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原創專區 >精選 >

什麼的文化作文(推薦11篇)

什麼的文化作文(推薦11篇)

篇一:什麼的文化作文

什麼的文化作文(推薦11篇)

盧溝橋裏的文化

“文化開啓了對美的感知”文化是美好的,是令人動容的,盧溝橋裏的文化亦是如此。

假期,父母帶我去盧溝橋遊玩。到了那,以近黃昏,夕陽西下,我站在橙紅的天穹下欣賞美景,只見,盧溝橋兩邊佇立着形態各異的石獅子。它們有的齜牙咧嘴,有的腳踩繡球,還有的怒視前方……它們像是盧溝橋的守護神,鎮着這座橋,盧溝橋又鎮着永定河,保護着一方水土。紅色的光線照在石獅子身上,顯出幾絲威嚴,雄偉。走在盧溝橋上,我微微彎下腰,目光直視石獅,看着這巧奪天工的技藝,我感受到古代人民的無窮智慧,不禁讚歎:這些石獅子真不愧是盧溝橋裏寶貴的文化!

夜幕降臨,我和父母一同觀賞盧溝曉月:擡頭,皎潔的明月如玉盤一般掛在黑藍的幕布上,被幾顆閃爍的“鑽石”點綴着,月光如銀,撒落在我身上;低頭,河水波光粼粼,微風拂過,河面掀起點點漣漪,樹葉沙沙作響,河邊的蘆葦微微搖晃,而我站在盧溝橋上,爲這美景陶醉,癡迷。如今,每逢中秋佳節,盧溝橋都是人們熱門的打卡景點,而欣賞盧溝曉月變成了盧溝橋裏不可或缺的文化。

臨走時,我不經意間回首,目光落向莊嚴的石獅,思緒飄到了遠方。那是1937年7月7日的夜晚,日軍使詐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我彷彿看到了無數革命先烈在這座橋上拋頭顱,灑熱血,與日寇殊死搏鬥的情景。我彷彿看到了佟麟閣副軍長被機槍射中腿部仍指揮29軍奮勇殺敵的場景。他帶部隊與敵人從拂曉激戰到中午,最終壯烈殉國,心中十分悲痛。看着眼前一個個挺直脊樑的石獅子,敬意與感動油然而生,因爲,它們象徵着有寧死不屈,高潔傲岸的骨氣的無數中國人!而這種氣節也代代相傳,成爲盧溝橋裏令人動容的文化。

盧溝橋裏的文化使我讚歎,令我感動,這些文化定會繼續流傳下去,讓一代代人欣賞美景,傳承精神!

篇二:什麼的文化作文

書法裏的文化

晉陶淵明著有《桃花源記》一文,其中的仙境有曰“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雖然這世上不曾有什麼仙境,但我卻暢遊於水墨世界之中,領會其文化氣息。

初次接觸文房四寶時,我還是一個懵懂的啓蒙兒童。那時,幼兒園的書法老師千篇一律地教我們寫“永”字。那時,我就非常不解,心想:“老師爲什麼一直反覆教我們'永'這個字?難道世界上就只有'永'字嗎?”有一次,我將這些問題一股腦兒地倒了出來,但老師只是笑而不答,並用狡黠的目光看向我道:”你還小,不懂!長大了,你就明白了……”後來我才知道“永”字包含了點橫、豎鉤、橫折、撇捺等基本筆劃,是楷書之根本。這是書法裏的文化,它告訴我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練習時,我經常會出現以下情況:當我用的力度輕時,寫出來的字就像一道淺淺的痕,根本不成形;當我又加重力度時,紙上一片黑,甚至像刀一樣刮出一道深疤;力度中等時,終於將字寫成了形……當我讀了《中庸》後,我才明白,寫字不正和做人一樣嗎?輕描淡寫的人生,正如那些淺痕一樣被忽略的事,留有終身遺憾;而那些濃墨重彩的人生,則可能會劃出一道深如峽谷的傷疤,受到永久的創傷……這就是書法裏的文化,它向我們訴說着做人要心境平和的觀念。

