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話題 > >

讀書與做人作文(精選20篇)

讀書與做人作文(精選20篇)

  • 關注:2.15W次

篇一:讀書與做人作文

讀書與做人作文(精選20篇)

季羨林先生的《讀書與做人》是我在暑假讀的一本書。如果讀書也能算是一個嗜好的話,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讀書。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進步,靠的就是能讀書又寫書的本領。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這些季先生的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平日裏我們總是覺得讀書累,上學、上課外班,回家總有無數的作業和習題在等着我們,但在應該讀書的年紀不好好讀書,我們還能做什麼呢?書的後半部分着重講的是做人的道理,雖然以我現在的年紀和閱歷,可能還不能完全理解這些意思,但由深到淺,還是能有一些自己的感受:能夠百分之六十爲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爲自己着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人之所以爲人,是因爲他比動物、植物等多了情感,凡事不要只顧着自己,能先爲別人考慮,這就是進步,就是你優於別人的長處。同時,你在爲別人着想及付出的同時,也會收穫許多額外的快樂。

讀書只要有恆心。自能培養出興趣。自能養成爲習慣。從此可以提髙人生境界。這是任何數量的金錢所買不到的。把讀書和日常生活聯繫起來,你會發現讀書帶給我們的力量是無窮的。

第十九屆亞運會將在我的家鄉-杭州舉辦,作爲東道主我感到非常的榮幸及驕傲。雖然因爲疫情原因,亞運會將會延期,但絲毫不影響我想爲它出一份力的決心。

“綠色、智能、節儉、文明”,這就是杭州亞運盛會的理念。而這屆亞運會的會徽,也形似水與火的結合,象徵着杭州之“柔”與亞運之“剛”交融與碰撞。詩意和激情,預示着此屆亞運必將迸發出一道耀眼的光芒!杭州,事事展現着科技之捷。這裏網絡科技發達,只要帶上手機,便“出行無憂”,無論查找地點、坐車訂座還是結賬付款,都能方便的用手機完成。同時,人人綻放着文明之美。斑馬線前,只要有行人站在路邊,司機必會停車禮讓;坐公交地鐵,排隊上車。夏日的杭州街頭,有免費的礦泉水供高溫下工作的人使用,路過行人無一擅自取用。這些文明行爲及高科技的展現,無一不需要知識的灌溉,只有在讀書的年紀好好學習,有了足夠的知識儲備,才能在需要知識運用的時候融會貫通,發揮作用。希望我的同齡人們不要覺得這只是空談,我們當代青少年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在亞運會召開的時候,我希望自己能去當志願者,在感受這盛大場面的同時,也向全世界展示當代中國青少年的風采!

讓我們相約杭州,讓亞運爲這座城市劃出一道閃亮的弧線!

篇二:讀書與做人作文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非常重要,和做人關係密切。

有人會問:“讀書有什麼用?”

我就會回答:“讀書能使人心靜下來,”有時遇到一篇好文章,就需要靜下心來,好好品味裏面的文化內含,使人心曠神怡。

有人會問:“既然讀書那麼重要,那又跟做人有什麼關係呢?”我回答:“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好的書,能積累好詞好句、讀書讀得多了,自然而然下筆就會有把握。在你鬱悶時,讀一本書,瞭解故事的內容,可以使人心情變得舒暢,陶冶情操。讀書,能讓人變得活潑,自信,在社會上,自信,活潑的人更討人喜歡,反而言之,不讀書的人,以後會變成一個內向,自卑的人。總而言之,讀書的意義很大,所以,我們一定要趁這青春年華,抓緊讀書,不要做社會底層的人。

讀書,自然少不了積累,古文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古人認爲讀書真的是重中之重,讀書自有黃金屋,讓我們從現在開始一起多讀書,讀好書,積累好詞好句,到時候,這些詞句都能在作文中使用。讓我們一起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人吧。

篇三:讀書與做人作文

我是一名“特長生”。之所以給這個特長打上引號,是因爲我擅長的既不是強手如雲的體育或藝術項目,也不是高大上的信奧競賽項目,我只是英語學得很棒而已。我讀過很多英文書,語文課的必讀書目,比如《哈利波特》、《基地》,我可以直接讀英文原版。除此之外,我還會說流利的美語,各種英文考試對我來說也不在話下。這個不算特長的“特長”,曾令我充滿自信。

去年冬天的一個週末,我在書店一口氣讀完季羨林的《留德十年》。當我意識到季老先生不但擅長英文、德文、梵文,還能閱讀俄文、法文、斯拉夫文,更是精通一種很特別的佛教語言“吐火羅文”,不由驚歎!一個人怎麼能學會這麼多種語言?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使我原本在英語上自信的那道光,逐漸變得暗淡了。人外有人,一門語言學得好,其實根本不算什麼。我決定趁着自己年紀小,學得快,開始自學西班牙語。

然而,在一門新語言的學習中,願望跟現實之間,是枯燥的單詞和語法的漫漫長路。當感覺難以堅持的時候,我在圖書館又讀了季羨林的另外兩本書,《讀書與做人》和《牛棚雜憶》。這兩本書中,我感受到季老先生在世事沉浮中所堅守的精神世界。他順境不驕,逆境不懼,始終保持寬廣的心胸與平和的心態。因此,他才能在二戰那艱苦的飢餓生活中,學有所成;也才能在飽經滄桑的動盪之後,潛心翻譯出佛教梵文鉅著《羅摩衍那》。

《讀書與做人》一書中,有一節“學外語”的專題,給予我很大觸動。季老先生說,學外語離不開努力和勤奮,但學外語的方針是:需要和有用。如果我學會的外語,只是用來讀書和考試,好像還達不到他說的“有用”的境界。也許,我應該用學會的語言去做點什麼,而不是隻沉浸在個人的小世界中。

正當我不知所措時,看到了2022杭州亞運城市志願者招募的通知。去年招募賽場志願者,我就曾想報名參加“語言服務”,但被“必須年滿18歲”限制了。這次的城市志願者沒有年齡限制,我立刻在線上填寫了申請。可是,還沒等收到回覆,就傳來了“第19屆亞洲運動會將延期舉行”的消息。

