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關於民俗的作文(精選10篇)

關於民俗的作文(精選10篇)

篇一:關於民俗的作文

關於民俗的作文(精選10篇)

徐赫鍶

東北有許多風俗,我印象最深的卻是東北的大秧歌和飲食。我的老家是一個小村莊,所以過年的時候依舊很保留以前的習俗。“正月裏來是新春呀,青草芽兒往上升哎呦,天憑上日月你就人憑上心唉人憑上心唉,哪哈咿呀嘿……”伴隨着歡快的歌曲,廣播前面的老爺爺,老奶奶們都開始跳起來了。他們邊唱歌邊跳舞,又扭又唱,動作一致,就像一個人跳的一樣,越跳越歡快,他們還拿着五彩的扇子,跳啊跳啊,就像一道亮麗的彩虹。每當這時,人們都聚過來觀看。有的把小板凳拿出來,坐在那裏看;有的坐在那兒嘮起了家常;有的看得很興奮,竟手舞足蹈起來;還有的在給他們打拍子。來來往往的人越來越多,小孩子們也上前湊熱鬧他們七上八下地跳起來,很有趣。人越聚越多,彷彿這不是在扭秧歌,而是在開一場盛大的舞林大會。

東北的扭秧歌讓我印象深刻,當然,飲食也很有特色。東北最出名的飲食莫過於酸菜了,每到冬天,家家都會醃酸菜,拿一個大缸把白菜放進去,等到了冬天,每家每戶都有酸菜的香味。豬肉燉白菜是每個東北人都吃過的菜品,隔一段時間就要吃一次。

我熱愛東北,更喜愛東北淳樸的民風民俗。

篇二:關於民俗的作文

東北純手工大醬

陳海毓

東北人就沒有不知道大醬的,大醬是東北人生活中無法離開的副食,蒸炒蘸拌,樣樣離不開它。

過去的東北家家戶戶都做大醬,可現在已經很少見到有哪家哪戶自己做純手工大醬了,但我們家卻一直堅持着這一門手藝,姥姥總說:“外面買的都不是百分百用黃豆做的,哪有自己家做的好,噴香噴香的,拿小蔥蘸一下大醬咬一大口那叫一個舒坦!”

一到落葉離家的時候,姥姥就會翻出一大袋黃豆,將它焯水撈乾搗成泥,最後還要壓成一個個大醬磚頭,做成這樣還不能吃呢,要留到下年五月才能開啓那道最重要的工程——下大醬。將大醬磚沖洗乾淨後放入那個小缸中按比例加入鹽和水後封上蓋子,讓它整個夏天一直孤獨的呆在缸裏獨自發酵。

這個過程一不留神,這個大醬裏頭可能就生蛆了,但這蛆對身體卻也沒什麼危害,就是看着挺膈應人的。東北有句老話專說這大醬裏的蛆“醬缸裏面的蛆,不咬人膈應人”。我小時候口味特別重幹吃大醬都不嫌齁,姥姥總是擔心我鹽吃多了對身體不好,就總是騙我說:“這大醬裏可會生蛆呢,那蛆一不留神就會把你的肚子給穿破。”當時我看着這缸頓時就躲的遠遠的,好一段時間沒敢吃大醬,就怕有蛆鑽到我的肚子裏。現在長大了也知道姥姥在故意嚇唬我,但我仍然每次都配合姥姥裝作一臉驚恐的模樣張着大嘴慘叫着。但每次吃着大醬做出來的菜時,心裏總是感覺暖暖的,那是姥姥溫暖的愛在口中融化,流入心間。

但它除了生蛆卻沒有什麼不好的地方,就像一句網絡用語所言:“我就像是一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樣樣配它都好吃。豆腐它的晶瑩有如白玉一般細膩溫柔,有凝脂一般的肌膚披上大醬那深棕色的外套使其增添了一份神祕感,讓人更好奇它的滋味,用小勺輕輕舀起一塊深棕色的豆腐,大醬濃厚的醇香與豆腐溫潤的細膩相得益彰,感受着它沿着舌尖入口即化的夢幻般的觸覺卻又留下無限的回味。

但現在快節奏的生活卻早已經將純手工大醬無情的淘汰,那麼這項東北發源的手藝就這麼消失了嗎?不,我相信仍然有人像我們家一樣傳承着我們東北的大醬手藝,傳承着我們東北的獨特情懷,讓全中國的人知道東北獨有的特色。

