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我讀論語作文1000字(精選5篇)

我讀論語作文1000字(精選5篇)

篇一:我讀論語作文1000字

我讀論語作文1000字(精選5篇)

樊現代

風,在咆哮着,肆無忌憚地轟擊着大地,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揚塵。塵沙放下一切,在天空中跳着晦澀的舞蹈,好像它不是飛塵,而是一縷縷的風。地上、空中、整個世界,全是一片厚重的黃,除此之外,好像別無他物。

幾道灰濛濛的影子,在黃塵中若隱若現。伴隨影子出現的,是馬沉悶的喘氣聲,和車輪碾過地面的聲音。

影子中較爲強壯的一個人停下來對着旁邊一個相較瘦小的身影說,“子有,你看看,這黃沙漫天的,在這樣的天氣中行走,啥時候是個頭啊。你去跟先生說一說,咱們先在這裏歇息歇息。”他攤攤手,搖搖頭,表示無可奈何。

那瘦小的身影點點頭,向後面走去,沒過多久,整支隊伍就停了下來。

子路拍拍衣服,彈去上面的灰塵,手伸向頭頂,將帽子輕輕扶正。做完之後,他蹲坐在地上,脫下鞋子,清理鞋中的泥沙。一邊清理,一邊嘆息。與夫子周遊列國也已經過去了很多年,在這中間也從未有過怨言。可在這數年中,每當看到已是暮年的夫子在無窮無盡的長途中,一次又一次地碰壁——冷眼、嘲諷、拒絕、挖苦、轟逐,總令他五味雜陳,難以言表。但是夫子好像並不在意,只是溫和笑着,然後開始下一段旅途。子路眯起眼睛,皺起眉頭,在追溯自己的記憶。好像是在鄭國的新鄭,夫子一個人走散了,當找到他的時候,夫子竟因爲被稱作“喪家犬”而高興。這令子路無法理解。

“師兄,師兄,老師叫我們過去了!”

還在思索的子路被一個少年打斷了他的思索。子路擡頭看看,笑着說道,“是赤呀,你先去,我隨後就到。”

這是公西赤,是這一行人中年紀最小的,也是夫子最新的學生。

當子路來到馬車前的時候,馬車前已經坐下來許多人,有高有矮,有胖有瘦。不管外貌如何,他們都因爲聆聽夫子的教誨而相聚在這裏。夫子也端坐在馬車前,神情祥和,動作隨性卻不逾越規矩。

“子路,你來了。”夫子看見子路的到來,點點頭,示意他坐下。夫子環視四周,這裏都是他的得意門生。

“你們認爲,我的學說是什麼?”夫子想了想,問道。

“孝悌!”這是有若的回答。

“好學。”這是顏回的迴應。

“忠恕。”這是弟子的呼聲。

夫子聽着,笑了起來,開心地笑,恣意地笑。笑從眉角流露到嘴邊,再宣泄到大地上。“我曾經想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然後讓子路跟隨我。現在看來並沒有這個必要了。”夫子站起身來“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周的文化傳承在我的身上,並從我的身上流向你們,縱使我不被理解,那又有什麼值得去怕的?現在我們繼續行路,將文統傳遞四方!”

伴隨着震天的叫好聲中,車隊帶着耀眼光彩繼續前行。金光行駛在黃沙中,描繪着行駛的軌跡。

慢慢的消失在其中。

篇二:我讀論語作文1000字

李宗勱

《論語》,中華文明中思想文化中的一顆明珠。其中主要由孔子所提倡的“仁義禮”等思想,震古爍今。而我現在將對其中部分章節做出稍微評論及發表個人見解。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這條被後人廣爲引用的經典,體現了修身養性的一種方法:見賢思齊,自我反省。自我反省可以去除心中的雜念,理性的看待自己,快速查除自身的問題缺點,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論語》中由曾子所提出的一則“吾日三省吾身”就是爲了說明在一個人完善自己的品格人格和學問,提升道德修養的過程中,自我反省的重要性。一個人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錯不改。一個人的起點低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積極進取的精神。我們面對種種困難,自身的不足,如果能夠正視它,改正他,就並沒有什麼可擔憂的了。正如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所說的那樣:“追悔可恥的行爲就是對生命的拯救。”什麼叫追悔,就是正視自己的錯誤,進行自我反省。

