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覺醒年代讀後感(精選15篇)作文

覺醒年代讀後感(精選15篇)作文

篇一:覺醒年代讀後感

覺醒年代讀後感(精選15篇)作文

雖千萬人,吾往矣!

——題記

在那個動亂的年代,最動人的不是悽美的愛情,而是並肩同行於黑暗中,生逢亂世,即使命運如螻蟻,但依舊有人心向光明。

《覺醒年代》作爲慶祝中國共產黨100週年的優秀電視劇,在口碑和製作等方面都收貨了一致的好評。劇情主要講述的是從《新青年》創立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故事。

劇中篇幅最長,最精彩的一部分,莫過於五四運動了。當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回國內,引起了全國的公憤,以北京爲首的各大高校學生全都站了出來,他們不懼北洋政府的暴力鎮壓,高舉旗幟,激情怒喊,控訴政府的無能。李大釗等人也站在了長辛店的工廠,衚衕巷子的巷口,集市口等地方展開了一系列的演講。對外軟弱,對內強悍的政府,不斷用武力鎮壓,甚至抓捕了無數愛國的學生。他們的申訴,有誰能聽到,他們的苦悶與煩惱,誰能領會。他們雖身在獄中,但他們愛國的心和高尚的品質並沒有被磨滅,反而越挫越勇,他們的吶喊聲如星星之火一般,瞬間燎原,喚醒了全國人民,喚醒了這頭深睡已久的東方雄獅。五四運動後期,工人、商人的加入,更加壯大了力量,最終在全國各方壓力下,北洋政府不得不釋放被逮捕的學生,中國代表也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在整個中國的歷史畫卷上描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也說明了:青年人的力量遠比想象的強大。

最讓我意難平的人物是郭心剛。作爲青島人,當他得知德國要把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的時候,滿腔悲憤無處發泄,竟一夜白頭!學生遊行示威抗議時,他劃傷自己的手臂,用自己的鮮血寫下的“還我青島”的橫幅,這是飽含血淚的屈辱,是飽含憤怒的抗爭,也是飽含深情的愛國。抗議失敗,青島的命運無法扭轉,這是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帶着遺憾,帶着悲憤,離開了。

他這種剛毅的愛國之情,值得敬佩。胡適的選擇,卻讓人唏噓不已。新文化運動伊始,他用一篇《文學改良芻論》獲得陳獨秀的賞識,成爲反封建的鬥士,新文化運動的先鋒。然而,在五四運動中,這個鬥士失掉了他的氣勢。他一心想着學問,認爲學術和政治不能相提並論,不可混爲一談。可事實呢?沒有一個好的政治環境,根本無從談學術。在學生運動辦得轟轟烈烈時,他提出要把北京大學遷到上海,遭到衆人的強烈反對,陳獨秀怒而責之:“中國之所以變成今天這樣就是因爲,郭心剛太少,胡適之太多!”無可否認,郭心剛和胡適都是愛國的。但胡適卻對時局,對自身與國家發展認識不清,希望以一種溫和的改良方式來救國。或許也可以說,在當時他選擇了衝突最小的那種,但滿目瘡痍的中國需要的不是溫和。吾輩青年,當如郭心剛,在家國大義面前,不妥協,不畏懼,不退縮。

在影片中,許多革命者的結局也以字幕的形式交代結局。陳延年、陳喬年腳戴鐐銬,滿臉血污,但回首的那個笑容,是堅定,是無悔;李大釗被捕,面對死亡威脅,不卑不亢,慷慨待之;鄧中夏血灑雨花臺;無不令無數人感到惋惜與悲痛,這些青年用自己的熱血與生命喚醒了、拯救了這頭東方雄獅。

有人問:“《覺醒年代》有續集嗎”?導演說:“現在我們的幸福生活就是續集”!我們從任人宰割的“東亞病夫”蛻變成了正在高速崛起的“東方雄雞”!抗日勝利、新中國成立、“兩彈一星”的發射、雜交水稻的研製、“一帶一路”的成功等等成就,不都是這些青年的犧牲之下建立起來的嗎?這難道不是他們辛苦奮鬥的結果嗎?這難道不是最好的續集嗎?

這些青年們不畏艱難,不辜負自己的青春,肩負起這個社會賦予他們的期望與責任,覺醒了這個黑暗屈辱的年代。

吾輩青年,亦當不負青春,不負重任,不負未來

篇二:覺醒年代讀後感

孫倍倍

覺醒,一個正式而又嚴肅的詞語,對於新時代的我們來說,熟悉而又陌生。

人們常說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因爲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就大變樣了。殊不知,一個時代的更替,往往是由於有了新事件、新事物、新思想的導引。從十九世紀初開始,思想覺醒的萌芽就開始生根發芽,經歷風雨,也迎來彩虹,至今茁壯成長,蓬勃發展。

2021年3月1日在中國社會科學網發佈的文章中清晰地提出一句話,我很是認同——“紅色文化是開展新時代大學生黨性教育的優質資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影視行業作爲一大引領社會風氣的巨龍,也推出了新成果《覺醒年代》,借紅色文化去助力新時代學生的黨性教育。從1915年《青年雜誌》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爲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講述了覺醒年代社會風情和百態人生。它告訴人們:爲什麼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能”、馬克思主義“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通過這段時間的收看,我也受益匪淺。

