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端午節習俗作文(推薦12篇)

端午節習俗作文(推薦12篇)

篇一:端午節習俗作文

端午節習俗作文(推薦12篇)

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據傳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如今的端午節也依然保留着很多美好的習俗,例如:吃糉子、掛香囊、賽龍舟……

糉子是在端午節必吃的美食。一到端午節,奶奶就會包糉子給大家吃。我喜歡吃糉子,更喜歡看奶奶包糉子。奶奶把洗淨的糉葉嫺熟地一折,捲成一個圓錐形狀,然後滿滿地填上事先用醬油拌好的糯米,挑肥瘦相間的豬肉塞到糯米中間,按照螺旋的手法,將糉葉一層一層的捲起來,像一個漏斗一樣,把餡料緊緊地裹在糉葉裏。捲到最後的時候,奶奶用左手大拇指把糉葉尾部輕輕壓住,右手用一根棉線把糉葉聚攏紮緊,一圈又一圈,直到糉葉不散開爲止,最後打一個結,糉子就包好啦。我也學着奶奶的樣子包起來。經過幾次嘗試,終於完成一個。雖然糉子樣子不如奶奶的好看,像個三角包,但是自己親手包的,好有成就感啊。隨着糉子的新鮮出爐,滿屋子飄着清香的糉味。我忍不住剝開了一個,醬香的糯米配上入口即化的肥肉,滿嘴留香,真個是好吃。

端午這天,還要掛香囊。香囊一般都用彩色綢緞或棉布包上白芷、甘草、丁香等中草藥粉而成,外觀小巧玲瓏,佩戴在胸前,香氣撲鼻。每年,媽媽都送給我一個她親手做的香囊,祝福我健康平安。

賽龍舟也是端午必不可少的風俗節目。每到端午節,人們就組織賽起了龍舟。雖然我沒有親臨賽龍舟現場,但我和家人每年都在電視上看賽龍舟的活動。龍舟在湖面一字排開,浩浩蕩蕩,好似一隻只准備戰鬥的軍隊。比賽時,喊聲四起,鼓聲雷動,選手們一個個都奮力前進,場面十分壯觀。

端午節還有很多其他的習俗,從古代延續到現在,在讓我們深深拜服古人智慧的同時,又給我們現在的生活增添了很多的樂趣。

篇二:端午節習俗作文

桂嶺初級中學七年級林澤陽

據說,端午節很多習俗與屈原相關。戰國時期的屈原受楚懷王信任,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聯齊抗秦。後因遭貴族排擠誹謗,先後被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屈原於端午節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過後,當地漁夫爲防止江中的魚蝦吃了屈原的身體而划着小船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再後來,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龍舟。端午節也成了紀念屈原的日子。

現在,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之一就是包糉子吃糉子。我們家就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能手——我奶奶。每到端午節,我們全家吃到的美味糉子,就全出自奶奶的手。奶奶常說“用竹葉包的糉子最香”,所以,我們家的糉子就是竹葉包的。

我也常跟奶奶一起包糉子。在包糉子之前,要先做好準備。把幹竹葉放在水裏泡一泡,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竹葉溼潤後,就可以開始包糉子了。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的模樣,再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把葉子翻轉封口,用線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奶奶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披着綠衣裳的胖娃娃;可我包的糉子有點瘦瘦的,像吃不飽的饑民。等糉子包完後,奶奶就把糉子放到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出鍋就可以吃了!

雖然奶奶包的糉子原料簡單,卻是香噴噴的。那種香,你只要一聞到味,就立即想吃。我每次看到奶奶包的糉子時,總是吃很多,連下一頓的量也一起裝進肚子裏的。

端午節除了吃糉子,當然也少不了賽龍舟!

我最喜歡的是賽龍舟的節奏與力量。幾十個水手拼盡全身力氣奮力划槳,鼓手情緒激昂,鼓點兒節奏明快。“加油,加油!”岸邊的拉拉隊激情洋溢,雷鳴般的吶喊聲此起彼伏。龍舟賽壯觀、激烈的場面,讓我也熱血沸騰。在精神萎靡的時候,看龍舟賽會讓我消除頹廢積極拼搏。

吃糉子、賽龍舟,營造了熱熱鬧鬧的端午節,飽了我的口福,激發了我積極向上的意志,真好!

