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四世同堂讀後感(精選20篇)作文

四世同堂讀後感(精選20篇)作文

篇一:四世同堂讀後感

四世同堂讀後感(精選20篇)作文

有多久沒翻開這種泛黃且沉重的紙質書了?有多久沒聞到翻動書頁時散發的木質馨香了?如今厚重的四大名著被壓縮成幾十頁,美其名曰:快餐書。而即時的在線瀏覽也正在取代傳統青燈黃卷式的經典閱讀,我們真正汲取到的是豐富的精神食糧,還是滿滿的油水脂肪?我始終相信:書如清茶,只有經過我們思想之水的浸潤,慢慢沏,細細品,才能在合書之時,滿室氤氳書香。

而此時拿在我手上的就是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這本書從不同角度描寫中國人的抗爭,折射了普通市民愛國之心的覺醒,反映了救亡圖存之際不同人的人生抉擇。在北平淪陷八年中,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小羊圈衚衕中各色人物的遭遇,日寇鐵蹄下黑白顛倒,暗無天日的世界,當時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人們的惶恐與懦弱,民族的精神與氣節……在作者筆下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戰爭時期的人生百態。《四世同堂》描寫的中心是四世同堂的祁家,家中四代人有着不同社會背景,面對戰爭亦有不同人生選擇。祁老太爺代表舊中國傳統文化,“他是個安分守己的公民,只求消消停停過着不至於愁吃愁穿的日子。”他只關心壽誕,關心各種節日習俗,面對戰爭,他採取“破缸禦敵”策略。初始以他以往經驗看,只存好夠全家吃三個月的糧食鹹菜就行,可並非如此,後面對日軍暴行,瘦小乾枯的老人有了一絲反抗,祁天佑處於新舊過渡時期,正直的生意人,總以“和氣生財”爲宗旨,因不忍於日本人“我是奸商”的侮辱而跳河自殺,祁瑞宣、祁瑞豐、和祁瑞全同處新文化氛圍中,瑞宣是理想與現實矛盾的化身,受長孫身份和現代知識文明雙重影響,他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日本兵佔領北平後,思想上知道該赴國難,行動上讓三弟盡忠,他盡孝,爲此他只能在家中惶惑偷生。後終於在國家危難之際,在家庭倫理觀念束縛中找尋到一絲出口,配合老三搞地下工作,表現出敢於承擔大事的一面。瑞全是激進青年的代表,少了知識分子的儒雅,多了份霸氣瀟灑,正是這些使他敢於衝破家庭的羈絆,勇敢奔赴抗日前線。瑞豐是思想被奴化的知識分子,民族危亡於他只是簡單的改換主子,他好吃懶做,甚至巴結日寇。小順兒是家中的第四代,充滿生機與活力,未來有無限可能,而妞子則成了這場戰爭的陪葬品,令人惋惜。

書中描寫了衆多知識分子形象,錢默吟與牛教授最具代表性。錢默吟是閒散文人,養花弄草,品茶下棋,但在國家危難之際,傳統文人的濟世情懷與愛國熱情戰勝了只顧個人安危的思想,在抗日戰爭面前成了英勇的戰士。年逾花甲,端不起刀槍,以墨筆爲鋒,以言語爲鏑,奔波於抗日活動中。錢默吟身上體現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方面,在國家生死存亡前,沒有個人,只有我們,沒有小家,只有大家。牛教授是個地道的學者,整日埋首書堆,苦做學問,不問俗務和政治,但仍不可避免的捲入戰爭的大浪中。他與日本人合作,出任教育局長,企圖在日本人保護下,保全性命和珍貴圖書儀器,儘管面對許多愛國人士和抗日青年的責難,但他認爲自己的行爲是在當時情況下最好的選擇。錢默吟和牛教授,同處一樣的社會環境,相似的文化背景,卻又各自不同的選擇,彰顯了迥異的人生百態。

《四世同堂》中除了描寫知識分子形象外,還塑造了人民羣衆的形象。北平城外的常二爺,忠厚善良,但面對日軍侮辱,毅然爲國家民族的面子而死。剃頭匠孫七誓死不掛白旗,被日軍活埋,仍不失自身氣節。車伕小崔一身正氣,敢於痛斥日本人的走狗奴才。相聲演員方六,被捕入獄,釋放後仍敢於諷刺日本侵略者。這些底層小市民在國泰民安時,只會關注自身生存狀況,國難當頭,毅然表現出作爲中國人的骨氣和驕傲,爲國運擔憂,以微薄力量而努力着。

小說中有愛國情懷的人物塑造的很好,但漢奸形象尤爲飽滿。在太平日子中,他們沒有權沒有勢,日本人打過來了,要改朝換代了,他們就忙着巴結。連名字都改成了日本味兒的,他們心甘情願的做日本人的走狗,無論何時都畢恭畢敬的,見到日本人都賠上笑臉,鞠大於九十度的躬。當別地有了反抗,他們惶惑不安;當中國城淪陷後,他們反倒組織各種人遊行慶祝。但他們的死不但沒能讓人感到痛苦,反而讓人覺得悲哀。大赤包在獄中都瘋叫着她是“冠所長”,冠曉荷被活埋前都對日本人卑躬屈膝。這是中國人可悲的一面。在利誘威逼,高官權勢之下,喪失氣節。這無疑是貪念作祟,以致自掘墳墓,最終等待他們的只有死亡。

掩卷沉思:想到那句古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祖國的命運和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就像祁老太爺他能用大缸暫時堵住大門,可他阻擋不了侵略者的鐵蹄;像瑞宣,他善良正直,他想保護一家人的安全與生活,可是在敵人手下,他已經意識到:“人是魚,國家是水;離開水,只有死亡。”只有國家的繁榮富強,社會的安定團結,個人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我們的祖國遭遇了多少深重苦難,跨過了多少崎嶇坎坷,如習主席言:“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列強入侵,國土淪喪。我們不曾忘卻;炮火連天,硝煙瀰漫,我們刻骨銘心。我們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泱泱大國於七十年前的戰火洗禮中涅槃重生,曾經鮮血淋漓,然後結痂、負痛、長繭,曾受過的傷都成了如今肩上的勳章,熠熠生輝。如若說祖國是棵亙古長青的參天古樹,我輩即是枝頭上新催的綠芽嫩葉。

中國夢是由千萬個個體夢交織而成的,而青年夢雖小。卻是個體夢不可或缺的力量。這些大大小小的青年夢從未孤立,而是自成一川銀河水,嵌入國人的情懷中,縱使一路坎坷多磨,卻依舊波瀾壯闊。無論是孜孜不倦的“北斗女神”徐穎,還是京劇傳承的“燃燈者”王佩瑜,抑或志在星海的少年曹原,皆爲鮮明寫照,唯有將人生理想上升爲愛國自覺,“小我”纔可增輝大我,“大我”纔可炬火不熄。

觀小羊圈人生百態,思新中國滄桑鉅變,我國已不再是山河破碎的孱弱之國,新時代的高潮迭起,民族振興之大任,仰賴每一個國人之砥礪奮鬥,因而個體雖微,誠當與國家同發展、共命運,融生命的深泉涌流於家國之浩蕩前途,點燃民族之火,綻放時代之光。

