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碗中日月作文(精選10篇)

碗中日月作文(精選10篇)

篇一:碗中日月作文

碗中日月作文(精選10篇)

張子軒

我還是深深地記得那一碗菜——西紅柿炒雞蛋。自從我那次吃過後,就喜歡上了西紅柿炒雞蛋,而且至今未變。

那年我幾歲已經記不得了,反正比現在小多了。那天早晨我醒來的時候,我聞到一股棒棒的蛋香味,原來那是媽媽做好的西紅柿炒雞蛋。我跑過去嚐了一口西紅柿炒雞蛋,味道棒極了,簡直是人間極品。樣子也很好看,色澤鮮美,有的地方金黃,有的地方玉白,淡淡捲起的紅色果皮像是大衣,襯着多汁的果肉,就像一個個紅彤彤的皮球,色澤鮮美,番茄紅透。

我突然有了一種自己做一碗西紅柿炒雞蛋的衝動,並向媽媽提出拜師的要求。媽媽非常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爲自己聽錯了,睜大了疑惑的眼睛問我:“今天的太陽從西邊出來了?真的要學嗎?”我堅定的說嗯。“那我現在就教你做。”媽媽特別的激動說。

媽媽便從冰箱裏拿出兩個雞蛋,兩個西紅柿。我把雞蛋和西紅柿洗乾淨,並在媽媽的指導下,小心翼翼的把西紅柿切成塊兒。西紅柿炒雞蛋的食材就這樣準備好了。

鍋燒乾後,在鍋裏打入兩個雞蛋,慢慢的攪拌,不一會兒雞蛋就變黃了,煞是好看。這時,媽媽讓我把切好的西紅柿放進鍋,放入一小勺鹽,來回攪拌幾下。一分鐘後,香氣撲鼻而來。媽媽告訴我,西紅柿炒雞蛋做好了。做美味的西紅柿炒雞蛋原來這麼簡單,我驚奇的發現,我已經學會了。

我嚐了一口這碗親自做的西紅柿炒雞蛋,覺得味道格外美。這時,爸爸也過來嚐了一口,連連點頭,誇讚真好吃,從沒吃過這麼好吃的菜。我心裏樂開了花,勞動真幸福。

有一次在學校,老師問:“有沒有哪個小朋友會做菜?會的舉一下手,並說出會做什麼菜。”我舉着手驕傲的說:我會做西紅柿炒雞蛋。“老師表揚我真能幹,大家也向我投來羨慕的目光。沒想到,西紅柿炒雞蛋會給我帶來如此高的榮耀。

一年暑假,幾個好朋友到我家來做客,我的家長正好不在家。大家餓了,我就做了我的拿手好菜——西紅柿炒雞蛋給他們吃。看着大家把西紅柿炒雞蛋吃的乾乾淨淨,我心裏感到無比幸福。

後來我從書上看到,西紅柿炒雞蛋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人體必需元素,對心血管硬化有較好的療效,還能增強纖維蛋白溶解性和降低血脂,提高身體免疫力。正好姥姥的血脂有點高,我要好好練,把最好的西紅柿炒雞蛋做給姥姥吃。

有人說一切幸福都源於勞動。真是這樣的,碗中的西紅柿炒雞蛋讓我真切的感受到了。

我要讓這樣的日月永遠繼續。

篇二:碗中日月作文

張越

“歲月在碗中,碗中有日月。”碗象徵着什麼呢?大家都說民以食爲天,並且在幹活時也稱爲“幹活路”,找工作也稱之爲“找飯碗”,說明了中華民族對“吃”是很看重的,在中國人民看來,“飯碗”就是自己的生命,他乾的一切都是爲了一個事——吃飽飯。這個願望是不是很微不足道?我們或許會說他沒志氣,可想想以前鬧天災的時候,就可以領會到糧食的重要性,包括現在許多人也在爲吃飯發愁,因爲吃飯是要花錢的,以前也是要勞作纔可以吃得上飯。

現在大多數人能吃飽飯是因爲袁隆平爺爺發明了雜交水稻,是因爲人民勤勞務農,是因爲中國獨立自強。

想想以前紅軍長征的時候,翻雪山、跨草原,條件是多麼的艱苦啊!許多人都是因爲吃不上飯餓死的。

我記得有一位紅軍戰士帶着士兵,連着對抗了日軍幾天幾夜,異常勇猛,在“彈盡”的時候,他們摔碎了槍,與敵人肉搏,最後英勇就義。連日本人都坐不住了,將他們的遺體進行解剖,發現他們的胃裏全都是草根、樹皮和泥土,日軍也懵了。他們不知道一個連糧食都沒吃的人是怎麼和日軍大戰,並且讓自己損失慘重,究竟是怎樣的精神支持他們忘我的戰鬥。

