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民俗作文(推薦14篇)

民俗作文(推薦14篇)

篇一:民俗作文

民俗作文(推薦14篇)

行通濟,冇閉翳

羅梓軒

我的家鄉在佛山。在這裏,幾乎每個人都知道“行通濟”這個活動。作爲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以及佛山市最具特色和影響力的活動,“行通濟”的影響力已擴展到整個珠三角和港澳地區。“行通濟”已成爲整個珠三角的年度盛事。

“通七堡之遊行,逸客尋春,任得渡頭飲馬;濟萬人之來往,曲橋跨水,豔稱村尾垂虹。”

每到農曆十五、十六這兩天,家家戶戶都會扶老攜幼,自清晨至夜幕,舉着風車,搖着風鈴,手執燈,提着生菜浩浩蕩蕩迷至南走過通濟橋,祈求來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屆時,佛山萬人空巷,幾十萬人走過通濟橋。到了晚上就更好看了。通濟橋的周邊張燈結綵。而通濟橋前的巨大牌坊上掛着幾百個燈籠,呈現出紅色。配上那南瓜般大、火焰般紅的燈籠和人們洋溢的喧囂之聲,通濟橋附近現着一股喜慶祥和的氣氛。

“行通濟”也是有很多的講究的。400人們匯入擁擠的人潮,邁過通濟橋牌坊,口中默唸“行通濟,右閉翳”,以修祈求時來運轉。但凡是行通濟橋的人,則要一次從橋頭北岸走到橋尾南岸,不能折回復返,須由橋尾右傍大基而去,經尾竇到澳口,否則不吉利,同時也取一路通順行好運之意。

“行通濟,右閉翳”人來人往的通濟橋,寄託着佛山人對生活的美好期盼和祝願。

篇二:民俗作文

我的家鄉在千島湖,可我從小到大都不在千島湖生活,唯有春節,我纔會回到那個美麗的故鄉。

在千島湖大年七年級是要去祖墳前祭拜的。一般祖墳都建在山上,從山腳開始往上,越上面輩分越小,越下面就輩分越大。城裏面是不允許放爆竹的,在農村裏規距就沒那麼多了。爲了讓那些地下的親人也感受到春節的喜悅,通常會放上一到兩大串爆竹。這邊的爆竹大而且長,點燃爆竹後,全村都可以聽到那喜慶的“噼哩叭啦”的聲音,爲這個寂靜的江南小村添上了幾筆過春節的喜悅。而且這邊空氣好,只要看見哪座山上有青煙飄起,就說明了那戶人家也在祭祖,這真是“祖墳上冒青煙”了,似乎也有了意寓來年“青雲平步”的好兆頭。

大年初五是要迎財神的,而“菜”的諧音正好是“財”,村裏的人就會把一大把菜裝進舞龍舞獅的道具裏。通常只有幾個村纔會搞表演的,因爲現在村裏的年輕人都不多了,留下的全是老人,所以都快成一座“空村”了。過年了,家家戶戶都往村裏去過年,別的村都會聚到表演的那個村裏專門去看那舞龍、舞獅。那些伴奏的人都圍在舞龍的旁邊圍成一圈,有的敲鼓,有的擊鑼,吸引了不少人過來觀看。那舞龍的人果然是練家子,一會兒做向上跳躍的動作,一會兒又低下來表演出龍俯下身子的姿態。最後便是最關鍵的了,只見那龍往高處一躍,剎那間,一大把綠色的菜全都飛揚在空中,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效果。他們動作快而穩,腳下每踩一步,都能把一隻龍的樣子演得栩栩如生。

純樸的民間風情無一不感染着每一個人。這便是民俗,樸質而熱鬧的。

篇三:民俗作文

遊街的“火龍”

