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文化情結作文1000字(通用15篇)

文化情結作文1000字(通用15篇)

篇一:文化情結作文1000字

文化情結作文1000字(通用15篇)

在美麗富饒的東海之濱,坐落着一座千年古城——鎮江。她靜靜地躺在羣山和長江的懷抱中,任憑歲月悠悠,滄海桑田,也無法削減她的光彩。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喚醒了這座寧靜的小城。讓我們跟着明媚的晨光,走進城西的金山。一大早就有許多人來金山寺燒香,虔誠地祈禱。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已耳熟能詳了,這美麗的神話爲金山增色了不少。漫步在金山湖旁,美麗的景色令人心醉,桃紅柳綠,鳥語花香。湖水清澈可鑑,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着點點金光。這裏還有遠近聞名的芙蓉樓,天下第一泉,白龍洞……城東江中還有焦山,焦山炮臺、碑林;城中的江邊有北固山,這裏更有衆多的歷史和傳說。鎮江小城依長江而建,在狹長的江邊,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山”齊聚,文化美景與歷史文化相得益彰,都不可錯過。

如果遊玩了一陣後有點餓了,千萬別忘記嚐嚐鎮江的“三怪”!鎮江人都知道這麼一句話:“鎮江有三怪,面鍋裏面煮鍋蓋,香醋放不壞,餚肉不當菜。”鎮江的飲食文化可是歷史悠久的了。我最愛鎮江香醋!不管是蟹黃包還是餚肉,蘸上一點香醋送入口中,那可真是回味無窮,令人忍不住立即想吃第二口,飲食文化決不輸中國的任何地方。

在炎熱的正午,最好的去處便是南山了。她彷彿是一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少女,還未被完全開發。那裏綠樹成蔭,清幽寂靜。清涼的風穿過森林,擁抱每一個難耐酷熱的遊客。說到南山,不得不提到南山燒烤,每天來這裏度假燒烤的人絡繹不絕,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是鎮江年輕人聚會的極好去處。南山山腳下還有一個花鳥市場,每到週末這裏就熙熙攘攘,各種可愛的小動物,奇花異草,都聚集在這,轉一圈兒還能長不少見識呢!南山是國家森林公園,有“城市山林”的美稱,在這裏可以享受世外桃源的閒趣。

傍晚時分,來到西津古渡。踏着青石板,漫步在這古色古香的小巷中,別有一番風味。這裏完全不見現代高樓大廈的蹤影,只有青瓦白牆的小屋,窄窄的石板路,和踏過石板路清脆的腳步聲。雨天走在這彎彎曲曲的小巷中,總感覺在某個轉角會有一位撐着油紙傘,穿着旗袍的姑娘,款款地向你走來,這是一種古典美。然而,週末夜晚的西津渡又是另一個模樣,不同的樂隊,不同的歌聲帶你“嗨翻”西津渡!人們在這古街小巷裏唱出夢想,唱出美好的未來!

夜深了,鎮江漸漸地安靜了下來。有人太“安逸”的城市,不適合年輕人拼搏。但在生活節奏如此之快的今天,慢生活不正是人們所追求的嗎?鎮江有她獨特的魅力,從古詩詞到書法作品,從歷史故事到神話傳說,處處都有文化的身影。這樣一個有着深厚文化底蘊的美麗城市,足以讓你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讓人如何不愛?

我相信,無論時光如何飛逝,鎮江永遠都是中國文化長廊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篇二:文化情結作文1000字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賞今時月,品古時人。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這語言中溢於言表的傷心、無奈和幾分憤懣在書中的第一篇文章中就表露的淋漓盡致。以王圓篆爲線索的敘述讓我深刻的感受到讓我感受到一個文人,在被毀壞過的莫高窟面前那種痛心疾首的情感。

王圓篆,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這種膚淺而無知的農民在那個時代是隨處可見的一類人,而這樣一個人卻把握了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從而造成了難以挽回的災難。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啊,就這麼被毀了,就被這麼一個淺顯無知的人給毀了,這讓人如何不痛心,如何不痛恨?但是餘秋雨不屑於向他傾瀉憤怒,他太過於卑微與渺小。可在文章中,餘秋雨用到了“跪”和“求”這兩個近乎哀求才用到的字眼去面對王圓篆,這是爲何?這又是何苦?因爲在他眼裏,若能護得這文化存活下來,付之生命又有何妨,更何況放下自己的尊嚴去阻止王圓篆那可惡的行爲呢?因而,這身在文革中都未曾屈服的傲骨卻想要在王圓篆面前跪下去苦苦哀求:請等一等,等一等……而他所換來卻只有一張困惑的面容。

看到這裏讓人百感交集,對於王圓篆的憤恨、對於自己沒能早生一個世紀的哀怨、對於祖國燦爛文明失落的痛心、對於餘秋雨這樣的文人的欽佩。都說世界上最爲殘忍的事情莫過於把美好的,你所珍視的事物摧毀給你看。現在,我終於體會到了這種殘忍,這種源自於一個悲哀時代的殘忍。無法挽回的無力感充斥着心間。但是我們並不是真的無能爲力的,生於這樣一個和平而又文明的時代的我們更不能讓歷史重演。讓我們摒棄“到此一遊”,讓我們去愛護每一件文物,別讓自己的子子孫孫在一片狼藉面前像如今的我們一般痛心,別再成爲下一個“王圓篆”。

尼采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那麼蘇小小應是不負於自己十九年的芳華。一個將美詮釋得如此徹底,將美作爲畢生所求,將自己在最美的年華逝世當作上天成全的女子,她的日子會有未曾起舞的麼?餘秋雨說蘇小小的形象本身就是一個夢,確實,蘇小小作爲古代的風塵女子,竟活得那般瀟灑、真實、美麗,不得不說,她顛覆了風塵女子的一貫形象,她是獨樹一幟且最爲美麗的。她不同於別人以姿色苟活於世,而是爲了讓美麗存在而存在與人間。她最值得爲人所歌頌的便是那種對於美超越生命的追求。借一句尼采的話“一個人知道自己爲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用來形容蘇小小大概算是貼切了。