篇三:端午節習俗作文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天家門口有插艾葉和吃糉子的習俗。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我問媽媽爲什麼要吃糉子?媽媽告訴我,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被奸人所害,在流放的路上,聽到楚國滅亡的消息後,仰天長嘆。跳入江中。人民爲了不讓魚吃了屈原的身體,向江中投入糯米糰。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就這樣廣爲流傳下來了。

奶奶準備好了糉葉、紅豆、綠豆、醃好的五花肉片。一切準備就緒後,奶奶熟練地拿起糉葉把它摺好,放入糯米、紅豆、綠豆、五花肉和鹹蛋黃,再放一層糯米。把他給摺好後用繩子捆起來,放入鍋中煮熟。

煮熟後,打開鍋蓋,一陣清香迎面撲來。我拿了一個出來,咬了一口,真是美味佳餚哇!我忍不住想再吃一個,但是奶奶說多吃糉子對腸胃不好,我只好忍住了。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媽媽是北方人,他們吃的是紅棗的甜糉子。爸爸是廣東人,他們吃的是豐富多樣的鹹糉子。你們家鄉的習俗是怎麼樣的呢?

篇四:端午節習俗作文

端午節的來臨騷擾着我好玩的心。我一大早起來,看賽龍舟。年年龍舟都是我爸爸那條船勝利。不知道今年會怎樣!

我剛到江邊一看,哇!他們都做足準備,老一輩的人們都手持香火,對着長江行了幾拜,然後都把香火插到江邊……一會兒精彩開始了。他們頭上繫着繩子,拿着船槳,只見船頭的那個人拿着鼓吹氣勢耽耽,很是威武。開始了,船員們坐正姿勢,握緊船槳,蓄勢待發,“咚、咚、咚……”隨着鼓點的加速,船隻像離弦的箭一樣,“一二一、一二一、加油、加油……”隨着整齊統一的口號聲,20多條船隻不分上下,像魚兒般穿梭水間。很快,爸爸所在的那條龍舟領先一步,但後面的人也窮追不捨,我大喊着“爸爸加油,爸爸加油……”快到終點了,眼見着後面的船隻奮勇前行,快追上爸爸所在的船隻了。我們所有人都屏息凝視着,“咚咚咚咚……”密集的鼓點似乎在鼓舞着滿船的將士們,“加油、加油、加油”口號聲越來越響,啊!爸爸所在的船隻獲勝了!我大聲歡呼。

隨着比賽的結束,人們又開始了新一輪活動——包糉子。

包糉子比賽開始了,看着桌子上準備好的糉葉、糯米、清水等材料,不少人都摩拳擦掌,年紀輕輕的叔叔阿姨們、年逾古稀的爺爺奶奶們,都不分上下,快速的那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放米、配料,最後包好用線纏上,動作流利沒有一絲猶豫,看得我眼花繚亂。

隨着時間的流逝,比賽接近尾聲了,看着奶奶們盆裏慢慢的糉子,我們不禁升起了佩服之心,老當益壯啊,別看年紀大了,包的糉子那叫一個均勻、漂亮。

賽龍舟、吃糉子,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篇五:端午節習俗作文

付*翔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到了端午節,呵呵,其實不是端午節,是端午的前一個星期,今天我們體驗了端午節的很多習俗,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包糉子了。

我們先到了指定的位置後,就要開始包糉子了,可領隊老師就是不領情,叫我們先看示範再做糉子,我們只好硬着頭皮看完示範。

不過,這示範也不久,只是一位阿姨把兩片糉葉交叉再拉起長的地方,放些糯米和五花肉、蛋黃,最後包住用繩子穿好而已,看完後,同學們都說這也太簡單了吧!

我們要開始包糉子了,我先把糉葉交叉,然後折一折,就變成了一個“漏斗”,之後放點糯米,再放點五花肉和蛋黃,不過我在這一步時不小心掉了一些糯米,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但仍然用心地加了點糯米,又加點脫了皮的綠豆,最後把葉子包緊,用繩子綁緊就可以了,但是變成了上面小,下面大的形狀,就像一個福袋一樣,我看着自己包的“傑作”,不覺哈哈地笑了起來。

我們還體驗了放風箏等其它的習俗,同時我也學到了許多端午節的習俗,我喜歡端午節。

篇六:端午節習俗作文

李聖龍

端午節是帶有香香的糉子味道的節日,今年的端午節與父親節不期而遇,從而又增加了節日的氣氛,更使人感到糉情濃濃。

在端午節,賽龍舟和包糉子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關於賽龍舟,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

願歲月靜好,願親人安康,願端午節永遠沒有惆悵……

篇七:端午節習俗作文

爲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我國每年五月初五在端午節都過得很隆重。

端午節有很多習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吃糉子。據說,屈原投河自盡後,人們爲了讓屈原的屍體不遭魚蝦啃食,就往河裏投放了很多吃的東西。以後每到這一天,人們就往河裏投放糉子。細細的棉線捆着三角形的糉子,撕開外面墨綠色的糉葉,就可以看見裏面珍珠似的糯米,聞着有一股清新的竹葉香,令人心曠神怡,輕輕咬下一口,糯米的香味在脣齒間蔓延開。

