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儒林外史讀後感1000字(精選5篇)作文

儒林外史讀後感1000字(精選5篇)作文

篇一:儒林外史讀後感1000字

儒林外史讀後感1000字(精選5篇)作文

蘇晨寧

吳敬梓以筆爲劍,以辛辣的語句,割開了光鮮的外衣,揭露清代腐朽的科舉制度背後的黑暗,一副清代官員文人追名逐利的社會真實寫照,隨着他的筆鋒,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

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躍然於紙上,最讓我們印象深刻的就是“瘋子范進”。窮困潦倒的范進一朝中舉,本是讓人開心的事,誰知范進竟然瘋了,向來對他非打即罵的胡屠夫一改態度,畢恭畢敬,更是供奉范進爲天上的文曲星,可見市儈之徒見風使舵的小人之心,也可見社會對官員極度崇尚的不良風氣。與之相似的還有老童生周進、忠實的八股迷馬靜、貪官污吏湯奉。

會有人爲這一類人辯解,把所有的錯誤歸根於社會的黑暗,然而在這樣扭曲的環境下,依然有人堅持自我,潔身自好,王冕便是這樣的人物。他出身貧寒,七歲失去父親,與大多數文人一樣,也希望能夠通過讀書來改變人生。他將東家給的點心錢留着買書,自學繪畫,賣畫貼補家用,孝順母親。但與其他文人不同的,他性格孤傲,蔑視權貴,朝廷徵聘他做官,他便逃去會稽山隱居。

“儒林”的本意爲儒家學者之羣,精通文學,才華橫溢的學士們的圈子。然而在吳敬梓的筆下“儒林”成了功名利祿的追求者,官僚主義的崇尚者的集合。他們在資本的慾望下醜態百出,寒窗苦讀只爲做官顯貴,社會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樣思想的毒害下,精神道德敗壞,文化教育腐朽糜爛。這樣的社會,談何進步?談何發展?有的只是一羣以才子自稱,迂腐而愚昧的上位者賣弄着他們不值一提的四書五經八股,把百姓推到水深火熱之中,自己則於奢靡享樂間迎來朝代的滅亡。

雖說小說寫於八股取士科舉時期,但對於如今的我們來說依然有着警示作用。書本給我們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讀書爲了什麼?”在當今社會下,大多數家長認爲只有都市纔會有美好的前程,體面的工作,富裕的生活,確實也是人們學習的主要目的。同時,也有人堅信“讀書無用論”,便是認爲學習這些知識在生活中沒有用處,對於未來沒有幫助,而消極地對待讀書。我認爲兩種觀點都是不可取的,我們沒個人都需要通過學習來充實生命,體現價值。而讀書絕對不僅僅只是爲了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如王冕,勤奮讀書,最後卻放棄朝廷徵用隱居,他反對八股反對科舉,追求真正的學問,而像他這樣的人,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又何嘗不多呢。

在建黨一百年的今天,我們可以回顧一下中國優秀的革命先輩們。我國的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學成後放棄了國外優渥的待遇回國做出貢獻,讓中國在軍事上也能擡起頭;優秀的領袖周恩來,有着極高的知識水平,卻甘於居於簡陋的房屋中,苦苦探尋着中國共產黨的出路,中華民族的出路;偉大的主席毛澤東,自學軍事政治在無數的戰役和險阻中扭轉局勢,一步步帶領中國共產黨走向強大。他們並不是一帆風順走來的,他們淋過,所以願意爲我們後輩撐開一把傘,我們正是活在他們的傘下,才得以不被槍林彈雨擊傷。中國的騰飛,離不開優秀的中華兒女。我們彎腰,只爲了努力向上攀爬;我們低頭,只爲了從書本中汲取力量;我們咬牙,爲的是在世界的賽道上奮起衝刺追逐;我們回首,爲的是感恩先輩,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要問現在的我,讀書是爲了什麼,我便有了答案“吾輩必當勤勉,持書仗劍耀中華”,耀中華。

篇二:儒林外史讀後感1000字

王梓淇

讀罷《儒林外史》,卻是一知半解,不足以看透作者之思,只隨文章喜、怒、哀、樂一番。此書因“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堪稱中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範。

儒林世界說大不大,不過是士人文人之間的分分合合;說小卻又不小,就像是一個大戲臺,百餘名有名有姓的人物相繼出現,每一個人物都有血有肉,真是好不熱鬧!臺下的我們靜靜地看着他們或喜或悲,或哀或嘆。這齣戲看似滑稽可笑,唱的盡是士人們附庸風雅、酸腐庸俗的生活,可是細看之下,你能從他們那咿咿呀呀的唱段裏窺見那個封建時代的陳腐墮落,那些市井百姓的悲哀無奈,甚至能夠窺見你自己。

