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精選33篇)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精選33篇)

篇一: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精選33篇)

紅米飯中的情味故事

陳佳瑜

在我的家鄉閩南地區,流傳着一種食物——紅米飯,它象徵這喜慶,紅紅火火,一般用來在新生兒出生第11天時送給親朋好友,到滿月時再大擺宴席,雖說它寓意不錯,但在我看來,味道卻是無法言喻。

紅米飯其實就是把電飯鍋中剛剛吸乾水分還未熟透的米飯放到鍋中與香菇、紅蘿蔔丁、豆腐乾一起翻炒,以前好像要用一種叫朱丹紅的染料把它染紅,但我爸爸說這東西有毒性,後來就用胡蘿蔔碎代替了。

我猶記得前年堂姐家兒子還未滿月時,便說要送東西給親戚們,我還以爲是什麼好東西,結果打開一看,米飯的焦褐色,香菇的漆黑,胡蘿蔔的鮮紅映入眼簾,這些東西混在一起,於我二人而言是沒有任何食慾的,而且特別乾巴,不知道要喝幾杯水才能保證不被噎着,還有我極不喜歡的香菇,最後,我是保持着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吃完的,畢竟還有一羣大人看着,而且別人都吃得津津有味,讓我懷疑自己是個假閩南人。

母親說,吃紅米飯是祖宗流傳下來的,再不喜歡也要吃,圖的就是一份喜慶。自己家裏有人生孩子,那是添子添丁的大喜事,吃一口人家送來的紅米飯,就是對新生兒美好的祝福。日後自己家有了喜事,別人纔會禮尚往來,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不吃紅米飯容易看作是和人家關係不好。雖然母親有時候傳達給我的一種觀念——幫親不幫理,我不是很贊同,但親人間的血緣關係是無法抹滅的,再互相討厭也要團結一心,這樣家庭才能幸福。紅米飯也就象徵着情誼的傳遞,能促進人們間的親情。這讓我感受到了農村人的純樸,家和萬事興彷彿是頭等大事。親情勝過一切,無論外界有多少紛擾,親人的懷抱永遠是溫暖的港灣。

篇二: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春節中的情味故事

郭羿軒

自炎黃以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閃爍着璀璨奪目的光華。其中,由一個個多彩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凝聚而成的耀眼明珠,蘊藏着多少燦爛的文明、不朽的神奇,等待着我們去品味、去探尋……

春節,不僅是我國曆史最悠久、文化底蘊最深厚的節日,也是中國最爲盛大的節日,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齊歡慶的節日。

每逢大年三十,最先回蕩在鄉村田野上的是一陣響似一陣的鞭炮聲。紅紅火火的一天就伴隨着“噼裏啪啦”的鞭炮聲拉開了序幕。

老人們起得早,吃完舊年的最後一頓早飯後,便開始張羅着兒子、兒媳貼春聯、福字,除舊迎新了。

貼好春聯,約摸是八九點的光景。大人們已在廚房忙得不可開交,而孩子們一得空閒便開始走家串戶。走到東家,東家的大嬸給了包糖,串到西家,西家的大爺愣是塞了個紅包。這一圈下來,孩子們已是盆滿鉢滿,收穫頗豐了。

吃過午飯,忙碌了一上午的大人們都去休息了。可孩子們最是閒不住。這不,三五個小男孩懷揣着親戚們給的“私房錢”偷摸溜進了村中的小店,買了好幾盒各式各樣的“炮”。“摔炮”、“火柴炮”,凡所應有,無所不有。不一會,“噼噼啪啪”的炮聲,便夾雜着孩子們的尖叫聲、歡笑聲,在村子河邊此起彼伏地迴響……

一整個下午,大人們都在忙裏忙外,烹製佳餚。終於,大年三十的重頭戲——年夜飯粉墨登場了。菜一道一道地端上了桌,整個大長桌擺滿了香氣四溢的菜餚,頗具節日的情味,大人、小孩們都吃得脣齒留香,歡笑聲喧不絕於耳。

除夕只是春節盛景的冰山一角,濃郁的“春節情味”,還將延續至正月十五元宵節呢。

中國鄉村的春節樸實、傳統,卻帶來了幾代人歡聚一堂的濃情與溫馨,閤家歡樂滲透在沸騰不朽的屋子裏,迴盪在那響亮的鞭炮聲中,凝聚在那火紅的對聯上……

篇三: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春節中的情味故事

劉晉展

在中國有許多傳統的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但我最喜歡的是春節。在那天可以吃餃子、放鞭炮,真的好開心啊!

在這段時間裏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買年貨,貼窗花,寫對聯,蒸年糕,做各種食品,準備辭舊迎新。春節前一晚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們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飯,說說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過了除夕,我們就要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大家都要說一些祝福的話。

記得有一次我去外婆家拜年,外婆準備了兩個個紅包,我看見其中有一個紅包鼓得很高,而剩下的那一個卻很薄,弟弟一下拿了一個很鼓紅包,我卻拿了一個最薄的,弟弟的是有五張十元元,而我的是一張100元,弟弟看見我的比他多,他就雙手插腰生氣起來了,我們看見了,哈哈大笑起來,整個屋子充滿了我們的笑聲。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這天晚上要吃元宵,我和弟弟打着各色燈籠四處遊玩,煙花又在此刻重新裝點起美麗的夜空。一個個孔明燈就像天空中明亮的星星,帶着人們的美好願望消失在漆黑的夜空中。

家鄉的春節在正月十五的香甜元宵中結束了,可我還沉浸在熱鬧、祥和的春節中。

篇四: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趕集中的情味故事

王煜普

我們老家原來每一年過年當天都要趕集。

記得一次去和爺爺趕集,街上有貨車,汽車,三輪車,自行車,各式各樣的車都有,圍得馬路水泄不通,喇叭聲此起彼伏。有些車子猶如風一般向前駛去,我們在街上一邊走一邊看。路邊擺滿了各種商品,商人搭個簡單的櫃檯,把自個兒家的東西都擺上去,有賣五顏六色的衣服的,有賣各種款式的鞋子的,有賣生活用品的。琳琅滿目,應有盡有。

當我們走到集市最裏面的時候,更熱鬧了,人山人海,從遠處看去,直接密密麻麻的人頭水泄不通,只能隨着人流慢慢移動,街心賣東西的更多了,特別是水果鋪,讓人垂涎欲尺。品種很多,青石榴,香蕉,蘋果葡萄。你看石榴笑紅了臉;香蕉君很有禮貌,不管見了誰都鞠躬問好;蘋果老妹羞紅了臉;葡萄兄弟們一個挨着一個,多親密呀。我們情不自禁的就買了一大堆水果帶回家。

