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八年級(精選4篇)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八年級(精選4篇)

篇一: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八年級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八年級(精選4篇)

如果每個人的家鄉都有一個獨特的味道,那我的家鄉一定是茶香。——題記

飯後一杯茶是每個客家人都享受的事。清茶置於杯中,聞,是淡淡的清香;喝,是無窮的甘甜。茶香在口中久久不去,而故鄉的茶香,也在我的腦海中久久不去。

我的家鄉,茶葉種植是支柱產業,至今也有五六十年了。這裏多山多坡,常有云霧繚繞,宛若仙境,且多紅土,又有河流流過,爲茶葉的種植提供良好條件。這裏大多數村民都種茶,所以村裏茶香四溢。以至於我一聞到茶香就會想起哺育我成長的故鄉。

故鄉雲霧中的茶香,是無比清新的。記得小時候,我常到茶園去玩,那裏常常起大霧,茶樹尖尖的、嫩嫩的,迎着雲霧生長,好像在拼命吮吸着露。嫩綠的葉裏面的汁水,透過光彷彿可以看到它在活躍地流動。我湊前一聞,這茶香是清新的,有種大山深處的幽靜與不諳世事的純淨;再轉頭一看,呀,村民們陸續來採茶了。種茶、製茶、賣茶、辦茶葉節,也算我們這兒獨特的民俗了。村民們採回茶葉,就可以進行下一步——製茶了。

製茶的關鍵是炒茶。我有幸在一個叔公家裏見過全手工炒茶過程。此時的茶香是無比濃郁撲鼻的。只見叔公擺好炒鍋,加熱後將一盆碧綠的茶葉倒了進去。“噼裏啪啦”鍋裏的茶葉在打架,他趁勢拿鍋鏟配合,不停地將茶葉翻炒,屋裏的濃煙伴着茶香陣陣,濃郁撲鼻,瞬間將人包圍;鍋裏的茶葉也由綠變深綠再到黑色,由舒展到蜷縮脆硬的一小塊。這場景深深地留在我的腦海裏,那炒茶房裏的煙火味茶香,令人難忘。手工炒茶也是我們這民俗的一大招牌。

每年一次的茶葉節與賣茶工作同時進行。村民在街上兩邊都架起了大篷,向遊客推銷自家的茶葉,還有的當街泡起了茶,贈予遊客。此時街上是人山人海,車水馬龍,鑼鼓喧天。此時街上的茶香,少了原來在茶園的那份幽靜孤寂,多了一分人間的煙火與民俗,這是無比甘甜熟悉的。高山雲霧、鴨屎香、紅茶、綠茶、茉莉花茶等各種茶葉都出現了,還有茶餅、茶葉蛋等第二產品與小吃。茶香與人聲鼎沸,交織成一幅美麗的民俗之畫。

茶葉,是故鄉的名片,是客家民俗的體現。一抹茶香,是故鄉的味道,也是我的童年。願故鄉永飄茶香,茶香永伴故鄉。

篇二: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八年級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每年過年我們一家都會跋山涉水,驅車回到老家與爺爺和奶奶共度春節。爸爸說:“一生中最難忘的,總歸會是故鄉的風土人情。”年少的我起初對爸爸十幾年來不變的蓴鱸之思很是不解。

老家坐落在崇山峻嶺間,彷彿是一個遠離塵世的小仙境。在這個小山村裏,每年除夕都會有個習慣,用香蒲水沐浴,千百年來從沒有變過。又是一年除夕,爺爺早早地在家門口架起了爐火,一捆捆的香蒲葉在裏面沸騰,微風把嫋嫋輕煙撕成了碎片,吹向了四周的青山,陣陣芳香撲面而來清淡的香氣在腦海間飄舞,似乎欲將它的故事娓娓道來……

“爺爺,爲什麼我們每年除夕都要洗香蒲水啊?”我望着紗霧般的清煙問道。“要說香蒲啊,咱村與他的故事那可大有來頭咯……”爺爺抓起一捆香蒲,“它呀,是我們幾代人的共同信物。”