(一)望得到的,纔是黎明

初次相識《覺醒年代》,還是因爲陳獨秀先生與友人在回國船上的一段對話把我拉進情節:

——友人:“快睡吧,外面烏漆嘛黑的什麼都看不見。”

——陳獨秀:“看得見。”

是的,天黑了,夜靜了,人們都蜷縮到自己避風的船艙裏去了,只有他們睡不着。仲甫先生孤獨的望着茫茫大海,彷彿要一眼望到中國,望到中國最需要覺醒的地方去,望到南陳北李的戰鬥中去,去追求真理、燃燒理想!

觀看影片

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成立至今2021年,整個百年,中國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論新冠肺炎疫情的階段性勝利,還是脫貧攻堅戰取得的全面勝利都爲十四五規劃開了個好局。這其中的不易和喜悅只有傳承紅色文化的中國人才可以切身感受到。

反觀之,新時代的我們都逐漸在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然而沒有了需要翻閱很多書籍才能汲取到知識的過程,現在我們過分依靠身邊現代化的搜索軟件,讓自己活成了“行走的答題卡”。試問,如果我們在當時的年代,又有多少人可以以清醒的頭腦去看待事件的本身和解決問題的根源呢?或許有,但絕不多。面對黑暗,我們大多數人也都會像當時的民衆那樣在白白的等待黎明,只有少部分人願意先沉澱下來觀察、思考、覺醒,再帶動整個社會的覺醒和改變,就像仲甫先生那樣望到黎明。

(二)放得下的,纔是渺小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帝國主義侵略者不斷踐踏中國的主權,賣國賊不斷委曲求全,好多的留學生、先進積極分子主動回家守護祖國。在輪船上一羣中國人因爲日本人欺負一對年輕的中國男女挺身而出,陳獨秀先生爲了和李大釗相識被動言語相機、充當一會兒假的賣國賊更是明證。

記錄感悟

先進的中國人可以爲了國家奉獻一切,偉大的無產階級可以爲了祖國放棄一切。遠有魯迅先生棄醫從文,以筆爲槍,去改變祥林嫂代表的那個扭曲社會;近有各地兒女在疫情期間放棄小家團圓,義無反顧地奔向武漢、河北、北京乃至外國需要的地方。

然而,現在的我們,這羣年輕人們,還有“覺醒”嗎?

朋友們,爲了新時代的偉大事業,爲了希望,孤單沒什麼的,只不過是坐在黎明前的夜裏,等待曙光罷了。等待固然難熬,然而曙光總會映照在臉上。無論要多久。一定會有一線光明,出現在你遙望的方向!

石玲玲

篇三:覺醒年代讀後感

記得來時路,不忘夢歸處

楊文博

《覺醒年代》講述了從1915年《青年雜誌》問世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創建的全過程。這短短六年,是有志青年爲了滿目瘡痍的國家尋找出路的六年,是開啓民智、啓迪民心的六年,是打破黑暗、尋找光明的六年。從新文化運動的震盪、五四運動的那一腔熱血,再到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是風雨如晦的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抹晨光,一切煥然一新。

《覺醒年代》中有一張海報讓我記憶深刻,海報中陳獨秀掩面而泣,李大釗目光堅毅的看向遠方。我想彎腰是體恤這個落後羸弱的國家,昂首是挺起中國人的脊樑。觀看這部劇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是鮮活的,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將我們帶入到那個的年代,回望中華艱辛覺醒歷程。他們明明可以苟且偷生,可以過着體面的生活,但他們卻選擇爲這個滿目瘡痍的國家拋頭顱灑熱血。

因爲這部劇讓我銘記那些歷史上逐漸模糊的英雄,還記得那條名爲“延喬”的路嗎,路的盡頭是“繁華大道”。那時走向車站的他們,還不知道生命只剩下短暫的幾年。那時走向刑場的他們,所見還滿是血雨腥風的黑暗。世上從來都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生逢亂世,即使命運如螻蟻,但仍有人心向光明。“陳延年,中國共產黨第五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革命烈士,1927年在上海被捕,寧死不跪,被國民黨反動派亂刀砍死,時年29歲。”這是《覺醒年代》爲陳延年寫的最後一段話。畫面中的陳延年,臉上、身上都是受過酷刑留下的血痕,但始終面帶微笑,眼神中像有星光一樣堅定、從容,閃爍着信仰與理想的光芒。“革命者光明磊落,視死如歸,只有站着死,絕不下跪。”爲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肉體已逝,脊樑仍在。這一刻,足以震撼到我,我無法想象是怎樣的意志或者理想信念堅持着他們英勇赴死。

一百年的時間足以讓每一個回望歷史的人感受到歲月的轟鳴起伏、世事的滄海桑田。那些歷史中他們的故事,在我們的每次品味中,仍舊澎湃如昨日。

青年覺醒,山河激盪。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作爲新時代的少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爲己任,做這世間的光。前途似海,來日方長,與天不老,與國無疆。

