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熱點 >我的國中生活 >

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國中(精選5篇)作文

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國中(精選5篇)作文

篇一: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國中

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國中(精選5篇)作文

《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本書通過描寫當時封建社會的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生動形象的描繪出畸變的科舉制度對讀書人靈魂的毒害,也表達出作者希望人們能夠淡泊名利,看輕權勢,不貪圖利益與享樂,期望魯迅筆下“吃人”的封建禮教能夠徹底廢除,解放人們被束縛的思想。

通過閱讀,確實可以從書中對人物的刻畫中感受到科舉制度將人推向了喪心病狂的地步,人們不再只是爲了提高自身修養而讀書,而是爲了使自己變得更有權有勢而讀書,那麼這種讀書的目的就發生了本質上的轉變,這樣的讀書還有什麼意義呢?人們一味的沉迷於禁錮思想的書中,不追求創新,思維不開闊,不發展經濟、軍事,這樣長此以往,社會不腐敗不落後倒成怪事情了。平民百姓也因爲這些因素變得勢利,看誰中舉了就阿諛奉承,這樣的社會大環境對每一個人都會有所影響,而那些真正沒受到影響的人,可稱之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之人,更是值得我們學習

本文中的范進與王冕就可以形成鮮明的對比。王冕從小就懂得孝順母親,到老師那兒得到糧食就留着回家拿給母親,幫母親幹活以減少母親的負擔,甚至退學,然而范進已經五十多了還在參加考試,考不上就繼續考,家中的老母親與妻子都揭不開鍋了也絲毫不顧及,就沒有想過放棄考試去種田養家餬口。王冕在幹活的縫隙學習,他後來也因爲擅長畫荷花被人們所熟知,留名於世,但是他不願意與這些富貴之人同流合污,被迫逃跑到外地。而范進呢?在中了舉人後,就擺起架子,與張鄉紳談話改用鄭重的措辭,可見爲人圓滑世故。

閱讀本書後,可以清楚的看到貪圖利益的人最終都沒有較好的結局,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當然也會有被金錢所矇蔽雙眼,失去初心的人,他們唯利是圖,溜鬚拍馬,他們爲何如此?把自己看的太輕,認爲自己的身份地位不如別人從而通過不法手段獲取金錢與地位,這樣更使自己墮落,進一步掉進名利的大網裏,不得自拔。而提高自己學識和社會地位的真正途徑書中也有提及,那就是腳踏實地,努力學習,讀書一定會對你有所回饋。這也是作者吳敬梓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篇二: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國中

讀完這本書後,我瞭解到,在當時社會上,由於科舉制度,許多文人一生埋頭苦讀,都是爲了過上更富裕的生活。因此,追逐功名富貴,考科舉幾乎佔據了他們的生活。他們爲此失去自我,失去自己的人生,人生變得無意義……

儒林中,范進就是一個典型的腐儒的代表人物。他一生都在考科舉,被稱爲“老童生”。直到暮年,他才考中。而在中舉之前,他的生活是十分貧窮的,一直生活在別人的嘲諷與輕視中。爲了改變這種生活狀況,范進讀了一次又一次的四書五經。爲了中榜,爲了得到功名權利,儘管慘遭一次次的失敗,他也依然忠於科考。

終於有一天,范進中舉了,卻因太過興奮,而發了瘋。范進實現了自己多年的願望,後來是別人打醒了他。可見,科舉對於一個人的思想與性格是有如此大的影響,影響着那時許多的文人。而范進苦苦考了那麼多年的科舉,獲得了回報,和他渴望多年的財富,也是因爲當時追逐名利的社會風氣的影響了。