有時,我經常爲一些事感到憤怒,而書寫能使我平靜。有一次,我和別人起了爭執,我帶着滿腔怒火走向家。天空失去了顏色,時不時我還聽得到如鼓聲般的雷鳴。回家後,我一氣之下猛灌了一口水,然後在書房裏不停地寫着“忍”字……最後,我總算想開了。心裏便念道:“古人常用‘心猿意馬’這成語,其中‘心猿’指的正是孫悟空,看來我的心就像那孫猴兒一樣,不服管束,需要修煉啊……”。這就是書法裏的文化,它啓示我們要戰勝自己的心魔,方能修成正果。

這就是書法裏的文化。它告訴我們,成功需要從腳下的一小步開始;它告訴我們,爲人需要心境平和;它告訴我們,人要克服自己的脆弱才能羽化成仙。一切文化,盡在筆尖流露。

篇三:什麼的文化作文

變臉裏的文化

變臉是川劇表演藝術的特殊技巧之一,還是一種很絕又很神祕的傳統文化。川劇是中國名戲,已經被列爲我國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變臉表演高深莫測、妙不可言。

上週五,我和父親去海底撈吃飯,恰好遇到了一場精彩的表演:隨着音樂響起,只見一位頭戴武將帽,臉戴花臉譜,身着黃龍袍的人,從後臺疾步登上舞臺。他身材筆挺,臉上戴着藍色臉譜十分引人注目。他手持摺扇,在舞臺一會兒疾步飛奔似的打鬥,一會兒扇子上下飛舞似舞劍,一招一式是那麼充滿着精氣神!看,他一跳,一轉身,扇子一遮再拿開,臉就變成了紅色!真是神奇了!怎麼變出來的?原來的臉譜到哪去了?變臉文化真的是高深莫測,讓人嘖嘖稱奇。

演到中間,那位表演者還叫了一位觀衆上臺跟他一起表演,教他做變臉的動作。瞧那觀衆將高舉的手一揮,他猛地把頭一低。哇!又變了!觀衆們響起了如雷鳴般的掌聲!之後,他擡手打拳,紙扇揮舞如飛,讓人眼花繚亂,又讓人敬佩不已!那臉譜呢?更是一會兒白臉像丑角;一會兒鬼臉似大聖;頭一低,臉瞬間變成勇將典韋;頭一甩,又秒變成紅臉關公……變化多端,根本不知道下一個會變成什麼?咚咚鏘鏘,一曲結束,整整變了12張臉,變臉大師才露出他的真容。川劇裏變臉文化真是妙不可言。

變臉的文化不但讓我們欣賞到了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還讓我們重新拾起了那份對祖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入瞭解的興趣。因爲有了變臉大師們的執着堅守和默默付出,才讓中國非遺文化得以傳承與發揚!讓中國文化源遠流長!

篇四:什麼的文化作文

糖畫裏的文化

糖畫,望文生義,就是以糖做成的畫,它亦糖亦畫,可觀可食。相傳它是在古代“糖丞相”製造技能的根底演出化而來的,沒想到糖畫也有着悠久的文化淵源。爲了一探究竟,我去了廟會。

北京的廟會好不熱鬧,熙熙攘攘的人羣穿梭在一條條小巷中。街邊擺滿了琳琅滿目的物品,人們熱熱鬧鬧的,臉上喜氣洋洋,耳邊傳來了歡聲笑語,充滿了節日氣氛。各式各樣的店鋪中的東西讓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我穿過街道時被一個特別的店鋪吸引了。“中華文化”紅底黑字的招牌,哇,好大的口氣呀!我心中好奇,拉着父母走過去。只見招牌下,一位年過半百,花白頭髮的老人正手拿一個勺子似的東西,一擡胳膊,勺中金黃色粘稠的液體便順着勺流下,滴在底下鋪着的薄紙上,一氣呵成,一隻憨態可掬的熊貓躍然紙上。老先生看到我們觀看,自豪地說:“這門手藝有上千年的歷史,其中蘊含的文化可深着呢!”

