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自然 > >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風俗(通用20篇)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風俗(通用20篇)

  • 關注:1.44W次

篇一: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風俗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風俗(通用20篇)

鬧元宵

徐一凡

“賣湯圓啦,快來看一看呀,圓又圓……”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到了。

天還沒黑透,我就吵着鬧着要吃元宵。“我要吃六個大的,六六大順嗎!”看着我調皮的樣子,媽媽摸了一下我的頭說:“那我要吃十個,十全十美嗎。”媽媽的話音更落,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起來……

吃完元宵,我們就向西大橋走去。放眼望去只見黑壓壓的一大片人,人山人海的,我們穿過人羣,等待着放煙花。不一會兒,煙火騰空而起,幾個星光在空中炸開,變成了一朵朵美麗的菊花,有紅的、黃的、綠的、藍的、紫的……整個天空變得絢麗多彩,美麗極了。

煙花剛放完,舞龍就開始。

鏗鏘有力,熱鬧非凡的銅鼓聲響起,一條錦色長龍的身體就開始動了,在會場上翻騰起舞,帶動了會場的歡騰。舞龍人靈活的操控着“龍”,讓它時而盤旋時而駕霧、活靈活現,好像在悠閒地玩遊戲。舞龍人隨着節奏讓“龍”做着高難度的動作。一拐,一撲,一跳,龍也翻騰着身子,在空中飛舞。不時從人羣上掠過,變化無窮。在旁邊看的人們也目不轉睛地看着精彩的表演,還不時喝彩。我也看得入了迷,心想:這不就是“中國龍”嗎?頃刻,金龍騰空躍起,咬住龍珠,頭一擺,龍珠便向半空飛去,耍珠人一個漂亮的三連翻,又贏得陣陣喝彩,接住龍珠,迎面衝來的雙龍,揮動着龍珠,向遠方跑去,觀衆裏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鬧元宵,要的就是好玩、熱鬧。你說呢?

篇二: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風俗

我家的除夕

春節那天鞭炮聲不絕於耳,家家都在門上貼起了紅對聯,掛起了紅燈籠,還吃起來團圓飯,我家也是如此。

除夕這一天,接近傍晚的時候,我們一家人開始忙碌。爸爸負責貼對聯,媽媽負責帶弟弟,爺爺負責洗菜,我負責拼湊燈籠。

我把那兩包扁扁的紅燈籠拿出來,打開包裝,一堆零零散散的燈籠零件掉了出來。我翻開說明書,開始了漫長的拼湊過程……

奶奶開始燒菜了,那一陣一陣的香氣撲鼻而來,讓我忍不住想去偷吃一口。奶奶燒的菜最好吃了,我一邊想一邊做燈籠。當時太陽還挺大的,我擦了擦豆大的汗珠,一個燈籠組合好了又開始另一個……

時間轉瞬即逝,開始吃團圓飯了。我們家裏的每一個人在吃飯之前都能收到爺爺準備的紅包,收完了纔開始我們的年夜飯。

奶奶燒了好多的菜,有紅紅的清蒸大閘蟹,綠油油的萵筍,還有我最愛吃的紅燒肉!大人們喝酒,小孩喝飲料,互相說着祝福的話,家裏笑聲不斷。啊-突然感覺活着好幸福啊。忽然,我兩眼放光,看見了一塊瘦肉。我動動筷子,一伸,一夾,一放,吧唧吧唧唧,真好吃啊!我的味蕾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吃完了飯,我打了個飽嗝,放下碗筷,走上了樓。

我上樓沒多久,爺爺就開始放鞭炮了,我們家放鞭炮總是比別人家要早,爺爺說是因爲弟弟會害怕,所以早一點放掉。

這就是我家的過年,你們也是這樣過年的嗎?

篇三: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風俗

家鄉的風俗元宵節賞花燈

吳怡佳

“火樹銀花合,橋鐵索開”,每年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節,不管大街小巷,都是亮亮堂堂的,處處掛滿了色彩繽紛,圖案各異的花燈,匯成了燈的海洋,燈的世界,而我的家鄉也有這樣一個習俗—元宵節賞花燈。

在元宵節賞花燈的背後,也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很久之前,一隻神鳥降落在人間,被人們誤殺,天帝知道此事後震怒,下令正月十五火燒人間,人們想出個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每天人家在門前掛起紅燈,從而讓天地以爲火已經燒起來了,保住了自己的財產和生命。

從此元宵節掛花燈,便成了一個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而每年我也會去公園賞花燈。

今年來看花燈的人更多了,打眼瞧去,哇!人山人海,人們要麼站在一旁賞燈,要麼站在中間拍照,要麼流連忘返於“燈海”之中,而那些早已佈置好的萬花彩燈也像是早就被春天賦予了生命力,活靈活現,璀璨奪目,令人感嘆不已,在人們面前閃耀得更加光芒有力。有的是大展虎年宏圖,信心、堅定、力量等等無一不在美麗的花燈中展現;有的是呈現古代人的智慧與美好品質;那晶瑩剔透的宮燈,蓮花燈,金魚燈,樓船燈,也是盡顯琳琅滿目的豐收碩果,盡放熱鬧與喜慶,不勝枚舉的“百燈齊賞”,讓人們顧盼生姿;還有那些可可愛愛的動物燈,更是吸引孩童去觸摸着無與倫比的樂趣,大人指指點點高明軒昂,就連那車上的喇叭也激動地連番叫喚,而我也是更爲激動,感受到即將到來的一年,是如此美好!不知不覺,天色已晚,嬉笑聲也漸漸消逝,流連於花燈之中的我,心中頓時有一絲不捨,期待下一年的花燈還是如此的精彩……