篇四:覺醒年代讀後感

張栩晨

《覺醒年代》這部電視劇,刻畫了許多經常客串歷史、語文課本的人物,我們耳熟能詳的也不少,如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等。今天我要說的應該是每個人都熟悉的魯迅。

片段一:魯迅第8集出場,場面是這樣的:有一個人被當街處決,但人們不僅不怕,還搶着用饅頭蘸人血,愚蠢地認爲這可以治百病,而魯迅他不回頭都知道發生了什麼。這說明,人們的愚昧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次兩次了,而是一種常態。

片段二:魯迅第9集出場,就是這樣一個場面:魯迅一個人站在教育部門口,一隻手叉腰,一隻手拄着一塊兒長木板,上面寫着“不幹了”。在他面前人和車來來往往(有的還一副看傻子的模樣看他),但他自己站在那裏一動不動,表達出他的決心:堅決不和張勳同流合污,體現了他的立場堅定、愛憎分明。

片段三:第14到15集中,出現了魯迅寫作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的具體場景。背景是這樣的:魯迅在北京和同學聚會,聚會中周作人探聽到一個叫楊開銘同學的消息:

楊開銘是個熱心腸,之前回了老家教書,對一個寡婦多有幫助,爲此遭了寡婦的族人非議。後來有一天,他喝醉了酒,在寡婦的桌子上趴了一夜。結果第二天被人給知道了,寡婦的族人就把寡婦給抓了起來,活生生沉到池塘裏面淹死了。楊開銘哪裏受得了這種刺激,直接就瘋了。

回到家裏,魯迅聽周作人講完楊開銘同學的信息,剛來得及感嘆一句“瘋了”,他表弟久蓀就從門外滾了進來,嚷嚷着外面有人要殺了他,躲在桌子底下不敢出來。感情這個可憐人也因爲來京一路上看見太多人餓死,受了刺激,神經錯亂了。

就在之前,《新青年》編輯部找上門來,幾個主筆一起請魯迅出山。魯迅對於之前的雜誌作品給他們指出了三條缺陷,其中一條就是缺少通俗的白話文學作品,比如像白話小說。

所以當魯迅下定決心要寫稿的時候,在見識到兩個瘋子,尤其是讓他們變瘋的黑暗荒誕的社會現實之後,魯迅決定以自己可憐的表弟久蓀爲原型,寫作《狂人日記》。他一鼓作氣寫了個通宵,眼睛都紅了才停筆,累了就直接躺在一地稿子上休息。

曾看到蕭紅女士在《回憶魯迅先生》一文中提到:

全樓都寂靜下去,窗外也是一點聲音沒有了,魯迅先生站起來,坐到書桌邊,在那綠色的檯燈下開始寫文章了。

許先生說雞鳴的時候,魯迅先生還是坐着,街上的汽車嘟嘟地叫起來了,魯迅先生還是坐着。

有時許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薩薩的了,燈光也不顯得怎樣亮了,魯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裏那樣黑大。

魯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舊坐在那裏。

人家都起來了,魯迅先生才睡下。

這也可以看出魯迅先生也是一個敬業投入的人。但魯迅先生的寫作,不僅是趕稿子,還是對中國當時現狀的思考,對封建、迷信、愚昧的批判。儘管魯迅先生已經逝世80多年了,但通過《覺醒年代》的演繹,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魯迅,他不僅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不苟言笑的鬥士,也有着風趣幽默的一面。

篇五:覺醒年代讀後感

鄭哨銀

最近,看《覺醒年代》令我感觸尤深,開篇第一集描寫了仲甫爲了與守常見面,當衆多愛國青年說出“中國無藥可救”,還遭到郭心剛的唾棄,但最後結果令人滿意。

這部電視劇主要講述在仲甫等人的不斷努力下掀起一陣新的革命思潮,前八集分別寫了陳獨秀與李大釗初見,談革命、創辦雜誌,再到去北大當文科學長。之後陳獨秀邀請魯迅撰稿,這當中每一集都看的我熱血沸騰。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劇情,就是在錢玄銅去找魯迅,而魯迅身後是一人被斬首示衆,衆人原是當做看戲,當砍刀落下之時衆人卻又嚇得連連後退。此情此景,實屬令人難過、悲哀但卻無能爲力。

錢玄銅說魯迅消沉,魯迅卻對他說道:“假如啊,有這麼一間鐵屋子,絕無窗戶,而且是萬難破毀的,裏邊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就要被悶死,然而從昏睡入死,他們全然不知道就要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一聲驚醒這幾個較爲清醒的人,但是這不幸的少數者,要去承受這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爲你對得起他們?”錢玄銅又反駁道;“如果我嚷幾聲,能叫醒那幾個人,你就絕不能說,他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這段令我映象尤爲深刻,是揭露社會情形的實事,讓人身臨其境。那時的政治混亂,令人擔憂,陳獨秀等人爲此努力,想改變這個社會。他們都不怕任何勢力,更不畏懼任何犧牲,哪怕是背上“賣國賊”的罵名也要爲之奮鬥。