我也要體驗體驗,付完錢,我擼起袖子自信滿滿地拿過了老人給我的盛滿糖漿的勺子,開始在紙上作畫。心裏想着:看着並不難,我也可以。我有模有樣地學着老人的動作,擡起手,把勺子傾斜讓糖漿往下流。看着金黃的糖漿滴在紙上,我便移動胳膊想要畫出圖案,卻發現糖在我手中完全不受控制,要麼長了要麼斷了。我無奈只得去問了老人,他告訴我:“要控制傾斜程度還有胳膊擡得位置,手上的力道也要注意。”說着便給我演示了一遍。糖畫的勺子在他手中像有了生命般揮灑自如,繪製成十二生肖,惟妙惟肖,漢字行雲流水,有棱有角。我眼睛充滿崇拜地問他如何做到的,他只是淡淡地笑了笑,“久了就好了”。我向他投來佩服的目光,我腦中想起語文課本中《賣油翁》裏的一句話“無他,手熟爾”想必老人一定練習了很久,才能讓糖在他手裏揮灑自如,生動自然,栩栩如生。望向店鋪櫃檯上插着的小小糖畫,我不禁感慨:糖畫賦予了平淡無奇的調味料“糖”以全新的生命力,只憑一勺糖汁就能繪製出各種精明的吉祥圖案,這其中凝聚了中華文化,展示了一代代中國傳統手工藝人的智慧。

回家之後我又仔細查找了關於糖畫的相關介紹,糖畫起源於明代的“糖丞相”。清代小說家褚人獲的《堅瓠補集》裏載,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鑄成各種動物及人物作爲祀品,所鑄人物“袍笏軒昂”,儼然文臣武將,故時戲稱爲“糖丞相”。糖畫已被列爲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糖畫,不單代表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是在一輩輩民間手工藝人的手中不斷傳承和發揚,糖畫題材也由單一的祀品,拓展爲包羅萬象的大千世界,從中國走向世界。文化需要傳承,身爲當代年輕人,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爲祖國的文化助力!

篇五:什麼的文化作文

草原裏的文化

“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想必大家對於這首歌應是耳熟能詳,它描繪的就是讓我無比嚮往的“世外桃源”——壩上草原。草原的美景聞名中外,而草原的文化更是絢爛多彩!

草原裏的文化,孕育於遠近聞名的灤河源頭。跟隨當地人的腳步,我們步入了著名景區——灤河源頭。站在至高的觀景點,我不禁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極目遠眺,只見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潺潺,清澈見底,像一條玉帶飄落在塞外森林草原之中。在看向近處的九曲十八彎,水面倒映着天邊潔白的雲彩,旁邊圍襯着翠綠的嫩草和五顏六色的野花,不禁令人流連忘返……經當地人介紹,我對這條河更添一抹感激與敬畏——灤河源頭是壩上草原的生命之源,源於灤河的滋潤,爲壩上草原帶去了生機勃勃,帶去了屬於生命的希望!沒有灤河,就沒有如今風景如畫的壩上草原!草原裏的文化,讓我的心靈得到極大的觸動。

草原裏的文化,匿藏於歷史悠久的蒙古包中。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除了成羣的牛羊,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三五成羣的蒙古包了。蒙古包是遊牧民族的傳統民居,有着極其悠久的歷史,其雛形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的原始文明,在大元王朝時得到振興。它便於拆卸,移動方便,完全符合遊牧民族的需求。以前對於蒙古包只是略有耳聞,直到我步入蒙古包內,才明白了什麼叫做真正的“內有乾坤”——白藍相襯的蒙古包看似體積頗小,實則“五臟俱全”。不僅有厚實的毛氈墊,齊全的傢俱,甚至還有頗具歷史風情的油燈以及掛在牆上的獸骨,讓我深感草原蒙古包文化的深奧。草原裏的文化,讓我的眼界得到極大的擴展。