餘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寫: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在我看來,《文化苦旅》就像一杯茶,苦澀後盡是回甘,在煙霧朦朧中映照的都是回溯千年的過往。

篇三:文化情結作文1000字

文化曾經的缺失是中國難以治癒的疤,在那個閉關鎖國的年代,中國這頭曾經吼一吼都會令世界爲之膽寒的雄獅,卻一度沉睡不醒。自大的君主,愚昧的國人,與世界先進文化的脫離導致我們幾個世紀的落後,那些曾經的恥辱給中國文化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幾個世紀後的今天,在所有人都認爲中國這頭沉睡的雄獅甦醒了時,我們是否應該讓中國文化也再次站在巔峯,引領世界。

歷史的花開了又謝,謝了又開,千年時光彈指一揮間悄然滑過,回想幾千年前屹立於世界之巔的中國文明——那令人驚歎的四大發明,先秦諸子的百家爭鳴以及一系列的科學成就,這些無一不昭示着中國文化曾經的繁榮與昌盛。而如今,經歷過近代那場持續一百多年的恥辱的我們,卻不再相信祖先代代傳承至今的古老文化,轉而把西方文化奉爲經典,一味的批判中華文化的腐朽與落後。可是,請試想,假如中華文明真的沒有與時俱進,那麼爲什麼世界四大古文明如今只剩我們這一支還依然在迸發活力,爲什麼經歷瞭如此多的坎坷,它依舊屹立於世界東方,巋然不倒。我們的文化一直都在創新啊,只是有些人不曾發覺罷了。就拿漢字來說,經歷了小篆、隸書、楷書再到行書,到如今,簡體漢字已被我們應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設想一下,假如我們還要寫那些壁畫繁瑣的字體來表達自己,那麼生活中會平添多少不便!

其實我們應該爲自己的文化感到自信,因爲它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因爲它爲人類的文明進步所做的巨大貢獻,也因爲它曾帶領中國衝向世界的巔峯!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哪一項不是改變世界前進步伐的發明啊。而且中國的茶道、功夫、儒學思想更是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馬可波羅曾在他的遊記中讚美中國是“物產豐富的天朝大國”,讓無數的西方人神往。擁有着這樣優秀過去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爲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不必依仗於外國人的肯定,我們的文化底蘊本就比他們深,爲什麼還要他們來肯定。中國人少的只是那一份對於自己文化的信仰與自豪,只要再多一份自信和從容,我們一定可以讓華夏文明在二十一世紀煥發出無與倫比的活力,讓世界看到中國這頭沉睡的巨石在甦醒後究竟可以爆發出多麼大的威力。

孔子學院在全球三十多個國家開辦,無數的外國人慕名進入;“中國年”在俄羅斯成功舉辦,吸引了大批外國遊客前往遊覽;中國的功夫之鄉每年也都吸引大批外國人前來拜師學藝。這一切都證明了中國文化對於世界的吸引力。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一個國家的文化強大了,這個國家纔會真的強大。試問,一個只有GDP支撐的國家,又能在復興之路上走多遠!

我們要不斷髮揚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讓文化成爲祖國崛起的堅強後盾。作爲一名中學生,我們要對自己的文化有堅定的自信。我相信,終有一天中國會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國文化會再次引領世界!

篇四:文化情結作文1000字

在當代社會中,中華文化出現了混亂。漢字的錯誤書寫,文字濫用,說話不規範等等問題,使得中華文化的精華,優秀無處可見。古老優秀的中華文化正在漸漸消失。中國的漢字也是危危可及的。

在物質日益豐富的今天,優秀的中華文化被我們淡忘。現在留下的只有被物質所填滿了的人們。多數人都不去重視漢字的書寫,語言的規範。人們漸漸迷失了自己,丟棄了我們國家的優秀文化,認識不到它的重要性。代表國家的文化已丟失,還有什麼能夠留下呢?

網絡東西日益豐富,出現漢字錯誤數不勝數,比如一些網絡語言,“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沒有了漢字的正確書寫。只是沉浸在娛樂中,許多人都會寫錯字,這並不是疏忽而是一種認可,認爲自己寫的字是正確的。但其實並不是如此,寫錯字已成爲我們的一種習慣、一種固定思維模式。

最近,國家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開始正視這個問題。出現了“漢語熱”“漢字熱”等一系列的節目,並開始推廣。像什麼“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這些節目也隨着漢字熱逐漸興起起來。

漢字是我們國家的象徵。漢字代表了我們優秀的中華文化。是經過無數演變而形成的,它彙集着中國人民的智慧,也標誌着中國一步步的崛起。它是中國輝煌的象徵,我們不該捨棄,也不能捨棄。它見證了中國人民有始以來的共同努力,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所以它代表的就是我們,就是我們中國人!

從文言文到詩歌、再從詩歌到白話文,它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記錄了從古到今那些偉人的壯舉,讓我們能永留心間。它爲我們記錄下了優美的文段、精彩的片刻、勝利道路上的艱辛。它一直與我們同在。翻開課本,路上的路標,花園中“請勿踐踏”的字樣,都是它帶給我們的用處。

很多古詩詞中蘊含着漢字之美。

正如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表明了杜甫不僅想登上泰山的頂峯,更想登上人生頂峯的願望。表達了杜甫敢於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還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寫了文天祥面對元軍的威逼利誘,誓死也不投降,寧可犧牲也不出賣自己的國家。寧可坐了三年土牢,也不接受元軍的勸降。突顯了文天祥強烈的愛國情懷和誓死不屈的民族氣節。這些漢字凝聚起來帶給我們巨大的力量還充分表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們中華優秀文化的精粹—中國漢字。它可以描述羣山大河的氣壯,人們心中雄壯的願望。它是不能消失的優秀,它是代表我們中國人民的尊嚴。所以請認真對待漢字,認真書寫我們中國的氣壯山河!

