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我讀論語作文800字(精選10篇)

我讀論語作文800字(精選10篇)

篇一:我讀論語作文800字

我讀論語作文800字(精選10篇)

周曉月

“半部《論語》平天下!”孔子以其智慧的學說貫穿中外,流傳古今,影響着我們生活的諸多方面,究其本源,卻總是不離“論人”,孔子以他的思想向我們描繪了君子之風應如玉似竹,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去成爲一個君子。

君子,是仁義的化身,在孔子的觀念中,君子是“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也是“富貴不淫,貧賤不移”的,更是“文質彬彬”的。孔子對君子的定義正是如《論語》中所說的那樣,不爲外界事物所迷惑,不被利益所誘惑,堅守自己的本心,以仁義作爲自己終身的追求,這樣的人,便是君子了,就像是竹子一樣堅韌挺拔,心性高潔;也像是玉石一般溫潤如水,厚德載物。所以,君子,爲仁以義。

君子,也是孔子的化身。孔子在《論語》中對於君子的描述與定義,也是他人生七十幾年所堅守的人生信條,《論語》中總結的君子的品質,也是孔子身上的品質,更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所認可的孔子的君子之道,在物質與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獨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曠達超然的心境,堅守信念,不違於仁,這是君子之道的踐行,是孔子作爲“至聖先師”的以身作則,亦是對《論語》的實踐,這是君子之道,也是孔子之道。

君子,更是當代青年的標榜。社會時時需要君子,我們人人須做君子。堅守信念,不爲事物迷惑,不被利益誘惑,做一個講仁義的人,如此,一個人纔有精神,一個社會纔會有希望,一個國家才能繁榮昌盛下去,我們作爲新時代的青年,正是要把傳承到如今的君子之道傳承下去,厲行君子之風,學習《論語》,修身養性,纔可以成爲國家需要的人才,爲國家做出貢獻,使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傳播於世界,使世界學習到中華文化的深遠。所以,君子之道,玉竹之德,正是當代青年所應學習的。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學君子之道,傳玉竹之德,將仁義喻於心間,不喻利益,做與小人相反的君子,是仁義的化身,是孔子的化身,更是當代青年應成爲的化身,賞《論語》,學仁義,做君子,我們理應如此。

篇二:我讀論語作文800字

李響

六歲

時至今日,多年以後,那個孩子仍會記得與它初遇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看見沒?書上這倆小孩。記住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隻飽經滄桑的手拉着一個流着眼淚鼻涕的女孩,另一隻手指着書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走,下樓,給那個女孩子道歉去吧。”樓道里救下爺爺的調笑聲,“用孔夫子教育你,怎會讓你搶別人的糖?還哭得最大聲最委屈。”朝陽的屋子,陽光散落在舊書上,書脊上“論語”散射着微微的光。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九歲

操場的大臺子上,一羣高年級學生中站着一個矮矮的女孩。是的,剛升入三年級獲得競選大隊委成員資格的女孩成功當選,幾天後,學校評定優秀學生代表,她又與三個同學分別獲得學校獎勵的一套文具。回到家,女孩收到了別樣的獎勵:姑姑送的“學海無涯”的刺繡和寫在一張紅紙上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是了,“小孩子雖小,一定知道孔夫子的,做的好了,也要謙虛恭敬有禮貌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十二歲

在心儀的國中的新生開學典禮禮堂中,校長問所有在場的新七年級孩子心儀的大學。臺下議論紛紛,而女孩其實從沒真正想過大學。以後校長說道,“有同學沒有大學的目標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你們這一代人,是毛主席口中七八點鐘的太陽,是太陽,怎麼沒想過照耀一方沃土,溫暖一方世界呢!”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現在

有個孩子正在回憶着與《論語》撞了個滿懷的所有故事,心裏充滿了感激與感動。

我與《論語》,十年,撞了個滿懷。

這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它告訴我理解不是萬歲,理解是換位,告訴我不要莫名要求別人爲自己無條件做事,告訴我不要無理取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告訴我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告訴我見賢思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告訴我青年有擔當,國家纔有力量,告訴我“人是要有點精神的”!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們智慧的結晶,告訴我們爲人處世的規範性準則,雖有迂腐之處,但我們這個時代仍然要師法先人,以先賢的精神中汲取艱苦奮鬥的精神力量,懷揣美好品質,與更美好的未來撞得滿懷!

