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中國石窟簡史讀後感1000字(通用3篇)作文

中國石窟簡史讀後感1000字(通用3篇)作文

篇一:中國石窟簡史讀後感1000字

中國石窟簡史讀後感1000字(通用3篇)作文

這次暑假我閱讀了一本書叫《中國石窟簡史》是考古學家常青所寫的,這本書也獲得過“2021浙版好書年度榜”等榮譽,它介紹了石窟藝術逐步中國化的過程,展現了石窟藝術博大恢弘的形象氣度與精妙絕倫的藝術特色,是一部綻放中國石窟文化藝術光芒的生動史書。非常值得我們去探究。

這本書以全球史的視角切入從考古所見最早的印度石窟至中亞石窟、再至西域石窟和中原石窟摩崖修建的歷史嚴格進行概述,指出中國所見最早的東漢時期的摩崖壁畫均勻中亞的貴霜王朝有密切關聯性,用以論證中國石窟從東漢到十六國時期均受貴霜王朝深遠影響,在從時間上嚴格按照,講述了各個朝代重要石窟。由西到東,由南向北,以時間發展爲脈絡講述了我國石窟開鑿歷史和發展路徑,地域和時空間的融合、繼承、揚棄等等清晰易懂。

書中寫的東西有很多,並且十分具體。比如,雲岡最初開鑿的這5所大型石窟,大體都是模擬橢圓形平面、穹隆頂的草廬形式,樣子很像今天的大半個蒙古包。窟裏的主像形體高大,佔據了窟內面積的大部分。從石窟的內容與佈局觀察:18窟主像是一尊高15。5米的立佛,身邊站着二菩薩與二立佛;19、20窟的主像都是坐佛,高度分別是16。8米、13。7米,身邊分別有兩身倚坐(雙小腿下垂的坐姿)佛或立佛像,第19窟的兩身脅侍倚坐佛像是在第二期補雕完成的。因此,這3窟的題材都是以三身佛像構成的三世佛,代表着過去的燃燈佛(或其他佛)、現世的釋迦佛、未來的彌勒佛。

這一列5窟巨大的佛祖真容雕刻,是監造者曇曜精心策劃、特意設計的。其實他們表現的還是五級大寺內那5位皇帝,按照順序從西向東分配:20、19、18窟中的主佛,分別代表拓跋珪、拓跋嗣和拓跋燾;17窟那身還沒有成佛的彌勒菩薩代表未即皇位就死去的拓跋晃;16窟的單身釋迦立像,指的是當時在位的文成帝拓跋濬。在山岩中開鑿出來的佛像是無法搬移的,比起五級大寺的銅鑄像來,更可以長久地保存下去。這種企圖以此維持北魏政權長治久安的做法目的是很清楚的。

這本書還介紹了歷代典型風格的共性特徵、以及特色石窟的突出個性,從東漢至晚清詳盡石窟建築、藝術手法的發展流變。在書末附錄包括國內各省重要石窟的朝代、國家文物等級的統計表格,方便讀者在閱讀之後去定位參觀。書後面的主要石窟分佈圖製作的非常用心,書中的知識非常值得學習和探索。

我們可以在這本書中學習到許許多多的知識,拓展我們的知識層面,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我們中國的石窟,這本書也被許多學者稱讚,裏面將石窟的歷史文化通通記了下來,還有精美的圖片,一整本書看下來後,感覺好像也跟着遊覽了一遍各地的石窟,猶如在家旅行一樣,非常推薦大家在空餘的時間裏可以去看看。

篇二:中國石窟簡史讀後感1000字

《中國石窟簡史》全書從石窟藝術的起源說起,重點就中國石窟寺的發展歷程,進行總體描述,使讀者不僅對石窟寺有一個大致的瞭解,而且,還能喚起更多的人,投身到文物保護行列,讓這些閃耀着民族智慧的藝術瑰寶,繼續在歲月的長河中綻放出時代光輝。

中國石窟集建築、雕塑、壁畫、書法等多重藝術於一體,是佛教文化的結晶。本書在講述中國石窟整體概貌的同時,嚴格按照年代順序,依次詳解了十六國、北魏、隋唐、五代、兩宋、元、明、清等不同年代的石窟演繹史。針對一些重點石窟的由來、開鑿時間、主持者、地質特徵等信息,分門別類地予以解讀。從中,我們不難發現,中國石窟不愧爲一本厚重的“大書”,它不但鮮活地融入了華夏各民族的宗教信仰、社會風尚,而且集中反映了各朝代的經濟發展、文化交融等情況。

翻閱這本“大書”,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外石窟藝術互通有無、取長補短的歷史。充分說明中國石窟絕非憑空而來,而是在充分的比對、激烈的文化碰撞中誕生的結果。正是這種高質量、高水平的文化交流,讓我們的民族匠人,秉承着工匠精神,兼收幷蓄,融會貫通,創新求變,最終形成了中國石窟俊逸華美、高大挺拔的獨特風格。