篇三:關於民俗的作文

李宗澤

我奶奶家住在東北林區,早幾年這裏都是大片的平房,雖然現在都是樓房了,但這裏至今還保留着一些傳統的民風民俗。

以前他們住的都是火炕,它就是冬天的守護神、暖寶寶。它既能當作客廳的沙發、又能當作餐廳的椅子、還是臥室的大牀。東北人都很好客,尤其到冬天農閒時,人們都愛串門。白天來人去客,大夥都盤腿圍坐在火炕上,磕着瓜子、嘮着家常,一晃小半天就過去了;吃飯時,一家人坐在火炕上,圍在炕桌邊,吃着小雞燉蘑菇、大鵝燉酸菜、豬肉燉粉條……晚上睡覺,就更熱鬧了,一家人擠在一鋪大炕上,就算窗外多麼寒冷,睡在熱乎乎的熱炕頭上,都不會覺得寒冷,在炕上,躺着、聊着,漸漸睡去,可如今卻告別了那溫暖的土炕。

現在雖然都住進了樓房,但他們依舊熱情,好客。誰家做了美食,就會送給左右鄰居,他們依舊熱愛串門,一起嘮家常、打牌、跳舞。

奶奶是秧歌隊的一員,每到新年來臨之際,也是她最忙的時候,大年七年級早上,她就和夥伴們,去各個機關團體演出。去年我跟隨奶奶的秧歌隊,看見了他們熱情似火的表演。在冷冽的寒風中,把那熱情的敲鑼打鼓聲傳如人們的耳中,這是我第一次看見過年的扭秧歌團隊上門演出,他們穿着鮮豔的服裝,畫着誇張的濃妝,有的人踩着高蹺,但卻十分靈活,他們好似煙花一樣絢爛多彩。聽奶奶說,扭秧歌最開始是農民插秧勞作時,爲了緩解疲勞而一起唱跳的娛樂項目,既是迎接春天的到來,更是在爲小秧苗注入力量。隨着時間的演變扭秧歌變成了一種歌舞形式,爲人們的空閒生活添資添彩,但隨着各種新型文化的注入,年輕人不再關注扭秧歌,但是它卻變成了廣場舞大媽的最愛,它融入了現代生活而不是漸漸消失。

東北的民俗中充滿熱情豪放,對人對事都是真誠,如果你想了解這塊白山黑水的土地,那麼就跟我來吧。

篇四:關於民俗的作文

王梓旗

我生在東北,也長在東北。這片黑土地上的習俗時刻環繞在我的周圍。

東北吃食很多,我最喜歡粘豆包。三姨姥爺做豆包做得好,只要有時間,一大袋凍的像冰一般硬的豆包就會給這些親戚送去。粘豆包最傳統的吃法就是蒸了,提前將豆包化好,然後放在鍋里加熱,幾分鐘後打開鍋蓋,一團熱氣就竄了出來剛出鍋的豆包互相緊緊地貼在了一起,不願分開。它入口也是一樣粘,但裏面的豆餡兒和剛蘸的白糖使人吃出了竈糖的感覺,只是豆包甜的與其他糖不同。

秧歌也是東北的習俗之一,但我之前卻對它沒有好感。沒上國中時姥姥總是想讓我和她一起去公園散步,但我總是連連拒絕——公園裏的秧歌隊聲音實在是太大了。偶爾路過幾次,現在還記憶猶新。一羣“老頭老太太”洋溢着笑容,穿着花花綠綠的衣服,手裏拿着扭秧歌專用的扇子和手絹揮舞,整齊地踏着舞步。旁邊的伴奏甚至還不如舞蹈,震耳欲聾。老爺爺們十分賣力,吹喇叭的臉通紅,腮幫子鼓的老高;敲鼓的用力掄着鼓棒,發出“邦邦邦”的聲音。看着他們總有種過年的喜慶。家離公園不遠,那時每天晚上都能聽見他們的聲音,但現在不知道爲什麼他們不再扭秧歌了,一直不喜歡秧歌的我還總覺得晚上缺了什麼,也許是因爲東北秧歌的熱情吧。

東北的冬天遊客多,因爲這裏的雪大,可以滑雪,但這是近幾年纔有的,爸爸媽媽那時候玩的都是爬犁。爬犁不同於雪橇,它只能讓人坐在上面自己用兩個長長的“鐵釘”來前行。靠人拉多沒勁!自己坐在上面,與其他人互相追逐纔有玩的勁頭。而且東北湖上的冰厚,附近沒有湖,小區裏也總有個結冰的地方,穿個不防滑的鞋,在上面使勁一滑,也能滑出很遠。