趕集雖然不是一件大事,但圖的就是一個熱鬧,趕集已經成爲了我們老家的習俗。不過那是原來的事了,現在這個習俗也在慢慢消失,家鄉的趕集永遠存在了我的記憶中。回想起原來每一次趕集也有很大的樂趣,能看到很多新鮮事,能感受到村裏的變化,這就是我喜歡趕集的原因。

篇五: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大年七年級中的情味故事

任芷嫺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大年七年級了。

我的家鄉在陵川的一個小村裏,每年的大年七年級,不僅要去走親戚,拜年,還有我最期待的烘年火。

“起牀了,烘年火啦!”在這一天,天還不怎麼亮,奶奶就起牀了,爲新年做準備。還在睡夢中的我被奶奶的叫聲驚醒了,趕忙穿上嶄新的衣服,連滾帶爬的從牀上下來,爸爸媽媽也剛從房間裏出來,大家一起去院子裏看烘年火了。

來了來了,爺爺開始點年火了,全家人都圍在年火旁,誰也不許離開。看着年火越燒越旺,把一年的黴運和難過都燒掉,新的一年就會開心,順利。趁年火還沒燒完,爺爺拿起鞭炮,將它點燃,瞬間,濃煙籠罩了整個院子,“噼裏啪啦”的響聲把我嚇回了房間。

年火燒完後,大家開始各幹各的事,隨後就要去走親戚了。

這就是我們老家的年俗,雖普通,但可以看到農村人對生活充滿了希望!

篇六: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春節中的情味故事

魏宇欣

除夕的晚上,村子裏的天空中,流光溢彩的煙花在夜空中綻放,家家戶戶的大門口懸掛着火紅的燈籠,門口貼着迎春的對聯,人們歡聚在家中,給節日增添了歡樂的氣氛。

在爺爺奶奶家裏過年,我們爲了年夜飯的事情而忙碌着。我看着桌子上那一桌桌美的美味佳餚,我不禁垂涎三尺。直勾勾的盯着一桌色香味俱全的菜品,忍不住嚥了些口水。有適口的蔬菜,有肉質鮮美的燒雞,有營養豐富的大蝦,有噴香可口的肉,自然也少不了過年要吃的餃子。到了吃飯的時候,大家圍坐在一起,平時他們都在爲了自己的生計去奔波,一年到頭也很少回家,他們都在爲生活中的小事而苦惱,常常因此而忽略對身邊人的陪伴。在這個時間,他們終於可以歡聚一堂,大家紛紛舉起自己手中的酒杯乾杯,在杯子碰撞的時候發出清脆的響聲,在心裏不禁感慨,希望可以讓時間定格在這美好的一刻。

到了大年七年級的早上,我最期待的就是點年火啦。這過大年必不可少的就是壘年火。能夠將這些過去一年來,所有的不順心的事和所有的黴運,一把火全部燒了去,來年的一切諸事順利。我們這兒還有一個講究,就是全家參與才行。只有這樣,新一年的好運纔會降臨,望着越燒越旺的火焰,它也預示着來年能夠紅紅火火。

春節才能感到別樣的氣味,感受到溫馨的感覺,祝大家“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說着,便相視一笑。

篇七: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硬幣中的情味故事

陳澤昱

一年之中最特別、最熱鬧、最豐盛、最令人難忘的是那除夕的年夜飯:紅通通油亮亮的紅燒肉,寓意着來年的生活紅紅火火;使人垂涎的清燉鰱魚,寓意着年年有餘;香噴噴的大肉圓,寓意着全家永遠團團圓圓;金黃油亮的燒雞,寓意着大吉大利。

然而最讓我們家興奮的卻是七年級早晨的“人口饃”。

白花花的麪粉像厚厚的積雪,被倒入盆中,加入溫水,用手攪和着,暖暖的、軟軟的。儘量將水和麪粉攪拌均勻,再加適量的酵母粉,和成光滑的麪糰,用溼毛巾蓋好放置一旁。半小時後,發現毛巾下面的麪糰大了一倍多,用手一撕,形似蜂窩。這時,已經具備了蒸饅頭的條件,先將麪糰分成三個(因爲我們家三口人,每人一個,不能多蒸)麪糰劑子,接下來是關節操作的一步:拿一枚一元硬幣清洗乾淨,輕輕揉入白胖的“圓球”中,再細心地把缺口捏好,這樣一個圓滾滾、胖乎乎的白色圓球就形成了。三個饅頭中,只能有一個饅頭施行這樣的操作,也就是三個之中只有一個饅頭帶有硬幣,那包在饅頭裏的硬幣,寓意着來年鴻運當頭,萬事順利,很另人期待。接着頂部各放一顆紅色的大棗來裝扮饅頭,開始蒸了,大家都在期待明天的“抽獎”。

伴着太陽初升,我們一家三口圍着飯桌,迫不及待地搓着手,期待幸運降臨在自己的頭上,目不轉睛地盯着大大盤子裏的三個“胖子”。“三、二、一”大家一起抓,然後掰開,一邊掰自己的饅頭,一邊注意別人的饅頭,好期待自己是那個硬幣的歸屬者。手中的饅頭被掰的碎了又碎,直到幾乎都成渣……,我的心也跟着碎了,因爲我的饅頭裏面沒有硬幣,只好默默看着父母手中的饅頭。“哇!”媽媽驚叫一聲,我和爸爸都擡眼望去,只見那枚硬幣就在媽媽掰開的饅頭中,看着她臉上洋溢着的溫暖而幸福的笑容,我和爸爸只能送去對她的祝福:祝媽媽“抽獎”成功。接着,又一起期望明年好運的到來。

一枚小小的硬幣,卻蘊含着對新的一年滿滿的希望與期待。

篇八: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燈籠中的情味故事

李俊傑

燈籠是典型的中國元素,具有濃郁的中國風味,尤其是紅燈籠,在中國是喜慶,富貴,吉祥熱情的象徵。

每當想起燈籠時,一羣孩子提着紙燈籠在村裏喧鬧。記得有年春節回老家的場景。

有一年,我和媽媽一起回到了外婆家,在春節前夕,外婆教我做燈籠,燈籠有兩種形狀,亦是圓形,另一種是六角形,外婆先教我做了六角形的燈籠,我準備好了所需材料,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長,有的短,做燈籠的紙,可謂是種類齊全。

我先把三張長方形的紙片相互插在一起,一個六角形的燈籠變成形了,在製作的過程中,困難可想而知,但在婆婆的耐心指導下,我終於完成了。

接下來便是圓形燈籠了,圓形的燈籠是由12張像花朵一樣帶着有“福”字的小紙片組成,紙上都撒有金沙,其它部分被剪出了美麗的花紋,在外婆的幫助下,圓形燈籠便做好了,在村裏我提着自己做的燈籠,心裏不知有多高。

在村裏所有人都提着燈籠玩耍啊,好不自在,也許這便是最美好的時刻!

