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情感 >記憶 >

讀《人間杭州:我與一座城市的記憶》有感1000字(精選6篇)作文

讀《人間杭州:我與一座城市的記憶》有感1000字(精選6篇)作文

篇一:讀《人間杭州:我與一座城市的記憶》有感1000字

讀《人間杭州:我與一座城市的記憶》有感1000字(精選6篇)作文

關於杭州的讚頌,自千百年來一直流傳。“天上天堂,地上蘇杭”,杭州一直以來以風景優美,酷似仙境著稱。像我一樣的杭州土著,也從小到大生活在如天堂般美麗的西湖邊,傾聽着口口相傳的悠久故事。可以說,杭州光輝亮麗的形象早已在我們心中紮了根。直到這個夏天,一本書讓我改變了對杭州的認知。

書的名字是叫《人間杭州》,而書中的內容也正如其名,瞬間就把讀這本書的杭州人拉下了天堂,而回到了人間。隨着深入的閱讀,懷疑的種子在我心中慢慢滋長。自從幾千年前,隋煬帝修挖大運河以來,一艘艘航船拉來了大量的財富,也讓杭州逐漸壯大。但是這座城市早在千年前,就被人以“浮誕”相稱。縱觀整個歷史,杭州沒有出過知名將領,沒有出過王公大臣,沒有科學家,沒有哲學家,甚至沒有小說家。南宋時期,北方中原淪陷,朝廷卻依然偏安江南一隅。“暖風薰得遊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臨安城的如畫山水,讓幾近亡國的統治者如癡如醉,景色也就有了軟弱的污名。從這個視角看來,杭州頓時失去那高高在上的神性,而顯得平平無奇,甚至可以說是懦弱了。杭州,真不過只是人間之城嗎?多水的江南,真的只是如易碎的玻璃一般嗎?

我想起了白居易,力排衆議修建白堤。我想起了蘇東坡,那個號稱“前世杭州人”的蘇軾,在杭州爲西湖寫下450多首詩詞。我想起吳越王修築錢塘江大堤,讓千里之內杜絕水患,成爲良田。杭州可能沒有學者,沒有詩人,但是它總是不乏爲民着想的好官。我想起了大運河,那在書中被描述爲“骯髒、繁亂又生生不息”的大運河,露出的確是最人間的煙火味。

我又想起了《白蛇傳》的故事。縱使沒有真的蛇精存在於斷橋底,那曾經鎮壓過白娘子的雷峯塔也披上一層奇幻的面紗。待早春江南濛濛細雨之時,撐傘佇立在斷橋之上,又不知會不會有一種時空穿越的感覺?彷彿在一瞬間到了幾千年前的那個同樣的春天。遠遠望去,羣山在煙雨的籠罩之中若隱若現,這又如何不是最奇幻的天上景?

聽家中老人說,新中國成立初期,蘇聯專家來杭州考察,頓時被如畫的西湖所吸引,把杭州定位爲旅遊和輕工業並存的休閒城市。後來也走過彎路,爲了重工業生產,在工業資源稀缺的杭州興辦工礦,要去開採蕭山品質極差的石煤。邁入新世紀,杭州抓住了信息化之風,發展信息商業,纔有瞭如今繁盛的杭州。而現在,杭州又要迎接亞運會的到來。幾朵蓮花盛開在城郊,這又將會給杭州帶來怎樣的新機遇?

杭州的確是天上人間之城。它有超脫於塵世的曼妙景色,有如天堂般舒適的氣候,它是天上的。它也作爲航運樞紐,連接着南北,在新時代散發出人間煙火氣。西湖邊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遊客,與即將到來的全亞洲人民,都無不證明,杭州更是人間的。兩種甚至可以說是迥然不同的評價,卻宛如一個硬幣的正反面,缺一不可。那麼虛幻,不似在人間,又那麼親切,讓我們感受到家鄉的溫暖。

杭州,天上也好,人間也好,它都是我們最親切的家鄉。

篇二:讀《人間杭州:我與一座城市的記憶》有感1000字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題記