蘭黃平

燈火輝煌,月色嬋娟一支支油把,高高舉起襯着這元宵更加熱鬧。古鎮的人們跟着這隻火龍去探尋未來美滿的生活去追尋平安與健康。

鑼鼓聲,鞭炮聲在耳邊不斷響起。家家戶戶都舉着各家的油把前往蓮花洲集合,當時才七歲的我牽着媽媽的手在人羣中穿梭着生怕趕不到油把隊。一支支油把發散出點點光芒映在池塘邊,映在星空裏,映在人們喜悅的臉上。“咦?怎麼停了呢?”爸爸把我駕在他肩上,眺望過去人山人海在仔細看火龍的頭在踏火堆呢!一羣壯男駕着佛像,從火炭上飛馳而過,那火炭撲騰着星火在火炭旁飛舞着。

佛像從我們身邊經過時大家都會朝着佛像拜一拜祈禱新的一年平平喜樂。看着每個人都有油把自己卻沒有心裏蠻不是滋味母親看見便允許我舉上了一會兒。這大大的油把對於年幼的我很難操作,但舉一會的油把,享一會的知足讓天真無知的我十分的滿足。

今年過後,又到了一年的元宵已經15歲的我還是一樣對元宵充滿着無限,嚮往與期盼。別說那香氣撲鼻的湯圓;還是有趣的猜燈謎;更別說那好玩的剪紙,只有那舉油把才能滿足我雀躍的心。這次我可不需要牽着媽媽的手駕在爸爸肩上。我可以一人暢遊在這“火龍”之中,去遨遊去追尋幸福的路。不一樣的是今年的元宵還有晚會,看着舞臺上歡歌笑語手舞足蹈的人,讓我這雀躍的心更加興奮。

結束後,依靠在牆角的油把還未燃盡,熊熊烈火還在燃燒着如同我這雀躍的心久久無法平靜。

2020年新冠病毒的來襲打破了我對還有不久即將到來的元宵期盼的心。街上空無一人,沒有歡笑聲,人們的臉上也沒有了喜悅的笑臉,只有無奈。沒有了鑼鼓鞭炮聲只有風呼呼的躁動聲。本是繁星滿天的天空也已暗沉下來,久久地沉睡着無人喚醒無人知曉。

今早到大街上,突然才發現許多測溫的站點也已經撤去,我還愣了一下,呀,原來,春天來了,萬物也復甦了!是啊,春天來了,元宵也慢慢朝我們靠近。心中的雀躍的心又開始蹦跳,我默默在心裏期盼着再一次與火龍共同遊街,讓火龍去重新照亮。暗沉的天空,去點亮沉睡的繁星,讓人們的臉上重新獲得喜悅。

篇四:民俗作文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題記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社會羣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爲穩定的文化事項。自然而然,不同地區的人們也形成了他們獨特專有的民俗。

在我們村裏,老一輩人最看重春節和清明節。春節這個詞被賦予了無限生機和希望。因此,在正月裏,人們又設了一個節目,名爲年例。每個村過年例的時間都不同意,有附近的村莊,卻大多數會在同一天慶祝。

在當天早晨,人們就顯得異常興奮。年例對於他們是一個美好的祝願。待到親戚來後,便會進入自家的雞舍裏,挑選一隻肥大鮮美的母雞將其燙熟,拔毛後放置在一個盤子上,用竹籃提着,裏面還有酒、立香、蘋果等,踏着鄉間小道去拜神。

進入神廟,撲面而來的是一股煙香味。待煙散去後,正坐在神廟中央的是菩薩。他坐在蓮花座上,俯視着前來拜見的人們。

父親先後將雞、酒、蘋果等供品擺出,又仔細地數了數立香的擺放位置,用打火機幫我點燃幾根,萬分囑咐我不要擺錯數了。

“千萬千萬要小心,別擺錯地方了,每個位置都有其對應相的數量!”