篇五:文化情結作文1000字

一位白領在一天的忙碌之後回到了家中,結束了繁忙的工作後,他飢腸轆轆,於是拿出一包網購來的螺螄粉當做晚餐。吃飯時,他打開短視頻軟件,看見了一個非常精彩的影視片段,於是在網絡上搜索了這部片子,用幾分鐘看完了一位視頻博主製作的“速食電影”,瞭解了它的梗概。睡前,這位白領點開某個聽書軟件。因爲工作忙碌,他並沒有足夠的時間閱讀一本大部頭的書,於是,他選擇花幾分鐘“速食閱讀”。比如今天,他選擇了聽“十分鐘讀完《堂吉訶德》”這一作品。

上述這一例子中,螺螄粉、“速食電影”、“速食閱讀”等,都體現了當今社會中無處不在的速食文化。我們享受速食文化帶來的便利同時,速食文化也讓我們的生活加速,失去了原本細細體會生活的樂趣,讓生活少了儀式感,少了厚重感。

速食食品讓生活失去煙火氣。原本方便食品只是作爲做飯不便時的補給,現在卻被許多年輕人當做主食。火鍋作爲一種耗時長、社交屬性強的食物,也在當今社會背景及速食的文化潮流之下,被做成了一人份的自熱食品,如“自嗨鍋”等等。速食食品的流行,不僅使人際關係淡薄,也讓煙火氣愈發單薄。從前那份小火慢煨的耐心,那份好友齊聚的歡鬧,似乎都因速食食品的流行而漸漸消失。

速食觀影讓作品失去完整性。隨着抖音、快手等短視頻軟件的興起,短視頻追劇逐漸從宣發手段轉化爲主要觀影方式。曾經,我們一集一集、老老實實、完完整整地看着影片,體會着片中人物生活的點點滴滴,感情的起起伏伏,爲發現一處伏筆而感到驚喜,爲故事意想不到的結局而嘆息。而今,解說式觀影、碎片化追劇盛行,我們所看到的皆是被提煉過的影片。被刪減、標籤化之後的影片,又能留下多少本色呢?越來越快速的觀影方式,讓觀衆失去了觀看完整作品應有的耐心,也讓影片爲了吸引觀衆不得不被切割,做成精彩片段。中國傳媒大學的一位副教授曾說過:“電影是講故事的藝術。”而局部劇情的放大隻會讓故事分崩離析。若繼續這樣“速食”下去,影片的完整、藝術將消磨殆盡。

速食閱讀讓書本失去靈魂。在快節奏的現在,人們越來越追求在短暫的時間裏瞭解事物。可這種快,卻使人們只記其外,不知其裏。速食閱讀使經典形式簡單,內容淺顯。這樣或許有助於瞭解,但絕不會讓人掌握,更多的只是一種簡介、推薦。當名著被提煉得只剩大道理,當詩詞被提煉得只剩圖畫,我們真的能像讀原著一樣收穫良多嗎?淺白的翻譯,真的能讓語言散發原有的魅力嗎?

我們的物質生活正走向速食化,而更爲可怕的是我們的精神也開始變得速食化。閱讀、吃飯、觀影,這些關鍵在於過程而非結果的事被變得幾乎只剩結果。“欲速則不達”、“過猶不及”,當下,我們應當對碎片化的生活保持清醒,用沉靜取代浮躁,用踏實代替膚淺,避免速食文化的不良影響。我們要努力找回人間煙火,尊重藝術、閱讀,找回速食的初衷。

篇六:文化情結作文1000字

文化是什麼,在我國的滾滾歷史長河中,文化是四書五經的厚重,楚辭漢風的典雅,絲綢之路的延綿不絕,長城的高大威猛,古箏的動人心絃,琵琶的“大珠小珠落玉盤”。翻開人類前行的歷史,幾乎每一頁,都可以看到中華文化閃爍着耀眼的光芒。

沏一壺上等的西湖龍井,仔細端祥茶葉在淡黃的茶水裏沉沉浮浮,這時輕輕泯上一口,茶水裏的淡雅清新彷彿是中華兒女們智慧的結晶,這時我在竹蓆,輕輕地打開一本《中國通史》,心中卻不知不覺坐上了一輛開往古代的歷史列車。

此時,我彷彿聽到了一句句蒼老有力的話語,一位白髮蒼蒼,佈滿皺紋,面目慈祥的老人出現在我眼前,那位老人笑了笑說:“吾姓孔,名丘,字仲尼。”我感到一驚,這不是著名的孔子嗎?他笑了笑說:“逝者如逝夫,不捨晝夜。”在他的後面,斑駁的銅鏽在燈光下泛着隱隱的綠暈,上面鐫刻着的金文彷彿在訴說周朝的繁華,孔子笑了笑:“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此時此刻,一個繁榮和強大的周在我的眼前徐徐展開,它的青銅,它的禮樂,猶如一顆鑽石在中華的文化裏不停地閃耀。

剛剛領略完周朝的禮樂制度和孔孟之道,歷史的列車又把我帶到了一場神奇的宴會。宴會裏,我見到了神采飛揚的李白,他飲酒高歌“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我也見到了憂國憂民的杜甫,他捋着短鬚感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我還見到了放蕩不羈的蘇軾,只見他豪情滿懷,揮舞着長袖,仰天長嘆“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這時宴會上響起了一曲細膩、婉轉、悠揚的古箏曲,仔細一聽,原來是《高山流水》,曲子伴隨着唐詩宋詞元曲,細細品味,那和諧的音韻,抑揚頓挫的節奏,迷離纏綿的情調,高貴聖潔的靈魂,真是沁人心脾,令人久久不能忘懷。

列車又繼續行駛,霎時,一股涼颼颼的寒意涌上心頭。定睛一看,悽慘的號角,連綿的狼煙,在血色的黃昏下格外顯眼,一位高大威猛的將領站在城樓,望着前面的一片大好河山,不禁發出一聲長嘆“待以頭收拾舊山河,朝關闕。”這時我被岳飛的強烈的愛國之心深深打動,他的愛國之心不正是中華文化之根髓嗎?而這座城樓下又讓我的腦海浮現出遠在邊疆的長城,他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堅毅、寬容、不屈,莊嚴地屹立在祖國的邊疆,歲月的流逝不僅不能把你腐蝕,你卻更能展示出英雄本色,作爲長城的你,早已成爲中華文化中永不磨滅的一個象徵符號。