草原裏的文化,綻放於篝火的熱情似火中。經過一天的遊玩,我興致勃勃地參加了草原上特有的活動——篝火晚會。相傳,最早篝火是用來驅逐草原上的野獸,同時爲人們帶來身體和心靈上的溫暖,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轟……”伴隨着一陣火焰燃燒的聲音,廣場中央巨大的篝火被點燃,驅散了黑夜中原本的寒冷,也展現了蒙古人熱情好客的淳樸風情,衆多身着民族服飾的蒙古人,爲我們獻上潔白的哈達,見證最純樸的友誼,我的心中頓時暖洋洋,回以友好的微笑。草原裏的文化,讓我的內心倍感來自草原的溫暖與熱情。

草原裏的文化,是悠久歷史的生生不息,是牧場悠歌的醇厚悠遠,是蒙古族人的熱情好客,更是對於文化的熱愛,對於文化的嚮往與傳承!

篇六:什麼的文化作文

奶酪裏的文化

小時候和爺爺背詩,曾被裏面的一道甜品饞得流口水“玉來盤底碎,雪向日邊消。”寫的是在盛夏之時,把乳酪澆在碎冰上,做成冷飲,吃起來冰涼爽口。“奶酪難道不是西方的甜品嗎?爲什麼宋代大詩人楊萬里會寫呢?”帶着這個疑問,我開啓了探尋奶酪裏的文化之路。

那天和爸爸媽媽去東來順吃飯,特意買了份老北京宮廷奶酪。端上來,只見奶酪表面撒着瓜子仁、葡萄乾,要用特製的淺勺一層層颳着吃,細品,口感柔滑清爽,不同於西方乾酪的鹹味,這種奶酪剛開始是濃郁的奶香,過半,便能品出另一種微妙的醇香,似酒非酒,餘韻無窮,閉上眼,眼前彷彿出現了姥爺家的衚衕,那是的我還小,被姥姥強硬地綁上“朝天揪”。我哇哇大哭,但只要一個撥浪鼓、一碗奶酪就能把我哄好。於是,衚衕中便出現了這樣一幕:一個老人慢悠悠地騎着自行車,後面的一個小姑娘吃着奶酪,笑嘻嘻地拿着撥浪鼓,四起的蟬鳴聲、時不時的一句“吃了嗎您?”都成爲了我兒時最美好的回憶。奶酪裏的文化,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我童年珍藏的記憶。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打開百度,查詢奶酪的做法,說來也不難,只是將煮開的牛奶、糖與米酒混合,再上鍋蒸20分鐘就得,但我自己嘗試過數次,卻屢屢以失敗告終,不是蒸的太久,奶酪析出乳清,就是米酒放得太少,牛奶根本沒有凝固。我坐在桌子前,手撐着腦袋,惆悵地看着眼前都要自己吃掉的十幾碗失敗的奶酪,心中感慨萬分:如此細膩的配比,如此難掌握的火候難道不是隻有老北京人有着的細膩心思才能做成功的嗎?如今的年輕人整日忙碌與快節奏的生活、學習中,又有誰能真正耐下心來做一碗老北京宮廷奶酪呢?奶酪裏的文化,是先人智慧的結晶,是老北京傳統文化的載體。

奶製品堪稱美食節的萬花筒,單一個“凝”字,就能讓印度人做出“銀子點心”,讓法國人做出諾曼底奶酪,讓廣東人做出姜撞奶,但對我來說最親切的,最具有滋味的還是老北京的奶酪,它讓我想起衚衕裏的樹蔭、拉長聲的蟬鳴、朱漆剝落的四合院大門和偶爾掠過身邊的自行車鈴,彷彿此時凝住的不僅是碗中的乳汁,還有此刻的光陰,讓夏天不在浮躁炎熱,而顯得寧靜悠長。這不正是奶酪中特有的文化嗎?