進入東北,不是靠地圖和路標,而是因爲看見東北的傳統與文化和“東北人”。

篇五:關於民俗的作文

許航碩

寒風吹走了路上的行人,可卻吹來了臘月中人們久久期待的臘八。

大清早,天沒有一點光亮,姥姥家便忙碌起來了。四五平米的廚房裏,全家人擠在裏面,歡聲笑語中夾雜着鍋碗瓢盆碰撞的“叮叮噹噹”。

我揉着眼睛靠在廚房門上,竈臺旁的臺子上擺了不下十個碗,裝着不同的糧食穀物。

姥爺朝我擺擺手,說:“大孫兒,一會兒喝臘八粥!”然後便去剝花生粒上的薄皮了。

紅棗、花生、蓮子、紅豆……一眼打量過去,舔着嘴脣,恨不得生着就把他們全吃進肚。忙忙碌碌中,很快,花生、白果都已露出白身子了——一切都準備好了。十幾個碗中不重樣的米,都倒進了一個大鍋中,嘩嘩的加入沒過米好一大截的水,好像一個小湖——清澈得能看見下面小石子的湖。

扣上大鐵蓋子,鍋下的煤氣竈躥起了火苗。粥得煮上一小時,這一小時分外地漫長,聞着那香甜的味兒,嘴裏卻餓得發苦。

打開蓋兒,熱氣中,隱約地,眯着眼,看到棗紅色的粥吐着泡泡,裏面的米翻騰着——那清澈的湖水被攪渾了似的。姥姥三隻手指捏起一大塊兒冰糖,冰糖下端先貼着粥面,鬆開手,冰糖緩緩沉了下去。煮好後,除了送親友的,自己家喝的,鍋中定要留下些,寓意着年年有餘。

“傳說這粥可還幫助了釋迦摩尼修煉成佛呢!”姥姥打趣道。“那大孫兒可得多喝點啊!”姥爺也接過了話茬。

“臘七臘八,凍掉下巴。”不過,這臘八粥好似有魔力似的,喝上一碗寒冷便都被驅散了,留下的便只有家人同過臘八節的溫暖,還有如“過了臘八就是年”所說對年的期盼。

篇六:關於民俗的作文

於孟橋

新年鬧“獅”

這次的新年註定是不一般的。

拜年之際,偶然在牆上看見幾張海報,“舞獅”標題登時讓我來了興致:“此景”作爲中國民間傳統表演藝術,認爲能夠驅邪辟鬼,而恰逢春節之季,舞獅助慶必定十分熱鬧新奇。好奇心的驅使下,我決定前往一探究竟。

陣陣敲鑼打鼓聲與歡呼聲便相互混雜着傳入我的耳中。那“咚鏘咚鏘咚咚鏘”的聲音在我腦中反覆迴響,揮之不去,帶給我無限驚喜。今日所見竟然是青島並不常見到的南獅,又稱“醒獅”。南獅獅頭有些接近傳說中年獸的樣子,且色彩豔麗,令人眼前一亮。其中的各種活動中,“大頭佛”與“採青”等項目可謂是古人的“智慧結晶”了。

隨着一聲響亮的“咚”,一紅一金兩隻獅子中間,一個頭戴“大頭佛”、手裏搖着大葵扇的人像喝醉了酒一樣“亂入”舞臺。他走近那頭金獅子,一個翻身竟直接騎了上去,還用扇子輕蔑地拍了拍它的頭。那金獅原本還能勉強忍耐,現在見此,哪受得了這樣的“羞辱”,頓時“怒髮衝冠”“火冒三丈”,開始在場地內狂奔,並使出“河東獅吼”的“大招”,那氣勢,氣吞山河,驚天動地,好比真正的雄獅一樣“萬‘獅’莫當”。接着,只見他一個“鹹魚翻身”,把“大頭佛”摔倒在了地上。看着“大頭佛”滑稽的樣子,全場人不約而同爆發出笑聲,我也想:這個表演果真是新年鬧“獅”!

