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我和民俗的故事600字作文(精選3篇)

我和民俗的故事600字作文(精選3篇)

篇一:我和民俗的故事600字作文

我和民俗的故事600字作文(精選3篇)

說起端午節,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糉子”。而在我家中,不僅僅只有糉子,還有艾和愛——艾的味道,讓我覺出了愛。

縫香囊

在端午節到來的前幾天,家中的女性長輩便開始給小輩縫香囊。由於奶奶眼神不好,所以把艾草等香料塞進香囊的任務就落在了她身上。媽媽和姑姑則負責縫香囊。

我每次都會坐在邊上,看針線隨着雙雙巧手在布料間穿梭,香囊上悄悄地呈現出了圖案。家人對我們的疼愛,也在不經意間浸染了香囊。我看着,便入了迷。

香囊小小的,上面縫有和我們生肖對應的動物,我們愛不釋手。在香囊上,我只聞到了艾草的味道,大概是艾草較多的緣故吧。這艾的味道,讓我覺得溫馨,如家人的愛。

插艾葉

人們都說艾葉是可以避邪的,我家裏的老人也這麼說。

每年端午節早上,奶奶都會早早地起來,拿一把梯子在門前插艾葉。她的身子不如以前好,我們爲了防止她摔倒,就一個比一個起得早,爭着把艾葉插在門前。而奶奶只好笑眯眯地看着我們,默不作聲。

我們也在牀頭插艾葉。我小時候怕鬼,總是要爸爸媽媽在我的牀頭多插些艾葉,他們也總是笑着同意。現在回憶起來,覺得自己那時真是傻得可愛:就算真有鬼,也不該來找我呀!但那“艾”的味道,讓我感覺到安心,如同有家人的守護。

包糉子

糉子是每年端午節都會包的,它對我們家的端午節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而我也是近幾年才學會包的糉子。

糉葉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就開始泡了,在端午節那天,我們吃完早餐就開始包糉子。

家裏長輩們包的糉子很漂亮,相比之下,我包的糉子可謂“慘不忍睹”:不是這漏了個口,就是那又出了點葉。我還嘗試着把艾草給包進糉子裏。

到了中午,我們就只吃糉子。正吃着,突然有人驚訝道:“咦,怎麼有艾草呀?”瞧了瞧那形狀,沒錯,是我包的。我也嚐了有艾草的糉子,雖不怎麼好吃,但那艾的味道,讓我覺出了歡樂,就如有家人相伴。

縫囊中,艾的味道讓我感到溫馨;插牀頭,艾的味道讓我感到安心;包糉子,艾的味道讓我感到歡樂。這些事中滲出的愛,也讓我着迷、留戀。

篇二:我和民俗的故事600字作文

冬至軟粄

冬至到,東北餃子香,江南湯圓糯,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與東北江南相隔千百里的湯坑過起冬至來自然是不同的,湯坑的人們會在冬至這天會吃起軟粄。

每逢冬至總會飄點毛毛小,溫度也降得異常快,還總伴着凜冽的寒風。但無論如何,在這一天,親人們總會歡聚一堂。仍記幼時,在外寄宿的姐姐會在這一天會請假趕回家,在外工作的大人們也會早早收了工,只盼回家與親人聚在一起吃口軟粄。

外婆會在他們趕來前煎好軟粄,而我放學早,站在竈臺邊看外婆弄。外婆不慌不忙地圍好碎花圍裙,先往鍋中倒取少許的油,在這同時,外婆會拿出瓷碗,往碗中倒取糯米粉,加入清水,用木筷攪和攪和,直至成糊狀,在這時,外婆便把注意力放到油身上,當油爲冬至歌唱時便可下鍋,聽着滋啦滋啦的油聲,這是一種享受。外婆拿着木筷不斷的戳着,翻轉着粄,當粄的顏色漸漸變成了金黃色,外婆便會把粄撩到盤子上,拿出一個小疊碗,放入芝麻糖,往往在這個時間點,大家也剛好回到家,外婆招呼大家趁熱吃。

我拿着筷子轉動軟粄,蘸上芝麻糖一大口灌進嘴裏,先是酥脆的口感在舌尖上跳動,而後身體各部位的器官將口中的溫熱送往全身,消除了這天的寒冷,溫糯的口感與先前的酥脆撞了個滿懷,芝麻糖中和了軟粄的寡淡,味道恰到好處,一口下肚後,口腔仍舊是軟粄的濃香。

我還陶醉在品嚐軟粄的味美中,家裏的長輩便閒談了起來,姨姥爺說:“軟粄也叫‘齊子粄’或叫‘落湯齊’,不過我們這邊的人常常叫‘軟粄’,24氣節中的冬至恰好爲一年中最冷的一天,吃軟粄也是希望可以暖起來,正所謂陰極陽生。”外婆接了一茬“軟粄粘粘糯糯的,也是象徵着人們可以像軟粄一樣緊密團結在一起,一家人團團圓圓的,不分離。”“吃軟粄更寓意着長大一歲,對不對?”弟弟把頭別向了大家道。“對,你又長大了一歲,大了就要更懂事一點啊。”外婆笑意盈盈的,臉上的慈祥溢了出來。

冬至軟粄,寓意天氣轉暖,寓意孩子長大,寓意家人團圓,各鄉各有不同俗,而自始至今的寓意都是一致的。

篇三:我和民俗的故事600字作文

艾粄飄香

清明將至,我與父親母親一同漫步在老家的巷子裏。只見巷口的那排柳樹婀娜多姿,正吐着新芽。突然,一陣特殊的香味吸引了我,“快來看快來瞧,新鮮出爐的艾粄……”,順着聲音望去,我看到了熟悉的艾粄,那兒時的記憶也一下子涌現出來了。

小時候的我是在老家長大的,哪裏的樹最高,哪裏的河最長,我記得比數學公式都清楚。可我記憶最深的,還是奶奶做的艾粄。

每次一到清明節,我便會拉着奶奶那雙長滿老繭的手,左右搖着,央求道:“奶奶,我們一起做艾粄好嗎?”每當這時,奶奶便會摸摸我的頭,慈愛地說:“好,好,好,我們一起做!”說罷,拉着我的手步履蹣跚地走進廚房。

艾粄的製作過程很簡單。先把艾葉放在水裏浸泡半個小時,這時,我與奶奶分工協作,我去打水,奶奶摘艾葉。準備完畢,奶奶便寶貝似的捧着艾葉,小心翼翼地放進水裏,生怕它們跑出來一樣。接着把艾葉撈出擰乾,切碎,加入少許水、白砂糖一起搗碎。只見奶奶一手扶着碗,一手拿着一根又粗又短的木棍不停地上下捶打,然後再把過濾出來的艾葉汁倒入糯米粉、澱粉中,邊倒邊攪拌,再用手揉搓,形成一個光滑的麪糰。奶奶捏了一小塊似翡翠般的艾粄團放到我手裏,我便學着奶奶的樣子,往裏捏,挖一勺花生碎放進去,然後包起來,輕輕揉成團,再把它稍微壓扁,就做好了。我衝着奶奶嘻嘻地笑着,趁奶奶不注意把手上的粉往她臉上抹,奶奶無奈又寵溺地笑了。

奶奶彎着腰,躬着背,拿着抹布小心地掀開鍋蓋。頓時,整個屋子都散發着艾葉的香味,我不由地大喊:“哇,好香啊!”看着一個個香噴噴的艾粄,我和奶奶都笑了。

清明時節,艾粄飄香。吃艾粄是我們客家人的一種習俗,也飽含了我對奶奶特有的思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nw1jr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