篇三:我讀論語作文800字

楊厚邦

作爲山東人,背《詩經》、誦《論語》,懂“溫故而知新”、知“入則孝,出則弟”,是每一個像我一樣齊魯少年的必修課。如今,我更欣賞“君子坦蕩蕩”,我更渴望成長爲“文質彬彬”君子。因爲,唯君子,才能立世!

何爲君子?以何立世?

孔子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他認爲,君子的心胸寬廣開闊、思想坦率潔淨、行爲動作舒暢安定,不計較利益得失,處世灑脫、快意。小人則斤斤計較、睚眥必報,看似絲毫不吃虧,卻拖泥帶水、累心於世。低調內斂的隱士君子楊絳先生,用漫長一生面對不公正待遇時,始終朝着期待的方向前行,最終守得雲開見月明,正如她早年翻譯的蘭德的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準備走了。”這首詩也可以說是她對自己漫長一生的自況。靜而不爭,淡泊名利,是坦蕩君子的所爲!

孔子又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在他看來,君子懂得的是大義,以此來決定取捨,而小人只懂得小利,即使違背道義也在所不惜。近代以來,衆多仁人志士爲了實現救民於水火的理想抱負而捨生取義,被視爲君子之舉!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等“六君子”深明“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的大義,坦然受刑以警醒世人“國之不昌在於未有因變法而流血者”。當然,也不乏爲了眼前利益放棄正義的小人。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形勢下,美國只顧自身小利,置人民生命安危於不顧、逆全球化發展趨勢,忽視無人能夠置身於地球村之外的現實,拋棄團結合作的人間正道,這種行爲是極其錯誤的,終將被人類所不齒。

孔子還言,“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君子也應“言必信,行必果”。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道路上,仍然不乏誠信君子。“木材大王”盧偉光之所以成爲最早在巴西拿到木材開採權的中國商人,是因爲他放下眼前小利,不惜個人虧損與當地供貨商建立信任關係,樹立了誠實守信的爲商之道。

半部《論語》知天下!《論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它教會我們如何成爲君子,如何爲人,如何立世!若爲君子,我應從現在做起,以青春爲宣言,苦心志、強體魄,培養良好品性,明白處世道理,成長爲國之棟樑,實現個人價值!

篇四:我讀論語作文800字

趙高源

何爲學習?應如何學習?從古至今,無數的哲人都在探討。我讀《論語》,在這之中,給了我極大的啓發。

《論語》說,學習的基石是好的學習態度。“傳而不習乎?”老師傳授知識時,聽者應有良好端正的態度,認真聽取。這也體現了對於新知識的渴望,足見學習的熱情。這樣學習起知識或某項技能來,不但能學到實處,而且自身愉悅。

《論語》告訴我們,學習不僅僅侷限於課本,還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生活即課堂。“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這其中包含了主動體會、自我對事物進行剖析的過程。比之被動地接受、老師手把手地教導的效果要高上幾級臺階。同時,這是心靈的素養,是謙卑人格的體現。著名作家賈平凹,在一篇文章中寫到向他的三歲小外甥學習,學習他的純真、無華。我們不由地深思,一個大作家都能以虛心的態度向周圍的人學習,我們爲什麼不去這樣做呢?其實和《論語》中所說一致,見到賢能的,不是去嘲諷他,嫉妒他,而是要立刻向他學習,見到不賢的,不是去嘲笑他,鄙視他,而是要自我告誡。生活中大概也就兩種人——賢與不賢。也其實是在說,無論遇到什麼人,無論在哪裏,都要時刻保持謙卑的態度,以學習爲最終目的,排除其他的干擾。

《論語》告訴我們,要時刻反思。“吾日三省吾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自己映射出自己,可以反思。晚清名臣曾國藩爲匡正自己,不僅每天寫日記記下每天的不足,還告訴家人,讓其在旁監督。他正是在每天的反思中進步,一步步走向成功。若我們也能如此,也便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斷成爲新的自己。反思,是自己拷問自己的過程,以自身爲“賢”與“不賢”進行總結與學習,這又使學習延伸了一個層次。

心理學家懷特海說過:“學生走出校門後,把學校裏學的知識全部忘記,剩下的東西就是教育。”《論語》向我們展現的“學習三層次”中,後兩個固然重要,但也要基於第一個之上。“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需要我們將這三者有機結合,明晰先後,去做好這件一生都要做的事——學習。

篇五:我讀論語作文800字

胡晨旭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人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中的此一言,振奮了多少有志之人,只有弘毅揚志,纔會讓自己變得更加出彩。

