他時期經濟發展都不錯,有錢有景有文化有生活。

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便是:“儀式幾乎沒有變過,廟還是那幾個廟,和尚還是一樣的和尚,唯一的區別是家族裏的小孩不再鬥蛐蛐了,他們安靜的玩自己的手機。”

杭州,一座擁有上千年曆史的城市,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走來,卻依然風韻猶存。杭州的傳統文化,猶如一杯溫酒,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沉積後,迸溢出屢屢幽香,味淡而綿長,清冽卻最人,難道這一連一部手機都比不上嗎?

現代文明着實爲我們帶來了很多便利,但先人留下來的傳統文化卻不應該被拋棄。現在同學們去西湖邊,整天低頭看手機。縱使美景就在眼前,也不願欣賞,這讓我感到,杭州,正在慢慢老去。

但杭州從來都不固執。高新產業園建起來了,數智城市打造起來了,只是記憶中哪些事,俱往矣。也許再過二三十年,我們也會不禁感嘆:我的童年,都到哪去了呢?

我們只能集古人之智慧,創當代之精華,將杭州的民俗傳承下去,讓博大精深的文化在我們心裏永存!

篇四:人間杭州:我與一座城市的記憶讀後感

時間釀酒,餘味成花

林徽因曾經說過,愛上一座城,是因爲城中住着某個喜歡的人。其實不然,可能我們有時也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因爲那個人愛上了那座城,還是因爲這座城,去愛上了城裏的那些人。對於吳曉波來說,如果在人間,杭州或許是最好的人間了。在他看來,杭州的一切都是美的。在他眼裏,在茶杯裏微微冒着熱氣的龍井,在斷橋邊打着綢傘的姑娘,都有種別樣的韻味。

他愛這裏的一切。他愛良渚文化的源遠流長。‘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中。’寺廟爲杭州帶來了不一樣的風采,它讓這所城市有了自己的靈魂。正如作者所言,如果這座城市有性格,那一定是‘人間佛風’。杭州人做事,總是不緊不慢,在喧囂的塵世間留下屬於自己的恬靜美好。如果你見過梅家塢採茶的姑娘,那一定會在你的心目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她們不像我們印象中,是年過半百的老婆婆,而是桃李年華的姑娘。她們採茶時的手總是好看至極,總是將拇指與食指分開,從芽梢頂端中心插下,再稍加扭折向上一提,將芽梢採下,再輕輕放入籃中。這輕柔的勁兒,好像是在對待一個熟睡着的娃娃。據說這樣採,炒出的茶葉才香呢。追根溯源,杭州的這股淡雅的氣質定是在5000年前就形成了。那些巧手的良渚人,在這片土地上男耕女織,辛勤的勞作着,造就了這麼一片繁華的沃土。他們一代代,永不停歇的勞作着,幹着幹着,就成了歷史,我們走着走着,有一天也會成爲別人的記憶。佛曰:“萬事看開,放下。”看他們閒逸而又充實的生活方式就可以知道,再繁雜的生活,又有什麼放不下,看不開的呢?

金黃八月,是桂花的季節。那天,我興沖沖地感到滿覺隴,剛巧趕上了第一場桂花雨。梅花傲骨,牡丹國色,卻沒有桂花來得芳香撲鼻,令人難忘。每次從滿覺隴回來,家裏都會做桂花糕,飲桂花龍井。這儼然已經成爲了杭州市民不可一缺的習俗。那天,只記得有成片的桂花林,桂花都紛紛揚揚的從頭頂落下,大家便肆意的展開四肢,貪婪的享受着不可多得的桂花雨。小販們叫賣着鮮藕,蓮子,沙地老菱,還有折下桂花枝條的,兜售給那些愛風雅的客人。媽媽曾幾次問我要不要吃些什麼,我總是搖搖頭,眼睛都看飽了,肚子自然是不餓了。後來我才知道,滿覺隴從唐朝時就有了。《鹹淳臨安志》中就有記載‘桂,滿覺隴獨盛。’你說,這樣的地方,能不愛嗎?