在《儒林外史》的衆多人物中,嚴貢生是作者着重刻畫的一個反面典型人物,嚴貢生的“六親不認”更是被作者刻畫得淋漓盡致。在故事中,嚴貢生的弟弟嚴監生病死,臨死前也不見嚴貢生來詢問、關心,直到嚴監生死後過了三四日,才見“嚴大老官”從省里科舉回來,說明了當時的封建科舉麻痹人心,在文人眼裏遠遠比親情更爲重要。在接下來的內容中,嚴貢生的虛僞和貪財又進一步得到了揭露:嚴貢生回到家並沒有立即去拜見死者,而是悠閒地坐着,直到打開嚴監生的遺物,看見“簇新的兩套緞子衣服,齊臻臻的二百兩銀子”,立刻滿心歡喜,即刻換了孝巾,繫了一條白布在腰間,“在柩前叫了聲‘老二’,乾號了幾聲,下了兩拜。”通過嚴貢生這個人物,可以進一步認識當時封建科舉制度下的一些文人在政治、思想、文化各個方面中醜陋和可笑的形象。

現如今衆多的“拜金族”都以“金錢至上”爲原則,用物質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有的明星也是爲了提高知名度,惡意炒作,在社會上造成不良風氣。這些人,他們在物質上得到了滿足,可精神世界卻如此迂腐,這些令人嘲諷的行爲不應該杜絕嗎?

我們作爲看戲的人,是不是也該看看我們這個庸俗的世界,看看螻蟻一般的自己了?也許看到的不僅是絕望了,可能是一種溫暖,是一種終於發現了自己的平庸的溫暖。

篇三:儒林外史讀後感1000字

蔣慶一

這學期,我讀了很多書,其中只有《儒林外史》讓我記憶猶新,書中的人物讓我念念不忘,書中的道理讓我受益匪淺。

我對書中的兩個人物印象頗爲深刻,其中之一是出生貧寒的王冕。他是一個聰明好學、孝順懂事的人。他小小年紀就能體諒家庭的難處,一邊靠給人放牛維持生計,一邊勤學苦讀、自學畫荷,成爲一個博學多才、畫技精湛的人。難得可貴的是當朝廷邀他出來做官時,他辭不就職,最後隱居在會稽山中過着安貧樂道的生活。在我看來,"嶔崎磊落"是對王冕品質最好的註解。王冕母親終前的一席話讓我記憶猶新:”做官怕不是榮宗耀祖的事,我看見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場。況且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禍來,反爲不美。“王冕最終能成爲一個瀟灑磊落的人,和他母親的教育不無關係。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匡超人,他有着和王冕相似的經歷。他家境困窘,靠外出給人解字爲生,後來遇到恩人馬二先生,在他的資助下,回家一邊做小生意一邊刻苦讀書,最讓人稱道的是匡超人對父母的孝順,她每日不辭辛苦的照顧臥病在牀的父親,發生火災時首先想到父母的安危,他的孝心讓我感動不已。但是這種感動並沒有維持很久,是因爲接下來匡超人的轉變讓我感到心寒。賞識他的李知縣出事後,匡超人爲免遭牽連前往杭州避難,他在這裏結識了一些裝腔作勢的假名士和無惡不作的潘三爺,學會了待人考試,包攬訟詞,併爲了官運亨通而拋棄結髮妻子。最讓人所不齒的是,對曾經有恩於他的馬二先生和潘三爺,他以誹謗貶低作爲回報。匡超人的父親臨終前也曾用“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緊的"來勸勉他,但他違背了父親的遺訓,變成了趨炎附勢的小人。

將王冕和匡超人做對比,可以看出他們曾有相似的經歷,但最終卻變成截然不同的兩類人,這是出於什麼原因呢,我想這是源於他們對待功名富貴的不同態度。王冕不慕榮利,堅守本心,保持人格的獨立和心靈的自由;匡超人貪圖功名,爲名利所累,被八股科舉制度毒害了心靈。

讀完儒林外史我認識到了人生的路上固然有形形色色的誘惑,無法正確看待他們則會誤入歧途。但只要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潔身自好,就能成爲像王冕一樣嶔崎磊落的人。這便是《儒林外史》給我的最大收穫。

篇四:儒林外史讀後感1000字

章文琪

於筆者而言,書中范進中舉,馬二先生逛西湖等故事在讀之前就早有耳聞。第一遍粗讀下來,更加無法不注意到它字裏行間噴涌出的對所謂文人志士的譏諷。筆者相信大部分讀者也有一樣的閱讀體驗。所以在此,筆者並不想花太多的筆墨描寫范進、周進、嚴貢生、嚴監生等讓無數讀者印象深刻的人物,而希望着眼於那些“衆人”“旁邊的人”這等小市民,從“大多數”中去窺見那個世界。

