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精選10篇)作文

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精選10篇)作文

篇一: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

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精選10篇)作文

早在年前央視就有預告正月七年級那天會播出《典籍裏的中國》,那時候雖然想看,但也沒有太過重視,所以七年級那天我並沒有守在電視機前觀看。但初四晚上我用手機看了一遍之後,又重頭到底看了一編,今天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再次看了一遍,每一遍都讓我感覺震撼,熱血沸騰、熱淚盈眶!

節目的第一期講的是《尚書》,《尚書》被稱爲“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相傳孔子白頭整理。節目中錢老借孔子之口說讀《書》的好處有三句話: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王嘉寧說:“打開這本書,可以追溯到華夏文明的源頭。”

節目中有一個核心人物——伏生。

《史記·儒林列傳·伏生者》中記載:

伏生者,濟南人也。故爲秦博士。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晁錯往受之。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

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明其意。伏生生於戰國,經秦朝,故於漢朝,一生與《書》有着解不開的結。伏生少小就學習《書》。在秦朝“焚書坑儒”時,他冒着殺頭的罪名把《書》藏在了家中石壁中。在秦朝末年,兵亂大起,項羽火燒咸陽,伏生一家攜書逃亡。在逃亡的路上天降大雪,伏生的妻子重病,女兒也幾乎凍死,要燒書簡取暖的時候,伏生的妻子卻阻止了,因爲這些書早在之前是伏生的兒子以命相搏才保下的。天下初定,伏生回到家破壁取書的時候發現《書》已經損壞,經整理才得28篇,這也是爲什麼《典籍裏的中國》中說28篇的原因。後來又得一篇,共29篇。伏生晚年在齊魯一代傳授《書》,後來漢文帝想要召伏生進朝授書,但那時候伏生已經九十多歲,不堪舟車勞頓,所以漢文帝派太常使掌故晁錯到章丘向伏生學習、取經。至此《書》留存皇家,傳於天下,爲今文《尚書》。

劇中的感人之處很多,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伏生的眼睛。從他的眼睛中我看到了很多東西,愧對妻兒、《書》有損壞時的悲傷;聽到古文《尚書》失傳時的緊張和焦急;還有歷經劫難後在眼中留下的歷史滄桑和智慧……但他眼中最多的是希望!當聽到陛下有詔時,伏生眼睛突然就亮了,那是希望的光,所以伏生說:“皇帝陛下知道《書》的好處,百姓的好日子有望了!”在晁錯學完《書》而離開時,伏生的眼中充滿了希冀。他說:“而今將《書》還於天下,我已無憾矣!”我想那時候他一定是在期盼晁錯能使《書》傳於天下吧!在從現代離開,回身望時伏生眼中飽含淚水,那時他一定看到了希望,心中一定是欣慰的,不然也不會說:“《書》有了你們的傳承,我放心了!”……如此種種,都是那位老人對傳承的執着啊!

在伏生之後,西漢孔安國竭盡全力推廣古文《尚書》,但西晉“永嘉之亂”後全部失傳,後來東晉梅賾結合今文《尚書》及其它古籍編撰了僞古文《尚書》流傳於世。

不管是伏生還是孔安國、梅賾,或是後來唐人青石刻經,都爲《尚書》的流傳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是華夏智慧的傳承人。這也讓我想起了司馬遷身殘寫《史記》,談遷兩度寫《國榷》,李清照孤苦護金石文物……他們所做之努力,令人敬仰,使人銘記於心!

劇中說了《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史記。五帝本紀》中說“唯禹之功爲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大禹用了十三年時間,歷經磨難,走遍了華夏各地,用足跡丈量土地,從而把華夏劃爲九州。後世人也把中國的疆域稱爲——禹跡。

從茫茫禹跡到伏生護書再到今人傳誦,這是智慧的傳承、文化的傳承、血脈的傳承!劇中伏生問撒貝寧:“華夏何爲一體?”撒貝寧答:“自古就是一體!”怎能不令人感動?