嚴監生是一個家財萬貫,田地、房產、僕人衆多的財主,卻格外的“節約”。家裏一斤肉都捨不得買,有時候家中的孩子實在忍不住了就拿一兩錢買熟肉來給孩子解饞,生病了也捨不得抓藥,還經常剋扣僕人的工資……書中有這樣一個片段《臨死前的嚴監生》,記敘了嚴監生臨終前因燈盞點了兩莖燈草,伸着兩根指頭不斷氣,直到趙氏挑掉了一莖,才一命嗚呼的故事刻畫了愛財勝過生命的守財奴的形象。相信大家都看不慣這樣愛財如命的人。

像嚴監生捨不得點兩莖燈草的事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就沒有嗎?當然有。如我們不會在一間房子裏同時打開兩盞燈,因爲一盞就夠亮的了,又何必多開一盞呢?只是我們現代人將這樣的行爲稱爲節約。

其實在我看來,嚴監生的“勤儉節約”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經常到外面去吃大餐,吃不完的也不打包。這本就是一個浪費。現在的小孩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都會給他們買很多,很貴的玩具,衣服也都是買名牌的,而且穿幾次就不要了……這多浪費啊!誰家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都是要辛苦掙,所以我們應該節約點,把錢花在該花的地,但節約並不等於吝嗇。嚴監生的愛財如命固然可恨,但他的“節約”值得我學習。

《儒林外史》這本書,諷刺的,是當時文人毫無真正意義的讀書……

篇三: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國中

《儒林外史》是我國的一部古典長篇諷刺小說,全書的56回由許多個故事串聯起來,它集中了許許多多的人物,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反動統治的罪惡和虛僞。全書故事情節雖沒有一個主幹,但是有一箇中心貫穿其間,那就是反對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諷刺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社會的腐敗黑暗和惡劣的生活氣息。

這是一部漫長的白話文小說,以王冕不願入仕爲開端引出一出出或風流或心酸或快意恩仇的精彩故事,最後又以萬曆封儒結尾,一筆親封這儒林佳話。整部小說,登場人物千百人,鄉紳紛爭仕途坎坷接踵而來。如周進范進一生求舉業,晚來如願以償的心酸;再如嚴監生視財如命卻又恩情並重的可愛;又或如鳳四老爺武藝高強打抱不平,堪稱遊俠典範;再或如王老爹迂腐不堪,鼓勵女兒以死殉節,而後傷心不已追悔不及。每一個人物的形象都躍然紙上,使讀者猶如身臨其時一般感受冷暖人情。

不可否認的是,這也是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小說。小說在一開始就講了王冕的故事,王冕一生受盡磨難,通過勤奮苦讀造就他的博學多才,但是他卻終生不願意入仕途。通過小說後面的各位書生的經歷,諸如周進、范進之類,與王冕的一生相比,就會顯現出強烈的反差。比如小說中的周進,就令我印象很深刻,已經六十多歲了,還是個老童生。路過貢院,觸景生情,老淚縱橫,一頭撞在號板上,直僵僵的不省人事,讀到這裏,我不禁心感酸楚。當一羣商人要爲他花錢捐一個監生的時候,周進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幾個頭。可見他已深陷科舉毒害中,不得自拔。還有後來周進提攜范進,也是二人遭遇相似,產生共鳴的結果,可見當時社會風氣便是如此。我不禁爲他們所處的時代感到悲哀,也爲這些讀書人感到惋惜。

《儒林外史》給我了許多思考,不僅有豐富的深刻的思想,還有卓越獨特的藝術風格,通篇貫穿了“諷刺”藝術的技巧,對於封建社會中科舉制度,官場的黑暗和儒林的墮落。作者感到非常的感嘆和痛心,但作者同時也感到了自己做爲一個民間學士,勢單力薄的無奈。對此他不能抵抗,他只能選擇嘆息多餘激情澎湃的鬥爭。吳敬梓用他的一枝老筆寫盡了幾百年儒林人士的悲痛嘆息,寫盡了作者一個一輩子盼望期許的盛世儒林。作者希望他能激起所有正直文人的內心共鳴,重尋儒林的那條正潔古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的確堪稱經典。