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不僅不能自省,還自欺欺人,覺得什麼錯誤的事都是因別人而起,自己受到一點點勾連。對於這種人的這種想法,少了影響個人,多了影響社會的風氣。但這種思想是無法長久安居下去的。正如餘秋先生說的那樣:“一切無序的行爲至多得力於一時,不能立業於長久。”就像是堤壩上已經出現的裂縫,如果不能亡羊補牢,即使在表面上是完美無缺的,但在洪水的猛烈沖刷下是堅持不了多少的。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孔子高度評價《詩經》的社會作用,認爲孝順父母要學《詩經》,侍奉君主,報效國家要學《詩經》。學習《詩經》可以提高修養,豐富知識,但同時對詩經的學習也應學以致用。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經常看到“認識,審美,教育”等關鍵詞,這些對於社會有重要意義的詞語在論語中孔子的這則話中都有所對應。由此可見在孔子當時的年代,《詩經》是一本百科全書,應當讓所有學生認真學習。他還曾說過:“不學詩,無以言”,可見學詩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我們雖然生活在現代社會,有了更爲豐富的信息獲取途徑,但對《詩經》的學習依然是必要的。

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形成了中國思想史上的黃金時代。儒家思想能夠在百家思想中脫穎而出,絕對能夠經得住歷史的考驗與傳承。然而,在新時代,文化傳承的形勢不容樂觀。朱熹曾評價孔子爲“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對於儒家而言,孔子就是那道劃破漫漫長夜的一盞不滅的燈。而對於新時代的新青年來說,應像那盞燈一樣,牢牢地照亮文化傳承的道路,只要我們堅持文化信仰,文化自信,終有玉汝有成,臻於至善的一天。

篇三:我讀論語作文1000字

劉宇晨

兒時曾背過幾句《論語》中的句子。當時背過了什麼,大多都不記得了。它們被塞入腦海的一角,又壓上了一些的散落的記憶的書頁。但孔子說的那一句“朝聞道,夕死可矣”,卻是記憶猶新。

句子簡潔,卻難懂。對於那時對於文言文還是一知半解的我來說真是不小的難題。因此,看了他的白話文翻譯,便又頗爲不滿:明明“在早上”問道,怎麼能甘心“在傍晚”就死!小孩年幼,尚不解生死,只是知道“死”就是閉上眼就,從此什麼都不知道了。

年歲漸長,才知道原來“死”是那樣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它遙不可及,如同星星一般伸手不可攀;它近在咫尺,如同那柄懸在國王頭上的寶劍一般搖搖欲墜。人們喜歡用那向東奔涌的河水比喻時間。李白曾舉杯高歌“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孔子也曾望川長嘆“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我們呢?我們身爲人又如何?在宇宙浩瀚星河之中,我們不過蜉蝣一般,朝生暮死,渺小而短暫。

“如果生命如此脆弱,人生如此短暫,那麼人活着又是爲何?”一邊在心中暗暗忖度,一邊放任自己手中圓珠筆的尾端漫無目的在世界地圖上亂飛。

筆的尾端一點,從廣西的上空掠過。彷彿看到黃文秀正在砂糖橘樹間忙碌的身影。在北京師範大學碩士畢業後,她毅然選擇回鄉工作。廣西百色是脫貧的主戰場,辛苦的工作、並不富裕的生活、生病的親人,種種困難都沒有讓那個年僅29歲的女孩退縮。她忙碌着,奮鬥着。在任僅一年就讓村裏的大半貧困戶脫貧,直至一場山洪把年僅30歲的她永遠留在了家鄉。山間的朝霞,戰場的黃花,定格在了那個瞬間。

人生短暫,如此過了一生者的甘心嗎?我已經聽不到她的聲音,但我知道她的答案是肯定的。縱有不甘,恐怕也只是沒有親眼見證家鄉與貧困告別。她大概就是孔子所說的問道之人。聞道,向道而行,即使僕於途中,也不會悲哀於一生的碌碌無爲。生如蜉蝣,幸而聞道,死亦心甘。就像神話中追逐太陽而死的夸父。向太陽落下的方向望去,不見夸父的遺骸,只見一片桃樹林,在微風中抖擻着葉子。

我呢?我也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一隻蜉蝣,有幸隔着兩千多年的時光,望着孔子在爲他心中的道而奔波。我也祈求着,有一天能尋得自己得到,並能爲之奮鬥着。縱使人的一生短如蜉蝣,但是有幸能走過這樣一條路,想來人生也沒有白活!