聽到新聞的那一刻,我真的萬分失望。不過,靜下心來想想,東京奧運會延遲的那一年,人類對新冠病毒的瞭解更多了,疫苗和治療方法都取得了進展,奧運會辦得很成功,一年並沒有虛度。再想起季羨林書中的情節,跟他在德國被戰爭所困的那十年相比,這點等待也不值一提。對杭州來說,延遲舉辦亞運會,我們的城市可以建設得更美好,各項服務能夠準備得更充分。奧運會只延期一年,那麼我想亞運會應該不會延期很久。

果然,2022年7月19日,亞奧理事會宣佈,杭州2022年第19屆亞運會將於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舉行。我又打起精神,在暑假裏觀看了乒乓球、羽毛球、體操等體育比賽的英文解說,學習體育詞彙,立志爲當個合格的亞運城市志願者而努力。

雖然,我至今都沒有收到城市志願者的申請回復,卻絲毫沒有感到焦慮和茫然。因爲,我看到“志願浙江”的小程序裏,又增加了很多與亞運宣傳有關的項目。更是因爲,暑假裏我又讀了季羨林的另一本書,《時間從來不語,卻回答了所有問題》。他不平凡的一生,寫出了任何事都不會一帆風順,告訴我們珍惜當下,不懼未來。繼續努力,保持思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篇四:讀書與做人作文

打開季羨林老先生寫的《讀書與做人》一書,首先就被季老獨特自序所吸引:“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懷着對大師敬仰,我大概花了一個月的時間讀完了此書。全書分爲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讀書,第二部分,做人。季老文筆樸實,文章中沒有華麗辭藻,如與讀者面對面娓娓道來,介紹了季老一生讀書求學經歷,在國外十年寂寞留學苦讀生涯,對學問苦苦追求過程,及爲一部分他人著作作序。

“假如讀書也能算是一個癖好話,我唯一癖好就是讀書。人必需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先人智慧。人類之所以能進步,靠就是能讀書又寫書本事。”季羨林先生在書中這麼寫道,樸實中透露着一位學術大家睿智。本書從“讀書”與“做人”兩個基礎層面,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學術嚴謹、爲人純良大家風範。這裏面有她讀書心得,有她對師友緬懷追憶,有她對學術問題深思,更有她對於後輩諄諄教誨。

對於讀書爲何是一件好事,季先生在書中有着這麼解答:“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智慧寶庫,後一代人必需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智慧,讀書是事關人類智慧傳承大事。”

在論人生意義與價值時,季老在書中寫道:“依據我個人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她們也歷來不考慮這麼哲學問題。走運時,手裏攥滿了現金,白天兩頓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點小權術,耍一點小聰慧,甚至恣睢驕橫,飛揚跋扈,昏昏沉沉,等鑽進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爲何活過一生。”她認爲: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責任,人生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承上啓下、承前啓後責任感。

讀完此書,我的感悟是:一、要養成多讀書良好習慣。知識改變命運,知識改變氣度,季老之所以成爲大師,正是她擁有對書籍孜孜不倦追求,養成了終生讀書、常年學習良好習慣。當今,伴隨高新科技日新月異發展,我們越來越依靠網絡、手機、iPad等電子媒介,卻越來越遠離了傳統意義上讀書。爲此,像季老那樣養成多讀書良好習慣,無疑是我們摒棄“人浮於事”當務之急。

二、要合理分配好讀書時間。時間對任何人是一個固定常量,絕不會厚此薄彼。我們常常埋怨公務繁忙或家庭瑣碎等事務纏身,沒時間看書,其實只是我們迴避問題託辭和惰性在作怪,關鍵在於看我們要怎樣合理分配好讀書時間,盡一切可能擠出時間多讀書、讀好書,日積月累必將有所收穫,仰視守住屬於自己頭頂一片晴朗星空。

書的第二部分專題是做人,相對第一部分讀書,我認爲愈加對我們有現實指導意義。書中,季老結合本身人生觀、處世觀、享樂觀、長壽觀及道德觀等方面見解與讀者共享,讓人從閱讀中受到啓迪和感染。

多讀書是厚積薄髮根基,讀好書更是修身進步捷徑。季羨林老先生《讀書與做人》,無疑是一本好書,更是一冊讓我受益匪淺、伴隨終生“牀頭佳卷”。

篇五:讀書與做人作文

一封信,一份愛,一支筆來勾勒愛,一句話,見真愛,父愛最美似泰山。

今天,我讀了一封家書,是著名學者胡適寫給在外上學的兒子胡祖望的。

難以置信,信中僅用簡單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了一個父親對漂泊在外年齡僅10歲兒子的關心與愛護。文章沒有提到一個“愛”字,卻在讀者腦海裏烙印下了一個高大堅定的身影,伴隨着濃濃的父愛,一個如山的父愛,竟可以用如此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

信中只叮囑了兒子三個重要的地方:做人、學習、生活。看似平常的事例中卻有着父親胡適的文學哲理和做人道理,他告訴兒子,要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他告訴兒子,如何與朋友交往……胡適學者的人生哲理多如繁星,可他卻只寫了寥寥無幾的道理,我相信,胡適一定是這樣想的:兒子的路還很長,之後的路不可以依靠別人,必竟靠人人倒,靠山山倒,只有依靠自己,纔可以成功,之後的道理必須讓他自己慢慢體會,纔可以真正記在腦子裏。

信中還寫了兒子以後要注意的事項,生活中必須知道事情,兒子的健康、營養及很多風險,他都記在上面了,濃濃的父愛躍然紙上。

我想,胡適給兒子不僅寄的是一封信,一封家書,更寄來了父愛,融入了文字當中,成爲了最美的語言罷了。

在讀這一封信時,我彷彿還看見胡適,在寫信時的模樣,我想他一定會哭,畢竟想到年幼的兒子就在外讀書,不禁一股想念之情油然而生,他只得讓這一封信給兒子帶去他的愛吧。

父愛,真是世上最美的語言。

篇六:讀書與做人作文

一提到讀書時,就會記起于謙那句詩:“眼前直下三千字,胸前全無一點塵”。一本好書經得起時間的推敲,經得起歲月的打磨;一本好書是我們的良師益友,讀一本好書會使我們受益終生!