劇中提到王道士發現敦煌藏經,曾經讀到王道士把書賣給英國人斯坦因時,我以那些典藏經書的口吻說過一段話:

我,已沉睡了無數個日月,在今天,睜開了惺忪睡眼。然而,曾經的日月,沒有照亮此刻的天,我茫然四望,何去又何從?紛飛的戰火,暴露於外的貪婪,風雨飄搖碎骨粉身,有誰知道,那並不是我想要的結果。千萬裏的奔波,遠走他鄉的辛勞,有誰在意,我將來秋水望穿的淒涼。或許,有人知道,就像我知道一樣,可是,那,又能如何?我不再掙扎,空洞的眼睛,穿過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我看到了猶豫,看到了不捨,看到了痛苦,還有茫然無措。我慘然一笑,坐着不知去往何方的車隊,遙望泣血的殘陽……

且不說王道士爲保護那些藏經時做的種種努力,也不說他把藏經賣給斯坦因的正確與否,只說那些典籍文物所經歷的種種磨難,實在令人痛惜!我們從何而生,爲何而來,又該去往何方?典籍中都有答案。現存的典籍彌足珍貴,是每個讀書人都應該去重視,去閱讀的。

作爲讀書人,作爲老師,我們應該做些什麼,爲華夏文化,華夏精神,華夏智慧的傳承做些什麼。我們做不到像伏生那樣可歌可泣,但我們也可以出一些綿薄之力。爲往聖繼絕學,於後事傳經典。或許我們對華夏文化也所知不多,但我們應盡我們所能把華夏精神傳承給我們的學生。爭開萬千花,爭結萬千果!中華之未來,在孩子們的手中,也在我們的手中!

篇二: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

819班王君燦

《徐霞客遊記》想必都耳熟能詳了,許多人都已領略過其中的風光,甚是奇麗。

我曾羨慕徐霞客的瀟灑自由,他可以遊歷祖國的大好河山;羨慕他的堅定堅守,自小說出自己的志向:“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可後來發現,我看到的和猜想到的,皆謬矣。

徐霞客的父親,在一次賊闖家門搶劫時受傷,去世了。爲父親守孝三年後,他開啓了遊歷山水的漫漫長路。期間,他寫下了許多優美的文章,結識了文壇上許多名人。徐霞客的母親過八十大壽,他結識的八方名人都送來了祝福,那一天,也許是他母親最快樂的一天。

可命運就愛捉弄人,第二年,徐霞客的母親也離開了他。父母雙雙離世,這對徐霞客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但這沒有阻止徐霞客遊歷山水的步伐,因爲他答應了父親“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答應了母親要尋到長江之源。這是另一種盡孝的方式,徐霞客完成了自己的心願,也做到了對父母的承諾。

節目用情景劇的形式,展現了徐霞客的一生,其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徐霞客獨自坐在院子裏,沉浸在母親去世的悲痛中。接着,他已故的母親從屋後走出,徐霞客看着她,哭得像個孩子,一句“母親,我想你了”頓使我淚目。他長年在外遊,縱有再多思念,但只有想到背後有個家,母親在等他回家,那思念就是一股力量。可母親走了,家又空了一些,心裏的支柱又脆弱了一些,只要心再沉重一些,就會碎爲粉末……母親對他說:“父母在,不遠遊,現在,你沒有牽掛了。”

原來愛有時就是若隱若現,牽掛是一種不捨,放不下才會牽掛。母親希望他放下,放開去完成他的夢想。這是守在身邊年邁的母親唯一能做的。

知道了徐霞客的背景,我對他的仰慕不減反增。我以爲他是個毫無牽掛的瀟灑行者,卻不想他是個揹負牽掛的孤獨又堅強的人。徐霞客親身踐行了他“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少年壯志,徐霞客乃真丈夫也。

篇三: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

黃鸝

今天很有幸觀看了《典籍裏的中國》這套文化綜藝節目。在這個節目裏,讓我更好地瞭解到了中國的典籍《尚書》。以前在學生時代就聽說過這部經典,說實話自己對裏面的內容知之甚少。今天這檔節目讓我這個普通人更好地瞭解了一些經典知識和故事。

節目通過戲劇演員們的精彩演繹,讓我看到了兩千年前伏生一家人是怎樣用生命守護《尚書》的。伏生護書,傳書的故事讓我感動的流淚了。這一幕讓我感受到了古人對經典的守護與傳承的精神是多麼的可貴。

