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中國話》讀後感(精選4篇)作文

《中國話》讀後感(精選4篇)作文

篇一:《中國話》讀後感

《中國話》讀後感(精選4篇)作文

暑假伊始,去書店挑書,一眼就看到了這本《中國話》,他遍佈藍紅文字的封面,在一衆書中格外顯眼。內容很學術,很少有贅述,約莫花了一個月才斷斷續續的將他看完,讀後有些感想。

西漢的《淮南子·本經訓》中有這樣的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漢字的出現,在先人看來,是驚天地泣鬼神的一種壯舉,漢字演變的同時也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成長。“魅環宇宙載風雲,力透萬年盡國魂。語潤民風真善美,文旋山海演紅塵。”也正是千百年來人們對於漢字最高的評價。

作者在這本書中以一種對我而言比較新奇方式——類似於知識考古的方式對漢語言文字進行追根溯源,從一個字或詞出發,追尋着地理方位的遠近,探究着漢語言文字在演變過程中對周邊國家的影響;亦或是追本溯源,探尋漢字最初的含義。

比如歷史中常常用到的天干地支,自從中國漢字誕生開始,中國人就採用十二地支記日,同時搭配天干一同使用。在《甲骨文合集》的第37986號中,整齊地刻着60個干支循環,有人說這是巫師練習所用,也有人說可能是起到近似日曆的時間提醒功能,種種說法,無從論證。

雖然天干地支在現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頻率已大不如前,但在周邊國家,比如在印度的東北地區,在阿洪姆人使用祖先的傣語誦唸宗教儀式的咒語中,仍能找到十二干支的痕跡,他們的語言,與中國雲南大山深處的“布央族”語言一樣,“寅”和“辰”都沒有鼻音,作者在除漢字之外最早形成成熟系統的藏文,以及一種非常古老的獨龍語中,發現了相同的不同點,說明歷史上漢語中曾有過-r,在中古以來漢語的一部分鼻音變成了-n,進而推測天干地支中其餘的,發音發生變化的字也經歷了相似的演變。

又比如“豬”這個字的演變。

“豕、彘、豬”這三個字,是漢語中最常用來表現豬的字。最早在甲骨文中出現的是“豕”,但是這個字在當今現代漢語中已消失殆盡,很少有人認得。這個字其實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他。從字面上來看,房子下邊養一隻豬,纔是家,纔是生活的地方,至今南方的某些少數民族還保留着上屋住人,下圈養豬的傳統,生動地詮釋了“家”這個字的含義。

“彘”在甲骨文中亦有出現,讓人費解的是“豬”這個字,到了戰國時期纔出現在文獻資料中。更奇怪的是,“豕、彘、豬”這三個字都曾在戰國時期的文獻中出現過,但是到了秦朝後,“豬”則又從文獻中神祕消失了。

在湖南龍山縣的裏耶鎮出土的《裏耶秦簡》第8層第461號簡中有這樣一句話:“毋敢日豬曰彘。”鄭子寧在書中的解釋是是不能寫豬,以免惹上禍端的意思。不管是因爲什麼,總之秦朝統一之後到西漢的這段時間,“豬”字消失了,後來一直到東漢時期,作爲通用語的“豬”才得以迅速發展迅,而變爲方言的“豕、彘”則越來越少出現了。

常言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個字都有其獨特含義,甚至是多重含義,在不同的方言中,其內涵也各不相同,更有甚者讀音都有所變化。現下高中的我們,不過纔將將脫離了文盲的範疇。正如蘇軾所立下的志向——“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篇二:《中國話》讀後感

緊扣時代脈絡悟人生之意

時代是一條長河,包含着許多的不可能。如今我們正生活在這個時代,我們有必要緊扣時代,悟人生之意。現在的中國,擁有強大的文化底蘊和歷史,也正以一種大國風範登向歷史舞臺,作爲新生代應該在時代發現自己,需要通過讀好書獲得讀書經驗,來成就人生意義。

