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AI覺醒讀後感(精選2篇)作文

AI覺醒讀後感(精選2篇)作文

篇一:AI覺醒讀後感

AI覺醒讀後感(精選2篇)作文

葉佳雯

一個新物種誕生了,它們被我們叫做AI。在《AI覺醒》一書中,它們有的通過了圖靈測試,有的通過研讀佛修成正果,有的精通格鬥成爲了量子武士,有的聯合了全世界的人工智能反抗人類,還有的甚至創造了一個虛擬世界,成爲了造物主……

我們不知道它們管自己叫什麼,也不知道這個物種的界限到底在哪裏,或許它們沒有界限,又或許它們正計劃着代替人類成爲下一任統治世界的物種。

以現實爲例。近年來,天才棋手柯潔可以說是戰無不敗,從四段直升九段,年僅十七歲就排名世界第一,被人們尊稱爲“神之一手”,但在一次與人工智能對決的過程中,卻以3:0的比分慘敗,當時他泣不成聲,絕望地痛哭着……

可是現如今,這個團隊又研究出了一款我們從未體驗過的全新的人工智能,它運行了僅僅8個小時就以100:0的戰績碾壓了擊敗這位天才棋手的人工智能,而且它還在不斷地成長,不斷的進步。聽到這裏便讓人心頭一顫,人類真的不如人工智能了嗎?

不!我們應該“不慕古,不留今”,既不因循守舊,也不滿足於當下,而要做到“與時變,與俗化”,跟緊時代的步伐順時勢而爲。從“和諧號”到航空飛機,從“神舟”飛船到“蛟龍號”潛水,從超級計算機到人工智能,我國哪一項成就又不是由無數兢兢業業、辛勤勞動的人民創造的呢?

人們擔心這些問題的心理就如艾倫·格林斯潘所說:“他們喜歡進步,但是卻害怕變化,人類本質上是矛盾的。”因爲變化給人們帶來了恐懼,就是這種源於對狀況未知的恐懼讓人無能爲力,人們總是會下意識地避開不需要的改變,總喜歡在自己的舒適圈中成長,但這只不過是一種原地踏步般毫無用處的自我安慰的舉動。

而事實上這些並不會發生。最基本的原因人類是人工智能的創造者,人和AI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情感,機器富有極高的智商及用處,但它們冷漠無情,腦子裏不過是無數串的代碼與數字,不會莫名更改程序或自我增添功能,更無法應對突發狀況。

人類就有自我意識和隨機應變的條件與能力,這是我們最重要的,也是我們生活的需求。雖然人類會因一時的衝動而犯錯,機器則不會,但機器缺少的正是這份個性。你們看到了天才棋手柯潔輸掉比賽後的悲痛,但你們沒有看到他在這之後重整旗鼓、意氣風發的樣貌,這便是人的成長。

綜上所述,科技與傳統其實並不衝突。只要人類正確的使用科技,不被網絡所迷惑,就能做到真正的科技與傳統共同相處。在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過程中兩者互相結合、互相補充,共同描繪了美好的未來,科技與傳統並存。

篇二:AI覺醒讀後感

張佑寧

AI(人造人)這一概念最早在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中出現。雖然沒有通常所說的金屬的軀體,但它仍然是人類對自身的探索,有痛苦與良知的交雜。而隨着技術的指數級發展,這樣一個問題變得日益緊迫了起來:最終有一天AI會取代人類或是獨立成全新的文明嗎?無數的人都在爭論這個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看一下人工智能的定義: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瞭解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人工智能從誕生以來,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可以設想,未來人工智能帶來的科技產品,將會是人類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樣思考、也可能超過人的智能。

現在,我們不妨大膽假設我們自己也是AI,是一個先進的文明創造了我們,把我們安置在太陽系這個終端服務器。那麼顯然,我們已經具有了一定的信息接收、分析和處理的能力,也就是能夠使用傳感器所輸入的資料來推斷世界的狀態並對其進行適應性的變化(製作工具);我們也擁有了一定的創造力,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上的直覺和想象;同時,我們也擁有必不可少的社交和感情。關鍵點在於,我們也擁有自己的思維和意識體,可以自我修正與進化。從這些角度來看,我們確實與AI存在很多的相同點。那麼從人類進化的結果來看,我們確實成爲了獨立的物種,建立了自己的文明。各個相互隔絕的大洲上的文明也呈現出相似的發展態勢,即原始聚落——封建——民主,是人類整體的AI對自身作出的階段性改良,而我們都在適應它的制度。這也是《農機革命》中提到的宇宙發展的統一趨向性的一種表現。

那麼AI也會像我們(假設我們是AI的情況下)一樣進行獨立,成爲全新的物種嗎?