這種視書如生命,守書傳書的故事在激勵着每一箇中國人。正是這種精神,才使我們這些普通人也有機會讀懂,感悟經典裏的故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經典裏只有短短几句話,裏面蘊含着的智慧卻是震撼的。戲劇演員們的精彩演繹,讓典籍中的文字都活起來了,感人的畫面更易讓人體會其中的智慧。《禹貢》讓我看到禹劃九州,華夏九州第一次讓我能誦出。分別是:冀州,兗州,揚州,豫州,梁州,雍州,徐州,青州,荊州。

《牧野宣誓》中的稱爾戈,比爾幹,立爾予,予其誓。短短几句話卻蘊含着治政理國的大智慧。戲劇演員們通過故事的演繹讓我更好的理解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尚書》被稱爲政書之祖,史書之源,構建了華夏文明最早的知識體系,很有幸在今天人人可讀。

我們都知道典籍不易讀懂,古有“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明其意”。但今天這個節目最大的亮點就是將經典與戲劇表演相結合,每一個場面都感人淚下,這種創新使典籍人人可讀,真正做到了文化的傳承。節目中主持人穿越歷史,以拜見伏生爲主線,講述了尚書幾經波折最後被保存下來,而且還薪火相傳的故事。這也展現了中華文明的聲聲不息。這樣的節目大家都很期待,我也會作爲鐵桿粉絲繼續關注下去,因爲學習經典可以追本溯源,繼往開來。

篇四: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

節目中,孔子與他的弟子們爲了追求大道,傳播仁政而周遊列國。但這條路道阻且長,孔子一行數次碰壁。在前往楚國途中,被齊軍圍困七天,糧草斷絕。仲有心中不解,憤憤不平地問孔子天下大道是否存在。孔子回答道:“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意思是:君子在志向得不到滿足時也安貧樂道,而小人才會想入非非,胡作非爲。是呀,孔子在這樣的處境下竟然能說出這樣振奮的話,他的弟子們追求大道的決心怎能動搖呢?孔子還拒絕獨自吃下最後的粥,他用水摻合着這僅剩的糧食和弟子們分着吃。他身體力行地闡釋了有難同當的美德,也告訴我們要堅持自己的理想,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都不能放棄。因此,這一段內容留給我深刻的印象。

在戲劇結尾,孔子和弟子們回到了他們年輕的時候,朗誦着孔子對他們的教誨。我想:雖然孔子當時傳播“仁政”沒有成功,但他的思想與他的言行,流傳到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教誨着我們。透過那一句句“子曰”,我們能感受到兩千多年前孔子因材施教,有教無類,以及尊重弟子們不同個性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論語》是孔子思想的集中體現。孔子所提倡的“仁者愛人”的思想,其實就是教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從《論語》一書中汲取心靈的力量,悟得生命的智慧,不亦樂乎?

篇五: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

819班董子涵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我們從哪能得知?研讀典籍,我們探究中華文化的精粹,激發蘊藏在血脈裏的文化溯源。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爲西漢司馬遷所著,他用一生心血完成這部著作。他的父親司馬談想記錄中華民族的歷史,臨死前將這個使命傳給了司馬遷。《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由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種體例構成,共計130篇記載了從皇帝到漢武帝的三千多年曆史。它樹立華夏之模範,是萬千歷史果實的凝聚。

典籍以舞臺劇的形式演出,演員們的演技炸裂,讓人身臨其境,用簡單明瞭的表演講述古文。撒貝寧帶領我們與司馬遷跨時空的碰面。我看得入了迷,不知覺中,眼前出現了位先生。我鞠躬行禮,後說:”先生,我是來自二千年後的學生。”先生點了點頭。”那你是否知道以後的事?人們會看《史記》嗎?”我肯定回答後,他的臉上浮現笑意。我笑着又和他說:”先生,《史記》一書成爲了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瑰寶。爲後世的史學和文學有着深刻的貢獻。”