輕輕地合上書本,泯上一口清茶,歷史文化的餘香還久久在我的心中不能散去。是啊!無論是唐詩宋詞的華麗篇章,還是百花齊放的百家學說,以及威震四方的四大發明,它們都是中華文化裏一顆顆閃亮的珍珠,它們不僅照亮了中華大地,更是照亮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作爲中華兒女,當我們行色匆匆,盲目奔波時,似乎忘記了這片土地上輝煌的文化。不如讓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地品味一次文化之旅,這時你會發現你的心,你的志,你的情和你的魂會在文化的酒罈子裏漸漸發醇,散發出無與倫比的醇香。

篇七:文化情結作文1000字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每一種文化都好似一顆璀璨的珍珠,鑲在中國歷史這頂皇冠上熠熠生輝,每一顆珍珠都光彩奪目。但這其中最爲突出的,最爲光彩的當屬中國的漢字文化。

比起英文的26個字母,希臘文的26個字母,中國的漢字數目達到上萬個。並且不像其他國家的文字那樣冰冷,中國的每一個漢字都是有溫度的,有生命的,有感情的,每一個漢字都有其獨特的意義。遠古時期,中國人民用結繩來記事,小事一小結,大事一大結。但這種方法並不可靠,時間一長,有許多事難免會忘記。在這時黃帝的手下出現了一個官員叫倉頡,他由看到動物的腳印受到啓發,創造了一些符號,並將此方法傳給了族人。於是,人們再記事時就方便多了,黃帝也爲此大爲讚賞。到了後來,殷商時期,出現了另一種新文字——甲骨文,該文字以刻在龜甲上而得名。再到後來,又出現了許多不同的字體。就這樣,從最開始的甲骨文到現在的楷隸行草篆,每一種字體都有各自不同的形態。正如人一樣,有了生命之後,還要活得更精彩,還會做出各種不同的動作。其實,每一種字體類比於人身上說就像各種不同的動作。楷書,又稱真書,正書。它的形態就像軍人踢的正步,一絲不苟,乾脆利落;隸書就像自由體操運動員做的動作般舒展,但又不失韻律美;行書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像一個正在散步的人,隨意卻又不失章法;草書,特別是狂草,龍飛鳳舞,筆走龍蛇,像一個正在奔跑的短跑運動員奔放,在奔放中能充分的體現出作者的性格特點以及心理狀態,而篆書就像一個學問深厚的老者般穩重。

雖然漢字有這麼深厚的學問,但是前幾年,國人貌似不怎麼重視這一點,提筆忘字,錯字,有不會寫的不是查字典而是查手機,電腦。電子閱讀也漸漸地成爲一種潮流。殊不知,這樣只會離我們的根越來越遠,但國人似乎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乎,從2013年開始全國各大電視臺爭先推出漢字書寫大潮。從中央十套的《漢字聽寫大會》到湖南衛視的《漢字英雄》等,在一次次的漢字聽寫熱潮中,人們逐漸體會到了漢字的魅力。不僅如此,就連學生最常見的考試中,也不乏對漢字書寫的重視,會考的改錯字題、高校自主招生的書法題,這些都體現了國人對漢字的重視。

中國漢字的發展史其實就是漢字的發展史,就是漢字的發展、繁榮和應用的過程。我們應該認識到:漢字文化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並流傳下來不可多得的遺產。作爲漢字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部分,我們還應該瞭解漢字,把漢字真正當做中華民族的瑰寶來傳承,爲漢字的發展貢獻我們的一份力量,使漢字文化能夠被更多的人來接受,使更多的人能夠認識到漢字的重要性。只有被更多的人接受,漢字文化才能稱得上是文化。社會要發展,並不只是發展經濟,還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設。這其中文化的傳承,文化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精神生活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

同學們,讓我們攜起手來,向中國漢字文化致敬!

篇八:文化情結作文1000字

說起書,各種與書的有趣溫暖的故事便涌上我的心頭。

我小時第一次所觸到文字,一定是媽媽每天晚上爲我讀的圖畫書、繪本。

在我的記憶裏,這段時光,早已模糊不清。只是我常聽媽媽講起,便想象着那美好的畫面:溫暖的臥室,暖黃的燈光,五彩繽紛的繪本,媽媽輕柔的語調,含笑的臉龐,好奇的打量着繪本的小眼睛,就像是漆黑的夜晚閃爍的一顆顆星星……

懷着這份美好,開啓了屬於我的閱讀旅程。手中的書從色彩鮮明的繪本圖書,到注着拼音大字的兒童書,再成長……到現在字小書厚的經典名著,我也能讀得津津有味了。內容也同樣有變化:從《大象巴巴》到《愛麗絲漫遊奇境記》,在從《城南舊事》到《莫泊桑、契科夫小說集》……閱讀量也是隨着我的成長而增長。從當初家中的書桌附帶的小書櫃,再到爸爸親手安裝的兩個書櫃,再到搬家之後整整一個小書房。這無不印證着,我的閱讀之旅也是慢慢成長的。

家中的書房是屬於我的。矮矮的榻榻米,兩面都豎起了潔白的書櫃。書桌在不起眼的角落裏,面朝北的藍色飄窗,上面常年居住着一隻地球儀和一盞暖黃燈光的檯燈。兩排書櫃,沒有一格是輕鬆的,他們永遠滿滿當當,存的書也各式各樣,五彩斑斕。你若來,也一定得挑花了眼呢!