我四顧環視,向父親確認無誤後,才小心翼翼地插上去。一時間,廟裏又煙霧繚繞,父親讓我站在供臺前,雙手合十,閉上眼睛,內心誠懇地向菩薩許願。這一刻,我彷彿看到了當年老一輩人在這裏許願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人丁興旺,無處不是對美好未來的展望。這並非是迷信,而是世代相傳的文化事項。

正如春節,過去人們貧窮時,唯有在過年纔會願意將錢花在食物其餘的事物上。一家人在過年可以吃一頓好的,買大紅燈籠掛門前,換舊門神對聯,給小孩買新衣服,放鞭炮,一年內勤儉節約留下來的大部分錢都用在這個節日上。久而久之,這也成了一種風俗,並一直延續到我們身上,也必將從我們身上繼續延續下去。

不單單是家鄉過的年例,其他地區也有獨自的民俗,但無論形式還是講究不同,都是前幾代人對於安定、和諧、興旺生活的嚮往。也許菩薩真的有幫他們,美好生活真的實現了,但在那座神廟中辛勤勞作的人們還未消失,菩薩是他們精神寄託,更是留給後人的指引。

篇五:民俗作文

龍舟

蘇健佳

端午對大人們來說是忙碌的一天,對江河來說是洶涌的一天,但對孩子們來說是美好的一天。

每年端午,村裏都會請龍舟隊來比賽,優勝的隊伍能獲得一筆獎金。不過對於孩童的我們,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看一場精彩的追龍。

午飯過後,烈日當頭,便是比賽之時,西江邊遠遠近近都站滿了人,擦着汗,擼起袖子,拉着友。便蹦蹦跳跳擠進人羣中。銅鑼聲響,六七條龍像箭一樣飛了出去,船上的鼓手用力擊打着鼓。咚隆隆,船上的人肆意揮灑汗水,船員們彷彿像是一個人,每個動作都是驚人的準確,一前一後。宛如巨龍的雙爪,剛開始大家都還勢均力敵,一到轉彎,未便有了差距,我們村子的隊伍暫時領先,最後關頭,聰叔叔的開心龍舟隊。猛地發力,呼哧呼哧,像是把其他龍震懾似的拿下了勝利。

賽後,每每令我不快的,並不是我們村輸了,而是聽到人們說,如今年輕人都不肯參加龍舟隊了,如今只剩下那些老骨頭了,唯有這點令我覺得惋惜。

篇六:民俗作文

趕場

黃昊坤

趕場及家鄉話的趕集,一般以小鎮五天一次,大鎮19天一次爲主。

不同於趕集,趕場更具有地方特色,同時讓人讀起來更爲親切,每當到了趕場的時候。來自四面八方的村子裏的人們會在雞鳴時起牀,來到最近的鎮上。天未亮,村子便燈火通明,充滿了快活的氣息。

人們一般在當天不在家中吃早飯,而是來到鎮上找一家餐館就餐。人們不分彼此坐在餐館的各個角落,有同桌的人也會聊上幾句家常話。不同於城市,這一天人們之間的距離似乎消失了,每個人都是對方的親人。

飯後街上車水馬龍。人們在集市上購買各式各樣的生活必需品,遇到熟悉的人還能砍價,嘮嘮嗑。小販們吆喝着,一聲接一聲地,似乎在爭着搶着比誰的聲音響亮,誰賣的東西多呢。集市上的貨物種類繁多從小到一卷紙巾一瓶醬油,大到三輪車,電動車。應有盡有,你看了準會眼花繚亂,不知買什麼好。

這樣熱鬧的活動一直持續到下午,人們才紛紛四散而去。

舊時貧富差距大,趕場讓大山溝裏的人們能接觸到外面的新事物,豐富了他們的生活和心理。而現如今,趕場已不完全是爲了窮人的生活,更多時候作爲老一輩人回憶過去,同時鼓勵年輕人奮發向上,努力奮鬥,爲祖國做貢獻的引路燈了。

篇七:民俗作文

山歌

陳軒晨

山的那邊,有座村莊盤踞在山坳裏,陽光斜射入山中,村中的屋脊都發了光,鍍了金邊。這在雞鳴之後,嘹亮的歌聲便傳唱了起來。

天剛矇矇亮,爺爺便呼喚我起牀,說是要帶我上山。眼睛仍舊惺忪,不知如何便被拉起,匆匆洗漱便出了門,反應過來時,人已經在山路上了。

走到一片松樹林前,爺爺便對我說,這裏在很久之前,是一個小戲臺,下面便有前來戲耍的戲班子,一個村綁一個月,他們便在一個土砌的戲臺上演。演的自然便是鄉下土戲。那時我還小,便去那裏看。小孩子嘛,三兩下便學會了一些,我給你小唱一段。一語罷了,爺爺清清嗓子唱:“湍急河水向東去,樓上人哼着小夜曲兒——卻不曾見樓下坐窮人——”最後一字拖得特別長。一收氣,爺爺轉過頭來對我說:“我年輕的時候還唱過戲,那可是風流了一段時間。”語畢,笑紋在爺爺臉上盪漾開來。