回顧一千多年的中國石窟史,勤勞智慧的衆多工匠,爬山涉水,涉江過灘,克服各種艱難險阻,攀上高高的山嶺,以其高超的技藝,融入巧妙的哲思,爲我們創造出一大批燦如繁星的石窟佳作。例如洛陽龍門石窟,聳立在質地堅硬的寒武、奧陶紀石灰岩上,在它的表面雕刻着精細紋飾與形象。大同雲岡石窟,修建在較爲鬆散的侏羅紀砂岩上,雕鑿有一系列宏偉的大型洞窟。敦煌莫高窟,則挺立在大漠深處,在礫岩上抹泥層,再製作泥塑像或繪壁畫。可以說,每一座標誌性的石窟在建構、鑿造、繪製的過程中,都各有各的特色。或深深融入華夏的血脈,或氤氳古老的中華風情,或彰顯濃郁的中國氣派,最終成爲各民族團結和睦的有力見證。

《中國石窟簡史》精緻、簡約地還原了中國石窟的生成史,是一部傑作。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榮新江給予了中肯的評價,他說:“中國石窟是系在絲綢之路上的一串明珠,是展現佛教藝術的一幅繪畫長卷,是排列有序的一條雕塑長廊,是述說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部厚重史書。這一切,都通過作者精妙之筆,呈現在讀者面前。”通過這部中國石窟發展簡史,得以領略到衆多石窟寺的風采,這些薈萃着文明交響的藝術珍品,鐫刻着千年不變的中華魂,值得我們用心守護。

篇三:中國石窟簡史讀後感1000字

1921年7月23日,這一天,是我們黨成立的日子,它如同一團熊熊烈火,給華夏大陸重新帶來光明與希望,當然,在那漫長而艱苦的覺醒年代,更少不了千千萬萬的愛國志士,他們也積極投入到了鬥爭與建設當中。

很多時候,我們都曾想過,人生應該如何度過,如何才能過得更有價值、更不虛此生,也就是,一個人活着,應該考慮爲人世間做點什麼、貢獻些什麼,爲歷史留下些什麼。《中國石窟簡史》就記錄了這樣一位不枉一生藝術家,他的生命平凡卻偉大,他是常書鴻先生。

常書鴻降生於1904年的驚蟄時分,他出生在西湖邊,早年作爲教育部的公費藝術留學生,求學法國里昂,他在里昂中法大學美術專科的學習就好比是如魚得水,在石膏素描班裏頗得賞識,後被舉薦致竇古特教授的油畫班,教授對他的畫作也是十分看重。在他正式在里昂安身之時,他的情人陳芝秀也來到里昂,在妻子的陪伴下,常書鴻更是完成了許多以妻子爲原型的人物畫作,他的油畫靜物更是寫滿了那個夏天的每一頁,不久,在竇古特教授的推薦下,他的多個畫作得獎,頓時名聲大噪,可謂是因畫功成名就,事業生活雙豐收。

但恰恰在這個時候,他在一個書攤偶然翻開的一本小畫冊,改變了他的人生之路。那是一部《敦煌石窟圖錄》,由六本小冊子合訂而成,裏面有甘肅敦煌千佛洞壁畫和塑像圖片,常書鴻徹底被這些壁畫所打動了,書頁像秋風中的落葉在他手中簌簌翻飛,一遍又一遍,因爲當時買不起書,所以幾天後他來到吉美博物館,那裏還有許多來自敦煌的彩色絹畫和資料。接連幾天,他都在吉美博物館流連,這時候,一個想法在他心裏萌生——回祖國去。於是,他說服妻子與剛出生的孩子,懷揣着對藝術癡迷的熱愛,在1936年,放棄了法國的安定生活和創作環境,在戰火紛飛的中日戰爭亂世中,回到祖國。1943年,他又幾經轉折抵達敦煌莫高窟,在嚴酷的自然環境和極其匱乏的物質條件下,籌備建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即使當時根本沒人想去敦煌,他還是找到了幾個志同道合的研究人員,踏上了壁畫藝術研究之路。

到敦煌去!到敦煌去!常書鴻帶領着他的團隊,駕着輛破舊的敞篷卡車,望敦煌駛去。卡車隆隆地響着刺耳的聲響,可在這個時期常書鴻聽來,卻雄壯之極,因爲他覺得那是上天爲他們的出發而發出的雷霆式的禮讚,寒風刺骨,如錐如鑽,直往人的骨頭縫裏鑽!來到莫高窟千佛洞,在藍天麗日的映照下,常書鴻朝思暮想的敦煌千佛洞,敦煌莫高窟,現在就像一架鑲金嵌玉的珠寶錦繡屏,以無與倫比的美麗,以難以言喻的生動,炫人眼目地橫陳在他的面前,就這樣,他在這裏紮下根來。

此後風人生中,常書鴻嚐盡了家庭離散、橫遭迫害的苦酒。但即便如此,他一生都保留着這樣一種使命感:敦煌藝術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捨命也得保護它。

今天,在新中國無比輝煌之際,作爲國人,我們應當銘記常書鴻先生對敦煌壁畫藝術的研究與保護,因爲這無疑是祖國文化藝術最璀璨的財富,當然,我們也更應當銘記,千千萬萬像常書鴻先生一樣的愛國志士,正因爲他們的存在,讓我華夏文明無比閃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6xveo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