我愛這書房,雖不算大,但也滿足了我的心願。雖不如魯迅所願的“擡頭低頭皆是書”,但沉浸其中,也極爲陶醉了!有時我在這書房裏,一待就要以小時計算。若沒有人提醒,我相信自己,能在書的蜜罐裏浸泡上一整天。如此的迷戀,當然也時候也會誤了事兒,但我依然會像魚迫切地往水裏鑽一樣,往書房裏溜。

這迷戀,可不只是因爲書房的溫馨,書籍充足的滿足感,各種書的精彩內容。更是因爲一走入其中,我便如一塊小石頭一般,激起了記憶的漣漪。曾經讀過的書籍,再一次浮現在我眼前,我也願意再一次重溫書的溫度。

瞧見那各種版本的《紅樓夢》與紅樓解析書,兒童版少年版及原版,從薄及厚,我便憶起了那段鑽研紅樓夢的時光,憶起了那日思夢想的大觀園之旅,想起瀟湘館,怡紅院,蘅蕪苑,稻香村,回憶起園中姐妹們寫詩作賦。也回憶起書本中的美景,美食,美人,美心。

視線略移,便能看到我滿滿一櫃的尋寶記系列漫畫。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的喜歡的漫畫。立馬想起了它有趣的畫風與故事,拓展各國的文物,美食,特產,歷史,習俗……我再一次暗黑色調的《安德的遊戲》從書三部曲,在書櫃中一直佔着搶眼的位置。看到他,便想起了蟻人,訓練場,真實的“遊戲”。這是我第一次步入科幻小說的海洋,從此便也一發不可收拾,也因此接觸了《三體》等書。

看到沈石溪整套的動物小說,想起那段沉迷其中的時光。珍貴的曹文軒小說,怒放的葵花,美麗的蜻蜓眼,屋頂鋪滿金黃稻草的油麻地國小便又闖入我的腦中。放了整整兩格的各種散文,我也經常光顧。這裏擁有着各個作家的散文集。我極愛散文的清新筆調,各種描寫的細緻,生命道理的解析,人間的溫暖情。特別是丁立梅散文集,文字尤其打動我,我也時常運用到了自己的作文中。

這樣一場回憶之旅,重溫我與書的種種故事,怎能不令人感到迷戀呢?有時候,我摸着書本,只是單純地喜歡它的香氣,它獨特的油墨味,不急着打開。曾在閱讀短文中讀到:人與書的境界是超過讀的。我想,應該謝謝書籍,帶我走進這樣神奇,足以括攬宇宙的世界,開拓視野,修身養性,陶冶情操。讀一本好書,就是與高尚的人交談。就這樣,我在書的世界裏成長着,它是我心靈的安慰與溫暖的港灣,書籍將與我終身相伴。

篇九:文化情結作文1000字

記得去年夏天老師推薦的書目裏有它,可多日的悶燥讓我無心賞讀。在家收拾舊書,它又一次出現在了我的眼前。又是一年春好時,窗外桃花豔豔地開着,興趣使然,我終於踏上了餘秋雨先生的苦旅。

從遙遠浙江鄉間的牌坊、寺廟到李冰父子世代守候的都江堰,到甘肅的莫高窟、大漠中的道士塔,沙原中的隱隱清泉,再到喀什、到東北荒涼的流放之地“渤海國”,到杭州、黃州,到曾幾何時名震天下的山西,到喜馬拉雅山下的魚尾山屋譜寫《千年一奴》,甚至是在北極,文化一直在行走,從未止步,腳下每一寸土地都是動力的源泉,探索、尋根、追問,馳行不息。

如餘秋雨先生所說:有點意思。

苦旅,重點在於苦。條件苦,不消說,祖國大好山河,世界雄偉奇觀,哪一處會少了奔波與疲勞?視覺與精神的盛宴,但同時也考驗人的毅力,可真正之苦並不止於此,心中對文化迷失離散的失傳惋惜纔是真正致命的苦,是顫動心靈的痛苦,無法言語。

夕陽西下的莫高窟,朔風凜冽,風的低吼,這麼多年來,總是重複着一個名字“王圓篆”!

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王圓篆不消說,照片上的他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只是一位普通的中國平民,悲劇也自此始,餘先生言:世間很多看起來正常的現象,常常掩蓋着一個可怕的黑洞。莫高窟的驚人廟藏,使王道士這個守護者與守護對象之間產生了文化等級上的巨大落差,這個落差,便是黑洞。

於是,精美的壁畫被草草涮掉,補石灰抹白,最終補繪上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石窟被鐵錘砸開,塑像被打碎,一片慘白,眼前一直晃動着草刷與鐵錘……

藏經洞被打開,一個可以使無數才華橫溢的學者耗盡一生的具大寶庫就這麼被粗暴地打開,一次又一次。斯坦因僅用三十英磅便換取了九千多個經卷,五百多幅繪畫,二十九個大木箱。七天打包的時間,每輛得靠三匹馬拉的運輸車,就這樣,世間文物就這樣簡單粗暴地被剝離原生的土地,運到地球的另一端。

這種心痛,痛苦在大漠迴盪不絕。我好恨,恨自己不能出生在那個時代,親身感受文化濃厚的氣息;我好恨,恨王道士的無知;我好恨,恨大漠駝聲和滾滾黃沙,書讀到此,竟心痛得不可言語,我好恨。

踏盡祖國大好河山,從古至今,盛世荒冷皆覽盡。《文化苦旅》真是隻有”苦”字可與情感相配。文化苦旅,不是餘秋雨先生一人之事,應成爲中華兒女的共同事業,大漠荒煙、雪峯足跡、江南小鎮都是文化,“苦”,要用心去體驗、要用心去景仰,用一生去追尋,這纔是中華兒女對上下五千年文化應有的態度。

書寫至此,心痛不已。

文化苦旅,是責任,知苦方知其可貴。

千般荒涼,以此爲夢;萬里蹀躞,此此爲歸。

篇十:文化情結作文1000字

曾聽到這樣的論斷:“宋亡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我不敢說這樣的論斷不無道理。我想,宋亡,投海的不止是精英,還有中國的氣節;明末,末路的不止是明王朝,還有中原的文明;文化大革命,革走的不僅是封建社會的流毒,還有中華文化的精華。

中華文化一路跌跌撞撞走到今天,幾近粉身碎骨。而我,即使心痛不已,淚流滿面,也只能彎下腰,撿起一個早已被遺忘的字——恭。

孔子曰:“恭則不侮。”可何人能解一“恭”字?鋼筋水泥的包裹下,灰塵淹沒了綠意,烏雲瀰漫在天空。人們生硬而冷漠的表情下,罵聲四起,惡意橫流。失了謙恭的意味,沒了恭敬的本心。

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文化的五根支柱,恭是仁的重心,一個小小的“恭”字,便撐起了一片文化的天空,怎麼可以遺忘?