穿過這一片松樹林,來到一片較爲開闊的草地。爺爺看着這一片草地說:“之前家裏有羊的時候,我也經常到這裏放牧,讓羊吃飽。後來,羊被拉去成爲公有財產,從此便沒了下落。我仍舊記得那時的牧歌。”爺爺氣沉丹田,開口便唱道:“山邊的雲彩草編的綠,風吹過山溝帶水路,人說天邊過雲彩,我說時機真正好。”爺爺說:“該回去了吧,日照竿頭了。”我和爺爺便回家了。

我突然想到,這歌聲可別只有我一個人聽到。

篇八:民俗作文

舞獅

鄧盛林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一般有兩個人合作表演。舞獅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象徵着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在過春節期間,在廣場中圍滿了觀衆,隨着鑼鼓的聲音,舞獅的節目開始了。舞獅的人十分賣力,舞得十分逼真,時而站起,時而趴下,頭不停地搖動。眼睛一眨一眨,嘴巴也一搖一搖的,舞獅的隊形穿插着,並列着交錯着,時而騰空一躍,時而搖頭擺尾,時而翻騰旋轉,好一個煥發着朝氣、充滿力量的舞獅。

獅子如火花般的瞳仁尋視着,大口張大着,它忽然倒下,在地上打滾,又猛地跳起,躍上空中,將伸展鋪踢,瞬時一個綵球劃過,瞬間把綵球吞入口中。周圍的人都歡呼起來,連年邁的老人都站起來鼓掌。

舞!舞!舞!每個姿勢都充滿了力量,洋溢着活力。舞!舞!舞!每個動作都有序,迅速,陶冶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歎爲觀止。舞!舞!舞!每個人的胸膛裏的心,如一股燃燒的洪流。

舞獅表演就在高潮結束了,留給我們無窮的回味與歡樂

篇九:民俗作文

民俗

廖珂君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自從疫情暴發以來,數不清有多少個日夜在思念那片故土。好在今年總算回去。

進入村口,大塊紅色襲來,是紅彤彤的燈籠,是蘊涵着人們對未來期望的對聯,是處處張燈結綵的喜慶。沉重的敲擊聲傳入耳畔,聲音沉悶卻不失力量,一聲又一聲,像在敲打着我的心,震撼着我的心。我循聲尋找,原來是旁邊一戶人家捶打餈粑的聲音。那動作,熟練穩重,有條不紊。糊狀的米塊在兩人的配合下逐漸成形,變得有粘性,有勁道。不只是我,好多村民也湊了過來。兩位打累了,旁邊的看客也會幫下手,主人笑着稱謝,並承諾蒸好餈粑後一定不會少他們的一份。

其實,像過年打餈粑的民俗還有許多。像年夜飯需有小輩裝給晚輩,中秋節一起吃炒米…還有許多,但那更可貴的是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時光,鄉里鄉親互幫互助。

篇十:民俗作文

採茶戲

洪琦

藍天白雲,清風拂面,這樣的意境讓人的心也變得神馳起來。遙望茶山雲霧繞,茶香醉心人神往,若隱若現採茶女,茶山人歌入夢來。

採茶戲是流行於我國南方幹贛、粵、鄂、皖、閩、湘等省的本土劇種。關有近30種,是我家鄉的特色,以江西爲軸心,粵東北、鄂東南、閩西,皖南,湘東連成一片的採茶文化區。

採茶戲的音樂豐富多彩,可塑性強,鄉土氣息濃郁,風格特色十分鮮明。根據其調式,線路和功能作用的不同,分爲茶腔、燈腔、路腔和親調四大茶,簡稱三腔一調。

兒時看過幾回採茶戲,但也少得很,在奶奶家鄉里的戲臺前的精彩,卻從未忘記。山上雲霧繚繞,山徑蜿蜒曲折,零零星星散佈在天帶上,風還在輕輕吹着,這夜晚的天空看着它,心靈也被淨化了,人都鬆弛下來。