這就是家鄉的風俗—元宵節賞花燈,想起正月裏那片燈火輝煌,不禁內心蕩漾……

篇四: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風俗

廖俊哲

每年春節爸爸媽媽都會帶我回老家鄉下陪爺爺奶奶過春節。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獨有的節日,全國各地不同地方也有一些春節風俗習慣,它代表着團圓、幸福、平安。

臘月二十六早晨,我們一家開始出發回老家那個熱情的小鎮,一路上我和弟弟心情愉快,有說有笑,大約七八個小時,我們就到達了廣西貴港市,家裏親戚們非常熱情的跑來迎接我們,幫我們提着行李往家裏走。一家人客氣地寒暄着…。

臘月二十七,大人小孩大家都開始忙亂起來,大人們一邊趕着去超市買年貨:各種糖,各種餅,一瓶瓶飲料,和各種過年需要吃的食品及用品。小孩子也跟着大人們瞎忙,跑去買自己喜歡吃的零食和煙花炮。

臘月二十八,這是少數民族的俗稱“小年”。家家戶戶都包着圓圓的“糕”點,薄薄的皮糕點吃在嘴裏,軟軟的,甜甜的,讓人忍不住想多吃幾口,從嘴裏蹦出的話也一定是甜甜的了。小孩吃了開口糕,預示着新年個子長得高,成績節節高;大人吃了,在新年中一定“福運高、財運高”;老人吃了則希望來年“福壽高升”。這正是因爲少數民族人們對新年的渴望,吃開口糕點就成了“小年”的第一件事。晚上每家每戶都要包“年糉“,說起”年糉“在區域內還是有點名頭的,聽爺爺說附近八縣市中,我們這裏說第二,其他七縣市中不敢說第一的,所以人稱“貴港糉”。我們這裏的年糉特點就一個字:大!一條糉子光糯米就得用一斤以上,包的結結實實的,包年糉的主料糯米,綠豆,荷包豆,中間放肉材,豬腳、雞腳、豬肉、蝦米等等。這些大糉子除了作爲自家過年餐食,更重要的是人情往來,探親時一般都會帶上自家幾條糉子作爲春節親朋往來的人情禮物。

臘月二十九,爲歲末的最後一天即除夕。“除夕”又稱除夕夜,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作爲年尾的節日,我們少數民族都要祭祀祖先風俗。在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在外工作的人都要趕着回家與家人一起團聚。除夕一大早上,我們家裏人都起牀很早,家裏大大小小的人開始忙忙碌碌清掃院子及房間,鄰居家家戶戶也都是張燈結綵,各家準備着豐富的菜餚。

除夕下午,是鄉下春節的第一個高|潮,鞭炮聲日夜不絕,家家戶戶要趕做年夜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巷子裏飄着一股煙火和酒肉的香味。家家戶戶都在門口貼上新的對聯,屋子裏貼滿了各色的年畫。我和小夥伴們拿起鞭炮就往外走跑,“弟弟,我們去放鞭炮吧。”。看得出來弟弟很害怕,手一直在發抖點了五六下才點燃導火線,“嘭”,一個鞭炮升空了,好像飛碟一樣在空中漂移了一會兒才落了下來。開心極了立馬纏着我進行第二個。我挑了另一種鞭炮,點燃導火線後,我趕緊用力往上扔,鞭炮掛到了樹上,又“吱”地像流星一樣消失了。天色漸漸地暗了下來,焰火的顏色更加鮮豔了。我們正放得最帶勁的時候,爺爺在大廳裏喊道:“開飯嘍!今天的菜很豐盛!”我與弟弟飛快的跑到了飯桌旁,哇,真是太誘人,我看得口水直流,先嚐一個雞腿吧,嗯,味道不錯,還有白切雞、老鴨煲、甲魚與牛肉……一陣陣香氣撲鼻而來。

吃完年夜飯,肚子裏裝滿了各種美味佳餚,我們一邊烤火一邊看春節聯歡晚會,一個個搞笑的小品,逗得我們哈哈大笑,一首首歡樂的歌曲,聽得我們還想聽……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慢慢流逝,隨着倒計時“5、4、3、2、1”12點整,“咚”新年的鐘聲敲響了,“嘭”“啪”,窗外的鞭炮聲又響起來了,有的像柳枝,還有的像笑臉……天空被映照得絢麗多彩,我高興得跳了起來,2022年來到了!我既興奮又激動,因爲我又長大了一歲。過新年,我可以穿嶄新的衣服,吃美味可口的佳餚,去親戚朋友家拜年,還可以收到一隻只大紅包……竟然還沒有一點睡意!

大年七年級,我還沒睜開眼弟弟就站在我面前了,“哥哥,新年快樂,紅包拿來。”我被這聲音問得睡意全無,還是用我平時省下的零花錢給弟弟包了一個十元包。今天全家人都穿上了新衣,趁圍着吃早點的時候全家人互道着吉祥語,大人們給每個小孩派發着紅包,可把我們高興壞了,長輩則給晚輩發紅包則表示孝心。但爸爸則要求每收到一個紅包必須要向對方說出兩句吉祥祝福的話,雖紅包收得開心,但也絞盡腦汁,這時才明白“書到用時方恨少。“

大年八年級,我一早就被爸爸叫醒了,因爲我們要啓程去湖南外婆家了。我聽到這個消息,開心地一蹦三尺高,光速刷完牙,準備出發。臨別時我看到了家人們的不捨,奶奶還偷偷擦眼淚了,正是應了那句“天下無不散之宴席”。分別是爲了更好的重逢。

一路上景色怡人,因爲湖南的氣溫比廣西低,桔子樹上還有很多果沒摘都被穿上了白膜,窗外的霧很大玻璃上都是水球在車速下快速滾動着。心裏卻想着見到我的好朋友時場景,同時也還可以收到更多的紅包,“小富翁”的心裏計劃着如何使用這筆財富,還有最爲重要的是能否見到我期盼已久的雪景呢…。