有誰能記住一位清潔工的名字?有誰能對一位保潔人員說聲謝謝?有誰能不論身份地位,尊重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從一個名字開始,到一聲謝謝停止,中間是我們失落的“恭”,是我們遺忘的尊重。二戰中,英國國王巡視被轟炸後的倫敦貧民區,在一棟破爛的大樓門前,他脫下帽子向主人詢問:“我能進來嗎?”

而我們只能在電視新聞上看到聽到,那些陳光標式的慈善家們,將他們手中的錢大把地撒向大街,仁慈之舉變得如此的強悍,那受惠者又當是怎樣的心理?古人云: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古人尚且懂得“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弗屑也。”那是一種“貧賤不能移”的中國人的氣節。難怪有人說:這個時代缺的不是錢,是文化,是民族的精神。

沒有了恭,沒有了尊重,沒有了廉恥,沒有了氣節,城市的天空在傾斜,文化的當下變得墮落。當天平倒下,人的尊嚴將被肆意踐踏。

嘆息,回首,只願尋一個“恭”字。

跋涉過歷史的長河,撥開時光的塵埃,看山又青,水又秀,天朗氣清。我想,“恭”在這裏。在明代,乾淨的街頭,貴族身着儒袍,與平民交談時眼中流露出的認真。在宋代,大雪深數尺的山谷中,負篋曳屣的少年,臉上是求知的渴望。在魏晉時,白紙黑字的《與山巨源絕交書》洋洋灑灑,即使醉酒中也堅定的眼神。

恭於人,恭於學,恭於己,是儒學的再度興盛,是倫理道德的再次迴歸。是“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指先後生於吾乎?”中對理學的追求,是不屑官場,不逐功名,超脫於世的建安風骨。

千百年過去了,我們一次又一次的遺忘了恭,於是一次又一次的拾遺。時至今日,文化支離破碎,人們失去了靈魂。恭,還回得來嗎?

恭是中華文化中的一角,卻能以小見大,彰顯中華文化的博大。

中華的恭,是謙恭而不卑微,是恭謹而不諂媚。

文化拾遺,恭乃仁之首。若失了恭,還有什麼能夠剩下?

篇十一:文化情結作文1000字

我們一家都是土生土長的四川人,在我們家,錢掙得不多,笑聲還不少,感覺從沒遇到過什麼大不了的事兒。碰到問題,能解決就解決,不能解決咱就不解決,一聲“拉倒!”了事。如果有天地震了,人們會先幹什麼?這個在我們家還真的有一次“實際操作”。

記得零八年攀枝花地震的時候,我們一家人在家裏看着電視,突然這地就開始晃起來了,我媽馬上叫了一聲“地震!快跑!”我們馬上從家裏出來,走到樓下的廣場上避難。幾分鐘過後,震動停止了,樓下的廣場上全都是急急忙忙跑下來的鄰居們,我們等了五分鐘,發現沒有餘震,大家紛紛說:“哎呀小地震,白慌張一場,走了走了,回家!”

於是我們一家人就在家裏,該吃吃該喝喝,坦然地度過了攀枝花830地震……。你說像這樣的四川人,能不樂觀嗎?同是地震,512如此重大的災難,我們四川人不也在全國人民的幫助下,樂觀頑強地生活下來,並且重建了家園。

爲什麼我們四川人會如此樂觀呢?樂觀,是一個人面對世間人,事,物,皆自足,自洽,的良好心態。咱們四川人樂觀,是因爲我們有着悠久的歷史,咱們經歷了足夠多的磨難,一種非意識地參與讓我們產生了對自我歸屬的認同感。看看咱們巴蜀文化的代表,三星堆古文化的遺址,從那裏面開採出來的青銅人頭像,個個都是面帶笑容的樣子,這證明不管是今天還是幾千年前,咱們四川人都是很樂觀的,咱們是一個從古笑到今的文明。

正是因爲咱們四川人的樂觀,造就了骨子裏那一股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難,永不放棄的精神。抗戰時期,川軍作爲除國民黨中央軍外的第一大地方武裝,三百五十多萬人出川抗戰,這個數字,約是全國抗戰總人數的五分之一。儘管我們不被國名黨中央待見,後勤,各種補給嚴重不足,出川的時候也只是身穿單衣,但是三百五十多萬戰士,用着最差的裝備,靠着他們那雙槍兵的特色,他們一樣的書寫着傳奇,他們一樣爲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流血流汗,爲新中國的建立而努力着,面對“鐵血之師”的稱號,他們當之無愧。

現在,天府之國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我們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政策,力求發展機遇,我們歡迎你來四川,我們這裏有美食美景,較慢的生活節奏,以及笑口常開的四川人們,相信你一定會喜歡這個地方

中國已經今非昔比,在這個全新的時代,我相信中國的發展,一定離不開咱們四川的這種樂觀的精神,離不開我們的巴蜀文化,讓我們攜手推廣巴蜀文化,讓這種自強不息,永不放棄的精神走向世界,我相信,巴蜀文化,可以讓中國,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篇十二:文化情結作文1000字

文化,是陶冶人心的聖品。學習文化該是純粹的。而一名有良知有信仰的文化人,則更應該將潔身自好、堅守善美、一身正氣作爲自己的道德底線!文化,不應該是所謂“文化人”的工具。