篇七:什麼的文化作文

姥爺嘴裏的文化

有人說,詩詞歌賦裏有文化,琴棋書畫裏有文化,名勝古蹟裏有文化,而我認爲姥爺嘴裏就有文化。

我家旁邊有個室外羽毛球場,我和姥爺在那裏打球。作爲羽毛球的資深愛好者,我早早來到球場,萬事俱備,卻不料東風颳起,吹來兩三朵雲遮住了太陽,也遮住了我這顆熱切的心。“狂風怕日落!”姥爺說,“先等會兒,這風馬上就停”。真有這麼巧?我不信。太陽和我玩起了捉迷藏,藏到了山後面,也許是太孤單,抓走了風做陪伴。我驚奇:“諸葛亮料事如神,借來東風。姥爺您將東風還回,用的是哪招啊?”“我一輩子是個農民,靠天吃飯,這只是經驗罷了。”姥爺回答。姥爺嘴裏的文化,是一個農民用汗水和勞動換來的智慧。

打完球出了一身汗,我燥熱難忍,感覺身上要着了火,只有冰棍這個“滅火器”才能使我涼快。“姥爺,我吃根冰棍兒。”“剛運動完,吃冰棍會肚子疼,過30分鐘再吃啊!”姥爺說。雖然姥爺說的很有道理,可一個躁動的少年終究被炎熱打敗了。我躡手躡腳來到冰箱前,剛要開冰箱門,就被按住了,一擡頭,是姥爺。“姥爺,我就喝瓶飲料……”“不行,涼水會把你剛出的汗激回去,來和我喝口熱水,汗毛張開,汗都出出去,就涼快了!”果真,一壺熱茶下肚,我頓時感到清爽了許多。我徹底被姥爺的文化所折服,姥爺嘴裏的文化,是一個農民用嘗試和實踐換來的道理。

好不容易等到了吃飯,姥爺將菜擺放在桌子上,我迫不及待的吃了起來,如同一頭飢餓的狼,獵到了獵物。“啊,怎麼那麼鹹?”我抱怨道。“鹹點好啊,”姥爺吃的很香。“人家到了夏天都吃清淡的,咱家爲什麼要吃鹹呢?這又是什麼歪門邪理?”“姥爺告訴你,夏天出汗出的多,體內鹽就少了,吃點兒鹹補補。”“姥爺,您是怎麼知道的?”“這是經驗,姥爺雖然是農民,但這是姥爺的文化,你可得和姥爺學!”一擡頭,燈光撒在菜餚上,姥爺的笑容卻比燈光還要耀眼。姥爺嘴裏的文化,是一個農民用歸納和總結換來的經驗。

姥爺嘴裏的話,雖不比唐詩宋詞那麼深奧,雖不比書法國畫那麼有韻味,雖不比遺址建築那麼古老,卻是一個農民的經驗、道理和智慧。姥爺嘴裏,有文化!

篇八:什麼的文化作文

衚衕裏的文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有的孕育於唐詩宋詞中,有的藏在書法國畫的神韻裏,而我最喜愛的還是北京兒衚衕裏多元的文化。

雨兒衚衕不長,東起南鑼鼓巷,西止東不壓橋衚衕。明朝時稱雨籠衚衕,清朝時候,改成雨兒衚衕。走進雨兒衚衕,小草、綠葉的清香沁入心脾,鳥語、蟬鳴也讓安靜的衚衕多了一分熱鬧,喜鵲在房檐築巢、圓潤的小貓沿着牆角漫步,衚衕裏的一切寧靜而又顯得熱鬧,井然有序而又充滿活力和自由。

