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行者無疆讀後感800字(精選5篇)作文

行者無疆讀後感800字(精選5篇)作文

篇一:行者無疆讀後感800字

行者無疆讀後感800字(精選5篇)作文

牟心怡

我從來沒有想到,在學校贈送的三本書中會有《行者無疆》,我更沒有想到,《行者無疆》竟然悄悄地向我走來。純黑的封面中,燙金的繁體字書寫着整本書的名字,右下角的紅色碎片暗示着這本書的散文題材,一旁的白色字體書寫着這本書的作者。餘秋雨,那是一個充滿幽默與文化自信的思考者,那是一個絕對值得我尊重的作家。

我十分幸運,擁有它的上篇——《千年一嘆》。穿過墨香的文字,我彷彿看見燦爛的兩河文明,我更看見一位冒着連天炮火、虔誠尋找文明的智者,佇立在消失崩坍的遺蹟前,扼腕嘆息。那是一份閱讀的緊張與心疼。

可是,閱讀《行者無疆》卻是那麼輕鬆悠閒、優雅沉靜,作者如同一位資深導遊,帶領我們乘着文字的巴士,一路歡唱地向着歐洲前進前進。在這裏,歐洲風情撲面而來,羅馬的假日、北歐的童話讓我們沉醉,歐洲文明讓我們遐想連篇。在這裏,作者既是一名高明的攝影師,又是一名煽情的演講者,講述了96個讓讀者眼前一亮的城市故事。

讀罷此書,我認爲它最大的亮點在於將景物、傳說、人物軼事與評論巧妙結合。他對每一個城市的描寫不只僅限於它的歷史與風景,更有作者對這兩者的思考,對每一個城市的風土人情作出比較,對每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作出評價,這才讓我們不是僅僅停留在那些迷人的風景之中,開闊視野,而是跟隨作者的步伐,拾撿記憶的碎片,一路漫遊一路思考,丹麥人爲什麼說自己拘謹,中華文明缺失的是什麼。

雖然這本書是散文題材,但是我卻在其中讀到了小說的感覺,就是那一種想一口氣讀完整本書的衝動,至少到現在爲止,我只在這本散文書籍中讀到了小說的滋味。爲什麼?因爲餘秋雨的作品永遠貫穿着他對文化的思考,對歷史的評價,他的作品永遠有一種文化的厚重感,這隻能是大師才能擁有的氣質之一,就如同我們與高人對話一般,我們會樂意聽大師一直講下去,也樂於與大師不停地談話。

作者“行”而無疆,我們“讀”而無疆。“行者”之所以“無疆”,是因爲行者樂於思考,思考則會無疆,所以思者亦無疆。作者是行着腳下的萬里路,寫着手上的萬卷書;我們是讀着手上的萬卷書,行着腳下的萬里路。但相同的是,我們的思緒都馳騁於無邊的原野,翱翔於廣闊的天空。

閱讀是一場修行。讓我們時刻保持一顆安靜的心,保持一個熱愛思考的大腦,保持一個樂於馳騁的思緒,擁有無疆,保持無疆。

願天下所有熱愛思考的人都能行之無疆!

篇二:行者無疆讀後感800字

周子杭

《行者無疆》行者獨步於遙遠的曠野,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處處的難題,只因爲有一個執着的信任,敢於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腳下,爲後來人度步出一往無垠的疆土。在這裏面,餘秋雨歷時6個月,走過了26個國家和96座城市,記錄了這一不同凡響旅程的全部感受。

這部書以歐洲各國的歷史文化爲線索,穿插進去許多古建築、古城堡、古文化遺址、傑出人物、藝術、飲食等文化載體,有令人震撼的龐貝古城,文化復興時期以弗洛倫薩爲中心的美第奇家族,以及以美第奇家族爲中心的米開朗齊羅、達·芬奇、拉斐爾、伽利略等傑出人物。

作者在讚歎惋惜,羨慕哀傷過後,與我國的歷史文化暗暗地進行冷靜的比較,在比較中進行反思,反思我國現有的文化爲什麼與西方存在那麼大的差距,我國文化爲什麼不被西方文化所容納,所理解。

這部書的結語中,作者寫道:“結語不是結論,任何真正的旅途都不會有結論。”他講完路上的種種見聞後,只是一聲輕輕苦笑。他說:“一連講了那麼多地方,一定夾雜着太多的錯,但即便把所有的錯加起來,也抵不過一個事實:我們對歐洲的瞭解,遠遠超過歐洲對於中國。”