篇五: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風俗

我們祖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在過年時都有着不同的習俗,正所謂“爆竹聲中一歲除”這也是我們最喜歡的日子——過年。

在過年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都在忙碌。有的大掃除,象徵着除舊迎新;貼春聯,表達着對美好未來的寄託;還有最重要的包餃子,寓意團團圓圓,平平安安。

這一提到餃子,單看它那白紙般的顏色,猶如彎月的形狀,就像想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我的弟弟森兒可是個小能手,每年過年包餃子時,他都會和媽媽一起,可他哪是包餃子的小能手啊!只見他他拿着白麪,一會兒捏成小兔子,一會兒捏成小猴子……把家裏的大人弄得哭笑不得。

不久後,餃子就跌進鍋中,那清水煮得很渾濁,餃子比下鍋前大了一倍哩!鍋中的一切對森兒來說都是神奇的,這可是他第一次看到鍋裏的餃子呢!

“餃子出鍋啦”!

森兒拿起筷子嚐了一口,露出開心的笑容,接着他又吃了兩個,三個,四個……這是他第一次吃的這麼快。

晚飯桌邊靠在爸爸肩上的森兒,肚子已成面面小鼓,等他剛準備進屋時,媽媽說:“哎呀,放在鍋裏的魚忘了拿了”要知道,魚可是森兒最喜歡吃的菜,這讓大家都大笑起來了!

篇六: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風俗

春節到來又離去,年復一年都是如此。新年,有歡樂熱鬧,也有寧靜美好,你喜歡哪一種呢?

城裏的元宵節是熱鬧喜慶的,道路旁都掛着形態各異,顏色不一的花燈,家家戶戶伴着月色,圍着一桌吃湯圓,除此以外,還有猜燈謎、放煙花等精彩活動

不管南風北方,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吃湯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元宵別稱湯圓,由糯米制成,陷有芝麻、豆沙、鮮肉等,團圓飯上湯圓也是我們家每年必有的甜點,一碗熱氣騰騰的白白胖胖的湯圓端上來,色澤瑩潤,咬上一口表皮很Q很光滑,糯糯的,一咬即破,裏面的芝麻餡立刻流淌出來,香氣四溢令人垂涎,溫暖甜蜜的氛圍瞬間縈繞全家。

除了全家團圓,我們還要放飛自己新一年的願望和目標,於是我和一家人一路歡聲笑語,興奮的去放飛夢想,這對我們是至關重要的。

放飛的夢想,是孔明燈,說到孔明燈,它是個戰鬥計策,劇《三國演義》記載,孔明在平陽被司馬懿圍困,他便教手下人點起一個個燈籠隨風飛去,司馬懿看見了,以爲孔明朝那個方向逃跑了就向那個方向追去,孔明得以脫險,孔明燈由此命名。現在放孔明燈以成了元宵節的一個習俗,寓意團圓吉祥。

夜深了,皓月當空,月光皎潔,此時鄉鎮一片寂靜。

我與家人提着燈,來到鄉鎮的小河邊,這條河水平如鏡,倒映着明月,月光灑在草地上,灑在世間的一切角落,一切都閃耀着銀光。

我們放飛的孔明燈形狀特別,呈圓柱形,上下有兩個黑蓋子,中間凸起,表面糊着一層粗糙的紙,有一輪一輪的環狀塑料圈,下面掛着絲線。這孔明燈在月光下看起來是深紅色的,閃着銀光徐徐升空。

我提筆,寫下自己的願望,事事順利,學業有成,這雖然通俗了點,卻體現了我們樸素淡雅的心靈與我們不同尋常的追求。

落筆後,我瞧了瞧這簡單的八個字,飽含了我的深深誠意。

微風一陣陣拂過,帶着一絲暖意,我慢慢鬆了手,孔明燈隨風飄去,越飄越遠,我凝視着這一切,久久不願離去。

在這個寧靜美好的夜晚,還有許多孔明燈飄在夜空中,成了元宵節獨特的風景。我仰望星空,感到我們那盞孔明燈是最亮的,新一年到來,我們願望滿滿,讓每一年過得都有深刻的意義。

篇七: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風俗

端午射五毒

張智迪

端午節到了,一大早,糉子艾草的香氣飄散在大街小巷,飄進千家萬戶,讓人神清氣爽。這個特殊的日子裏,我們很早就起了牀,吃了一頓“全糉宴”後,媽媽帶我們來到了小區裏的端午遊園會。

嘗試了幾個無趣的活動後,我終於來到了日思夜想的“射五毒”現場。只見牆上掛着蛇、壁虎、蜈蚣、蠍子、蟾蜍的畫像,一個個張牙舞爪,彷彿馬上就要從畫像中跳出來吃人似的,把幾個小孩嚇得魂飛魄散。

其實,“五毒”雖然有毒,還會傷人,但從中醫的角度看,“五毒”卻有很好的藥用價值,往往會起到以毒攻毒的效果。“五毒”就是長相可怕了點兒,並不像傳說中的那樣會吃人,那端午節爲什麼要射“五毒”呢?因爲端午過後,氣溫升高,“五毒”出沒,因爲長相可怕,所以象徵“邪”,端午射“五毒”就寓意能夠驅毒辟邪,爲了圖個吉利,我一定得好好發揮。

排隊這會兒,時間過得很慢很慢,我的心裏彷彿有一隻猴子正在上竄下跳,真是急死人了!前邊幾人的箭術差極了,半天沒射中,反而在牆上射了幾個小洞,甚至還有個“描邊大師”,五支箭有四支射在邊緣,一支射在牆上。後來,總算來了個高手,射中三個。嗯,我也要加油。