李大釗先生曾與同學在大街上進行遊行,被當時政府追捕,雖然對北京有着諸多不捨,但迫於形勢,只能無奈前往上海。

一個民族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不斷進步,最終摸索出一套最爲適合本民族的制度,他驅使了許許多多的普通人勇於鬥爭,也燃起了羣衆的民族情懷和激情,在時局混沌的情況下對着腐朽的社會不斷進行着衝擊。在革命鬥爭中,雖然充滿了艱辛困苦,必然不會一帆風順,他們依然苦中作樂,爲了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而不斷努力。

克服困難,不斷成長,中華民族必定會站起來,不再受外人的欺負,在中國的領土上真正的當家做主。那些艱難的日子,使我們奮勇向前,終究站在了世界的舞臺上,這是數代人義無反顧奮鬥換來的。讓我們向那些先烈致敬,也提醒了我們珍惜現在生活的同時,爲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勇前進。

篇六:覺醒年代讀後感

數百年前,中國還是一頭沉睡的獅子,讓外國人稱自己爲“東亞病夫”。那時的中國沒有船堅利炮、沒有發達的商業工業,只有少數人有一腔熱血,力圖救國救民。一九一五年五月九日,袁世凱下令同意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根據這個條約,中國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日本在中國南滿和蒙古東部享有的特殊權利等等。北洋政府的賣國行徑,遭到全國民衆的強烈反對,如北京、廣州、武漢、青島等地都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誓雪國恥,表現出堅定的愛國立場和強烈的愛國熱情,流亡海外的孫中山、黃興等人,呼籲革命者回國倒袁。聽到這個消息,一羣愛國人士,如在日本的李大釗、陳獨秀都悲憤不已,立刻決定回國,倒袁,中國那時的愛國人有很多,我最佩服的就是陳獨秀和李大釗。

陳獨秀是《新青年》的編創者,他也是一個偉大的父親。他熱情、大大咧咧、敢愛敢恨,愛國、喜歡結交朋友。他寫的敬告青年震憾了中國所有的青年,他說:“我寫新青年,就是想告訴那些還在吃苦受罪的中國孩子們,天下的路是留給天下的人走的,只要堅持不懈,將來必成大器。”他更是一個有胸襟,不計較,善於發現優點的明智父親。他有兩個兒子,都已成爲青年了,他們一直記恨着父親,因爲那時陳獨秀被所抓,那時他的父母雙亡,不能趕回爲父母送終,而他的兒子以爲他是爲了自己享受,去了日本,所以他們一直恨他父親。那天,家裏請客,他們把一隻青蛙放在陳獨秀的碗裏,嚇了大家一跳,他們把爲什麼恨他父親的原因說了出來,陳獨秀一言不發,事後,他卻大笑起來,跟大家說:”他們記恨我不回去給父母送終,說明他們是懂仁義的人,他們寧可吃苦也不依賴我,說明他們是自立自強的人,如今亂世,能有這兩種品質,難道不值得高興嗎?”可見,他是多麼明智呀!而李大釗,他堅決不做官,只想爲祖國獻出一份力量,他爲了愛國不怕犧牲,同時他也是個慈祥、正確引導孩子們的好父親,他間接告訴孩子們做官雖然有錢,但是官是爲有錢而活的,而他,只一心想爲祖國做貢獻,哪怕身無分文。中國因爲有他們,才一步步走向成功,正因爲有這些不怕犧牲,一心向國的共產黨人,中國才站起來,飛速地前進。歷史將永遠銘記着他們,而我們也會永遠記住他們。

篇七:覺醒年代讀後感

近期熱播的《覺醒年代》以紀錄片的形式將黎明前風雨交加的中國歷史再次展現在人們面前。不必說毛澤東的意氣風發,也不必說李大釗的堅定執着,單是說陳延年與陳喬年的自立自強,便叫人拍案叫絕。自立自強,是當代青年不可或缺的品質。

自立,方能自強。延年、喬年自幼離家,在混沌亂世,他們靠自己扛沙袋爲生,兩人一起啃着發黴的麪餅,也堅決不願接受父親陳獨秀的幫助。而即便是在如此艱辛的生活中,他們也在儘自己所能地向窮人伸出援手,將愛與溫暖撒滿人間。“我們就是要靠自己,這是我們的原則。”簡單的一句話,勝過成千上萬句響亮的口號。這樣的人生,纔算精彩!大洋彼岸,他們的父親在戰火紛飛中更是獨樹一幟。陳獨秀聯結衆多仁人志士,深入瞭解各國走向民主共和的歷史。他創辦報刊雜誌《新青年》,推崇馬克思主義,號召廣大青年在混沌中自立,於昏暗中覺醒。只有擁有獨立的人格,才能創生偉大的思想!

自強,方能圓夢。影片的一個鏡頭中,延年、喬年身着被血浸透的衣衫,拖着沉重的腳鐐,微笑着向前走去,道路的盡頭是煙火人間。被捕寧死不跪,救國絕不後退!以身許國,至死無悔!他們憑藉着頑強的意志,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這,纔是中國青年應有的拼勁與擔當!無獨有偶,中國的億萬青年也在向着光明不斷邁進。無數的遊行接踵而至,五四運動“罷課”“罷工”“罷市”,這無不彰顯着中國青年的自強精神與救國決心。“革命者光明磊落,視死如歸,只有站着死,絕不下跪!”中國人民的聲音,響徹雲霄!