其中有一段我很喜歡的段落:我們說那天出事的時候沒有演出,是因爲十九世紀的考古學家們在清理火山灰的凝結物時沒有在這裏見到可認定爲觀衆的大批“人形模殼”。什麼叫“人形模殼”呢?當時被火山灰掩埋的人羣,留下了他們死亡前的掙扎形體,火山灰冷卻凝固時也就成了這些形體的鑄模硬殼。人體很快腐爛了,但鑄模硬殼還在,十九世紀的考古學家一旦發現這種人形模殼,就用一根管子把石膏漿緩緩注入,結果剝去模殼,人們就看到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連最細微的皮膚皺紋、血管脈絡都顯得清清楚楚。這一段在讀時,看着這樣的描寫,腦海裏呈現出一幅幅圖像,人的皮膚皺紋、血管脈絡,可想當時人們看到時的震撼。

我被餘秋雨那種對中國文化前景的焦慮之情深深感染了。所以我推薦大家去看一看,體會文化上的昇華與接觸。

篇三:行者無疆讀後感800字

楊茂林

一個人,天地間,於茫茫無垠中摸索前行;

一個人,山水間,於海枯石爛中拋卻悲喜。

天地靜寂,山水俏然,他一人上下求索。

歷史是一條渾水河,蜿蜒久了才似乎透亮。也許羅馬盛衰無常,可美第奇家族的符號依舊光亮;也許威尼斯的水道學會了自嘲,可佛羅倫薩的雕像猶然完好;也許龐貝古城的靈魂已經散去,可阿勒河河水仍然滾滾不息。我們從中看到了歷史的歡笑與昂揚、冷清與孤寂,聽到了歷史的尖叫與悲啼、細語與歡歌。歷史瘋瘋顛顛,充滿嘲諷,既變也不變,只有它的離去,才能帶給我們清晰的“模糊”和“模糊”的清晰。除了辛酸悲喜,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在“模糊”的歷史中追尋清晰,在清晰的歷史中求索真理。漫漫征途上,我們不僅要學會求索過去,也要懂得求索現在、靜待未來

監獄和一戰前局勢緊張的德國,兩者本應拼接出陰森與恐怖。但德國海德堡大學的學生監獄卻十分不同。當初因頑皮被關押的學生,完全不像懲罰的施加者想象的那樣悲傷、痛苦。相反,他們在這裏揮灑熱血與青春,任張狂的塗鴉緊緊黏在牆上。倘若開頭太過嚴肅,也不妨喜劇收尾。曾經的瑞士人因貧窮而受僱打仗。兩方交戰,與自己廝殺的,可能就是鄰家靦腆的男孩。他們是忠誠的受僱於人就要堅持到最後一刻。歐洲大地被無數瑞士人的鮮血染紅。歷史心軟了,終於讓瑞士永遠保持了中立、告別了戰爭。曾經受過的傷,也許就是不久後的寶藏。歷史總是半邊苦澀半邊甜。神祕的手撥弄着世界、冷酷之中仍有溫情。

我們應寬容的、詼諧的、用柔軟的心去看待歷史。經歷過風雨跌宕的老人,往往是很平和的。歷史也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不需要同情、不需要哀嘆。它是廣袤無垠疆土上的一條大河,我們把握不了它的方向,卻能觸摸到它流淌的痕跡。要明白世界上沒有強者,也沒有弱者,無論是劊子手還是白衣天使,都是我們所造就。好與壞只是我們擬定的評判標準,但它們都有存在的理由。因此,同情每一個人,謹記每一個,平靜對待。該走的已走,就別揪住不放。我們的怨恨與謝意,的確需要有一人一物去當容器,如希特勒、華盛頓,但真正該指責或讚揚的是我們自己。

歷史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我們也應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過去的愛恨情仇知道就好何必沉溺其中;面前的盛衰變化模糊就好,何必憂患重重。“不在乎明日,不在乎觀者,不在乎評論,一切只給自己看。”既然看不透過去與未來,不如把握好現在。

歷史是無垠的,無疆卻只有一條路。我們應該以不喜不悲的心態來面對這部悲喜劇,也應以不喜不悲的心情來演好這部悲劇。漫漫無垠中,我們只好把握現在,靜待未來,在歷史的長河中求索。

