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全作文網 >

自然 > >

願少年乘風破浪讀書徵文(精選5篇)作文

願少年乘風破浪讀書徵文(精選5篇)作文

  • 關注:6.02K次

篇一:願少年乘風破浪讀書徵文

願少年乘風破浪讀書徵文(精選5篇)作文

兩扇竹窗敞開着,窗外是一片湛藍的天空。一個少年在屋內,擡頭仰望着天上飄過的,由小駕駛員駕駛着的一架架紙飛機,看着他們在空中慢慢飛翔,越飛越遠……這是《願少年乘風破浪》這本書封面上的一張插圖,畫的是一位正在成長的小小少年。

《願少年乘風破浪》是汪曾祺先生寫給孩子們的一本成長書。書中,汪老梳理了自己的成長軌跡,從童年到晚年的成長之路。

汪老三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父親娶回來一位姓張的繼母,繼母對他很好。汪老的祖父是前清末科,父親喜歡樂器、畫畫和刻章,爲人隨和。汪老的家鄉是一個水鄉,到處是河,靠坐船去各個地方。河水一漲,高及屋檐,鄰居們就忙着救人。戰爭爆發後,在戰火頻仍的艱苦環境下,汪老仍堅持到西南聯大求學。書中,他用一篇《跑警報》,以自嘲的口吻,描寫那一段歲月。他還回憶了與師父交往的逸事,尤其是與良師益友沈從文先生之間的情誼。幾十年的成長足跡,以灑脫自然的語言娓娓道來。

我讀汪老的書,已經有三年了。最開始的時候,只是喜歡汪老筆下誘人的美食,後來才慢慢感受到字裏行間的閒適從容。我一直不知道的是,汪老的人生竟然也有如此的困難挫折,而他都一一面對,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願少年乘風破浪”這句話出自汪老國小時的一句校歌“願少年,乘風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也正是這句話,給了我強大的力量。

從小喜歡音樂的我,爲了能夠讓音樂從我的指間流出,捧起了一把二胡。三年級的一次琴童比賽,我進入了學校的民樂團。從進團的那天起,我心中便有了一個夢想:坐在樂團首席的位置上代表學校參加一次比賽。幾年來,我一直在不斷努力着,琴絃在指尖上留下一道道深深的印記,再慢慢變成厚厚的繭子。終於,六年級的一天,首席聘書發到了我的手上!那一刻,我的心砰砰直跳,那是心願將要實現的一份激動,而我也因爲半年後的市區藝術節更加努力練琴。直至比賽的前一個月,老師告訴我藝術節延期三個月,那時我已升入國中,所以我不能代表國小民樂團參加比賽。這個消息來得這樣突然,猶如晴天霹靂,我一度懷疑當初是不是不該定下如此的目標。

《願少年乘風破浪》這本書,讓我更加堅定了在學習二胡這條路上走下去的決心。成長的路一定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成長的路一定不能只有美好,成長的路定會面臨磨難和艱難。未來的路還有很長,而成長的腳步不能停留。我要學習汪老的樂觀向上,把二胡拉得更好,不再僅僅爲了參加一場比賽。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我只要保持這份熱愛,並堅持不懈地努力,一定會收穫成功。

就像李白在《行路難》中所說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日後的我,必將乘風破浪!

篇二:願少年乘風破浪讀書徵文

“願少年,乘風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翻開汪曾祺的《願少年乘風破浪》,乘上邊緣泛黃的紙飛機,明滅之間,多少困頓,多少瀟灑,既有宜家宜室之時的其樂融融,也有窮困潦倒之際的百轉千腸。歲月帶走了他的青春、他的年華、他的激情、他的夢想——可唯獨沒有帶走的,是他那如赤子般澄澈透明的心。他的心深深嵌在歷史的河牀上,被流水歲月沖洗得越發清明透亮,閃射出熠熠光芒……

童稚之心塑自我

站在汪家大院中,擡頭仰望:天上飛着的,是汪父扎的飛燕風箏和蜈蚣風箏,一個紅得鮮豔奪目,一個綠得生機盎然;樹梢上掛着的,是汪父糊的兔子燈,燈內燭光輕輕閃爍,照亮了小院。

其父親也時常搗鼓半日竹條,做得一盞花燈,只爲孩子們開心;或是蒐羅許多樂器吹奏,並用近全新的琵琶,去換取據說聲極好的髒污琵琶。汪父曾言“多年父子成兄弟”,許是受頗賦童心的父親影響,汪老先生自小便十分愛玩,常常與兄弟姐妹隨“孩子頭”父親一同放風箏、做花燈,以至於先生一直懷有一顆童心,作品文風清新雋永卻又不失幽默風趣至晚年依舊童心未泯,是個不折不扣的“老頑童”。