“生當盛世,當不負盛世”。從古至今,自立自強都是歷史發展中亙古不變的旋律。數百年前,他們以此喚醒祖國,數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也應以此續寫光輝!請,篤信一個夢!

by:張柳瑩

篇八:覺醒年代讀後感

暑假的時候,爸爸媽媽陪我看了一部電視劇——《覺醒年代》。對於我這個平時只愛看動畫片的小女生來說,電視裏的故事跟我以前看的動畫片完全不一樣,也跟我們現在的生活完全不一樣。

我一集一集看,爸爸媽媽一集一集跟我講裏面的故事,我逐漸知道了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一批革命先輩,知道了“南陳北李”爲了建立中國共產黨傾注了心血、付出了生命,也知道了如果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爸爸告訴我,陳獨秀和我是老鄉,他的媽媽也姓查,我一下子感到很自豪,不知不覺中對陳獨秀一家也親切起來,更加關注陳獨秀一家的故事了。當我看到陳獨秀的兩個孩子陳延年、陳喬年烈士英勇就義時,不禁流下了眼淚。他們曾經是那麼可愛,那麼堅強勇敢,但是不到三十歲卻犧牲在革命的道路上,血染面孔不見未來。1927年29歲的陳延年被捕,他直立不屈,誓死不跪,站着從容就義,被劊子手亂刀砍死。一年後,26歲的陳喬年也寧死不屈,被殘忍殺害,就義前他大聲地說“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我想,我現在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不就是享受着他們用生命爲我們換來的幸福麼?

聽爸爸說,在我們合肥有兩條路,分別是“集賢路”與“延喬路”。“集賢路”是以陳獨秀墓地所在地集賢關命名的,“延喬路”是爲紀念陳延年、陳喬年兩位烈士而命名的。兩條路相伴相依,雙雙通往繁華大道。爲了緬懷革命先烈,爸爸媽媽帶我去了延喬路,延喬路兩側綠樹成蔭,路邊有陳延年、陳喬年的人物介紹,在展板下方,放滿了鮮花,我也將帶來的鮮花擺好,恭恭敬敬地敬了個禮,以此緬懷兩位革命先烈。順着延喬路就走到了繁華大道,路上媽媽對我說,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先輩們用鮮血與生命換來的,我們一定要珍惜眼前來之不易的生活。我默默地記在了心裏,我知道如果沒有陳獨秀、李大釗、陳延年、陳喬年等一批革命先烈的英勇付出,哪有我們現在的繁華大道。習爺爺教誨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爲學生,強身健體、好好學習就是我們的初心與使命。

看了《覺醒年代》後,我更加堅信了決心,作爲新時代的接班人,一定要時刻牢記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蹟,傳承紅色基因,好好學習,奮發圖強,長大以後以自己的行動報效祖國,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篇九:覺醒年代讀後感

在這個繁榮昌盛國家的背後是一幕幕無法抹去的歷史。—題記

他們拯救了這個國家,喚醒了這裏的人們,造就了這個輝煌的年代;他們有着崇高的精神,有着偉大的目標,在當時那個腐敗的國家裏他們創造了多麼偉大的奇蹟!魯迅以筆代“刀”,以驚人的文采喚醒了人們麻木的靈魂,以鋒利的筆觸點燃了一顆又一顆的愛國魂。在新文化運動的標誌地——北京大學,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三顧茅廬”請陳獨秀擔任北大文科學長,隨後又在民巷建立起新青年編輯部,此時北京大學的一些頑固的保皇黨也與新青年展開了激烈的爭執,這些畫面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誕生前的社會環境和思想文化,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不斷進步。

在探索和發現真理時,過程十分艱難,在各種思想和主義的交鋒之中,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起來: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庶民的勝利》加上白話文的迅速傳播,如魯迅《狂人日記》的發表和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等鉅作橫空出世,大大推動了有志青年探索救國道路的步伐。

在當代也有很多風雲人物,他們的服飾習慣也反映出當時那個時代的繁雜和混亂,比如留着長辮子端着菸袋講國學的辜鴻銘教授,張勳的辮子軍領兵復辟及海外留學回來,西裝革履的胡適等人,這些極具色彩與魅力的人物形象全部映入我們眼簾,而他們的人物特點也十分鮮明。在北大紅樓的襯托下,一批批洋溢着愛國熱血的青年學子也讓我們過目不忘,讓我們看到當時那個時代有一批愛國人士正在不懼艱難險阻,努力尋找救國之路使中國登上歷史舞臺。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句響亮且肯定的句子是來自周恩來爺爺口中,他亦是英雄。在北洋政府當道,袁世凱稱霸的環境下,有誰有這個勇氣?這句話講進了中國人的心坎裏,恰似暖流溫暖了冰冷的海水,又恰似火焰融化了積雪,讓凜冽的冬日出現了新的轉機。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毛澤東爺爺引領着中國走向了新時代,他的故事爲什麼能千古流芳?因爲他和很多革命志士一樣,流的是龍之血,拯救的是華夏人民,他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永垂不朽!深深的映入了我們的心中,我驕傲我生在五星紅旗下,長在春風裏,我驕傲這個國家有他們,我驕傲我是黃皮膚,黑頭髮,我更驕傲我是中國人!