篇二:四世同堂讀後感

李琨

極白的手,會讓人聯想到什麼?是天使溫暖、細嫩、柔軟的手?還是女巫那挖人心肝、拿着滴血匕首,慘白而修長的手?憑藉這雙手,我們可以想象的空間極大,這雙手的主人既可以是面容可愛精緻胖嘟嘟的小天使,又可以是有着勾人魂魄的眼睛和嗜血笑容的女巫。亦真亦幻,讓我們無法猜測。

大赤包就有一雙極白的手,她的手上擦了有二兩的粉才變得很白。那雙極白的手,曾在藍東陽爲她當上所長道喜的時侯極傲慢地擡起了一點點,請藍東陽坐下。曾在打牌重重地摔在桌子上,來恐嚇其他牌友。曾站在院子裏指着桐芳的房間破口大罵。曾叉着腰指責冠曉荷的膽小。曾親熱地接過丁約翰遞來的“英國府”的東西……。

大赤包像一個可怖的女巫,更像一個肥大的狐狸。有着極強的變通能力,通過小聰明來爲自己謀取利益。用那雙極白的手從別人的盤子裏帶走一點又一點食物,並且越帶越多越來越貪婪,甚至認爲食物的主人總有一天會自願的把最好的一份留給自己。她總以爲是自己在利用日本人,卻不知道是日本人利用了她。可謂是機關盡反失足啊!

篇三:四世同堂讀後感

活成一束光

“1945年北京小羊圈衚衕裏,槐樹葉兒拂拂的在搖曳,起風了……”當我翻開書,眼前浮現的是那個淪陷了的小衚衕,是小衚衕中那一張張鮮活的面龐,是中華民族命運的史海浮沉。

在小羊圈衚衕裏,我看到了太多的無奈與懦弱。祁瑞宣,一個掙扎於現實與理想的可憐人,善良卻軟弱,有上陣殺敵之志,卻無法擺脫現實中一家老小的束縛。祁老人,一位文化黴爛的產物,在封建禮教中渾渾噩噩,國家存亡之際,卻想着自己的七十五壽日能否辦得更加熱鬧。

但在小羊圈中,我也看到了黑暗裏重燃的燭光。當矛盾的祁瑞宣選擇加入地下工作,當麻木的祁老人選擇與日本人拼命,我知道中國的希望被點燃了。中華民族的英雄可以舍小家爲大家,但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個民族的崛起也正是這些小市民從選擇振興祖國的那一刻開始。

在小羊圈衚衕裏,我目睹了太多人心的黑暗與扭曲。冠曉荷,一個“熟到稀爛”文化中的蛔蟲,賣國求榮,永遠訕笑着鞠向敵人;藍東陽,狠毒無恥,人中的垃圾,日本人的寶貝。大赤包、招弟、胖菊子,這一個又一個怯懦、懶惰、巧滑的社會蛀蟲,爲了一己私慾而粉飾黑暗。

但我也看到了青年身上刺破黑暗的光芒。當瑞全義無反顧的選擇參軍報國;當錢二少爺選擇與一卡車日本人同歸於盡;當高第選擇以身犯險爲地下工作換取情報,我感到熱血沸騰,一股難以言狀的力量油然而生,流淌在身體中的血,似乎要更熱更紅一些,他們爲了國家以身犯險的背影,跨越75年的歷史的長河,在我的腦海中與那些白衣逆行者的身影竟不斷吻合。同樣的時代青年,同樣的逆流而上,同樣的赤子之心,他們活成了時代中的一束光!

當我合上書,有憤怒,有感動,有悲嘆,但更多的是瑞全這一類青年人帶給我的激勵。青年人的歷史責任感,穿越時間,在我們的血脈中生生不息。抗疫路上奮勇前行的青年們,在危險面前勇於前行,活成一束束耀眼的光芒。

吾輩青年皆風華正茂,願活成一束光,伴祖國走向復興之漫漫長路,以敢於入世的心膽,見之於行動,用電光火石般的生命照亮祖國崛起的遠方。

2020年武漢的櫻花,北京的槐花相繼綻放,葉子沙沙作響,風,從未停息……

篇四:四世同堂讀後感

讀完《四世同堂》,有一種釋放感,同時也產生了一些疑問:爲什麼中國人那麼逆來順受呢?爲什麼中國當時僅在短短半年內就淪陷了大半個?答案還是在這個封建社會制度上。三皇五帝,加上舊社會的黑暗腐敗等,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深深地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老百姓。

他們膽小的只求自己平安,對國事漠不關心,這樣的人有很多。他們愚昧無知,但是我們能去怪他們嗎?爲什麼魯迅先生那麼喜愛青年?因爲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喜愛接受新事物,求進步,反傳統,想改造社會,有自己的是非觀,不會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比如老三瑞全。日侵略者佔領了北平,征服了大半個中國,卻永遠征服不了中國心。他們找來了一羣漢奸走狗,去散播什麼“中日親善”的鬼話,更加深了老百姓對侵略者的厭惡。我想在這裏說,中國不會亡,只要有一個有膽魄、有知識、又愛國的人,中國就永遠不會亡,不會被征服!北平就是個例子。雖然它被佔領了,但是還有像錢先生、祈瑞宣和瑞全這樣的愛國者在,他們是屬於中國的,只要他們在,中國的脊樑就不會彎!

只要有一個人站起來了,就有千千萬萬個人站起來了;只要千千萬萬個人站起來了,中國就站起來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瘋狂地殺了許多人,還企圖美化他們的戰爭,消滅他們的罪證,殊不知,每一箇中國人都是活生生的證據。他們殺不盡所有的中國人,只會引來更多的仇恨!看看漢奸的下場吧,大赤包在獄監獄裏得精神病而死,冠曉荷被活埋,瑞豐被特工打死,藍東陽被核彈炸死。這就是出賣中國的下場!

最後抗戰勝利了,中國人民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了中國,推翻了舊社會,創造了一個全新的中國,一個充滿了理想與實幹的中國!如果說舊中國是一個垂死的老人,已日薄西山,那新中國就是一個充滿朝氣的青年,如日中天。中國,從有記載開始,歷經過十餘個朝代,幾千次饑荒,大大小小几萬次戰爭,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看看過去,爲什麼中國會落魄到如此地步,因爲守舊的制度,千年不變的、一潭死水的“思想”。人家在那裏大鬧工業大革命的時候,中國在幹什麼?人家推翻了舊社會建立新社會的時候,中國又在幹什麼?永遠在沉睡!所幸,現在終於醒了,爲時還不晚!

如今的中國已逐步奔向小康,前途一片光明!中國的未來,將更好!