是他對祖國的熱愛,是他對人民的熱愛,是他對黨的忠誠。

在抗美援朝的時候,一位士兵蹲在防空洞裏,吃着“炒麪”,就着雪,當記者問他爲什麼來這裏戰鬥,願意受這等艱苦環境的折磨時,他說:“我們在這裏吃苦,可是我們的老百姓不用啊,他們想吃點啥就吃點啥,想唱什麼就唱什麼,所以我們受點苦並不算啥,因爲爲人民服務是我們的宗旨,也是我們的意願。”

朋友,珍惜你手中的飯碗吧,它是無數的英雄戰士拋頭顱,灑熱血,拼死換來的。現在我們安居樂業,可是我們得飲水思源,知道我們如今生活的來之不易,珍惜您的飯碗,它代表着革命的勝利與中國的崛起。

篇三:碗中日月作文

溫馨怡

小時候父母工作忙碌,我就被父母寄在了外婆家。

我一直不太喜歡外婆,覺得外婆家太節約了。我想吃好吃的零食總不給我買;總是煮我不愛吃的飯菜;一餐吃剩下的總也不肯倒掉,下一餐還會擺在桌子上。

那一陣子,每次吃飯,外婆都會從廚房櫃子裏拿出那一兩碗黑黢黢的飯菜。不是早上吃剩的,就是中午吃剩的飯菜。外婆還會要求我一定要把碗裏的飯扒拉乾淨,我總會小聲嘟囔着提抗議,外婆就會說一大段話,從我總是貪嘴,吃東西經常只吃一半,到批評我不懂得節約糧食,大手大腳。我只好一邊哭一邊吃,那段時間我苦不堪言。

那段時間我像是一個錄音機,媽媽一打電話給我,我就哭哭啼啼地要回家。最終老天好像聽到了我的呼喊,我終於回家吃上了可口的飯菜。

後來,因爲學習忙碌,我們也很少在外婆家住,只有新年和長假的時候才偶爾回老家住。每次回到農村裏,總是會看見那孤獨瘦小的身影,在大門口坐着,彷彿我們多晚回來,外婆也會等到那個時候。我的母親很心疼,畢竟一個八旬老人吹着冷風,等着親人回來,還等這麼晚,實在很辛苦。

可能是現在生活條件確實更好了,我們每次回老家,外婆會做了一桌的菜,有新鮮的青菜,也有一大盤梅菜扣肉,還有雞、蝦、魚什麼的。媽媽總說外婆爲什麼搞一大桌子,吃也吃不完。我們一家吃完後,我們就急急忙忙回自己家去了,並不在意這些剩下的菜是如何處理的。

有一次回家後的第三天,我想起我的課本落在了外婆家房間裏。媽媽開車載我着急忙慌的趕着回去。當時正是吃飯點,我推開門,發現外婆一個人在孤單的吃飯,腳旁邊還有一隻狗狗。桌上竟然還是我們回老家那天吃剩的飯菜,那殘缺一角的飯碗上有着像是拖把一樣的菜,我走近一看,居然是梅菜!而那雞肉經過這幾天的反覆的熱菜,也和梅菜一樣黑了不少。媽媽很生氣,說外婆怎麼還在吃剩菜!外婆說:“又沒壞,爲什麼不可以吃?”

聽着她們的對話,我突然懂得了點什麼。我平常吃的家常菜,可能是外婆一週的食物;我們平常浪費的半包零食,在外婆眼中那是辛苦掙的錢。我們一直生活得優裕富足,哪裏能體會一個從小過慣了苦日子的人呢?在我們自以爲是地嘲諷她的節儉時,卻忘了這是往昔的辛苦給她打上的烙印。我的眼淚一粒一粒地從眼眶裏掉落出來,我不願擦乾,也不願停止哭泣。很快,牛仔褲上溼潤了一片,那深深淺淺的顏色帶着某種黑暗嘲諷的氣息。