順着雨兒衚衕往前走不遠,就是“齊白石舊居紀念館”,是一座完整的單體四合院。齊白石是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最具創造力的巨匠之一,他筆下的草蟲魚蝦、花鳥人物、山傳風貌深入自然、富有情趣,與衚衕帶給人們的藝術之感十分契合、般配。這就是雨兒衚衕,自然、親切,富有藝術氣息。

雨兒衚衕不僅是自然與藝術的融合,也有很多民俗文化,比如在衚衕末尾的“非遺博物館——中國拉卜楞民俗文化體驗館”,其中包括麪塑、泥塑、臉譜、姓氏文化等等。最有趣的便是麪塑,捏面藝人靈活的手指在頃刻之間,就能藝術形象做的栩栩如生,讓人佩服還有些躍躍欲試,也想嘗試一下。這就是雨兒衚衕,其中蘊藏着豐厚的民俗文化。

雖然雨兒衚衕有藝術,又有民俗文化特色,但人口急劇增長、私自建房、房屋老舊、基礎設施不全等問題日漸嚴重。近些年,國家開始對雨兒衚衕進行修繕整治工作,清淨舒適的空間一點點重回雨兒衚衕。用“共生院”這種改造模式,爲這條老胡同注入了現代化的新活力。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現代文化與古代文化的交融與促進呢?

雨兒衚衕的文化中蘊含着自然與藝術,古代與現代,兼容幷包、古今貫通,它存儲着舊時北京的記憶,也展示着當今北京的發展。我喜愛富有多元文化的雨兒衚衕,更爲中華文化感到自豪。

篇九:什麼的文化作文

篆刻裏的文化

刀拙而鋒銳,貌古而神虛。篆刻是中華五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我們需要把他繼續流傳下去。

每次寫完書法作品後都要蓋名章,有時還要蓋閒章,但這些章有什麼樣的歷史,是怎麼刻的?深深吸引住了我,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我報上了篆刻的課外班。

到了上課的時間,我走進教室,發現每把椅子邊上都有一個木製的盒子,一把像筆一樣,頭是三角體的刀和一些長方體石頭。我摸了一摸身邊的工具,感受着篆刻那深遠的文化。

這時老師說話了,講起了篆刻的方法和刻章時的注意事項。“首先,我們要把用來放石頭的刻牀放好,”說着老師拿出木製盒子放在左手上,“接着把石頭拿出來放在螺絲這裏,擰緊螺絲。“我照老師說的做放好石頭。”然後,把刻刀像握筆一樣夾在大姆指和食指中間,其他手指抵住刻牀,注意一定要用力抵住!”我按照老師說的做好準備工作然後刻了起來,我們邊刻,老師邊講解:’今天我們刻的方法是陰刻,就是刻字的筆畫,留下背景,這種刻法多用於古代的公章和名章。還有一種刻法,叫陽刻,他是留住整個字,把背景刻掉,多用於作品中的閒章。”聽着老師的講解,我感受到了篆刻那深遠的文化。

刻章原來沒有我像想的那樣簡單。或許是我石頭的問題,我怎麼劃都刻不動,老師走過來,對我說:”遇到刻不動的地方要先使勁往下按刻刀,然後往前推,對!”我照老師講的一刻,果然一下就好了,等我們都刻完了之後,老師帶我們一起修邊,這時老師說:”修邊是爲了讓章變得更美觀,如果你刻的不熟練,筆畫粗糙,那就把邊修的整齊一些,如果你的章刻的很好,你就可以把四角都削掉,這樣字和章就有了對比的感覺。”這時我感受到了篆刻那深遠的文化。

上完幾次課後我刻的越來越好,橫畫粗壯有力,豎畫剛勁筆直。我越發的喜歡上了篆刻那無盡的神韻與悠久的文化。

篇十:什麼的文化作文

甲骨文裏的文化

甲骨文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文字,距今十分遙遠課這不代表他的文化是陳舊的,反之則是充滿創新。正是我們年輕人要學習的。