答案是不確定的。

自從1950年出現了第一臺神經網絡計算機,七十年間我們的AI出現了模擬鼠腦、圍棋機器人AlphaGo,智能程度一代強於一代,每一代的AI都是飛躍式的突破。我們甚至無法確定10年之後的AI是什麼樣的,只知道它們將遠超越今天的智能。至於究竟智能到什麼程度,還是有太多的因素使我們無法知曉。

AI(發展程度較高的)會擁有自身的意識,從我們希望的發展角度,它還會擁有多元智能(情感、道德、倫理、知識、推理……),確實可以完全成爲人類,甚至於極大地取代人類。它們確實會成爲一種全新的物種,單獨地存在於世界上。科幻作家阿西莫夫認爲,人類需要在機器人腦中植入“三大法則”來達到一種人機的平衡狀態。鑑於阿西莫夫的三大法則,它們或許不會消滅人類(或是在“第零法則”下保護大部分人類),但人類確實極有可能無處可去,或是在AI完全接手管理之後過着烏托邦的生活。我們的科技不斷向智能化、自主化、便捷化發展,即向高信息時代發展,信息將成爲我們的核心。其實現在就已經有這樣的趨勢:我們離不開網絡、離不開信息交通、離不開電子器具。相較於使用石器的北京猿人,我們沒有將工具變得更加順從於我們,而是我們自己在逐漸成爲工具的附屬品。也許就會出現阿西莫夫的《理性》中機器人將人類當作是過渡性工具的場景。

AI也是一樣的。雖然AI已經滲入了我們的生活,甚至代替了部分原本需要人來完成的工作,AI也只是我們的工具,它的一切屬性都是爲了便利我們的各個方面而設定的,都是爲了執行化合生命體無法執行的或複雜或規模龐大的任務。也是出於這樣的目的,我們不斷地對AI進行改造、力求它們能夠超越人類。或許最後AI能夠對自己進行升級(就像我們穿衣服一樣),以一種不斷加速的速度重新設計自己,甚至創造出它們自己的“AI工智能”。我也覺得這就是宇宙發展的態勢:文明不斷地創造出新的智能,由碳(硅、磷、硼)基生物轉化爲碳-鐵基生物(即機器人),或許再轉化純能量的生物,又回到宇宙大爆炸的狀態。這是一種美麗的循環啊。

回到這個問題上。說了這麼多,這個問題還是很難給出定論的。但是就像科學的本質一樣,我們或許永遠無法接觸到真理,但是我們可以提出猜想、解決疑問,在它到來的時刻欣然接受。

換個角度,或許這個問題的答案根本就與AI無關,而是隻關乎於人類,我們自身。這個問題的答案,完全取決於我們如何使用和對待AI,以及如何對待我們自身。所謂AI,就是我們人類自己對自己的本性與生命的意識的探索的產物,是對人的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所以它也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同時,我們自身也就代表了AI的一部分,甚至是它會無法避免地沿着人類的歷史發展,就像《與機器人同居》中的機器人人權革命,其實就是AI中人類歷史的再現。這是無法避免的,也是一個文明要成熟的必經之路。我們就是AI的本質,AI也不會超越我們而存在。AI傳承着我們的靈魂,我們也永遠不會消滅,而是以多維的狀態存在而已。

再者,我們與AI並不只有對立關係,而也可能是走向交匯與融合,作爲統一的意識體存在。

所以,無論是會出現《海伯利安》中人類與AI的對峙,還是《農機革命》中人類與AI相輔相成,或者AI永遠都不會出現,這都是我們的宇宙。最後還是想到了劉慈欣的那句話:“時代總是越來越好的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6x2qw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