篇五:四世同堂讀後感

亂世遺老

他是被清朝遺棄的老人。

小羊圈衚衕裏,他最爲年長,一言一行都彰顯着十足的威嚴。這一帶的帶領者也非他莫屬。若非日本人無端闖入北平,他或許還安安穩穩地當着四世同堂的老太爺。

但世事又怎會如他所願,讓他風平浪靜地安享晚年呢?他“什麼也不怕,只怕慶不了八十大壽”。你能指責他自私嗎?不,他只是一個平民百姓,民族、國家相對於他的家庭,顯得那麼遙遠和抽象。北平是否淪陷,國家是否危亡,似乎都與他無關。在那人人自保的年代,他不僅能夠生存下來,還把家庭發展到“四世同堂”的局面,這於他而言便是足以驕傲的資本。

小說裏,這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因爲一場戰爭而變得物是人非。三孫祁瑞全不願在日本人的壓迫下生活,願爲抵抗侵略者作一份貢獻,悄悄離開了北平。二孫祁瑞豐對日本人言聽計從,點頭哈腰都來不及,儘管領到了教育局科長這一肥差,最後仍落得被日本人活活打死的悲慘下場。而長孫祁瑞宣呢,他同老三一樣,懷着抗敵的心,但被家庭所累,始終無法離去,只得辭去教師一職,到英國使館就職,後來雖被日本人所抓,但終是在富善先生的幫助下平安出獄。兒子祁天佑則因被日本人羞辱投河自殺。而全家最小的成員妞子在抗戰勝利當日因腸胃病而死。

祁老人那四世同堂的美滿家庭呢?戰爭真的離平民百姓的生活很遠嗎?就連小羊圈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衚衕,都陸續搬來兩戶日本人,無形中將小羊圈居民們的一舉一動監管得牢牢的。

祁老人的心又何嘗不隨一個個家庭成員的悲劇而破碎呢?在富善先生眼中,祁老人的一切都帶着地道的中國味兒,他是“代表着清朝人的”。然而,這個清朝遺留下來的老人的命運是如此多舛,如此令人憫惜。

小說結尾,祁老人的重孫女妞子在極度飢餓中痛苦死去,這無疑給了他心頭最後一下重擊——他忽地抱起漸漸冰冷僵硬的妞子,踉踉蹌蹌地去找住在衚衕中的日本人。“他們的孩子吃得飽飽的,我的孫女卻餓死了。”他掙扎着走出院子,碰見了那個住在一號院的日本老太婆。他高聲叫住老太婆,想讓她瞧瞧他的重孫女是怎麼在日本人的壓迫下死去的。但老太婆只是想告訴人們一個震撼的消息。“告訴你爺爺,日本投降了。”她用英語輕聲對瑞宣說道。這消息彷彿一個響雷忽然炸起,人們心中的悲哀、喜悅和惶惑都摻和在一起了。

剎那間,人們紛紛圍住了日本老太婆,想將壓抑已久的對侵略者的仇恨都報復在她身上。“你們打算先揍這個老太婆一頓嗎?”瑞宣一言喚醒了人們埋藏在心底的良知——是啊,她是他們的朋友,她並沒有做出對中國人不利的事情,而是始終友好溫順地對待他們。

這是最令我震撼的一個片段。一向忠厚的祁老人在妞子餓死之際挺身而出,爲受苦受難的人們道出了心聲。而那個日本老太婆,並不以自己的身份爲傲,願以善良仁厚換取與中國人民的真誠友誼。是啊,她是他們的朋友。

他是亂世中被清朝遺棄的老人,時光帶走了他的青春,卻帶不走他作爲一箇中國人的善良與堅毅。

篇六:四世同堂讀後感

在爆竹聲中捧起這本書,旁的什麼倒聽不見了。耳邊似乎響着那三七的炮聲,燈光搖曳中似乎閃現着那細長細長脖子的那可憐的妞子;那拄着柺杖的好心的李四爺;那張醜惡的綠色的倭瓜臉……不敢妄加評論,只是嘆息,只是反思,只是醒悟。

舒慶春先生以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淪陷的時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生活爲主線,真切地描繪着以小羊圈衚衕住戶爲代表的各階級人的生死存亡。他絕不是個高高在上的筆者。指尖觸着鋁字,我似乎觸到了舒先生的掌,我似乎看見了:這位老者是在泣血的寫着,寫着……

故事開篇便是祁老太爺憂心着自己將近的八十大壽,對於七七事變他可不擔心。隨着老舍嘮家常式的筆調,我認識了作隱士的錢默吟先生;文雅卻有着文人怯懦的祁家老大一一瑞宣;狡猾且不辨是非的祁家老二一一瑞豐;年輕又熱血報國的祁家老三一一瑞全;樂於助人又良善的李四爺夫婦等人物。其中最讓我觸動的是錢先生。

錢先生是隱士,不大與人來往交際,愛吟詩作詩,善畫樂飲。一杯茵陳酒,一張破字畫,足矣。但盧溝橋一聲“轟”毀了錢先生的東黎與南山。面對犧牲,這位君子,當之無愧的君子,爲自己的二兒子自豪:

“這是值得驕傲的事!我——一個橫草不拿,豎草不動的人——會有這樣的一個兒子,我還怕什麼?我只會在文字中尋詩,我的兒子——一個開汽車的——可是會在國破家亡的時候用鮮血去作詩!我丟了一個兒子,而國家會得到一個英雄!什麼時候日本人問到我的頭上來:那個殺我們的是你的兒子?我就胸口湊近他們的槍刺,說:一點也不錯!我還要告訴他們:我們還有多少多少像我的兒子的人呢!你們的大隊人馬來,我們會一個一個個的零削你們!”

翌日,面對來抓捕他的日本人,他做到了他所說的:“你們是迎着炮彈向前,我們是等着鎖鐐加到手上而不能失節。”已經六十歲高齡了,面對酷刑,他只一句:“我不會說的。”

此時,他的大兒子病死,面對好心的鄰居,他的妻只一句:“不!我的丈夫一輩子不求人,我不能在他不在家的時候……”在出喪時,他的妻一頭碰死在棺材上。所幸,他的兒媳被發現有孕。

出獄後,他只有沉默與仇恨。在金三爺(他的親家)、瑞宣的幫助下,他的身體逐漸恢復,卻在將好之際將兒媳與未出世的孫兒託付給俠義的金山爺,自己去鬥爭了。

錢先生成了當之無愧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支持着受傷的身體,作復國報仇的事”。他經歷了三個階段後成熟了自我。

他曾忘記自我,爲家人去與野獸拼命。現在,他找回了自己,找回了理想。唯一不同是,他以往懶散爲和平,現在呢,用誠毅獲和平。

反觀其他人。瑞宣一邊責罵自己無勇氣出城報國,一面小心維護着四世同堂的家;瑞豐得意地做日本走狗;招弟成了日本特務;藍東陽到快病死時仍高喊着天皇萬歲……

他們是壯年,是有知識的人。卻有誰反抗?鬥爭?但試問自己,倘若自己在那時,自己是怯弱的瑞宣還是熱血的瑞全?只怕是想做瑞全而最終只是瑞宣?盡忠由祁家老三做了,盡孝由祁家老大做了,順從由祁家老二做了。自己若當時又能做什麼呢?