終於輪到我了,拿到弓的那一刻,我熱血沸騰,一股強烈的急切涌上心頭。

第一箭,呀!歪了,射邊上了,但勉強還算合格。我略微有些緊張,人羣也議論紛紛。第二箭,穩住,拉弓,瞄準,“嗖”,正中蛇頭!第三箭,命中蠍尾,我露出得意的笑容,彷彿已經勝券在握。然而,現實的打臉來得太快,第四箭、第五箭都射偏了。我不服,又排了一次。

第二次很快就到我了,我深吸一口氣,先試探性地射了一箭,剛好射中壁虎。接着,我又連射兩箭,一箭中,另一鍵雖中了,但偏了點。我乘勝追擊,命中蟾蜍。最後一擊,射中蜈蚣。漂亮!“五毒”都敗在了我的手下,現在看來,“五毒”原來囂張的氣焰都被我削弱了一大半。

本想再射一次,但妹妹卻吵着要去投壺,算了,反正盡了興,玩玩其他的也不錯。

在滿街的糉香中,在賽舟人的喊聲中,在一支支射出去的剪中,端午節悄悄離去。

篇八: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風俗

《薺菜味的雞蛋》

以前,我老聽家人唸叨:“今天三月三,一定要吃薺菜煮雞蛋。”一開始我十分疑惑:爲什麼偏偏這一天要吃這道普通的菜品呢?後來我才知道這是我們家鄉的風俗。

在農曆三月三前,準備好一些薺菜洗乾淨,然後和菜根一起下鍋。雞蛋可以先放在涼水裏浸泡兩三分鐘後在下鍋,以防蛋殼破裂。雞蛋剛放入鍋時用大火煮,然後轉中火煮七八分鐘停火。一分鐘後撈出雞蛋敲碎,(但不要敲爛)放回鍋,開火慢煮,等聞到薺菜香,湯汁變色時撈出薺菜,向鍋內撒上少許鹽關火。雞蛋放在湯裏浸泡上一天時間,一道三月三美食——薺菜煮蛋就做好了。雞蛋泡得明如翡翠,薺菜的香氣加上雞蛋的美味,吃出了春天的味道,可謂是色味雙美。薺菜煮雞蛋不僅色味雙美,還有舒筋活絡的功效。

據我所知,吃薺菜可以降低毛細血管的滲透性,有抑制毛細血管性出血的作用。而它和雞蛋結合更是大有功效:可以涼血止血、補虛健脾、清熱利水,還可以預防腦膜炎呢!

三月三的薺菜煮雞蛋確實是一道既好吃又健康的美食,我相信大家也很喜歡吃。但是我們又有幾個人知曉爲什麼一定要在三月三那天吃呢?難道是爲了紀念某個偉大的人,又或者這背後有個感人的故事呢?很少有人知曉它的的來源吧。

中華民族上上下下五千年傳下的習俗,現如今一些習俗卻漸漸被人們忘卻,作爲新時代的後人,我們應該把這些習俗傳承下去,再讓我們的下一代繼續傳承下去。

春天的雨是連綿的、柔和的,它滋潤着大地,撫摸着大地,小聲地呼喚着大地,在人們不知不覺的時候,他們竟悄悄地匯成了小河,積成了深潭。啊,原來是春雨給潭水帶來綠色的生命。

篇九: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風俗

跨年

春節有不少習俗,不過,在除夕這一天,我最喜歡的,便是年夜飯和守歲了。

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俗。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吃,從掌燈時分就席入座,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宋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就有了吃年夜飯的習俗。

不過,我們的年夜飯有些不同,先是到爺爺奶奶那兒吃一頓大餐,隨後又去外婆外公那兒吃一頓湯圓,令我好不快樂。對於大餐,倒是沒什麼可說的,我真正喜歡的,是湯圓。餡裏放了豆腐和肉等,把它們用麪包起來,做成水滴狀,再一個個下鍋,等到煮熟了,再用大碗盛起來,倒上些醬油,便成了,我一般可要吃兩三碗呢。

吃完年夜飯,接下來便是守歲了。守歲,又稱守歲火,照歲等,其由來已久,是中國民間的活動之一。白居易的《客中守歲》中的“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襟”足見“守歲”活動由來已久。守歲的時長不定,古時一般是守到第二天天亮,現在也有守到十二點多的,而我們,就是如此。

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的,吃完了飯,便開放起了煙花,有各種花樣的,比如,先放會噴火花的,在放的同時,又點上旋轉式的煙花。這時院子裏,儼然成了一個火花的舞臺。這便是放煙花了。還有吃夜宵,燒些麪條,荷包蛋什麼的,再加上一杯奶茶,令人好不歡喜……

不知不覺,已到了12點。實在拗不過時間的倔強,小孩的眼皮開始打架了,應該睡覺了,於是便向前一年道一聲再見,隨後沉入新年的第一個夢。

篇十: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風俗

米糊界的“大雜燴”

家鄉的味道永遠是勾起舌尖味蕾最樸實的味道。不論是天真爛漫的小孩子,工作繁重的大孩子,安度晚年的老孩子。提起最熟悉的味道,莫過於——家鄉的味道!