弘毅揚志,是對自己改變的一樹旗幟。我們每個人,都在心中爲自己立下了個目標,而這個目標就是我們砥礪前行的方向。美國一代文學宗師霍桑深受原罪思想的影響,下定決心改變之前浮躁的自己,淨化自己桀驁的心靈,他最後用他獨特的旁觀者的文筆開創了美國心理小說分析的先河。對於霍桑自己來說,內心的決定,更是一種志向,是鞭策他前進的動力。這樹旗幟,是在鏗鏘有力的目光中堅挺而立。

弘毅揚志,是無數志人的信條警言。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那閃耀的星火,正是多少偉人所不會改變的信仰。“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年少有爲的周總理的豪言壯志,聞一多先生所貫徹到最終的說和做。魯迅放棄從醫,用文字喚醒麻木的人們,這些都是無數先輩們在鮮血中用嘶啞卻堅定的聲音喊出來的。這些弘毅,是我們頭上燦爛星空的璀璨和心裏崇高至極的緬懷致敬。這些信條警言,將在中華民簇的血液中傳遞,這不可磨滅的精神,直到永遠。

縱觀天下,貫徹古今,無數個弘毅揚志,更是對不滿的申訴,是對命運牢鏈的掙脫。不公是用來打破的,命運是用來改變的。李遠從農村出生,經過層層的努力終於考進北京航天大學的航天系,是他最初的夢想。但農村的固有觀念,讓越來越少的農村孩子接觸浩瀚太空,孩子就應該沿着那泥濘不堪的稻田邊行走。這樣李遠下定決心,讓農村孩子眼裏有星空,心中有長虹。他爲孩子創辦的航天班,他在努力打破不公,在改變命運。這個世界上,有無數人弘毅和揚志,他們都在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讓自己在苦難中鳳凰再現,涅槃重生。

弘毅,是每個人對自己的誓言。高中生活,每個人的弘毅都凝聚在每天伏在桌前的身影上,匯聚在瞳孔之中的光芒。我們每個人都在路上,任重而道遠。但這個誓言是我們對抗世界的決心,是夢想的繪圖。弘毅,圓夢!

篇六:我讀論語作文800字

趙晨嵐

我讀《論語》,有一語,君子之道,靡不畢見,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反覆讀之,“勇者不懼”讀到了直面。那麼何謂勇者?

初見“勇者”二字,驚詫於《論語》(仁爲核心思想)怎談起了兵法?!反覆讀之,我竟看到了生活中的無數勇者!短短四字,卻成了我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的直面。那直面有難於什麼?

直面難於兩方面:一方面,直面而不懼,另一方面,直面而敬畏。

直面而敬畏的第一方面,直面自己,不懼現實。這是一種“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堅定信念。不懼現實,不懼別人的偏見,不懼束縛。一位非洲男孩安東尼雨中赤腳跳芭蕾舞的視頻中,我看到了勇者:直面自己,直面自己身上的標籤:黑人、貧窮、男孩,不懼現實,不懼別人的眼光。盧梭曾說:“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枷鎖唯有勇者,敢於打破,直面自己,追求個性,這枷鎖是現實的枷鎖,作爲勇者,打破它!

另一方面,直面生活,不懼困難,不懼每一個初次。不懼困難,我記得這樣一句話“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淚的人,而是含着淚奔跑的人。”這是勇者不懼困難的態度,是他們直面生活的態度。不懼每一個初次,正如汪曾祺所說:“人的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氣。”許鏡清老人第一次在人民大會堂,擁有自己的音樂會,是三十年的勇氣,三十年的不懼,三十年的直面。如此,直面,不懼,沒有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最後,直面而敬畏的是生命。《論語》提到不懼,卻未提不懼的對象,這就像海明威的冰山理論,那八分之七我概括爲直面,其中,直面而敬畏是不可忽視的。然而總有所謂的“勇者”拿生命開玩笑,今年七月,三名大學生爲追求“個性”風景,站在鐵軌上各種擺拍。他們扭曲了勇者的內核,沒有真正認識何謂勇者,何爲直面。呂凱特曾說:“生命不可能有兩次,但許多人連一次也不善於度過。”不懂得敬畏生命的“勇者”應直面這句話,直面生命是單程路的現實。