糉子有許多種口味,最常見的是蜜棗糉和肉糉。白色的糯米襯着暗紅色的蜜棗,顯得賞心悅目,有着無限的視覺美;肉糉則更能滿足口腹之慾,加入調味料後變爲咖啡色的糯米,雖然外觀並不好看,但一口咬下去,鹹鹹的,再咬一口,蒸軟的臘肉已經褪去了原本的鹹味,隱隱能嚐出糉葉的清香,與蜜棗糉截然不同。

端午節還要掛艾草。爲什麼要掛艾草呢?傳說玉帝一次路過一個村莊,看見村裏的人浪費糧食,十分生氣,命令太白金星降災人間。太白金星觀察了一陣村子裏的人後,覺得世人不像玉帝所說的那麼壞,擔心降災會讓一些善良的人受到牽連。於是,他告訴村民們自己的身份和來歷,並囑咐村民們5月5日在門口懸掛艾篙,以遮蔽玉皇大帝的眼目。到了五月初五,玉帝一看到村莊中到處掛滿艾草的淒涼模樣,以爲降災會使人間沒有煙火,便打消了念頭。從此以後,人們爲避免災難臨頭,疾病纏身,百蟲侵咬,每到五月初五就早早採來艾篙掛在門上。

偉大的屈原投河以警示掌權者,人們纔會每年過端午節來紀念他。希望我們記住屈原,也希望端午節的習俗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篇八:端午節習俗作文

葉*軒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節日豐富多彩,有可以吃湯圓的中秋節,可以吃年糕的春節……但儘管如此,我還是喜歡可以吃糉子的端午節。

我坐上行文教育的“豪華”大巴,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旅途後,來到了萬江鎮水蛇涌振興北路12號——荔香居私房菜裏。在這裏我體驗了許多關於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包糉子了。

我先拿起兩片糉葉,把它們放成一個叉。然後在兩片葉子交錯的地方往下凹,凹成一個漏斗形,然後往裏倒點糯米、綠豆、蛋黃和肉。隨後把它包起,再拿兩片糉葉把旁邊的兩條縫包住,再用一條足夠長的繩子左三圈右三圈綁起來,最後再打上兩個結,這樣就完成了。

雖然這看起來非常非常簡單,可是做起來很難,我也做了很多次才學會的。所以這件事告訴我一個道理,凡事都不可能像事物表面那麼簡單,一定要更深層次的去看待它。

篇九:端午節習俗作文

“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我們這兒,就數五月端午節熱鬧了,因爲這一天就可以吃到我夢寐以求的糉子了。

一到五月七年級,人們就可以感受到端午節的氣息了,小朋友們的爸爸媽媽會給他們的手和腳上拴上一條條五彩繩,脖子上戴上香包,聽說這還有避邪的作用呢,也預示着端午節馬上就要來了,爺爺奶奶們也會馬上包好香香的糉子,糉子要怎麼做呢?讓我給你們來一一道來。

五月七年級,天剛亮,奶奶就去超市買好了糉葉和糯米,而糉子中包的棗兒,都是從奶奶自家院子中打下來的,給五月端午包糉子做好準備。

上午,奶奶把糯米放在一個大盆中浸泡上,然後我就和奶奶一起洗糉葉,糉葉洗好後,綠油油的,像一片片綠色的翡翠。

大約是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我就和奶奶一起包糉子了,先是和奶奶一起把做糉子的糯米放在院子的中間,把糉葉放在旁邊,棗、葡萄幹,輔料準備就緒,就開始包了,只見奶奶拿起兩片大小不一的糉葉,然後把它從中間捲曲,做出成漏斗形狀,再用大勺放入白花花的糯米,然後放入兩顆大棗,再給他們繫上“皮帶”,即把一條線在糉子上繞上幾圈,一個四角錐形的糉子就包好了。

我看見奶奶包得十分輕鬆,心中想到:做爲一個小機靈鬼的我,應該看上一遍就學會了吧!於是我也學着奶奶的樣子包了起來,我選了兩片大大的糉葉,拿起大勺就對奶奶說:“奶奶,你包得糯米太少了,吃都吃不夠,你看我,包的鼓鼓的,”這話還沒說完,糯米就已經露到了外面,我看着露出來的糯米,眼珠一轉,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於是我三步並兩步,跑回了我的房間,拿出來了一大卷膠帶,出去就把我包的“糉子”裹了兩三圈,看到我手忙腳亂,奶奶笑着對我說:“孩子這可不行呀,你這糉子一煮就壞了,來,過來吧。奶奶我教你怎麼包糉子吧!”奶奶教,我學,一會兒工夫,聰明的我就會包糉子了!瞧!我包的糉子和奶奶包的糉子一樣好看了!