汪曾祺先生的童心還展現在他對美食的熱愛上。他愛美食,愛做飯,在昆明品遍各處小食,並一一記下,加以評析;當多年同學從國外留學回國,託人向他求畫之時,他卻只畫了“幾個青頭菌、牛肝菌,一根大蔥,兩頭蒜,還有一塊很大的宣威火腿。”由此可見其對美食的熱愛。

這般童趣,讓我想起了住在亞運村的,一名白髮蒼蒼的老人。他也有一顆同樣熾熱的童心。他熱愛攝影,也熱愛手工作品。他穿着時髦,常常身着一身牛仔套裝,或是件皮夾克,拿着自己的相機,帶着自己雕刻的亞運場館建築,到處攝影打卡,爲亞運宣傳,不亦樂乎!他也時常與年輕人們在錢塘江邊晨跑,鍛鍊身體,支持亞運。這名垂垂老者爲亞運永葆童心,而我們少年,正值青春年華,更應當懷有一顆赤誠童心,保持樂觀積極,以最淳樸善良的心探索這世界,不泯童心!

童稚之心中有熱愛生活的汪老、有活力滿滿的老者,亦有你我!

亞運風采中有笑對生活的美好、樂享運動的滿足,亦有你我!

求知之心迎亞運

汪先生自幼於高郵讀書,後輾轉於江陰求學,最終在西南聯大中文系就讀。當時正處於抗日戰爭期間,物資匱乏,形勢緊張,西南聯大雖不在前線,可也時常會有空襲光顧,使校園遭到轟炸。在這戰禍頻仍的艱苦環境之下,汪老先生卻安如泰山地於教室中學習寫作,並記錄下了衆多與師友交往的逸事,特別是各個老師的上課風格、課堂風波,與沈從文先生的諄諄教誨。如此,他卻還戲稱自己是個“頗具歪才,善能胡謅”,且“不用功”的學生。

古有鑿壁偷光、囊螢映雪,今有少年學習於飛彈之下。汪先生筆下,我看見了一個熱愛文學,頗具才情的恣意少年,他潛心學習,愛戴師長,用心記下那困苦年代求學中的絲絲甘甜。即便是頭頂炮彈飛過,他心中卻也只記下了聞一多先生上課時的隨性,沈從文先生的自由,趙教授那不該留的鬍鬚與吳雨僧先生的二三件逸事。自此,足見他對知識的渴求。

近日,亞運即將來臨,我國國家藤球隊的隊員們至河南進行封閉式體能訓練。一開始訓練的結果並不理想,體能訓練非常艱苦,汗滴滴落在火紅的塑膠跑道上,正如他們的熱情,似火一樣炙烤着他們。經歷日復一日的,煉獄般的訓練後,全體隊員體能終於全部達標。“體能訓練是很苦”,一名運動員在採訪時說到,“但我們不想遺憾!”

原來,在不爲人知的背後,運動員爲取得好成績,爲了爲國爭光,十年如一日的練習,一遍遍,一次次,跌倒後再站起……如此,少年的我們,又爲何不發奮讀書,爲祖國大好河山添磚加瓦呢?

求知之心中有勤學苦練的汪老、有奮勇拼搏的亞運健兒,亦有你我!

亞運風采中有點滴汗水的付出、腳踏實地的成長,亦有你我!

博愛之心溢杭城

汪老先生可是個十足十的愛“美”之人——愛美景,愛美酒,更愛美食!小時候,汪老的園中就種了各種各樣的花草,月月花團錦簇,景色宜人。每至五月,汪家大院中的繡球花便一簇簇的開了,一團一團的,開得好不熱鬧!到了夏日,院中壇內荷花盛開,汪老便在雨中賞荷,清新雅緻。秋日便觀梧桐葉簌簌落下。隆冬臘月卻也有臘梅相伴,可謂是好景緻!