第一回中王冕的母親對他說:“人都在我耳根前說你學問有了,該勸你出去作官。”之所以讀書是爲了作官,在他們的觀念裏這顯然是一個極爲合理的因果關係。相信之後情節裏范進不知道蘇東坡,馬二先生不認識李清照的荒唐局面也讓不少讀者會心一笑。同時這羣“人”更是自私的——邀請更多的人加入這名利場上的鬧劇。人越多分攤在自己頭上的怨氣和不公就越少,人越多這場戲劇的情節發展就變得合理化了,人越多每個人都心知肚明的黑暗就轉爲畸形的光明。但這樣真的能得到良心的寬恕嗎?恐怕也只是掩耳盜鈴的利己主義罷了。

不僅如此,第二回中夏總甲一面洋洋灑灑地倒苦水(實則是在炫耀自己的交際圈),一面希望荀老爺今年新年能出點力,“衆人不敢違拗。”這讓筆者聯想到了“沉默的螺旋”理論——人在表達時若一方不贊同,就會保持沉默。一方沉默,一方增勢,來來回回,便使一方愈發強大,一方愈發沉默得螺旋發展。而這裏他們就沉默了。每個人的心裏應該都糾結過、權衡過吧,不過應該也只有一剎那。把離經叛道的想法嚥到肚子裏換取保身,快要成爲一種人類的本能了。

這與第六回中嚴貢生借雲片糕一幌騙船錢“衆人”的反應是相似的。全船的人都知道那隻不過是雲片糕,但“衆人一齊逼着掌舵的磕了幾個頭。”如此可見,“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又是環境所迫又是自願,這種矛盾的情況交錯、盤旋、擠壓在一起,擰成一枝粗壯的藤曼,勒住每個人的咽喉。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些“衆人”顯然研究透了人情世故那一套大學問,這可能是他們唯一出類拔萃的地方了。

但可悲的在於這些“沉默的大多數”不僅僅會心甘情願地欺騙自己的真心。第三回中周進科舉中了,“汶上縣的人,不是親的也來認親,不相與的也來認相與。”且在第四十四回中寫道:“假使有人說縣官或者敬那個人的品行,或者說那人是個名士,要來相與他,這一縣人嘴都笑歪了。”筆者認爲以上這些與“你若盛開,蝴蝶自來”的含義又是不一樣的。這句話中被吸引的目的更多是想廣識良人,借對方的光環讓自己成長;而書中這“汶上縣的人”和“這一縣的人”究竟是抱着這種純潔的目的,還是自己本身止步於平庸,想在有權有勢的人身上蹭來一些底氣就不言自明瞭。這樣惡俗的土壤如何能滋養出一個有俠義精神和理想主義的堂吉訶德呢?

索爾仁尼琴有過一段類似繞口令的話:“我們知道他們在說謊,他們也知道他們在說謊,他們知道我們知道他們在說謊,我們也知道他們知道我們知道他們在說謊,但是他們依然在說謊。”在這場情節只有欺騙的遊戲中,角色卻豐富多樣:誘導旁人加入的人,附和的人,仗勢欺人的人,敢怒不敢言的人,連怒都不敢的人……但唯獨沒有一個堂吉訶德。現在的社會環境也是如此:我們渴慕月亮,但仍不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後代成爲下一個堂吉訶德,成爲旁人口中可笑的代號,所以每每都被腳下的六便士絆倒。

當然吳敬梓應該也不曾耳聞過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不瞭解毛姆的思特里克蘭德,更不知道何爲騎士精神,他只是以筆代刀挑破了那層骯髒的簾幕。但是人類的精神總會有相通的地方。在這樣一副市井細民、假士腐儒的長卷裏,幽然處我們也看到了從不吝於伸出援手的杜少卿、堅決反抗婚姻騙局的沈瓊枝身上閃爍出的微光。筆者堅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堂吉訶德只會缺席,但永遠不會絕跡。

篇五:儒林外史讀後感1000字

楊怡博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乾隆十四年。《儒林外史》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這本書我非常的喜歡。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筆觸對社會現狀和儒士命運進行批判揭露的諷刺小說。小說形象地刻畫了在科舉制度下,知識階層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爛的現狀。

其中,人物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周進。

周進是《儒林外史》的重要人物,周進生活窮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輕蔑。但始終堅信科舉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唐知縣處理完回民的案子,有倆人來告嚴貢生,一個告嚴貢生搶奪別人的豬,一個是嚴貢生強要別人的利錢,知縣下令拿人。嚴貢生畏罪而逃。他哥哥嚴監生替他料理官司,自己出錢賠償的賠償,打點的打點。後來,嚴監生的妻子王氏重病,妾巧語被扶爲正房。在舉行婚慶的當天,王氏病亡。後來,嚴監生也病故。文章體現出了嚴貢生的霸道、趙氏的心計和嚴監生的吝嗇。

《儒林外史》告訴我們,用明晰的眼光和準確的判斷力,認識社會、認識事物,準確表現和揭露社會,瞭解社會和事物的本質,掌握社會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分清是非,引人愛俗、樂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3o1xj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