篇四:我讀論語作文1000字

東方金玥

孔子坐在山丘頂,這裏的視野足以養育心中的浩然之氣。環抱周圍的是一片片老樹林,樹皮已被歲月抽剝成絲縷,經雨水的洗滌,顯得更加翠綠,挺拔。他四顧,起身,邁步。他走向一棵樹,將蒼老的手放在同樣衰老的樹上。他們皆是倔強又美好的生靈。這裏四季常青這裏葉發華滋。這裏像生命,生長着老當益壯的蓬勃與激情。

孔子翻過一個山丘,走向另一邊。他看到了迎風而開的桃花。這位智者一定在思慮爲什麼這裏花開晚吧,畢竟千百年後,纔有白居易道着“山寺桃花始盛開。”他指着不遠處的菀桃,口中吟誦着“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是《詩經》裏的句子,然卻不止於此。他是帶着情感朗誦的。這份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總可以讓他領略獨有的,那份因愛而最美的感動。

他不斷地行走着,他看到了更多。他看到了蒹葭蒼蒼,看到了參差荇菜,看到了楊柳依依,看到了菀彼桑柔。踏遍坎坷長苦辛,未應磨染是詩心,孔子是在用“心”走路。他不斷地探索着,他聽到了更多。他聽到了呦呦鹿鳴,聽到了倉庚喈喈,聽到了喓喓草蟲,聽到了趯趯阜螽。這些琅琅上口的詩句,是自然生靈與生命相融合的感發。這些以詩詞爲舟楫的,是對生活的嚮往,讓孔子免於在現實的苦難中被困窘磨碎。其實,當我們熱愛腳下的泥濘時,說明我們已經擁抱了一種精神——一種享自然之樂,愛天地之物的精神。而我更願意把這稱爲一種達觀,一種遼闊無比的心情,一種怡然自得的高度,一種和解而非妥協。我愛,因爲我要去愛,我不在意它們是否以同等的愛回報於我,但我不怕臣服於對自然的皈依。所以我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我上進,積極,對世間充滿愛心。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孔子就是這樣的人。儒家文化裏那份仁與善,鑄就了他們愛的根源與決絕。只有對世界愛的深沉,纔會去在意這天地之間的蟲鳴鳥叫,一草一木。漫天飛雪,梨花落雨,夏日微醺,橙黃橘綠。這是四季變遷,亦是人生百態。貌無常有,而熱愛長存。

天色漸晚,孔子最後回望他所愛之山河,輕輕拂袖,道: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鳥獸,草木之名。

也更是這人間,這自然,這天地亙古的聲名。

篇五:我讀論語作文1000字

張哲

懷着對聖人的嚮往,我來到曲阜孔廟處,故人題詞千年前,一座座石碑鎮住想念,卻怎麼也拽不住我翻飛的思緒與心中的景仰。

公元前五百年,一輛馬車從魯國出發,坐於其上的便是孔子。車輪滾滾,塵土飛揚,這位年過半百的老人一心去挽救這個禮崩樂壞的世界。可現實是殘酷的,各諸侯國依然持續增大軍費開支,日益加重對人民的盤剝。無功而返的他將雙目瞪圓。好似要看盡世間的疾苦。歸途,我彷彿親耳聽到了他的憤怒:“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又聽到了他的暗中發難:“要從教育上拯救這個局面!”

漫步於孔林,捧着一本《論語》,細數着孔子繁多的弟子,看着歷代君王給予孔子的名號,我知道他成功了,成功得很漂亮。可是我又不禁想問:“真的就只有這樣了嗎?故事到此就終結了嗎?”

“不!一定不是這樣的!”於是,我翻開論語,找尋着自己想要的那個答案。

偶然,一陣微風拂過,將書扉翻到某一頁,其上赫然寫着“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這正好寫出了孔子當時周遊列國,卻一次又一次遭拒後的情景。舟車勞頓,流離困苦是他最真實的寫照。當時,沒有人知曉他的名號,孔子只是孔丘罷了。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有血有肉的人。而孔子之所以被稱爲“至聖先師”,不僅僅是他的著作,更多的則是他的人性之光——即“仁”的觀念。他說哪怕吃一頓飯的時間也不會違背仁,在物質利益面前,孔子保持獨立高尚的人格,保持曠達超然的心境。正如羅曼羅蘭所說:“真正的英雄永不是沒有卑下的情操,而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的!”我想,孔子便是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了吧。

“有人性,不是神。”這便是微風在我耳邊的輕語,卻讓我有如醍醐灌頂般明白了自己究竟在找尋什麼。昨天我還和芸芸大衆一起,將孔子力捧上神壇。也正是這樣的“神化”。

不知不覺間淡化了我對孔子,對《論語》的瞭解欲。“神”這個詞拉大了我們間的距離,拉大了我們與偉大靈魂間的距離。孔子留下了《論語》,是想要教化後世,卻不知有多少的“我”僅僅是聽到這個名字便望而卻步,自以爲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也因此錯過了與先賢對話的機會。這顯然違背了孔子的本意。

輕輕合上《論語》,它好像在對我微笑。

我昂首闊步,與孔子這個“接地氣”的聖人一道,沿着那兩行厚重的車轍,走向遠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z53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