我曾看過一篇這樣類似於童話的文章。一個仙女來凡間要告訴這個女孩讓她迴天國,還剩三天的時光可活在世上,三天之後她將永遠離開。這個女孩,義無反顧的登上了天國的列車。但是,登上列車後,自己卻又開始想念家人、想念朋友,曾經美好的記憶一一涌現出來。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是健康的。我們能看見五彩繽紛的世界,能聽見小溪嘩嘩響的聲音,可我們卻不懂得什麼是珍惜,難道只剩下幾天能生活在世界上的時光,纔會懂得什麼是珍惜嗎?我不由的想起海倫凱勒曾說過的一句話:“如果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生命的最後一天,那就更能體會到人生的意義;要是認爲今後的歲月還相當漫長,我們的每一天就不會過得富有生氣,我們對生活就不會總是充滿熱情。”世間上最珍貴的,不是失去的和得不到的,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幸福!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感到可惜。

書籍是人類的階梯,他教導我們怎樣做人,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讓我們細細品味沁人的書香,懂得了人情事故。在《鋼鐵是怎樣練成》中懂得了百鍊成人。

書能通古今,縱橫萬里。書中所表達事物,會讓我們心馳神往,受益匪淺。蘇軾的“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是何等的風流!何等的氣魄!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又是何等的傲岸!何等的倔強!一本好書,會讓我樂而忘憂,達到如癡如醉的地步。我越讀越能夠體會到古人談到讀書時,總是“食不甘味,寢不安席”的道理。古人言“書中自有黃金屋”,我們可在閱讀中體會到與書籍純淨交流的樂趣即品味人生,又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朋友們,請以審視的目光閱讀書籍,與書爲友,以書爲鑑,讓一縷書香伴你我同行。一本好書經得起時間的推敲,經得起歲月的打磨;一本好書是我們的良師益友,讀一本好書將使我們受益終生!

篇七:讀書與做人作文

“如果讀書也能算是一個嗜好,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讀書。“

讀書與做人生來就是完全統一的。讀書以修人心,修以淡泊,以謙虛,以寬容……這亦是做人之道。季老先生不僅僅在學習上給予我們深刻的思考,也在爲人處世上以身作則,爲我們指引明路。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季老先生將讀書稱之爲自己唯一的嗜好,對季老而言,一點兒也不誇張。即使他在九十多歲高齡仍然筆耕不輟,《一生自在》散文集便是他在九十多歲寫的。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季老先生用行動給予了其極佳的詮釋。

是啊,“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後一代的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讀書是事關人類智慧傳承的大事”,雖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讀書滋養着人們的靈魂,豐富着人們的心靈,更是人們極其珍貴的精神財富,提高境界,打開格局。它幫助人們濾除浮躁,撇開喧囂,撥開冗務,修身養性。

讀書是建造一個屬於自己心靈世界的過程,用書籍在內心深處建造一個完全獨立於外界力量的王國。如果一個人真的處於這種狀態的話,讀書對他心靈的感觸必定早已深入骨髓,不言而喻,他靈魂的承受能力更會是無法估量的。

愛讀書者從不寂寞孤獨,只因他們有書籍相伴,書籍給予他們靈魂的撫慰,誠摯的情感,如同至親般的關懷。它不僅僅是豐富學識的源泉,還是學者之間思想產生共鳴的牽線

讀書使人明理,使人強大,使人靜心。南宋詩人陸游他從小就刻苦勒奮,敏而好學。他的房子裏,桌子上擺的是書,櫃中裝的是書,牀上堆的也是書,被稱作書巢。他勤於創作,刻苦好學,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詩,成爲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大文學家。

大文學家陸游也強調過讀書的重要性“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只有勤於讀書而獲得成就的人才會妙手偶得之。

讀書使人充實,使人謙虛,使人進步。做人亦是如此。季老在書中談到“凡是對國家有利,對人民有利,對人類發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惡”,讀書使人學識淵博,早日成爲國家之棟樑,便是對國家利,此乃大善啊!

“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蠢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養之人心,陶冶情操,此乃讀書也。

篇八:讀書與做人作文

人生在世,做人是極其重要的,既有先天的潛質因素,家庭教育因素,生活環境因素等,也有後天的個人自我提升,堅持不懈的努力勤奮學習,不斷的爲自己“充電”“加油”,揚長避短不斷的完善自我,一步步的學會怎麼爲人處世學會真正做人。

自從我們來到這個美麗而又複雜的世界,不是每個人的先天潛質因素都那麼好,說白了,每個人就像一張純潔無暇的白紙,我們的父母就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

隨着我們的一天天長大,含辛茹苦的父母們就送我們上學校去讀書去學習知識。此時,老師就成爲我們不可或缺的人生領路人,老師不僅傳授我們知識,而且老師也是我們做人的導師。在老師的諄諄教誨下,我們愛上了學習,愛上了讀書。

讀書,其實是人生中一道最美最動人的風景,讀書,不僅使我們獲得更多的知識與學問,最重要的是潛移默化的教會我們怎樣做人。那麼,博大精深浩如煙海的書中怎麼教育我們做人呢,做人要有積極向上和自強不息的奮發進取精神,古老的《易經》說得好,”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古人通過宇宙萬物的永遠不停的變化,由此得到啓發與感悟,做人需要像天空星辰那樣自強不息永不停歇,這也是一種推動社會發展的正能量。做人,要沉穩坦蕩,不可咄咄逼人盛氣凌人,誠如孔子所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做人,需寬容忍讓,《菜根譚》有一妙語,處事讓一步爲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基礎。做人,更應該愛國愛家愛天下,國是最大的家,家是心靈的驛站,沒有國就沒有家,國泰則民安,國富民就強。所以,我們要愛國愛家愛天下芸芸衆生。

因此,讀了書,書就會告訴你怎麼做人,讀了書,書就會讓你懂得許多做人的祕訣和道理,讀了書,書會讓你不斷的完善自己充實自己提升自己……

篇九:讀書與做人作文

在暑假期間,我用空餘時間看了一本書,名叫讀書與做人是季羨林寫的。季羨林是山東聊城人著名語言學家,文學家和教育學家,北京大學終身教授曾擔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所所長。這本書有兩部:一讀書,二做人。