站在杭州之巔,眺望。

一邊是錢塘江,浪潮洶涌,奔流向前。這是杭州。

另一邊是西湖,婷婷嫋嫋,待字閨中。這亦是杭州。

一本《人間杭州》,將杭州五千年來的歷史與文化,簡單成一張張輕薄而又厚重的紙。翻書的片刻,是一個杭州,書卷氣很濃,涌現出褚遂良、賀知章、沈括等等文人志士;摺頁的瞬間,是一個杭州,市井氣很重,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經過千年的打磨,二者竟毫無矛盾地結合在一起,成就了這座“生活品質之城”。

而在這繁華的背後,還有一個杭州,一個藏在鬧市中心大塔兒巷裏的女郎,“默默彳亍着,冷漠,悽清,又惆悵”。這,是霓虹變幻前這座城市最本初的模樣,也是繁華落盡後這座城市最終的歸宿。令人不禁感嘆,原來一堵爬滿了青苔和爬山虎的矮牆,竟可隔開兩個時代。

站在杭州之巔,我看見車水馬龍裏的國泰民安,看見小巷深宅裏的悠然自得。

不論身居鬧市還是小巷,作爲一個杭州人,唯一要思考的哲學問題就是“生活”,從某一方面講,杭州人甚至是安於現狀的。有人曾創作過一篇《四時幽賞錄》,介紹一年四季西湖的遊玩項目,並使之成爲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在這“安於現狀”的背後,在骨子裏,杭州人又是敢於創新、鍥而不捨的。“改革先鋒”馬雲,在杭州政府的支持下,勇於發展互聯網和數字經濟,“以前提到杭州,人們會想到西湖;我希望未來提到杭州,人們會想到杭州的數字經濟”。最終,阿里巴巴公司躋身世界五百強並且排名第一,互聯網也成爲杭州的另一個標誌,爲疫情期間杭州率先研發出健康碼奠定了基礎。

這是杭州,一切矛盾的城市,萬物和諧的杭州。

如果實在要將杭州總結成兩個字的話,那應該是“包容”。

誰能想象,一座城市,竟能夠容下波濤滾滾的錢塘江與風光旖旎的西湖,容下市井氣與書卷氣,甚至容下古老與先進,過去與未來?

站在杭州之巔,眺望。

但見、日升月落,雲捲雲舒。

這就是杭州。

原來,杭州是一幅雅俗共賞的卷軸,沉澱千年的墨水,飽盈歷史的厚重。它從來不需要人去評判,其所留下的每一處錦繡,抑或是污點,遭受的每一次天災,抑或是人禍,都伴隨着這座城市,永遠在那裏,將裁判的權利留給了時間。

站在杭州之巔,眺望。

我看到、一年四季的西湖景,柔和與堅韌齊飛,寧靜共喧囂一色。

這是一座杭州,海納百川,心心相融。

我看到、八月十五的錢江潮,波濤滾滾,奮發向前。

這是一座杭州,腳踏實地,@未來。

長憶錢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篇三:讀《人間杭州:我與一座城市的記憶》有感1000字