在現在這個速食社會上,總會時不時的冒出幾個這樣或那樣的“大師”。文化,在他們的眼中就只是快速的致富成功之路。他們習慣於擺弄一些不爲人知的所謂文化知識,從而愚弄他人。所謂的大師,就只是文化的賣弄者罷了!而事實上,文化該是純粹的。這樣一種陶冶人心的東西怎可被如此利用!正如孔子所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一個知識分子,一個文化人,就該有真正的價值追求,追求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而不是追求文化背後的利益。

一個真正的文化人,該像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特朗斯特羅姆那樣。像他那樣的單純的只爲文化而創作,像他一樣的“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不把諾貝爾文學獎當作功利目標,不把作品當作經濟來源,只平靜而淡泊地專在他的詩歌田地裏開墾荒土,作屬於自己的創作。或許每一種文化都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我們都無法否認——文化,只屬於真正懂它的人!只有真正懂得它存在的意義,明白它的珍貴,纔會真正的成爲一個文化人。也正因爲特朗斯特羅姆他懂得詩歌文化,他才能創作出一篇又一篇的靈魂詩篇,從而被譽爲“詩人中的詩人”。

文化,是獨特的,是珍貴而無分彼此的。無論是哪一類文化,都應該被尊重。我們不應該以文化背後的利益來評判文化的價值高低。就像袁隆平所說的,“用財富來衡量科學家,還是太低級,太庸俗。”不錯,我們不該以文化背後所附帶的利益的多少來衡量文化的高貴與否。文化之所以被稱爲文化,它本身就是一種高貴無比的存在!文化,該被尊重的是其中的內涵,是它對整個人類的貢獻,而不是單純的給個人帶來的榮耀。就說那所謂的“農業文化”吧。有多少人是從心裏看不起農民,看不起農業文化,覺得這類文化“低級”的?而這些人自恃高農民一等,卻忘記糧食從哪兒來!事實上,有文化的農民,才真正偉大!袁隆平他不是農民嗎?他是!他是一個有文化的農民!他憑藉自身的農業文化,養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整整十二億人!誰又能說他不偉大!袁隆平不是什麼大師,他只是在忠實的實踐着文化的價值。他從來不把文化當成工具!和袁隆平相比,那些徑自評判文化的人,那些自恃懂得比別人多一些就自稱大師的人,該慚愧了!

有時候,我置身於人潮之中,總是會聽見有人抱怨說:現在學的這些又有什麼用,以後工作的時候又用不上……在這些人中,不乏中國小生,也不乏大學生。而這樣的想法,太功利。我們似乎忘記,文化是如同水晶般純粹的,我們可以運用文化卻不該以物質去評判文化。文化是使靈魂充實的精神食糧,未經文化的飾染,人,就僅僅是一副醜陋的皮骨,沒有任何的內容,空洞、乏味。現在的我們,該要明白,文化就只是文化!文化,它並不是我們生存的工具,它是我們生命的精魂!

篇十三:文化情結作文1000字

復我泱泱華夏,着我漢家衣裳。華夏五千年來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而在這一歷史長河中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文化——漢服文化。

從“黃帝垂裳而天下治”始至明代,漢服一直在人類衣飾發展史上散發着最璀璨的光芒。直到明末清初,滿清鐵騎入侵中原。滿清統治着爲了打擊漢人的文化自豪心,摧毀漢人的氣節與骨氣,頒佈了“剃髮易服”令。從此,漢人的記憶裏有了對民族服裝的缺失感。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千年的傳統民族服飾,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的服裝。在幾千年的時間裏,漢民族憑着自己的智慧,創造出看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而今,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西裝、T恤、牛仔褲已成爲時尚,漢服已被大多數人遺忘。

漢服,它有着飄逸的衣袂,嚴格的形制。漢服主要分爲:曲裾、襦裙、祅羣等服飾;主要特徵是:衣領有交領,圓領,對襟直領,衣襟爲右衽,隱結繫帶。而漢服袖圓以應“天圓”,衣領交疊成矩形以應“地方”,背部中縫直至腳踝以應人道正直。天圓地方,灑脫飄逸構成漢服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氣質。因此,我國自古被稱爲“衣冠上國”。

有人說,漢服拘謹,呆板,等級森嚴。可漢服發展到現在,已沒有階級的區分,只有具體功用之別。漢服嚴密而完善的服裝類別:禮服、常服、便服基本上可以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

自從2003年普通工人王樂天穿漢服上街,這一行爲標誌着漢服正式進入大衆視線,掀起了一股復興漢服的熱潮。而今,當有人穿着漢服走在街上,陌生感撲面而來:“和服”“漢服”“演戲的”等聲不絕於耳。各種“復古,作秀,穿越”等帽子滿天飛。

是否,你也曾傻傻地問過:“爸爸,我們漢族的民族服飾是什麼?”爸爸則會不知所措:“呃……也許是中山裝,旗袍之類的吧!”是否,你也曾用牀單,媽媽的衣服披在身上,裝扮着童年……

在全球化現象日益顯著的今天,文化傳播是不可缺少的。我們要認識到,民族服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兩者缺一不可。中國之所以又稱爲“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中國素來就就被稱爲“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

通過漢服,以漢服爲鑰匙打開了漢文化之門。通過重新繼承,學習漢文化,重建我們中華五千年來的精神面貌。正所謂,始於衣冠,達於博遠。希望更多的人通過漢服了解到傳統文化,弘揚漢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內涵。

復我泱泱華夏,興我禮儀之邦。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實現漢服的復興。嘿,看,漢服正向我們款款而來,你最準備好了嗎?