《覺醒年代》爲我們展演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建過程,以深刻的歷史意義揭示了這條救國救民的正確道路,同時讚揚了覺醒年代時期一批共產主義者的一顆顆愛國之心。

覺醒年代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讓我們看到中國的艱辛,讓我們看到中國人民的團結。所以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們要珍惜當下,努力學習,報效祖國,不負衆望。

也許我們的年代就是覺醒年代最好的續集……

只要人民有信仰,民族纔會有希望,國家就有力量!

——後記

篇十:覺醒年代讀後感

以前不懂先生,現在略懂先生。所以每逢看先生,總不覺淚流滿面。

在刷了好幾集《覺醒年代》後,我身邊的親友便每一天都在聽我滔滔不絕:什麼覺醒年代有多好看啊,曹磊老師演的迅哥兒有多真多可愛啊,他每一次出場都承包了一整集的飯啊等等等等。

的確,覺醒裏的先生真的很可愛:包括在教育局門口杵個木牌、叉着腰表示“不幹了”,包括“北大男團”在激烈討論《狂人日記》時認真吃自己的茴香豆,包括當大家都在慶祝這慶祝那的時候問什麼時候開席……總之,就是可愛。

但這樣可愛的先生,卻是扛起新文化大旗的旗手。他是以筆爲刃,在黑暗的社會中殺出一條血路的戰士。

第八集,先生在一片嘈雜混亂中出場了。一人在大街被斬頭,手起刀落,血濺當場。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圍觀的羣衆將執刑現場裏三層外三層地圍了起來,很多人都在“官爺,官爺”地叫着,用錢從喊着“蘸血要趁熱”的人手中換來一小塊東西——人血饅頭。一個搶到饅頭的老婦,一邊雙手護着饅頭踉蹌着擠出人羣,一邊叫嚷着什麼“我兒子有救了”。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先生只是淡定地手捧碑文,頭都不回一下。好不容易從沸騰的人羣中擠過來的錢玄同也不忘調侃一句“真有定力”。對此,先生答曰:不看也知道是個什麼情形。不過當玄同提起拉他加入《新青年》時,他卻拒絕了,說道:

“假如有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且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從昏睡到死,並不感到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一聲,驚醒了幾個較爲清醒的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忍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爲你對得起他們麼!”

玄同反駁,先生卻只丟下一句:

“我不管這些。”

說罷,揚長而去。

但他真的揚長而去了嗎?

“豫纔不會自甘落後的。”孑民先生如是說。

的確,他可是先生啊。

他不可能躲進小樓,不問春秋。

於是,打這鐵屋的第一槍——《狂人日記》便誕生了。

十五集,先生表弟因在來滬途中看到許多被餓死的人們,瘋了。先生在送走了表弟後,神態凝重。不得不說,這裏以及第十六集都細節爆炸。表弟躲的桌子上,雕了一羣古人。先生右手拿筆抵在桌上,拇指還在摩挲着關公的偃月刀。第十六集,《狂人日記》問世。先生躺在一堆稿子裏,骨節分明的右手疲累地擱在身上,卻仍握着那支利似刃的毛筆。錢玄同這時拜訪,差點沒誤以爲豫纔出事了。確實出事了,但不是豫才,是中國的歷史出事了。

看到這裏,我早已淚流滿面。嘴上說着不管不管,但您卻還是一管到底了啊。

拿着原稿的錢玄同激動得不成樣子,憤憤地埋怨周樹人沒有提前告訴他成了,好讓他這個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的閱讀者帶相機來,記錄下這歷史性的一幕。隨後,他又發現末尾還未署名,便着急地問這孩子的爹是誰。

周樹人聽言,緩緩伸手接過稿子。翻了個身,重新握緊筆,顫抖着寫下“魯迅”二字。

“周樹人,從今往後,就叫魯迅。”

這一幕,有一滴淚珠從先生眼中滴落。

篇十一:覺醒年代讀後感

閆姝宜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第100週年《覺醒年代》這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便是爲了慶祝其而誕生。

在那個政局混亂,烽煙四起的年代,有識之士紛紛尋找救國的道路。在日本留學的陳獨秀認爲,真正救中國不能再走換人、換政府的老路,必須要踏上一條“新路”。

回國後,陳獨秀在上海創辦了《新青年》,樹起了“科學”與“民主”兩面大旗,新文化運動由此發韌。越來越多的革命家如:李大釗、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人加入。他們注重國人的思想啓蒙,啓發青少年愛國救國之思,還主張打倒“孔家店”、廢除孔教三鋼,認爲它是封建社會殘留下來的餘毒。《新青年》逐漸成爲全中國最有影響力的雜誌。

與此同時,北京大學內教授辜鴻銘、黃侃等保皇黨與革命黨發生衝突,認爲新學是崇洋媚外、數典忘宗;與父親陳獨秀有矛盾的陳延年、陳喬年兩兄弟信仰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無政府主義,認爲全世界人都應該建立一種超越友情、愛情、親情的關係;隨着俄國爆發的十月革命的成功,全人類首次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不少人開始信仰馬克思主義,認爲要建立由工人階級領導的國家;遠在長沙的毛澤東、蕭子升等人成立了新民學會……學術交融,百家爭鳴,可謂是思想盛世!