如陳野求所言:“我們的文化或者只能產生我這樣因循苟且的傢伙,而不能產生壯懷激烈的好漢!我自己慚愧,同時我也爲我們的文化擔憂。”老舍藉此句話述盡了他的憂。“忍一時風平浪靜”“算了吧”“吃虧是福”在這些思想下,哪有讓人反抗的底氣呢?難道只能麻木不仁的忍下去?於是,小崔忍了,卻在臨死前才懂:只有反抗才能救自己。

但是中國勝利了。不是因爲做了忍者,而是擁有這些瑞全見的人民:“他們沒有北平人那樣文雅,聰明,能說會道,可是他們,他們,負起抗戰的全部責任;中國是他們的。是他們,把秦嶺與巴山的巨石鏟開,修成公路;是他們,用一筐一筐的灰沙,填平水田,築成了飛機場;是他們,當敵人來到的時候,燒了房屋,牽了牛馬,隨着國旗撤退;是他們,把子弟送上前線,把傷兵從戰場上擡救下來。有這樣的人民,纔有吃不飽,穿不暖,而還能打仗的兵。

有他們,“原始的”中國纔會參加現代的戰爭。”

有了這些可愛的人,纔有着用老人,婦女,孩子雙手扒出的滇緬公路;纔有雨花臺烈士;纔有毛澤東等人士出現。他們腳下是黃土,胸中是不滅的火。他們或許並不如瑞豐那般能說會道,但絕對行愛國之事,所以中國勝了。

而反觀今日青年。我們是否讓老舍先生失望了?因爲長期的和平讓我們淡了,失了那份報國的熱血,以致失了熱情,只將個人與國家分開,只顧着眼前利益,而對那方卻紅的國旗失了崇敬?將學業視做壓力,將奮鬥視作爲金錢奔走?而忘了,有國纔有家。誠實,謹慎,良善,勤儉,這些美德是否拋之腦後?理想是否成了遊魂?

我叩問自己,我羞愧!我無法否認自己的歷史的不盡知,無法否認自己的無能,無法否認自己的虛度光陰,無法否認自己以往的淺薄!我是否在無意中做了那麻木的“中國人”?

唯有奮進,唯有讀書,唯有思想與知識讓青年人成長!我認識到。我不能也不願在生活上做了瑞宣一一爲現實囚禁;我不能也不願在生活上做了招弟一一無知地被染黑,喪了良心;我不能也不願在生活上做了小崔一一在臨時前悔自已的不勇。我只願做錢默吟:平時做隱士,不問名利。一罈茵陳酒,一張書畫,詩意快活。在困苦時,憑一條瘸腿,一腔熱血,爲國爲民,執劍天涯。

篇七:四世同堂讀後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題記

不必說月下獨望洞庭湖,嫦娥悽悽涼涼獨守月宮,詩人獨自依杆前“舉杯邀明月”,也不必說黎明林江傾灑下的一抹陽光,天邊的微微紅暈,單是這充斥着溫暖而溫柔的黃昏,就叫人心曠神怡,大飽眼福。

我拿起最近正在讀的一本書——《四世同堂》。家中所有的東西都靜寂地、一動不動地呆在原處,他們懶散地沐浴在夕陽的微光。我捧着書,坐到了光線最密集的地方——陽臺,撥開書籤,翻書的聲音悅耳,然後緩慢地隨風飄走,消散在靜寂的大樓中。

樹葉在風中婆娑起舞,對立的大樓一半沉睡在黑暗中,一半甦醒在黃昏中,太陽儼然已與大自然渾爲一體,多了一絲違和感。閒了一天在家的我,沉浸在老舍先生細膩的文字中,書,也儼然與黃昏渾爲一體。

看着《四世同堂》,眼前時而是民不聊生的北平,時而是溫柔靜寂的黃昏天空;時而是監牢中被日本人折磨得皮開肉綻的無辜老百姓,時而是樓下蕩着鞦韆綻開笑臉的孩童,這兩個極端的世界,使我分不清哪是書,哪是黃昏。

我繼續讀下去,無意間,黃昏帶着它泛黃的光,透過欄杆,直直的射向地面,黃中帶着一絲微紅。微風吹拂,撩起了窗紗的一角,也吹起了人們的微笑。我竟由黃昏中,聯想到了遠方的湖面被飛鳥泛起層層漣漪,枝上築着的鳥巢中響起一些“新生命”的喊叫,天真無邪,顯然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果然,黃昏總能讓人想起美好。

我浸了,浸在了書的世界,書將我的心靈浸的純潔無暇。

我癡了,癡迷無限好的夕陽,讓世人忘記憂愁的黃昏。

隨着一頁頁書漸漸翻去,黃昏,這一篇章也漸漸離我們而去。暗了、淡了、末了、最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便是無窮的黑暗……

篇八:四世同堂讀後感

李琨

年輪,是一種特殊的符號,是大樹特有的印記,一圈套一圈,一層圍一層,年年增加。默默記錄着世事變遷,任憑雨大風吹。歷經滄桑,辱寵不驚。

祁老太爺就像是一棵大樹支撐着整個家。一大家人是他的依靠,他也是一大家人的依靠。有他在,無論發生什麼事,都有主心骨,內心都有一種依靠和鼓勵,讓他們不要害怕,勇往直前。

祁老太爺從小就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戰爭,對於他來說,戰爭不只是恐懼,更多是未雨綢繆。他堅信在皇城根底下,三個月什麼事都不會解決。他早已不害怕戰爭,只想過好自己的日子。北京老胡同裏的人,生來就是謙卑有禮,祁老太爺歲數大了更是深知這一點的重要性,對衚衕裏的人,無論是喜歡還是不喜歡都是很有禮貌,對和白長來的兩個“便衣”亦是同樣,不表現出自己內心的想法,這也是祁老太爺最大的智慧。錢家出殯時,他只是站在街門口,望着擡走的棺材,目送着他們離去。

祁老太爺臉上的第一條皺紋,每一個人生的智慧,都有是他的年輪,他永恆的印跡。

篇九:四世同堂讀後感

《四世同堂》是中國著名作家老舍的長篇小說,它講述了住在“小羊圈”裏祁瑞宣一家人在北京淪陷時期內平凡而又不甘於平凡的一段生活。

祁瑞宣是一家之主,爲人寬厚溫和,但還有中國人的血性,他在北平剛剛淪陷的時候,將自己的三弟送出去抗戰,並且告訴學生和街坊們,中國沒亡國,他就像黑暗中的一顆星星,雖然不是很亮,卻能帶給人希望。

錢默吟是一位詩人,因爲他的二兒子仲石摔死了一車的日本兵而遭到了日本人的毒打,回來後,變成了一位愛國詩人,他整日不斷地奔走,遊說更多的年輕人加入抗日的隊伍。

冠曉荷,一個徹頭徹尾的漢奸,每天想的只是如何升官發財和一些佔便宜的瑣事,靠着出賣身邊的人和事賺取些許蠅頭小利。

這三個人,性格迥然不同,其實這就是老舍先生總結的中國人的三大性格種類。如果中國都是像祁瑞宣這樣的人,那麼日本人入侵北平就是偶然事件;如果中國人都是像錢默吟一樣的人,那麼中國決不可能被日本侵略;如果全都是像冠曉荷這樣的人呢,中國是必然要滅亡的。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應有的血性,變得像綿羊一樣軟弱,任人宰割,那它註定是不會長遠的。但在整本書中,這段描寫給我的感觸最深:“他看着自己的一雙手,一雙白軟的手,他苦笑了一下,這樣的手是打不了人的。”這句話讓我看到了中國人軟弱的性格,這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但接下來的他們祁瑞宣和錢默吟做做的事情卻大出我的意料之外,在隱忍的同時,卻憑着自己的一腔熱血,默默的做着潛移默化的反抗,在周圍中國人的心中種下一顆反抗的種子,點燃一盞希望的燈火。這纔是中國人的血性所在,中華民族長存的血性所在。