說起糉子,爸爸還給我講了一個傳說呢!相傳戰國時期,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因爲愛國理想不能實現而抱石投江。人們爲了紀念他的投江日,就把那一天定爲端午節。據說把糉子投入江河是爲了不讓在河底的小魚小蝦把屈原的屍體吃掉。

聽着傳說,包着糉子,不覺一大盆包好了,我看着口水都快流成瀑布了,於是拿起一個來,聞了聞,咬了咬牙,奶奶見狀,說:“你這小傢伙,就是嘴饞了吧,好,奶奶給你煮。”

等啊等,糉子熟了,我吃着自己包的糉子,心裏甜滋滋的,果然自己包的就是比別人包的香。

聽爸爸說,端午節還有一個習俗——登高,它預示着在新的一年中會步步高昇,好運連連,所以我們全家在下午還去了卦山登高,天黑了,才戀戀不捨地回了家。

這一天過得真快,在這裏我盼着下一個端午節的到來!

篇十:端午節習俗作文

每年的農曆5月初5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今年是2020年,因爲特殊情況,不能外出遊玩,只能待在家裏包糉子。不過我還真沒包過糉子,對我來說,還是一大挑戰啊。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糉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那時人們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包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東漢末年時,人們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爲廣東鹼水糉。

後來在晉代,糉子才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南北朝時期,又出現雜糉。在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被用作了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它的形狀出現了錐形、菱形。宋朝時,人們又把果品包入糉子,就有了“蜜餞糉”。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人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最爲出名。吃糉子的風俗,也一直流傳至今。

篇十一:端午節習俗作文

伊依依

端午節是農曆的五月初五,端午節的習俗有:吃糉子,賽龍舟。今天,是端午節,我高興極了!中午奶奶和我在包糉子,奶奶準備了糉葉,糯米。奶奶把糉葉做成漏斗形,在裏面放了栗子餡兒、小鮮肉餡兒、蛋黃餡兒……第一個糉子放的是棗餡兒的,奶奶放好餡兒,用糉繩把糉子綁好,放進鍋裏。我看着很簡單,真沒想到那麼難,包了好幾次也沒成功,終於有一個成功了!奶奶把糉子下了鍋,要等個幾分鐘纔可以吃。

於是,我們就去看了賽龍舟,一號、二號、三號、四號都準備好了,裁判說:“三二一,開始!”話音剛落,龍舟就往前衝,上一屆的冠軍落後了,於是,他用了許多力氣,比四號快了兩秒,賽龍舟終於結束了,我們回去吃了又香又好吃的糉子。

綠色的艾草,飄香的糉子,美麗的龍舟,構成了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這一天,我不僅品嚐到了美味的糉子,還觀賞了龍舟比賽,感受到了祖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和民族傳統,這真是一個快樂的端午節啊!

篇十二:端午節習俗作文

每逢端午節來臨,我的家鄉家家戶戶都會瀰漫着糉子的香味,當然,我家也不例外。

推開家門,還沒有走到廚房前,糉子的濃香就已經在我的鼻前徘徊了,於是,我加緊步伐,三步並作兩步跑進廚房,一眼就看見那個大金屬盆裏放着幾個熱氣騰騰的糉子:翠綠色的棕葉緊緊地裹住香軟的糯米,幾根白線繞着糉子的外部纏了幾圈,又打幾個結……

我實在是忍不住了,抑制不住自己迫不及待的心情,一手便抓起一個糉子,解開纏在外層的白線,小心翼翼的將糉葉展開,呀!那白色糯米的一角呈現在我的眼前。香味又一次吸引了我不得不把糉子急忙解開。糉子被我剝開了,嗷嗚一大口直接咬了上去,哇!這也太好吃了!簡直可以用入口即化來形容。吃着吃着,我忽然看見了白色的糯米當中有一塊紅棕色的食物,那是什麼?原來是塊紅棗呀,棗就如紅寶石一般鑲嵌在白色的雲朵當中,既好看又顯眼,一個吃完了,我又順手拿起第二個糉子……

媽媽看着我吃得津津有味,便笑着問我:“你知道嗎?端午節吃糉子可大有來歷呢!因爲愛國詩人屈原提出的新政策不被採納,還被罷了官,眼看楚國就要滅亡,他卻無能爲力,於是屈原便投江自盡了。楚國人得知此事後紛紛駛船去江中打撈屈原的屍體,同時還往江裏扔用糉葉包的糯米糰,目的是魚蝦吃飽了就不再吃屈原的身體了。就這樣形成了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

媽媽講完這個傳說後我已經快把肚子吃撐了,她望了望我飽飽的樣子,情不自禁的笑了起來。

端午節還有很多好玩的事和好吃的美食,說也說不完,吃也吃不停,我真期待明年的端午節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p3xd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