“大頭佛”灰溜溜地下臺後,才真正到了舞獅的高潮——採青。相傳“採青”原先是有“反清復明”之意,現時一般是取其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徵,遂大家對其特別期待。先是紅獅子打頭陣,率先一躍,整個跳了上梅花樁。它在梅花樁上來回地奔走,一會兒單腳向上一跳,一會兒後退幾步,像是個頑皮的孩子。不久,那金獅子也輕輕鬆鬆地上來了,與紅獅子相遇的時候,它便一側身,與紅獅子擦肩躍過,讓觀衆們連連叫好。兩獅越跳越高,是時間採青了。這時,紅獅子來到了最高的一根木樁,下蹲,蓄力向上一跳,用大嘴把竹竿上的“青”咬了下來,人羣便爆發出了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

一人挑逗,二獅爭“青”,真是好一場新年鬧“獅”啊!這個新年註定要大鬧一場!

篇七:關於民俗的作文

白悅瑤

在很多人心中,東北是一個很“土”的地方,那裏人們的語言,行爲,都不是十分得體。但如果真正瞭解東北之後,你就會發現其實東北的人們很樸實。

都說好吃不如餃子,但這句話應該是對應北方的,聽南方的朋友說,南方過年是吃混沌的。在東北,很多節日都吃餃子。過生日要吃,冬至要吃,小年要吃,大年三十也要吃,一吃還要吃三天……但這些也並非是所有東北人都做的。

東北的習俗在鄉村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在鄉村快過年時,有的人家要殺豬,親戚鄰居都來幫忙,殺完後,這家人就會做一桌滿漢全席,請大家吃飯。臨走時還會給大家分一些豬肉。

在東北有一個詞叫趕集,多在農村,每個村都有固定的一天爲集,每週一次。大街小巷都是商品,有賣飾品的,有賣衣服的,有賣食品的,還有玩具等等。這一天商品全,價格便宜,人多還熱鬧。小孩都嚷嚷長輩買糖吃,小姑娘圍着賣頭花的攤子這個好看,那個好看的。大人們就想着多買點水果,蔬菜。趕集給人們平凡的生活添加了幾分色彩。

北方的冬天也是非常有趣的。姥姥家附近有條河,冬天就結了冰。小孩,大人都喜歡在冰上滑,用東北話叫“打出溜滑”。一不注意,摔個四腳朝天,冬天穿的衣服厚,也不怎麼疼,一同玩耍的人都不會關心摔疼了沒,而是在一旁哈哈大笑,摔倒的人也不跟他們生氣。

剪窗花是姑娘們喜歡做的事,一羣姑娘精心設計,經過漫長的製作,在春節那天貼在窗戶上。一走一過的人們看到就說:“你看,那是誰家啊,剪的窗花可真不錯”。

早些年,東北人都喜歡扭秧歌,小曲一放,就知道這是東北的特色。不過近幾年大多都是年紀較大的喜歡扭秧歌了。說來說去這些都是一波人,小的時候自己哼着小曲在炕上扭,大人見了一笑。等到年紀大了,就有一幫人去空曠的地方,放個小喇叭,全村人都聽得到。

在很多南方人眼裏,東北人有一股“農村”味,但我敢保證,只要你在東北待上一個月,你絕對不會這麼想了。

篇八:關於民俗的作文

那些年東北的事兒

張子旭

往事霏微,憶來尤惜,流年的浪花拍打這遼闊的心跡,水波滌盪心河裏的小船緩緩飄來,不經意間回到那個鎏金般的歲月。

土炕,1957年,小張在一個偏遠的鄉村出生,陪伴小張的是未滿4歲的親兄弟,與同鄉的接生婆,和他的母親還有那土炕,這土炕陪伴了小張的童年歲月,小張家庭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家中有這三畝地,那是小張家庭收入的唯一來源,可以看出小張的家庭並不富裕,但是,他們卻十分快樂,小張在未滿月的時候就是在土炕上度過的,那土炕上的蘆葦十分堅硬碰到小張稚嫩的皮膚有時候會被擦破皮,時間長了,小張的母親感覺苦了孩子,於是在土炕上鋪了一層較厚的被,那棉被直到小張4歲時才被收起來,但是早已經變得雜七八糟,棉絮掛在個個地方,蘆葦上,被裏,甚至枕頭上,小張4歲之後一直很快樂,和兩個哥哥在一起玩耍,他們喜歡在土炕上跑來跑去,那時候土炕是他們的樂園,這份快樂維持的小張8歲,家中決定送到鎮裏的國小讀書,小張每天都是父親用老毛驢的車接送,冬天是十分寒冷的,小張坐在冰冷的木板上,蜷縮着身子,一動不動,那時候土炕是小張的精神支柱,小張唸書到高中,隨着家中的長輩與兩個哥哥和身邊的弟弟妹妹,一起去農田裏營生,一天的疲倦在土炕中吸收,那時候土炕是小張休息的地方。