杭州,是2022年亞運會的舉辦地點,也是我的故鄉,我非常高興,我爲我的故鄉是杭州感到自豪,上升到高層次,也是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真的變強大了,這讓我想到了鄭子寧先生寫的著作《中國話》。它是從語言角度探索中國人的歷史與文化記憶的語言學科普,九大領域解讀中國話的起源與傳播,考察我們日常使用的詞語。書評人維舟評價道,《中國話》對“語言中的歷史線索”有非常精彩的論證,深入淺出又饒有意味,但這並不只是“趣味歷史”而已……因爲語言中異於規律的現象不僅可以提醒我們對結構的重新認識,也可以補齊文化交流中“缺失的一環”,有時是被遺忘的歷史。對《中國話》給予了極高的讚美,其本質是中國話的內核太強大,如今不光中國話,中國其他方面也在出谷遷喬。我們這一代應該不斷學習,緊跟時代的步伐。

這次的亞運會包含了奧運項目28項和非奧運項目9項,比較有新意的是這次與2017年9月份舉行的第36屆亞奧理事會全體代表大會上初步確定的34個杭州亞運會競賽項目相比,在奧運項目上新增了馬術,非奧項目龍舟則作爲分項併入奧運項目中的皮划艇,同時新增克柔術、柔術和板球3個非奧項目。這也是一種新的突破,這些運動會走進人們的視野中,並意味着開始被更多社會羣體接受。這讓我想起了創新,創新是進步的第一動力。當下的生活也無時無刻在創新中,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方便,但我們不能被時代的牽着鼻子走。科技在進步意味着它正在取代人在進行工作,但人類的意識是機器人永遠無法擁有的。我們要依靠我們個體的獨特性來打造一個屬於我們的時代。

這是個現實的社會,總有在這個社會的底層,也就是總有人不能拿到冠軍。特別是這種競技類的運動項目,天賦的確是很重要的,但不是每個人都擁有這樣的天賦,你可能在電視上只看見他們光鮮亮麗的站在領獎臺上,卻忽略了背後有多努力。人類,強在意識,也輸在意識。他們是邪惡的,例如:孫楊在里約奧運會上以1分44秒65的成績,獲得里約奧運會男子200米自由泳金牌。你只會肯定現在他一時的光彩,之後的失利都會得到謾罵。我也特別厭惡這種行爲,所以我要送給你們《我心飛揚》中的語句“呵呵,旁人哪知道哪句話是你割裂了心寫出來的,哪句話你才寫了一半突然就哭花了妝。每個人都很忙,沒人有閒心聽你的嘟囔。話還是說給自己聽最懂,這世界上沒有能聽見你心的人。別矯情了好麼,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相信誰都沒有相信自己最可靠,因爲你是最獨特的,一味的都是潔白的紙不如獨特的你們在這白紙上畫出時代的彩色軌跡

篇三:《中國話》讀後感

我們說的話

感受語言漢字的魅力,探究文字的演變,解密傳統文化的密碼。會帶來我們中國話的魅力。

陳列着成百上千書的書架上我一眼便看到了這本書,因爲我非常喜歡SHE所演唱的《中國話》。正如歌詞所寫的那樣“多少年我們苦練英文發音和文法”現在“換他們卷着舌頭平上去入的變化,平平仄仄平平仄”好聰明的中國人,好優美的中國話。在中國境內就有129種語言,而且還不包括方言。

“漢字是藝術的文字,每個字都像一座山,當中有着豐富的蘊含。”沒錯,正是如此,漢字語言文字就像一串串跳動的音符,能夠讓人領略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也能讓人在上古時代的歷史與現代文明中來回穿梭。這種文化的跳動深深的根植在我們中國人的血脈之中。

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也開始創造出了一些新奇的中國話,例如前段時間風靡一時的“郭語”還有當下非常火的“簡寫”,例如“yyds,y1s1,srds,nsdd。”這些詞彙老一輩的人看了就一頭霧水,對於年輕人來說並不難理解,它們分別是“永遠滴神,有一說一,雖然但是,你說得對”的意思。

年輕人們創造出來了很多滑稽的語調,這種現象就像把雙刃劍,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顯而易見的是得到了大衆的喜愛,也讓大家提升了創造的能力。字母縮寫已經從最開始的粉絲們圈地自萌的“行業黑話”,成爲了一種破壁出圈的時尚潮流,那麼壞處就是說它已經威脅到漢語言文字的純正,損害到了漢語言文字的美感。