篇十四:文化情結作文1000字

隨着時代的極速發展,一種新奇的文化應運而生,我姑且稱其爲“共享文化”。何爲“共享文化”?傳統社會,朋友之間借書或共享一條信息、包括鄰里之間互借東西,都是一種形式的共享。不過,如今的共享卻並非僅是如此。如今的共享,大多通過互聯網完成。這種共享文化,代表了一種便利、舒適的“快節奏”生活,它的出現更可以說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何況,它還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理念。應該說,這將會是一次美好的遇見,亦是一次值得的遇見。

不得不承認的是,這種文化的確有可取之處。其中,無論是共享商品的價格,亦或是使用方式和條件,都稱得上是“親民”。就共享單車而言,只需提交押金就可以開啓一小時一塊錢的騎行之旅,甚至還可以通過退押金來實現“分文不取”;使用時只需手機掃描二維碼就可解鎖,“老少皆宜”。因爲其長處和優勢,它在無形之中,也提倡了環保:短距離的旅程中,若可以騎共享單車,又何必再選擇需要不斷找車位的私家車?顯然,這種美好的遇見便利了人們的生活,也將在不知不覺中擴大影響範圍,直至整個世界。

許多“歪果仁”來到中國的一線城市,第一個感嘆的,就是中國的高速發展和高度現代化。近日,在北京外國語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的調查中,20國青年大多都不約而同地將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以及網購併列爲中國的“新四大發明”。世界上的一線發達國家,如美國,甚至還做起“抄襲”的事情來——他們也在美國創立了無樁共享單車。共享文化甚至如颶風一般迅速地成爲一個時代的標誌,邁出國門,走向世界。因爲它,使得中國的科技發展被世界熟知,讓他國見證中國科技新時代的興起,遇見一個不一樣的中國。

不過,俗話說得好:“過猶不及”。或許是因爲共享這個名詞太過潮流,使得那些老闆嚐到了甜頭,他們大肆、無節制、不計後果的生產共享產品,生產的數目,甚於需求幾百倍,投放的地點卻始終在幾個擁擠繁華的地帶,美其名曰那裏人多需求大,實則是損人不利己的行爲。同一條街,同一個地點,同一片共享單車,兩輛之間親密無間,本就狹窄的人行道因此更加擁擠,簡直是“車山車海。”大概,連人都要被淹死在裏面了,無奈呀,實在是見得太勤了,缺點也就暴露了。原本美好的遇見和文化的交流,也開始使人產生審美疲勞,也就不再喜歡了。

何況,“共享文化”更檢驗了國人的素質問題。截至如今,“共享文化”已達到鼎盛時期,但在人與物的遇見中,一些不和諧的現象也阻礙了它的發展。我仍以共享單車舉例。在使用過程中,有的人刮花了車牌;有的人上了私鎖;有的人甚至拆了車椅……摩拜單車的創始人甚至還發出了若他的單車都被損壞,就當是他爲社會做貢獻的嘆息,一個本意美好的行動卻換來了如此的結果。不過正如《挪威的森林中所言:“迷失的人迷失了,重逢的人會在重逢。”饒是道德敗壞的人如此之多,社會上的大多數人也總是正直的——他們在與共享產品的邂逅中證明了自己的道德修養,無論迷失的人如何迷失,他們總會與最美好的自己重逢吧。而那些沒有迷失的人面對人生的考驗時,也必定都是勝者。

應該說“共享文化”正在一點點滲透我們的生活,甚至早已改變我們的生活。無論它有多少優點和弊端,它總會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隨着科技的進步,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還會有這樣新興文化的興起,但願在那時的遇見中,人們可以在考驗中取得佳績,與最美好的自己重逢。

篇十五:文化情結作文1000字

世界競說“中國夢”。的確,在這個信仰和價值體系存在危機的大中華中,“中國夢”無疑有了動員全民族爲之堅毅持守,慷慨趨赴的強大感召力。而這個夢想,發端與苦楚。近代以來,中國由盛而衰,並屢遭外侵。正因備嘗屈辱的“苦楚”,才使人們更渴望揚眉吐氣的“甘甜”。但在這本書中,我聽到了“童年的歌聲”,在那個沒有路標的年代裏,神祕悲劇性的文化咒語飄蕩在外侮內亂的時空中,而我們的文學前輩卻不爲所動,一個字、一個字地辨認着甲骨文,找到了中華文明的胎記,喚醒了集體的生命力。

《中華文化四十七堂課:從北大到臺大》通過寫餘秋雨老師與兩所大學的學生進行深入的心靈交往,表達了其“文學可以滋潤生命,生命也可以滋潤文化”的學術觀點,抒發了其希望在中華文化的前途上,有更多年輕而又美好的生命來字樣它。而這本書也的確滋潤了我很多。

這是餘老師心中的中華文化史,側重於早期,尤其是諸子百家。因爲從人類文明發展史來看,那個時候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東西方文明同時達到一個高潮。而單從我國來看,那個時期就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大局面。這本書中關於這段文化史的討論讓我想起著名學者南懷瑾的一句話“做人要佛爲心,道爲骨,儒爲表,大度看世界”。的確,當時雖然沒有鞭辟入裏的佛教經典傳入,但簡約神祕的老子、溫良恭檢讓的孔子,再加上文學品質最高的大度的莊子,足夠爲中華文化奠基,安頓中華文化的精神魂魄。

這本書帶給我的另一個收穫就是使我瞭解到了我們中華文化的重大表現力。這一個個文化元素匯成了我們的歷史走廊。

先秦時期我們就有了真切、簡短、隨性的詩情,真正讓人們得到“詩意的棲居”。而水墨畫和書法的創新,敢於以一種單純的黑墨色爲基礎,卻表達了自己的全部美麗,也證明了中國人的審美水平在根子上並不低下。並且當兩宋時期文人畫成爲主宰時,中國繪畫的美學等級也達到了新的高度。

有高峯,就有低谷,有童年的歌聲,就有黃昏的晚風蕭瑟。明清時期,中華文化陷入了專制下的沉悶,《西遊記》在本質上是一個寓言,具有一定的遊戲性,《水滸傳》缺乏延續之力,具有思想侷限和藝術侷限,而《三國演義》目的在於寫事,並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正史本身,只有《紅樓夢》可稱得上是一個巔峯,探尋着人性美的存在狀態和幻滅過程。中華文化在這一過程中步履維艱,令人愴然。

讀書就是在前人的思想上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通過讀這本書我學到了餘秋雨先生關於中華文化的諸多深刻的見解,更感受到了一種責任,一種振興文化、重塑精神價值和信仰的時代責任。實現“中國夢”,品嚐“甘甜”,讓我們從讀書開始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93582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