篇十:四世同堂讀後感

“休對故人思故園,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這是蘇軾的《望江南》中的一句。這首詞描寫了清明時節,作者卻不能返鄉祭祖的一種遺憾的情感。因爲有句俗話說:“有根纔有家。”可是有一羣人,他們卻爲了自身利益,不惜“忍辱負重”,甚至出賣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最終自取滅亡。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長篇小說。小說中描繪了抗日戰爭中北平人民的艱苦生活。這本書讓我知道了戰爭的殘酷,其中有許多人物,如祁瑞宣,祁瑞豐,錢默吟先生,冠曉荷等,他們每個人物都有十分鮮明的特點。但要說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祁瑞宣了。

祁瑞宣是祁家的長孫,是祁家的“當家主父”,可以說是上有老下有小。他的身上有一種令人欽佩的愛國情懷,寧可被日本人捉進監獄,也不會向黑暗勢力低頭,甚至甘願吃就算是貓狗都不願吃的東西,也不願給日本人做事而衣食無憂。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種民族氣節,一種不忘根的民族氣節,一種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祁瑞豐雖說是祁家的次孫,可是他和大哥瑞宣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瑞宣勤儉樸實,謹慎小心,老成持重的讀書人。瑞豐則是個看重金錢利益,大肆揮霍,好吃懶做的花花公子。爲了利益,出賣了國家和民族,做了漢奸。我十分厭惡他這種“忘根”的行爲。

可是,想着想着,我不禁慚愧起來。我想到了外婆,她老人家70多歲了,外公去世後她一直一個人住,有什麼事不麻煩媽媽,總是自己想方設法解決。爸爸和媽媽因爲單位工作忙,即使外婆家就在單位旁邊,也不能常去看看,所以媽媽對外婆總懷着愧疚,一年也只能見幾次面。可我總對外婆不理不睬的,甚至還說外婆土,俗,一直到上中學後,有時我想見外婆都沒有時間,現在我一見到外婆總會有說不完的話。一會兒是班上的趣聞,一會兒是在書上看來的笑話段子,聊天說地不像祖孫,倒像一對朋友。

人,無論到哪兒,都不能忘本,忘根,不能忘記在你身後爲你默默付出的人。不能在後悔中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篇十一:四世同堂讀後感

大我和小我在本質上有很大區別,關於大我就是捨棄自己的名譽或一些好處去做更重要的事情;小我就是隻顧自己的名利,不關心國家安危,民族存亡。

我很佩服《四世同堂》中祁家三孫子瑞全,他的心裏十分矛盾,他十分眷戀自己的愛人與兄弟家庭,卻有十分想爲國效力,上前線殺敵人,他的內心十分混亂,可是經過抗日救國和妻子兒女家庭對比後,他毅然選擇了抗日,選擇了“大我”。

可是有人會爲了眼前的生活與名利去向人屈服,投降。比如冠家的冠曉荷,他就爲了討一個小官而就輕而易舉地向剛剛攻破自己國家首都的敵人屈服。他就爲了圖眼前的一點點名利和一小筆錢就去和小日本而打交道,當漢奸。他不應該沒有這種保衛國家的精神與氣概,愛國之情應該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有的,我們不應該被敵人威迫利誘嚇倒,不要被金錢和名利所迷惑,盲目地去選擇“小我”,而不去做或想更重要的事情。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天使和魔鬼的結合,要對比“大我”和“小我”,而不是爲貪圖地位金錢而拋棄家人,背叛祖國。

大我和小我在人性的角度上來說似乎會永遠抗爭下去。但其實不然,要是自己做每一件事時都思考一下結局與後果,那大我就一定會佔上風,就不會有因個人名利而背棄祖國與家庭了。

篇十二:四世同堂讀後感

提起沉默,我們想到什麼?或許是老實,勤懇。或許是莊嚴,凝重。亦或者是無作爲,不抵抗……。這種“無聲的表達”可以爲我們傳遞許許多多,有時甚至於遠勝言語。

在亡國之際,祁瑞宣等有知識,有良心的人沉默了。他們雖然對國事密切關心,可在行動上,他們總差了一截,而空有無力的嘆息。這是可怕的沉默,無作爲的人是軟弱的,可笑的——空談的政治家們總不會有輝煌的政績。可這樣的沉默又是自然的,因爲他們無可如何,總不能拋下必須要守護的人,他們被迫如此,猶豫彷徨。像是籠子裏的小鳥,雖然嚮往藍天,可卻無能爲力。

天安門前,成千上萬的學生選擇了沉默。日本人如此侮辱他們,可卻無人出聲——誰教人家的槍炮正埋伏在四周,隨時開響呢?誰教人家打了勝仗,佔了北平呢?日本人以勝者的姿態,要他們幹什麼?要他們辦慶祝會,可辦的是保定陷落的慶祝會!學生們也被迫沉默,他們沒有法子,而只能呆呆地立着。但這也使臺上開會的“傀儡”們,無地自容,只慚慚地開完了會,就快快得退場——沉默也成了學生們的武器,是最無力,而又最現實,最強力的……

“沉默是恥辱的外衣。”

沉默是可憎的,在那個共抵外辱的時代。如果沒有人站出來,砸死一車的日本鬼子,或往鬼子們中間仍一兩顆手榴彈……那麼這個民族便沒有了血性,而成了一隻任人宰割的肥羊,被羣狼飲血,扒皮,卻永遠不會哼唧一聲。民族鬥爭不會成功,也不可能成功。

沉默是可恥的,在疫情當下的中國。有多少人爲了一己之私,面對自己或家人的病情,選擇沉默。當人們穿行在形形色色的人羣中時,它是可怕且致命的。

沉默又是光榮的,當“寧死不屈”的錢詩人被日本兵擄去時。他就是被打得精神失常,嘴裏也不斷重複着:“我沒什麼可說的!你們打吧,你們打吧……”他成功了,他堅持到了最後,沉默到了最後……

沉默因人而異,它的作用視情況而定。它可以使人崩潰,也可以充分體現一個人的氣量,胸懷,和勇氣。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在這個特殊時期,你會選擇“沉默”嗎?如果選擇呢,又會是什麼方式呢?