篇四: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國中

嘆一身名利浮華

時人若要還如此,名利浮華即便休。

——題記

書,自是寶物,令人心馳神往,令人沉醉其中,有些書寫得很美,彷彿讓人身臨其境,我喜歡讀書,與書爲伴,甚是舒心。近來閒讀《儒林外史》之後,發現它沒有華麗的詞藻,只是平淡敘述,可那些個故事卻是深入人心,久久不能釋懷。

儒林,指儒人,讀書人。而《儒林外史》就描寫了清代讀書人的荒誕不經,這本書講述了一羣熱衷科舉,追求功名富貴的讀書人形象,諷刺了當時殘酷的科舉制度造成的極端虛僞的社會風習,但在那個被思想束縛的時代卻有着不尋常的地位。“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對於我們學生來說,讀書能讓我們拓展知識,思想開闊,更是一種樂趣。但在這本書中,我卻看到了一種極端的讀書方式。爲了功名利碌,讀書人可以廢寢忘食的讀書,從意氣風發的少年考到白髮蒼蒼的老人。范進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明朝的老童生。五十四歲才考中秀才,中舉歡喜至瘋,在那之後,范進官運亨通,金銀珠寶自是樣樣不缺,他老母親見了也是歡喜的一口氣沒上來,一命嗚呼,真是可嘆又可笑啊!

正如本書開篇所說:“不過說人生富貴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後,味同嚼蠟。”即使知道結局如何,仍卻一意孤行,享受功名帶給他們的富貴,書中的讀書人拼命讀書,做着自己不願做的事來追求虛無的利益,只是爲了自己。當然,那個社會中也有堅守內心,淡泊名利的人,鄉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貧寒所以自小替老秦放牛,但他聰明勤勉,博覽羣書,長大後更是才華橫溢,可他不願做官,不願在官場上因利益和權勢而鬥爭,最終選擇退隱山林,從心而活。我也從中感悟到要堅持自己的本心,不爲榮華富貴喪失本心。

全書的故事十分簡單,但縱觀全文又不簡單,可以看出讀書人對功名癡情一片,如周進哭嚎着爲一個秀才名分磕頭撞板。但他的癡情不是爲了道德理論上的治國之徑,純粹是爲了個人的升官發財。還有爲了功名不擇手段,恩將仇報,拋棄妻兒的匡超人,他們這是對靈魂的玷污,人格的墜落。像王冕那樣的讀書人真是少之又少,而這一切全拜封建腐朽的科舉制所賜,那些追求功名利祿的也是受害者呀!

書中令我感觸最深的是王家三姑娘以身殉夫的故事,我驚訝於王玉輝那三聲“死得好。”可在看到轉折之後也感嘆世事難料。這位老人彷彿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所打挎,有些人和事總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都說讀書可以明目,可書中人物的眼前彷彿蒙上了一層骯髒的薄膜,只看得見功名富貴,那些值得堅守的道德全然熟視無睹。那真是一個悲哀的社會!

每讀《儒林外史》中的一個故事,就會有不同的感受。這也許就是這本文學名著的精明之處吧!“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我們讀書不僅是爲了自己,爲了美好生活,更是爲了堅守自己的內心,不留遺憾,爲了祖國將來的繁榮富強,貢獻力量。

篇五: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國中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也是整篇文章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明白的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書中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廢寢忘食的讀書,可以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爲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人。

讀書,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讀書分爲三個境界,第一個是立志。而儒林中的那些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的汲取其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只可惜,儒林中的那些學子只注重“食”,卻忽視了吸收。也許,有些人讀了一輩子書,除了導致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從小就因家庭貧寒而爲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博覽羣書,更是自學成爲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前來索畫。但王冕不求官爵,隱居會稽山。能在功名面前,不爲所動,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麟角了。

歷史就是明鏡,而古典小說則是歷史的縮影。讀完這本書,我不僅爲其寫實的風格及精妙的人物刻畫所折服,從小說中體現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吸引了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redian/zhenai/3loqd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