迫不及待地望見了戲臺的一角,心中一點點疲勞又消失了。隱約看到戲臺上的人物,二旦一醜這倆旦,一開始上山採菜,手持菜籃邊唱邊跳。唱了一會兒,邊上來了一個丑角,咿咿呀呀說上不停,手裏比劃着十分着急。

當年的戲記得不清了,但當時那放肆的快樂卻是清清楚楚。

也許我念得不是那時的戲,而是那漫天的繁星,每一顆星星都映射着那時的人,被洗滌的,泛黃的事

戲仍在耳畔,久久不息。

篇十一:民俗作文

花燈中的迎龍

肖依諾

來到閩南生活,看着村裏的“火把節”和街邊掛着的花燈,讓我回想起老家鎮子裏的迎龍。

在我六歲那年,老家的元宵節和閩南過的大不相同,我們從來都不吃湯圓,而是做一桌子豐盛的飯菜。對於那時的我來說,最在意的不是飯菜,而是7點之後小鎮上的迎龍。母親牽着我的手,從家往鎮子上走去,我急切的拉着母親,想讓她走快點。鎮子上掛滿火紅的燈籠,紅燈高照。母親應我的要求給我買了花燈,我拿着花燈站在街道一側,只聽見吆喝聲越來越近,便知道,“龍”來了!

“龍”是由無數個板凳兩兩上下合起,用繩子連接的,又叫板凳龍足足有五十米長。龍頭是由木頭雕刻而成,雕刻的栩栩如生。“龍”會跟着最前面的龍珠跑。

看着“龍”向我走來,我激動得上躥下跳,街道也變得擁擠起來,充滿了孩子們的歡叫聲,“龍”跟着龍珠圍着鎮子繞來繞去,我撒開母親的手,跟着龍往鎮子裏跑,母親從不害怕我會丟,因爲鎮子小,就算走丟了,鎮子裏的人也會幫忙送回來。“龍”有時會光顧我們手上的花燈,時不時換動腦袋錶示喜歡,跟着“龍”繞到八九點,“龍”累了,我也累了,便回去找母親。回到家中,我便會拉着父親,到院子裏放孔明燈。現在想想多麼懷念那時跟着“龍”奔跑的時光。

十一歲那年元宵,吃完晚飯已經是7七點半了,和母親一起往街上走,邊走邊聊着早上發生的趣事,到了街上,到小賣部裏買兩跟熒光棒,戴在手上,等我們走出小賣部,“龍”差不多到我們跟前了,我們走上前,邊說笑着邊跟“龍”一起走。八點多一些,便覺得無趣,回了家。拿着父親爲我早早準備好的孔明燈,寫下自己新的一年的願望和期盼,放手讓孔明燈自由的飛翔,帶着我的願望飛向空中。好像時間的推移使我看見“龍”便不再那麼覺得有趣,已是習以爲常,倒還有些懷念小時候追着“龍”跑的日子。

十二歲那年,因爲疫情,早早的就下來了閩南,元宵火把節,少數的燈籠掛在樹梢上。母親不知從哪翻出了我從前迎龍時拿着的花燈和熒光棒,看着已經不再亮的花燈,彷彿從燈芯中看見從前那個追着“龍跑的我,別提有多開心了,可換做是現在,就算喜歡,也不會再和“龍”一起跑了,現在的我做事需穩重些,多想回到那個不用考慮穩重,一心只想追着“龍”跑,然後哭着讓人送回家的時候。

好像人生總是這樣,小時候可以無憂無慮地玩耍,好像不用在意任何事情;長大了就必須變得穩重。這個世界開始對我們有了要求,不再放任我們玩耍。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斷的成長、變化,不斷地達到林林種種的要求以適應社會,立足於社會。要是有機會,我都想回到從前無憂無慮地和“龍”跑到半夜,明知不可能,但還是很懷念呢。