讀了吳曉波的《人間杭州》,我仍舊沉浸在西湖的美景裏、歷史的長河中。而杭州西湖最有名的景點莫過於那富有韻味的斷橋了。

書中“許仙與白娘子”和“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悽美的愛情故事,都與斷橋有關。白娘子爲救許仙而被困於雷峯塔下,與許仙分離。而梁山伯更是到了祝英臺要嫁於他人之時,才知道“他”是女兒身,相思成疾鬱鬱而終,最終祝英臺也與之化蝶而去。這些故事以悲劇收場,以“斷”爲結局的,讓我不禁認爲與斷橋相關的事物都必定會以悲劇而終。但細品《人間杭州》,我對“斷”又有了新的看法,“斷”的出現往往伴隨着“和”。雖然愛情故事中的主人公沒有在現實世界中繼續彼此的情緣,但在世世代代人的心中,他們就是世界上最爲般配、美好的情侶,他們堅貞不渝的愛情也在衆人的口中,延綿不斷,經久不息。這既是斷了也是永恆不斷啊!“斷”與“和”總是相隨相伴,互不分離。“斷”即是要斷掉封建迷信,愚昧無知;斷掉優柔寡斷、言聽計從;斷掉古板無趣,拘束被動。這正是“斷”了古時弊,迎來如今的利啊。“和”即是順應自然的變遷,時代的發展,在遵循自然界的發展規律下,讓整個社會,整個世界,整個地球和平、和諧、和睦發展。而我們的亞運會也正經歷着“斷”與“和”,朝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大踏步着。杭州爲了亞運會順利地進行,“斷”掉以往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多次的創新。在交通上開發新的交通路線,改善修建新的地鐵線路,積極研製新能源交通工具,加強改善交通管理措施;在比賽場館的選擇上又別出心裁,利舊創新,以最低的成本,彰顯最美的浙江……此外政府還着力加強改善城市風貌,實施垃圾分類,讓大家捨棄不良習慣,美化人民生活環境的同時也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使杭城煥然一新。這些不停的“斷”就是爲了更好的“和”啊。

因爲疫情的原因,大家期待的2022杭州亞運會,無法如期舉行。剛開始大家有點不理解,也有個別質疑的聲音。但是爲了杭州人民的安全,爲了整個14億人民的利益,爲了偉大祖國的持續穩定發展,我們政府“斷”然決定推遲舉行。這個“斷”是需要多大的智慧和勇氣啊!而亞運會推遲舉行,這不僅僅是“斷”,更是一種“和”。再過一年,隨着疫情的發展,以及我們對疫情控制能力的增強,屆時亞運會的舉辦將會更加的順利。世界各國的運動員經過充分的準備,也能更好的展現自己的實力。亞運推遲一年,杭州亞運會所有競賽、訓練場館從7月1日起惠民開放。除了讓場館得到更多的實戰考驗,更能讓百姓充分領悟亞運的體育精神。讓大家以健康的體魄,飽滿的精神,迎接來年的亞運會,共創和平、和諧、和睦的世界。相信我們的亞運會在一次次斷與和的磨練下,會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作爲小小東道主,我“斷”然捨棄慵懶的不良習慣、改變優柔寡斷的行事方式;積極鍛鍊身體,參與各項亞運活動、社區志願者行動,努力爲亞運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更加美好的“和諧”未來。正可謂:斷過去,迎未來;和衆心,強發展;辦亞運,展風采!

篇四:讀《人間杭州:我與一座城市的記憶》有感1000字

杭州在你心裏應該早有印象,是柳綠花紅的西子湖畔,是擁擠忙碌的江南都會,是水木春華的人間天堂。我的手裏捧着一本《人間杭州》,追隨作者吳曉波對杭城的記憶,再次感受這座城市的魅力。

悠遠的文化底蘊

正如作者開篇所記:每一個江南的孩子都養過蠶。芝麻點大的白色小蠶,吃桑葉時“沙沙”的聲音,是童年記憶中夏天的聲音。踩着自行車,結伴西行去採桑,騎過老和山和古蕩,到了良渚村,就有片片桑樹林。

蒹葭蒼蒼,芳草萋萋,盡享良渚怡人山水的孩子們不會想到,腳下這片土地,是歷經五千年歲月的“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人間杭州》中那張金燦燦的玉琮照片吸引我踏入了良渚博物院。一方內圓外方的玉琮被置在玻璃展示櫃中,表情呆萌的神人獸面紋兩側各有一隻神鳥守護,裝飾線條細若遊絲,它是良渚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凝視它的瞬間,我彷彿看到亞運吉祥物琮琮笑着向我走來。

良渚遺址,大地上的文明,書寫着經久綿長的歷史詩篇。記憶依舊,文化延續!