最令人激動的還是周樹人,也就是魯迅,他親眼看見迷信的人們爲了治病吃人血饅頭,麻木不仁的人羣像看雜技似的“觀賞”劊子手殺人;親耳聽到老人們議論劊子手的砍刀沒有清朝的快。魯迅甚至一度認爲這樣的中國無可救藥,但在朋友的勸誡開導下,在新文化與舊封建體制社會的陋習惡俗的衝擊下,他意識到自己得爲救國貢獻一份力量。經過多少個不眠之夜,奮筆疾書寫下中國第一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吃人’。”他深刻地揭示了舊社會“吃人”的封建禮教,字字擊心,表達了魯迅對中國前途深廣的憂憤。

當今中國已是和平的,繁榮昌盛的國家,這都有賴於那些偉人們窮盡畢生所追求的真理。雖身處和平年代,但我們青少年身上依然承擔着中華復興的重任,切不可沉浸在當下的歲月靜好,要學習先輩以國之重任爲己任的精神,奮發圖強!

篇十二:覺醒年代讀後感

暑假觀看了電視劇《覺醒年代》感悟頗深。

這部電視劇幾乎還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混亂又充滿了抗爭的中國社會,描繪了中國的革命家們覺醒和抗爭的過程。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劇中魯迅先生的覺醒。影片中魯迅先生是在一片混亂裏出場:一個被當街處刑的人,百姓對他的死漠不關心,只是爭搶着用他的血做成“人血饅頭”,去救家中的人。魯迅先生的覺醒亦是在一場悲劇之中:一個才華橫溢的親戚,徹底被黑暗的統治逼成了“迫害狂”。和其他先行者一樣,魯迅開始鬥爭也是因爲環境和時代所迫,若不是生在亂世,怎能成就一代文豪?

結合覺醒年代中的情節,我閱讀了魯迅先生的第一本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對小說中的某些段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記得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就像劇中人血饅頭的鬧劇,中國的百姓像一個個傀儡,被高舉“仁義道德”大旗的迂腐的思想侵蝕了身心,被操控着“人吃人”。魯迅一針見血地直擊社會要害,即使百年後讀來也會爲之震撼,因爲時代的危機四伏,纔會有文字的力量磅礴和作家的鍼砭時弊,所謂時代造人,概是如此。

如今他們的努力換來了國富兵強,山河無恙。近日看到阿富汗人民的慘劇,更加不禁感慨革命先烈的偉大,歷史一次次地證明了“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我們應該爲生在一個和平強大的國家而慶幸。但是光慶幸是不行的,爲了不落後,我們應該跟隨時代潮流自強不息。

網上有這麼一段對話:“《覺醒年代》有續集嗎?”“我們今天的生活就是續集。”

篇十三:覺醒年代讀後感

生逢亂世,即使命運如螻蟻,但仍有人心向陽光

——題記

假期裏在家追了《覺醒年代》這部劇,看完後我才發現原來歷史課本上死記硬背的東西,真的有人當做畢生的理想與信念去奮鬥。沒看這部劇之前,我對那個年代只停留在老師課堂上有時給我們講一講,幾句帶過,並沒有真正瞭解過。而現在,一羣人把他們演繹了出來,一幕幕的情景彷彿讓我回到了那個年代,讓我切實地感受那個社會。

我無法想象,在那樣一個“吃人”的會,會有那麼一羣人,願意爲了國家而獻身,不懼困難,逆流而上。爲中國尋找一條救國之路。出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陳獨秀先生,衣冠不整,頭上好似頂着個雞窩,誰看都像一個乞丐,但眼神堅定不移。很那把那個新文化運動的領袖聯繫在一起。他創辦了新青年,他堅信,救中國就一定要讓年輕人懂得新文化,只有年輕人才能救中國。陳獨秀還有倆個兒子,陳延年和陳喬年。他們在走向刑場的時候回過頭笑了一下,當時很不解。後來才知道,他們笑是因爲他們知道真理是什麼,勝利是什麼,所以他們露出了笑容。

還有魯迅親眼目睹人血饅頭事件,我當時真的不敢想象,在當時的中國,國人竟然這麼的愚昧。怪不得那麼多名人志士以死明志,怪不得那麼多爲中國尋找出路的人會絕望道:“這樣的國家還有救嗎?”

