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鄉土中國讀後感2000字高中作文

鄉土中國讀後感2000字高中作文

“從基層看上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農村,是中國的根本基層,而中國現存和新興的很多階層也是從農村走出去的。因此,鄉村,一直是中國很重要的詞彙,也是很重要的論題。

鄉土中國讀後感2000字高中作文

——題記

泥土哺育了中華民族世代人民。

在我看來,“泥土”這一詞彙於中國人而言不僅是物質的具象,也是中華民族性格中的一個信條。

“粘滯”,這是泥土的特點,粘滯的泥土能塑形定型,可另一方面,粘滯的特點會令一方土地不進寸步。

正是土地作爲根基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榮光,但也是“土地”束縛了中華民族的飛翔。

這“土地”,便是鄉土社會。在鄉土社會裏,生活的常態是“自給自足”,生活的未來是“一眼看得到頭”,貫穿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是“親友”“熟人”。一塊能用腳步丈量,曾不盈百里的土地,黏繫着許多家庭的數代人。生活模式的固定,生存空間的不流動,每一個社會圈子相對於孤立,這所構造的便是熟人社會,是沒有陌生人可言的,是非開放的,也是板結的。每一個人從降生到歸根都與熟悉相伴,所擁有的約定俗成的默契感與一句“鄉里鄉親”的作用往往是大於法律與規章制度的信服力,這是由於熟人所帶來的可靠性而維繫了人們之間的信任關係。但這樣的約定俗成卻往往不適合於當下的由陌生人組建的新社會。而對於骨子裏生於泥土的中華民族來說,走出鄉土社會的舒適圈與適應無人相照的新社會往往是有難度的,這正是土地所束縛的第一點:跨出熟悉的圈子,接納新興事物。因此鄉土社會裏的習慣不可避免的流俗,“土”這個字眼被劃入了頑固的境界。

似乎是爲了修正鄉土社會中的“土”與“愚”,文字下鄉轟轟烈烈。但鄉土社會中的人們“愚”,是因爲他們智力低下學習能力不強嗎?顯然是沒有依據和說服力的,畢竟城市小孩可能認字強而認不出麥子,但鄉村小孩就能認麥子捉螞蚱可不識幾個字。這裏的“愚”便落在“知識不足”“心靈頑愚”這一點上。可在鄉村社會裏,文字作爲一種記錄思想,交樓思想的符號圖畫,其實是多餘的。因爲村人間過於熟悉的親疏關係和狹窄的人際交流結構與鄉村封閉式的社會環境使得整個鄉土社會屬“面對面交流羣”,傳遞信息往往只需要縱向與橫向的口頭傳遞。而文字本就是因人們在交流與傳達過程中由於時間與空間上的阻隔產生的,在熟人圈中,無需顧慮這些阻隔,那麼文字的存在就不重要了,實用性會大打折扣,這也正是我國在初步推行文字下鄉以達到“掃盲”目的時會遇到困難的原因了。掃愚最終要改變的是思想,而文字在其中起的只是載體作用。當文字這個載體於鄉土社會中行不通時,那麼我們就要去改變做法,調整思了。

除了被城鎮人評頭論足的“愚”,鄉人被玩味最多的還有另一個字眼“私”。是古言中:“人不爲己,天誅地滅。”的以自我爲中心的私。費孝通先生在社會結構分析後,爲鄉土社會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

這便是本書的核心關鍵詞。

所謂差序格局,每個人都是以“己”爲中心延伸出一個關係網絡,但這個網絡是非固定的,可伸可縮可開可合,常常牽一髮而百動,會因中心勢力變化而整個網絡風起雲涌,正如《紅樓夢》中的中心賈府,鼎盛時人人想分羹,樹倒時一地猢猻散;也如一個改姓的王朝,皇帝作爲官僚系統的中心一下臺,那麼周邊的官僚也會跟着轉換。得見中國傳統的思想中充滿着自我主義的價值觀。這來源於儒家文化所講究的從“身”到“家”到“國”最後“兼濟天下”,如同水波盪開圈圈漣漪的循序漸進,層層擴大,可始終講究的還是“己”這個核心。所以儒家大拿孟子會痛斥墨子的“兼愛”,因爲在儒家的道德體系中,“愛有差等”,一切的道德體系以差序格局爲中心。中國人的團體道德感缺乏,導致其道德觀念中不存在一個有概括性的標準,這標準會由於親疏關係而界定,道德存在了一定的伸縮性,法律不夠擁有強制性,產生了所謂的“人情社會”,中國人民也是古往今來地講究人脈和關係。某種角度上稱爲重情義,但在於公角度上又不免會感嘆無奈。

差序格局並不只是大社會的格局,它同樣在中國傳統家族中有着很強大的存在感。與西方國家獨立且團體界限分明的家庭不同,中國家庭更像一種事業組織,因此會有束縛規矩似的“三綱五常”與“三從四德”,在結構上常呈現“父子”或“婆媳”的縱向座標軸,夫妻感情就像合作伙伴一樣放在了旁軸的位置,情投意合不是結合的旨意,講究的通常爲一個“合適”,因而一切會影響秩序的因素將會被遏制。夫妻的關係淡漠,一代代延伸下去,也導致男女兩性間出現了隔膜。“男女有別”“男女授受不親”成爲了代代相傳的定理,在鄉土社會中造就了同性關係的壯大。

“禮治”“長老統治”與“關係主義”是鄉土社會方方寸寸土地上黏連在一起的,一同構建了鄉土社會體系,並延續了數千年,影響力至今非同小可——

——自新中國以來,我們國家不斷髮展開放,傳統小農社會在千百年間第一次遭到了風雲鉅變,它以迅雷之速式微,中國被推上了工業國的改革道路。但對以農民作爲基層力量的中國來說,“習俗”“人際關係”仍然是中國現代常常被討論的詞彙,仍然在國民心中佔據關鍵位置。因此我們在探究中國的“國民性”時便要從我們的根基——鄉土社會出發。這正是《鄉土中國》被我們稱道與傳頌的原因。

中國人,中華民族的性格本身有着延續性。舊中國人身上被痛斥的“麻木冷漠自私”作爲一個標籤貼在身上,這其實也是令世人驚詫的:爲何千百年前中華民族給世界的印象會是武德充沛,刻板又有活力的民族呢?

這不是什麼基因突變,而是社會性質的突變,在馬克思的話中可見一斑:“它(西方資本主義)正在按照它自己的面貌來爲自己構建一個新世界。”在資本主義社會面前,一個封建主義的小農體系社會中的民族性格似乎就不適宜這個時代了。如今,中國開始融入這個現代社會,可中華文化的穩定性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有所改變的,中華文化在民族性格上存在的一定粘滯性是我們需要正視與改進的。因而在探究《鄉土中國》時,我們需要看見費孝通先生從“中國人爲什麼注重禮法”“落葉歸根”“私與自我主義”“文字下鄉工作的困難”“血緣與地緣”等等中所進一步挖掘中國性格產生的深層原因,然後進行現代化的轉化。

中國人生於土,在土壤中培育經濟而誕生盛極一時的農業大國;中華民族立於土,在土地上創造了名爲“中國”的奇蹟;中華文化歸於土,在泥土裏深藏着中華文化的根基;中國社會探於土,在鄉土間挖掘出中國社會的本質。

鄉土中國,鄉土中國。

標籤: 讀後感 鄉土 高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6xxwg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