先生帶我領略歷史,講解道德之典範。“後世還會研究歷史嗎?”先生轉過頭問。“當然,史記爲後世研究歷史作出很大貢獻。後人們也熟識您。您來自史官世家,十歲興讀古文,之後又聽董仲舒先生講《公羊春秋》,孔安國先生講《尚書》。您父親對您的影響更爲深重,二十歲便遊歷全國,爲寫史做準備。雖然一場橫禍的突然降臨讓您受到致命打擊,但您更加成熟深沉,完成了千古不朽的《史記》,後人也稱您爲“史界太祖”。

中華歷史,賡續延綿,後世都開始研究歷史,喜愛您的《史記》。後世一位偉大的作家,魯迅先生對您的《史記》極爲推贊,承贊它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是第一部紀傳體史書,也是一本歷史百科全書。語言生動流暢,評論犀利深刻,展現古時人類的文化成就。它啓迪後人,促進民族思想,爲中華文明之明珠。”先生說:”能爲民族作貢獻乃吾的榮幸。願後世幸福安康,願青史永垂不朽!”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讀《史記》,體會文中神韻,獲得典範和教益。《史記》延使人類文明,通古今之變,擔華夏之筋骨。

篇六: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

李豔斌

大年八年級晚上,無聊之餘翻看手機網頁時,看到頭條上對倪大紅老師飾演的伏生讚不絕口,雖不知伏生是何人,但看着網頁上的圖片,不覺便被吸引,認真閱讀完才知道是央視新出的春節檔大型綜藝節目《典籍裏的中國》,一時興起,便想看看演了什麼,打開愛奇藝app搜索出來,點開看了幾分鐘,不覺就被節目開篇的精彩解說所吸引。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典的古體字爲:上邊是“冊”,下邊是“幾”即爲几上放着書。這樣的解說很明朗的說明了何爲“典”,讓人印象深刻!

開篇講述了《尚書》傳承至今的艱難不易,講述了古代文人先賢們愛書、護書、傳書的故事。《尚書》爲政書之祖,史書之源。

節目通過古代讀書人伏生與現代讀書人撒貝寧的古今對話,通過古代場景伏生護書、講書的事蹟,大禹治水患定九州、周武王牧野盟誓的演繹與現代圖書館孩子們背誦禹貢場景的相互切換,將護書講書傳書的故事有序的講述出來,讓人看懂故事的同時不免產生共情。同時也對曾經學習過得故事、看過的書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不再只是存在於腦海中的故事或者看過的只知其字不知其義的文字了。

以前只知大禹是有名的賢君,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通過觀看《典籍裏的中國》,還知道了他劃定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如節目中古時護書人伏生所問:華夏爲何是一體?現代讀書人撒貝寧所答:自古是一體。讓人淚目,是啊,華夏自古是一體。

只知武王伐紂建立周朝,不知商紂決戰的牧野盟誓,通過演員們鏗鏘有力的宣誓,對那些簡單的字句有了直觀的認知,原來是這樣的熱血沸騰啊: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

今人爲何要讀典?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所以讀典是多麼重要啊,作爲當代的年輕人,我們不僅要讀典、學典、還要傳典。

記得小時候,都是媽媽邊幹活邊教我學習詩歌。從簡單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到複雜的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再到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等等,通過這樣長期的耳濡目染和媽媽有意無意的言傳身教,使我對這些詩歌印象深刻,記憶猶新外,更對詩歌有了一種本能的喜歡,現在閒來無事時也會翻上一兩篇。

我想小時候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應該是很重要的,所以現在偶爾會和家裏的小侄子一起互相提醒着背背詩歌,以激發他對詩歌的喜歡。我想這也是對於經典的一種傳輸吧!

所以我們在學習經典的同時,向周圍的親人、朋友、同事去傳播,邀請他們中感興趣的一起學習,從而有更多的人來讀典、學典、傳典,應該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吧!如節目中伏生隨着現代讀書人來到現代圖書館看着小孩子們在背誦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時淚目的那一幕,他應該是欣慰的吧,因爲他及家人歷經艱難保護的書,傳承的書很好的流傳了下來,並且爲後人所學習。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在雲端下載《書》來看了,人人都可以學書、傳書了!