一碗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嚐到的“菜米糊”,說到它,嘴裏便不自覺嚥下三四口唾沫。鹹淡適中的米糊,搭配上各種食材。土竈裏升起熱煙,混合着米糊的濃香,伴着外婆用大鍋鏟不停攪和,香氣更是四處亂竄,令人想入非非。濃稠的米糊像許多個小吸盤,牢牢粘在鍋鏟柄上。

在一般人的眼裏,也許這和早餐店裏的米糊只有模樣之分。如果你也這樣想,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外婆告訴我,我們這兒的米糊有個美麗的傳說。不是在大年三十熬成的米糊,滋味往往達不到年三十米糊那種鮮美誘人,味道自然遜色了許多。大年三十熬的米糊會特別鮮。因爲居住在天上的七仙女會在這天夜裏來到凡間,給放在正桌前的米糊撒下不同的佐料,讓米糊的滋味鮮美起來……這讓我對這道美味更增添了一份神往。

“菜米糊”聽這名字中的“菜”,就猜到這道美味中一定會添加很多素食。的確如此,“菜米糊”在熬製的過程中,放入了炸豆腐、青菜、白蘿蔔絲、胡蘿蔔絲、榨菜……就連熬米糊用的油也得特別講究:不能用平常炒菜的豬油,也不能用普通超市買的色拉油,必須得用農村裏自己榨的菜油!衆所周知,菜油是用油菜籽所榨成的,爲了讓“菜米糊”成爲真真正正的素食美味,每個步驟乃至每個細節都不容馬虎。因爲外婆說過七仙女是吃不得葷的,她們愛吃素。如果不小心用了由豬皮榨成的豬油,可就別想她們往米糊裏添上神奇而又神祕的調料了哦。

當一碗香噴噴的菜米糊端上桌子的時候,那種濃濃的而又不失鮮美的味道頓時飄浮在空氣中,我肚子裏的饞蟲就被香味勾引出來了。我狼吞虎嚥地吃着,那樣子像極了幾天沒吃飯的乞丐。真是太好吃了,饞得我舌頭都快要吞下去了。不一會兒,滿滿一大碗的菜米糊就被我吃的乾乾淨淨。

“菜米糊”,濃郁綿密,是我們家鄉的過年風俗,更是一種地方特色。如此誘人的美食,是否讓你也垂涎欲滴?

篇十一: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風俗

都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俗。而廣東的春節習俗就和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按照廣東的習俗,春節是在臘月的下旬開始的。到了臘月二十四那天,便是廣東的“小年”。那天家家戶戶都送“竈王”迴天庭。而貢品就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是自家出產的蔗糖。目的是爲了竈王迴天庭後,能在玉帝面前多說些好話,以求來年平平安安。

轉眼間就來到了臘月二十八。這天爲了趕去會去,各家各戶都要把家裏的每一處都打掃乾淨。除此之外,廣東最有特色的習俗便是逛花市。從臘月二十八到年三十晚,會專門有一條街用來賣花,就叫花巿。這些花兒的五顏六色,爭奇鬥豔,吸引了很多的客人前來觀賞。按照規矩,各家都會買一盆花回去,意爲“花開富貴”。花市裏除了花還會擺上年桔樹,樹上的年紀個個都金黃金黃,碩大無朋,意爲“大吉大利”。每天前來逛花市的人絡繹不絕,逛花市成了過年最重要的習俗之一。

年三十則是最熱鬧的一天。在這天早上,家家戶戶都會貼好門神、對聯,以求來年能平平安安,身體健康,心想事成。隨後則會拜神,目的是讓神保佑自己來年的吉祥。昨天晚上大家洗澡是爲了洗盡去年的晦氣,迎接新年的福氣,人人都要用柚子葉煲成的水洗澡。然後穿上新衣,以便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在外面打工的家人,除了萬不得已,必定趕回老家吃團圓飯。團圓飯香氣撲鼻,讓人垂涎三尺。此外團圓飯必定會有魚,意爲“年年有餘”。一道道好菜,連續不斷的上,讓每個人都吃得肚子像一面小鼓。等到12:00正,每家每戶都會放鞭炮,比誰放得響。鞭炮響得十分久,響個二三十分鐘也是家常便飯。傳說這是爲了驅趕一隻叫除夕的怪獸。

元宵節眨眼將至。按照廣東的習俗,元宵節的晚上,大街小巷到處掛着花燈,懸燈結彩,喜氣洋洋。在家裏大家要吃湯圓,意爲團團圓圓。湯圓的餡各種各樣,真是香甜可口。

過完年就是一個新年,一個新的開始。祝願大家在新年裏能夠學業進步、身體健康,也希望廣東的春節習俗能夠傳承下去。

篇十二: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風俗

猜燈謎

嶽昊然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個財主,人稱“笑面虎”。他見了衣着體面的人,就拼命巴結;見了粗衣爛衫的人,就吹鬍子瞪眼。有個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衫襤褸,一次去借糧,被笑面虎趕出了大門,回到家後,王少越想越氣憤,於是在元宵之夜,自己編織了一個大花頂,並在下面附了一張小紙條掛在下面,裏面就暗含着一個燈謎,這件事就在當時傳開了,人們競相模仿,就成爲了今天元宵節的習俗之一——猜燈謎。

猜燈謎這一習俗在元宵節是很重要的,可以說是必不可少了。猜燈謎爲元宵節增添了一份色彩,爲元宵節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爲人們增添了一份樂趣。

今年元宵節,寶豐縣圖書館舉辦了一場隆重的猜燈謎活動,我和媽媽得知此事後,都躍躍欲試,想去圖書館試試身手,於是我和媽媽前往圖書館。

到了圖書館,哇塞!人好多啊!人山人海,圖書館內形成了一片人的海洋,看來大家都想試試身手嘛!

由於疫情原因,場館分成了四個地方,一共有三百多個題目,每個場館都有通俗易懂的簡單題目,也有思維複雜的抽象題目。我和媽媽踏入場館,開啓燈謎之戰!

第一個燈謎: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字)。一口咬掉牛尾巴就是說“牛”字少了一部分,一口咬掉,一個“口”,“牛”少了個尾巴,我知道了!答案就是報告的“告”字。第二個燈謎:重逢(打一字)。重逢的意思也就是又一次見面了,又見面了,哎!等一下,又見面了,又見!哦,這不就是觀看的“觀”嗎!