100年後,我們生逢盛世,正如陳喬年說的話:“讓子孫後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

篇十四:覺醒年代讀後感

趙鐸然

《覺醒年代》是一部極具藝術思想歷史嘗試的優秀電視劇。

它呈現了中國過去民國的完整經歷,塑造了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以及蔡元培,劉半農,錢玄同等代表羣體的文學風采。

劇中共清晰地描繪了大大小小十個事件可分爲:一、仲甫與孑民製造炸彈(辛亥革命)。二、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三、張勳復辟,辮子軍入城。四、五四運動,青年分子上街施行罷課。五、驅張運動,毛澤東帶領人們請願驅逐敬堯。六、劉師培一夥編寫《國故》。七、胡適守常爭論主義。八,工讀互助,延年提倡共讀互助社,以失敗告終。九、留法勤工儉學,也有許多人建立,支持與參加共產黨小組。十、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這個電視劇讓我們從各個角度看待國家的歷史事件和解決方法。

這部劇,將事件描寫得淋漓盡致,每件事情的起因經過結尾,在電視中都很好的體現出來。讓觀察更全面的瞭解歷史。《覺醒年代》從社會的角度體現了人民的絕望與希望,文化的衰老與新生,以及時代的傳統與嶄新畫面。

演員演的動作,神情以及眼神都十分到位,常常戳中淚點,使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再一個就是細節了。可以從中看出,導演張永新是一個注重細節,細心的人。舉個例子,劇中有多處描寫仲甫,守常,適之和孑民路過泥潭,他們都會在路邊找磚頭,鋪在上面過去,這寓意什麼?寓意着他們這些文學巨人正在爲祖國找路。在共產黨成立時,鏡頭再一次轉到那條路時,那條路已經成爲了水泥路,說明救國之路被他們找到了。

吾罪當自強,歷史從不是按照人的意願而發展的。即使革命的道路中會遇到難以解決的挫折,但我們的先驅卻依然嘔心瀝血地爲他們的後代託舉起自由與和平。

《覺醒年代》的事件,人物形象和細節所塑造的特殊意義,值得珍惜!

“生逢亂世,即使命運如螻蟻,卻仍有人心向光明。”沒有他們的鮮血,就沒有我們。沒有黨領導我們的一百週年,就沒有我們如此美好的生活。現在我們望着五星紅旗,唱着國歌,自豪之感油然而生。我們做爲中國新生代,不能辜負前輩對我們的期望。我們要傳承他們的精神,堅持並奮鬥。長大報效祖國!

今日的盛世,如你們所願!

篇十五:覺醒年代讀後感

青春的底色是愛國

“少年的肩上有清風,明月和國家擔當,挑起時代的脊樑,而我的信仰一旦確立了,絕不動搖!”

——題記

民國初年,正值新舊交替,各種新舊思想碰撞。中國猶如一頭沉睡的雄獅,在睡夢中等待一盞明燈的指引,指引其重振雄風。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蔡公說,這正是一個人才聚集的時代,不斷有文人雅士,青年學生,從全國四面八方涌現,只爲拯救他們這個支離破碎,危在旦夕的國家。於是,五四運動爆發了。

那是一段崢嶸歲月,也是一個悲慘年代: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軍閥割據混戰,民族沒有希望,國家沒有主權,政府腐朽無能,百姓無動於衷,放眼望去,滿目瘡痍……“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這出自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那樣吃人的年代,是多麼的讓人痛心。而那羣人,他們卻立志要讓中國成爲中國人的中國!無疑,他們是偉大的。

作爲後輩,看完《覺醒年代》,我的感悟非常深刻,我會回想起那個年代的先烈們,深沉地道一聲感謝。生逢亂世,或是沉睡,或是覺醒。數以萬計的仁人志士,肩扛道義,他們要喚醒中國全體人民的覺醒,喚醒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

以前,對守常先生和仲甫先生的印象只侷限在歷史書上,他們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對豫才先生的記憶,也僅僅是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那個筆鋒犀利的作家;對德潛先生的瞭解,也只是錢學森的父親;對孑民先生也是隻知其名罷了……如今,這些只停留在表面的人物,通過《覺醒年代》這部電視劇,在我心裏成了保家衛國,有血有肉的大英雄——

仲甫先生會和農民工們一起過春節,工人們便笑話他,“瑞雪兆豐年,獨秀寫春聯”,他也會淘氣地把磕完的瓜子扔到蔡公面前;守常先生會時時接濟自己貧窮的學生,會被自己的夫人親切地稱爲“憨坨”;豫才先生會在烈日炎炎下舉着一塊“幹不了”的木牌在教育局門口表態……魯迅的浩浩蕩蕩,辜鴻銘的固執傲嬌,陳家倆兄弟的捨己爲國,讓我看到了歷史書上那些人物,不曾表現出來的可愛的一面。

回望那一段覺醒年代,已過百年,議酣血熱,精神如畫,敢作敢爲,揮斥方遒,天真赤誠,朝氣蓬勃,那纔是青年人該有的模樣。我們青年應牢記歷史,不負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隨着中國共產黨成立,影片即將落幕,復興之路在腳下延伸,歷史的機遇就在眼前。我們是新時代的青年,更應矢志不渝,繼承前人之智慧,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

如今,中國共產黨成立已有百年之久,歷史的先人們一定在暗暗欣慰,而吾作爲青春之少年,心中有丘壑,立馬振山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4vej1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