殺豬燴菜,每年過年小張家中都會殺掉一頭豬,辛辛苦苦養了一年就是爲了這一天可以吃點好的,請來殺豬匠,安照規矩兩斤豬下水和半斤豬肝是必備的,殺豬匠每次都會對小張的父親說:爺們兒,今兒你家殺豬這鄉里相鄰的能不能來蹭口啊?按照規矩,殺豬一定要請客所以這屬於很正常的事,小張父親就會說:哈哈,放心吧爺們兒,今兒我家殺豬你去幫忙吆喝吆喝這大過年兒的,咱也敞亮把。隨着笑聲的伴隨與來的鄰居們的圍觀,豬頭落地的時候,要放鞭炮,爲了祭天還要先把豬肉給村裏的最老的送去,這一系列繁瑣的習俗過後,纔可以忙活,女人們則在廚房中忙的熱火朝天,男人們坐在土炕上吸着捲菸侃侃而談,談論的大多都是一些奇怪的東西,比如誰家的誰半夜路過墓地看見什麼了,誰家的年輕漂亮姑娘讓誰家小子娶走了,誰家的兒媳婦打婆婆。還有就是談論關於一些人的事兒,這些人被說的面紅耳赤就尷尬的離開了,但是要是在飯桌上在談論關於生這些人的事兒就不好了,比如兩個人喝多了,吵的熱火朝天,就要有人拉架,但是如果對方臉皮薄就會轉頭離開,所以這是飯局一大忌,而小張小時候是對聽到殺豬充滿喜悅,長大後離開家鄉對殺豬充滿懷念,現在對殺豬充滿感慨。

二人轉,在小張很小的時候總是有些戲團來馬路上搭建戲臺,然後又蹦又跳,這些戲臺可能是生產隊花錢請的或者誰家有錢的老爺子過生日請來給老爺子看的,當時,一聽說:今天下午有戲臺子來。就會立刻放下手裏的所有活,馬上去家中找到小板凳,生怕去晚搶不到好位置,有些人不信,走到後才發現連站腳的地都沒有,臺上一個個濃妝豔抹,手裏拿把花扇子,逗的臺下的人哈哈大笑,這時候要是有個不懂事的孩子站出來喊:真沒意思,還不如回家玩那家的大人臉面就會掛不住,找個藉口把孩子領會家中,進行毒打,所以一般小孩子都不會去主動看,而小張小時候對於唱戲感到枯燥,長大後感到興奮,現在是感到對那段歲痕跡的回味卻無力。

是啊,現在都一切早以物是人非,改朝換代,土炕變成了席夢思,殺豬燴菜被披薩漢堡替代,二人轉被流行歌曲擠壓的無立足之地,小張變成老張。老張當了爺爺,滿頭蒼銀的白髮,粗糙的手,老邁的身體,但是那顆被歲月深深烙印的心,始終未變…

篇九:關於民俗的作文

汪印軒

現代與古代交融、繁華與寂靜兼具

即墨古城,一座有着豐富歷史底蘊的古城。自公元596年遷至現址,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進入古城,人潮涌動。古城中,大街小巷仍保持着千年前的樣子,但“牌坊”卻換了。在古風建築的襯托下,現代品牌的名字在牌坊中有種古今穿越的感覺。在各個大店鋪門前,還有各種各樣的小攤,人來人往,還有正在排隊的。叫賣聲不絕於耳,大街小巷熱熱鬧鬧,歡天喜地,就如同千年前一般繁華。

正值春節,我便與同學一起前往了即墨古城。從高大的城牆外,完全感覺不出裏面的情況,但是從車庫上去時,才發現人山人海,周圍都是小店。各種首飾,小吃,古玩,工藝品琳琅滿目,直鉤人眼球。雖然這些小店買的都是現代的物品,但卻並沒有違和感,每個小店都仿照古代小攤的小車設計,大店鋪直接入駐古樓。