杭州的個性,令人着迷。“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這裏的人,生活總是慢節奏的,他們慢悠悠的走,用着自己喜歡的方式,過着自己喜歡的生活。他們在得知第十九屆亞運會要在杭州舉辦時,露出了幸福以及被認可的微笑。他們提前兩年開始準備,將綠道,人行道,地鐵站全都重新翻新得煥然一新。準備工作做完後,他們坐在錢塘江邊,看潮起潮落。沒有歡呼,沒有大聲喧譁。他們將這份喜悅藏在心中,他們就是這樣,寧願做沉默的潮水,也不願做聒噪的看客。當他們得知亞運會延期舉行時,並沒有表現出一絲一毫的不滿,也沒有抱怨。他們立刻表示了諒解,依舊靜靜地等待着,默默的完善着。也許對他們來說,不需要與其他人產生共鳴,他們要的就是自己內心的富足。

杭州,是這樣的杭州啊!是讓千萬遊客慕名前來的地方。江南用他的溫暖照顧着來自天涯海角的遊客,他默默地等在那裏,不求回報。

於千萬人之中,等到你要等的那個人,只是相視一笑,原來你也在這裏。杭州是一座城,一座足以讓我因爲這座城而瞭解城裏的人的地方。這裏的歷史,曲折而迷人,淵遠而流長。如果在人間,杭州一定是最好的人間。

篇五:人間杭州:我與一座城市的記憶讀後感

訪杭城,覓人間煙火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你可以在時間長河中尋覓在歷史中留下的任歲月荏苒也抹不去的痕跡,感受埋藏在城市內部的文化底蘊與風骨品性。作爲在杭州生活了十餘年的我,杭州的文化古蹟我自然見過不少,卻始終無法得到一個可以形容她的詞語,直到近日讀了《人間杭州》一書,我方有所悟。

私以爲杭州,清靜又不失煙火氣。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杭州在隋朝之前難以在史書中佔有一席之地,她首次在史官筆下大放異彩之際,便是在上萬百姓的辛苦勞動之下,成爲京杭大運河的終點,擺脫了此前默默無聞的身份的時候。在這以後的歲月中,杭州曾有過輝煌,也曾有過落魄,南宋的定都臨安與偏安東南便是最好的例子。但相比於北京的獨屬的盛世的繁榮,以及南京曾遭受過的被歷史永遠銘記的慘痛,可以說,杭州在大部分時間裏都是一個平凡而安詳的城市。

杭州,在淡雅中顯出禪味。

走進靈隱寺,登上一層層石階,坐在雕刻精緻的木亭之中,或閉目養神,或讀書明理,在身心放鬆時,聽山間傳來的渾厚古樸的鐘聲。這時,人的心靈將在銅鐘的震盪下獲得前所未有的空明。而在杭州的標誌性景物——西湖邊,也有着參禪般的意境。靜靜地立着,感受帶着水汽的清風的吹拂所帶給遊人的舒適,感受着千年前白樂天與蘇東坡相繼而來的對西湖美景的讚譽,最終化爲一首首婦孺皆知的古詩,從口中吟出。除卻明鏡、西子這般常見的比喻外,我還覺得西湖就好似碧綠的眼眸,一聲不響,悄然注視着世間萬物,映出湖邊人的身影,洗滌着他們的靈魂。杭州的清與靜在西湖邊展現得淋漓盡致。

杭州是以“如何好好地活着”作爲城市哲學的,杭州人在平靜中享受着生活。

自京杭大運河開通以來,杭州便逐漸富庶繁華,在南宋作爲都城時,杭州更是成爲了全國的經濟中心。雖然運河不似西湖那般有多少詩句爲其歌功頌德,但其爲杭州發展做出的貢獻卻是不可磨滅的。如果說西湖是文雅的,那麼運河就是世俗的。在古時候,運河兩岸居住的都是勞動人民,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着充實而有序的平凡生活,享受着獨屬於河邊

的美好景色。而如今,運河旁高樓林立,每到傍晚時分,河畔亮起點點燈火,人們在岸邊散步,順着流水的方向,逛着路邊的小攤。經歷一天的忙碌過後,人們在運河旁放鬆歇息,享受着生活的樂趣。街道上,除了氤氳的水汽,還有瀰漫在空氣中的人間煙火的氣息。