前面的都還好,稍微一思考就知道答案了,但是!“躲過七年級,躲不過十五”,難題自然是無法避免了,比如下面這個:燈謎:拋棄女兒(打一成語)。這啥?這字都不認識,我咋猜?這時,媽媽助我一臂之力:“這個字也就是‘拋棄女兒’,這個只不過是老寫字,你不認識,媽媽認識。”哦!原來是“拋棄女兒”啊!嗯……這完全沒思路啊!我百思不得其解,對了!女兒不是被稱爲“千金小姐”嗎!成語中含千金的有:一字千金、一諾千金、一刻千金……我知道了!答案是一擲千金,因爲拋棄不就是扔、擲、不要的意思嗎?拋棄女兒也就是擲千金,所以答案是一擲千金。

一盞盞紅色的燈籠,一條條飄動的紙條,一張張喜慶的笑臉,都蘊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次活動讓我在歡樂之中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希望以後還能有機會,來再次參加猜燈謎活動。

篇十三: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風俗

臘八粥·臘八節

年的腳步一天天近了,臘月也已悄然到來了。

在我的家鄉,一進臘月人們就充滿了迎春的熱情。走進臘月,年的味兒漸漸地濃了起來,這味兒是從家鄉噴香的臘八粥裏溢出來的。

每年臘月初八的這一天早晨,各家的主婦們就早早地起了牀,忙着洗糯米、撿各色豆類、選各種乾果,備齊各種佐料,用小火慢慢熬製臘八粥。臘八粥中赤豆、紅豆必不可少,白糖也是重中之重!白糖主要讓粥變得甜膩膩的,有甜蜜的口感,而赤豆、紅豆則不一樣,這可是有故事的呢!

傳說有“赤豆打鬼”之說。據說上古時期,有惡鬼專門作祟,小孩子生病、人們品行不端等都是因爲惡鬼的原因。而這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單畏懼赤豆,所以人們在臘月初八這天熬粥,借粥裏的赤豆、紅豆來打鬼,驅疫迎祥,這纔有“赤豆打鬼”之說。

熬製臘八粥,要耐心地用小火熬製,等到熱氣騰騰,香味瀰漫整個廚房的時候,臘八粥就熬好了。那份精緻,那份溫暖,是商店裏買來的八寶粥無法媲美的!在寒冷的冬季早晨喝上一碗熱氣騰騰、香甜軟糯的臘八粥,就彷彿心被融化了,全身都熱乎乎的。不管寒風多麼刺骨,始終洋溢着溫暖。

臘八節喝臘八粥,臘八節過後,馬上就要迎來了春節。俗話說:“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節是春節的前奏,它也別有一番風味!

篇十四: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風俗

家鄉的風俗家鄉的重陽節

高婧傑

在我的家鄉宿遷,一年裏除了過年,最重要的節日就數重陽了,在那天我們通常會登高,吃重陽糕……

說起這重陽節的習俗可是有個大來頭,相傳是汝南縣澄中的一個地方,有個瘟魔那麼四處遊蕩,所過之處都會染上瘟病。村裏有個小夥叫恆景,一心想除瘟魔,在他苦練武功後,受一位老者之教,說是登高,採菊,吃重陽糕可以祛除瘟魔。恆景和鄉親父老們便照做,果真那溫魔當場就“昏”了過去,此後就再沒有來過。

從此,登高等習俗就一直流傳至今,老家對登高這個習俗可把控的很嚴。通常我們都是一老一小搭配登高爬山,聽老人家說,古人認爲登到高處離太陽近,太陽乃至陽之物,能夠祓除身上的不祥。在我們上山時,每人還會在兜中揣上一兩塊軟糯甜膩的重陽糕到山頂吃。你想啊,當一老一小爬上山時,累得直喘粗氣時,餓得肚子咕咕叫時,再細細咬上一小口熱乎乎的重陽糕,那鬆鬆軟軟又帶一絲清香的味道在嘴中蔓延着,心頭也不禁涌上絲絲縷縷的幸福。

重陽糕其實也是祝願子女百事俱高的寓意,所以我們那的老人,在那天總是會拉着兒孫子女的手唸唸有詞的祝福。

此外,在那天我們還會插茱萸,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吧!“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大詩人王維的這句詩寫的就是重陽節插茱萸的活動,通常我們會佩帶在手臂上,或做一個香袋來佩戴,也有是插在頭上的。古人用這個來“解除兇穢,以招吉祥”。

有了這些習俗,重陽節變得更加有趣生動,什麼時候你也來這裏一覽重陽節的風采吧!

篇十五: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風俗

在中國各地,處處都有不同的風俗,也便有了“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說法。這次我要介紹的是關於潮汕的習俗——出花園。

潮汕人認爲,兒童15歲之前都是無憂無慮地活在受公婆神守護着的花園裏慢慢長大,當兒童15歲那年的七月初七這天,就要舉行出“花園儀”式,讓兒童感謝公婆神叫“出花園”,並長大爲人。

早上,把象徵吉祥的十二種花泡入浴桶來給出花園者洗浴,刮臉挽面去除胎毛,換上新衣和紅木屐,就去拜公婆神了。

拜完公婆神,開始吃盛大的早餐,盛大在哪兒?早餐要湊齊足足八人;更要準備足足八道或十二道菜品,而且要當出花園者嘗過一樣後,別人纔可品嚐,這對兒童來說是多大的特權啊,多大的責任啊。