篇十二:民俗作文

家鄉習俗

陳思衡

偶然在週末作業上看到關於“出花園”的文章,讀來倍感親切。潮汕地區有“15歲出花園”的習俗。

少男少女到了15歲生日,這一天會穿上紅衣服和木履,各家會準備好一整隻雞,和各種動物器官,雞肝,雞心與豬腸,寓意這些人心中從此有了城府。

即使到了現代潮汕人也會爲15歲孩子的成人儀式操辦,可能儀式和流程刪繁就簡,可能只是父母帶着你外出吃頓飯,甚至沒有雞,可能你本身也不怎麼重視這種傳統的成人禮,但他卻是潮汕地區近百年來對傳承對後代的一種美好祝福。傳承不滅,記憶不滅。

出花園象徵15歲之前,就和如同生活在花園無拘無束,離開花園,就代表周圍的人認同你與他們能一起生活,離開花園,闖蕩天下。從此就要擔起自己的一份責任,不再是之前自由自在的小屁孩。全國各地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成人禮,可能習俗,禮節不同,菜餚不同,但心意相通。不是讓出花園的人背井離鄉,而是讓他尋找,奮鬥出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承擔成人的風雨,更有一番閱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的意味。

今年生日,我也年滿15,將帶着所有人的期許,揚帆起航。

篇十三:民俗作文

民俗

陳宇穎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每個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風俗習慣也都有其不同的特色民俗,特色美食。

漢族,五十六朵花中最豔麗的一朵。大年七年級,大人們不會打罵孩子,不掃地,不向外潑水,總是怕將新一年的福氣與財運掃走或是潑走了。

每逢春節,我都會回家過年。大年三十大家都會殺雞殺魚,煮紅雞蛋,買好冥幣,往果籃裏放上新鮮的蘋果橘子,再放上一些五顏六色的糖果。地上走的水裏遊的都給燙熟了放進擔子裏。一家之主拿着兩卷鞭炮前往祀堂。小孩屁顛屁顛地跟着等着祭拜完就能吃各式各樣的糖果。

祀堂早在年前就翻修好了許多微弱的蠟燭火光照亮了範淺黃色時,臺上擺滿了擠壓水果,樸素的農家姑娘穿着新衣。爲石臺擺着的觀音菩薩與關公磚茶倒酒,身後的小孩也照着學拜一拜,再插上香,祭祀結束,門前便會放起鞭炮。噼裏啪啦,爆竹火光照進堂內,小孩捂緊耳朵閉上了眼,像是在對堂內的神明許願。

漢族農家人對古代神明的寄託一代代流傳,至今他們也用自己的雙手實現了對他人的寄託。

篇十四:民俗作文

佛山剪紙

李鉅銘

逢年過節佛山的超市,總少不了過節的裝飾。春節時,最受歡迎的便是燈籠了。燈籠,通常像一座亭臺樓閣,裏面有許多場景,霸王別姬,仙女座橋…這些故事,有美好寓意,就像燈籠裏含着的佛山的剪紙藝術般。

佛山的剪紙藝術並不是用指甲刀來剪,而是用特製的刻刀來剪。佛山的剪紙藝術講究剪得豐富卻剪不斷,所以做一件作品要經歷許多困難,這是有些像十年磨一劍。

在我的記憶裏,剪紙從來都是比較陌生的,春節時我纔有機會窺見。外公對剪紙有着深深的愛意,似乎曾經離別家鄉吧,每當春節,他總是第一個掛起燈籠的,大紅燈籠裏的剪紙是每年都有不同的花色,比如前年是年年有餘,今年是烽火戲諸侯。他在最後幾年總掛一些重複的燈籠,像是在懷念過去,懷着熱愛家鄉的心。我相信坐在桌子努力工作的人們也在懷念家鄉吧。

寫到最後,突然想起一首歌——就是故鄉甜。

標籤: 民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nwgej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