之前我對家古文的印象是呆拜。枯燥,知道一堂歷史趣味公益課,改變了我的看法。

一進門,我就被頂上懸掛着的小石板吸引了注意。一看,上面竟刻着一個個甲骨文,這便引起了同學們的討論,氛圍也逐漸熱鬧起來。課堂一開始,老師便對着屏幕眉飛色舞的講解了起來。同學們也都很快的被老師帶入了。屏幕上列布。一幅甲骨文的圖案。龜甲成紅紫色,像大地一樣給人一種踏實的感覺,那一筆一畫。都顯得無比的生動。如‘豬’字一條恰到好處的弧線便勾了出它那圓潤的肚子。兩條斜槓便給予他肚子的立體感。‘牛’字,是一對長角彎曲高指天空線條流暢深刻,氣勢浩大。這種粗獷的,深厚的甲骨文就是反映了中國人自古以來的熱情大方與豪放的性格,這就是甲骨文的文化

當然,也有抽象的文字,如‘國’。老師說;‘就是一個‘戈’和一個‘口’組合起來的。這是因爲當時的古人認爲。人口和兵器加起來,變成了國家可以抵禦外地。還有星,就是根據天上的星團所繪’聽到這裏,我便想古人也有對天文的探索,也是對神祕與抽象的事物的嚮往。這便是甲骨文的文化。

這就是甲骨文的文化,是中華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國唯一存在且在持續發展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爲他的創新探索未知的文華理念。

篇十一:什麼的文化作文

葫蘆裏的文化

葫蘆”與“福祿”音同,它象徵着長壽、吉祥、富貴。我爲什麼想畫葫蘆呢?因爲我要爲身體不好的外婆祈福,葫蘆有這樣一種寓意,一種文化。

大年三十早上,我早早爬起來,準備好顏料,水和葫蘆。我早就想好了,我要畫一隻小老虎、一個壽桃、和五隻蝙蝠。我要在虎年爲外婆祈福,希望外婆能有福氣,活的健健康康、長長久久。我用畫筆的筆尖輕輕蘸了一些顏料,一不小心,水卻蘸多了,顏料纔不會在葫蘆上安分的呆着,它們像一條條歡快而又色彩繽紛的小溪,從圓滾滾的葫蘆肚上流了下來。原來,畫葫蘆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我不想半途而廢。我想葫蘆是一個吉祥物,它傳遞着一種文化,那就是愛。

我抱着我“哭泣”的葫蘆,正在發呆,這時,一聲好奇的聲音讓我回到了現實“呦,還不給你的葫蘆洗把臉去?”一語驚醒夢中人,我抱着試試的心態,用洗潔精把葫蘆沖洗乾淨。經過謹慎的思考後,我決定用黑色勾線筆勾勒出圖案的外輪廓,多蘸顏料少蘸水,均與厚重的鋪好底色。緊接着,精氣神十足的小老虎、鮮亮的壽桃和展翅飛翔的蝙蝠也順利完成了。一個祈福葫蘆“新鮮出爐”了。葫蘆,代表着驅邪避兇,它傳遞着一種文化,那就是祝福。

我興高采烈的跑到外婆的房間,喊道:“外婆,送你!希望您幸福安康,長命百歲!”外婆眼含熱淚的拿起葫蘆,邊仔細端詳邊激動的說:“依依長大了,懂得疼人啦……”。媽媽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想,外婆是我們全家的寶!我輕輕的拿過葫蘆,把它掛在外婆的牀頭。葫蘆,寓意着長壽,它傳遞着一種文化,那就是孝敬。

文化來自於勞動生活中的一個實踐,代表着人們對美好的嚮往,人們常說萬事如意,心想事成不都是一種祝福嗎?通過葫蘆我對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想借用這樣一種文化,表達我對外婆的愛與祝福!

標籤: 什麼的文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yuanchuang/jingxuan/x5jq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