讀《論語》,學會直面、不懼與敬畏,做真正的勇者。多年以後,面對當初的不懼,仍記得一次次直面,對如今的一切一往情深。

篇七:我讀論語作文800字

胡雅清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孔子一聲嗟嘆,蒼勁的聲音讓所有的學生都心中一凜。

“夫子——”子路性急地喊了一聲,被一旁的曾皙拉住袖子,便默默不做聲了。

孔子望着那滾滾逝水,一時間竟有些悵惘,這對於他是極爲罕見的。

回首過往的幾十餘年,早年好學,四處求學拜訪,在許多方面已有所造詣。現今,他廣納學生,其中多名學生也在不同領域有所成就。然而,他畢生的夢想啊……想到這裏,他低下頭,無奈地搖了搖頭。眼下是清澈見底的河流,有魚兒穿梭其中,它們遊得是那麼愉悅,它們怎知河川之外,有人在爲戰火紛擾而憂慮?他在水中照見了自己的臉,一張飽經風霜,愁眉不展的臉。

“夫子——”學生中有人又喚了一聲,他這才晃過神來,回頭望見了那些眼睛。有些還年輕,清澈而富有朝氣,透露着對世事的新奇與懵懂,讓他想起了幾十前年的自己,有些早已佈滿歲月風痕,滄桑而又穩重,但這些眼睛都是堅定的,他的學生們都和他一樣,有着求真務實的態度,有着天下太平的理想。只要有信念,縱使歲月流逝又有什麼關係呢?縱使物是人非又有什麼關係呢?想到這裏,孔子不禁展顏一笑。

學生們看見孔子舒展的笑顏,終是放下心來。

“夫子適才在想些什麼?”一個學生恭敬地問道。

孔子微微一笑,目光深沉。

“沒有什麼,不過是感慨時光流逝之快,”他頓了一下,看着學生們都已經聚精會神地聽他講話,繼續說道,“憶昔,周公的時代距今已經過了這麼多年了,而人們啊,似乎都忘了他的思想了,破壞禮法,燒殺掠搶,這是時代之悲啊!我們的時間,雖如這濤濤逝水般,一去不返,但只要我們每個人落實好自己的言行,縱使時光飛逝,信念不移,它就不會消失。所以眼下,我們不如將目光放在當下。每個人做好當下,就無怨無悔了。”學生們都點頭稱是。

孔子看着眼前的學生們,心中又燃起了雄雄希望。他想,這些人就是儒家的未來啊,定是要更加用心栽培纔是。

“走吧!”孔子拂袖,心滿意足地和和他的學生們涉過了時間的河流。

篇八:我讀論語作文800字

孫心蕊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句話的意思是,採用不合理的手段獲取的利益,是不能接受的。其潛在意義也就是,“利”要在道義的範圍內獲得。由此我認爲,義和利是可以相統一的。

在義與利的交鋒中,人們一向視義爲榮,瞅利爲恥。可須知,在義的範圍內,利也只是一種生存需要。“義”與“利”的關係絕不僅僅是對立這麼簡單。

利是義的存在基礎。對一個人而言,實現一項義舉一件善行,不是難事,難就難在多做一些,不間斷的做下去。這也就體現了“利”的重要性。孔子的弟子曾奮不顧身下水救人,事後收取了貴重的酬謝,這件事引發了大家的紛紛議論。人們見多了不計回報的饋贈,對於這種收取報酬的做法難免有爭議,但孔子對他弟子的這種行爲卻大加表揚。他明白,義而不利,行而不遠。人終歸是社會之人,不免受制於現實中方方面面的利益,所以絕不能苛求一個人總是犧牲自己奉獻自己。生活中,尋物啓示的報酬,見義勇爲的獎勵,都是在義之上的利。利不應該是成爲做人做事的根本目的,但利或許也可以適當促進義的產生,這不也是一種好的現象?

符合道義的利才能長久。獲取利益的手段如果不合理,那麼再大的利也只是一時的,是不長遠的,只能落得損人利己之名。有時候,舍利取義並不一定是全然放棄自己的利益,而是目光長遠的表現。“非典”期間,板藍根供不應求。不少小企業從眼前利益出發,不顧大義,大肆漲價賺錢。石家莊神威藥業卻毫不猶豫選擇降價,千方百計擴大生產,平穩市場藥價。他們固然是商業企業,重視利益,但放棄了眼前的小利,選擇了大義。他們也因此獲得了長久的信譽。這樣的義,帶來的難道不是長久的利嗎?