倘若是剛剛雨後放晴的黃昏,那時的運河景緻最爲清麗動人。沿着揉碎了散漫細雨的青石板,鳳仙花在下個路口如期地綻放,就算是七月的盛夏,也在晚風的照拂下變得格外涼爽。慢慢地,走,一擡頭,街道上幾對人影映入眼簾。一大一小兩個孩子爭搶着一塊蔥油餅,幾個才吃過晚飯的孩子纏着父母要買串冰糖葫蘆,三個小姑娘在攤前聚精會神地看糖畫,還有些立在河畔耍空竹和打太極拳的老人……這一切,都賦予了杭州獨特的煙火與生氣。

杭州,就是這樣一個既素雅又富有生機的城。她的存在在日漸忙碌的當下,無疑給了勞累的人們一個休閒的環境和圍,而這,就是一種人間煙火。

願日後,伴隨杭州亞運會的舉辦,她獨特的城市風格能夠吸引更多人的目光,願所有杭城人以她的優雅、大氣,以她獨有的人間煙火爲傲。

篇六:人間杭州:我與一座城市的記憶讀後感

《人間杭州:我與一座城市的記憶》講述的是杭州這座城市的歷史,也是作者吳曉波個人對這座城市的私人記憶。從作者的筆下,杭州的一個特點就是“偏安”。杭州的“偏安”,體現在並沒有轟轟烈烈的重大事件,只是簡單地過着自己的日子。偏安,不突出,一直平平淡淡過着自己喜歡的生活。這裏的人,用生意打開世界,用雙手獲取所得,追求安逸,他們熱衷的只是自己安逸的生活。

我在杭州生活了15年了,從有記憶起就生活在杭州轉塘。那是的轉塘沒有那麼繁華,沒有高樓大廈,只有彎彎繞繞的小巷子。巷子兩邊都是一戶戶人家,幾戶人家都有院子,房屋高低不一,參差不齊。從外面看,看不清裏面的樣子,只能看見雙扇的木門。

巷子深,很寂靜,幾乎聽不見別的聲音,只能聽見腳踩在石板上清脆的聲音,腳下的石板很光滑,也不知道有多少行人經過。巷子的對面通向哪我也記不清了,只是記憶中,身邊應該有一羣小夥伴的嬉笑聲,遠處應該有三輪車經過與鵝卵石碰撞,以及吆喝的聲音。“賣冰糖葫蘆咯——賣冰糖葫蘆咯———”這略帶口音的吆喝聲一下子能觸動我的回憶。背後已經響起家長催次吃飯的喊聲,而小時的我還是會纏着媽媽給我買一串冰糖葫蘆。哪怕我一次也沒有吃完過,甘甜的味道總能讓一個孩子高興一整天。

老房子裏還有一個大院子,我常常騎着滑板車從這一端滑到那一段。我會繞着院子裏的晾衣服用的竹子跑圈,又或穿梭在那被褥之間,幻想着叢林探險。又在秋天枇杷長滿枝頭時看着各種鳥兒啄食枇杷。

如今,早已搬家,現在的小巷也改成了高樓大廈。再也聽不見老爺爺的吆喝聲,看不見巷中的小夥伴,那個充滿着童年的後院——我的“百草園”也不復存在。

與作者吳曉波一樣,這也是我對這座城市的獨特私人記憶。現在時代進步,城市在迅速發展,大家都過着快節奏生活,心中確實放不下那愜意的,安靜的,閒暇的生活。或許現在漫步在西湖,獨自冥想,還能感到難得的放鬆與幸福。

書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哲學問題:如何好好活着?現在的人們大多思路相同:學生會說要好成績,要考好的學校;成人會說要賺錢,買房買車。人們的思路趨同,大家都爲了一個目標拼盡全力。但我認爲這不能算好好活着。我覺得人“好好活着”應該是有幸福感的,幹自己想幹的事,體驗自己的生活。在清晨坐一次熱氣球,看太陽冉冉升起;與珍惜的人看一次極光。

我活着並不一定要站在那高樓大廈,我想當一個普通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再離去,過自己嚮往的生活。和我所在的城市杭州一樣,一直平平淡淡得就好,過着安逸的生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qinggan/jiyi/r9936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