樸素的燈籠,雖然只能照亮村裏那一小塊地方,但卻足以照亮兒女的心,這是一抹帶着濃濃鄉情的光,因爲過年而閃耀,不管兒女走多遠遠,家鄉的那盞燈籠永遠不會熄滅。

篇九: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打鐵花中的情味故事

在星期五經過一個小時的在外溜達。回到家中問爸媽:“咱們這有什麼民沒有?”媽媽立馬告訴我—打鐵花。

打鐵花,是豫晉一代的傳統活動,用柳木勺子將鐵水灑向牆壁,鐵水散開時形成宛如煙花般豔麗的景色。我在手機上的視頻看到的也如此。在上星期六。我如願在司徒小鎮看了一次大鐵花。

也許是他被鐵水濺到吧!或者說在高處看不清吧,我們的座位被釘在了中間。

剛開始,是一羣茂騰騰的後生在臺前打了一陣鼓睡在中間,但是還是看不清楚之前的表演,心中不免有些失望,淡定,一想我最起碼不用費力的擡頭去看打鐵花了心情變得好多了。

鐵花開始打了,只見場上像爆了煙花般四處綻放的金色的光彩狀態成都連年獸見了不天生的以爲是鞭炮般都要跑。打起花臂名不虛傳用鐵水打出了“花”舞臺上四處綻放的美麗的光彩,誰也不會想到鐵錘能這麼壯觀?

打小號的氣勢壯觀程度肯定碾壓過我看的所有電影特效。我在現實生活中看的場景。

打鐵花雖然只親身看了一次,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篇十: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風箏中的情味故事

馬躍鑫

時間,流逝得如此快。還未察覺,就又到了放風箏的季節——春天。新的一年,新的開始回首翹望一年來的點點滴滴,唯有親情讓我難忘。

記憶中,趣事數之不清,不快的小插曲也會有。但是愛,卻是其中最爲鮮明的。這種溫暖,有多少人會置之不理呢?面對親情,又有多少人會拒絕呢?母親的笑,總是像濛濛細雨,容易消失在記憶裏。而我更喜歡父親的愛,有時柔柔如水、輕輕如煙;有時候驚天動地,重如泰山。這種愛,一次就難以忘卻了。

父親每天早出晚歸,很少有時同我交談,但對我的愛,卻在時間中無限擴大。父親和我的電話極多。有一次,他給我打電話,先是問了我一些常見的問題:身體怎麼樣?學習怎麼樣?諸如此類的問候。之後,他問我:“你想要點什麼禮物嗎?”我想了一陣,說道:“我要一隻大風箏吧,大一點就可以把你放到天上去了!”電話那頭傳來郎爽的笑聲。我知道,爸爸在山東出差,買個風箏是舉手之勞的事,爸爸不會不滿足我這小小的請求的。幾天後,寄來一個包裹,不用看就可以猜出是風箏。風箏足有半米長,我愛不釋手,也理解到爸爸的良苦用心——讓我長大後遠走高飛,但也不能忘了家。

我急忙跑到公園,拼好風箏,發現風箏的尾翼上有一個男孩的臉。我第一感覺就是爸爸,笑了起來。爸爸真“飛”到了天上去了!不過,更多的是感動。我從小喜歡旅遊,之所以說出這個小請求,是因爲我潛意識想要讓父親帶我出去旅遊的期盼。而父親看透了我的心思,纔有了這隻風箏,這份沉甸甸的愛吧!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幾天值得珍惜呢?

篇十一: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春節中的情味故事

王佳悅

春節是我國最爲重要的一個節日,我國也有着許多關於春節的民俗。

馬上新年就要到來了,家家戶戶都在爲之準備着,關於春節的習俗太多了,還有許多習俗很怪,讓我難以理解,比如說:福爲什麼要倒着貼,春節前爲什麼要進行大掃除,大年三十晚上12點爲什麼要放鞭炮。於是我上網尋求了百度的幫助。

看到媽媽在倒着貼福字,我馬

上就明白爲什麼了,因爲倒着貼福字有福到了的寓意。可我還是很好奇那些習俗還去示了什麼,於是我在度娘上找了下去。

放鞭炮是因爲源於“年獸”的故

事。在古時候有一隻叫“年”的怪獸。長期居住在深海里,到了除夕晚上就跑到小村子裏胡做非爲。有一年一個老人穿着紅色的衣服手裏拿着鞭炮走向這隻怪獸,沒想到怪獸跑了,從此之後放鞭炮這便一直流傳在人間,成

爲了一種習俗。可近兩年因爲我國空氣污染太嚴重,所以便停止了這一習俗,新年的氛周也減小了。

貼春聯也是迎新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節即將到來的前幾天,路邊便擠滿了賣春聯的小難子,每張春聯上都寫了祝福的話,各有不同。雖然春聯上只有短短兩句,但每一句都寄託了人們對新一年的期盼。

除了這些,吃餃子也是春節必不可少歷習俗,每次包餃子的時候,我都會積極的跑上前去學習怎樣包,每次媽媽包餃子時都會將幾個乾淨硬幣隨機包到不同歷餃子裏,我問媽媽爲什麼要這麼做,她笑迷迷的說道:“誰吃到硬幣,誰今年就會福氣多多。

各種各樣的民俗使我們的春節豐富多彩它已經成爲我們生活中一部分。

篇十二: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春聯中的情味故事

李若怡

每年當春節即將來臨,就到了寫春聯的時候,我們家每年都由我親手寫春聯“自產自銷”。有時候媽媽還會拿幾幅送給親戚炫耀炫耀,雖然我每次表面上都嗔怪媽媽的行爲,但心裏其實十分自豪,尤其是聽到親戚們的誇讚。

雖然已經寫過幾次春聯,但每次拿起毛筆時還是內心十分忐忑。我鋪開毛氈,毛氈上佈滿了大小不一、參差不齊的墨塊。接着,我又拿出墨汁,墨汁接觸到硯臺的那一刻,一股濃郁的墨香味撲面而來,真是虎墨沉香。今年是牛年,所以肯定要寫一些關於牛的對聯,挑選好後終於可以動筆了。第一筆往往是最緊張的,也是最容易出錯的一筆,不過還好,第一個字還算順利。不一會兒已經完成了兩幅。媽媽讓我休息一下,但我好像寫“上頭”了,想趁着感覺好再多寫兩幅。在寫的過程中,我仔細聆聽着毛筆與正丹紙摩擦發出的沙沙聲,使我感到舒適又愉悅。

當我寫完時,早已圍在我身邊的爸爸和姐姐一起把春聯收好。其實,每天我都很希望快點到春節,因爲不僅僅是我可以陶醉在書法的世界中,感受中華五千年曆史留下來的瑰寶。更重要的是每次寫春聯時一家人都會聚在一起。有時每個人都會寫兩福字,儘管寫的不太好,但是那種其樂融融的氛圍每次都讓我深切的體會到“年”的感覺,讓我知道春節即將來臨。