篇十三:四世同堂讀後感

在北平被日本佔據的八年中,城中的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有些平日裏從不招惹麻煩的人被無端抄家,有些窮人在大街上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捕,甚至那些因吃“共和麪”而壞了肚子的人,都被一股腦兒地抓去活埋,還美其名曰“消毒”。

這些事情,都可以在老舍的《四世同堂》中看到。書中的小羊圈是北平的縮影,裏面各戶人家的興旺與衰落往往與整個北平相對照。北平淪陷不久後,小羊圈裏就出了事。冠家的人爲了討好日本人,在他們心中留個好印象,把日本軍官帶到錢家,誣陷錢家的兒子子就是殺了一車日本人的那個人。錢家被抄了,錢先生被捕入獄。在之後的幾年中,拉車的小崔、唱戲的小文夫婦,通通被扣上了過激分子的帽子,先後被處決。

在小羊圈裏最德高望重的祁老人,日子也不好過。祁老人的兒子是一個掌櫃,因被替了店中夥計的“罪名”,就抓去當作“奸商”遊街。之後,他因無法承受這種侮辱,跳河自盡。在抗戰即將勝利之際,妞子,老人的重孫女,也因疾病離開了這個世界,來不及感受勝利的歡樂。

冠家在出賣了錢家後,逐漸被日本人所重用。冠家的大太太,大赤包,在官場上使盡手段,取得了所長的職務。二女兒招弟跟着母親,一天到晚只知玩樂。除他們以外,還有藍東陽這樣的人,他們用出賣人命換來的錢享受,用自己的權力從人們手中榨取更多的錢。但這類趨炎附勢的人,最終沒有好下場:冠家被自己最信任的日本人抄家,藍東陽前往日本後被原子彈炸得屍骨無存……

小羊圈裏幾乎每戶人家在這八年中飽受戰爭帶來的痛苦,這是老實人的悲劇,是窮人的悲劇,也是漢奸的悲劇。

但是,在這個時代中,也有那些暗中反抗的人。錢先生出獄後,家中早已沒了親人,他邊開始準備復仇。他鼓勵人們反抗,鼓舞年輕人出去革命。祁瑞全,正是在他和大哥的建議下出了城;而冠大小姐高第也成功擺脫了家裏對她的束縛,在做特務的同時也不斷替錢先生收集情報。

篇十四:四世同堂讀後感

《四世同堂》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它是老舍先生寫的最後一部作品,也是分量最重的一部著作,可以說是“最老舍”的一部。《四世同堂》是以小羊圈衚衕的祁家做爲核心,寫下了日本統治下的北平,那兒的人和事已經深深地映入老舍心中,怎麼也揮之不去,一個真真切切的老北京就在老舍的筆下,鮮活的展現出來。

書中祁家太爺的長孫瑞宣是一個愛國的人。他愛國,想爲國家效力,他想去抗戰,他認爲自己有能力,理應爲國家做點兒什麼。可是,瑞宣又是家裏的長孫,是要成爲四世同堂的祁家頂樑柱的,瑞宣要顧家,要成爲祁家的主力。在這兒,體現了瑞宣的“孝”,他雖然愛國,可是爲了整個祁家,他只能選擇留下。同時,在瑞宣的身上,也有“忠”的存在,他有一條底線,就是不給日本人效力,不要日本人的錢。他支持瑞全去抗日,爲國家效力。

瑞宣在北平成爲了一個參與地下鬥爭的積極骨幹,一心一意爲國而堅守小羊圈的百姓,他顧家,也爲國效力,“忠”和“孝”在瑞宣身上都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

《四世同堂》裏的人物,都被賦予了鮮明的性格,一個個人物成功的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活生生的老北京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翻開這本書吧,去欣賞一個不一樣的老北京。

篇十五:四世同堂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叫《四世同堂》,是由老舍寫的。從其中一組矛盾的心理刻畫,我自己產生了一些聯想。

其中主要寫的事是瑞宣在一間教堂工作,但在他的家鄉淪陷後,那裏的竇神父的驕傲和看不起中國的態度而引得瑞宣十分生氣,當天就讓人告訴竇神父,他不去那裏工作了。後來,他的內心就在不斷地糾結,但經過一番掙扎後,尊嚴還是戰勝了飯碗,證明了他選擇得很正確。

但與他不同的是,我的選擇錯了,這讓我不禁十分後悔:寒假來臨時,我們的社團還要繼續進行集訓。第一天結束後,我們都十分地疲憊和口渴。我心想,第二天別去了,太辛苦了。第二天我果真沒去,但我正好路過學校,當我聽着隨風飄來的音樂時,我就坐立不安。我又是多麼想回到同學們的身邊,一起訓練啊!這次我不去,又該落下多少知識啊!漸漸地,我的不安佔據了上風,我十分後悔。

如果一個人在做一件重大的事情時,心中一定會或多或少地衝突。如果心中沒有任何疑義,執行者一定不會有情意。

篇十六:四世同堂讀後感

5月4日,我讀完了老舍的一部長篇小說——《四世同堂》。

我覺得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是一部集民族觀、愛國、忠孝等思想融爲一體的鉅著。小說主要描繪了北平城八年淪陷中,以四世同堂的祁家爲核心的六十多個藝術形象的榮辱浮沉、生死存亡。在衆多的人物中,有不懼生死的愛國志士,有可愛可敬的底層百姓,也有無恥賣國的漢奸走狗……

下面,我要寫寫我對衆多人物形象的感受。

忠孝兩全的祁瑞宣

瑞宣是一個內心極其矛盾的人。他極爲愛國,“是個有些知識與能力的公民”。因此,他常常想逃出北平,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想“爲國家做點什麼”。而另一方面,他是祁家的長孫,是支撐祁家四世同堂的頂樑柱,他不得不留下來掙錢養活全家老少。

但是,他有一條不可逾越的底線——不管家裏有錢沒錢——絕不給日本人做事!此外,他還幫助許多有志向的人走向了愛國的道路:全力支持老三瑞全離家抗戰,援救抗日軍人王排長,說服棚匠劉師傅逃出北平……逐漸地,他成爲地下工作者的積極骨幹,也做到了“爲國家做點什麼”的理想。

在他身上,忠孝真正地得到了兩全。

充滿愛國豪情的錢默吟

錢詩人的兒子是開汽車的司機。他摔死了一車日本人,自己也同歸於盡。錢先生自豪地說過:“只要他們捕了我去,我會高聲告訴他們,殺你們的是錢鍾石,我的兒子!”這是何等的自豪!

錢先生在被捕入獄期間,受盡了折磨、受盡了侮辱。但他爲了民族的氣節,不畏生死、凜然不屈。面對日本人的威逼利誘,他只咬牙重複着一句話:“打吧,我沒的說!”

樸實善良底層百姓

可愛可敬的底層百姓們,在八年的煉獄中,去掉了中華文化的迂腐之處,靈魂得到了洗禮。

你看:

一向逆來順受的祁老太爺,也敢在特務面前挺起瘦而硬的胸膛,將生死置之度外;

原本恪守封建孝道,只把廚房當成世界的祁大嫂,也敢在民族敗類面前昂首挺胸,對他們說“不”;

老實本分、敦厚慈祥的祁天佑,也因日本人的侮辱,覺得丟盡了臉面,跳河自盡;

出自漢奸家庭的冠家大小姐——高第,不堪於父母們的無聊、無恥,最終成了無數抗日青年的一員……

無恥賣國的漢奸

對於漢奸,我實在是“佩服至極”。

賣國求榮的“天字號順民”冠曉荷,最終被日本人活埋;

殘忍殘暴無恥的藍東陽,在日本本土被炸成了碎片;

幻想有錢有權有勢力的胖菊子,只落得了在最下等的窯子賣肉度日…

這些人爲了金錢、勢力不惜一切地諂媚,毫無羞恥感,不知道什麼是民族、國家,最後只落得了這種下場。這是不是“惡有惡報”呢?