如何對待這一碗簡單的飯菜,是穿越時空的對話。

或許,理解和體諒,就是一碗飯菜的距離。

篇四:碗中日月作文

一天早晨,我匆匆地行走在路上,忽然一股濃香吸引了我,循味找去,發現是一家早餐店的紅豆粥。那香味真濃,使匆忙的人感到絲絲愉悅。凝視着碗中的紅豆粥,我陷入了回憶。

小時候的一個暑假,爸媽在城裏工作,我到了農村的奶奶家裏,幼小的我對奶奶吵着要吃漢堡,可她卻不知道這是什麼。晚上,吵了一天的我躺在牀上,忽然從牀邊飄來陣陣濃香,我回過頭看見奶奶笑眯眯地望着我,手裏端着一碗紅豆粥。“丫頭,快來嚐嚐吧!”奶奶慈祥地說。我迫不及待的下牀跑過去,拿起勺子就是一大口。“哇,好好吃啊!比漢堡還要好吃一萬倍!”我驚奇地喊。我以前認爲漢堡纔是人間美味,沒想到這紅豆粥居然這麼好吃。奶奶輕輕地撫摸我的頭:“好吃就多吃點。”不一會,我的肚子就成了一面小鼓。

從那以後每次回到奶奶家我總是纏在奶奶的身後,吵着要吃紅豆粥,而且百吃不厭。

有一次驕陽似火的中午,奶奶出去幹活還沒有回來。我玩累了趴在桌子上,忽然一個想法佔滿了我幼小的心靈——不如我自己做一碗紅豆粥給奶奶吧!說幹就幹,我照虎畫貓學奶奶做粥的樣子。“砰”咚”“咔嚓”“呲”……經過艱難的過程,一碗紅豆粥從水深火熱之中爬了出來,真是不容易啊!但是看到疲憊的奶奶回到家中便吃上了熱騰騰的紅豆粥,並且讚不絕口,那時我真的感到非常快樂!

後來,我也離開了奶奶回到了城裏,但那碗紅豆粥卻一直伴隨着我。

星期天爸媽不在家,朋友來我家玩。許久後,一個朋友說餓了,於是我便自告奮勇地爲大家做紅豆粥。我跑進廚房用奶奶的方法做紅豆粥,不一會就做好了。朋友們嚐了之後都露出了佩服的神情,連連誇讚。我笑着看着他們,心裏想,愛的分享,愛的傳遞,我要把愛像紅豆粥一樣,傳遞給別人!

夏日的炎熱已經消逝,紅豆粥的清香隨風而散,稱讚聲漸漸遠去,而碗中的日月,碗中的愛,碗中傳遞愛的心成了傾瀉而下的海洋球,永遠在我心頭跳動,燦爛明媚!

篇五:碗中日月作文

歲月在碗中,碗中有日月。捧一碗繁華,夢迴舊時流年。

我有一隻珍藏的搪瓷碗,碗口敞開,碗底渾圓,平穩置於櫥櫃之中。碗的邊緣彩漆斑駁,外壁的花紋卻尚且保存完好,那裏印着藍色祥雲紋。波紋包裹中,“富裕”二字正出落得端莊。那是老一輩人最殷切的夙願,也時刻使我記起那天爺爺的獨白。

兒時的我喜愛在鄉野間肆意奔跑,追逐一隻蝴蝶,抑或追趕一陣清風。於夕陽在山時迴歸老屋,總能迎進一室白的擁抱,看見爺爺弓腰站在竈前,烹煮一鍋熱騰騰的珍珠湯。白氣自竈中升騰、氤氳,彷彿在渲染一幅古老的山水墨畫。他就用這支搪瓷碗,爲我盛上滿滿一碗珍珠湯,瞧我狼吞虎嚥地吃下。聽着我用勺子舀光最後一勺麪湯與碗碰撞的清脆響聲,他渾濁的眼中總是含着濃濃笑意,填滿了因笑容而聚起的道道溝壑。

那時年少,不理解什麼叫國泰民安,不理解什麼叫民康物阜。

我曾好奇,爲什麼爺爺在煮珍珠湯時會貫注濃濃的情感,爲什麼在看我吃光後如會此欣慰滿足。他放下手中的活計,癡癡地望着自竈臺上徐徐升起的飄渺霧氣。他說,在他食不果腹的童年中,一碗珍珠湯就是生活的期盼。撒下面團,稍以調味,在那個年代便是一道佳餚,一碗下肚,溫暖了整個身心。他還說,在抗美援朝時期,士兵們蹲在防空洞裏,就着雪,吃着用土做的“炒麪”,說着“我們在這裏吃苦,可我們的老百姓不用。”是志願軍戰士,還有那些紅軍,共同拋頭顱灑熱血,才保衛了百姓手中的飯碗,我們理應珍惜與尊敬。我大爲震撼,恍然想起這盛世,這民殷國富,這安居樂業,都是先輩們奮鬥的成果。