篇七: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

王雨桐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題記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典籍裏的中國》繪聲繪色地向我們展現了我國古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的傳奇一生,我深刻體會到《徐霞客遊記》不僅是對我國大好河山的精心描繪,更是徐霞客奮鬥一生、拼搏一生、奉獻一生的智慧結晶。這本書凝聚着徐霞客朋友的無私幫助,過路人的熱心付出,父母的殷殷教誨。

徐霞客曾生肺腑之言:“父愛如山,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母愛如河,讓我行萬里路,而心中有恨。”徐霞客父親對他疼愛有加,讓他受益終生,“丈夫當朝碧海暮蒼梧”的志向就此萌芽。他的父親逝世後,他痛不欲生,但他的母親引導他走出悲痛,鼓勵他踏遍祖國大好河山,指引他探尋長江源頭,告訴他大丈夫志在四海。於是他懷着堅定不移的志向滿懷信心地上路了,母親的鼓勵幫助他化險爲夷,指引他找尋到正確的方向。沒有徐霞客父母的諄諄教誨,哪裏還會有舉世聞名的“千古奇文”——《徐霞客遊記》呢!

《徐霞客遊記》裏最爲人所知的莫如是“萬里遐徵”這一篇章了。“故不探江源不知其大於河,不與河相提並論,不知其源之遠。”徐霞客的實踐精神和追根求源的探索品質讓人佩服。面對強盜的掠奪,他寧願交出身上僅有的一點錢,與歹徒鬥智鬥勇,誓要保全他苦心記錄下的日記。“這對於你們來說一文不值,對我卻價值千金。”一語既出,不禁讓人潸然淚下。歷經千辛萬苦,他終於登上了魂牽夢縈的蒼梧山,站在山巔,他動情吶喊“我做到了,我做到了!”讓人心潮澎湃,感人至深,我也不禁跟着欣喜若狂。

爲溯源長江,即使惡病纏身,他仍不顧生命危險,堅定信念,拄着柺杖一步一步艱難地向着長江源頭邁進。路途中卻因體力透支未能喝到長江源頭的水,但他仍矢志不渝,一定要再找個機會去長江溯源。然而,觸目驚心的一刻發生了:在下山途中,他腿疾再犯當場昏迷。旅程竟在雲南終結。醒來後他還鏗鏘有力地說就算是爬也要爬過去,可惜好夢難圓,他終因疾病未能完成自己偉大的夢想,即便如此,他也已經完成了一生中最光榮的使命。

“何處不可埋吾骨也!”他身上體現出的”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英雄氣概,他對祖國河山的讚美和熱愛之情溢於言表。

“高山如父,江河如母”,徐霞客以筆代心,以足爲誓,以踐爲本,開創前人未走之路。“不到長城非好漢。”我們亦當從小立志,立大志,立長志,立遠志,沿着先人的腳步,向前一步,再向前一步!

篇八: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

819班汪宇熠

一部名著,延續千百年,歷經三代名人之手;一種精神,傳承無數載,受盡風雨永垂不朽,這正是最近一期《典籍裏的中國》的主題《周易》。

《周易》分爲《易經》與《易傳》,相傳我國對於天道的研究最早追溯至上古伏羲,而中古時期的周文王結合前人研究與個人見解,著成《易經》;近古的孔子及弟子,爲《易經》作注而成《易傳》,經傳合一,終成《周易》。

司馬遷曾道:“文王拘而演周易。”在文王父親季歷時,商王朝就封他做西方諸侯的首領。而後周文王父親被商紂王殺死,文王繼位。因爲文王十分賢德有禮,許多賢人志士前來投奔他,商紂王出於忌妒,將他囚禁於羑里,並來害了他的兒子。然而,周文王在如此絕境之中仍然沒有放棄,而是潛心鑽研先祖伏羲留下來的天地大道,完成了《易經》。這就如同司馬遷後面所說:“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古時的志士們尚能在如此絕境中完成鉅著,我們就更不應該爲了某個小小的挫折而放棄目標!

猶記得我第一次看關於《周易》的書籍時,書上全講的是八卦風水,晦澀難懂,於是我很快就不看了,並且認爲這不過是一個故弄玄虛的講風水的“雜書”,怎能名入“四書五經”之列?