我認爲,本書的中心句是:“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因爲本書中講的內容是作者的求學生涯,但是不同的是這本求學生涯,並不是邊學邊記的,而是作者回想起來了的。這本書讓我增加了見識,也讓我更加了解了季羨林和當時社會的背景。

在本書中,第一部分:讀書,是內容最多的一部分。它的內容有很多,寫的是作者在清華唸書的時候發生了一些趣事,然後是在德國留學10年時發現了一些與中國不同的地方,其中有一個例子。有一次作者在房間裏看見樓下有兩個小孩在打架,而且連年齡差距非常大旁邊人越來越多,但卻沒有一個人來勸架,但如果在中國肯定有會有一個人挺身而出,把最大的孩子拿走教育他一頓不能欺負比他小的孩子,但是在德國人們認爲誰的拳頭硬正義就應該在誰的那邊,他們就看着小孩子一次次被打倒,那個孩子也非常要強不肯認輸,最後一個老婆婆拿一盆水倒到他們頭上,他們才停下來。通過這件事作者發現外國人和中國人之間有那麼大的不同。而而當時正是二戰時期,也就是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當時南京政府並不反擊,而是等待世界上其他大國所謂的聯合國的幫助。而外國人的思想和中國人的思想是不同的南京政府認爲那些主張和平的大國真的會讓世界和平。這一例子也讓我更加深入的瞭解到爲什麼我們要讀書。

第二部分:做人,這一部分是本書中最深奧的一部分,因爲想要做好一個人非常不容易,這一部分我們需要自己思考。體會作者在書中所寫的內容,判斷作者說的是否對於錯,因爲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答案自然也不同,在這一部分中前面一段講的是總的是全面的,後面一部分則講的是分的是細的。前面講的內容,就是“做人”的主題,作者是圍繞什麼展開寫的,後面一部分就只能一些例子來支撐他的觀點,他的其中一個觀點:他認爲人在世界上要出好這三種關係,一人與自然的關係,二人與人的關係,三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他認爲他的人生意義與價值這個問題不需要討論,還不如做幾件事好,但並不是表達人生意義與價值不重要,而是作者認爲沒必要去討論它,你需要自己感受,而不是討論出一個答案,因爲這個問題是沒有一個準確的回答的,因人而異。

在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讀書與做人的道理,它告訴我讀書的意義和做人的真諦。

篇十:讀書與做人作文

這段時間讀了《季羨林讀書與做人》這本書,感受頗深,受益匪淺。這本書主要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寫讀書,第二部分寫做人。在季老的文章中,處處可見一位長者、智者如同與家人在聊家常。他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藏着深刻的道理。在他的文章中,我讀懂了他的人生,也給了我諸多啓發思考,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我,也讓我明白了大師成長的足跡,成功離不開勤奮與拼搏。

季老在自己寫的序中,首先就亮出了觀點:“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由此可見他對讀書重要性的認識。看第一部分談到季老的讀書經歷的時候,我都驚呆了,果然是學霸中的學霸!季老果然不愧是語言學家,精通多國語言,包括有文言文、英文、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德語等等,第一部分讀書篇是季老的學霸煉成記,出現最多的字就是“書”。我印象最深的是季老描寫他在德國求學的時候,剛好是第二次世界戰爭,當本來敖他的德國老師去上戰場,另一位年老已經退休的德國教授出來敖季老,這位德國教授將自己的畢生所學都教給了季老,這讓季老感動的同時刻苦學習。同時,季先是真正的學者,他有那份精益求精的勁兒。

大概讀完全書後,我對第一部分“讀書”的體會是:一是要養成多讀書的良好習慣。知識改變命運,知識改變氣度,季老之所以成爲大師,正是他擁有對書籍孜孜不倦的追求,養成了終生讀書、常年學習的良好習慣。當今,隨着高新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們越來越依賴網絡、手機等電子媒介,卻越來越遠離了傳統意義上的讀書。爲此,像季老那樣養成多讀書的良好習慣,無疑是我們拼棄“人浮於事”的當務之急。二是要合理分配好讀書時間。時間對任何人是一個固定的常量,絕不會厚此薄彼。我們經常抱怨公務繁忙或家庭瑣碎等事務纏身,沒時間看書,其實只是我們迴避問題的託辭和性情在作怪,關鍵在於看我們要如何合理分配好讀書時間,盡一切可能擠出時間多讀書、讀好書,日積月累必將有所收穫,仰望守住屬於自己頭頂的一片晴朗星空。三要培養治學的嚴謹細緻作風。季老做學問嚴謹、細緻的作風,是我們每個人應當學習借鑑的。

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先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進步,靠的就是能讀書又寫書的本領。多讀書,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進而應用於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斷使自己的思想豐富和完善,最終獲得成功。

篇十一:讀書與做人作文

這幾天,讀了季羨林先生的《讀書與做人》這本書,感觸頗深。在書中,季先生用他簡單平實的語言講述了自己在清華大學和德國大學讀書的經歷,向人們傳達着讀書與做人的道理。合上最後一頁,聽聞此書被稱爲當代年輕人的修身成長指南,頓覺實至名歸。

季先生認爲讀書是“天下第一”,他在德國哥延根讀書的十年時間裏,每天的生活就是“宿舍-研究所”兩點一線,而研究所就是一個巨大的圖書館,包羅萬象,用季先生的話講,他每天都“坐擁書城”。這十年,季先生沒有午睡過一次,每天吃完早飯後,就在研究所裏讀書一整天,對於“讀書”這件事可謂做到了極致。身爲北大唯一的一名終身教授,季羨林先生還是當代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東方學家、語言學家,精通梵文、吐火羅文、巴利文、德文、英文等十二種語言,出版的書籍更是達到十幾本以上。所有這些成就都是季先生認真讀書和努力學習取得的成果。