除此之外,汪先生卻是一大名鼎鼎的吃貨。一次空襲來臨,西南聯大的同學們紛紛奔向防空洞,而汪老卻逆着人流,手中提着一籠點心,不急不徐地向松樹林走去。同學們都說他走反了,可汪老卻說:“松林裏有松果,即使是我死了,也不至於做個餓死鬼。”這般愛吃的汪老先生,又有誰不愛呢?但汪曾祺先生的愛美之心可不僅僅只愛“美”,更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文革期間,汪老被分爲“右派”,下放至張家口農科所改造,耕種勞作。雖然條件艱苦,但汪先生依舊覺得快活自在,並在《隨遇而安》中開篇寫道“我當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平淡了。”

帶着汪老這雙善於發現美的雙眼,我的鏡頭聚焦杭城最美瞬間!夏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普照大地,“紅馬甲”們便已支好了核酸點的小帳篷,和“大白”們一同低着頭忙碌起來。平日清晨在小區內遛彎的老大爺,一手拿着常用的蒲扇,一手擡着家裏新買的大風扇,腳步匆匆,一路小跑着到了核酸點,臉上的褶子因笑容堆疊在一起,大嗓門地說道:“來!同志們,過來吹吹風,涼快涼快,一會啊,你們還有的忙呢!”人們擡起頭笑着推脫了幾句,可老大爺實在盛情難卻,便留下了。日頭漸漸升高,陽光漸漸變得金黃,爲那小小核酸點勾勒上了一層金邊,熠熠生輝。我有幸用相機記錄下這溫馨的畫面,珍藏在相冊中,這份善良讓我感受着愛滿人間!這份善良讓我也去傳遞着赤誠愛心!這份善良溢滿杭城的大街小巷!

博愛之心中有愛美的汪老、有炎炎夏日的清涼,亦有你我!

亞運風采中有奉獻精神的傳承、最美杭城的魅力,亦有你我!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質樸、淡雅、發人深省,正如汪老其人,

如孩童般率直純真、如學者溫文爾雅,如畫家般澄澈美好。帶着這份赤子之心,我們在最美杭城盡顯亞運風采,在最美年華盡展青春夢想!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篇三:願少年乘風破浪讀書徵文

願少年乘風破浪,汪曾祺寫給你的成長書。

和朋友請教怎麼提高文筆,她推薦我讀文學大師汪曾祺的散文,文字簡潔生動《願少年乘風破浪》是汪曾祺在晚年對自己人生成長軌跡的梳理,回顧了其童年時的家庭、玩伴和故鄉的點滴,少年讀書時的老師、同學,還有從小到大引以爲傲的讀書、寫作、繪畫經歷。

汪曾祺的家鄉在江蘇高郵,我知道高郵是出鹹鴨蛋的。汪先生在《我的家鄉》中說“我的家鄉不只出鹹鴨蛋。我們還出過秦少游,出過散曲作家王磐,出過經字大師王念孫、王引之父子。”我們熟悉自己的家鄉,被家鄉的水土孕育着。不管到了哪裏,都有着家鄉的影子。讀到汪先生是如何求學的,他遇到很多優秀的老師。我想到自己的老師,國中時的老師有自己的教學特色,任教數學的老師,我們七年級到八年級的數學都是她教的,講解清晰。語文老師大多上課時,會曼聲吟誦課文,帶着飽滿的情感,也會讓同學讀課文。英語老師是帶過多屆學生的充滿經驗的老師,要求大家默寫單詞,如果課上沒有默出,下課要留堂到背會。

《願少年乘風破浪》全書分爲五個章節,第一個章節收錄了汪老先生寫的關於家、家人、家鄉的幾篇熱門作品:、父親、母親等等,以“我的父親,我的童年”爲章節名,對於這一章節的內容,其實我早在幾年前就讀過,是已經在古稀之年的汪老回憶起了兒時在家鄉和家人們生活在一起的點點滴滴,他家老屋、祭祖桌、板凳、桌板等等,都成了他對於童年回憶的一種寄託。也許是因爲這幾篇內容着實爲汪老的真情演繹,所以每一本他的作品集都有這幾篇也是很讓人無奈了,不過這不妨礙我讀到新的關於汪老的作品。

第二章節是以“聞多素心人,樂於數晨夕”爲名,講述汪老先生從國小、國中、再到他如何寫字看畫的經歷。原來汪老小時候和我們一樣,會在放學時去街頭的各個店鋪你看着,看那些他覺得新奇、有趣的物件兒、有趣事兒。那些求學的經理,養成了汪老自小讀到的觀察力與表達力。也不怪乎他爲什麼能一直維持住那本靈氣,原是他的家庭給予他的教育頗爲良好,在第一章節中就能讀到他家的生活氛圍溫馨而又有趣,在這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汪曾祺很難不爛漫。

第三章是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章節,以“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爲名,講述汪老在西南聯大讀書時遇到的聞一多先生、金嶽霖先生、吳雨僧先生等等老師、同學、校舍、校園一景、活動、遇到的敵襲等等事情。他說他想去西南聯大其實是因爲沈從文在那兒任教,於是他一股腦的往南走去,差點隨雁西去。好在足夠的幸運考上了西南聯大,在那兒遇上了他的好友聞一多、金嶽霖等先生,並因着西南聯大的師資教育逐漸形成了他自己獨到的特色。