早餐和中午的菜品都有各自的寓意,如咬住朝向自己的雞頭,寓意獨佔鰲頭;吃一碗豬內臟的雜燴湯,寓意換腸肚;蟹寓意拜蟹手足樣樣會……這樣的菜還有很多,其中都包含了長輩對即將成人的孩子的期盼。無論過去或現在;無論國內或國外;無論十五或十八,在這一刻,既是成長的證明,也是磨練的開端,繼續品嚐人生的酸甜苦辣。

篇十六: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風俗

清明粿

清明,象徵着春天的開始。清明節這天,人們踏青、掃墓,吃清明節特有的美食——清明粿。

製作清明粿,看似簡單,實則工序複雜。青是做清明粿的關鍵。在外婆家河對岸的路旁,有許多青,這種不起眼的野菜,就是給清明粿染色的關鍵。到清明節的前幾天,外婆就會採摘一大桶青回來,剪下嫩的部分,研磨成粉。外婆告訴我:這種草長相普通,很難發現,但只要上面沒有白色細絨毛,就一定是假的。

磨成粉之後,把青粉與糯米粉、米粉、水和在一起,這一步,也需要細緻的手法。青粉是一小團一小團的,需要用手把青捏碎捏細,不然吃起來就有疙瘩。揉好的麪糰搓成長條,切成小塊,在裏面包由筍、雪菜、肉、豆腐乾炒成的餡。粿上的花邊很獨特,要包成類似鎖形的形狀,這種包制手法,外婆和媽媽總是很熟練,而我學了好多次都還沒學會。一個個精緻的清明粿排排擺放在桌上整張桌子都擺滿了。每每到這個時候,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吵着要吃了。大人們就在蒸籠上放上一小段一小段的糉葉,一段糉葉上面放一個清明粿,這樣吃的時候不粘手。

待那清明粿蒸好時,一揭鍋蓋,滿廚房都飄着青的清香。鍋裏躺着的,是一個個晶瑩透亮的墨綠色的清明粿,而孩子們早已垂涎欲滴,一人一個搶去吃了。一口下去,滿滿的餡料,還有油流出來。粿的味道美味可口,讓人吃了還想吃。

做好的清明粿冷凍在冰箱,可以保存半年以上,但通常一桌的清明粿,在六月底就吃完了。

清明粿,一道舌尖上的傳統美食。是我記憶深處的美味。

篇十七: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風俗

春節包餃子

楊潤翔

餃子都吃過吧?那豐富的餡料,那美味的口感,再配上陳年老醋,味道真是一絕!

話說每到年三十兒,家家戶戶開始包餃子。買塊兒豬肉,再買把大蔥,可使勁剁了,剁成沫後再把醬油,料酒、鹽巴、老抽等調味料胡亂放進去,一攪和,餡料就拌好了。再把擀好的餃子皮撐一下,放入餡料,一包,一捏,一懟,一個白白胖胖的餃子就出現了,整整齊齊地碼放到托盤上,就可以下鍋了!據說當年慈禧太后當朝時,每逢三十,老佛爺都會讓宮女、太監們包餃子,閒來無事,把四個小金元寶包進餃子裏,說誰吃到誰明年就發大財,走大運。這個習俗,也被保留到現在。所以我們家包餃子時,一般也都會往裏面包個硬幣,誰吃到了誰明年可以發大財,走大運。

鍋中加水開火,那餃子噗通噗通落進水裏,水一開,那香味兒就飄出來了,一聞,啊!那豬肉混和着大蔥的香味,立刻想起那種充斥着原始肉味的香,那各種香料堆起來的香味……對了,媽媽說煮的過程中還要澆入涼水,這樣煮出來的餃子不會爛。

三十這天,坐在家裏,一家人圍坐飯桌,看着春晚,談笑風生,聽着屋外那陣陣煙花聲,此時再端上一碗熱騰騰的餃子,那豐滿的包子QQ彈彈,沾一陳醋,輕輕送入口中,鮮美的湯汁,破皮而出,夾雜着美味的餡料,這味道,夠香!這年味,夠濃!

篇十八: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風俗

舞獅

樓彥希

過年的風俗不少。“舞獅”二字,誰聽了都會來了興致。據老一輩的人說,過年舞獅,同放鞭炮一樣,都是爲了驅趕一種叫做“年”的猛獸。不過現在舞獅的隊伍已經非常少見了,也不再趕什麼年獸了。

有些孩子,不要鞭炮,不挑零食玩物,對年夜飯上的好菜也提不起興趣,就愛看春晚的舞獅。現場看不了就看電視上的,舞獅的節目沒有就找找別的節目上有沒有獅的影子。要是哪年沒能盯穿那屏幕上的獅子,就覺得這年不完美,得愁上個把月了。

舞獅,需一人作獅頭,一人作獅身,還要一人作鼓手,三人即可成一舞獅隊。有了隊伍,還缺一場地,這場地可沒那麼多花裏胡哨的裝飾玩意兒,就是幾根不粗的柱子,從低到高,直立在平地上。這些柱子中,總有一根高得突出,絕無可能躍上的柱子,被稱爲“擎天柱”。這柱可不是用來躍的,目的是告訴那些舞獅人:山外還有更高的山,要超越自己,不停上進,不能自滿。第二高的柱子上掛着鈴鐺或花球,獅身的人扶好獅頭的腰,打頭的人便使出全力舉好獅頭,大家配合好一起上柱去捉那掛着的玩意兒,下邊鼓手打好節奏,鼓打好了,玩意捉住了,這獅就算舞成了。

一隻獅上柱,好不威風。豔麗的毛色使它在場上格外的耀眼,一蹦一躍之間,威嚴便展露無遺了。

“一山不容二虎”,一臺也不容二獅,若是兩隻獅子上柱,那別提有多激動人心了。兩獅爭花球,一隻搶先上柱,腳上如墊了輕雲,來了個機敏,引得身上的長毛一顫一顫,隨着腳步伴上鼓點,可比森林裏的真獅子靈動多了。