篇十七:四世同堂讀後感

陰慘的夜,昏黃的燈火,匍匐前行的老人,所有這些構成了一幅令人畢生難忘的畫面。

筋疲力盡的老者,在原地不過歇息片刻,便再次頑強地擡起了手——那是一隻怎樣的手啊!青紫上面疊加了青紫,傷痕上面疊加着傷痕,尋不出哪怕一塊完好的皮膚。自1931年從東部島國飄洋過海而來的異邦人們,口口聲聲宣稱熱愛和平,反反覆覆強調自己願意幫助中華民族——瞧吧,這雙手便是他們“和平”而“友好”的饋贈!

審訊、哀嚎與嚴刑拷打,早已用鮮血迷了他的心;錢老者僅憑着本能,在小羊圈中向他曾稱之爲“家”的地方爬去。忽然有一道光灼入他習慣了牢房裏黑暗的眼,感覺陌生又熟悉。他發覺有些人聲急急地響着——“親家,我!金三!”“錢伯伯,我!瑞宣!”——卻聽得不太真切,於是只當是獄裏那些整日亂吠的走狗。錢默吟任由那些人擺弄,沒牙的口半張着:“打吧……我沒話說!”依稀有溫而甜的水流注入他充血的喉口,錢老人漸漸明白起來——他已然回到那些可親的鄰居們當中。不過,說到鄰居,就不得不提起出賣同胞的敗類冠曉荷!錢仲石——一個平凡的中國人,在一顆愛國之心的驅使下,舍着性命做出一件頂英雄的事,但他的父親錢默吟卻因此被另一個“炎黃子孫”冠曉荷用作了討好敵人的獻禮!憤怒支撐着錢老人站起來,牽引着他腫脹發黑的赤腳,讓它們帶着他走進冠家;詩人的本性促使他以極溫和的語氣表達出自己對冠先生以及讓他獻媚的敵人的不齒——即使懷着極激憤的心情。不過錢默吟很清楚地知道,那個連一隻螞蟻都不忍心傷害的詩人,早已在侵略者的折磨中死去了;仍活在這世上的,只有一個決心在消滅日寇中了此殘生的老人。

將長子撒手人寰後留下的孤兒寡母託付給親家後,日本人以這些人威脅他的可能向錢先生吹起陣陣絕望的風——畢竟他自知幹這一行無異於在刀尖上跳舞;但他不會更不能放棄自己的使命,世間既是一片混沌,就要有人來開天闢地!何況,當下已有越來越多的人敢於接過盤古的大斧了:表面上無喜無嗔的明月和尚替他傳遞信函,並允許他住在廟裏;冠曉荷歌女出身的二太太尤桐芳毅然把手榴彈投向戲臺下一衆日軍將領,與他們同歸於盡;自幼被父母荼毒的冠高第主動投奔他,願爲抵抗侵略者做一份貢獻;祁家三子瑞全以革命黨情報工作者的身份迴歸,用雷霆手段遏扼殺了衆多東洋走狗的囂張氣焰;連瑞全的大哥,往常因顧忌家人安全而委曲求全的瑞宣也放開膽加入地下工作。他堅信這些勇敢的人終將以他們英雄的舉動,燃起點點星火,匯入燃燒在神州大地的反抗之火——這火正是他的次子仲石、奇女子尤桐芳、以及全國各地的烈士用生命點燃的!千千萬萬的火星能聚成火苗,千千萬萬的火苗會合爲烈焰,千千萬萬的烈焰將匯入火海——那浩浩湯湯、無邊無際的熊熊燃燒着的火海呵!那些披着人皮的怪獸,那些爲怪獸奔走效勞的喪家犬,終究逃不出中華兒女用血和淚燃起的火海——他們逃不出的!而一些違背本心臣服於野獸們的投降者,也只能隨着主子一同潰爛;不信瞧瞧這時的野求——瞧他那身破衣爛衫,瞧他那樣形銷骨立!

這是他第二回入獄了——前一次是爲了兒子的壯舉,這次卻是由於他自己在做的事了。然而,這次錢老人身邊多了一個特殊的“獄友”:他那連名字都未取好的小孫兒,想來野獸們是要以孫子給他施壓了。既然如此,在救出孩子的方面費再多心思也必定無益。於是每每他與孫兒會面時,都一心關注如何教育孩子。最初他擔憂這孩子的思維已經開始被奢靡的生活腐化,瞭解到兒媳常常教孩子說“打倒日本鬼子”後,這點憂慮倒是化解了。因此他拿出當年給孟石、仲石哥兒倆開蒙的耐心,教孩子讀書寫字——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如何做人。日本投降前夕,錢先生覺得該給孫兒定個學名了。

“爺爺給你起名叫‘仇’,好麼?”

男孩的小臉皺成一團,他總覺得這不是什麼好字。錢老者見到孫子這般反應,不禁失笑:日本侵略中國的深仇大恨固然不該忘,但這點是孩子的母親乃至外祖金三爺都能向這孩子灌輸的;而他理應賦予孫兒一些別人所不能給的東西——比如,警醒這孩子不被仇恨矇蔽雙眼,一心向善。

“那不如叫你‘錢善’吧,‘上善若水’的‘善’。”

他欣慰地看着歡悅的笑容重新出現在小孫兒——錢善臉上。

篇十八:四世同堂讀後感

那年的北平,硝煙四起,顛倒是非……

八年的抗日,給全北平的人民帶來了什麼?匱乏的糧食,破舊的物品,還有無窮無盡的欺壓與打罵。對他們來說,所謂的尊嚴不過是奢侈品而已。看着猖狂的漢奸,無人阻止,看着兇蠻的日本軍,無人抵抗。爲什麼?因爲他們是北平人。長期以來的古老文化,長期以來的封建思想告訴他們,不需要拼,不需要見血,戰爭一定會過去。是這樣嗎?持續了整整八年的抗戰,全國上下無數鮮活的生命,整個北平滿目的瘡痍,徹徹底底否定了他們的想法。

瑞宣,一個典型的北平人。他有思想,有追求,更有拳拳報國之心。他是個文化人,能看透國際的局勢,也能看透中國的危險。面對日本軍和漢奸的無理取鬧,他會憤恨,會難過,但他不會做任何事情來阻止。他恨自己。他恨自己的懦弱,由於家庭的羈絆,他不能放手去幹守衛國家的事情。他勸說了老三瑞全,也勸說了劉師傅,他們都能夠出去闖蕩,而他不能。他只能面對着北平的種種苦難,獨自在家嘆息發呆。他,不敢拼。