貼春聯的過程也是十分溫馨的。我和姐姐準備好膠帶,爸爸則踩着凳子貼春聯,每個人都在幫忙,忙碌的氣氛圍繞着整個家庭。

希望每年我們家都能感受到這樣的氛圍。

篇十三: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城牆上的情味故事

劉卓然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個地方都有不同民俗來慶祝春節。而在我的老家大同,每年都會在城牆上放着各種各樣的花燈。

記得在小時候,每逢春節時回大同,總要嚷着去城牆上看燈,爸爸每次都拗不過我,也就只好帶着我去了。

大同的冬天總是比晉城冷的,每次在上城牆看燈前肯定是要做好保暖的。但是當我真正上了城牆後,感覺自己穿再厚的衣服,貼在多的暖寶寶好像都沒有用。即使天特別的冷,在城牆上看燈的人依舊很多,到處都是人頭攢動,人山人海的,看到的好像都不是燈,而是一個一個的人頭。

每年的燈都各有各的特點,都各不相同。前內年,燈主要展現的中國古代故事;近幾年,燈更多表現的是中國的科技和中國的物質文化。而每次在看燈時,總能看的是十二生肖。但每年的十二生肖做得都不一樣,有的特別可愛,有的就是按照它們本身的樣子來做的。不論哪次看燈,我都看到了有展現大同歷史文化的燈,它們都講述了一個個不同的有關大同的故事,這一個個花燈,將這些故事展現的活靈活現。

在城牆下的時候,總覺得它沒有多大,可每當我在看燈時,好像沒有一次看完整個城牆上的燈。

篇十四: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春節裏的情味故事

張晨濤

貼春聯,包餃子,放爆竹。這些都是春節裏必不可少的活動,但今年的除夕夜,我還進行了守歲。

其實,我以前也守過歲,但往往抵擋不住睡神的誘惑,剛過十點就忍不住鑽進了被窩。可今年不一樣。2020年,中國人民衝破了重重困難,經過多層考驗,成功戰勝了新冠疫情。爲了完美結束這不平凡的一年,我覺定在這個除夕進行守歲。

這不,吃過了年夜飯,我趕緊打開電視看春晚。只要我夠專注,就不會想睡覺了。我不禁沾沾自喜。全家人坐在一起看了一會電視,就各自回房間去了。於是,我覺得有些悶,不經意擡頭看鐘,發現才九點半。媽媽正好出來,看我還坐在客廳裏,催我睡覺。我搖搖頭,一臉固執,其實心裏也冒出一個聲音:好像挺晚了,去睡吧。我又馬上否定了這一想法,我一定不能半途而廢。

我懶洋洋的躺着沙發上,眼睛盯着電視屏幕。但這種姿勢太容易困了,不一會兒,就開始昏昏欲睡。哎呀,可別睡着,我用力敲了下腦門。一骨碌爬了起來,感覺難受極了,再忍一忍,不然就前功盡棄了。

這時爺爺走的出來。現我還在電視機前與睡覺作鬥爭。便說:“我來陪陪你吧”我知道爺爺年紀大了不能熬夜,爲了陪我才這麼做,於是更加堅定了信心,我與爺爺不時對節目做出評論,兩人說說笑笑,睏意便消失了。

不知何時,離12點僅幾分鐘了。我虔誠的站在鍾前,睡意全無,“滴答”一聲,撥開了新年的序幕,我有了一種脫胎換骨的喜悅,而睡意也在那一剎那襲來,於是,我帶着對新年的美好祝願進入了夢鄉。

篇十五: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故鄉元宵節中的情味故事

秦展奕

最讓我懷念的是故鄉,不僅是哪裏的人和事,還有那元宵節中濃濃的鄉情。

這兩年因爲疫情的緣故,故鄉的元宵節沒有如往年般舉辦遊行,在這樣的氛圍中,更讓我想念往昔元宵節熱鬧的氛圍,那濃濃的揮之不去的味道。

記得小時候,故鄉還允許放鞭炮,看吧,到了元宵節的晚上,我們早早吃了飯就往街上最繁華的地方走,因爲所有的遊行隊伍都要在哪裏表演節目。大街上已是熱鬧紛繁,男女老少個個喜氣洋洋,一家家歡聲笑語,等待遊行隊伍的到來。

應該是三年前的元宵節,爸爸媽媽早早就帶着我和公公出門了,看,扭秧歌的遊行隊伍過來了,她們臉上畫着濃濃的妝,踩着音樂,屁股左搖右擺,擺出各種姿勢,逗得我們合不住嘴;跳現代舞的年輕人伴隨着好聽的樂曲,盡情釋放着青春的活力;舞獅子隊的也過來了,那獅子忽閃着銅鈴般的大眼睛,衝着觀衆搖頭晃腦,我回頭一看,公公笑的的眉毛都往上飛了!當然,最讓人喜歡的還是舞龍隊,那一條長長的龍被十幾個壯年人高高舉過頭頂,走在最前面的那個人手裏拿着龍珠,旁邊有十幾個人,走的負責放鞭炮,有的放煙火,有的敲鑼鼓,伴隨着一股濃煙,那龍真似騰空飛舞,而我們也好像來到了天庭,感覺真爽!空氣中的鞭炮味,濃煙味,鑼鼓聲,人們的歡呼聲,小孩的尖叫聲,構成了一幅印在我心坎上的故鄉元宵畫。

故鄉,我難忘的地方!元宵節,我想念的節日,那節日裏透着的濃濃親情更是縈繞在我的心間,久久的,永遠不會散去!

篇十六: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新年中的情味故事

史宇峯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爲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流傳着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爲關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後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因爲這頓晚餐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裏竄了出來,摸進村落,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着芝麻桿,街上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飢。

又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便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一個村子裏。

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兒童,在院裏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那兒,他爲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在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這種現象逐漸變成了相傳的“過年”和“拜年”的風俗。

篇十七: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二月二中的情味故事

劉欣怡

“二月二,龍擡頭”這個故事是我在小時候姥姥一次次念着給我聽得,自然耳熟能詳。其實在我們那,剛會說話的一點點大的娃娃也對這個故事瞭如指掌。二月二這天,成了我們村在正月過後迎來的第一個節日。

在這天,剃頭是必不可少的。印象裏,每到這天,平日裏很少有人光顧的理髮鋪就排起了長龍。那熱鬧的場面使人印象深刻。可我們家卻用不着去湊那個亂,因爲小姨是會理髮的。那天院子裏匯聚滿了人,第一個理的一定要是個孩子,所以我和弟弟妹妹們都爭着搶着要先洗頭,爲了第一個減不擇手段。雖然小孩子不懂事,但卻知道第一個剪一定會有什麼好事發生。今年二月二,小姨家又擠滿了人,大家坐在一塊兒,聊着笑着,感受着剪刀在頭上發出擦擦的聲音,就覺得後面的日子也像這擦擦聲一樣,乾脆利落紅火,越過越有滋味