第四章節“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和第五章“無聞東西,向陽而生”則是講述着汪老先生內心的純淨世界,前者是單獨講述汪老的老師沈從文先生,以、三篇着重講述汪老對於沈先生的愛戴、懷念與思念。前文有寫到他到西南聯大其實是奔着沈從文先生去的,後來他真成了沈先生的學生,成爲了他自己心目中那個保留一份淨土的人兒。

後一章節則是以他筆下的齊白石、老舍來反應他又是如何在讀書中“自娛自樂”,“放任自由”的。齊白石、老舍均是文壇上不可多得的巨匠,汪老在他們的影響下,也成爲了中國文壇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正是那種“貴在堅持、貴在自由”的教育思想下,培育瞭如汪老備具中國精神的一代代中國人。

在中國的文學版圖上,你隨手指一處風景,便是當代文學裏的一塊支撐:松花江的遲子建、川西北高原的阿來、秦嶺的賈平凹、高郵的汪曾祺等等;都是中國文學必不可少的版圖。我很喜歡汪曾祺大概是從大學第一次坐火車遠遊時開始,那時候就對高郵的鹹鴨蛋有了一種莫名的嚮往,總想着也可以白粥合着流油的金黃鹹鴨蛋,享受一次簡單的中式早餐。而我對於生活的態度,也是源於汪曾祺對生活的熱愛。不管是他寫吃的、寫回憶、寫童年、還是寫關於他所有的過往,都能讓人讀到他那熱愛生活、爽快享受的特質。以前讀他的《家人閒坐,燈火可親》,就被他那溫暖直敘的筆力吸引,讓已經寒冷的杭州漸漸溫暖起來。而今再讀這本《願少年乘風破浪》散文集時,同樣被他的文字打動。

篇四:願少年乘風破浪讀書徵文

“老師是我們的引路人,指引我們前進,老師是也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傾心交流,無話不談。”

在文中,汪曾祺就有一位亦師亦友的老師——沈從文。沈老師上課很不一樣。他不上作文的寫法,而是直接讓同學們上實戰。不過還有些與衆不同,多是無題,少數有題的時候,也不過是“我們庭院有什麼”又或是“一間房子的空氣”。有的人會問這樣寫有用嗎?而沈老師的回答是:先得學會做部件,然後才談得上組裝。

而在同學們把零件交上去了之後,沈老師又細細點評,在課上講述得失,而在本子上,少不了那長長的修改建議,有時甚至比文章都長。正是這樣的諄諄教誨和循循善誘,汪曾祺才得以在沈老師的教導下,相互討論,既有沈老師的無私奉獻,又有汪曾祺的認真刻苦,可以說沒有沈從文就沒有汪曾祺的今天。而在這之中,沈從文和汪曾祺並不像普通的師生一樣,在聊天時,必然離不了一些搞怪的笑話,那種輕鬆的氛圍令人神往不是嗎?這份情誼似夏日的朝陽火熱而強烈,又好像在炎炎夏日的涼風,令人感到舒心愉悅,又好似清晨的鳥鳴那樣的悅耳動聽。

而在生活中,我就有這麼一個亦師亦友的老師,她對我認真而又細緻,她就是——劉老師。

在每一次的作文之中,劉老師對待我們的作文都一絲不苟。常常能看到她在辦公桌前俯下身子,逐字逐句的批改我們的作文,而在作文的結尾必然少不了一段長長的點評和一些的小俏皮。

而一次的國旗下講話,更是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當時我在接這項任務時是迷茫,這不是一項輕鬆的活。我不明白爲什麼要我來?更想不到我該怎麼做?於是我在不多想之後,就接下了這個任務。在反應過來後我覺得自己好像飛蛾撲火,因爲我完全沒有這方面的經驗。算了一不做二不休,既然接下了就好好做吧!我當時在心中對自己說。

於是在幾天過後,一稿在擠牙膏的速度下寫出來了。我忐忑不安的交給劉老師看,我自認爲寫的不怎麼好。“你真是太讓我失望了!”,“我當初就不該讓你來寫!”,“我怎麼就看上了你呢?”這樣的字眼不斷地在我的腦海中冒出,我真的害怕有這樣的話。但是出我預料的是來臨的並不是這些恐怖的字眼,而是一大串的修改意見,和一句鼓勵的話。我無助的眼睛裏射入了一束光,這給了我莫大的鼓勵和關心。