我帶回了那隻搪瓷碗,將它置於玻璃櫥中。華燈初上,燈火下是滿桌佳餚,家家碗中有飯,人人臉上有笑。煮一碗珍珠湯,清舀入口,暖了腸胃,溼了眼眶,編織成幸福的巨網,籠罩着舉國同胞。透過一顆顆晶亮的麪糰,我看到老一輩人們熱淚盈眶,注目新時代的帷幕緩緩拉開,歷史長河奔流向前。

國家興旺,碗中日月,天寬地廣。

篇六:碗中日月作文

母亦然

在之前的封建時代中,大部分人仍舊也是普普通通的平民階層,想要每天都吃的足夠飽對於他們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甚至有時來一場天災人禍,兵荒馬亂這衣食無憂幾乎也就成了一個奢望。更別提來了一個暴君,那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毀天滅地的災難了。所以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很有可能靠父母全年無休的工作才能換來每天熱氣騰騰的白米飯。

不過如今的中國,早已不是必須用命去搏才能換來一碗熱騰騰的白米飯。畢竟現在的中國已經快實現小康社會了。不過還有不少華夏同胞依舊過着食不果腹的痛苦日子。仍舊還有不少農民頂着烈日或是寒冬爲我們服務。

可是現如今,雖然還有不少人過着這麼艱難的日子,卻還是有不少家庭生活過得還不錯的人,每天把一些剩飯剩菜隨意丟棄。其中還有不少人在飯店點十個左右的菜,卻仍舊有起碼五個菜幾乎沒怎麼動過。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點這麼多菜吃不完,就變成了一些富人的常態,這是多麼令人可恨的事!

現如今中國政府強調多次光盤行動,可現在卻仍舊有很多明明可以吃的食物被大肆浪費。這是多麼的對不住那些爲了我們生計而辛苦勞作在田間的農民,那些還有那些可憐的食不果腹的窮困家庭。

現在那麼多人和封建社會的肆意浪費糧食卻不給平民百姓食物的暴君、皇族子弟有什麼太大的區別?畢竟從國小學的“粒粒皆辛苦”並不是一個兒戲。現如今年輕人爲了那變態的虛榮心不知傷害、丟棄了多少由農民辛苦勞作出來的糧食。

雖然有不少人隨意丟棄糧食,可是現在也有大部分人會珍惜每一個由農民辛苦栽種出來的糧食。他們會在飯店暫時只點幾個菜,不夠再點的珍貴品格。儘量少浪費一些糧食,還真心感謝那些農民。這纔是中國同胞該擁有的珍貴品質。

堅決不浪費每一粒糧食,這不僅僅只是一個口號,更是一種每個中國同胞都該擁有的信念。因爲我們知道碗中的每粒糧食,是農民們辛苦勞作的成果。

篇七:碗中日月作文

吳子儒

爺爺的記憶中滿是飢餓、貧窮、糧食極度短缺,碗中飯從來沒滿過。所以他無比的珍惜糧食。即使現在生活好過的多了,爺爺也從不會浪費糧食。

每次逢年過節,一大家子在一起吃飯之後,爺爺總是吃上幾頓的剩飯剩菜。我們勸他吃剩飯剩菜對身體不好,他總是說不吃的話,就浪費了,太可惜。然後吃的津津有味,任憑我們在旁邊說,他一直笑而不語,保持他的習慣。

時間一長,我爺爺這個珍惜糧食的光榮美德,也就傳給了我爸爸。聽我爸爸說,他小時候雖然能吃得起東西,但家裏還是有點窮。因爲我的爺爺奶奶是農民,所以他們要經常下田幹活,爸爸要自己做飯吃。爺爺會留下固定的一碗糧食,不能多做,以免浪費,浪費糧食就要捱揍的。至於爸爸有沒有因此捱揍,他沒說,但我也能猜得着,肯定沒少挨。