之後一定少不了姥姥來炒豆子,這是全家人的最愛,所以就會一起幫忙,大家能幹什麼就幹什麼,像我們這樣的小孩子,就會主動幫忙把玉米豆從玉米上弄下來。這是一項極有趣的工作,弟弟拿兩個玉米在一塊搓,不一會兒掉下一大堆玉米豆;妹妹先摳一列,其他刷刷就剝下來了;至於我把玉米攥在手裏轉一轉,豆子也掉下來一大片。老爺在院子裏支起口大鍋,爸爸姨夫幫着烘火,姥姥是掌廚的,拿着大勺把豆子刷刷一炒,再加點糖,滿院子全是香甜。不過,我更喜歡這炒豆子的別名一一金花開。一邊吃豆子,一邊聽大人們扯閒話,那種悠閒是往後少有的了。

二月二這個節日是我十分喜歡的節日,在這個節日,我體會到了家人的溫情與獨特的民俗。

篇十八: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龍擡頭中的情味故事

樑哲銘

週六上午我到姥姥家,看到姥姥正在爐臺邊忙碌着。我悄悄地走到廚房,一陣陣炒麪的清香撲面而來。我叫聲“姥姥”,姥姥微笑着扭頭看了我一眼,手裏的炒勺繼續翻炒着!“姥姥,爲什麼要炒麪?”“明天是二月二呀,龍擡頭,早上要喝油茶吃棗山,讓你爸爸帶你理理髮,一年都會順暢的”,姥姥慈祥的說着!

“嗯?二月二,龍擡頭?這又是什麼節日呢?”我翻開了手機。原來,在古代,有個皇帝犯錯,玉帝大怒,命令三年不能降雨。一聲令下,天下百姓遭受了嚴重旱災,布雨的青龍看到人間疾苦,悄悄下雨拯救天下蒼生萬物,自己被玉帝貶下人間受苦受難,百姓想方設法,最終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玉帝指派的任務,使青龍重返天庭掌管布雨。青龍重返天庭之日正是農曆二月八年級,這就是“二月二,龍擡頭”的由來。

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二月二”這天有了各種習俗。如“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好精神”,因此這一天被稱作是“中國的剃頭日”;又如“二月二,龍擡頭,龍不擡頭我擡頭”,這一天也被稱作是“求學”……這些諺語,都充滿了美好祈願祝福!

春天來了,萬物甦醒,作爲學子的我們更要努力用功去學習,用自己所學使我們的偉大祖國更美好。

篇十九: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趕集中的情味故事

原雪梅

家鄉每年都會趕集,雖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但我每年暑假回到家鄉時,都恰好趕上趕集。

“轟隆隆”“轟隆隆”,爺爺開出了他的三輪車。我和姐姐坐在三輪車上,一路顛顛簸簸,終於在不遠處看到了集市。離集市還有一段距離,便聽到吆喝聲此起彼伏,路邊也停着許多三輪車。

因爲趕集一年只有一次,所以平時十分“小氣”的爺爺大方地跟我們說:“看看有什麼想吃的,告訴爺爺,爺爺給你們買。”集市裏十分熱鬧,並不像城裏的那樣,這裏大多數都是實用且便宜的東西,而且有許多小吃攤。在集市裏,我們也碰到許多隻有爺爺認識的“親戚”,誰說爺爺記性不好,村裏的所有人爺爺都認得。

逛着逛着,遇到一個賣糖葫蘆的老奶奶,糖葫蘆可是我的最愛。買了一串糖葫蘆,一個個山楂圓滾滾、紅彤彤的,外面裹了一層亮晶晶的糖衣,一入口,酸甜軟糯,甜到心裏。這是久違的、小時候的味道。

每一次趕集,都是一種回憶。有酸甜的糖葫蘆,麻辣的炸串,平淡的八寶粥。現在學業繁忙,暑假也抽不出時間回老家趕集了。

好想念趕集的日子,和每次趕集吃到的糖葫蘆。

篇二十: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打鐵花中的情味故事

趙於歌

又到了一年一度最熱鬧的時刻——打鐵花。

打鐵花是我國民間習俗、民間藝術中富有文化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們來到了"大陽古鎮″觀看打鐵花,今年的打鐵花也如往年一樣異常熱鬧。在這一條巷子中,人山人海,連走路都得一步一步地挪動。先看到的是爐子,爐子裏都是鐵水,遠看鐵水像落山的太陽,一團團火焰熊熊燃燒,他們把鐵水拋向空中,鐵水像星星一樣在空中散開。一瞬間,黑乎乎的夜空被鐵花點綴得金光閃閃,人們都拿着手機在拍照。

打鐵花打完時,人們都依依不捨的離開,這個古老的巷子每天晚上的人都特別多,大家如果喜歡打鐵花可以來觀看。雖然不是很大,但是也值得來看一看。

篇二十一: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漢字中的情味故事

劉垚藝

每到過年,最少不了的便是對聯,我們這裏也不例外。這其中蘊含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在這其中,我也能感受到每一個文化的美好意義。

對聯一直都是我自己寫的。把開那包火紅的紙,寫字的地方還有龍和鳳。我輕輕的撫摸着這金色的圖案,上面這條龍的眼神炯炯有神,竟讓我有一些不敢觸摸。我的書法功底不到家,所以我無法自己創作,於是便看着那些書法作品去試着模仿。那其中的每一筆好像都是連着的,看的讓人十分舒服。

我吸取了去年的教訓,把字儘量撐滿整個格。每一按,一提,一收,都使我驚訝於中國漢字之美,讓我無比的舒暢。紅底黑字,還有一些金色的圖畫做修飾,更加讓我覺得痛快。我用手提着毛筆,沾上墨,然後用心寫,沉浸在古人的快樂之中,難以自拔。

不知不覺,一幅、兩幅、三幅……八幅、九幅我已寫了這麼多幅對聯了,由於我要在我她姥家的門上貼,所以寫了這麼多。我對比了手機圖片中的作品,果然,我與優秀作品之間確實還有很長的距離,比如筆畫略顯生硬,字與字之間的連筆看起來十分刻意。但我認爲這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在寫字的過程中,我感到了幸福,我學到了許多關於文字的知識。

我把對聯拿到了家門口,去年的對聯已經從紅色變成了粉色。我把一張一張的“粉色對聯”撕了下來,親手貼上了我寫的對聯。望了望對面鄰居家的對聯,紅色的紙,金色的字,筆畫粗壯亮眼,對聯的邊緣還有光彩奪目的花邊。對於他人來說,我的對聯可能顯的十分簡陋,用手一擦或時間久了還會掉顏色,家人也不時調侃我說寫得不能和別人家的比。但對於我來說,這對聯的意義絕對非同一般,是我用了心思,花了時間,費了精力完成的,絕不能與別人相比。