讀到此處,我開始反問自己:有沒有哪一件事情,是我投入了全部精力,無時無刻都在爲之努力的?幾乎沒有。對待學習,我更多的是聽到父母和老師對我的教導和要求,時間久了,便把讀書當成了不得不應付的任務。我有時會懈怠,有時會厭煩,鮮少感覺到讀書帶來的樂趣和幸福。讀書如此,做事也如此,至今我仍然沒有找到自己願意爲之全力以赴的事情,也我甚少涌起去尋找和探索的念頭,更遑論思考專注做事的長遠意義和深刻影響。

《讀書與做人》一書,真切地刺痛了我,向我發出詰問,讓我倍感羞愧。季羨林先生告訴我:當一個人爲了一件事全身心地去學習,不論當下如何,假以時日,定有所成。這種學習可以書本上的學問,可以是生活中的技能,可以是人生路上的任何一項攻關本領。

就如同那些在亞運會賽場上取得榮譽爲國爭光的運動健將,他們也無不是從小開始,十年如一日地刻苦訓練,最終方能一鳴驚人。此時,我再聽到新聞裏報道體育精神的激情昂揚,再看到街道上宣傳亞運召開的旌旗招展,心中也開始燃起渴望,渴望早一日見到賽場上拼搏奮戰的體育健兒,渴望再一次被他們的汗水和激情感動,因爲從他們的身上,我能夠感受到與季羨林先生同樣的簡單與執着,感受到他們爲了理想堅持不懈、全力以赴的中華精神。

而我,也將在這樣一種精神的鼓舞下,專注當下,認真讀書,利用一切條件,投入百分百的時間精力,心無旁騖,絕不放過任何一個知識卡點和難題,沉着冷靜地逐一破解。我不再與他人攀比,也不再受俗事誘惑,只念着今天勝過昨天,今朝勝過往昔,每天進步一點點,有如滴水穿石、匯沙成塔。我會懷着這樣的信念前行,因爲我的心中有了榜樣,相信這樣做的結果,那就是:在未來,我將有所成就,會爲國家和社會貢獻許多力量。

篇十二:讀書與做人作文

《讀書與做人》,這是季老在80多歲時對自己治學生涯的回憶。季老看似素簡的語言屢屢道出實言真語,給人以醒悟之感,篇篇皆好文。讀季老的書,就彷彿與這位慈祥的老人在交談,讓自己的思維得到昇華,又時刻能感受到其中的諄諄教誨。

書中,季老回憶了年輕的學習經歷,在清華就讀時,他是圖書館的常客,一有空便沉浸書的海洋中,無法自拔。後來留學德國,空餘時間也全部用在讀書上。可見季老已經把讀書當成了精神層面的娛樂消遣。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從中我也引申了一些對讀書的思考與見解。

首先,爲何讀書。學者餘秋雨曾說:“讀書的最大理由是擺脫平庸。”我喜歡讀書,喜歡在一字一句的品味中洗煉自己。

平庸者,淹沒於人羣,無所事是,我既不想平庸,故將更多時間用來讀書。一則增加知識,二則瞭解世事,提升情操。

俗話說:“書猶藥也,可以治愚。”任何醜陋愚昧,都將與智慧一併在書中呈現給你,讓你回味沉思,同悲同喜……這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確立理想信念,使人一心向學向善,擺脫低級庸俗大有裨益。

其次,如何讀書。歌德曾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這告訴我們:不僅要讀書,而且要讀好書。然而,書的內容包羅萬象:積極的,消極的,健康的,糟粕的,魚龍混珠,好壞難辨。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選準能幫助自身發展的好書,我的見解是:對於不同的人,好書的標準可能各異。只要沒有浪費閱讀時間,自己又從中受益引發良性思考,那麼它就是一本好書。

最後,學以致用,世人只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卻鮮有人知讀書真諦,古人云:“夫道成與學而藏與書。”讀書的最高境界便是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的優缺點所在,從而提升自身,學會做事,學會做人。

書,乃民族之根本,萬物之靈魂,是學習第一要事。總而言之,統而言之:做人即做文,學問即人生!

篇十三:讀書與做人作文

爲何人們要把讀書與做人聯繫起來?翻開這本書之前,我不住地想,讀書,不就是爲了使成績進步,考上好學校,有更加光明的前途嗎?

然而,我錯了。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季羨林先生在書中娓娓道來。他平靜地講述着自己一生與書的聯繫:學習如梵文在內的外語;在德國讀書十年;在清華大學唸書,甚至丟了書後的痛苦……可以說,書伴他成長,伴他在文壇的道路上,走向輝煌。

可,讀書真真的有如此大的影響嗎?

我回想起自己與書的經歷:對於看書,我向來是一目十行,只求速不求質地看完書,卻從來沒有細品其中的內容。例如讀《西遊記》,我只顧書中孫悟空與妖怪大戰的精彩情節,卻全然忽視書中吳承恩對封建王權的批判。我不禁羞鬼難當。

再看人家季羨林老先生,他認爲“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智慧寶庫,後一代人必需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智慧。讀書是事關人類智慧傳承大事。”不僅如此,他還言行合一,在求學時孜孜不倦地研讀書籍,學習外語的博大精深,即使是老年也手不釋卷,將自己珍貴的休息時間獻給讀書,“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責任,人生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承上啓下、承前啓後的責任感。”季老如是認爲。

其實,讀書,也是做人的一部分。它教會我們擁有耐心,有鑽研事實的毅力,還更教會了我們善良與真誠,勇氣與正義,能幫助我們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以更加嶄新的姿態,面對人生中許許多多的艱難與困苦,走上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

讀書,唯有讀書,才能做人,才能成爲真正的好人,偉人!