詩意的棲居之地

“盡道隋亡爲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隨着大運河的開通,杭州成爲全國地理上的一個重要樞紐,進而極大地促進了其經濟的繁榮和人口的增加。書中歷代的杭州城是靜好而又繁忙的,大運河如一條財富之河,爲這座城市源源不斷地輸送着富足的生活。

千年的運河穿城而過,從隋時一直流向唐宋,流到今天。我騎車來到坊街,在白牆黑瓦中間穿梭,和那些建在河岸兩旁的水鄉建築對話,細細聆聽輪胎與青石板碰撞的聲音,心底泛起的,是千里運河賦予這座城的富足與詩意。

當時光流水漫過新世紀的河畔,城市從“生存”轉向“生活”,曾經的“咽喉吳越,勢雄江海”,如今成了詩意的棲居之地。

騰飛的數智杭州

毫無疑問,西湖依然是杭州最值得盼望的地方。斷橋上的殘雪、蘇堤上的春柳、夕陽下的雷峯塔……太多經典在西湖上呈現。而更令我驚豔的是《人間杭州》中記載的這件事:2002年,西湖所有的公園宣佈取消門票,是全中國第一個免費向公衆開放的5A級景區。這一決定看上去每年少了一千多萬元的門票收入,卻數倍級地增加了遊客量,進而推動了環西湖商業圈的繁榮。

這就是一座城市的格局!在過去的近十年裏,這座城市每年新涌入40萬~50萬的年輕人。他們像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重構了人口結構、人文氣質和產業格局,讓杭州成爲一座“不眠之城”。

如今,城市大腦治理下的數智杭州,更讓杭州成爲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智能、便捷的生活讓杭州被稱爲掌上辦事之城。像辦理房產登記、水電過戶、申領市民卡等,從“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用跑”,在手機上動動手指就行了。

杭州這座城市,總能走進每個人的心裏。她的文化底蘊悠遠燦爛,她的發展更是令人驚歎。明年的亞運盛會,爲人間杭州更添了幾分暢想與未來。

篇五:讀《人間杭州:我與一座城市的記憶》有感1000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這首詞在杭州家喻戶曉,然而此時的作者眼疾嚴重,近乎半盲,但在這首詞中,在作者悠遠記憶裏的杭州仍是色彩流溢,令人回憶無窮。但究竟是什麼,使得杭州這座即不是軍事要地也不是權力中心的小城市迅速地發展起來呢?這本書,爲我們展開了杭州千秋萬載的歷史畫卷。

杭州之美,聞名遐邇。最開始,魏晉時期的北民南遷爲江南夷地,帶來了巨量的勞動力與財富;白居易和蘇軾的到來,成功地將西湖開化,使之成爲杭州的眼眸;隋唐時期開拓的大運河成爲古代中國的命脈,做爲大運河的終點,杭州及其兩浙自然也受起影響,變得繁榮富庶。以至於千百年來頭頂“國家命脈”“財賦淵藪”“天下糧倉”等光環。以至於馬克·波羅將這裏稱爲“最美麗華貴之城“。一次次的外敵入侵,一次次的改朝換代,沒有使得這座古老城市的靈魂受到傷害,而是讓這裏得到了民族多元化的大碰撞。

可是,有一天,狼煙四起,火炮聲隆隆作響,遠方的大炮打開了舊中國的國門。隨即,這個古老的天國被迫與國外交流。不久,上海取代了杭州的經濟地位,現代化的銀行代替了舊時代的錢莊,鐵路的興起使得大運河失去了最本質的意義。而失去水運,對杭州是最致命的,隨着人流、物流的減少,商業自然頹廢,那時的杭州,便成了一座單調而過時的城市,能令人回憶的也僅僅只是西湖明媚的景色的香火旺盛的靈隱寺。

自此,這座古老的城市陷入了沉寂,就像是一個熟睡的巨人。

再度引來轉機的是20世紀90年代,此時的杭州百貨、工業、零售商業似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突然間興盛起來。2016年,杭州市政府由武林門搬遷至錢江新城,同年,杭州舉辦G20峯會,2019年4月,亞運會組委會宣佈將第19屆亞運會於杭州舉行。