我喜歡過年,因爲它可以寫對聯,而中國的漢字,一筆一畫都是文華。希望在將來,不論多忙,也可以再寫一次對聯。

篇二十二: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戲臺中的情味故事

焦雨欣

從記事起,我就知道爺爺奶奶愛看戲。每週末都要花上幾塊錢到文體宮看上兩場,七八歲時間跟着看過幾回,可年紀小,聽不出個所以然,多數是淡忘了。只有一次還算是有些印象,戲臺上下盡是濃濃的情味。

天還沒黑,從村裏向縣城裏走,爺爺拿板凳,奶奶拿手電。臨街全是因爲大戲將演而擺出的小吃攤。幾個人到了我不認識的人家坐坐。天微有些暗沉,夕陽全部退去時,我們來到了戲臺下。

前前後後都是人,嗡嗡隆隆說個不停,太陽換班後並沒有什麼留戀,迅速而又幹脆地帶走了白日裏的一切。只留下印象裏那塊LED戲詞板紅光刺眼地點亮了臺上臺下。我拿着爺爺硬塞給我的炸串和飲料,自在而愜意。偷想:爺爺怎麼知道我想吃這些?

大戲開始。我和奶奶坐到了前面,臺上的演員一看就知道經驗豐富,成熟老練。一出《穆桂英掛帥》信手拈來。只聽戲看動作,我愣是直髮懵,轉頭看起來戲詞板。說是來看戲,實際上我就是來看故事的。結束後還和奶奶“交流”了好一陣子。

臺下更是有趣。有像奶奶那樣看慣了戲,一個對白就能評評好壞的老手;有像我這樣沒怎麼看過戲,充滿好奇,硬要瞧一瞧的新手;有像弟弟那樣鬧騰騰,攪得大人看不了戲,又要抱着,又要玩着的磨人精;自然有爺爺那樣被攪得看不上戲的大人。

我早不記得那天是什麼節了。星光敵不過手電,一點點被洪流裹挾飄向遠方。也許有一天我會在池沼撿到那個漂流瓶。那就再寫一個“情味古詩”。

篇二十三: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小年中的情味故事

劉昱豪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這一天家家都舉行祭竈儀式,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要昇天向玉帝稟報,這家人一年裏的善惡,供玉帝據以懲罰。於是百姓們供上紅燭,糖瓜,秣草,清水,料豆。清水,料豆,秣草這三樣是爲了竈王昇天坐騎的備料,之後就要將竈王的像拿下來燒掉,等到除夕的時候再掛上新的竈王像。

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起來後要打掃房屋,北方人稱爲“掃房”,南方人稱爲“撣塵”。做到窗明几淨,煥然一新,契合除舊迎新的美好寓意,也爲新年的到來,做好準備工作。

在我的老家,小年這一天,我們講究吃餃子,爲了給趙王爺送行“送行餃子迎風面”,晚上家家戶戶供芝麻糖,糖燒餅,讓竈王爺把嘴粘上,只言好事。

小年的民俗即隆重又有趣,讓我們更加期待未來

篇二十四: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糉子裏的情味故事

朱劭禕

小時候總是不明白,老百姓們包糉子是要扔進河裏讓魚吃,防止屈原的肉體受到魚的侵害。現在我們爲什麼包了糉子之後不給魚吃還反而自己吃了?難道我們是魚?我們會吃屈原?直到現在,我依然沒有搞懂這個問題。

南方的糉子大部分都是肉糉,北方的糉子一般都包紅棗和花生,南方的糉子偏鹹一點兒,而北方的棕子則偏甜,我吃慣了北方的甜蹤,南方的肉糉我就只吃過一次,僅僅地一次。

那是在父母出遠門給妹妹做手術的時候,我住在姥姥家。平時受夠了父母的嚴厲管教,到了姥姥家我簡直是放飛了自我,姥姥姥爺也比較溺愛我,所以在那段時間裏,我真的跟到了天堂似的。不用做多餘的習題,背多餘的古文,只用每天完成學校老師佈置的作業就萬事大吉了。沒事兒的時候,還可以看會兒電視。端午節到了,學校還會放上幾天假姥姥姥爺就買上棕葉,糯米之類的,準備包糉子。我也來幫他們包糉子,人多力量大,不一會兒,一個個糉子就包好了,吃起來令人回味無窮,端午節的後一天,姥姥給我端上了幾個南方的肉棕,叫我嚐嚐味道怎麼樣,我看着和北方糉子也差不多,就咬了下去。

誰知這肉糉竟是如此難吃!剛咬下去的時候,一汪油就涌進了嘴裏。雖然咬的是糯米,但這糖米已經被糉肉的油浸透了。嘴裏膩膩的,這油裏面又滿是鹹味兒,我噁心的快要嘔吐出來了。姥姚問:”好吃麼?”我看着姥姥那期待的眼神,把糉子強嚥下去:”好吃,不錯!”妹姥笑了,我也裝笑,其實已經噁心得快吐了!

之後姚姥再給我肉糉時,我總是偷偷扔了,不過最終姥姥還是在收拾垃圾的時候發現了,她一下子什麼都明白了。我覺得我傷了她的心,因爲我看到有淚水在她的眼睛裏打轉。

姥姥每次辛辛苦苦做的肉糉就那樣被我給扔了,我覺得自己對不起姥姥,如果不好吃說出來其實也就罷了,但我卻是這樣乾的。

從此,我再也沒有吃過肉糉了。

篇二十五: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煙花中的情味故事

陳澤宇

轉眼間,寒假已經過去了,開學也已兩週。但寒假在姥姥家的那件事,我卻忘不了。那就是放煙花。

放煙花是我國過年的習俗,只不過爲了保護空氣環境,近幾年城區不能放煙花了!所以大年三十這天晚上,在姥姥家吃完晚飯,但春晚還未開播,我就吵着要去放煙花。舅舅說不過我,只好帶我去小公園放煙花。煙花的種類有很多,但我都叫不上來名字。有的能拿在手裏一根一根的;有很常見的“沖天炮"一顆接一顆,煞是好看,還有綠、黃、紅、白四色,點燃後放在地上能轉起來的“陀螺”等,花樣頗多。

我先拿了一盒“曇花“將它放在地上,用打火機輕輕點燃導線,接着又跑出3米以外,只見它漸漸地旋轉起來,白色的火星四濺,五個花瓣依次展開,呈現出紅藍、綠、紫、橙五種顏色,宛如一把正蓄勢待發的劍,下一刻就能飛出去一般。但這美麗的煙花也像它的名字般曇花綻現,幾十秒就熄滅了。空氣中傳來陣陣刺鼻的氣息,我立馬向後退去,風一吹,那飄在空中的煙霧全都散了,在向家走的路上,我突然感想到:煙花璀璨,絢爛多彩,那只是短暫的美好!希望在禁放煙花後空氣質量能夠越來越好!給人們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