另一隻獅子也不肯退縮,健步上柱,每一步都踩穩了,踩實了纔好,附和上沉重的鼓響,更是富有韻味,若是論穩重,賽過那守門石獅子幾條街。

兩隻獅子一見面,先不急着打作一團,而是弓着身體,雙方虎視眈眈。對峙時,那雙方的鼓聲如獅子的低吼一般,壓着羣衆的心。

漸漸的,雙方鼓聲愈發強烈,動作也出彩了起來。走一步,觀衆就屏住呼吸;一蓄力,觀衆更是提心吊膽。若是某方一下子撞向另一方,或是用腳猛力地踩,觀衆便大聲驚呼;若是一個大跳或是空翻,觀衆的掌聲也能和鼓聲相較量了。

即使某方摔下了柱,即使某方叼住了花球,即使結束的鐘聲敲響,即使火熱的鼓聲悄然而止,圍觀的人羣的滿腔熱血也久久不能停息,非等那場地空得寂靜,才肯陸續散去。

現在的舞獅雖稀少了,但還願每個少年都做一名舞獅人,成爲雄獅,勇躍那擎天柱!

篇十九: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風俗

感恩生命,珍惜生活

——記正月七年級掃墓活動

新年的第一天,也許很多地方,很多人都是高高興興地出門拜年。可在我們這裏卻不同,這一天,我們要去給已故的祖先們掃墓。

這看似很平常一件事,但實則大有學問呢!這一天,我們要起得特別早,要搶在上午掃墓上墳。出發前我們要準備好蠟燭、肉、香、鞭炮、銀元、酒、筷子等祭祀用品,一切準備就緒,爸爸便驅車帶着我們一家老小前往墓地。公路上的汽車寥寥無幾,且大多行駛於墓地的方向。我們雖來得不算遲,但早已有人開始掃墓、祭拜,鞭炮聲此起彼落……

我們先來到奶奶的墓前,爺爺先把肉、飯、酒、筷子、蠟燭擺放好,這時大伯點燃了鞭炮,“噼裏啪啦…。”,我剛開始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便問媽媽“爲啥要放鞭炮?”媽媽說“鞭炮是用來叫醒奶奶告訴她過年了,我們來給她拜年,讓她多吃點東西,跟我們一樣開開心心的。”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鞭炮放完大家都來到墓前,點燃香每人3根不能多也不能少。這又是爲什麼呢?沒等我問,爺爺告訴我:原因有三,第一根是敬天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第二根是敬地希望來年大豐收、第三根是敬去世祖先感謝祖先留下的基業。如果不懂的人少一根都是大不敬。我拿到香後,媽媽說:“按照我的動作做好。”只見媽媽雙手拿着香在奶奶墓前鞠三個躬,嘴巴里面低估着,像是讓奶奶保佑我們之類的話。然後媽媽把香插在奶奶墓前,並將酒灑在墓前。我按照媽媽的樣子照做一遍,家族的人也便依次燒香、祈福。我實在不能理解,這樣真的能保佑我們一家嗎?

我想起了奶奶生前對我們的好,她是多麼希望我們一家人過上好日子啊!她對我的好,仍歷歷在目,有什麼好吃的,她第一個就想到我……雨天替我送傘,熱天給我扇風……她曾無數次的鼓勵我要認真學習……奶奶溫暖的手,溫和的聲音,慈祥的面容……至今還一直在我的腦海溫存。今天掃墓,讓我回想到很多的往事……(加上這個小節,回憶奶奶的好,你才能與下文悟出掃墓的意義相銜接。必不可少哦!)

我突然明白,祭祖是爲了感謝祖先們賜予我們生命,領悟生命的意義,從而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生活中一切。

新年第一天,和家人一起掃墓,意義非凡。

篇二十: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風俗

龍遊獨特風味——發糕

“軟、糯、順、滑,絲絲入扣,回味無窮,寓意深遠……”沒錯,說的就是我們龍遊的風味——發糕,這一過年必備點心。

龍遊發糕是圓形的,大小不一,看起來像一個個大圓盤。它有一股獨特的清香,嘗一口你會不自覺地讚歎道;“啊!真是甜而不膩,糯而不粘。”最具特色的,當然是它在製作過程加入糯米酒發酵,吃着比用發酵粉發酵的麪食更鬆軟,一口有一口的味道,一口有一口的香味。

關於這個加糯米酒的工序還有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女子,年年做發糕給人們吃。有一年她在製作過程中一不小心倒入了糯米酒,於是她就將錯就錯,發糕做出來後不但聞起來沒有酒氣,而且淳香了不少,吃起來也更加有味道了。後來它成了衆人皆知的美食。就這樣人們做發糕就會有放糯米酒的習慣。

要說起來發糕的起源,那麼可要從明代說起,據《龍遊縣志》記載:龍遊發糕的製作始於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製作工藝獨特,配料考究,成品色澤潔白如玉,孔細似針,因“發糕”爲“福高”之諧意,所以有吉祥涵意,即爲逢年過節必備名點,又是饋贈親友之佳品。

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龍遊發糕形成獨特的製作技藝和習俗文化,是龍遊人民過節等喜慶的場合必備的食品,是民間任何酒席的首道點心。隨着龍遊人民把發糕贈給親友們,親友又把發糕分享給其他人,這便讓龍遊發糕這一美食,傳到了大江南北,成爲了廣大人們都愛吃的一道甜點。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想吃了呢?心動不如行動,快來龍遊嚐嚐發糕吧!

過年吃發糕,便是我的家鄉——龍遊的一種風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ziran/feng/mq364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