這並不是小題大做,漢語言文字由自己獨特的表意性與結構性和縮寫文字更加類似於西方語言,即使它表達的是中文意思,但他也一定度上來說會影響到正常使用漢語的交流造成表達能力的退化,尤其在飯圈,二次元裏更多的是正處於學習階段的學生。當然我相信我們聰明的中國青少年不會被埋沒於此,但我們也是時候停下匆忙的腳步,重新審視我們中華文化的歷史文化,領略漢字語言給我們帶來的詩韻和美感。

我們可以創造新的事物,但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根本。

中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它支撐着我們的中國話,世界上其他文明也有古老的文字,如古埃及的聖書字和古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到後來他們都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有中國的漢字一直傳承下來,並繼續發揚光大,三年的風霜,讓中國漢字擁有了無與倫比的魅力與內涵。千年的演變賦予了中國漢字深刻的思想和內容,上下5000年的文明,賦予了我們堅實的底氣。

所以讓我們新一代再傳承下去!讓中國話,漢字一直流淌在歲月的長河之中吧!最後,讓我們緊跟着《中國話》一起,感受中華民族語言文化的魅力,探究漢語言文字的歷史演變,不負時代。

篇四:《中國話》讀後感

中國話?簡單,從小就學,每天都用。

中國話?不簡單,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歷史悠久並傳承至今。

大家應該都記得,小時候經常被家長說“好好說話”、“中國話不會說嗎”、“中國話聽不懂嗎”。那時候總是不屑地說“誰不會呀”。可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才發現,還真不一定會。

你知道嗎?現在漢語方言中,廣州的粵語方言讀音是離古漢語最相近的。

你知道嗎?中國最古老的原產作物是稻米,原產於長江中下游,距今有九千多年曆史了,一直都是工序繁雜、生產辛苦,我們要珍惜糧食。

你知道嗎?中國很早就非常科學的解決了數字的“進制”的問題,否則有多少數字就得多少數詞,會遠遠超過人類大腦所能處理的記憶極限。

你知道嗎?全世界數詞系統大都採用十進制的方式,這可能和我們的雙手有關。

你知道嗎?“家”字是個會意字,古代的華夏人對家的概念就是“屋頂下有豬”,可見豬在古代華夏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你知道嗎?雁就是野生的鵝,鵝就是家養的雁。中國的家鵝是從鴻雁馴化而來,所以頭頂“肉瘤”,而歐洲的家鵝是從灰雁馴化而來,頭頂無瘤。

你知道嗎?古中國對青銅的冶煉發明和對鍊鐵的技術提升都依託於高超的燒陶技術。

你知道嗎?古中國的親屬稱謂非常多樣,尤其近幾百年間,漢語的稱呼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有一個稱呼卻展現了異乎尋常的穩定性,那就是“舅”,“孃親舅大”是有歷史依據的。

你知道嗎?“南江北河”的說法在我國東北的北部是不成立的,那裏嚴格按照“大江小河”的規律。

……

對於個人成長來說,肯定是先說話後寫字,對於一個語言文化來說,也肯定是先有發音再有文字,然後文字的演變又促進了發音的進化。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我們的祖先並不滿足於言語上的交流,在言語交流上沒有障礙以後,努力通過“符號”進行記錄和傳承,這樣就有了文字。中國人的傳承精神造就了中國歷史的連續性,早在西漢就有楊雄所著的《方言》,給今天的中國人瞭解兩千多年前中華大地上的語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中國話》則通過彙總再發散的方式,讓我們更好的瞭解中國的語言史。

《中國話》整體來說是一本通俗易懂、方位全面的入門級語言學著作,從飲食、數字、動物、稱謂、地名等多角度探討了中國話的發展和演變,是對中國語言的歷史探討。

首先,《中國話》是一本實在的書,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過度的修飾,甚至連直接的肯定與表揚都沒有。跟中國人做事一樣,實在到家了。

書中大量引用了各國和地區的語言並配以圖示,讓你輕而易舉了解中國話。但由於語言學本身就是一門歷史學,語言的發展是對人類在歷史中的軌跡的記錄,書中以大量史實爲依據,並引用了大量古書籍和生僻字,要對中國及周邊地區歷史有所瞭解,還需偶爾藉助詞典,這樣理解起來就更遊刃有餘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oj58z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