另一個例子,錢默吟。一個熱愛書畫、熱愛花草的老人,也是一個連螞蟻也不忍踩死的老人。與瑞宣一樣,他也清楚地知道北平所處的困境。他下過牢,被拷打過,更能看透日本的奸詐與狠心。他做了,即使自己年老力衰。他分發傳單,號召北平人團結起來打倒侵略者;他整日奔走,遊說年輕人加入抗日的隊伍。他爲自己的兒子驕傲,因爲他有勇氣與日本人同歸於盡;他也爲自己驕傲,因爲他爲戰爭勝利獻出了自己微弱的力量。他,拼了。

拼與不拼,一字之差,卻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應有的拼勁,只會像綿羊一樣軟弱,任人宰割。那是註定不長遠的。不拼,是那時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也是這種觀念使近代的中國受到這樣大的侮辱。像錢先生這樣的人,是中國人希望燈火的點燈人。只有毫不畏懼的去拼搏,纔是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應有的血性,纔是一個有底線、有骨氣的中國人。

拼到底意味着什麼?如今,拼成了現代中國的代名詞。學生們在書海中拼,醫生們在手術檯上拼,工人在生產線中拼……拼固然累,需要付出大量的代價,但是隻有拼,才能實現人生的意義,體現人生的價值。每個人都有追求,每個國家也有自己的追求。但追求不是像瑞宣那樣想想就能實現的。他有愛國之心不錯,但沒有付諸行動的追求都是一場空。而拼,就是實現追求的最好辦法。以前中國人不拼,所以中國落後了,所以中國的領土被其他國家侵略了;而現在中國人拼了,所以中國站起來了,所以如今的中國正慢慢領先全球。

作爲一名中學生,我們也應該拼。而我們最應該拼的就是學業。許多同學都像瑞宣那樣只做空頭功夫,在腦子裏想着要做多少多少題,看多少多少書,卻不拼,不付出真正的行動,看到電腦手機依舊不講原則地玩,這樣怎麼能學好?我們應該像錢默吟先生那樣,盡全力的去拼。只有拼,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與滿足。

拼還是不拼?拼了!

篇十九:四世同堂讀後感

“少年志則國志,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自由則國自由……”這篇《少年中國說》之所以能被多少人爛熟於心,永遠流傳,是因爲青年們,無論在哪個國家,在哪個時代,都是最耀眼的存在。少年既是國家的棟樑,也更是整個時代邁向未來的新生力量。

今天的我們,仍應當抱着一個個金燦燦的夢想,義無反顧地衝向時代的前方。

《四世同堂》中,祁家老三就是這樣一號人物。當全城的人都惶惑不安的時候,當還有人被家庭事業所累,舉棋不定時,是他這一類人物,憑着愛國的決心和年輕人所特有的衝勁,率先投入戰鬥中去。這樣,他在戰場上儘量地散發着光與熱,就算犧牲,也抱着一顆赤子之心,也是光榮的——正如錢家的大少爺,那個砸死了一車日本人的英雄。

有人說,是時代選擇了他們。如果清政府不閉關鎖國,如果當時的中國能更加富強……但是睜眼看看吧!即使有了中國如今的強盛,青年們不也正活躍着嗎:抗疫前線,多少年輕人毅然決然,告別家鄉,告別親人好友,共同“戰役”……

無論在任何時代,都不乏有滿腔熱血的年輕人,也永遠不缺給我們展示的舞臺。

有人說,人終會老去,固有一死。但年輕究竟是什麼?是肉體上的嗎?不是。年輕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敢拼的精神。像屠呦呦,袁隆平這些泰斗們,不也正是因爲保持着“年輕的心”奮鬥至今,才能獲得成就,爲祖國增光添彩的嗎?袁隆平爺爺和屠呦呦奶奶已經89週歲,可他們依然年輕。而他們身上這種黃金般的精神,將在下一代身上得以繼承,成爲國家永遠的財富。年輕人的埋頭苦讀,中年人的發憤圖強……這樣的精神無處不在,推動着國家的發展。

錢先生就算被逼瘋,也不願賣國,他年輕着;金三爺不怕權貴,痛打賣國賊,他年輕着;祁老太爺遭受欺壓後忍無可忍,要向日本人討一個說法,他也年輕着……可是冠曉荷,他打心眼裏老了,像秋天裏瀕臨飄落的樹葉,毫無生氣可言,更別說蓬勃了。他,一個30出頭的人,卻活成了毫無價值的模樣。

這個國家,現在,正緊緊的握在我們“青年”的手中。當我們去奔跑,去呼號,去奮鬥的時候,國家富強的未來便不再縹緲,而變成了理所應當。我們會宣告一個時代的終結,也自然會迎接新的時代,新的篇章。

那麼,既然這樣,爲什麼還不向上呢?

篇二十:四世同堂讀後感

“勝利是戰爭的結束,然而卻無法起死回生,也無法使瀕於死亡的人不死。”

——《四世同堂》

當戰爭來臨時,我們應該做什麼?是不知恥辱地向敵人屈膝做走狗?還是堅決抵抗寧死不屈做亂世英雄?亦或是默默無聞,在水深火熱中活着?每一個選擇,都關乎人生,《四世同堂》,會將戰爭中每一個選擇都完美呈現在世人面前,呈現那一段崢嶸歲月。

《四世同堂》,講述了一條叫“小羊圈”的衚衕中的人情世故,以祁家、冠家、錢家爲線索,重現了日本人佔領北平後民不聊生的情景,“小羊圈”中的每家住戶都代表了各階層人民在戰爭中的生死存亡與榮辱沉浮,也無情地揭露了日本人的兇殘和招人憎惡的品質。

老舍先生,還寫過《駱駝祥子》、《茶館》等小說,我們不難看出,老舍先生筆下的人物都非常有趣,極其個性生動,有很多地方語言的特色,使人妙趣橫生。他的文字樸素卻又凝練,就像一條河流,時而潺潺流動,時而水流湍急,他的文字中包含着極其濃郁的生活氣息,使人感到不那麼陌生,讓讀者感同身受。

《四世同堂》中有許多遺憾:祁天佑多麼老實的一個人,又多麼善良的一個人,卻被日本人當做奸商,在大街上當衆羞辱,投河自盡;妞子,即使是一個小孩子,但她身上也有着不凡的品質,從她的眼裏,我們可以看到她的自尊,她的堅強,寧死也不吃日本人給的食物,最終因急性闌尾炎而去世……

同時,那些漢奸走狗們都得到了應得的報應,“善惡終有果”,他們爲了權利,爲了錢財,不惜放棄尊嚴,忘記國家,而去巴結日本人,他們就算給日本人當狗,也極其願意。

“亂世出英雄”,像錢先生,祁瑞全這些爲國家效力,不肯向日本人屈辱求和的人,是多麼偉大,他們下過監牢,受過毒刑,但心中卻依然有着祖國,《四世同堂》中,就謳歌了許多這樣偉大的人。

讀這本書時,我真的融入進去啦:當保定,太原陷落時,我着急;當我軍打退一次日本人時,我興奮;當中國快淪陷時,我擔心;當日本人投降了,我開心到了極點……

讀完《四世同堂》,看完那一段屈辱歷史,翻過那被佔領八年的北平,我又想起了一段振奮人心的話:

“生如螻蟻,當立鴻鵠之志!命如薄紙,應有不屈之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51oqv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