爺爺說,香蒲的花語是純潔,平安,質樸,善良美好,追求着幸福,秉持着熱愛。

香蒲葉飄香,歲月悠長。過去幾十年,編蒲包是老家村中的習俗。爺爺和奶奶有時會到山間小溪旁採香蒲,用揹簍背下山。他們倆蹲在大院的青石轆旁編蒲包,有時還會拿蒲包變賣成微薄的鈔票,那正是他們清貧的生活中沉甸甸的幸福。村裏人都說爺爺和奶奶碾的蒲葉,柔韌又不扎手,清香而又不膩,實屬一流!奶奶還會編蒲扇,小巧可愛的蒲葉合在一起,像一片很大的白玉蘭花瓣,時不時搖來一陣清香的涼風,還可防蚊,直到現在都還保留着。

在清苦的年代,香蒲給幾代人帶來了日子的奔頭和追求,它的濃烈安暖與詩情畫意,伴着美好的寓意,流傳了下來。

歲月靜靜流淌,香蒲記錄着一切。到了爸爸出生以後,爺爺和奶奶不再編蒲包了,他們以賣茶葉作爲經濟來源,但香蒲的神聖在他們心中從未削減。爸爸自幼便外出求學,背井離鄉。爸爸臨行前,爺爺在他的包裏夾了幾片蒲葉,告訴他:“這蒲葉啊,是咱們精神的象徵,做人也要像香蒲一樣,善良淳樸。帶着我們的希冀,努力拼搏,等你以後畢業了,在城裏定居下來,但別忘記你的根在這裏!”十幾歲的懵懂少年從此背井離鄉……我醍醐灌頂,這也許是無論颳風下雨,爸爸每年堅持回老家過春節的原因吧……

“嘩嘩譁……”香蒲水的聲音打斷了我的思緒,坐在瀰漫着香蒲的清香的浴池裏,任憑香蒲水浸過每一寸肌膚,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下,許多流傳下來的習俗已被人們遺忘,而香蒲也只有村裏逢年過節的時候在浴缸中出現了。生活質量變了,村中一片欣欣向榮,而香蒲也不像爺爺那個年代遍地都是,反而更難尋了。香蒲的身影少了,但一脈相承的香蒲精神卻深深地烙在了村民心中。我從身旁抓過一把浮在水上的香蒲葉,細細的嗅,似乎聞到了歷史的芳香,聞到了幾代人共同追求美好,共同熱愛生活,追求着平安幸福的夙願,一生溫暖純良,不捨愛與自由。

一枚枚雜亂的秋草間亭立着一株香蒲,它的花兒像露出燈捻的蠟燭,等着更多追求幸福的人來點燃火種。我想這正是它學名“水燭”的來歷吧。而就是這對燭火,點亮了一代又一代人……

篇三: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八年級

潮劇,絃歌不輟,薪火相傳,每一個文化故事都是古與今的對話,是山川河流間迴盪的長歌壯曲,閃爍着穿越時空的璀璨光芒。

潮劇民俗文化充斥着我們潮汕人的生活。我的爺爺酷愛潮劇,對爺爺來說這便是他生活的樂趣。那會兒村裏每隔一年便會搭起戲臺子,張羅着潮劇演出,搞得熱熱鬧鬧。這對爺爺來說,他必定會去,每年他都是常客。我估摸着,潮劇定是有趣,便也想隨着爺爺去捧場。爺爺笑着說:“也好,帶你去開開眼界。”

演出於晚上舉行,那時的看衆是最多。我們走在水泥路上,在月光的照耀下徐徐前進。爺爺走在路上感慨道:“時境過遷,想當初那會去看戲,哪有現在平坦的大道啊!”我說:“爺爺,你堅持看潮劇已經多少年了?”爺爺沒有回答,好像在想什麼似的。過去還一會兒才答道:“我從你這般大時,便愛上潮劇了,已經和它有大半個世紀的友誼了。”我又追問着:“那爺爺那會兒,誰陪您一起看的?”這次,爺爺的神色彷彿有些動容,神情時而歡快,時而沉思,到最後竟是滿面愁苦。