篇十四:讀書與做人作文

記得讀國小的時候,語文老師問我們:“你們知道讀書是爲了什麼嗎?”我想起媽媽告訴過我,讀書是爲了更好的做人,做一個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的人。於是我舉手回答老師:“讀書是爲了更好的做人。”但對於怎麼做人,我不是很明白。

一轉眼到了國中,暑假裏我讀了季羨林老先生寫的《讀書與做人》,被他執着的求學精神感動。老先生回憶年輕時在德國留學的經歷,那個時候很苦,但是卻阻擋不了他求知若渴的學習精神。書中寫到“魯迅先生說對待臭蟲的妙招只有兩個字——勤捉,我想我的經驗也是兩個字——勤奮。爭分奪秒,念念不忘,則必出靈感。”就是這“勤奮”兩字,是做學問的不二法門。只有勤奮努力的人,才能最後到達成功的彼岸。

在德國留學期間,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德國老師的工作態度以及異常認真嚴謹的學風。書中老先生說“所謂有心人,我理解就是有志向去學習又肯動腦筋的人。什麼方法也離不開個人的努力和勤奮。有天資又肯努力的鯉魚,經過艱苦的努力認真鑽研,鍥而不捨,一不耍花招,二不找捷徑,有朝一日必能一躍跳過龍門。做人要老實,學外語也要老實。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是啊,學習就跟做人一樣,要老老實實,腳踏實地地努力。書中他的求學經歷讓我感觸很多,彷彿感受到了他的諄諄教誨,讓我對如何讀書、如何做人也有了新的認識。

在別人看來季老先生的專業枯燥乏味,但他卻是樂在其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自己專業的熱愛,成爲他在異國他鄉努力學習的動力。平時讀書應先從興趣入手,要靜下心來讀。能夠沉浸其中,這本書必然是你喜愛的。你會跟隨作者的文筆,被書中的故事所感動,產生共鳴,進而帶動思考,有的放矢,品味書中的奧祕。

那我們要讀什麼樣的書?該如何讀書?又該怎樣把書中的哲理運用到學習和生活中去呢?首先要讀好書。一本好書能夠帶給人智慧,豐富我們的閱歷,增長我們的知識。其次要靜下心來品讀書中的要義。不可心浮氣躁,一邊想着玩遊戲,一邊隨手翻看書本,那樣是絕對學不好的。再次要學以致用。學到的知識如果不運用,跟沒有學過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要把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在平時的生活中活學活用,即所謂的實踐出真知。法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居里夫人爲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她將物理和化學知識,從理論上運用到實踐中,發現了元素“鐳”,並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

總之,讀書、學知識,就是教育我們要明事理,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媽媽從小就教育我,小樹苗只有長成參天大樹才能成爲有用之材。同樣道理,我們從小要樹立遠大的志向,不斷努力學習,才能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正如季老先生書中所說,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開卷有益,這是季老先生用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悟出來的人生道理。吾輩當自強,唯我少年郎!

篇十五:讀書與做人作文

夜深,月色透過紗窗灑下一抹銀輝,庭院寂寂,草葉沁香。

若要讀書,定當此情此景。

讀書須靜,如同做人。在不同的時候,不同的場合,人的心境會發生微妙的變化,如果你想要用心體會一本書的內涵及它所蘊含的哲理、反映的社會現象,那就必須靜下心來閱讀與分析,全神貫注地與書中思想做交流,這樣纔會有所得。做人亦如此,《論語·學而》中雲:“敏於事而慎於言。”意思是做事要敏捷,做人要慎言。很多歷史證明,一個人的失敗,都是因爲他無法靜下心來,容易被眼前的蠅頭小利所誘惑,失去了原有的平衡點,因此從雲端墜落,屍骨無存。吳越之戰,勾踐慘敗被俘,他臥薪嚐膽,蟄伏多年,靜下心籌劃復國大業,終於打敗了吳國。相反,西楚霸王項羽本是最有可能奪得天下的人,卻心高氣傲地開口:“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耳!”項羽這種務虛的思想觀念反映了他性情的浮躁和短見的政治眼光,最後終於落得自刎烏江的下場。高者之所以高,是因爲耐得住寂寞。“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清朝學者袁牧如是說。其實如果連讀書你都無法靜心投入,那更何況做人呢?

凝眉深思,讀到精彩紛呈處不禁拍案叫絕,撫掌稱歎。

若要讀書,定當此情此景。

讀書須思,如同做人。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鄭板橋也曾說過:“讀書以過目成誦爲能,最是不濟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匆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益也。”這些都表明了讀書需要思考,光消化不吸收只會導致你成爲一臺毫無思想的機器。做人亦如此,不論你的身份地位是高是低,才疏學淺或是學富五車,都要學會思、省,“三省吾身”即是做人的極高標準。思考每天我們做了什麼,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什麼事值得做,什麼人值得相信……這些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在不斷的思考中,我們待人處事會更加成熟,也就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讀書思考,是爲了更好地消化書中的內容,理解書的思想主旨,讓靈魂更上一級臺階;做人思考,是爲了能夠更好地邁向成功。

漫步書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擇其善者而從之。

若要讀書,定當此情此景。

讀書須擇,如同做人。亞里斯提卜有一句名言:能夠攝取必要營養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樣地,真正的學者往往不是讀了很多書的人,而是讀了有用的書的人。可以看出,讀書重要,讀一本好書更爲重要,這完全取決於你的選擇。讀書就如同交友,不好的書籍可能會把你戕害。所以讀書必須要學會取捨。做人亦如此,在通往成功彼岸的路上,你會經歷很多誘惑,這時,你是沉迷其中,還是坦然拒絕,也完全取決於你的選擇。讀書取捨,爲的是讓靈魂盪滌於清澈的溪流中,從中獲益;做人取捨,是爲了不再輕易迷失。

讀書與做人當真是密不可分的。讀書可以提升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可以陶冶情操,這些都爲“做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讀書是做人的基礎,做人是讀書的反饋。

古往今來,講“讀書”,就是爲了“做人”。讀書是學知識、明事理的最好途徑,其根本目的就是如何做人,做怎樣的人。明代的徐謂說“好讀書,不好讀書;好讀書,不好讀書。”這句意味深長的話讓人深思。

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是他高尚的氣節。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他不願趨炎附勢的高潔品質。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忠君報國的錚錚鐵骨。

那麼放眼歷史古今,“讀書”不思“做人”,意義何在?