除了鬧市長街,也有安靜的地方。即墨古城中有居民區,也有幾座小花園。喜歡漢服的遊客可以穿着漢服來這些地方打一下卡,拍幾張照,有種穿越回古代的感覺。

在古城中,每一條街道都是用原來城中街道的名字命名的,地區也是原來的規模、名字。在即墨古城,我推薦四大必遊項目:古樓、城牆、鴨綠池戲臺和民俗巡演。

古樓當然是古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了,即墨古城中,有幾座古樓中還藏着歷史的故事呢。縣衙、展館、文廟、真武廟、牌坊街(21座牌坊)、教堂等,都是即墨古城中著名的古蹟。雖然經歷過復原,但依然保持着原來的樣子,充滿歷史的氣息。行走在古城中,彷彿是一場時空的穿越。上千年的歲月,好像就濃縮在了座座仿古建築裏,青石板鋪就的甬道里,又彷佛回到了歷史的長河中。沉浸於想象與回味中,一種鄉愁文化同樣也油然而生。

挺立着的城牆守衛着整座古城,將古城與外面隔開。來到城牆上,才發現這城牆竟然這麼高,以至於我的同學因恐高症而不敢在城牆邊緣走動,也無法從高處俯瞰古城美景。我很幸運,曾在特定日子,欣賞到古城牆上的燈展,美麗極了。

鴨綠池戲臺位於財富民俗館南,爲雙面戲臺,南側爲鴨綠池,俗稱“崖兒灣”流傳着“鴨綠池的蛤蟆不鳴”的傳說。在特定的時間點會有戲劇演出,到時在兩側的長廊中會擠滿了人,中間空地上水泄不通,遊客們都來聽戲。無論懂行的,不懂的,聽戲的,看熱鬧的,路過的,無不爲臺上演員精湛的技藝所折服。

民俗巡演,是即墨古城的“常駐項目”,有一支龐大的巡遊表演隊,其中有專司伴奏的鑼鼓隊,有跳舞的秧歌隊,有演繹故事的表演隊,這個隊伍會在固定時間繞即墨古城巡遊。這支巡遊隊飽含我們東方的文化氣息,熱熱鬧鬧,經過之處必會有歡呼與笑聲,爲遊客帶來了不少歡樂。

即墨古城,真是一個現代與古代交融,繁華與寂靜兼具的歷史文化類景點。它不僅反映出中國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也讓遊客體驗到了濃濃的民俗文化氣息。我相信中國的文化一定會更好的傳承下去。

篇十:關於民俗的作文

大話東北

雷懿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啊,那裏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回想起這首有趣、通俗的民歌,我也不禁發笑。想起來,這首歌和我還真有點相似呢!

東北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就要數秧歌了。秧歌隊中歡快活潑的嗩吶聲、鑼鼓聲,在半空中被舞動起來的綢帶,馬上把我吸引到了隊伍最近處。只見隊伍中有的男男女女都穿着紅色或桃紅色的上衣、綠褲子,上再戴上朵鮮豔的大花,別提多精神了。有踩高蹺的,有舞旱船的,還有邁着輕盈腳步扮演成神話人物的。有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還有很多不知名的仙女。我最喜歡的是扮孫悟空的那位叔叔,當他路過我身邊時,還拉起我的手,讓我到隊伍中和他一起扭秧歌。我開始很害羞,但是看還有很多小朋友已經加入其中,我也就鼓起勇氣跟着鼓點一起扭了起來。隊伍的四周滿是觀衆,嗩吶聲不時地變化,不斷地傳來掌聲和喝彩聲。每個人臉上都佈滿了笑容,這樣愉快的氣氛一直持續很久。每次回憶起這次活動,我的心裏都充滿了快樂。

話說東北的美食最有名的就要數小雞燉蘑菇了。媽媽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小雞燉蘑菇,湯的上面漂着一層黃澄澄的油,一塊塊讓人垂涎欲滴的雞肉,深黃色的雞肉與淡黃色的雞湯結合成了一道人間美味!對了,還有清香四溢的蘑菇,蘑菇呈咖啡色,用小刀在頂部劃了兩個口子,這樣美味、營養就更容易進去了。

說了這麼多該嚐嚐了,我夾了一塊蘑菇剛放進嘴裏,咀嚼一下,就有很多汁流出來,那營養價值可高了,緊接着我又來了一塊肉,那滋味更香、更鮮。

雞湯把雞肉的營養、鮮味以及蘑菇的爽滑、鮮露都綜合了起來,另外還有小蔥的醇香和生薑的辣味,讓我胃口大增,喝了整整三大碗,我覺得這世界上只有小雞燉蘑菇最合我的胃口了!一鍋小雞燉蘑菇下肚,嘴裏卻還有雞肉與蘑菇的餘香。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東北文化定會廣泛在華夏傳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eej2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