那麼,爲何杭州能從近代的頹廢突然華麗變身爲一座國內乃至國際都知名度的城市?這本書並沒有給出十分令人滿意的答案。於是,我又翻找了另一本書《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千年以來東南地區文化區重構與杭州的崛起》。這本書大約是這樣說的:由於清末科舉制廢除,學徒制不能滿足新式行業諸如商業金融業等機構需要,而江浙地區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迅速發展和與之匹配的新式教育相互映襯,爲江浙財團的生成與發展提供了歷史環境與教育基礎,而江浙財團的形成則爲杭州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無論過去如何,如今的杭州已變得更發達與文明。杭州的歷史回憶在今看來,在於民間小吃,在於綢傘扇三絕,在於靈隱寺的香火流傳,在於三生石,在於萬鬆書院的百年薪火相傳。高度的發達更是使得杭州的詩意山水與恢宏建築顧盼生輝。

篇六:讀《人間杭州:我與一座城市的記憶》有感1000字

在一個炎炎夏日,我走進浙江博物館。

我看到了一雙大大的眼睛,它彷彿從遙遠的古代穿越而來,在櫥窗裏靜靜地注視着我。我不由自主走到它的身邊。啊,這雙眼睛刻在一尊玉琮上。這玉琮內圓外方,上大下小,中間對鑽圓孔,厚重典雅。

講解員告訴我,這尊玉琮1986年出土於杭州市餘杭反山12號墓,高8。9釐米,直徑16。5到17。6釐米,四角都刻着神人獸面紋,是迄今爲止雕琢最精美、品質最佳、體量最大的玉琮,所以被譽爲“琮王”。

那這是誰的眼睛呢?講解員說這還是一個難解的謎,考古專家們也還沒研究清楚。

回到家,我翻開《人間杭州(我與一座城市的記憶》,《良渚:東方的“城市之母”》躍入我的眼簾,我趕緊細細品讀:“……這塊玉琮所呈現的複雜而對稱的圖文,是千年之後的殷商青銅器上的饕餮紋的雛形……”

我心頭一震,啊,我明白了,這是良渚先民的眼睛!五千多年前,良渚古國的先民來到美麗的水中之洲——良渚,在這裏,他們興建了世界最早的水壩系統,種植水稻,製造陶器、玉器,繁衍生息。這雙眼睛多麼深情,注視着他們生活的這片土地。

這是良渚先民的眼睛。他們創造出了玉璧、玉琮、玉鉞等一系列禮器。當年,他們擎蒼璧以禮天,持黃琮來禮地,祈願風調雨順,祈願倉廩充實,祈願天佑家園,祈願國泰民安。這雙眼睛多麼虔誠,蘊含着先民們的對天神的敬畏與信仰。

這是良渚先民的眼睛。他們穿越五千年注視着我們,引領我們一步步走向歷史的深處,引領我們領略神奇悠久的良渚文明,希望我們銘記先人的足跡。

後來,浙江博物館舉辦了用陶泥燒瓷的方式製作良渚玉琮的活動,我趕緊報名參加。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我用陶泥做成了一個“玉琮”,小心翼翼地刻上那雙大大的神祕的眼睛。

經過燒製,“玉琮”跟着我回家了。看着那雙熟悉的眼睛,我輕輕說:“你知道嗎?良渚古城遺址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了,良渚先人的力量和智慧,已經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將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裏,遙望中華五千多年文明之光。”

吳曉波在書裏寫到:“如果良渚王向西眺望,穿越到7000公里之外,他會在幼發拉底河下游的一個河谷看見另外一座城市的存在。在西方文明史上,它被叫作烏魯克,是人類歷史上的城市之母……”彼時,良渚和烏魯克互不知曉,卻以各自的方式抵達了文明的最高點。此時,良渚和烏魯克,這兩個“城市之母”從歷史中披星戴月中走出,因杭州2022亞運會,跨越時空,終於在人間天堂相會。

“你高興嗎?”我問,那雙神祕的眼睛注視着我,眼神裏充滿了欣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qinggan/jiyi/rqg4w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