在那之後,我依照意見一條一條的修改,終於有了二稿,三稿…。而在這期間,劉老師也多次把我叫過去講作文。我們像一對許久未見的老友,暢所欲言,她訴說她的意見,我闡述着我的想法,這一刻我感到多麼的舒心和快樂。

而在那一刻,我想起了一件我爸和我分享的事,在那一次我爸感謝劉老師這幾天對我的教導,“孩子勤勉上進,我樂意教他!”而她的回答讓我明白幫助別人是一種快樂,愛是無向奔赴。

將書本緩緩合上,已是黃昏。那一抹紅霞掛在天邊,這是天空對大地的感情,是師生的感情。灼熱似火,生生不息。

篇五:願少年乘風破浪讀書徵文

夢隨雲散,花飛逐水流,白駒過隙間,轉眼間我已經九年級了。此時的校園,楊柳依依,清風送暖,細雨拂路人。靜靜的坐在微光下的一角,想談談一本書,談談書中的人事與景。

《願少年乘風破浪》這本收錄了汪曾琪童年時的家庭、故鄉,求學時候的老師、同學,以及自己讀書、寫作、繪畫經驗的衆多散文,是他自身成長軌跡的梳理,也在文字的緩緩流淌中看到,老一輩人遇到困境、不如意的應對,值得深思。這部書有五個章節,第一章節收錄了汪先生關於家、家人、家鄉的作品;二到三章講述了其求學時期的經歷;第四章和第五章,則講述着汪先生內心的純淨世界,包含了先生對恩師、摯友的情感。

初讀這本書時,此書給予我的更多是孩子對外面未知風景的期待,一個美好的童夢,呵護着自己的想象力。汪曾祺筆下家鄉高郵的鹹鴨蛋,故鄉山山水水,於我而言,裏面色彩鮮明的景色、可熱鬧嬉玩的古屋遠遠超過了認知,也讓我對自己的家鄉產生了特殊的情感。

我的故鄉,也是我的老家,一個樸素大方的城市,養育了我的父輩一代又一代的人。家鄉衢州,有純樸善良的父老鄉親、翠綠茂盛的竹林和溪聲陣陣的水塘,好似仙境,又如樂土。每當我們走累了,都會停下來,靜靜的欣賞它的別樣風情,那種滿載生活的純真和濃郁的鄉土氣息撲鼻而來,這涵養着本地人的性情,吸引着在外遊子的無限親近之情。

時隔多年,我已經離開家鄉若年,物是人非,老屋早已拆遷,那個趴在裏屋看書,屋前打羽毛球的孩子已經不在,但每次讀到汪曾祺筆下的故鄉,都會讓我做一場夢,每每回味,都更愛自己的故鄉,那些閃爍着美好的人和事留在記憶的深處熠熠生光!

清冷的晚風撩起時光的簾幕,斯人雖已去,後人更應發省。《願少年乘風破浪》中展現了汪曾祺一生淡薄從容,無論經歷多麼艱難的歲月,都不改他對人生的熱愛與深情。那正值風華正茂的青春,肆意流淌絢爛的友誼,教會了我如何去愛人,具備愛的能力,豐盈自己年輕的生命,萬事順其不苛求。他在戰火頻仍的艱苦環境下求學,與衆多師友交往、共進,獲得了一生的良師益友沈從文先生的情誼,值得我們學習。

汪曾琪的一生,是充滿了坎坷的一生,但是他用樂觀、豁達、隨遇而安、自得其樂的特質,彰顯了生命的真正內涵。他的一生彷彿映射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人生滿懷不易,悲喜,起起伏伏,高高低低,錯落有致,蘊藏的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讀完書,正是我邁入九年級之際,我們應以何種心態淡然處之面對生活與挫折,常常引發我的思考,作者在經歷了人生沉浮後寫下了偉大的作品,文字間無不體現對世事的洞察,這也讓我常常思考,每次讀過,都好像又活了一次,長大了一次。

他希望在普通人身上看到人的價值、詩意和美,汪曾祺追求的是和諧而非深刻。《願少年乘風破浪》讓我學會了如何看待生活,面對挫折亦或成功,不悲不喜,與悲喜作陪,與精彩交杯。

書,隨着時代的變遷,讀者的更換,會產生新的內容,新的活力。《願少年乘風破浪》把種種的思緒,深情都聚在周圍,發出耀目的光輝。永遠年輕,永遠令人熱淚盈眶!願每一位少年,都可以夢爲馬,不負昭華,成爲閃閃發光的自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dqzww.com/ziran/feng/mqvggr.html