義是中華傳統之美德,不計其數的大愛無私之人,他們以自己光風霽月般的義舉絢爛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天空。但利無論是對立於義,還是與之相伴而生,都是無法抹去的存在。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正是教導我們見利思義,合義的取之,不合義的要堅決辭之。

鄧小平曾言:“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大千世界,“利”海浮沉,義然後利,利與義也可以相統一。

篇九:我讀論語作文800字

鄒晨宇

孔子有云:“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從千百年來,又將從千百年後走的話,從古流傳至今。孔子,這位千百年前的教育家,教導的我們便是向優秀的人學習,即見賢思齊,不賢自省。

憶往昔,明古知興替,向賢者求學,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反言之,如若剛愎自用,只知塞住耳朵,閉上眼睛,不聽忠言,便永遠不會有長進,甚至將自己推入深淵。楚懷王的身邊有屈原,有上官大夫,也有令尹子蘭,楚懷王剛愎自用,不聽賢者之言,而聽羣小之言,導致最終將自己推入墳墓,周太祖深夜向蘇綽問陳帝王之道,求申韓之要,雙膝跪之前席,不覺夜已過半。同樣都是一國之君,懷王盡信羣小之言,最終落了個國破家亡的下場。而太祖卻虛心求教,忘記了自己的身份。由此來看,向賢者學習,不是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而是在與賢人的交流中提升自己,獲得知識,汲取營養,這在千百年來的歷史長軸中,是未曾變過的,因此觀之,向賢者學習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貫古今,我們應舉賢思齊,善惡皆我之師。孔子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一起走,無論裏面的人,品行高與低,見識廣與淺,能力優與劣,都是我們的老師。因爲每個人身上都有發光之處,每個人身上也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看到優點我們就學習,看到缺點。就反省自身,集衆人之優,斥衆人之劣。一點點地提升自己,改進自己,相信總有一天我們也能無限的接近心中的那個賢人,心中的那份閃光。

當思索,我們應當如何做到見賢思齊呢?首先便是發現身邊人的閃光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但是,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都有放光的地方,當我們發現別人優點之時,那便意味着,我們身上也擁有了那份閃光點。其次,便是魯迅先生所說的,見到好的東西便推行拿來主義拿來被我們所用,見到不好的東西,就改造成爲好的東西拿來所用。

觀當下,我們青年一代在時代的浪潮中應努力提升自己,向身邊的閃光學習,向身邊每一個努力的人學習。在學習中提升,在學習中成長,頂着那湍急的河流,逆流而上。

篇十:我讀論語作文800字

湯怡瑾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題記

若我居之陋巷,則日夜予我以樂。

瓢舀使得久了,沉澱出種略陳舊的氣味來;但常濯清流之故,色澤仍年輕、光亮。每俯下身去,淺取一瓢,玲瓏碎玉四散着迸濺上內壁,於是以那不開化的聲響就好似正喃喃着古拙的方音——要什麼鐘鼓和鳴、鼓樂喧天才能抵得過這清音朗韻?所以心醉,不下於酒酣,返舍中,席地而坐;抔水盡飲,頗感陶然,以中有足樂者——着筆僅作“飲水”二字。

菽粟三握足矣,菜蔬不計顏色,炆熟了,拿樸舊的器具盛將出來,少施味,不掌葷。其自然不謂之“餗”而僅可稱“素”,可當前素景怎是甘旨可處的呢?素行素業怎是膏粱可染的呢?卻正好只應由這所謂粗糲相佐方爲樂之無量。一片素馨之中,着手弄經,鼻不覺異,口不啐顯,可以全然忘我於味道守真之行,何苦之有?何苦之有?

窗前無人,屋後無事,想來也可惜是少有誰人願守居於如此蕭條之地吧?那麼他們自然也無法料想這等陋居竟仍有人於此安樂,殷殷地終日摸索着那通向至清之境的不二法門了。可這分明纔是真樂!困頓則曲起手臂枕着頭顱,較之倚靠雕欄玉砌實是舒欣得多;爲之或有觸動的終是無窮之道義,篤“朝聞道,夕死可矣”之存志,是“喻於利”之俗夫所無可比數的。蘇世獨立、橫而不流於這浩茫天地之間,卻願寄情於浩如煙海之聖經賢傳;朝有韋編三絕,暮有廢寢忘食——豈非因樂,豈不稱樂?

無怨在此陋巷,日夜予我以樂故。

水至清則無魚,而情至淨則有人,所以心動間落書,竟有古風之遺:“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至此,尚執高上之志,仍欲抒淡泊之胸懷,遂又添二句作:“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方駐。

此乃樂道!我願以之爲樂,縱橫一生,穿越千古,不嫌流芳百世抑或默默無聞,不嘆既不逢時又或百般無常——我願以之爲樂,縱橫一生,穿越千古。

於是居之陋巷,感日夜予我以樂。有何樂?心樂。又至,雖自言居之陋巷——何陋之有?摒棄庸人眼光,蕭條外,自處清樂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wrvom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