篇十六:讀書與做人作文

中國有個語言大師叫季羨林的說過:“如果讀書也能算是一個是嗜好的話,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讀書。後一代的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最近,我就懷着對大師的敬仰,讀了一本季老的作品——《讀書與做人》。

這本書主要分爲兩個部分,一部分講讀書,一部分講做人。

在講讀書的這個部分,讓我頗有感觸的還是那篇《丟書之痛》,這篇文章是季老於1999年寫的文章,十多年後,我看到了這篇文章深表理解,像季老這樣以書爲命,嗜書成癖,積書七八十年,到後來積書萬冊的人。丟書之痛可想而知,那感受不亞於父母親丟了親生的孩子。

雖然“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但是假如只會讀書,不會做人,那也成不了大器。讀了那篇《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一文,便想起季老在文末批評當代人歪曲的價值觀,通過對自己生活經歷的回顧,站在人類發展的高度給出了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的最終答案——“人類發展承上啓下、承前啓後的責任感”。

這篇《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也算是警示了我們當代的年輕人,在這個大千世界中,許多事物都有存在的價值。私以爲,生命的價值就是奉獻。奉獻是什麼?奉獻就是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執着;是蠟炬成灰淚始乾的承諾;更是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囑託。其實世界上任何普通的事物都有他們存在的價值。那麼,是每個人都有其人生價值嗎?這些問題季老在文中給了答案“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讀完這句話是,其實我被這句話震撼到了,爲什麼絕大多數的人活着都沒意義呢?難道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活着不都是有價值的嗎?那爲什麼在季老眼裏,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只是一些“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的芸芸衆生?我內心有些不解,但轉念一想,確實,我們都是等閒之輩,但即使是無足輕重的尋常人,“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哪怕這份價值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每個人都認爲“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都做到獨善其身,人類的自律性就能提升到一個新高度,人類文明就能往前邁一大步!我想季老所言的“人類發展的承上啓下,承前啓後的責任感。”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篇十七:讀書與做人作文

“只是因爲在書單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名字。”就是“這一眼”,我與季羨林先生的作品——《讀書與做人》在這個炎炎暑期結下了緣分。

《讀書與做人》,顧名思義,這本書的內容就是圍繞這兩方面展開的。整本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讀書”,第二部分是“做人”,共收錄了62篇文章。其中一篇名爲《關於人的素質的幾點思考》,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這篇文章第二小節“關於人的天性”,季羨林先生用了一箇中國哲學史上始終爭論不休的問題——“性善與性惡”來引出。也是這一點,讓我思考良久。

孟子認爲:“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人之爲善,是他本性的表現,人之爲惡,是形勢迫使而非天生的本質。即使普通平凡如你我,也皆有“惻隱之心”。歷史上捨生取義、重義輕利的人更比比皆是,如富貴不能淫的文天祥,貧賤不能移的杜甫,威武不能屈的劉胡蘭……然而荀子卻提出了一種截然相反的思想觀——“性惡論”。他認爲“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都是人的天性,人天生就“好利而惡害”。左看右看都有道理,以我淺薄的短短十三載的人生經驗,委實難以分辨孰是孰非。

我剛降生於世時,張開嘴除了吃就是哭。身爲嬰兒,我自不會體貼家人,被父母精心照料纔是我的每日日常。等我再大一些,我發現家裏有不少東西是獨屬於我的,例如奶粉、玩具、圖畫書等等,因此表姐來我家時,我牢牢管着屬於我的東西,不讓她染指分毫,後果自然不美妙,領到了一份來自母親的“愛之教育大禮包”。隨着時間的流逝,我漸漸長大,一出生即點亮的“學習”技能的熟練度越來越高。我領悟了“獨樂樂”不如“衆樂樂”,懂得了“上善若水,水善萬物而不爭”,奉行着“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我覺得,不管人的天性如何,“善”是可以引導的,學習的,領悟的。它是人性中的一盞明燈,它一直都在,只不過有時暗淡有時明亮。什麼是善?季先生在文中說:“自己生存,也讓別的人或動植物生存,這就是善。”現今世界,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國際紛爭連綿不斷,令人憂慮。俄烏戰爭已經持續兩個多月,不說深受戰爭之苦的兩國民衆,就是周邊國家也未能倖免。幾日前就有新聞報道斯里蘭卡“資不抵債”,宣佈破產。而這絕不只是個別現象,還有幾十個國家在破產邊緣苦苦掙扎。

一場自2020年爆發延綿至今的疫情,一場雪上加霜的兩國戰爭,以及伴隨戰爭而來的“經濟制裁”,導致多個國家能源緊缺,物價上漲,通貨膨脹,人民生活艱難。人類爲了自身的發展,試圖“征服自然”,得到了一個糟糕的後果——環境日益惡化,與氣候有關的自然災害數量急劇上升;一些國家無限放任發展擴張的野心,不斷侵害別的國家的利益;更有一些人,利慾薰心,損害他人、社會的利益。在此,我要呼籲,要吶喊,“自己生存,也讓別的人或動植物生存”。動植物不會思考,只能“他律”,而作爲萬物之靈的人,有思想,能學習,會思考,除了“他律”更應“自律”。小溪涓涓,終成大海;小草萋萋,遍佈大地。發展與擴張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人生在世,亦有慾望和追求。每個人都是一個戰場,“放任本性”與“遏制本性”爭鬥不休,此消彼長。爲了“藍天,綠水,淨土”,願我輩少年,眼有星辰大海,胸有丘壑萬千,心有繁花似錦,靜心守志,保持初心,勇往直前。

篇十八:讀書與做人作文

一本好書猶如一位良師,更如一位摯友,不僅能夠爲我們指明前行的方向,更能幫助我們解答內心的困惑。認真閱讀季羨林老師所撰寫的《讀書與做人》,我的內心感觸頗深,在這本書中季老師用最樸實的話語探討爲人處事之道,告訴我們何謂讀書、如何讀書以及學以致用這三個時刻伴隨着我們的問題的答案。

何謂讀書?書籍是文化的載體,是精神的傳承,通過讀書不僅可以豐富我們的學識,更可以拓寬我們的視野。在這本書中,季老師也用自己的真實經歷展示了清華的讀書經歷以及德國的留學經歷,讓我們深刻認識到豐富的藏書能夠爲我們打開一扇新的大門。當書中季老師寫到自己總是會被清華圖書館豐厚的藏書所迷時,我也非常渴望自己能夠走進清華圖書館,能夠沉浸於其中認真閱讀一切我所感悟的書籍,能夠了解更多我未曾接觸過的書香世界。讀書可以讓我們與更多哲人見面,閱讀可以帶領我們跨越時空,瞭解不同時代的不同哲理,歷經時光的打磨衆多人生哲理以及學科知識更顯得彌足珍貴。這本書更激發了我認真學習的決心,我要以優異的成績爲自己打開知識的大門。