篇二十六: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大年中的情味故事

邵鈺傑

大年三十,是每個中國人必過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因爲疫情這兩年的春節少了不少年味兒。這幾年噼裏啪啦的爆竹聲也消失了,雖然讓孩子們少一分快樂,但多的是一份安全和對環境的保護。

有些孩子的爸爸媽媽在外地打工,孩子們就盼望着過年。因爲過年,爸爸媽媽就會無論如何也抽出時間回來過個好年。還有不能回家的,真是“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他們不能回家,是因爲工作離不開,也就是說,生活中有許多人需要他的幫助。就比如抗疫工作者和邊境的軍人們,但他們的心還是想回家過年的。

一提到過年,大家都很開心,可以看春晚,穿新衣,吃年夜飯。不過最開心的就是領壓歲錢了,在這個世界上誰還能跟錢過不去呢?這種習俗是北方獨有的,南方是沒有的,包括穿新衣南方也是沒有的。我記得小時候大年七年級,不小心把2000塊的紅包掉進了牀底,於是媽媽就又給了我2000塊補上。我心想,這不是賺大了。然後我就偷偷爬進牀底,就那2000塊錢又找了回來,再加上後幾天賺的壓歲錢。那一年的壓歲錢,可能是我從小到大賺過最多的壓歲錢了。

每年大年三十的年夜飯是不能忘的。香氣撲鼻的鱸魚迎面而來,還有那熱騰騰的火鍋,冬天裏是最暖和的。還有每年都不能少的餃子,肉鮮汁多,讓人回味無窮。

過年是每個人都所盼望的,雖然過年年味有所減少,但少不了的是每個家的大團圓。

篇二十七: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鐵花中的情味故事

劉雅茹

“打鐵花”是源於冶煉業較興盛的北方地區的一項民間傳統習俗,最初是爲了驅鬼避邪,以其祈“多出鐵,不出事。鐵花四濺,形態壯觀,在我們晉城逢年過節就會有打鐵花的演出,也有不少的外地人慕名而來。

記得我第一次看打鐵花還是在上國小的時候,大年七年級,我們一家人滿懷期待地來到了“司徒小鎮”,放眼望去,人山人海,黑壓壓的看不到邊際。我們好不容易纔進了場,可尋找到座位時才發現一位滿頭白髮,拄着柺杖的老人坐在了我們的座位上,沒辦法,我只能和外婆擠一個座位了,外婆怕我長時間站着腿麻,笑眯眯地對我說:“坐姥姥腿上看吧”!我也沒顧及什麼,便坐在外婆腿上欣賞了整場演出。不得不說,打鐵花實在是太震撼了,師傅們展示了許多花樣,分別是在空中、樹枝上、冰面上,旋轉的機器上……鐵花漂浮在空中像許多閃爍的小星星,灑落在樹枝和冰面上,猶如一團團、一簇簇綻開的花朵爭相怒放。在寒冷的冬天居然能看到如此美麗的景色,在大年七年級看到了不一樣的新年煙火,全場一片“哇”聲,這吋我發現旁邊的那位老人一直在擺弄手機,好像是想拍攝視頻記錄下來,我豪不猶豫地幫助了這位老人拍視頻,他也向我表達了感謝。“好一個完美的謝幕!”打鐵花就這樣結束了,許多觀衆都流連忘返,遲遲不肯離開。

結束後,我才得知外婆前段日子腿受了涼一直沒有恢復,可在那時外婆卻心疼我讓我坐到了她的腿上,想到這裏,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頭。

後來爲了更好地發揚民間傳統文化,打鐵花中還增加了一些故事情節也吸引了更多的觀衆,打鐵花也變得多了些趣味,可我卻始終無法忘記那一場演出。

篇二十八: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燈謎中的情味故事

崔詩雨

民俗,其本意就是民間流傳的傳統習俗、風俗文化等一些是民間所特有的風土人情。在不同的節日中,其不同的傳統在不同的情況下,它所具有的民俗文化也是有所不同的。

比如,春節要去走親戚,拜親訪友、吃餃子;端午節要滑龍舟、包糉子;而元宵節則要吃元宵、猜燈謎、看花燈。

當元宵節來臨的時候,城裏到處都是火樹銀花、大街小巷處處張燈結綵、掛起燈籠。人來人往,東一簇、西一簇聚在一起,到處是笑語歡聲,晚上華燈初上,路邊的燈花點亮時,那可是漂亮極了,爲人們帶去了光明與希望,以及一份美好的期盼與溫暖,讓人感到心情舒暢。

晚上燈火通明,照亮了整個街道,散發着溫暖而又特別柔和,使走在路上的人們無不是個個面帶笑容。其中不泛有興致的,也會走過來猜上幾個燈謎娛樂一下,這也倒是一個很不錯的消遣方式呢。

元宵節那天除了可以邀上親朋好友一起看花燈,而且還可以吃到美味的元宵。元宵圓圓的、滑滑的、軟軟糯糯。吃起來甜甜的,基本上每個人都會忍不住喝上一碗。最開始的湯圓只有黑芝麻餡的,但隨着時代的不斷向前變遷與發展,湯圓演變得可謂是多姿多彩、花樣繁多。餡料有多種口味,大的、小的都可以混到一起煮,不像有些食品,混在一起就串味了,這也是元宵的一個特點吧。

元宵不僅很好吃,而且還有着比較特別的寓意,因爲它是圓的,象徵着團團圓圓、幸福美滿,這是人們比較喜歡的它的原因之一吧,它也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願。

正月十五,人們由賞花燈、吃元宵,而演變到現在除了賞燈吃元宵一家人也會打開電視觀看元宵晚會,笑聲不斷、其樂融融。

元宵節既特別而又帶有豐富的寓意,已經成爲人們不可缺少的節日了。

篇二十九: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探親的情味故事

劉子豪

我的家鄉在山西,那裏有着許許多多的民風民俗,可我最喜歡的是大年七年級回爺爺家過年了。

在大年七年級的早晨,大家一起回到爺爺家,叔叔,嬸嬸,伯伯高高興興的回家。老家的春節氣氛很濃,到處洋溢着過節的喜慶。家家戶戶的門框上都貼着紅色的大春聯,增加了幾分節日的味道。

家裏的大人們最忙碌的時間,也就是上午,家裏的女廚師們,脫下她們華麗的外衣,繫上她們進廚房必備的圍裙,各各"八仙過海一一各顯神通"拿出她們的看家本領。普普通通的食材在她們的手中來了個華麗的變身,一個頓豐盛的午餐正在她們的手中醞釀着。家中的男人們卻十分清閒,也看着電視邊聊着天,"今年的工作怎麼樣啊"、"明年的工作怎樣發展啊!"