篇四:行者無疆讀後感800字

張靜文

從美第奇家族的府邸到巴黎現代的咖啡館,從一所所幾百年歷史的大學到北歐海盜的轉型地,我一次次的穿越時空的隧道與餘秋雨一起探索着,享受着歐洲文化的魅力。

來看《空空的書架》中的幾個已經被燒燬的舊書架,這是洪堡大學永久的恥辱,但是它將恥辱體無完膚的展示給了世人,告戒着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在舊書架的上端還有一個石塊,石塊上刻着一行定形了的文字:“燒書可能是人們自我毀滅的前兆。”——海涅。就這樣,這個學府用一頁污濁,換來了萬般莊嚴。不知是這所著名大學敢於以史爲鑑的心讓我爲之動容,還是它那份正視歷史的勇氣讓我震驚不已,總之讀完這篇文章之後,我不禁對這所百年學府起了敬佩之心我敬重它敢於以史爲鑑的勇氣,更佩服它勇於正視歷史的心。未來我們還會遇到很多事,過去的錯誤終究是錯了。因此,我們應在未來一一改掉。我們或許也應該正視歷史,不忘初心。也許這就是歐洲文化的奧祕吧!

再來看《馬賽魚湯》文中人們口中的正宗馬賽魚湯是人間的美味上帝的賜予,而實際上的馬賽魚湯:又鹹又腥,小龍蝦,小小一條不覺鮮美,魚,又老又柴。一大鍋的水產不知在一口大鍋中熬了多久。可問題是出在哪兒呢?作者認爲正宗的馬賽魚湯應該是一道美食,而將美食取代了的正是那份任何東西都不能將它取代的血濃於水的親情。從資料上看:原來,當地漁民出海捕魚時,妻子習慣於把這兩天賣剩的雜碎魚蝦煮在一鍋,等丈夫回來喝這就是馬賽的普羅旺斯魚湯。此間情景,溫馨感人,而雜碎魚蝦一鍋煮也確實有一種特殊的厚味。因而快速傳開來。這般如此有親情的美食,早已與那只是色味上有好評的美食截然不同了,它與此同時身上承載的那份血濃於水的親情。我想到這裏不禁淚流滿面,如此人間美食何而不求?也許這就是歐洲文化的魅力吧!

歐洲文化讓我懂得如何正視歷史,歐洲文化讓我知道什麼是血濃於水。歐洲文化的魅力遠遠不止這些,我們將它銘記於心。

篇五:行者無疆讀後感800字

謝明成

餘秋雨先生,本書作者,他冒着生命危險去考察數萬公里外的文明故地,何不爲行者?他走四方,訪人家,在文化大地上開荒植樹,何不爲行者?既是行者,腳步所踏之處,豈受邊疆限制?《行者無疆》,雖只寫歐洲疆土,但心之所觸,怎會只有歐洲疆土?

展望南歐。羅馬的人把休假視爲第一;大師的身邊,少不了一羣小人;在中國,人們都讚揚牛的吃苦耐勞,可這裏,牛,只因它特別忠厚,被鬥牛手挑釁後被殺,人們怪的卻是牛。餘秋雨先生,不僅去歐洲觀察了那麼多的文明,他一直在思考,思考文明,思考着他所能思考的一切。譬如,佛羅倫薩,一行美第奇家族的字母,串起佛羅倫薩的巨大文化復興運動。然而,光天化日之下的巨大身軀,必然會帶來同樣巨大的陰影,很快便被他人推翻。可從城市四處都刻着這一行字母,可見他們提筆譜寫了一段重要歷史。

闊步中歐。啤酒節裏,誰能辨認哪人沒醉;荒蕪的墓地、黑白的照片,這究竟是文化的下線,還是涅槃重生?我們無從得知,可餘秋雨先生帶着我們領略,一部書《希隆的囚徒》,是位關在獄裏的文人墨客寫的,他只能透過窗戶望向外面的世界——平靜的湖面,光禿禿的小島,遠處的青山,白皚皚的雪頂。他被四方的監獄囚禁了,可他的思想,透過窗戶,送給了很多人。

移步西歐。餘秋雨先生向我們講述了勝利卻又失敗的一個人——威靈頓。他在滑鐵盧與拿破崙對戰,他贏了。可人們只記得拿破崙慘遭滑鐵盧,又有誰知道他呢?又有誰不支持拿破崙呢?

駐足北歐。餘秋雨先生來到一個特別的地方——丹麥。他的精神陪伴者——安徒生是丹麥人,勃蘭兌斯是丹麥人,克爾愷郭爾也是丹麥人。但這些滋養他心靈的精神食糧,竟然是從寂寞的漫長黑夜中產生的。上天給了他們寂靜而漫長的黑夜,可他們卻散發出照耀世界的文化光芒。

回望歐洲。餘秋雨先生穿越了26個國家,96個城市,寫下了《行者無疆》。他不僅是地理上的行者,更是文化上的行者。倘若我們不問腳下,只問前方,那文化之花,便會開得心花怒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516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