那麼這個節約糧食的品德又是如何傳給我的呢?小時候我不愛吃飯,只要遇到不好吃的飯菜,就會把它們挑出來,偷偷地扔進垃圾桶裏。有一次,爸爸發現後十分嚴厲地批評我:“你爲什麼要把食物扔掉?你這是浪費糧食的行爲,你知道嗎?”我委屈的看着爸爸說:“不好吃,我不想吃。”爸爸把我拉到身邊認真地對我說:“全世界每天有8。21億人在捱餓,全球每30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將要受餓而死。中國人均耕地面積本來就小,耕地還在減少,但人口在增加,每年需要進口大量的糧食。現在我們之所以不捱餓,是因爲共產黨的英明領導和科學家“袁隆平”們的努力,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伯伯用汗水換來的,我們能浪費現在的糧食嗎。”在爺爺和爸爸慢慢的引導下,我懂得了這個道理。雖然我沒到過爺爺、爸爸那個年代,但我可以想象出來,我要好好珍惜糧食。我終於改掉了浪費糧食的壞毛病。從此,這個品德也就成了我們家的家風。

碗中的糧食來之不易,碗中日月讓我們要勤儉節約,珍惜糧食!

篇八:碗中日月作文

日月交替,流年更迭。世裏乾坤大,碗中日月長。

這是一個普通的白色瓷碗,碗身被時光摩挲,滑滑的,甚至連碗口被磕出的一個豁口也磨平了棱角。任荏苒時光流逝,瓷白碗身上金色游魚戲水的圖案沒有絲毫褪色,這是年年有餘願望的表達,這也是那個食不果腹年代的唯一願望。

爺爺很喜歡吃白米飯。我曾見他望着一碗用白瓷碗盛着的冒着熱氣的白米飯癡癡的發呆,我也曾聽見他爲將所有米一粒不剩吃完發出的碗筷碰擊的聲響。彼時年少,不理解什麼叫國泰民安,不理解什麼叫黎民糧米鮮。

我曾好奇過,爲什麼爺爺對普普通通的白米飯有這樣深厚的情愫。我見他擡眸,渾濁的目光中似泛着苦澀的淚光,他說,在那些食不果腹的日子裏,他們的歲月就困在碗裏,日日都爲一日三餐而奔忙,日日都爲一口白米而煎熬。平常年景尚能強填滿肚子,但凡有個天災人禍亦或是兵荒馬亂,飯碗打翻在地,日子便會過得特別悽慘,似頭頂無日月,在晝猶如昏。

我見過史書中大災如年的百姓易子而食,我見過史書中兵荒馬亂時的血跡斑斑,卻難以想象時代的滿目瘡痍,百姓的飢不擇食。而今江山改,日月新。每至華燈初上,燈火下是滿桌佳餚,家家碗中有米,人人臉上有笑。

我端起面前瓷碗,手中甸甸的分量,讓人凝神心安。我看碗中白米粒粒分明,騰騰的熱氣在鏡面上醞出一幕清淺霧氣,米飯的香進了鼻腔闖了胸膛,我似透過粒粒米飯香,看到碗中拉起新時代的帷幕,看歷史的長河滾滾進入下一個拐口。

滿滿吃進一口米,滿心滿眼的盡是滿足,我似乎明白了爺爺眼中的那片苦澀,也品出了嘴中的甘甜,原來這便是國泰與民安。不僅僅是人聲鼎沸,不僅僅是車水馬龍,更是黎民們的歸屬感,是百姓平安喜樂,是世界燦爛盛大。

乾坤易移,民樂堯天,禾下乘涼,碗中日月,長久不衰。

篇九:碗中日月作文

那碗,是父親用蘭竹精心製作的禮物。不曾用來裝任何具體的食物,卻沉甸甸的要用我雙手才能捧起。I

——題記

我的父親我稱他是民間藝術家一點也不爲過,他真的有十八班武藝,讓你樣樣稱讚。雖然父親的學歷並不高,但是他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都藏在他那一表非凡的氣質裏,讓人望而生畏,我時常對他敬而遠之。

父親喜歡在業務時間裏鑽研書法,琢磨一些瀟灑飄逸的草書體,大筆一揮,那些披了外衣的簡單字在我眼裏就像甲骨文一樣陌生,他總是哼着小曲兒,怡然自得的揮舞着手臂,左看看右瞧瞧,覺得滿意後才繼續寫下去。

一年四季總有一些人來求得父親的字,在我看來寫得是極好的。有時候父親會變着花樣設計一些藝術品,用上等的蘭竹,用紅木,還有一些我不知名的木板。在上面鐫刻一些詩詞,最後塗上油漆,成品就做好了。