而我們這些孩子最高興的事,無疑是拜年收紅包了。除了收紅包,我們也沒有閒着,樓上樓下的蹦跳。奶奶家以前的老物件,手電筒這類的東西都被我們這羣熊孩子一一翻箱倒櫃的找出來,擺弄一番。

臨近中午,我們跑累了,飯菜的香氣便把我們吸引了回來。我們便自告奮勇的擺起了桌子、碗筷。一家人圍坐在飯桌前,有說有笑,臉上都洋溢着幸福與喜悅。

篇三十: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剪紙中的情味故事

張雋誠

剪紙嘛,是門藝術,代代相傳,剪出生活的真諦。

嘗試離開喧囂的城市,遠離鬧市的轟鳴,去自己曾經生活過的鄉村看看。迴歸最原始的初心,拾起遺落在記憶深處的碎片。你會感到這個村莊的熟悉與陌生,夾雜着剪紙民俗的濃厚氣息,席捲而來。

剪紙多在鄉下,而城市少有。你會無一例外的在村莊的每家每戶的窗戶上,看到各種窗花和剪紙。但在我的記憶裏,城市卻從未出現過,或許是我不夠細心,沒有找見罷了。但是農村的剪紙確實是值得一說的。還依稀記得,小時候坐在大大的桑槐樹下,和幾個和自己差不多點大的小屁孩一起看奶奶剪紙的場景。奶奶一直是我所崇敬的人,因爲她不僅有扣人心絃的故事,剪紙的技術在村裏也算是一流,拿着短頭的剪刀,不幾下便能變出一隻兔子,幾個孩子便蜂擁着爭搶着把那片細薄的紅紙左看右看,細細端詳,如同一羣信徒供俸神像,把那兔子“視爲寶物”。

剪紙帶來的回憶太多太多,一把短剪刀,一片紅紙,就變出了那些的人,那些的事,那些的物。一片紅紙承載的太多太多,在那個時候表達着農村人民渴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或許我們已經忘卻,但在塵封的記憶裏,在歷史的長河中,他會永遠的存在着,小江匯聚成大河,成爲人類文明最寶貴的記憶。

還記得鄰居老爺爺家那紙糊的窗上貼着的農民與牛,那是我見到的第一幅剪紙畫。從此,奶奶家的窗邊,又多了一副幅泛着紅光的剪紙畫,緊挨着那些“狼”“虎”“馬”“兔”,在太陽下熠熠生輝,閃耀着我的童年。

兩年後的麪包車把拉回了城市,帶回了爸爸媽媽身邊,也結束了我的童年。我開始上學,但因爲早上一年學,我對幼兒園的記憶是早模糊不清的了,但那薄薄的紅紙和童年的那份純真,永遠留在我的腦海深處。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爺爺奶奶早就搬到了城裏,屋裏的雜草怕是已有半米多高了。何時能再回老家看窗花啊!

篇三十一: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糉子中的情味故事

盧越冉

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圍在一起包糉子。記得小時候,我見姥姥姥爺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包糉子,我十分疑惑的說:“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啊?”

原來端午吃糉子的習俗早已流傳千年,並留下了一個傳說:古代,有一個叫屈原的人,是楚國的賢臣,相傳他不忍看到自己的國家滅亡便投入汨羅江自盡。他死後當地百姓都非常悲痛,紛紛前往江邊憑弔。漁夫們划起小船,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入江中,希望讓魚、蝦不要啃食屈原的身體。後來人們害怕飯糰被蛟龍所食,就用樹葉包住飯糰,在外面纏上彩絲,久而久之,就發展爲現在糉子的模樣了。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西漢把糉子作爲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梟羮。一直到晉朝,糉子才成爲端午的應節食品。糉子應還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的傳統食品了。

我瞭解了以後,洗了洗手,擼起袖子,跟家人們坐在一起包糉子,情意濃濃,糉意濃濃。

篇三十二: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貼春聯中的情味故事

張語卿

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和福字,這是我們中華民族迎新年的民俗文化。正如王安石所說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米舊符。”

又到大年三十除夕,家家戶戶都洋溢歡聲笑語。當然,我們家也不例外,早上我很早就起來了,開始打掃衛生,換上新衣服便去貼春聯。

首先,我們將所有買的春聯拿出來擺到桌子上,挑選出一幅,找好春聯的橫批、上聯和下聯。舊春聯揭掉後,我拿出掃把把地上的紙屑掃乾淨。接着,媽媽拿出雙面膠,我接過媽媽手上的春聯,對着牆壁就直接按下去,"歪啦,歪啦!"媽媽喊道。我仔細一看,呀!真的貼得歪歪扭扭的,不忍直視,真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由於橫批位置太高,只好讓爸爸上陣,我便回家收拾殘局。可是不過一會兒,問題又來了,春聯像一個調皮的孩子,老是貼不好,中間的氣四處亂躥,感覺貼正了,但卻是歪的。這時便搬出我們的大兵——爺爺。他說:“貼春聯不能心急,要先固定好上面,在將中間按平,最後貼下面。“爸爸和媽媽按照爺爺的方法一貼,果然變得又正又直。在這片忙碌中,我們終於完成了貼春聯這一部分。接下來就是重頭戲,貼“福”字,掌握了貼春聯的規律後,爸爸三下兩下就貼了這個倒着的“福”,寓意着:新年到,福來到!

看着那鮮紅的春聯,大大的福字,我的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同時,通過這次貼春聯,我懂得了做事不能心急,一定要多練、多學,熟能生巧是非常重要的。

篇三十三:民俗中的情味故事作文

中秋中的情味故事

韓詩可

中秋節爲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又稱月節,因爲這一天月亮圓滿,象徵團圓。中秋節自古便有賞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在我的家鄉更是如此。

早晨爸爸開着車帶我們前往奶奶家,發現我們是最早到達的,於是我就幫忙打掃衛生,媽媽和奶奶做飯,不久,叔叔嬸嬸也到家了帶了不少水果、甜品,還有我最愛的零食,叔叔可真是下了血本了,這下我可有口福了,很快就到了中午,媽媽和奶奶準備好了豐富可口的飯菜,全家開始享用,大家有說有笑,度過了一個歡樂、美好的中午。

很快就到了晚飯時間,隨着一塊塊月餅進了肚子,月亮也漸漸清晰,當所有人都吃完飯,我們就去院子裏賞月。我和爸爸、媽媽和叔叔嬸嬸坐到搖籃上,靜靜的仰望着月亮。一開始月亮的顏色很淺,接着,變得深了起來,發出的光芒也越來越亮。最後,一輪明月像一個巨大的玉盤掛在深藍色的天空上。柔和的月光猶如一塊透明的白紗籠罩着大地,奶奶開始給我們講解中秋節的來歷,雖然聽過很多次,但認聽的津津有味。快樂的時光很快結束了,我卻依然沉浸在月光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mqwmm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