直到今天,我纔對這本書的看法有了轉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常聽到《周易》裏的兩句話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顯然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學習天,以自強不息;學習地,以厚德載物。那麼,這做人的道理與我先前看到的八卦、占卜大相徑庭,是爲什麼呢?原來,在孔子之前,《易經》大多是講天象與自然;而在孔子對其深究並著成《易傳》後,《周易》便開始偏向於關注內心與倫理,孔子促使周易》由佔筵之書轉爲義理之學,對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周易》中一個重要的思想是學習“天”,因爲天始終剛勁堅挺、運轉不息,是君子的表率,它也從不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如同我們的人生,在逆境中也要堅持理想,堅持信念,自強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認爲,每位華夏兒女都有責任將《周易》帶給我們的自然規律,生存之道,做人之道傳承下去,將五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

篇九: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

長江的源頭在哪兒?爲了探尋這個問題,中國古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僅憑一雙腳走了兩年。

三百多年前沒有現代先進的測繪手段和精密儀器,沒有國家人力物力支持。僅靠着一具血肉之軀、一個崇高的理想、一個團在心頭的謎,徐霞客毅然走上一條漫漫追尋的長路。

小時候,徐霞客的理想就是追根溯源,千百年來所有人都說長江的源頭是岷江,可是否真實,無人證論。探尋長江源頭,走遍祖國河山,是他的初心;糾正謬誤,向世人證實“長江的源頭是金沙江”,是他走出的第一步。兩年,萬里長江,沿路全靠步行,這使得徐霞客的腳落下病根。

他走遍祖國河山,繪製地圖,詳細記錄真實數據,不怕苦難,初心不改。這些文字後來匯聚成中國地理鉅著《徐霞客遊記》,寫後半部分《萬里遐徵》時徐霞客已入晚年,雙腿不能行動,病入膏肓,許多人勸他不要走了,他不假思索地搖頭,聲聲鏗鏘:“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

我的理解是:大丈夫應把心血和生命傾注於國家,朝朝暮暮,與山川湖海作伴,無怨無悔,矢志不渝。《徐霞客遊記》實實在在是用雙腳走出,用心血瀝出的。這是一條悲壯的路,爲後世地理學做了厚實的鋪墊,推動了中國地理學發的進步發展。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徐霞客,一個遊人、文學家,也是一個堅守初心的地探索家。

篇十:典籍裏的中國本草綱目觀後感

李蕊圻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被稱爲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司馬遷所創立的紀傳體也爲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觀看《典籍裏的中國》,當代讀書人撒貝寧穿越時空到兩千多年前,與司馬遷“千年一拜”。幾度哽咽,熱淚盈眶。

司馬遷出身史官之家,少時便跟着父親司馬談飽讀詩書。對他來說,修史、做史官不僅是家族傳承,更是與生俱來的責任與使命,完成與否是忠孝的體現。

他二十歲便隨父暢遊祖國大好河山,歷覽文明之旅:在九嶷山追懷舜帝的美德;在會稽山感懷大禹的無私;在箭樓體悟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隱忍;在孔子故里追慕先賢;在汨羅河邊感受屈原的家國情懷;在烏江畔沉思項羽的敗亡……

隨着一幕幕畫面的展開,蒙曼老師不禁讚歎:一個個三千年的羣像,就這麼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了!”

幾經周折,他回朝任職太史公,卻遭“李陵之禍”,無故被貶入獄,遭受腐刑。身體乃至心靈上的折磨,以及世人的諷刺冷眼,都沒有打敗他,在孤獨、痛苦與憤概中他堅定地完成了《史記》這部不朽的歷史鉅著。與其說這是命運對司馬遷開的玩笑,不如說是上天賜予他的禮物,司馬遷在厄運和磨難中涅槃重生了,這不僅堅定了他書寫歷史的信念,更讓他悟出了人生的意義——“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以《五帝本紀》開篇,炎黃聯盟、開啓統一的上古時代結尾。首尾呼應,突顯了司馬遷大一統的歷史觀和家國情懷。字裏行間家國情懷的真情流露,對歷史人物的敬仰,他不負時代的寄託,奮筆疾書,成就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中華文明史歷久彌新的震撼,這是每一箇中華兒女發自肺腑的驕傲。

激動、震撼、感動、景仰,夾雜其中,五味雜陳。《典籍裏的中國》讓人拍案叫絕,觀來酣暢淋漓,令人受益匪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q9jxo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