爺爺高興地說:“那是在我十一歲時,我記得清清楚楚,我和六七個兄弟姐妹一起去看,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潮劇。演的是有關包青天的,那會兒看的真是歡快至極。潮劇的唱腔是多麼有力,那演繹是多麼淋漓盡致,儘管道具服裝簡陋,卻是深得人心。”爺爺又嘆道:“後來,兄弟姐妹們都大了,都去打拼事業去了,好不容易有團圓的時候,我們再去看,有的人推脫不去,有的人感到乏味,也只剩我一人興致勃勃。”聽爺爺的話,我感到莫名的悲傷,甚是惋惜,又是感嘆。爺爺低下頭說:“又過了十年,大夥各自爲家,各個都搬往城市,只有我迷戀這美好,心裏牽掛着這潮劇,不肯離開。日後,也就無人陪我再欣賞潮劇了。”

爺爺說完,月亮便躲進雲彩當中,就連路上的雞鳴狗叫也銷聲匿跡,幾陣寒風吹過,凍得人抽搐。爺爺那嶙峋的背一時間顯得無比蒼老,彷彿與周圍融爲一體。

爺爺說:“快走吧,要到了。幸虧今天有你陪我啊!這樣我就不會孤獨了。”我們穿過好幾條巷子,眼前燈光閃爍。當我們落座時,我驚奇地發現,來觀看潮劇的人都是一羣爺爺奶奶,這讓我在人羣中顯得格外特別。我又發現主演竟是一位比爺爺還要老的老伯,而臺上唱的正是包青天的戲。這才發現,原來我們的民族還有一羣爲文化堅守了一生的人。那雄渾的唱腔,古典的妝容,簡單的戲臺深深地烙印在我心裏。

無論何時,身處何地,民俗文化是我們心馳神往的精神家園,是其內核,是歷史的積澱,是幾千年來長久不斷的心靈寄託。願潮劇絃歌不輟,民俗文化悠久長存!

篇四: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八年級

又是一年“三月三”,春光爛漫無限好,艾草悠悠處處香。我們豐順有個習俗,“三月三”要吃艾草。

這天,我一早就來到奶奶家,奶奶帶我去菜地摘艾草。我和奶奶走在菜地小路上,陽光明媚,春風拂面,時常有鳥兒旁若無人的,或低低飛翔,或駐足吟唱。蜜蜂和蝴蝶也不甘示弱,在菜花叢中翩翩起舞。我的心情無比愉悅。“三月三的艾草長勢好,最適合採摘了,”奶奶邊走邊說。

我看着菜地裏的艾草,它們密集地簇擁在一起,汪汪綠色,走近,便是淡淡清香。奶奶教我把鏟子鏟進土的深處,便能剷出大片艾草根,艾葉則用手捻下來。奶奶輕輕拂去艾根上的土,“艾草全身都是寶。”我和奶奶採了一盆水嫩的艾草,迫不可待地回家。採完艾草,我的身上充滿了它那清爽的香氣。

回到家,我將艾草交給負責掌勺的大姑,大姑將一部分艾草榨成汁,她麻利地將糯米、艾草汁和在一起,仔細地將麪糰捏成一個個青團,放進鍋中。青團在鍋中翻騰,它們周圍的水冒着氣泡,我看得垂涎欲滴。隨着時間流逝,香味越來越濃郁,“好香!”我把熱騰騰的青團端上桌。青團表面是褐綠色的,外層有些脆,裏面軟糯可口,一口咬下去,艾草香在口中蔓延,那便是春天的味道。很快,艾草雞湯、艾草煮雞蛋、艾草炒飯也端上來了。“這是艾草宴啊!”表妹驚喜地說。一家人在餐桌前談笑風生,品嚐這青香微甜的艾草大餐。

爺爺也講起了三月三吃艾草的習俗的由來。陽春三月,艾葉飄香,這時候的艾草又嫩又鮮美,它具有驅寒、除溼、祛風、滋補身體的功效。所以“三月三”適合吃艾草,長此以往,三月三吃艾草這一習俗便流傳下來了。爺爺接着說:“三月三吃艾草又有祈福、逢凶化吉的寓意。春天到了,大家都要健康向上喲。”原來是這樣,我思索着,艾草寄託着人們對未來的美好祝願啊。我細細品味着艾草湯,嗅着悠悠艾草香,感受到了濃濃美好意。

“三月三”,在這富有詩意清香的一天,去田野裏採艾草吧,感受春日的生機活力,讓我們祈求家人平安快樂。伴着和暢春風,和着悠悠艾草香,享受愜意春光,將這一飽含祝福的習俗傳承下去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vqkrj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