我記得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去年疫情期間,湖北疫情嚴重,我們呆在家哪裏都不能去,於是父親就在家倒騰他的藝術品了,第一批是用蘭竹底部的節做了一個大碗,半成品出來以後父親精心打磨,然後在上面刻了幾個大字“嚴管就是厚愛”,刻好以後用火烤,待竹子裏的水份蒸發幹以後刷本色油漆,再烤定型。

有一天我們一大家人正圍着吃飯,父親鄭重地將成品竹碗拿出來放到餐桌上,特意說“這是我送給女兒的禮物,以後她出去工作無論走到哪裏看到竹碗的時候都能想起對他嚴厲的父親。”

當時母親很不屑地說“人家才瞧不上你這個呢!”父親長嘆一口氣說:“以後父親不在身邊,多看看這個竹碗,看似不大的容量卻盛放了這二十幾年來的點點滴滴啊。”

我伸出雙手小心翼翼地從父親手中接過竹碗,仔細打量手中的藝術品,捧在手上彷彿不是一件藝術品,而是父親一直以來所有的期盼、思念以及美好的祝願。

去年夏天,我離開家來到了江蘇泗洪上班,臨走之前父親一再囑咐我將竹碗帶着,也許這也是讓我時刻記住父親的最佳方式吧。

二十幾年來,我從未離開過父親,那時候還不是很懂事,恰恰等到我明白一些事理的時候就長期的外出工作,聯繫我們關係的竹碗承載了父親多年來的愛。

每當夜深人靜之時,看到書桌前的竹碗,我便充滿了鬥志;每當遭遇磨難之時,想起竹碗,我便挺拔起來;每當工作學習想要偷懶之時,望着竹碗,我便悔恨隨即精神起來。

來自父親手中的這個竹碗是我一輩子享用不完的精神食糧,是源源不斷給予我力量的寶藏,是嚴厲的父親用心的教導。

篇十:碗中日月作文

劉鈺涵

老李是在我家樓下襬攤的一位老爺,他相貌不揚,油光滿面,長得絕不能叫清秀,卻也並不是魯智深式的粗魯。每日頂着如皮球一樣渾圓的肚子在叫賣,大腹便便,可見家中伙食還不錯。

自打五歲起,老李就出現在我的世界裏。我與他並沒有過多的交集,反倒還有些厭煩。因爲小時候的我並不喜歡吃早餐,但他每日的叫賣聲總會把我從睡夢中驚醒,所以我總會在背後叫他“喂”或者是“賣粉的肥李”。

直到上國小,我纔開始有吃早餐的習慣,老李也依舊還在擺攤,爲了方便,這成了我的早餐固定點。慢慢接觸,我發現老李是個十分敬業的人,他每天起得很早,對待客人也十分熱心和客氣。對於常去的客人,記得他們的喜好,甚至還會記得客人們的家裏的大事小情,聊起來十分熱絡。當然,人們喜歡來吃一碗老李的滷麪,絕不僅是因爲老李善於和人聊天,更是因爲老李的手藝可以說是十分的優秀了。老李做出來的滷麪十分有韌勁,你夾一筷子在嘴裏,會感到麪條的彈牙筋道,不是那種稀糊綿軟的面。麪條的湯是一鍋老滷,每天不停地翻滾各種食材,我最喜歡的是老豆腐,豆腐裏滿滿是鮮美的湯汁,再配上豆腐特有的香味,香得我要連舌頭也要捲進去。我每次都要就着碗把湯底都喝的一乾二淨,才心滿意足。

老李的攤在樓下襬了五六年,我也就吃了五六年。

直到有一天早晨,那熟悉的叫賣聲從我耳畔消失,我似乎有些不習慣,聽見有人說老李去開店了,我一直以爲老李會將店開在市中心,可並非如此,他將店開在了拐兩個彎就到的巷子裏。“再把這兩個燈掛上就可以開業嘍”。肥李很大聲在一旁慶幸着,我問肥李怎麼把店開在這兒,老李笑着說:“這不是快冬天了,在外面吃麪涼的快,人也冷。”雖然換了地方,但滷麪的價格並未因此上調。來往的客人,大多還是原來的那些人。大家似乎習慣了早餐時,和樂呵呵的老李一起聊天。有時,大家問老李說,都開店了,怎麼不多賣一些品種。老李說:“我家就是滷麪最好吃,別的我也不會啊。”後來,廚房多了一個20歲小夥的身影,想必,是老李的兒子吧。在這日新月異的時代裏,老李還是煮他的滷麪。

一碗碗熱騰騰的滷麪,便是老李的一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26wpp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