如何讀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在閱讀各類書籍的過程中也在選擇,在思考。那麼,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書籍,如何以最快速度吸收更多對自己有益的知識,季老師告訴我們一些書,需要細讀,多讀感悟其中傳承的精神與力量,而一些愉悅身心、知識淺薄的書籍則需要快速瀏覽,篩選其中重要的知識。有的放矢的閱讀可以大大提高我們的閱讀效率,同時也爲我們提供更多思考的時間,可以細心品讀深奧書籍中的奧祕。

學以致用。於書中學習的每一種方法以及道理都是爲我們今後的人生之路以及學習之路做鋪墊,因此我們不僅要讀書,要了解書中知識,更要學會將這些知識與方法合理的應用於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讀書是在思考,學習中的每一次經歷同樣也需要思考,因爲我們學習的每一科知識以及經歷的每一件事都是一次經驗的積累,都有助於我們今後的成長。季羨林老師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閱讀的書籍之多以及閱讀書籍頻次之高都讓我們難以項背,但是我們也深刻感悟到季羨林老師對所閱讀書籍的感悟之深,每一次閱讀他都有屬於自己的感悟和想法,這種方法正是我所需要學習的。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每個人都在成長,只是每個人所選擇的道路不同,而讀書爲我們提供了更多成長的捷徑。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以最快速度提升個人思想認識,積累人生經驗,學習人生感悟。

《讀書與做人》讓我認識到讀書與做人之間的密切聯繫,也讓我學會如何讀書,如何做人。

篇十九:讀書與做人作文

好書,亦師亦友

讀書和做人有着莫大的聯繫。多讀好書,長大後纔有更大的機率做個好人。《讀書與做人》是著名文學家季羨林年記錄自己年輕時的經歷,它很好地告訴我們讀書能強大自我也能拯救他人。季老先生在清華大學讀書之時,不幸遇上“九一八”事變,顛沛流離不得不前往德國哥廷根大學續讀。十年之後,回國後又跟着外語教授先後學會了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並且翻譯了很多外國名著,在當時的文壇上也是響噹噹的人物了。可是他看到當時中國國民的精神素質,很多人心術不正,利用非正當的手段競爭,於是他又選擇提筆著作,告誡人們做人要有骨氣和原則。

作爲一個普通的學生,我雖然沒季先生那麼有雄心壯志,但至少讀了他的《讀書與做人》,我明白了一個人要博覽羣書,博採衆長,因爲好書是我們邁向成功的墊腳石。

於是我開始選書讀書。開始睡覺之前讀媽媽給我準備的《史記》。一打開書我就覺得甚是有趣,有時看到十一二點都還愛不釋手。書中一個個故事發人深省,每讀完一個故事,總會讓我思索無限。慢慢地我開始做事情不再沒頭沒腦,學會了先有計劃,然後三思而後行。原來一本好書真是一個良師益友。再後來,我不滿足於《史記》一本書的口味了,我開始瘋狂讀書,幸好手邊爸媽給我準備的書多,我拿起就讀,甚至媽媽辦公室裏的國中語數英科社教科書我也讀得津津有味。日常生活中別人談到了某個話題,我也會表達自己的“高談闊論”,種感覺真是令人驕傲。《讀書與做人》中有句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直銘記在心。我想把他寫成大字,貼在書房的牆上,時刻提醒自己要不斷吸收百家之長,要博覽羣書。

有一次,爸爸讓我一個人在家做作業。可是愛動的我哪裏按捺得住性子?不自律的我開始了“瘋玩”模式:這裏畫個畫,那裏拍個球。一會兒在陽臺,一會兒在臥室,後來老爸發現了。我被訓了一頓。爸爸說:“季羨林怎麼說的?”做人要老實,既考慮自己,也考慮別人,既能自律,又能他律這一個人就算及格了”我一個激靈,恍然大悟,抓起筆飛快地寫了起來。

好書是益友,好書更是人生的導師。在我們任性,迷失自己的時候,書中的某句話或許不經意間響徹在耳邊,提醒着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要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強大。所以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多讀好書,讓我們一起遨遊在知識的海洋中吧!

篇二十:讀書與做人作文

季羨林這本讀書與做人是一個值得讓人深思的一本書。語言樸實無華,但內容精彩絕倫,看完我不禁想起章節中季羨林談人生意義與價值時說過“如果人生真的有意義和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啓下,承前啓後的責任感”但大多數人別這麼覺得,嘲笑,扯淡這是他們的評價。話雖如此,做能有幾個?

我深思着笑了,我覺得可笑,感嘆時間懂得的人太少,還是因爲無知的人太多。當你仰望星空尋找志向時要如何去尋找他,是去實踐?還是去說說。書講了季羨林在求學之路上遇到的困難,從生活中反觀了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

如何去實現志向?好說,看你是什麼志向,但無論什麼志向都是天賦+努力+機遇得到的,也許你的天賦可以告訴你走哪條路,機遇能讓你過的輕鬆一些,但努力是決定敗與省的關鍵。世上有天才,但天才所帶來的成就並不是考這天賦與機遇得來的,他們所付出的是你無法想象的。現在我們所缺失的只是努力的人,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天才。

有人會說,人生何必如此執着,舒服不就好了嗎?這種人只是看得到眼前,卻看不到以後,如同井底之蛙。蘇格拉底所言,我們與生俱來的使命就是自我認識,以及建立在基礎之上的自我完善。對自我的不斷追尋,不斷完善就是生命意義的全部內容。經過不斷的楊棄所塑造的嶄新的自我,就是一個個人獨特的生命符號。蘇格拉底說的是要把自我發現作爲人生的意義,可以多個角度想,這是件有趣的事情通過生活的實踐,平凡人的一生都沒有幾件值得紀念的事情,普普通通的人生是大多數人的生活,與其過的舒適不如去做自己的志向,去做些有意義值得紀念的事情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huati/shu/26ppo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